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从呱呱坠地到步入暮年,总是在不断的实现其自身的价值。人生不在于长或短,也不在于快和慢,而是在于质量。毛泽东曾说:“有的人活着,却轻如鸿毛,有的人死了,却重于泰山。”
要体现生命的意义,就要树立自己远大的目标,辛弃疾以“醉里挑灯看剑”来报效祖国,在当时,宋朝的地位岌岌可危。可他爱自己的祖国,并树立收复失地的豪情,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属于辛弃疾自己的身影。鲁迅更是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气势,以笔为剑与中国当时的黑暗斗争。
要体现生命的意义,更在于奉献。古往今来,多少人能用自己的贡献推动着社会进步。黄旭华爷爷“深浅”30年为国铸重剑。1958年,黄旭华响应国家号召,带领20多名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技术人员在人才、技术、资源短缺的境况下,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却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钱学森不畏美国强权,义无反顾的回到祖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做出贡献。邓稼先的刻苦也是如此,像这样伟大的科学家还有很多。奉献确实十分辛苦,但恰恰奉献会让人的生命更加丰富多彩且富有价值。
要体现生命的意义,更要敢做敢当,不断挑战自我,敢于对不合理规则挑战。敢于追求真理的哥白尼虽然受到天主教的迫害而死,但他最终却证实了自己的观点正确,它体现了生命的意义。还有一些人冒着性命危险签下了保证协议,最终赢得认可。他们正是安徽凤阳小岗村那些敢于挑战的人!
也许在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人很平凡,但是他们只要有这样的意志和行动,会变得有价值,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在这漫长的历史画卷中留下自己的一笔。
有人曾问过“我们人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上呢?”我觉得是我每个人在生命中存在着不同的价值,更让我们来理解生命的意义,实现自己的价值以及被认可。
作为高中生的我们,现在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应要充分利用好自己的时间,树立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努力用于奉献,敢于挑战自己,世界是我们的,我们终将会留下自己的传奇。
加油吧,少年!奔跑吧,少年!奋斗吧,少年!
于倥偬年华体悟书香漫溢
培根曾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读书能够成为闲暇时光的消遣,能够丰富人的思想与见识,读书的益处无穷无尽。
然而,在互联网时代,搜索引擎似乎成为了获取新知的最佳路径,人们逐渐远离了翰墨书香的萦绕,享受着敲击键盘便能即时获取信息的便利。短视频、彩图文章等碎片化信息极大迎合了人们的浏览偏好,闲暇时的放松也由传统阅读全面倾向电子产品的使用。
时代的进步固然可喜,科技数字化的社会也的确给人们带来娱乐等多方面的便捷。然而,在这随大数据之流倥偬迈步的时代,读书是沉淀心灵、汲取人生养分的重要方式,是独立于快餐式信息攫取、碎片化娱乐狂欢之外的不可替代的存在。
面对多元化的娱乐渠道,面对着声音、画面结合的多彩的网络世界,青少年极易陷入网络动态感给予的感官刺激。当碎片化、动态化、即时性的信息充斥脑海,青少年的心难以平息,专注力自然下降,再次回到传统的阅读中时,难抑浮躁之心,终弃书而去。长此以往,对于学业等多方面都可能造成不利影响。而摒弃快餐文化、训练专注力的最佳方法,或许就是重拾阅读习惯。
青年人因读书的效用体现周期长,而搜索引擎类网络查询即时性强,渐对读书失去耐性与兴趣。然而,二者有本质的不同,读书是细水长流的积淀,其所给予人丰沛的思想认识,或使人终生受益;网络搜索解当下之急,其时效性强,能给予人实际的、快捷的帮助。读书与网络搜索并非割裂,而应兼顾。不应短视地认为读书耗时无功,也不应片面断言网络搜索是堕懒的体现。
读书一词包罗万象,蕴意广泛。既指闲暇时的消遣,也指学习思考的途径,是对名家著作的含英咀华、提要钩玄,也是对生活繁务的调剂。网络时代,读书的形式也应与时俱进,电子书、网络书城等都是对阅读数字化的极佳尝试。无论如何,读书都应是被赞扬提倡的行为,它永远不被数字时代湮灭,永远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辉。
春和景明万物新,正是少年读书时。不妨偷得浮生半日闲,铺展一页书籍,体悟书中的故事与被舒缓的时间吧。
于阅读中汲力扬成长之风帆
回望过去,在那个书籍极度匮乏、只有贵族才能接受正统教育的时代,宋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孟母三迁只为给孟子寻找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这无不体现出“读书”于当时的难得与珍贵,也展现出古人对读书的渴望与热爱。
然而揆诸当下,在教育普及、书店随处可见、书籍唾手可得的今天,却鲜有人愿意静下心来,手捧一本书,细细研读。
读书条件改善的同时,人们的读书意愿却减弱,究其根本,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我们对信息的获取更加简便快捷。人们愈发倾向于打开搜索引擎,定向地获取某一精确信息,而不愿花费大量时间翻找书本。故书籍逐渐被人们遗弃,为求知和获得信息的阅读也逐渐被网络搜索取代。
然而,搜索引擎真的能完全取代书本吗?我认为不然。网络搜索固然快捷,但其提供的信息往往过于碎片化,使我们只能局限地认识到事物的一小部分;而书本往往对一个概念的阐述更为全面,这可以让我们的认识更为系统化,从而帮助我们获得对该领域相关知识更完整的掌握与更准确的理解。
除此之外,人们对读书的轻视,还源自于对其作用认识的局限。读书,从古至今都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带给我们的除了充盈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我们气质的提升。阅读时,作家语言之优美、思想之精妙、视野之宏阔,无时无刻不在滋养着我们。这种阅读带来的内在修养,是在互联网上刷几个科普小视频永远无法望其项背的。
因此,即使是在科技发达的当代,我们也不能丢弃对书籍的阅读,不能把读书之功用片面地归结为获取信息,更不能简单粗暴地用网络搜索将其替代。与之相反,作为“网络的原住民”,新时代的青年更应正确利用技术革新,借科技进步之机遇,以电子书、线上读书会等形式助力阅读形式之创新,吸引更多青年人加入阅读行动之中,再度激发人们对读书的热情。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它给予我们成长的动力,为我们照明前行的道路。吾辈青年,应于阅读中汲取力量,修养自我远见卓识,提升自我内在气质,成长为美丽中国的奋斗者、奉献者、建设者。
以书为墨,书写人生
漫漫长路数十载,唯书者,以为墨,写人生。
读书是一种与先贤对话的方式,是一种忘乎于外、超脱尘世的排解。读书的益处大抵有二。
其一者,从书籍中获取知识和信息。书籍是记载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劳动智慧的结晶。溯源历史,18世纪中叶以欧拉为代表的数学家们取得的成就,直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辉;明朝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为现代中医药奠定坚实的基础;成书于北魏的《齐民要术》,也为现代农业提供宝贵的经验。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开拓眼界,跨越时空与充满智慧的作者交谈,学习新的知识。
其二者,寻找心灵的安慰。八月长安曾在《最好的我们》的后记中写道:好故事最美妙的地方在于,它给了你勇气和力量,去把你所看到的虚构,变成你做得到的真实。于月光中回忆起清玄先生的《温一壶月光下的酒》,进行一场与灵魂的对话;而《生命红花》教会我们唯有进入当下,把握时机才是真正的智慧;《我与地坛》中,史铁生与病魔斗争的面孔,又清晰而深刻起来。书籍带给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我们在一次次的受伤中艰难站起。
而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的发展,新时代下的机遇不但没有促进读书的发展,反而使读书变得更加“寸步难行”。
当互联网时代与快节奏生活碰撞,读书便不再是获取新知的最优途径。相反,轻松便捷的搜索功能取代了手捧卷书求知求学的过程。古人获取新知的期待与欣喜,已然被急于获取答案而不注重过程的急躁所代替。因此,更需要慢节奏的读书被大众所抛弃似乎变成了理所应当。
而在书籍中找寻一片净土,求得属于自己的一米天地更是变得不切实际。在书中平静烦躁的心,也逐渐变成了随手可操作的浏览短视频和社交聊天。
这些现象的背后,或许是来自工作、学业繁重的压力,或许是对理科的过度追求和崇尚。但我看到的,更多是青年人对文化的漠视和对书籍所带来影响的忽视。
吾辈青年,正值奋发昂扬的青春年华,应当对书籍经典保有敬畏之心和,乐于读书,从书中汲取知识和力量。处于时代转折点的我们,应以书籍为浆,行稳致远;以书为墨,书写人生;以书为镜,不忘初心,奏响属于自己的青春乐章!
取读书之甘霖,育精神之新苗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它能让平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也能让那些深究书籍的人找到其中的“颜如玉”和“黄金屋”。但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求知咨询变得易如反掌,有人便会提出疑问:读书,在信息洪流时代的今天,是否还有坚持的必要呢?
诚然,在信息高速化、交通化的现在,从书籍中获取信息的速度要远远慢于从网络引擎中收集。此外,网络当中的信息对人们也更具有吸引力,毕竟,从网络上获取的信息具有广泛性与时效性,更加能吸引人们的眼球。由此观之,青年人更偏向选择网络求知实际上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体现了人们对时代进步变革的适应与对生活便利便捷的追求。
但读书并不仅仅意味着对信息的一味的获取,而是意味着对其中内涵的吸收与沉淀,这恰恰是网络引擎难以触及的层面。当信息浪潮逐渐褪去,我们往往会发现自己真正掌握的少之又少。因为在这样信息获取如此便捷的时代,人们往往已无法静下心来对所得到的信息进行解读,而是持续的收纳而不吸收,“看过”而不“记得”。
富兰克林曾说: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相较于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读书带给我们的往往是最深入的思考、最真切的感受和最客观的理解。在对优秀书籍的深刻解读中,我们仿佛能与优秀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思想交流,在此间取其思想“甘霖”以育精神之“新苗”,从而获得思想维度上的真正提升。
有人说:“读书耗时太久,通过读书我无法高效地去获取信息。”在我看来,高效并不指单位时间内信息获取的多少,而是指其对现实生活意义的大小。读书,并不只是花下时间硬读死读,而是去体会书中多层次的观点见解,从而对网络上的纷杂信息有着更理性的看法和更客观的判断吸纳。从这个角度上看,读书不但不是浪费时间做无用功,而是使网络上的信息对我们高效化的一种方式。若我们能够充分应用书中观点,合理利用网络资源,那么对信息的高效吸收便已然不远。
取读书之甘霖,育精神之新苗。希望我们能在读书中成长为一名有着真知灼见的新思想新青年,在信息泛滥的时代贡献我们有力而又客观的思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