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晨希
在生活中,总有那么一瞬间会触动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
一听到“亚洲飞人”这个称号,人们就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刘翔。这和他为国做出的贡献密不可分。
2004年北京时间8月28日2点40分,在雅典奥运会上,一个令所有中国人都铭记的时刻——刘翔在110米跨栏比赛中以12秒91的成绩与科林·约翰逊打平。他成为第一位获得奥运会田径短跑项目奖牌的黄种人,创造了中国乃至亚洲的历史。
当起跑枪声响起,刘翔就一马当先,他拼尽全力,没有人能跟得上他的节奏,没有人能追得上他的步伐。他凭借最标准的动作,最有力的节奏,最快速的步伐冲向终点。被称为“黑马”的杜库雷早已被他的频率带乱。到了第五栏,刘翔与其他选手的距离逐渐拉大,他越跑越快,全力冲刺,冲过了终点。12秒91,多么令人激动人心的瞬间!他日日夜夜为比赛做出的准备没有白费,他冲向终点的刹那让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为他喝彩,那一瞬始终萦绕在人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令人激动万分。
短短的12秒91却显得是那样漫长,全国人民的心随着他起跑的每一步跌宕起伏,夺冠的那一瞬给所有人带来了心灵的震撼与触动,那令人兴奋的时刻对于国人来说太短暂也太美好。
从田联大奖赛的冠军到摘取世锦赛的银牌再到如今的奥运冠军,他的梦想就在分毫间实现,他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的跨栏技术也不容小觑,他的努力和希望,在五星红旗升起时那样的璀璨和芬芳……
夺冠的一幕是令千千万万个国人难以忘怀的,不仅展现了民族魂也彰显了中国精神;永远不放弃,永远去拼搏,永远去逐梦不仅是奥林匹克的精神也是中华儿女得以安身立命之根本。
愿中华民族永不服输,斗志昂扬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愿无数运动健儿再创新的辉煌,再创为国人所铭记的一个个令人激动的瞬间。
徐静怡
一抹春绿爬上了枝头,也爬上了我的心头,我的心也为之一颤……
寒冬时节,大地,盖着一层厚厚的白色棉被便酣然入睡,天地之间一时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太阳照射大地,照在雪上,照在冰上,散发出单一而刺眼的光亮。我盼望着那抹春绿可以早点爬上枝头。
春绿未到,春天的脚步声已经可以听到。晚冬的清晨,一声久违的鸟鸣在空中彻响,就像是在向大自然预告春天的讯息,随之而来的便是一声又一声的鸟鸣在空中奏响,冰柱融化水珠的嘀嗒声落在地面,与那悦耳的鸟鸣一齐演奏。
春绿未到,春天的气息却已经可以感受到。一丝略带暖意的微风流入身体,告别冬日的寒冷,转身迎接春的生机。雪水融化的味道在空气中蔓延开来,滋润着一棵棵在寒冬里饱经风霜的树木,滋养着那已经冻裂的土壤。
春绿未到,春天的身影已经可以隐约看到。小径上的冰雪已经消融,湖上的冰面裂开了几条细缝,湖底下的神秘世界依稀可见。大地展露出它深褐色的肌肤,人们也脱下厚重的棉袄,大自然用它生机的模样迎接春天的到来。
清晨,阵阵鸟儿的啼叫,缕缕明媚的春光,那嫩绿色的嫩芽悄悄爬上枝头,有些许孤独,弱小,无助,却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这第一抹春绿,世间充满了的生机,在那一瞬间,冬天的死气沉沉荡然无存,转身我们便迎来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在那一瞬间,我的心也为之一颤,被触动了,但让我被触动的或许并不仅仅只有那一抹春绿,更多的是那春绿在爬上枝头的过程中所揭示的人生旅途的无限奥秘……
春绿是在一瞬间爬上枝头的,但却不仅仅只在那一瞬间,鸟儿的啼叫,冰雪的消融,略带暖意的春风,只有经历过,才能让那抹春绿得以在晨光的照耀下爬上枝头。人生旅途也是如此,脚踏土地,仰望星空,只有当你一步一个脚印的坚定走下去,你才能迎来属于你的春绿,走向属于你的辉煌。
一抹春绿悄悄爬上枝头,在那一瞬间,心儿溅起一片微澜。
李美熙
大发的那句——“你是我儿子,别人出了事我赔不起”振聋发聩,或许这就是一种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
当黄彬权听到父亲让他去悬崖绝壁上装炮眼,命悬一线时,沉默了——或许是他满肚子的不解,或许是他满肚子的埋怨。毕竟没有哪位父母会置儿女的性命于不顾,可是黄大发一心想着修渠,一切都置身事外了,也许他的内心也是充满了无奈和纠结。
当最后一块石头被敲碎,清泉流进了水渠,那一刻黄大发毕生的梦想实现了。从年轻力壮到白发苍苍,黄大发把他的一生献给了这条水渠。多少年的艰苦卓绝,无数的汗与泪,终于凝聚成了这条水渠。修渠成功的那一刻,无数人为之兴奋。
渠修好了,草王坝实现了脱贫致富。可这一切,那个一直支持黄大发的女儿,却看不到了。因为父亲修水渠,所以耽误了病情,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当黄大发站在女儿墓前,不知是何感?有没有后悔过?有没有内疚和自责?如果让他重新选择,他还会义无反顾地选择修渠吗?站在女儿墓前嚎啕大哭的情形让人热泪盈眶。
或许,是黄大发愚公移山的精神触动了我;或许,是他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触动了我;或许是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触动了我。古有大禹治水,今有黄大发挖渠引水。古往今来,中国劳动人民无时无刻不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奇迹。任何一场灾难都不能让英勇的中华民族俯首称臣,这无数精彩的瞬间汇聚成一条涓涓细流涤荡着每一颗良善的心灵。
毕柏皑
什么是活着?生存。怎样活得更有意义?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站在屋顶,碰触星空,祈祷天父的引领。而二战时期犹太人诠释生命意义的每一个瞬间仿佛都触动了我的心灵。
德国纳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对犹太人的迫害有目共睹,种种暴行令人发指。犹太人不仅在肉体上受到致命打击,精神上也受到难以想象的折磨,他们生活在被排除于整个社会之外的隔离区,被强迫参加奴役劳动。
初次的接触,是在名为《偷书贼》的电影中。故事以二战为背景,以死神的口吻叙说。其中因纳粹的捕杀,逃难至主角家躲藏在地下室里的犹太青年马克斯的一番话更是发人深省:“要活下去,生存就是生存,还要以牺牲罪恶感和羞耻感为代价。”
于是从他嘴中淡淡吐出几个单词:“活下去”,“牺牲罪恶感和羞耻感”在一瞬间在我脑海中迸出火花,令我不得不去思考,那时每一个犹太人都面临着生存这个问题,他们会如何去做这道选择题:保存犹太人的尊严?或是保存他们的血脉。
这个问题的答案始终困扰着我,直到我再次读到与它相关的作品。
以色列导演约书亚·索博尔的话剧《犹太城》,使得这个问题再次浮上我的心头。
《犹太城》讲述了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占领和控制下的维尔纽斯犹太集中营里发生的故事。剧中交织了太多的苦难与对人性的鞭笞,如翻涌的云层般卷出犹太城中人们的饥寒交迫,在纳粹的严管下战战兢兢,这些场景过于粗粝真实,直击人心。
而正是剧中每一个角色诠释出来的他们对待生命的那一瞬,触动了我的心灵,也解答了困惑我多年的问题——“犹太城里的人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他们是否还存在,明天的太阳是否还能与他们相见,但只要活着,就要追求他们的向往,活在他们喜爱的事情里……没有抱怨,没有消沉和低落,即便磨难时刻等待着他们。”
《犹太城》是一部真正脱离政治用客观审慎的角度来看待战争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人类命运的痛苦,更有人性的高度,是一曲生命的赞歌,歌颂了人性的伟大、生命的高贵与优雅。
何其幸运,我们生在和平年代,无须担心性命安危。但我们是否能让自己的生命也绽放出高贵和优雅的气质?犹太人留给世界的是一种精神,教会我们留得青山在,何须忧无柴。
世间万物,包罗万象,树木若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那便尽己所能让每一株苗都发芽于人生的荒山中,长出一片属于自己的郁郁葱葱。
方雨菲
感人的事,世上有很多。书想要感动读者,大多都一个劲描写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太多太多,令人感到审美疲劳。感人却不一定会触动真正的内心世界。真正触动内心世界那片柔软的,往往是那些最习以为常的言行举止和自我牺牲的不凡之举。
冬天窗外的风呼啸着奔跑着,给人以恐惧,雪被风席卷着,一片白色。室内温暖如春,我躺在床上看着窗外,纵使万般不愿,也只得起床。洗漱完就开始早读,朗朗书声没有丝毫影响窗外飞雪。这时,我听到了起床的动静——是妈妈。她蹑手蹑脚的走向厨房,开始做起了早餐,我知道她是怕吵醒妹妹后脱不了身。我看着她的背影:头发随意扎起,衣服单薄也没穿袜子,匆匆忙忙地摆弄着食材。我拿起外套想让她穿上,但这时爸爸起来了,他看了眼妈妈,顿时眉头皱了起来:“怎么穿这么少?会受凉的!”他抢过妈妈正在做的活,让她去穿衣服,多少次,都是这样。
我不禁回想,爸爸好像记得妈妈很多喜好,总是变着花样做菜,只为让她多吃两口,吵架也先服软。不会做家务,却在妹妹出生后默默去洗围兜、脏衣服,在妈妈喊累的时候替她捶腰,没有过一句抱怨。想着想着,我的心仿佛被温暖包围着,多少人相伴多载还能做到这样?感人的其实不是一两次的帮助,而是相伴多年后那些早已自我感觉平常的举动,那藏在每个细微举动中的爱。
但不只是我的父母,我的爷爷奶奶也是这样的。
自从爷爷一年前生病住院后,奶奶开始忌讳一些东西。本来她的性格大大咧咧的,并不信这些,可是现在变了。她开始不让我们穿黒色、黄色;开始在聚餐上悄悄叮嘱我,不要让爷爷喝酒,悄悄的把白酒换成水;菜开始变淡,本来吃了一辈子重口味,却因为爷爷只能吃清淡的而改变……各种各样的牺牲、迷信,初心也只是希望爷爷健康。她总是不停抱怨,却从不停止改变。这也是一种爱,不绚烂,不惊艳,却比那些更感人。
想着想着,突然想到看过的一本书《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书中人物之间的不离不弃,虽然感人却没有触动我的心。很多人说读到矮丈夫每天扶着半身瘫痪的妻子在院里遛圈,高女人抬不起左脚,他就用一根绳子套在妻子左脚,自己拿着绳子一头,当妻子要抬脚时,他就使劲向上提绳子,此时此刻,泪流满面。当读到高女人死后矮丈夫似乎并不悲伤,照常上下班,只是在阴雨天,会将伞举得很高,远远超过他的身高,泪水又不受控制般坠下,心里好像很疼。这个细节触动人心,伞不只是为他自己打也是为高女人而打,不论她是否在世,在矮丈夫的举动中一切明了。
于细节处见真情,触动人心的往往不是那些迷人的话语,昂贵的服饰,它只藏于寻常的细枝末节中,藏于彼此默默的付出中。
习以为常的,才是最触动人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