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二十载,砥砺前行谱新篇》
礼赞建校二十载,春华秋实二十年,让我们携手砥砺前行共同谱写重工新篇章!
一、满载荣耀二十年,风雨兼程共辉煌
韶光流转,盛事如约而至。在这微风轻拂,绿叶飘荡的季节里,重庆工程学院将迎来建校二十周年华诞。二十周年校庆,是重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奠基石;是重工团结奋进,再创辉煌的新起点;是重工凝心聚智,彰显时代风范的新契机。
重工!你是喷薄欲出的红日,你是满载希望的帆船,你是知识的殿堂!莘莘学子在你的培育下,奋斗的理想就能实现,坚守的信念能够凝聚希望!这里的师生感怀“梅花啧香,桃李春风”,这里的校园生活“绿波旖旎,山茶流红”。
重工!你虽经历了许多风雨,却变得更加成熟、健稳。你前程似锦,灿烂千阳,莘莘学子在你怀中明朗地读书声响彻云霄,奋进中的重工定能不负众望,你犹如一颖璀璨的明珠在夜空中继续绽放光芒!
风,轻轻地吹奏,和着优美的旋律;叶,纷纷地飘落,送出一份份邀约。这里的一切,都在为重工的二十周年校庆而送出点点祝福,愿重工明天更完美!在这二十周年校庆即将来临之时,让我们随着即兴表演的附和,配上节日的喜庆,踏着愉悦的旋律,提起飘逸的裙摆,来感激学校给予我们的一切,让自由和完美肆意地渲染着空气,让所有努力拼搏的汗水,幻化成重工明天壮丽的蓝图!
二、不忘初心担使命,桃李花开春满园
二十砥砺耕耘的风雨历程,二十年求索进取的辉煌足迹。二十载风雨兼程,二十载携手向前,在这二十年里全体重工师生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白手起家,发展到如今拥有数万学子的高等院校。硕果累累,是几代重工人努力奋斗的见证,沁人心脾的文化氛围是重工师生踏出的一片晴空。敬业的教师们在职教讲台,上挥洒汗水,传播知识,坚守著自我平凡的岗位。辛勒的学子们怀着一颗渴求知识的心,勇于拼搏。自强不息,在重工这片肥沃的土中发芽,为重工增添了抹抹碧绿。今天,我们以重工为荣;往后,重工以我们为傲!
“尽责,守信,求精,创新!”在这里,我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样活动形式,让我们平淡的人生增添了无穷无尽的乐趣。这里的樱花大道、彭氏古居、闲池楼阁,都让人倍感亲切,都值得我们留恋和爱戴。我们为一个共同的目标一起来到这里,彼此间的羁绊,化作团结奋进前行的力量!老师们爱岗敬业、兢兢业业。夜深了仍然能看到他们备课、批改作业的忙碌身影。当我们犯错时,他们谆谆告诫、严厉批评;当我们失败时,他们真诚鼓励、热情帮助;当我们成功时,他们由衷欣赏、不吝赞扬……他们是那么睿智、那么深沉和那么博学。事实证明,选择重工这条道路无疑是康庄大道。
转瞬即逝,春风初起,二十年的桃李满门,二十年的满载荣誉,那二十年的匆匆岁月,那二十年的春华秋实,将在这一刻,尽显无边期待。转眼回望,才发觉自我已在光明大地上度过了大学学习时光的一半多。忽而,才忆起重工的又一个精彩,点燃二十根绚丽的蜡烛,庆祝建校二十周这美好刹那。
三、情怀豫章樱花路,逐梦重工别样人
还记得刚踏进光明的校园,跨过光明的门槛,迎来的,是书香的环境,热情的面孔。几句简单的自我介绍,搭起了友谊的桥梁,作业本上亲切的评语,成为了师生之间友好的沟通。坐在敞亮的课室,有一种若惊的欢喜,梦寐以求的地方,在此时竞能实现。墨水在笔尖上流逝,知识在墨水中充盈,生活的并并有条,促使了我们绚烂的成长。漫步在花草丛中,扑鼻而来的是芬芳花香,樱花大道,闲池楼阁,萦绕在心中。
虽然在汲取知识的道路中总是艰难险阻的,但正是困难和阻力,加速了我们向前的动力,奔驰在校园的跑道上,释放身上的压力,汗水肆意,流进双眼,淌浸衣裳,那-刻,我又一次找回了期望,只为超越自我内心的屏障,不怕一次次的失败,只为究其根源,为下一次启航做足准备,做一个别样的重工学子。出处 WwW.WENAnDaqUAN.COm
时光荏苒,我们与重工从相识到相知,相知到相熟。重工,你是老师们辛勤培育的乐园;重工,你是学子们的团结奋取的天地;重工,你是指引迷失方向的灯塔,你是我们心灵永远依靠的港湾。
礼赞建校二十载,春华秋实二十年,让我们携手砥砺前行共同谱写重工新篇章!
《弱冠年华,扬帆起航!》
重工,愿我们共同绽放一段流年,一同飞往更为美好的彼岸。
我经由光阴,经由山水,经由乡村和城市,同样我也经由别人。我踏过千山万水,我行过万里山河,我漫过星尘,我淋过月色,也遇见过你二十岁的你——重工。并不是每个人在生命中都会遇见这样几个二十年,这香樟满园的地方成就了她的第一个桃李年华,也铸造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黄金四年。正如张爱玲在《爱》中所说:“在这个世上,缘分总是来回兜转。我们终会于千万人之中,遇见我们所遇见的人。”
从龙水湖畔到南温泉花溪边,时光的左岸是我们无法忘却的记忆,右岸是值得我们紧握的璀璨年华。那些改变的是脚下的路,身边的风景,来来往往的人,一成不变的却是你,是你守在岁月的山河里,一路陪伴我们茁壮成长,一起跟随我们蜕变新生。
理想的生活只是生活的理想,我能想象重工的二十年走的并不顺畅。当我们谈起重工的时候,我们的词汇总是匮乏的,难以在这只言片语的记录之中,寻找到那些时间之纱所掩盖的痕迹,我们或许会轻视她,或许觉得这都不算重要。从01年,重庆正大软件专修学院成立,再到03年,更名为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最后1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重庆工程学院,我们只能从这些冰冷的数字和文字之中,粗略的了解到她的扩张升迁与历史变革,却不知道这一步一步走来,她又是经历了多少的艰难险阻呢。
她包容每一个生命的野蛮生长,最终成就一颗颗年轻的香樟。当朝阳还未升起,寝室闹钟就已经响起;当夜幕完全笼罩重工校园,我们还在创业园为比赛挑灯夜战;篮球场上,我们为学院球赛挥洒汗水;在去图书馆路上,我们为自己的旅程画上一个个坚实的脚印;那些难以入眠的夜里,与室友一起畅谈理想,一起回忆那些日子那些歌,交流生命中的文字与哲学;社团活动之中,我们一起分享书籍,诠释着这个最诗意的年华。你可以在黄昏的图书馆,目光穿过那些沙沙作响的树叶,看着平静的花溪浮上一层金色的光泽;我也可以听远处犬吠的喧嚣,缓缓地走在樱花大道之上,和喜欢的人遇见美好时光。
回望2023年,城市在沉重地呼吸着,戴着蓝色的口罩像抓住最后的希望。疫情像是一片乌云,笼罩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遮住了初春的暖阳,让人们无处躲藏。有人第一次经历生命中的反复无常,也有人首次面对世间的人情冷暖,更有人再次遭遇前所未有的迷茫、陷入痛苦绝望的深渊;有的人在徘徊与等待,到底是坚持、还是放弃?
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意义才有迹可循,诗人聂鲁达这句话仿佛在不言之中道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数落着时间的不断流逝。我想,时间的魅力在于,它看似如流水般悄然滑落、无迹可寻,实则在不知不觉间融入了我们的血肉。在重工的那些日子里,那些失落的、悲伤的、退缩和逃避的存在,或许远超过那些欢愉、快乐的结果,它与那些饥饿贫困中的苦楚,远行途中里的艰辛,早已组成了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正是它们,教会我们克服挫折,学会独立,适应失败,懂得珍惜。
我们的一生很长,足够我们去做一件事;我们的一生也很短,又有多少个二十载,一不留神时间就溜走了。人生就如同一个长长的隧道,我们与世界迎面而坐,重工与我们隔岸相望,时而遇见绿树与繁花,时而越过荒漠与戈壁,时而目光相接、吐露心声,时而孤独的打望着整个世界。你曾经走过绿水青山,他穿过大城小巷,我们都知道自己存在过,重工她也知道我们来过,存在于这个历史之中的时间节点。
展望2023年,这一年,看似不同以往,其实它不过是我们人生旅途中普普通通的一站,它也只是重工校园一个不多不少的历史节点,它只是比其他日子更值得铭记一点。每当一个事物临至整十倍的时间节点,我们总会在时间节点回望过去,而二十周年作为新旧年交替的节点,是时光流逝的一个标志性的纪念符号,我们正在赋予它不同以往的深刻意义。回望过去并不只是为了怀念,更是为了更好的启航,让我们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也让我们只顾风雨兼程。
多年之后我们是否会想起这里,她是否也还记得场景,是一批批学生将草坪的杂草拔起一如往届的学姐学长,是一个个教室人声鼎沸再人去楼空,是讲台上坚实的背影和座椅上求知的眼神,是那些国赛上我们庄严的写上我们的名字与重庆工程学院……所谓大学不止只有985,211,在我心中还有一所重工。只有当我们走出高墙之外,走过河流,越过山丘,我们才知道最初的美好,不是站在余华的对立面思考,而是坚信美好。
愿所有重工学子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有充分单纯的心去信仰,我们将会越来越信任艰难的事物,和我们在众人中间感到的寂寞,让我们与重工一起,在这个弱冠年华之际,扬帆起航再出发。
三师情
岁月悠悠,我们毕业离开黑大母校竟然五十多年了。
今年7月,我们黑大中文系65级的同学,在黑大校园相聚了。
黑大主楼还是那么壮观,在主楼的绿树墙上,学校专为我们拉起了大红横幅“欢迎黑龙江大学中文系65级校友重返母校”,这多像五十五年前,我们入学时的情景啊。我魂牵梦绕的黑大校园,就让我要抒发的校园情结,从此情此景说起吧。
大哥哥
那是作家王蒙编织“青春万岁”的日子。
黑大接送新生的客车,把我们载到黑大主楼前,雄伟的主楼,天堂般地在我眼前出现。我正在激动中,见一位身穿褪了色的兰衣裤的大哥哥来到我面前,像是认识我一样,与我打招呼。我想,这该是高年级的大哥哥了。他要给我抗行李。呀,我的行李可重了,里面多装了三十多斤的海棠果,是给亲戚家捎的。我在犹豫,他却抗起我的行李走了,直到把我领到女生宿舍16号楼306房间。我想,他一定很累,可我又说不出话来,他也没多说,又急忙去接别的新生去了。
第二天,我们新生到中文系里集合,见那位大哥哥出现在系领导,老师中间。啊,他竟是我们的辅导员,谭方之老师!
在我们来之前,他就细心查阅了我们的档案,记忆着每个新生的面貌。怪不得一见面就像是认识我。
从此,我们结下了一生的情缘,一直到他在省里当了省领导,我们也工作了几十年,他一直给我们当着“辅导员”。今年,2023年,他还在组织我们,编写黑龙江大学中文系65级文集呢。
五分钱车票
文革冲击了我们的课堂,停课了。系里派我和中文系的李金复老师作外调工作。她参加过抗美援朝,主要做救护工作。她总是情切切地给我讲让她终生感动的志愿军的故事。
在外地,她遇见六、七年不见的同学,互问分别后的情况,又问丈夫,又打听孩子,看他们相互间那激动劲儿,当时的我,还真读不懂。
返校后的一天,她邀我去她家吃饭,有一个菜是专门为我做的:鸡蛋炒西红杮。因为我不经意间说过,没吃过鸡蛋炒西红杮,她竟记住了。可不是,我妈妈那代人,竟不会这么做,可笑吧,这是我第一次吃鸡蛋炒西红杮。
我俩一起外出时,我管财务。外调工作闲暇时,她去看朋友,我告诉她,留着公交车的票据,回来给我。那时,公交车票一般都是五分钱,相当于现在的两元钱吧。因为当时人们都挺穷,五分钱攒起来也很重要。可我跟她要过多次,她一张票据也没给我。她说,她这是办私事,不能让公家报销。
对比现今的社会现象,我的老师李金复是多么的干净!几十年过去了,这“小事”的力量,伴随着我的岁月,一直在凝聚,凝聚。
特殊的幸福
我还和中文系的张捷老师一起作过外调工作。她三十多岁,大大的眼睛。梳着荷叶头,总叫我“小崔”。
她身体不太好,为了给公家省钱,坐火车时,她让我买硬座,不买卧铺票。外出时,她家里还扔下两个未到上学年龄的孩子。我那时不谙世事,不懂她的不易。
一天,在旅店,发现了一本果戈理的《死魂灵》,她借机会就给我讲起了这本书的时代背景,主人公等等。她还让我抽时间读读。我能感觉得到,她在为我们忧虑:无法上课,营养不良,怎么办?
毕业后,我和张捷老师常通信,她会寄书给我,我也向她请教学业方面的知识。一次,我到哈尔滨,买了鲜花去黑大看她,她喜庆庆地说“与你们交往,我得到了其他职业得不到的‘特殊幸福’,小崔,你也当老师了,是不是体会到了这‘特殊的幸福’?”
是啊,我与张捷老师可以说是血脉相承,几十年从事着教育工作,也在终生体验着这饱蘸激情的“特殊幸福”的人生啊!
我与三位老师的情缘可为三师情,推广开来,应该称为多师情吧。那时,我们师生共同失去了课堂,但我们有机会与更多老师生活在一起,如吕冀平老师,刘敬圻老师,谭方之老师等等,我们师生同吃同住同劳动,在近距离的接触中,老师们用特有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我们,他们的人格魅力影响着我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启示着我们,革命的激情感染着我们,老师传递给我们的天字天书,让我们终生受用,永不枯竭。
我常想,我的黑大老师们,怎么跟我以往认识的老师不一样?直到我参观了黑大校史馆,我才有所领悟:我的老师传承的红色基因,来自延安抗大,来自西南联大,来自抗美援朝,也来自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感召。
这红色基因,也传递给了我们——黑龙江大学中文系65级的同学们。
幸会,通辽实验中学
2006年7月的一个普通早晨,远道而来的我站在这所学校的北门口,抬眼看着大门上方几个大字“通辽铁路中学”,那一刻,我和它都在探寻彼此。
在这之前,我对这所中学、这块土地一无所知,它对我也是如此。连接我们的,只是一则通辽铁路中学面向全国招聘人才的公告。
校长室当时还是艺术楼里的一间小小的办公室,却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这里摆着一张大大的学校建设规划图。联想起刚入校园时看到的刚刚施工完毕的第一教学楼,没有走进去,但看着现代大气;联想起多次在电话里耐心细致地帮我解决各种调动手续问题的人事刘主任和张老师,虽不相识,却给我关爱温暖;联想起校园里热情为我指路的学生,联想起在学校外面听到的一些对于这所学校的高度评价,再听校长满怀信心地给我们介绍学校的一些情况,我看到了两个字“希望”,这应是一所拥有美好未来的学校。
像我对当时腹中的宝宝一样,我对这所学校也充满期待,也希望作为一个建设者参与其中。
这所学校对待新职教师的要求很严格,但也很关照。给我们每个人安排了教学和带班的师傅,带我们迅速进入角色。我还记得当初拜师时那庄重的场景,有了师傅,好像又回到学生时代,即使犯了错误师傅也能善意地提醒我、帮助我。这里的领导和同事都很热心,也像师傅一样,在工作和生活中给予我很多帮助,能够在这些师傅们的指点下、扶持下,一点点在事业上成长,现在回想,真是幸福又幸运的事。
同样幸运的是,这所学校公平公正的成长环境,这里敢给年轻人压担子,更给搭梯子。
休完产假后,学校安排我教文科两个最好的班级,面对这种信任与沉甸甸的责任,我不敢有丝毫懈怠,常常备课到凌晨,只求上一节没有遗憾的课。渐渐地,我意识到,老师都是在用以前所有的人生备每一节课,而我的底蕴还不够丰厚。所以我开始参加各类教学竞赛去磨练自己,学校也给提供了很多这样的机会,希望杯、栋梁杯、百花奖一程程比赛下来,我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有了更深入的思索。我有意识地开始阅读教育专业书籍,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尝试写作投稿、参加各类征文比赛并带动我的学生投稿、参加作文竞赛——每当我觉得累时,我身边那些上进敬业的老师都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勇气。记得有一次,是全校教工大会开会前的十几分钟,我坐在王秀莲老师身后,她应该是刚刚下课,我看到她翻开的教材,批注得密密麻麻。当时她已经临近退休,但是听到她和邻座的老师在讨论一道课后题的讲法。这一幕深深影响了我。
当我的学生获得各类作文竞赛大奖,当我的学生作品在报纸和书刊中发表,当我的学生获得通辽市语文单科第一名,当我的学生获得通辽市文科状元,我依然没有任何轻松的感觉,因为在这所学校工作,像是比赛进球一样,最好的永远是下一个。因为拒绝平庸,追求卓越就是这所学校的品格。
转眼我在这里工作已经十二年。十二年里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校长室里的蓝图如今已经是眼前的真实校园情景。
我记得那年学校征集教学楼的名字,我取了“问耕”二字,出自曾国藩说过的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是在这里默默奉献的所有老师们的写照。不是不问收获,是功成不必在我,可是功成必定有我。我知道我们所有的努力,它都在用另一种方式悄悄回报我们。
比如学生多年以后发来的感谢信,比如回想起在这所学校工作的经历时内心的坦然无愧。当然,还有让我感受更深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也开始进入这所学校读书,他们正享受着一代代实验中学人努力所开创的成果。美丽的书香校园,高效自主的课堂,多姿多彩的社团活动,追求卓越的理念,勤奋求实的学风——他们正耳濡目染老师们举手投足间传递出来的爱与美的教育。我们曾倾注于这所学校的心血,正在滋养我们和我们的后代。
每天,我们一家三口快乐地来到校园,在教工食堂吃完丰盛的早餐,孩子去初中楼,我去高三楼,孩子爸爸去高一楼。晚上,我们就在这里安静地备课、上自习,有空去操场或者体育馆里锻炼一下。生活简单、平静而踏实。
每每,我看到夜晚教学楼里亮起温暖的灯光,我都会很感动。我的家在这里,我的希望与幸福也在这里。幸会,通辽实验中学。
我与四中缘于田径场,却不仅止于田径场
与其说是对母校的祝贺,不如说是对我青春年华的一些美好回忆。这两天翻看QQ相册和日志,尝试寻找写作灵感。却发现照片画质已被当年的QQ相册压缩到几经模糊,一寸光阴不可轻,十多年都过去了,网络早已从当年的2G发展到了如今的5G,我们也从当年的小孩成长成可以挑起家庭和社会责任的大人,有的老师从当年的满头青丝如今也逐渐抽出了几缕白发,然而四中依旧是那个四中,不管时代和人们怎样变化,她仍孜孜不倦地孕育着四中的莘莘学子,成为大家的筑梦天堂。
我与四中的故事应该是从我小学六年级(2008年)的那个夏天开始。对,你没看错!小学六年级的我在一次机缘巧合下来到了xx四中参加体育训练,来到了郭智老师队里。小小年纪的我第一次体会到体育训练的艰苦,也是第一次体会到突破自我的喜悦。很感谢郭老师带我来到了四中的田径场,成为了我的体育启蒙老师。当时的我万万没想到“长大后,我就成为了你”(大家应该已经猜到了我的职业)。我曾是一个特别爱偷懒的学生,是的,我中途当了逃兵,转学回家读了两年。这也成了我至今无法释怀的一件事,也许是后悔,也许是对四中的执着,我即使转学了,暑假依然会回到四中参加体育训练,后来,我如愿考上了四中。
高中又是另外一段故事的开始。以前我的故事仅限于田径场,现在是整个四中,有老师、同学、教室、课堂……如今回想起每一个人或是地方,画面一帧帧浮现在脑海,宛如昨日。进入高中时,我遇见了如父般的王小平老师。他是那个每天早上5点多天蒙蒙亮就来到田径场,晚上7点多天空灰暗才离开田径场,不畏寒冬和酷暑,一直陪伴了我们三年的“老王”。他也是那个隔三差五给我们熬“老王牌鸡汤”的老王,如今我们时常会谈到想再回去尝一尝“老王牌鸡汤”。老王对我的关爱远不止于此,曾经日日牵挂我的学习和专业训练;在我高中毕业后,每年的梅雨季节即将来临时,他都会提醒我格外注意身体;今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年,他每次在电话里第一句话就是问我过得开不开心……现在时常会想起曾经在训练场上与队友们一起挥洒汗水的日子,想起每一次测试时的紧张与兴奋,想起每一次实现自我突破的喜悦,想起与伙伴们一起训练时的打闹、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欢乐,无比充实且快乐。
我与388班有着不解之缘,很神奇,我三年都在388班,班主任一直是罗双老师,团支书也一直是我。很遗憾,我并不是一位称职的团支书,我不仅没有为老师排忧解难,而且有时还会给罗老师带来小麻烦,大概是青春期的叛逆吧!那三年里与老师、队友和同学们之间有太多太多难以忘怀的经历。记忆最为深刻的一定是高三体育高考前了吧!不知我是运气不好还是运气太好,在距体育高考仅一个多月时,我患了支气管炎,对于专项选了800米的我来说,身体和心理上都遭受了严重打击,感觉自己要与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了。但我是幸运的,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总会出现一些贵人。刚开始病情比较严重的时候,我停训了几天,后来怕自己体能下降太严重,还是坚持回到了田径场,“老王”给我安排了一些恢复训练。那时候正赶上湖南的“梅雨季节”,几乎天天下雨,我每天早训和晚训结束后就去医院吊水,吊完水立马回学校上课,有时候被淋湿的鞋子和衣服都来不及换。吴迎春、瞿敏和张曦怕我来不及吃饭,每天轮流给我打好早饭和晚饭。
“老王”怕我一直咳会不舒服,经常给我熬雪梨银耳羹。刘醴湘老师怕我落下功课,晚自习的时候耐心辅导我的物理,还叮嘱我一定要多喝水。在五湖四海的师兄师姐们也时常打来电话安慰我、鼓励我……写到这里,鼻尖不由地传来一阵酸感。经过大家的悉心照顾,我终于在体考前两周恢复健康了,但我的体能确实在这一月内下降了很多,我虽考上了令人比较满意的学校,只不过我还是与理想的大学擦肩而过。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与理想的大学无缘。也恰巧是这件事情,让我觉得曾经这么艰难的日子都熬过来了,还有什么可害怕的呢?所以,我毅然决然走上了考研的道路,考研是一段极其孤独和倍感压力的经历,但每每想到这段经历,想到有这么多关心我的家人、朋友和老师们,我又有了力气向前奔跑。最终,我考上了上海体育学院,这所我梦寐以求的大学,这所学校也被考研人亲切地称为“全国最难考的体育院校”,在这里我遇见了许许多多优秀却依然非常努力的人。此刻,我想对正在努力的学弟学妹们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如果你遇到了困难,不要害怕,勇敢地向前冲!爱你的老师们永远会在你身后为你助力!只有不断地攀越高峰,你才会发现你身边的人越来越优秀,周边的风景也会变得不一样。
我还想和曾经的同学们说:三年,很快!以前总是想快点结束魔鬼式的学习。但是现在是否觉得三年也就只是一瞬间?现在饭桌前的同学也不是当初羞涩懵懂的少年。同学!你们是否还记得烈日当空的军训时光,你们是否还记得漂流瓶里的愿望条,你们是否还记得我们的班歌《动听》,你们是否还记得合唱比赛团结的文艺青年们,你们是否还记得三年校运会上英姿飒爽的同学,你们是否还记得远足路上的艰难跋涉、共同前进,你们是否还记得一起看的《老男孩》《父亲》,你们是否还记得幽默风趣的同桌们,你们是否还记得我们尽职尽责的老师们,你们是否还记得高考前写下的心愿字条……很庆幸能与你们共同度过那段既痛苦又快乐的时光,愿你们在内心深处留下的都是最美好的回忆!此刻,更希望你们都过上了想要的生活!
四中留给我的不仅仅是美好的回忆,还有“明德、博学、求是、致远”的崇高追求,也有敢于为理想付出实践的精神,更重要的是收获了很多弥足珍贵的友谊,这些都足以陪伴我一生,影响我的一生。最后,在母校80年华诞来临之际,祝母校积历史之厚蕴,更展宏图,再谱华章!
实验中学的记忆
题记:笔者于1995年大学毕业进入实验中学(当时校名铁中),经历了郭xx校长,孙xx校长时代,对实验中学的前世今生有一定了解,对实验精神能领略一二,特作此文,以飨关注实验中学的各位读者。
今逢实验中学五十华诞,我在这里历经23载春秋,感怀颇多。实验中学,我的足迹走遍你的每一个角落时,开始了与你的晤面;静静地聆听你传颂的声音时,开始逐步懂你;多年的风雨打磨,我的梦想因你的静默而蒂落。我总想化作一缕清风抚慰明月,亦想变为一朵白云映衬朝霞,事实上都是实验中学以博大的胸怀容纳了我,任由我张扬个性,快意讲坛。我的青春、理想在这里由青涩到成熟,从苍白到丰满。日升日落,实验中学刷新着每一片陈迹,你的年轮虽在增长,我的记忆逐渐斑驳,但一直不变的是时光让实验精神永恒。
记忆一:家和万事兴
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二年元旦,因初中和高中搞福利不均衡引发了一场小小风波,被戏称“砂锅大战”。为平息此事带来的不利影响,郭xx校长在大会上没有大发雷霆,而是讲述铁中曾因“双零闹中”遭人讥讽,领导老师难以抬头,现在,经过几年努力,铁中稍有成绩,在铁路内外稍有影响,内部发生如此不团结之事,实属不该。还记得,当时郭校长语重心长,情真意切,一改往日之威严冷面,在场有的老教师潸然泪下,可以说听者无不动容。那时铁中只有正式员工110人左右,现在退休大半,是郭校长唤醒也好,激发也好,家和万事兴的理念从此扎根于铁中,再经过薪火相传,成为学校的传统。君不见,谁家有大事,全校同事纷纷到场;君不见,工会组织活动,均踊跃参加;元旦联欢之时,全校上下更是洋溢着家的气息。
当下时代,人们在单位工作的时间胜过在家的时间,单位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家,可以说单位就是沙漠中的绿洲,让黯然失色的人感到久违的希望;单位也是黑暗中的灯火,使孤寂无助的人看到美丽的方向;单位更是海洋中的小岛,使疲惫不堪的人找到歇脚的地方。不管时光如何流转,做为实验人,因工作关系和谐犹如家庭和睦,即便是再艰难、再困苦,我们一样能够感受到来自于彼此的温暖。
记忆二:干工作必须出成绩
在一次孙xx校长与我谈话中,孙校长讲到:无论是谁,干什么工作,都必须出成绩。要干好工作就要不计个人得失,必须早出成绩,多出成绩,进步慢就是退步,不进步就是错误。孙校长这样要求别人,自然更严格的要求自己,他在位19年,时刻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忘我工作,对学校呕心沥血,取得的成就有口皆碑。
工作是什么?工作是一个施展自己能力的过程。我们寒窗苦读来的知识,我们的应变力,我们的决断力,我们的适应力以及我们的协调能力都将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得到展示,更能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工作是我们需要用生命去做的事,“为五斗米折腰”,“为别人干活”的想法已完全落伍。孙xx校长身体力行,为我们揭示了工作的真正内涵和终极目标: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记忆三:细节决定成败
近期我走进食堂,发现学生排队打饭,排队加卡井然有序,学生在等待中背单词,背古诗文蔚然成风;中午放学后,教学楼内除了学习的同学,看不到无所事事的身影;球场、运动场上学生文明运动,听不到那些刺耳的声音……这就是周玉校长实行了无缝隙全时段值班制度的结果。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周校长多次外出学习,与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签订了“大学先修课程(AC)”合作协议,组织我们多次探讨奥赛、自主招生等策略,鼓励我们外出学习,引进校外强势资源等等,同时每一件事周校长都要详细过问,落实到底。周校长跟我说过:“衡水等名校管理也好,特色也好,其实就是细节落实到位”。美国西点军校的校训是“没有任何借口”,强调的就是欲成就大事,必先完善每一细节。正因为如此,西点军校培养除了美国三任总统,3700多将军。如今,实验中学实行“务小、务细、务实”,这预示着实验中学必将是名师云集,桃李芬芳。
校园的记忆终将掉进时光深潭之中,氤氲在空气中的是教育史上的一抹芳香,口口相传的是通辽大地上的一个传奇。在实验中学,岁月是阅历与成熟,是领悟与智慧。我收获的是从奔放到宁静的心思,从激烈到平和的情怀,从贫瘠到丰厚的心灵素养。
如昨,至今
后来
吃过多少佳肴
再也不曾有过
四中食堂的辣椒炒蛋
晚自习后的馒头和烧麦
还有老丁师傅的小炒肉
那样的
回味无穷
如昨,至今
后来
住过多少好地方
再也不曾有过
四中宿舍的火车轰鸣
浴室昏黄灯光下的夜读
还有隔壁传来的如雷鼾声
那样的
宁静安详
如昨,至今
后来
见过多少绝美景色
再也不曾有过
盛芳园里的桂花
操场边上的玉兰和梧桐
还有花坛里的带刺月季
那样的
梦中飘香
如昨,至今
后来
踢过多少好的球场
再也不曾有过
四中操场的灰头土脸
踢到太阳下山的精疲力尽
还有用球打落酸枣
那样的
简单快乐
如昨,至今
后来
听过多少美妙的声音
再也不曾有过
四中校歌的生机勃勃
老师讲课声的抑扬顿挫
还有晨读时的书声朗朗
那样的
清脆悦耳
如昨,至今
后来
到过多少学术厅报告厅
再也不曾有过
四中教室里的追逐嬉戏
课堂上同学的纸条传递
还有老师的苦口婆心
那样的
频回梦里
如昨,至今
后来
遇到过多少优秀的人
再也不曾有过
四中女生们手牵手的亲密无间
青涩少年的懵懂情愫
还有永不会陌生的兄弟感情
那样的
美好纯真
如昨,至今
……
自主人生的起点
我出生在北方,上中学前从未到过南方。不过,从记事起,我就知道自己是湖南xx人,因为父亲用湖南的“南”给我起了名字,还多次提到过名字的含意。
出于家乡情怀,七十年代初,父亲执意要托人把我转学到xx四中上学,父命难违。去xx前,父亲曾嘱咐过两句话,我至今记着:“四中是你叔叔的母校,是xx的好学校,要好好学习。”、“南方生活开始不适应,习惯就好了。”
人生如寄,转眼已过半个世纪。如今,每每提起五十年前的经历,就会想到渌江河畔、狮子坡下的母校——xx四中,并勾起我对中学时代津津乐道的回忆。
那是在四中的第一次早操,最后环节是寄宿生们列队倾听刘子毅校长训话,他讲的xx话很好听,可我一句没听懂。解散后,我先回宿舍准备洗漱,发现同学们都不见了,遇到喻志强老师才知道,由校长带领,大家都去学校茶园摘茶去了,唉,听不懂话误事了,于是,立马赶过去学摘茶。此后,可能是老师有吩咐,课余时间,我不论去哪儿,总会有同室寄宿同学主动跟我结伴,成了我的翻译和方言老师。
现在想想,这可不是傻人会有傻福气,看得出,在那个年代,四中从校长到学生都在努力践行着校训,已经形成了劳动光荣、立德树人和互帮互助,助人为乐的良好风气。
在四中上的第一节课是英语,李冬梅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几个英文单词,然后好像在提问,同学们立刻踊跃举手,起立答题更是惊到了我,流利英语滔滔不绝,吓得我头都不敢抬,心想,自己英文二十六个字母都读不准,李老师叫到我就惨了。课后才知道,大家讲的话乃中英方言混合语是也。不过,李老师很快知道了我英语没学过的情况,开始经常把我叫到她办公室补习,每周约定几次,有时天气炎热,午饭后人就有些乏困,但李老师却从未放弃一次约定的补习。两个月后学期考试,我得了40多分,却在班上得到李老师的表扬,而第二个学期,我的英语成绩终于过了90分。
现在想到这些事,心里仍难平静。当时,老师补课没有奖金,也不求任何回报,感觉老师对学生的那种关爱显得特别纯净、清澈,能深深滋润到每一名学生的心扉。的确,四中印象,此生难忘。老师数年教诲,催人感恩永远!
父亲说对了,四中确实是所好学校,通过几年的住校学习和生活,在刘子毅、喻志强、高进富、钟自来、李冬梅等众多老师的关爱教导下,在初90班、高28班众多同学的关心帮助下,我学到了很多很多,虽然现在来看,只是学到了德智体美劳的一小部分,但是,与自己入校时相比,可谓多有收获,语言上,我学会了家乡的xx话,能够代表班集体在全校大会上用还算流利的xx话汇报28班在校农场劳动、上课和生活情况;学习上,我从人见人帮、成绩垫底的小可怜,爬成了考试成绩优秀、上了县光荣榜的小得意。从那时起,觉得自己成熟了许多,也自信了许多。
在学校八十周年校庆之日,我最想说的是,中学时代是自主人生的起点,能在四中度过中学时代让我倍感荣幸!
我与黑大食堂有个约定
民以食为天,人们对于食物始终有一种独特的情怀与眷恋。而一所大学最为学生所留恋和称赞的,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学校食堂了,能够体现学校服务意识,彰显其人文关怀的地方也就是学校食堂了。
从南到北,从西到东,从贵州到黑龙江横跨两千多公里,入学新生好奇的不仅仅是环境,还有食物。不仅仅表现出对住的担忧,还表现出对吃的挑剔。
我与黑大食堂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一碗迎新面。新生入学,学校食堂都会细心为全国各地的学生免费提供一碗迎新面,我也不曾例外。
“孩子这是迎新面,想要加点啥料,有鸡肉、羊肉、牛肉、还有猪肉的。”食堂阿姨笑着说道。
“阿姨,每样都给我来一点吧。”我说。
“啊,这是啥味啊,这还能吃吗?”阿姨吃惊问道。
“没事的,阿姨”我尴尬而不失礼貌回答道。
现在想想这事,依旧尴尬不已。我当时的所作所为,并非是对免费食物强烈的占有,而更多的是对新环境,新食物的好奇。所以,每样食物我都想尝尝。
不喜欢点外卖和不喜欢到小吃街随便应付的我,似乎对吃的格外讲究。从大一时起就有一个梦想,立志要吃遍黑大食堂。这也成为我与黑大食堂心照不宣的约定。每当要到饭点的时候,总盼望着能够早点下课。教室到食堂的那一段路途总是格外的拥挤,每天和朋友穿梭在拥挤的人群中,看着彼此奔忙的身影,都会不由自主笑了起来。
来到食堂的第一步不是打饭,而是占座。从南到北,由东到西,食堂食物各式各样,琳琅满目,无所不包,应有尽有。在食物的多样性上,食堂从来没有让学生失望。食物跟随人的脚步而不断迁移,以其独有的味道,总能唤醒人们对家的记忆。
时光的海奔流不息,而食物的味道却永不消逝。或许多年以后,我们逐渐忘却所学知识,我们的记忆逐渐模糊。但当熟悉的味道传来,记忆深处人和事将逐渐变得清晰。内心始终有一个坚定的声音不断回响。没错,这就是黑大食堂的独特味道,这就是黑大校园的专属记忆。
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黑大建校八十周年,后勤管理处饮食服务中心举办了“我为师生办‘食’事”系列活动。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饮食服务部门的相关厨师齐聚我校学生食堂,进行厨艺交流展示活动。各高校厨师带来的近百种菜肴为黑大师生带来了一场场美食盛宴。如此开放包容的态度,彰显了一所高校的气魄与担当。
无论如何,我们需要在变化中把握不变。付款方式变了,吃饭地方变了。但是食物味道本身以及凝结在食物身上的服务意识与态度却不能改变,学校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的初心从未改变。
今年正值黑大建校八十周年,八十年来栉风沐雨,八十年来沧海桑田,变化巨大,成就斐然。黑大正昂首挺胸,迈步向前,以不断变化发展的姿态迎接未来。
我见证了黑大的变化,黑大见证了我的成长。十分有幸,能够与黑大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建大,我们来赴约
雄伟的图书馆是你,傲然挺立。
柔和的明湖也是你,婀娜多姿。
新颖的活动中心是你,别具一格。
在十月,你是最美的建大。
罢别了高中冗杂的学习生活,卸下了高考的繁重枷锁,度过了三个月的疯狂假期,迎着九月的秋风,带着青春的微笑,当步入北京建筑大学的那一刻起,数钟情感涌上心头——熟悉?陌生?好奇?还是亲切?
之所以熟悉,是因为高中老师每天在我们说着,考上大学,也许北京建筑大学,这几个字,就曾无数次出现在新生的脑海。之所以陌生,是因为我们谁也没有深深的了解过大学。第一次看着北建大,就像哥伦布来到了新大陆一样,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建筑颇为怪异却又不失美感的图书馆,荡漾着倒影的明湖,绿草茵茵的操场……之所以好奇,对于我们好奇心永远不会满足的青少年来说,想不切实际的洞悉大学的一切。之所以亲切,因为,我们要和你一起,开始新的生活。
军训篇
军训,是我们面对大学生活的第一关。为期十二天的军训,我们迎着朝阳,迈出青春的脚步;十二天,我们伴着晚霞,唱出豪迈的军歌;十二天,我们顶着骄阳,洒下无悔的汗水……十二天,我们是军人,我们是士兵,我们用身上炫亮的迷彩,印出大学的第一步。我们用朝气澎湃的青春,充实军训的每一秒。军训,是一杯苦茶,品尽了苦。但军训又是一颗甜糖,吃到了甜——我们累,但我们却快乐着!
上课篇
当开始正式上课的时候,我们俨然成了一名步入正轨的大学生,每天带着书本,穿梭在各个教学楼中间,讨论这那个老师课讲得好,哪个老师幽默。大学的授课方式与高中天差地别,面对有些搞不懂的高数,成了每晚必须研究的功课。虽然不像高中那样早起晚睡,但大学生活也同样是充实的。图书馆是每个学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每个大学生课外阅读和学习的好地方。北建大的图书馆,不仅造型好看,而且图书丰富,课罢,好多同学都回去图书馆满足自己求知的渴望。
社团篇
大学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除了学习,更多的是社团和协会。学生会,青协,羽毛球社等等,每个同学都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社团。在学习之余,又能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那次目睹了学校的“百团大战”——所有的社团在一起招新,表演,看到那么多的社团,那么多的同学,各种各样的活动,其中还有本领高强的同学。每个见识过的新生都能想到,北建大的文艺活动也是绚烂多彩的。
校训篇
实事求是,精益求精——这是北建大的校训。八个字,却内涵了多少哲理。实事求是”指严谨治学、务求真谛的一种求实求真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指力求尽善尽美。它既是一代代北建大人崇尚科学、遵循规律、追求真理、勇于创新、锻造匠心、追求至善的真实写照,又体现了引领北建大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校风篇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为我校的校风提升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团结”指培育协同互助的团队精神,营造和合文化氛围。“勤奋”指遵循业精于勤的古训,塑造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求实”是倡导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创新”指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的科学理念。“团结勤奋求实创新”反映了北建大师生治学执教的优良作风。
精神篇
爱国奉献坚毅笃行诚信朴实敢为人先。纵观学校发展历史,从实业报国为己任、开创职业教育先河至今,学校始终与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同呼吸共命运,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以无私奉献和勇于担当的精神投身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大业;始终以坚毅笃行的奋斗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开拓气魄寻求发展;始终以诚信朴实的做人做事品质创造着无数奇迹,孕育了爱国、救国、强国以及科技、实业、实践为特点的优良文化基因,形成了以爱国奉献为核心、以坚毅笃行为品格、以诚信朴实为本色、以敢为人先为追求的北建大精神,充分体现了一代代北建大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
感悟篇
大学生活之所以美好,就因为它能给我以追求!大学生活之所以幸福,就因为它能给我前途!大学生活的特点是富于创造性的。有了新的希望,大学的生活才那么兴奋、激动。大学通常是在智慧之中,而不是在容貌之中。理想大学的魅力,是你难以被人忘怀。理想大学大繁华,勾引起我美丽的梦境。
人生如建筑,打好基础才能到达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