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京奥
仪式感往往能唤起我们内心的尊重,也让我们更认真地去享受生活里的每一天,从而变得丰富多彩。
学习的仪式感使我不断前进。
升入七年级后,课业压力陡然增大,尤其是数学、英语如暴风般向我席卷而来。我早起背单词,抽空刷数学题,总有心生倦怠的时候,总把卷子拿起放下。于是我开始认真总结学习经验,什么时候学什么,怎么学,把学习安排得井井有条。就好像看到藤野先生的照片一样,振奋精神去攻克当天的任务,不让自己有欠账,在我这样井井有条的安排后,学习成绩突飞猛进,让我更从容地面对学习生活的每一天。
吃饭的仪式感让我懂得珍惜。
食物是人每天活动必要的能力来源,在吃饭前我会时刻警醒自己,一定要勤拿少取、拒绝浪费。我也会想到食物的制作过程,如馒头,它是用小麦做的,它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变成香喷喷的馒头,有这种仪式感的告诫,能唤起我们对食物的珍惜,让我们不浪费每一粒粮食。
升国旗的仪式感令我学会团结。
每逢星期一的早晨,我们学校会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全校的同学都会迅速站到指定位置,随着铿锵有力的《义勇军进行曲》,脱帽敬礼,表达自己对祖国的崇敬之情。此刻,几千名师生心连接在一起,有着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愿景。即使下大雨、下大雪,升旗仪式也会在教室照常进行,唱国歌、升国旗,全体师生都站起来,表达对国旗、国家的尊敬,这种仪式感能让师生团结起来办大事,为集体荣誉而战。
因为仪式感,我成绩提高、吃饭俭省、团结互助,使我不断前进,充满期待与拼搏,因为仪式感,我收获了许多许多。
李欣怡
生活需要仪式感,它让平淡无奇的岁月增添几分色彩与浪漫;让日子变得多姿多彩,充盈丰富;让我们能认真而有趣地度过每一天。
夏夜是燥热的,我慵懒地坐在书桌旁,看着那堆积如山的作业,不由心生倦怠。母亲这时提溜着拖鞋,走过来,精神饱满地说:“桌子收拾一下,出去买一些你喜欢的本子和笔去。”我十分疑惑,但还是去了。我挑选了我“一见钟情”的本和笔。回到家的时候,便不由地想拿它们去写作业,原来这才是母亲的用意。仪式感让我卸下疲倦,生活变得美好。
日落西山,我与朋友告别,回到家中,母亲闻了闻我身上的恶臭,一脸嫌弃地说:“你闻闻你身上这味儿,全是汗臭。”我辩解道:“玩得太开心,所以出汗太多了,没注意。”“赶紧去洗澡!”我一向不爱洗澡,非不去。“你去拿些玫瑰花瓣来!”母亲在卫生间里喊道。“哦!”用玫瑰花来做什么呢?我虽然心生疑惑,但也顺从地拿来了玫瑰花瓣。不一会,母亲便从卫生间里出来。我惊讶极了,浴缸里的水上竟有很多玫瑰花瓣,这是母亲为我准备的“玫瑰浴”。屋里是香氛淡淡的味道,沉浸在花香的世界,我便开始了我的沐浴,二倍速地脱掉衣服,跳进了浴缸里,洗完香气飘飘啊!仪式感让我不再懒惰,生活变得浪漫。
暮色四合,我放学回家,今天与同桌闹了矛盾,心情便有些失落,当然也没有太大的胃口。母亲在厨房里喊我:“丫头,赶紧洗手吃饭!”我死气沉沉地回应:“我不饿。”母亲发现异常,便走了过来,洒了洒手上的水,略显调皮地说:“你说的,你可别后悔。”说着母亲又回到了厨房忙活。我回到房间,写完作业,出去喝水时,看到了桌子上的饭菜:普通的蛋炒饭被摆成了爱心型,果汁从瓶子里倒进了高脚杯,一副吃西餐的样子。我跑到餐桌旁,把刚才的话抛到脑后,兴奋地说道:“我后悔了。”仪式感让我不再失落,生活变得多彩。
董卿曾经说过:“日子不是你过了多少,而是你记住多少。”我想充满仪式感的生活小事,就是我生活的小确幸,美好与浪漫在生活中发芽,绽放。
樊子君
有一句热门的网络用语:“生活需要仪式感”。刚开始我并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后来渐渐地发现,仪式感庄重又有意义,生活中无处不在。
仪式感在尊重中沉淀。
去年,我去北京旅游,特意到天安门广场观看了庄严的升旗仪式。清晨,太阳刚从地平线上冒出头,天安门广场早已人山人海,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庄严肃穆。随着音乐响起,在场的每个人不约而同地跟着唱起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那种气势、那种氛围,让在场所有人对那面红旗产生敬仰之情。这种仪式感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浪漫,是对我们国家的爱戴与尊重,是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歌颂。
仪式感在传承中绽放。
许多高校在高考前有一项很重要的仪式——孔子膜拜礼,老师“请”出一幅孔子的画像,每个学生都必须对着孔子的画像弯下腰,深深地一拜,以求高考顺利,成绩优异。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我国教育的发展史上功不可没,这种仪式感是中华儿女与生俱来的情怀,是对孔子的尊重与敬仰,是对“仁义礼智信”的赞同与传承。
仪式感在感恩中显露。
欧洲人在吃饭前必须进行祷告,有人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总是笑着说:“为了感谢上帝给予我们这些美味的食物”;晚上睡觉之前也要进行相同的祷告,面对质疑,他们回答:“为了感谢上帝保佑我们度过了顺利的一天。”他们的虔诚让人感动,我的一个朋友吃饭前和睡觉前也会像他们一样,我笑话她“崇洋媚外”,她只是微微一笑说:“我感谢他人,为我美好生活所做的付出。”我惊呆了许久,才悟出她这种做法的意义,正是一种仪式感的体现,是怀着对他人的感恩之情,才能让自己变得知足与善良。
张爱玲说过,“仪式感能唤醒我们对内心自我的尊重,也让我们更认真地去过属于我们生命里的每一天。”而我觉得,它还寄托了我们的尊重、敬仰、感恩。使生活更充实与美好,我们的生活需要仪式感!
王薪媛
生活简单又平常,生命平凡而短暂,而庄重的仪式感,足以让每个日子都散发光芒,生命也温暖如春。
生活亦是生命,仪式感使我了解传统的真谛。
每到除夕,妈妈总要张罗一桌“山珍海味”。煎炒烹炸,杂乱的厨房电器在妈妈的安排下服服帖帖地完成着各自的任务。一阵风拂过,“哎呦”,我的眼前一黑,细看是张纸,上面整整齐齐罗列着今晚的任务。这也要安排?一声“上菜喽”把我飘走的思绪拉回,趁端菜上桌的空档,我悄悄问妈妈:为什么每年过年都要忙忙碌碌地张罗年夜饭?妈妈笑了,带着微笑感慨说:“你不懂,生活需要仪式感!”琐碎的柴米油盐因仪式感浸染温暖,在年的末尾添上了团团圆圆的和乐喜气,这便是传统的真谛。
生活亦是生命,仪式感让我饱含爱得细腻。
临近父亲节,我独自游走在大街上,茫然无措,不知用什么来表达对父亲的爱。我不经意间看到一家花店,决定买一束花赠予父亲,老板帮我精心地挑选了几种不同的花种,然后娴熟地进行包装。天蓝色的纸里包着各色各样的花,鲜而不艳。纸上挂着闪闪发光的星星灯,亮丽不少,淡灰色的满天星也使花无可挑剔。回家后到了隆重的“送礼”环节,妹妹走上前,眨眨眼睛,俏皮地说了句“8023,爸爸。”正当我一头雾水时,妹妹拿手比划起来:l、o、v、e,是“love”!爸爸会心一笑。我不甘示弱,将花捧在父亲面前,“爸爸,节日快乐!”父亲看了说“买这些干什么,你们好好的就够了”阳光透过纱窗淌在我的脸上,我学着妈妈说道“你不懂,生活需要仪式感!”仪式感让我在每一个可以表达爱意的节日去表达出自己的爱意。
生活亦是生命,仪式感带我感悟长辈的期许。
六月繁花似锦,我常见奶奶烧香拜佛,起初我不以为然,可后来便十分好奇奶奶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天,奶奶又在佛前虔诚拜道:“求佛祖佑我家囡囡,好好学习,能圆梦中考。”说罢,察觉到我在,奶奶转身,看到我茫然的表情,说“不懂了吧,生活需要仪式感,求佛求的是心安,是对你的祝福。”仪式感让我感受着长辈的呵护,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向我们传递着祝福与美好。
张爱玲曾说:“仪式感能让我们更好地更认真地去过属于我们生命里的每一天。”生活亦是生命,生活有了仪式感,生命就有了温度。生活需要仪式感,平凡的生命需要一束光。
余乐
综艺《婚前21天》先导片中,有这么一段导语:如果没有生日,长大就不会被标记;没有毕业礼,新旅程就没有正式的开篇;仪式提醒着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去哪儿,我们爱着谁。
深以为然。
爸爸在舟山工作,一个月回来一次,桌上的那一张张车票,是仪式感;星期一来上学时,若天气允许,会在第二节下课进行升国旗仪式,是仪式感;上课了,老师走到讲台前,那一声“同学们好”,下课时,那一声“同学们再见”,是仪式感;早饭前,一杯热牛奶,打出细腻的泡沫,当喝一口,会长出白色的胡子,是仪式感;下午两点左右,准时开启下午茶模式:搬上最喜爱糕点,装点上细碎的黄桃颗粒,美味。再取来一杯温度刚好的蜂蜜水,送到嘴边,小抿一口,甜。静观阳光如簇穿透云海,会拍手叫好,这也是仪式感。
村上春树说:“走路时,你特意蹲下来帮我系好鞋带,是仪式;逛街时,你特意记得我喜欢的衣服买来送给我,是仪式;生日时,你切下蛋糕的第一刀,是仪式。”
生活需要仪式感,就像平凡的日子里需要一束光。正是有了这些仪式感,我们的生活才不会过期,不会变质。
在村上春树的作品里,会有一种叫小确幸的东西,我想,小确幸,也许就是那仪式感为我们带来的微小而确实的幸福吧,它虽然小,却可以让我兴奋一整天,它虽然小,却也可以温暖2023的冬天。
林清玄的《清欢》中,看到一句话,颇有感触:“生而为人,心灵犹如暗夜的天空,从前我们在人间升起的爱犹如星星点灯,使我们的心空温柔而明亮,繁华而有致。”仪式感又何尝不是一种爱呢?那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期待。也许人间至善,而爱永不消逝……
仪式感,不仅让我们用心体味生活,也让我们收获了一颗感动的心。
周润芝
仪式感让平淡无奇的岁月增添几分色彩,使一天变得独特和与众不同。妈妈每天必备的流程让我懂得:生活需要仪式感。
仪式感是妈妈的唠叨。“叮铃铃”闹钟响起了声音,我迷迷糊糊地睁开惺忪的眼睛,走出卧室。从洗漱间出来,忙碌后的妈妈已经在餐桌上摆上了爱心早餐。我习以为常地坐下,狼吞虎咽起来。妈妈端起一杯热牛奶放在我的手边,“别光吃,喝点牛奶啊。”然后她转身去了书房,用力地将书包提到门口,“书包太重了,背上书包时用手撑着点背带,别给你压得都不长个子了。”“上课要打起精神来,可不能打瞌睡啊!”我敷衍地答道:“好!”“一会儿上学骑车小心点。”吃完早饭后,妈妈整理了我的衣服,对我千叮咛万嘱咐“骑车慢点!”“知道啦,我会慢点的。”我转身就去上学了。妈妈每天出门前对我的唠叨,是她对我关心的仪式感。
仪式感是妈妈的教导。中午回家吃饭时,是妈妈点开微信诵读分享的时刻。“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只有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她拿起筷子夹了口菜,继续认真的地念着,瞧她那认真的样子,我忍俊不禁,妈妈却严肃地抬头看看我,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提醒我好好听。还要求我午睡前花费二十分钟时间来读书。妈妈以身作则,每天都会陪我阅读,她用自身诠释着“立德树人”的道理。妈妈每天饭后对我的要求,是她对我教导的仪式感。
仪式感是妈妈的审问。晚上下自习,带着一天的疲劳回到家,迎面的第一句话便是:“今天在活动时间背单词了吗?”我无力地答道:“背了。”“先进来洗手吃饭,吃完饭后我提问一下。”我顿时打起精神来,大脑一片混乱,心想:“我有的单词还没背会,如果提问不会,不就要挨妈妈批评了吗!”我三下五除二赶紧吃完了饭。“书拿来,我提问一下。”妈妈问的单词我只答对了几个,不禁心生愧疚,赶紧把该背的全部认真完成。妈妈每天回家后对我的考验,是她对我督促的仪式感。
张爱玲曾说:“生活中的仪式感能让我们认真的去过属于我们生命里的每一天。”我在妈妈每天的仪式感中不断成长,在仪式感中成就更好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