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大全作文大全800字作文内容页

你我的生态文明主题征文800字

2023-09-30 17:18:02互联网800字作文

你我的生态文明主题征文 篇1

生态循环:从保护到受益

从小我们便熟谙“竭泽而渔”的故事,生态保护的观念厚植于新时代青少年的价值观中。我们懂得:乱砍滥泛不利于植被存蓄;过度放牧导致草原枯竭;大力灌溉促成湖海干涸……在这其中,树、草、水等的角色是“被保护者”,需要被套上密切防控的罩子。但若能在不打破罩子的前提下将其投入一条闭合的生态循环中,又是否不失为新的出路呢?

诸君不妨看看下面的例子。

九曲黄河,怒涌奔腾。在过去的几十年内,黄河两岸的人民饱受洪旱灾害之苦,但在勤勤恳恳几十年排沙、蓄渔、筑坝的努力下,黄河变为了“致富河”。黄河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给两岸人民带来了生活的福祉,还为新的角色——当地旅游业提供了绝妙的新机遇:改善后的黄河水质适合蓄养鲤鱼,“黄河鲤鱼”成为当地旅游区域的特色菜;当地治理黄河的故事结合传统的红色故事,融合成独一无二的“黄河文化”,吸引了无数旅客,旅游业也因此迅速发展,成为了黄河治理的驱动力。

黄河区域的生态闭环揭示了一个道理:生态环境“被保护”与“供能”的位置转换完全可以在生态循环中实现。

所谓生态循环大概是如下一个过程:生态环境被保护起来,有针对性地治理;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生态环境为其他产业赋能;其他产业得到发展;最先一步。这只是一个理想化的循环结构,其中每一部分都构成了这个整体,缺一不可。而在实践中,想要实现这一句循环需要各方各面长足的、不懈的努力。

从生态治理来说,保护生态环境是近代以来持久的话题。我国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矢志不渝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生态治理方面卓有成效。而我们青少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要先从小事做起,累积每一滴保护环境的努力,使其最终能汇聚成不竭的江河湖海。

从生态赋能的角度来讲,厘清生态与其他产业的内在关联是实现生态赋能的关键。生态环境的内部特征如何与区域文化、区域历史相融合,环境保护与生态开发如何相辅相成,周边产业链如何契合生态环境的本土区域……所有的联系都需要我们在治理过程中不断研究,不断了解,不断赋能。

生态,在生态循环中已成为了多元的象征。它不仅是亟需治理的对象,也可担任赋能的源泉,更能成为双赢局面的二分之一。从生态而起,整个生态循环都是关于生态的链节;但生态循环又不止于生态,而能创造附加值,发挥生态系统的最大潜力,实现环保与发展的共赢。

你我的生态文明主题征文 篇2

“节”泽而渔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一句话揭示了自然给予人的直接价值。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实可追溯至人类诞生之时;然后,依赖索取,索取依赖,日复一日,与日俱增。可是,人岂能一味索取?自然并非真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故人类当取之有度。

“竭泽而渔”这一成语早就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贪求无度势必招致我们自身的危难乃至毁灭。但若可“节”泽而渔,情况则大相径庭。

“节”,是为节约,节俭,其根本在于“节制”。唯“知行合一”,即有“节约”之念,能举能“节俭”之举,方可称之“节制”。我们立足生态之中,生态世代哺育我们。两者已紧密相连,难以分割。故生态意识需扎根我们心中,有着对自然深刻而清晰的认知方可言生态文明。如《寂静的春天》一书,作者蕾切尔·卡森将环境之殇视作自身的悲苦,与自然的命运休戚与共,无疑是生态理念扎根心中的高度体现。当然,生态文明建设更须加以行动。实行禁渔措施保护长江生态可谓“壮士断腕”式的切实行动,仅仅一年即见些微成效,我们足可期待十年之后的美好图景。是故“节”应力行节制。

“节”更为调节,保护。山川虽大,但人类的倒行逆施已对其造成难以估量的破坏影响。若一味被动保护未有主动的功效实现,亦难以使自然生态恢复。实行科学保护措施,而后力求主动,通过科学途径,积极推动相应的调节策略与举措,才更为行之有效。比如,“小鱼治水”,看似“小”,实则融科学于环境保护为一体。立足于鱼苗维系生态平衡的科学理论,由小而大,可期卓有成效。其成功之处,亦是在于主动调节和建设性保护。

可“节”则可“渔”。我们节制,我们调节,便是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便可追求适度开发,持续发展。其中关键乃收放有度,张弛有度。同时要居安思危,不可待无可挽回之时再痛悔莫及。将“节”理念深化于心,便为“渔”打下坚实之基,也为居安思危的观念提供了有力根据。

今天,我们追求进步与发展,切不可忘记我们足下所踏的这片土地。每每想到它时,心中要有一份感动和感恩——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生存与发展。继而,由“知”而“行”——“节”泽而渔。此寥寥四字,却有赖我们不懈的实行与坚持。唯取之有“度”,才可建设你我的生态文明。

“知行合一”,有“知”方有“行”,愿你我先将“生态”植根心中。

你我的生态文明主题征文 篇3

潭中鱼,心中镜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在工业文明推进的当下,谁又能看清潭中游动的鱼儿?清澈的小潭又在哪儿呢?这不禁引发了人们对生态文明的思考。

人与自然是相互攫取相互利用吗?

诚然,《说文解字》中解“鱼”字,味道鲜美、捕鱼。折射的是千百年来人们对自然的索取,其本身无可厚非,展现的是人们朴素的生态观点。这是在生态观点自觉形成前的阶段,反映了智慧勤劳的古人利用自然以获得生存的惊喜发现。反观当下,人口的爆炸早已破坏了这原始美好的关系。亚洲象因家园被人们无尽攫取占用而进入村庄毁坏农田,香港的野猪进入市区垃圾桶翻找食物。这究竟是生物入侵了人们的家园,还是人们剥夺了生物生存的权力?仔细分辨,需要心中镜。

人和自然看似站在对立的两端,举着枪相互攻伐,但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人与自然本就是共生共荣而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

千年前的孟子提出了遵循农时、适当开发的令人惊叹的先进思想。探寻中华文化之长河,我们看到了“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智慧结晶。时代听到了历史的呼告,《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出台折射的是发展方式的转变;新疆阿克苏,昔日的荒原变为了苹果之乡;毛乌素沙地由沙漠变绿洲,创造人间的绿色奇迹;浙江安吉,人们实现了由“卖石头”到“卖风景”的巨大转变。历史和现实证明,自然总会以最温柔的方式对待悉心保护它的人。只要坚守心中明镜,不被当前苟且的利益蒙蔽,让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放出它的光辉,让心中的明镜照亮蒙尘的自然生态。

人与自然可以成为更为亲密的同胞,“无为而治”并不是当前的最佳选项。

“小鱼治水”的环境保护方式在社会引发了极大共鸣,在于人类用更加有为的方式推动自然的恢复如初。在建设生态中国的当下,清新健康美丽的生态是人们的不竭追求。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也更加有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让中国成为发展中国家保护全球生态的范示。反观西方大国退出全球气候协定,拒绝承担生态文明责任,中国显然坚守心中明镜,以笃行创造更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没有生态文明建设,又如何看得见“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如何看得见美好的生命图景。

潭中鱼儿的快活游动,靠的是你我;生态文明的坚守,离不开中国与世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