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要坚持不断学习,艰苦奋斗,一心为民,创新发展,肩负起建设美丽中国的光荣使命。
把握新发展阶段,要补齐短板,艰苦奋斗。首先我们要补齐理论上的短板。近年来,我们国家创新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跃升,创造了人类史上一个又一个的伟大奇迹。而这些实践告诉我们,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角度,充分认识新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重要地位、巨大作用,用新发展理念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步调一致地加快现代化建设。
贯彻新发展理念,要凝心聚力,一心为民。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问题。新发展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心密切联系群众,真真切切为人民谋幸福,在新的征程上创造新的辉煌。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敢于斗争,创新发展。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前进道路上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我们要敢于斗争,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以改革攻坚、勇于碰硬,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谋求突破。要勇挑重担,敢于创新,推动创新发展,共同擘画伟大蓝图。
站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点,面对向更高发展阶段跃升的历史机遇,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肩负起建设美丽中国的光荣使命,更加积极主动作为,就一定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科学分析矛盾、作出正确判断选择,要求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克服片面化、极端化倾向。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内外需市场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我国经济已同全球经济深度融合,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我国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以系统观念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近年来,尽管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不断抬头,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势并未改变。我国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努力以高水平开放塑造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面对发展机遇和挑战的深刻变化,既要立足国内大循环,构筑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以此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强大竞争力、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强大推动力;又要推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发挥国际资源、国际市场、国际分工对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带动作用,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
以系统观念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安全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题中应有之义。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不断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体制机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才能确保国内经济循环体系的基本盘始终稳固,才能牢牢掌握改革发展的战略主动权。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加快完善安全发展体制机制,补齐相关短板,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积极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安定有序,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保障。
新发展格局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解决的主要矛盾是通过科技创新,使高端技术产业链能够循环起来,以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我们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制高点,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夯实参与国际经济分工的产业基础。
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一要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梳理“堵点”和“卡脖子”产品的核心技术,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尽快形成生产能力,力争重要产品和供应渠道都至少有一个替代来源,形成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二要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打造新兴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锻造一些“杀手锏”技术,提升产业质量。拉紧国际产业链对我国的依存关系,形成对外方人为断供的强有力反制和威慑能力。三要瞄准世界前沿科学技术加强研发。要努力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发展先进适用技术,实现技术沿着从可用到好用的路径发展,使我国的产业链不断升级。四要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人才培养要靠教育,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全社会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早出多出德才兼备的从事基础研究、创新研究、应用研究等各方面人才。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掌舵领航,始终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是破解当前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生动实践,是遵循发展规律、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必然选择。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从国内来看,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长期积累下来的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经济发展部分领域风险隐患仍在积聚。从国际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期,复苏动力不足,加之地缘政治影响加重,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发展压力还在增大。从未来看,我国有14亿人口,数据显示,大城市人口集聚最快,地级市中心城区人口在加速增长,县城人口也在增长,人口数量红利在向智力资本红利提升,人力资源的素质红利在提高。
应当看到,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总体可控,有基础也有条件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弱项。值得注意的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不会一帆风顺,但我们仍能看到前景光明,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我们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发展规律,精准聚焦、协同发力、形成合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持续深化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做强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
这是主动作为,也是权宜之计。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具备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强大内需动力基础。从强化深圳和浦东的改革开放,到全力推进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建设,再到深度参与国际循环,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构建新发展格局,已经在路上。新发展格局强调的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是畅通内外、推动共赢共享,为世界经济复苏繁荣贡献正能量的必要手段。它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而是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加大制度型开放的力度,继续通过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同世界各国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将更多地依托于国内市场,形成供需衔接、城乡一体、内外贸联通的国内经济良性循环,从而促进我国开放的大门进一步敞开,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天下之事,非新无以为进。今天的中国,发展方位标定、目标明确、路径清晰,一幅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正徐徐展开。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开局之际,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齐心协力、开拓进取,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新征程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市场资源是我国的巨大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断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制度,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我国国内市场规模已位居世界前茅,商品市场规模优势明显。有效利用和发挥好这一优势,继续巩固和增强这一优势,需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当前,我国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出现变化,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达到瓶颈,技术、数据等要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具有丰富应用场景和放大创新收益的优势,促进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才能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增强供给体系的韧性,真正实现“风雨不动安如山”。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统一市场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制度规则、设施联通、监管执法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和不足,导致市场竞争不充分、要素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市场运行效率不高。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就要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既不能搞“小而全”的自我小循环,也不能以“内循环”的名义搞地区封锁。提高政策统一性、规则一致性、执行协同性,进一步打通市场效率提升、劳动生产率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市场主体壮大、供给质量提升、需求优化升级之间的通道,才能促进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以统一大市场集聚资源、推动增长、激励创新、优化分工、促进竞争。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与扩大开放相互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具备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并以此形成对全球高端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强大竞争力、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强大推动力。可以说,国内循环越顺畅,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越有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越有利于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各地区各部门都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做到全国一盘棋,统一大市场,畅通大循环,确保各项重点任务落到实处,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高端制造优化升级。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根本,房地产长期来看是靠不住的!但是我们目前的制造业也有隐忧,中国制造在核心技术、高端装备、信息化等方面还面临诸多挑战,“脱实向虚”对制造业发展的负面影响依然突出。那么未来前景是可以的!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的核心在于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中,进一步推进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数字货币等数字化建设,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绿色转型推动绿色经济新发展。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新能源的利用效率将显著提升,生产过程中的排放和能耗大幅降低,推动世界能源体系结构持续优化,现有全球能源版图逐步改变。绿色经济将对新能源车、化工新材料、光伏锂电等方面带来综合性提升,完善新能源产业链,为经济增添新活力、新动能。
新服务催生新产业形态。新服务以数字化、生态性、社会性、规则性、人文性为关键词,描绘出新服务的特征属性。新服务的数字化体现在数字经济赋能,深度结合“互联网+”平台,推进体验升级、消费升级;新服务的生态性体现在突破传统消费模式,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形成闭合的生态圈;新服务的社会性体现在拉动内需、扩大就业,精准对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国际国内双循环;新服务的规则性体现在创新监管手段,优化监管规则,进一步完善全方位监管体系;新服务的人文性体现在人文关怀和行业发展的同频共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以此为出发点,新服务扩展出多样态的经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