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自主学习的能力是陪伴和贯穿每个人一生的财富,不管是自主学习也好,课堂学习也罢,学习都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死记硬背,这就要求老师不仅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教会每一名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看完王永春主任的《小学数学教材与教学改革》之后,我觉得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这件事上责无旁贷,也刻不容缓。
方法是课堂的“说明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真正的教会学生是让学生们一起悟出本节课的内容和算理,让学生明白数学不只是教会计算的方法,更应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去研究与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活起来。在紧张的课堂氛围中要给予学生与众不同的激励与赞赏,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赏,赞赏每一位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赞赏了学生所付出的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学生对老师的质疑和超越;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标强调老师要帮助、引导学生,当学生紧张,思路混乱时,老师应该作为学生的朋友,给予适时提醒帮助,把问题解决。
课本是课堂的“辅助器”
不要拘泥于课本的束缚,要把自己的想法和相关的知识结合,形成学生自己的思想产物,不要把教材“神圣化”。把教材神圣化也有两种现象,其一是教学内容的窄化,只教教材的内容,小学六年就是学习12本教科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一些教师也反映,教了十年书,脑子里就只剩下教材里的那点知识了。其二是教学内容的圣化。一切以教材的内容、观点和表述为标准,为问题的解答标准,为思考的导向标准,教材怎么讲、就怎么教、怎么学、怎么记、怎么背,不敢越雷池半步,思维被格式化了,毫无个性化和批判性的思想,最终成了陶行知先生所批判的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另一方面,要致力于正确、准确而有深度地解读教材,防止误读和浅读。我们既要鼓励对教材的个性化解读,又要防止和客服偏离教材主旨和主流价值观的随意解读;要准确地、深度地挖掘教材的内涵,充分地学习、领悟、吸收和内化教材的智慧,防止和克服浅化教材的行为,避免只在教材表面上做文章,认识只停留在记忆和简单的理解层面,教材的功能和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来源 WENANdAqUAn.com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公”
任何人都具有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这种封闭式教学的结果必然使学生从不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要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并寻找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心中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进而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
合作是课堂的“催化剂”
团结协作是一切成功的基础,个人和集体只有依靠团结的力量,才能把个人的愿望和团队的目标结合起来,超越个体的局限,发挥集体的协作作用。一个缺乏合作精神的人,不仅事业上难有建树,很难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越是现代社会,孤家寡人、单枪匹马越难取得成功,越需要团结协作,形成合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帮别人就是帮自己,合则共存,分则俱损。
知易行难,行胜于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每一个刚刚接触数学世界的学子,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而呵护好这些幼小的心灵,保护好这份对数学美好的情愫,正是我们数学人的责任和使命。
上一周学校组织了全体数学老师认真学习、观摩了这次数学教学示范课在线直播,33位优秀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一场精妙绝伦的数学课堂盛宴,每一堂课都有很多亮点值得我们学习,让我印象颇深的是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刘燕老师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这堂课让我受益匪浅,感想颇多。
01
刘老师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理性验证,由“学会”转变为“会学”。
刘老师巧妙设计的“学生实践操作活动”贯穿整堂课,先是让学生自己画一个长方形,然后给每个小组提供一个长方形纸片,小组同学合作探究这个长方形的特征,先找“边”的特点,学生通过量一量,折一折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再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长方形的角,发现长方形有四个直角,学生完全是通过自己的认真观察及用学具操作发现总结出长方形边和角的特点。
而后刘老师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验证之前折的,画的图形是否是长方形,并且请小组同学到展示台演示验证的方法和过程,当出现一些问题时,学生能自由交流,提出质疑,给出建议。
后面学习正方形的特征也是如此,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完成。整个知识的构建和获取都是学生自主完成的,让我非常叹服!
02
刘老师非常注重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探究活动中,学生会质疑光测量长方形的对边是否相等还不够,还要用直角去比它的四个角。一一测量正方形的四条边比较麻烦,可以通过折一折,比一比,发现四条边是否都相等。
同样在“图形猜一猜”活动中,学生能根据图形已知的一部分准确说出图形的可能性,当刘老师从信封一端出示一个图形的一部分有两个直角,学生先是说出可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也有同学马上反应过来,也有可能是直角梯形,可见学生已经具备较好的空间观念,也能正确全面了解图形的本质特征。
在最后拓展提高活动中,如何在长方形上剪出一个较大的正方形,学生也表现出不凡的机智和动手实践能力,通过折一折,对比,发现以长方形的宽为边剪出的正方形最大。
我认为学生在整堂课的精彩发言和碰撞的智慧火花是最大的亮点,正是这样耐人寻味的课堂为孩子们点燃了智慧之光。
3月22日我校全体数学教师十分有幸观看了此次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会,本次观摩会聚焦培养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探索,展示了一节又一节精彩的数学课,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虽然我们只听了其中的几节,但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有收获,还有更多的体验、感悟和思考。
吴正宪老师用一个有趣的小视频引出了我们探讨了的话题:改变学习方式,促进深度学习。她认为小学数学改革必须坚守儿童立场,在保护儿童成长利益的前提下开展教学活动。让儿童在全身心参与的学习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数学的价值、数学的力量。唤起儿童的兴趣、信心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加热爱数学学习。本着坚守儿童立场,改变学习方式,促进深度学习这个大方向,几位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十分精彩的数学课。
唐登超老师执教的课题是《认识长方体》,这是一节十分“好玩”的课,老师以幽默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好玩”。全课以四个活动为主线,一个“猜”,勾住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一个“切”字,把直观的胡萝卜切成正方体,落实了面、棱、顶点的概念,设计大胆创新,学生直观易懂。一个“找”字,引导学生在正方体的基础上,推理长方体的特点。最后一个“做”字,为学生提供有趣的学具,通过捏一捏,搭一搭,让学生独立创作长方体和正方体,学用结合,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使数学知识落地生根。
徐毅老师执教的是《折线统计图》,本节课以武汉抗疫为背景,以全国各地驰援武汉医护人员人数为切入点展开教学,让数据传递育人作用,渗透了立德树人的学科价值目标。徐老师在教学中设计分层作业,让作业单贴近学情,通过分层分类式的作业单,放手去让学生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动手去做,让教学对接学生起点。此外,徐老师十分注重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本节课,通过作业单的布置,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在绘制中,收集信息,体会折线统计图特点,了解绘图步骤,将绘图与读图相结合,让学生深刻的认识折线统计。培养学生整理数据,读取信息,结合数据具体分析的能力,让思维与素养共生共长。
此次学习,名师们深厚的教学功底,精湛的教学技艺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让人惊叹不已,非常感谢名师们为我们带来的这些课,我们也会在接下来的时间应用于我们的教学中,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