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二三事
王梓溪
“妞儿啊,累不累?别写了,休息会吧。”我放下手中的笔,偏过头,对上外公那慈祥而关切的目光,心中不由得溢起一股温暖。
我的外公,他生于20世纪50年代,家中排行老三,前面还有两个哥哥。在那个生活资源匮乏的年代,高中就是许多人学业的终点了,外公也不例外。迫于生活的压力,外公为了成全哥哥们,便早早地放弃了学业,步入社会,成为了一名工人。但他从来没有过抱怨,心中那份纯朴的善良与为他人着想的人生信念从未改变。
我从出生就跟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外公是千万百计地对我好,用他的话说:“年轻的时候工作忙,对***妈关注不够,现在要把所有的爱都弥补给你。”每当我犯了错误,妈妈批评我,外公总会一把将我拉到身后,温柔平和地对“怒火冲天”的妈妈说道:“遇事要跟孩子讲道理,要心平气和地说,不要那么激进,这样会适得其反的,难道你小时候我也是对你吼吗?”听完这番话,妈妈渐渐控制了自己的情绪,之后,外公把我带到我房间,蹲下身,炯炯目光注视着我,有些严肃地说:“我刚才不让***妈说你,是因为她的方式方法不对。但这件事你的确是错了,所以我也要批评你。现在的你就像一棵小树苗,需要有人帮你修剪枝杈,这样你才能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你说外公说的对不对?”我红着眼睛点点头,外公站起身,用他那粗糙却温暖的大手轻抚了抚我的头,拉着我的手走出房间。
对他人,外公也是尽心尽力地付出。2023年新冠疫情来势汹汹,防疫工作人手不足,当大家都闻病毒色变时,我的外公却自告奋勇当了一名社区志愿者。每天早上6点多外公就出发了,万家灯火的时候,他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即使在家也不闲着,他密切关注着官方发布的疫情最新消息和防疫科普知识。红色的马甲,灰白的头发,挺拔的身姿,坚毅的眼神,外公忙碌的身影留在了社区的每一个角落,和蔼的笑容留在了每个人心中。每当外婆心疼地劝他歇歇的时候,外公总是笑笑说:“我还能为大家服务,虽然累点但是充实而有价值,比在家玩手机浪费时间和精力强多了。”
父亲二三事
周子瑶
“全国参与扶贫的人数有280万,而我就是那280万分之一。”这是最贴合父亲的话,也是父亲最引以为豪的一句话。
作为一名扶贫工作者,自2023年起到全民脱贫,父亲始终奔波在扶贫的“战线”,“脱贫”二字就像一根针刺进父亲的心里,父亲好像也变成了一根钉子,想用自己的微小力量“钻”透“扶贫攻坚”工作坚固的外壳,他愈坚愈钻,愈挫愈勇。从离家的清晨到回家的深夜,父亲似乎从伴我从小长大的亲人变成了偶尔一见的陌生人。我便只能从视频中看到父亲近期的样子,虽心怀不甘,却别无他法。
从阜平到曲阳,相隔几百里的距离却让我认识了另一个父亲。父亲从每家每户着手,为了帮村民开凿水渠,他头顶烈日,脚踏黄土,深深弯下腰去,用脚步仔细丈量着、规划着水渠开凿的深浅、长宽。汗珠从父亲的头顶冒出,又落入土地蒸腾,父亲却毫不在意。此时他心中只想着水渠,有如低头拉车的黄牛,坚实、苦干。艰苦与辛劳都融进这滴滴流下的汗珠里;清清河水流过水渠,便是在诉说这大爱、大仁、大义。
但谁能想到,扶贫时“黑包公”似的父亲也有着书生般严谨整齐的一面。父亲的办公桌上总是整整齐齐,从不会“众物腾怨”。一个又一个大的书柜立在桌旁,里面装满了大大小小的调研资料,有如方方正正的田字格,井井有条,清清楚楚。父亲工作时,常常手握鼠标,身体前倾,透过一副黑框眼镜仔细盯着面前的电脑。他目光炯炯、全神贯注,有时他停下来拨通电话,询问调研数据的错误,哪怕只是数据小数点后的保留位数,父亲也从不放过。父亲常说:“做事一定要认真、严谨,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可能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
每日,父亲走的路很短,只是从家中走到他的办公地点;但是日复一日,父亲走的路又很长,他走过了整个脱贫战线。他用他的言行,谱写了大爱与严谨,大义与细致的华丽乐章。
姥爷二三事
唐培森
说起我的姥爷,在我的脑海中会出现八个字:博学多才,平凡伟大。
儿时的事儿,我记住的不多,但依稀记得,姥爷的学识,是让我“望而却步、仰之弥高”的。那时的我,只要学会一首诗,便要跑到姥爷家“耀武扬威”,我总会考姥爷一些诗词,每每姥爷将一首首诗流畅地背出来时,我总会拍手叫好,诗背后的故事,姥爷出口成章,这盖世无双的“文学家”姥爷的形象,在我儿时的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长大后,我渐渐对历史产生了兴趣,姥爷则变为“历史学家”,我们无话不谈,上至有史以前,下至开国大典,姥爷每讲一个历史故事都令人深思,只要我有请求,姥爷都会不厌其烦地娓娓道来一个又一个历史事件。博学多才的姥爷堪称我的楷模。
姥爷退休后,不甘清闲的生活,便写起书来。姥爷写了一部近20万字的书,书中详细记载了他工作期间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出的一些贡献及工作的经历。这是我的家族中第一位写书的亲人。我还记得姥爷创作时的样子,每每去到姥爷家,总是看到他伏案写作的场景——一杯茶、一副眼镜、一张纸、一支笔,一束温暖的阳光,让我不忍心前去打扰。我会在旁边悄悄地拿起他的手稿,仔细阅读,一笔一划如群蚁排衙,都是他思想的展现。姥爷把我当做“纠错员”,认真对待我指出的错误,其中有我误解的问题,有他疏忽的地方,我们一老一少互相交流沟通,不亦乐乎。
今年年初,姥爷的书《大道至同》终于大功告成,这是一本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参与者和亲历者的工作纪实,拿到这本“巨著”,我的内心被震撼了,一本20万字的书“横空出世”,这是通宵灯火凝结的心血,这是千万日夜汇集的精华。姥爷用他的实际行动让我相信:平凡的人真的可以做出伟大的事。
这就是我的姥爷,一个博学多才的长者,一个将个人小我融入祖国大我的平凡而伟大的人。
太姥爷二三事
周子涵
“对自己,我是能省就省。对遇了难的人,我想,咱能帮,就一定要拉扯一把。”我的太姥爷常常这样说。
太姥爷的一生,节俭惯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国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家家几乎颗粒无收。当年,我的太姥爷已经有了三个孩子,家里有嗷嗷待哺的三张小嘴,迫于负担,太姥爷拖家带口逃荒逃到了人烟稀少的内蒙古。那时已是家徒四壁,家里只有太姥爷一个壮劳力,无论他天天多么卖力劳动,一家人也还是只能吃糠咽菜。这样,米缸里唯一的一捧面就更成了孩子们垂涎的对象。但是,太姥爷是无论如何也不准他们吃的,要留着以备不时之需。
他对孩子们这么严格,对自己就更别提了。每天,太姥爷都会多分出自己的半碗野菜汤给孩子们吃。他是那么节俭,以至于他倒些汤出来都要舔舔碗边。
日子就这么捉襟见肘地过着。谁都没想到,这样节俭、甚至有些吝啬的太姥爷,却是对他人慷慨大方、勤于帮扶的“雷锋”。
那是个寒冷的雪夜。内蒙的冬天,别提有多冷了。天漆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寒风刮在脸上,像一把把锋利的锉刀。太姥爷没有出工,留在了家里。突然,门外传来了不小的动静。太姥爷出去看,只见在寒风中伫立着冻僵的一家人。太姥爷二话没说把这家人带进家里,架锅烧水给他们暖暖身子。太姥爷亲自下厨,把一家人视若珍宝的面,一股脑全倒进了锅里。太姥姥心里不满,太姥爷却说:“遇见落难的兄弟,不竭尽全力地帮一把,那我就不配做人!我要的,就是不愧对自己的良心。”
太姥爷,虽然是最普通的底层人民,却又是精神层面上的无私大爱的巨人。
他,是舍己的先锋。他,是后代的标杆。
姥姥二三事
孙聆诺
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三千桃李。
我的姥姥是一位乡村教师,执教三十年,桃李满天下。
姥姥是一位初中数学老师。当年,村子里的数学老师仅有三位,几乎整个村子的学生都听过她的课。我的母亲也是被她教导出来的。姥姥去世以后,妈妈常常拿着姥姥的照片,给我讲她的故事。
照片中的姥姥身材高挑,丹凤眼,高鼻梁,薄嘴唇,一副精明能干的样子。妈妈说,姥姥是一位严厉又温柔的老师。她严格要求学生,如果违反了她的规定,一定会受好一顿罚,就算是妈妈也不例外。对所有学生,她一视同仁,绝无偏袒,“无规矩不成方圆”,这是她最常讲的话。
严厉,又温柔。“她常备一根戒尺,却并未使用过几次。无论天资多差的学生,她都绝不放弃。每个学生都被她看作是自己的孩子。”当年的学生们都这么说。
教书育人时的姥姥,我未曾见过。但我所见过记忆中的她,同样令人敬佩。
我所熟悉的,是年老时的姥姥。她患了阿尔茨海默症,不记得亲人,不记得朋友,脑海中所留存的唯剩数学。她的才思再不如当年敏捷,只能做些小学的数学题。母亲曾试着问她原因,她不甚流利地说——
“我一见这东西,就觉得亲。”
再后来,她的病情加重,连自己也不记得,却仍能艰难地使用乘法口诀。
她忘了自己,却铭记着陪伴自己三十年的数学。三十年教师生涯,刻骨铭心,无法忘却。
后来姥姥去世了,许多学生赶来悼念她。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已离开乡村走入更广阔的天地。他们的职业,性格各不相同,却都有一个共同点——是姥姥引领着他们,离开了这贫瘠的小乡村……
姥姥那枚“乡村三十年扎根教师”的勋章,至今还留存着。她帮助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走出村庄,自己却一生未踏出村庄半步。或许于她而言,看着学生飞向新天地,已经足矣。这就是我那可敬的姥姥啊!
一把戒尺,一枚勋章,一片丹心。
老爸二三事
“非凡老爸”二三事
王心童
我的爸爸是一个平凡的人,然而在我眼里,他却做着不平凡的事——令我敬佩的事。
相册里的爸爸,是严肃且认真的。他的脸方方正正,炯炯有神的双眼透出凌厉的光,工作服的扣子总是一丝不苟地扣得严严实实,笔挺的裤线,没有一丝褶皱。
看着照片里的爸爸,面前的油墨味似乎褪去,湿润的泥土味又涌上鼻尖,我的思绪回到四年前——
爸爸调往曲阳扶贫,工作室设在幼儿园的一间小教室里。三年扶贫时光转瞬即逝,爸爸驻点的村子里有了光伏电板,换了新路灯,从前光秃秃的山林也种植上了果树。爸爸每次都骄傲地向我介绍扶贫成果。一个周末,妈妈带我去村里看爸爸,我首先看到的是小山一样的文件堆满书桌,浓浓的印油味冲进鼻腔,几台打印机“滋滋”的声音不绝于耳。
屋里的小小一角——爸爸与两名同事正在忙碌,对我的“来访”毫无察觉。我忍不住喊他:“爸爸——”他们一齐回头。看到是我,爸爸的身子一怔,对我喊话:“陶陶,稍等……”转身又埋首那无穷无尽的“小山”中了,他们交流的声音也淹没在打印机的“浪潮”中。我这才明白,在村子翻新的奇迹背后,更多的是像爸爸这样辛勤工作、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
现在,爸爸又调到涿州工作了。在当前疫情形势日益严峻之下,爸爸一连两个星期没有回家。接到上级的任务,他义无反顾地冲在最前面,毫不犹豫地坚守在防疫第一线。每每视频电话里,爸爸疲惫的面容与日渐加深的皱纹都令我们分外心疼。
工作中的爸爸是认真严谨的,而生活中的爸爸,却是和蔼可亲的。不管工作多忙多累,爸爸总会满足我们的“小心愿”,认真地陪我们玩上几局“逻辑对决”、“大富翁”、“企企浩浩大作战”……也正是因为爸爸工作很忙,这些难得的亲子时光永远珍藏在我的记忆宝库里。
平凡中孕育着非凡,非凡最终回溯于平凡。
我的爸爸,虽然“平凡”,却又“非凡”。他将更多时间奉献给国之“大家”,在我心中,他永远是我的“非凡老爸”。他如同满天星辰中璀璨的一颗,亦如同熊熊燃烧之火炬中的星星之火,一星一火光芒虽小,但许许多多“平凡中的非凡”力量汇聚在一起,就能以燎原之势照亮中华大地,以炽热之情滚烫华夏儿女的心!
“非凡老爸”!您言传身教为我指明前方的道路,我永远敬佩您!
母亲二三事
许熙楷
相信提起名人,大家脑中最先浮现的一定是鲁迅先生、诗仙李白,或是一些大红大紫的明星等等。但我心中的“名人”一直都在我的身边,她就是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一个平平无奇的大学教师,她是我心中的“名人”。
我五六岁时曾目睹过母亲讲课的样子:乌黑的卷发随意扎起,眼镜下的目光好似能穿透一切事物,圆圆的脸庞上既有威严又有和蔼。讲话时语速略慢,有些像在朗诵文章,内容却不甚新奇,但那些复杂、干涩难懂的词句竟能让人听得入神。那时的我不禁由心底生出无尽的敬佩。
母亲其实经常粗心大意地丢落东西,但对待学生时,却是十分细心的。
前不久,有个学生把寝室的钥匙丢在了教学楼,找了几天都没发现。母亲听说后,立刻去重调监控。她眉头深锁、目光如炬地注视着几个监控视频,手里的鼠标一刻不停地“咔哒”响着,整个上午,监控室里只有母亲的背影和一刻不停地“咔哒”声。她几乎看遍每帧画面,所幸,最后终于发现钥匙被另一个人拿走了,随后母亲又经过几番周折帮学生找回了钥匙。
上周,由于疫情的原因,母亲学校开始上网课。我每天中午回家,都会看见她盯着电脑屏幕专心讲课的样子。现在回想,那背影是疲惫的,又是幸福的。上完课,她总会查看统计数据,每天坚持亲自督促,打电话问询没听课或者没交作业的学生。看着忙碌的身影,我不禁有些心疼。
一幕幕情景在脑中闪过,我竟现在才发现母亲的脸上添了许多皱纹,青丝间也多了几缕白发,这是平日里工作及生活琐碎在她身上凝结的痕迹,也是她对职业最真挚的热爱。
父亲二三事
史绍桢
我爱我的父亲,在我眼中,他是一位幽默风趣的爸爸,也是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公仆。
父亲是满城区的一位公务员,在区政法委工作,工作性质决定了他的工作不分白天黑夜,更没有节假日。
从父亲身上,我看到了责任和担当。父亲每五天要带一次班,吃住在单位。即便不值班的时候,也常常因突发事件需要立即回到单位,不管是刚端起饭碗,还是深更半夜。每年除夕,是万家团圆的日子,父亲总是主动担任值班工作,小时候的我很不理解,总会缠着父亲不让他走。每次父亲都会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作为一名党员,我应该站在一线,尤其是节假日,更不能懈怠。再说其他领导离家远,我值班的话,可以让他们早一天与家人团圆啊。”在父亲的熏陶下,我渐渐长大,也终于理解了父亲的责任与担当。
从父亲身上,我看到了敬业和奉献。有时候因为工作紧急,父亲要忙到凌晨一两点钟,回到家稍微休息一下,第二天一早又早早地回去工作。父亲对自己分包的企业非常关心,经常进行深入调研,对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巡诊、问病,多方协调解决问题,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他常说:“涉及老百姓的事情无小事。作为党员,我们要一心一意为老百姓服务,为我们党立威。虽然有时候身心疲惫,但为老百姓解决了实际问题,所有的奉献都值得。”
从父亲身上,我看到了关爱和期望。父亲很爱笑,他的笑是明朗的、纯真的、孩童般的笑。父亲的笑容像阳光一般,温暖着我的心。每到周末,父亲总会抽时间和我谈心交流。问一问我学校的事情,了解一下我的学习状况。父亲常对我说:“做人要有大格局。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将来才能成大事。”
父亲很爱我们这个小家,但是相比起来,他总会毅然投入人民的那个“大家”;父亲爱家人,但他更爱生养他的祖国、哺育他的人民。父亲是一位好爸爸,他更是一位称职的公务员。
我爱我的父亲,我为他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