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在宿舍,品读经典,共同战役
——《看见》读后感
深蓝色的封装,一位极具亲和力的女人和几位老人一同坐着,中间大大的两个字“看见”。这就是我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书——《看见》,尤其是其中关于非典的章节让我印象深刻。
前段时间,无意间在网上找到这本书,不为其他,只为那封面上的微笑让我想起了初中时期读这本书时候的单纯与懵懂,于是乎便激情下单,再一次的阅读让我看到的是她在这本书中她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成长经历。当时以为本书是一位记者辉煌一生的自择,但事情往往出乎意料,从进入央视到陈虻之死,我看见的是一位尖锐、激进的少女逐渐磨平棱角,温和圆润,破茧成蝶的成人礼。
在我初中的时候就看完了这本书,因为年龄太小而且所经历的太少,当时看完对于全民抗击非典并没有太震撼的感受。而在今天,经历了全球疫情爆发,它给我最大的共鸣,不是人,不是事,而是在一次次事件中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善意。在第二章《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中,走进非典病房内,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病房深处那心若死灰不复温的呢喃。更不是那个护士的失神彷徨,而是危难中柴静奋勇当先的决绝,“我不知道能不能播,但我管不了那么多了。一个声音告诉我,我必须知道。“瞬间我的心脏猛地一顿,血液停了一秒。脑海中又回荡起她的话语。我摸着血管,这就是最原始的东西。活着就是活着。在所有的灾难中,这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疫情之下我们应该如何做呢?首先,我们应当保持良好向上的心态,积极听从学校的安排,相信学校的一切应对措施都是为了我们的安全着想。始终相信学校、相信政府、相信国家。其次,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让自己的封校生活更加充实美好,整日待在宿舍不能去教室上课,少了绝大部分的娱乐项目,我们可以静在宿舍,安安静静读完一本书。虽然我们无法出宿舍楼,但是我们可以端一个凳子,戴好口罩坐在阳台,拿一杯水,放一首轻音乐,让我们的心灵安静下来。想想看,我们有多久没有拿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去慢慢品读沉浸其中了呢?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每个人都变得暴躁,变得只会沉浸于碎片化阅读,如抖音等APP。不如趁着这个不能出去的日子,改变自己,从静在宿舍读一本书开始。
而我推荐的这本书正符合处于疫情之下的我们,她会让你看到人们的温暖和本性的光辉。让你重新认识这个世界,重新审视自己。我相信读完这本书的你一定有所收获。我将这本书中最喜欢的一句话送给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希望读完这本书的你也有所感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我认为一个人如果想要成功,就必须要有“钢铁”般的意志,不畏惧任何困难。就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一样。
小说通过记叙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
小说真实而深刻地描绘了十月革命前后乌克兰地区的广阔生活画卷,塑造了以保尔·柯察金为代表的一代英雄的光辉形象。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童年,过的是最底层的苦难生活。年轻的保尔为拯救陷入敌手的老布尔什维克朱赫来而遭逮捕,在狱中表现得坚贞不屈,出狱后参军,在柯托夫斯基骑兵旅和布琼尼骑兵团中转战疆场,浴血奋战,身负重伤后以惊人的忍耐力使医生们深为敬佩。出院后离开了部队,无论是做共青团工作,肃反工作还是参加修筑铁路的艰苦劳动,均表现出了坚持真理和不怕艰险的大无畏精神,并且在爱情问题上也有着严肃的态度和精神境界,残酷的战争、艰苦的劳动、繁重的工作使保尔病倒了,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但他以惊人的毅力从事文学创作,最终获得了成功。
通过揭示保尔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敢于战胜任何艰难困苦的刚毅性格,小说形象的告诉青年一代,什么是共产主义理想,如何为共产主义理想去努力奋斗。革命战士应当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这是小说的主题。保尔在凭吊女战友娃莲的墓地时所说的那段话,就是他的共产主义人生观的自白,也是对小说这一主题的阐发:“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我认为保尔是一个真正的勇士,他有着一般人所没有的“钢铁”意志。当他遇到病魔时,他一次又一次地挺过去了,从病魔的手里夺回了自己的生命。不信你看,当保尔被铁片灼伤脑袋时,整整昏迷了十三天,但他却以顽强的生命力挣扎着活过来了;当保尔被肠伤寒缠上时,他发烧已经好几天了,但他却以惊人的生命力挺过来了;当保尔被失明所困扰的时,还伴随着侵袭全身的发热和剧痛,但他却用无人能敌的生命力拿起了新的武器,开始了新的生活。敢问现在的我们,当我们遇到保尔的情况时,我们是否有“钢铁”般的意志不放弃,从而开始新的生活吗?
南朝的祖冲之,在当时极其简陋的环境下,靠一片片小小的竹片进行大量复杂的计算,一遍又一遍,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把圆周率精确到后七位的人。大作曲家贝多芬由于贫困未能上大学,十七岁时换上了伤寒和天花,二十六岁时不幸失去了听觉,在爱情上屡受挫折,在这种情况下,贝多芬发誓“要抓住命运的咽喉”,在与命运的顽强搏斗中,在乐曲创作事业上,他的生命之火燃烧得越来越旺盛。逆境不但没有吓倒他,反而成为了他获得强大生命力的磁场。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然后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保尔之所以能够在茫茫人海中巍然屹立,是因为困难和挫折造就了他,使这个原本普普通通的青年成长为一个人人称颂的时代英雄。恶劣的环境,铸就了一个如此平凡而又极其伟大的英雄。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勇敢来自于斗争,勇敢在同困难顽强奋斗中渐形成。我们青少年的座右铭就是勇敢、顽强、坚定,就是克服艰难险阻……”。“钢铁”般的意志也是在经过困难、磨难后,逐渐形成的。保尔也是在经受无数次病魔的纠缠、被维克多告密受匪军蹂躏等困难后逐渐形成“钢铁”般的意志的。这种“钢铁”般的意志使保尔在大病齐发、双目失明的情况下,拿起新的武器,开始新的革命路程。如果现在的我们有着“钢铁”般的意志,那么成功离我们还会远吗?
保尔的命运是悲惨的,可他的生命是不屈的。在背叛了他的身躯里,他用钢铁般的生命告诉我:为了胸膛中所热爱的、为之奋斗的祖国,去做一个勇敢的人,一个人原本脆弱的生命,竟可以如此璀璨。所以,从现在起,我们都应该要学习保尔·柯察金这种勇敢、坚强不屈、永不放弃的精神。
一片丹心向阳开
——读《红岩》有感
自从中学语文打开了名著阅读板块,《红岩》就不可不谓是一本国民读物。各位老师日日耳提面命让我们细细品读却没想到触发了我的逆反心理。当时的我却执拗的认为阅读应该是自由的,而把阅读放在课堂,甚至还要考试,真是一件倒胃口的事儿。因为这般天真的想法,白白让自己错过这样一本好书好几年,实乃遗憾。
后来幸而在图书馆发现了这本带有凝重醇韵的书,几寸的距离,却有着千百年都无法穿透的沉厚。这本烈士们的苦难传记,我愿称之为血泪濡染的拂晓悲歌。
故事发生的时间在五四运动以后,是一部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地下党员不屈斗争的红色主题经典小说。难得的是,这本书是根据实实在在发生的革命故事改编的,几乎每个人都有原型,有许云峰、余新江、江姐、成岗、成瑶还有小萝卜头等。记得书中有一段关于许云峰刚被捕时的描写“担架从牢门口缓缓抬过,看不见被破稳蒙着的面孔,只看到毯子外面的一双鲜血淋漓的赤脚。一副粗大沉重的铁镣,拖在地上,长长的链环在楼板上拖得当啷当啷地响……被铁镣箍破的脚胫,血肉模糊,带服的血水,一滴一滴地沿着铁链往下涌流……担架猛烈地掘摆着,向前移动,钉死在浮肿的脚顾上的铁镣,像钢锯似的锯着那皮绽肉开的,沾满脓血的踝骨……”每当读到此类描写,总是不免觉得触目惊心。最光辉的一群人,却被关押在人间最黑暗的地狱。淫威酷刑、铁狱黑牢,我甚至无法想像也无法感受。与其说《红岩》描述了革命历史,倒不如说它是写共产党人革命信仰,当时作为社会精英的他们,写份自白书、或者仅仅在悔过书上签个字,也许就可以活下去。而他们却毅然的选择了献身,着实是令人震撼感慨。
“我被杀害的那个黑夜,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还有24天,我没有看到五星红旗升起来,可是我的鲜血却染红了国旗的一角。”最令我难过的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倒在了黎明前夜,没有机会亲历我们祖国的日新月异、繁荣昌盛,也没有机会目睹百年大党的风华。是呀,黎明是来了,但是他们呢?那些善良勇敢而坚毅的英雄们,他们本该站在夕阳下,接受光明的洗礼,他们本该拥有无限无限美好的未来不是吗?
也是他们让我终于理解,哪怕我们总是渴望长久和永生,总是恐惧死亡和消解,但那也是对生命的一种误读。许多时候,生命的价值并不以时间为计。
而在我第一次读到时‘狱中八条’时就被其巨大的力量所震撼,字里行间所包含的那种革命先辈对党的热爱,那种直言无忌、开门见山的坦白。我根本无从想象,什么样的人,在监狱之中不是想着如何委曲求全保存生命,而是反思错误,向组织汇报,把组织建设的更好,不让其他同志走自己的弯路。这般用忠诚捍卫的理想信念,用生命换来的深层思考,八条血泪嘱托振聋发聩,这也是我第一次以更加真实立体的感觉了解那个血肉模糊、国破家亡却又斗志昂扬、万众一心的年代。何其幸运,我们出生于和平时期,成长在强大国家,有着健全的家庭和疼爱我们的双亲,我们所拥有的幸福,也许让我们不需面对残酷的生死抉择,但我们的灵魂却时刻面对着理想是否坚定、信念是否执着的拷问,欲壑难填,又有多少人能坚持住自己强大的内心呢?
“红岩山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在歌乐山烈士陵园里,也有一株苍劲烂漫的红梅,虽然如今盛夏,可能没有根深叶茂,灼灼盛开的景象,但却有着树干奇崛、虬技如铸的震撼。它的枝干从根部分出一叉,旁斜逸出的越过高墙、伸向狱外,自由地迎接着共和国的每一个黎明。
读《红岩》有感
祖国,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你是华夏儿女心中的根。你就像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在世界的东方褶摺生辉,你就像一只雄鸡,在世界的东方放声歌唱,给我们迎来了新的一天,新的生活。在这如长河的岁月中,涌现出了千千万万的爱国英雄,他们的名字将永远刻在这个世界上,他们的爱国事迹让我们感动!七八十年前,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一生值得我们歌颂。在重庆白公馆渣滓洞的牢房里,他们用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唤醒了国民。他们始终坚守着自己的革命信念:中国一定会站起来的!这群人,就是《红岩》中的人物。在电影《红岩》中,有江姐,许云峰,可爱机智的小萝卜头等英雄,他们受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严刑拷打,他们保护了同志的安全,保守了党的机密,为新中国的成立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在他们的心中唯有一件事是最重要的—那就是爱人民,爱国家,用生命为他们护航!
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江姐面对丈夫的死也不在敌人面前显露出半点畏惧,就算敌人站在面前,他面不改色心不跳的坦然面对着。即使江姐的身上已伤痕累累,血肉模糊,他仍然一声不吭,她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个个为我们抛头颅洒热血的中华儿女。他们的希望源于一种无畏的信念:建立平等,自由,强大的中国。他们不屈不挠的斗争,拯救了千百万亿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用自己的生命给我们换来了幸福的生活,让历经沧桑的中国恢复原来的神采,为今天的伟大奠定了基础!
我们中国这一大家,何尝不是从一无所有,逐步到繁荣富强呢?九十年前,中国共产党诞生在嘉兴南湖的一只游船上,开天辟地;谁又想,九十年后的今天正是中国共产党,驾驶着新中国的大船,满载着信心和希望,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扬帆破浪,阔步前进!
党的旗帜在飘扬,鲜红的旗帜将永不褪色。因为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先烈,我们这一代,以及千千万万代中国人都永远怀着一颗又红又热的心,准备用鲜血染红旗帜!从一辆汽车诞生到遍地奔跑的汽车;从原子弹爆炸到原子能的和平利用:从卫星上天到嫦娥奔月:从“愚公移山”时刨掀到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及三峡水利工程等世界举目工程。从缺衣少食挤着去住高楼林立,汽车遍地的富裕小康生活。中国真正变成了一条巨龙,他在空中呼啸着,腾飞着,奔向了灿烂辉煌的明天。
中国!您是我们民族的摇篮!五千多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里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从你身边传出!我们骄傲,我们自豪,我们奋发。中国必将是世界民族之林的强者。
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团员,我们要带着勇气和自信,用智慧和汗水,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社会的不断发展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读《飘》有感
《飘》是我中学时期母亲推荐给我的书,初见此书,罗曼蒂克的封面,女主角斯嘉丽碧绿的双眸,碧绿的长裙,清晰的轮廓;男主角挺拔的身材,气宇轩昂的特质。显而易见的爱情故事,却不同于言情小说的俗套和千篇一律,自有一种深远的意味。
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是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爱情悲剧。斯嘉丽这个人物形象历来争议重重,她天真却精明,美丽又虚荣,她渴望让所有人为她倾心,却不甘愿为了某一个人放弃整片森林。似乎她总是以最美的姿态出现,永远是穿着最华丽,在舞台中央独自领舞的大众情人。
起初我并不喜欢这样的女人,她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的贵族美女,阿希礼的妻子便是最好的对比。哪怕是中国的林黛玉也不像这般虚荣和复杂。但在她身上却有一个弥足珍贵的特质便是真实,从不掩饰内心,勇于表白,坚强自立。
她的与众不同吸引了同样现实风流的瑞德。瑞德像风一样自由,一样难以捉摸。说他现实自私,他后来还是主动提出上战场战斗;说他尖酸刻薄,他所说的却都是南方奴隶主们自欺欺人掩盖下的战争形势;说他风流成性,他却为了斯嘉丽放弃从前,甘愿舍弃。
我曾将此书定义为告别少女时代踏入成年的一道门槛。小的时候看《飘》,只是向往着斯嘉丽贵族园主般的生活,天天无所事事开开party,跳跳舞唱唱歌,马车走了很久还没走出自己的园子,好似这样的生活才叫拥有。而回温此书,才发现内心仰慕的,是南北战争爆发后,斯嘉丽骨子里的坚毅和勇敢。是呀,文明会随风而散,礼教会土崩瓦解,爱情也会消失耗尽,唯独你的意志与信念,会伴随你的一生,陪你度过一切难关。
文学作品往往能以小见大,从细枝末节中更加具体而真实的还原一个时代的模样。战争是残酷的,它可以摧毁一座城,一栋屋,也可以摧毁一个人。可是她没有倒下,千尊万贵的大小姐,一个人持家干活,下田种地,甚至照顾情敌的孩子,却被当时的南方贵族圈子所鄙视为“不体面”。为了获得男性的欣赏与爱慕,好似女性应当隐藏真实的自我,作出一副连自己都不喜的温顺脆弱的模样。众人一边吸着她的血,一边笑她牝鸡司晨,真是吃相难看。
有人也把它当做一本励志书来读,感受玛格丽特·米切尔笔下充满反叛精神的女性力量。诚然,不止当时,哪怕在现在,社会对两性也总是有刻板印象,被贵族圈子鄙视不体面的斯嘉丽和面临女孩子就该怎样做,男孩子就该怎样做处境的我们又有何差异呢。一个普通人,冲破世俗桎梏,并不是很多文学作品所表述的那样,把眼一闭心一横就过去了,凡人肉身,它需要反复和自己固有的旧知做斗争,需要抵抗外部的重重压力,所以《飘》最难得的,不仅仅是斯嘉丽不顾一切冲破了她的人生局限,更在于作者展示了她做每一次有争议事情下复杂又脆弱的心理状态。很多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往往是为了爱情,为了复仇而成长,仿佛女性的成就就只来自于闺房那点爱恨情愁,而斯嘉丽的每一次成长都是来自于她对家园炙热固执的爱恋与对灾难不屈不挠的奋斗,前者多多少少带些对女性的轻视,而后者才是把女性当做一个完完整整的人来对待。
值得一提的是,此书不仅是一部令人悲恸哀婉的心理剧,更是一部老南方种植园文明的没落史。杨绛先生说“看《飘》,就犹如走进原始森林,越深越美。”我也相信,这部百万字的煌煌著作,每个人都能得出自己的见解,都一定会深深震撼于战火纷飞下一个女人艰难而又神奇的蜕变和重生。期待大家都能从这本书中获得勇气与希望。
本是人间四月天,如今面对疫情或多或少也有些焦虑,而一本好书总是能予以人力量的,就像《飘》的结尾所说“tomorrowisanotherday”,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我们还有希望去耕耘自己的土地,还有能力去争取更好的生活,这便是此书最大的蕴意。
江山不负英雄泪,且把利剑破长空
——读《革命者》有感
在第二十七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书香校园氛围,结合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背景,学校开展了“共读经典好书,喜迎建团百年”的主题活动。在这百花烂漫,雾尽风暖之时,我不禁想起了从前读过的一本书——《革命者》。
初读《革命者》时,我一直忘不了郭伯在已牺牲战友遗体前的宣誓:“我将为你高呼而狂号,我将为你哀则悲啼,我将为你完成你未完成的革命工作,我们从此更热烈更奋勉,我们要大家站在革命的前线,先我们而死的黄仁同志啊,请你给我们些刺戟,我们踏着你的血迹上前!”这不仅仅是悼词,也是那个时代革命者的声音,他们前赴后继,鲜血染红了百里黄浦江、万里扬子江,哪怕前路艰险,黎明的曙光渺茫……革命者,这三个字,伟大而又庄重,回望历史,中国有无数革命者——他们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有的走了正确的道路,有的走了错误的道路,但无疑,他们都是斗士,都令人敬重。
再次回忆《革命者》,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陈延年先生,这位当时年仅28岁的中共上海地区领导。“青年如初春,如朝阳,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陈延年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坚持的信仰,有自己认定的道理,并且为之付出自己的金部,哪怕是生命也不足惜。乱世之中,求得自保本就不是一件易事,而陈延年没有选择独善其身,在1920年,他毅然决然的带着弟弟陈乔年加入了留法队伍,并且在1924年回到中国,赴任广东区委书记。在初到广东之时,陈延年由于语言不通,难以融入工人与群众之中,于是他便从语言入手,经常与人力车夫一起躬身拉车,不到两年的时间内,他便打开了局面,发展党员人数从过去的几百人,猛增到五千多人。1927年,陈延年秘密回到上海执行任务,对付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者的国民党反动势力,他必须每天处理各种紧急情况,同时还要把断了线的党员和组织联系起来,这份工作的危险性不言而喻。终于在6月26日,陈延年被捕入狱,他在屠刀之下,傲然挺立,高喊“革命者只有站着死,绝不下跪!”即使刽子手拼命将陈延年往地上按也无济于事,最后他们放弃了迫使陈延年跪下的努力,一阵乱刀将其活活砍死,随后又惨绝人寰地将他的尸体剁成数块……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陈延年带着镣铐的脚淌过漂浮着杜鹃花的血水的画面,视死如归,气壮山河。
回望新中国成立前的百年,像陈延年这样的革命者层出不穷。有将前半生全部奉献给革命,在刑场上举行婚礼的蔡博真、伍仲文;有致力于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先驱者——从容就义的李大钊;有在监狱中写下义薄云天的《狱中诗》的恽代英;有至死也认为一个革命者为革命牺牲他宝贵的生命是分内之事的何孟雄;有精通多国语言,牺牲后几十年才被组织找到追认为烈士的许包野……
读完《革命者》,我对这三个字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革命者,ThePioneer,即为先驱,他们是最初将火种带到世间的人,嘉兴湖上的微波、井冈山上的星火、夹金山上的脚印无一不是他们无所畏惧的见证。“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从未忘记英雄,以鲜花祭英烈,以丰碑慰忠魂,在铭记历史中缅怀先烈,在缅怀先烈中砥砺前行,在砥砺前行时不忘来路。
战疫情,读经典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我们平静的生活,在这特殊的时期我们不妨静心读书,从优秀的书目中获得鼓舞人心的能量,并将其转化为战胜疫情的一股力量,为抗疫筑起一道精神防线。
最近,我阅读了一本经典诗集《飞鸟集》。《飞鸟集》是一本诗集,诗歌的题材多集中在日常事物,比如花、鸟、草、星星、雨滴、河流、落叶等自然风物。它注重对自然的描写,除了捕捉自然景观之外,也有述说事理与生命的精神追求。《飞鸟集》中表现了深层的精神追求,也描绘出自然万物的灵神性相通的原则,整个诗歌歌赞生命的自由、平等、博爱。《飞鸟集》作为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对每位读者都有深刻的影响。其每段诗歌都只有简短的三句话,却在冥冥中悄悄为我们点亮了什么东西。
读泰戈尔的作品,人们总能感受到一种振奋人心和进取奋斗的精神鼓舞。他的诗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涵的精深博大的人生哲理启示,则是他的诗的主要特征。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他以一颗赤子之心,讴歌了对人民真挚的爱,抒发了对整个大自然、整个人类、以及整个宇宙间的美好事物的赞颂。他的诗像珍珠一般闪耀着深邃的哲理光芒,不仅唤起对大自然、对人类、对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爱心,还启示着人们如何执著于现实人生的理想追求,让整个人生充满欢乐与光明。泰戈尔用简洁的语言,构造了一个真理的殿堂。在飞鸟集中,世界是充满爱的,自然也有着他们自己的生活,生长,思考。“思想掠过我的心头,仿佛群群野鸭飞过天空,我听到了它们振翅高飞的声音。”群群野鸭飞过天空,在常人眼中,是最正常最普通的事情。而在泰戈尔眼中,是心灵的净化,是思想的提升。
在《飞鸟集》中,泰戈尔热爱生活,因此,也隐去了生活中的苦难和阴暗,保留的,是快乐与光明。他赞美人世间的情感: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母子之间温馨的亲情,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感情。“我相信你的爱,就让这作为我最后的话吧!”他把爱与真理恰到好处的放在生活这架天平的两端,保持他们之间的平衡,没有丝毫偏差。
为什么要去阅读这本诗集呢?我的推荐理由是因为《飞鸟集》蕴含人生哲理。这本书的每一个句子都值得深入思考。如果能静下心去读这本书,你会快乐许多。首先文字很美。其次诗化意境。最后是作者流露出的神性感触,而这恰恰是泰戈尔最核心的质地。你能从里面,看到生活的浪漫和可爱。你能从里面,感知到全新的哲理诠释。并且泰戈尔对生活充满着希望,我们何尝不可也像泰戈尔一样对生活始终充满着希望。只有经典图书能够带我们“跳出问题”找到答案,因为它们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宽广的世界。如《鼠疫》中写道:“如果说世上有什么东西值得永远向往而且有时还能得到,那就是人间真情。”我们在疫情之中看到了许多的人间真情,人性的光芒带我们走出苦难,而经典作品则带我们回归常识,凝聚共识,走向崇高,带给我们力量。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部阅读史,只有阅读经典,我们才能抵达精神的高原。
读党史,悟我心
回望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奋斗岁月,能真切感受到共产党人感天动地、无穷无尽的信仰力量。这种力量可撼天地。
——题记
有没有提高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谋福祉的本领,有没有提高治国理政、破解难题的能力水平,检验着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效。平凡人,普通事,一旦以纯洁信仰、高尚追求为精神底色,就有了非凡的意义。有这样一位革命战士:他是经历过长征的老红军,说少干多,淳朴憨厚,从不推诿开荒、烧炭这样的苦活脏活累活,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当他工作中因为炭窑崩塌而牺牲,毛泽东同志专门在他的追悼会上发表《为人民服务》的演讲。这个人就是张思德,他用崇高品行诠释了什么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从革命年代“甘将热血沃中华”到建设时期“地动三河铁臂摇”,从改革开放新时期“横下一条心勇敢向前走”到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无数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担当在前、奉献在前、牺牲在前,只为让中国有一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回望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奋斗岁月,能真切感受到共产党人感天动地、无穷无尽的信仰力量。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深刻认识党的性质宗旨,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才能更好地为人民办实事、谋福祉、解难题。
为民造福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浙江在新中国成立前是缺粮省,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同志特别重视浙江的农业生产,一次他陪外宾到杭州,听群众说粮食不够吃,后来又专门到萧山调研,逢人就问口粮和饲料够不够。周恩来同志回北京后,具体算账研究,专门指示省里上调粮食时可以少调两亿斤。办法总比困难多,关键就在于有没有一颗实实在在的为民之心。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到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坚守人民立场汇聚起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
质胜于华,行胜于言,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有没有提高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谋福祉的本领,有没有提高治国理政、破解难题的能力水平,检验着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效。党史学习教育与实际工作不能“两张皮”,不能学一套、做一套,不能夸夸其谈、陷于“客里空”。我们要善于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带着问题学,在干中学,学以致用、学用相长,既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又用工作成效检验学习成效。
“使更多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期健康服务”……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蓝图绘就,部署落定,正需要埋头苦干、狠抓落实。抖擞精神再出发,正需要我们唤起践行初心使命的自觉,增进攻坚克难的勇气信心,为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干笃行。
“中国共产党并不曾使用什么魔术,他们只不过知道人民所渴望的改变,而他们拥护这些改变。”记录中国抗战的著作《中国的惊雷》,道出了我们党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艰苦奋斗的“秘诀”。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我们就一定能以昂扬姿态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报效祖国。
读《病隙碎笔》有感
天色渐暗,打开台灯,坐在书桌边,看着面前一摞厚厚的课本,疲惫感席卷而来,让我感觉自己无论怎样也写不下去。在白昼的光影里,我们总是忙于与世间的交互,却忘记自己心灵的独白。“白昼的清晰是有限的,黑夜却十分漫长。”当我们自我独处之时,总会有些话与自己诉说,有些梦与自己相悦。偶尔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才能找寻出自己的残缺。
最近,繁琐复杂的课程安排令我感到越发的倦怠,甚至变得有些消极。甚至有时面对老师和父母的催促,我竟开始抱怨生活的痛苦,对学习的信心渐渐消失、最初的梦想变得虚无。懈怠的目光扫过书柜,随手拿出一本,翻开几页,“设若你果真当了天堂,然后呢?然后无所眺望,或另有眺望都证明到达之地并非圆满,而你若永远的走向他,你便随时都在它的光照之中。”这句话重重地击打了我近来“残缺”的心灵。合上书本,指尖轻轻划过封面,《病隙碎笔》四个大字下面,是一位坐在轮椅上的男子——史铁生。
拿起书,读了起来。史铁生二十一岁就被钉在了轮椅上,他从暴躁无常,到正视生活,最后认清人间疾苦。“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都可能在前面加一个‘更’字。”书上的每一个字都把生活诠释的明明白白,读着读着,我豁然开朗,似乎心结一下子被打开。
那一刻,只是因为那本书,让我重振旗鼓,勇敢面对,从此不再抱怨生活和学习的苦。
第二天下午,我一个人呆在家里。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窗帘被风吹开飘来飘去,屋子里显得有些空虚。当我再次拿起这本书,又是一行字映入了我的眼帘,“人便是这生生不息的传达,便是这热情的载体,便是残缺朝向圆满的迁徙,便是圆满不可抵达的困惑和与之同来的思与悟,便是这样永无终途的欲望。所以一切尘世之名都可以磨灭,而‘我’不死”。”我平静下来,触摸着这些带着质感与生命体的文字。而那些文字,却又仿佛幻化成一面镜子,映射出人生的另一面,它虽然残酷,但也不再空虚,不再迷茫。
史铁生好像给了我一个指南针,让我本来空虚的心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方向。
一瞬间,我仿佛认识到了什么。游戏只不过是空虚者消耗生命的借口与方式,这的一切都是赌博与虚度。幡然醒悟,我再一次坐到电脑旁,却是另一种心态,回到桌面,鼠标清脆地点击“卸载游戏“。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犹如电流一般的快感让我释怀。合上书,封面上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似乎在微笑。
只是因为那本书,我改掉了恶习,内心也变得丰富。
阅读《病隙碎笔》是一次对一个误入迷途的人的灵魂的洗礼,生命的追问,虽然我对它认知浅薄。也或许是我阅历不够,无法理解他的逻辑思想;也或许是我的灵魂的局限,无法企及他的高度吧。但是因为那本书,让我在学习的世界找到了新的希望。只是因为那本书,我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读《我们仨》有感
“我们仨人又相聚了,不用说话,就觉得心上舒服”,没错,对于我来说,和父母俩人在一起的生活是最幸福快乐的,因此正是因为这句话,让我对杨绛先生这本封面朴素内容温馨的《我们仨》产生了阅读兴趣。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于93岁所著,用来回忆与已过世的先生和女儿往日生活的点点滴滴。全书文字朴实无华,娓娓道来,却轻易触碰了读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杨绛老年时的一个梦境,拉开全文序幕。第二部分,杨绛用梦境的形式完整地记录了这-”万里长梦”,讲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后阶段相依为命的深刻情感,回忆了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先后离去的过程。“我们仨,现在,只剩我一人”。第三部分杨绛采用回忆录的写法,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直至1998年女儿与先生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让人在感伤三人分别的同时,也深刻了解了一段悲怆而温暖的旅程,和一个人思念仨的凄美情思。
“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我们仨》从一个很奇妙的故事开始,叙述了钱钟书、杨绛和圆圆一家三口的出场,而后三个人因为一些意外的事情走到一起,走到一条被作者称为“古驿道”的路上,这里有山有水,有着奇奇怪怪的规章制度,此刻作者的文笔有些压抑,那么一种黑灰色的笔触,淡淡的哀伤思绪从笔间缓缓流出。其实,这里的“古驿道”更像是一种代指,也许是他们最后去的医院,也许是杨绛先生梦中的一个场景,这是他们仨人最后相聚的地方。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在一九九七年,杨绛和钱钟书的女儿,钱瑗去世,但钱媛无疑是幸运的,父母担心自己会将仅有的爱不公平的分给孩子,所以只要了她一个孩子。遗憾的是,她因为癌症,没有给父母养老送终,反而是父母饱含遗憾与不舍送走了她。一九九八年年末,钱钟书去世。就这样,三口人失散了,从此就是死别,阴阳永隔。而在本书出版时,只剩下杨绛先生一人,这种痛苦和悲苦更让人心痛如绞。因此,杨绛先生说道: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是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他们一生坎坷,直到暮年才有自己的安顿之处。她们仨的相处方式让人很羡慕,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又互相取乐成长。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从杨绛先生的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杨绛夫妻二人对圆圆的宠爱,也就是广大父母对儿女无私的爱,同时让我们明白了父母永远比我们知道的更爱我们,儿行千里母担忧,父母的心永远跟着孩子,孩子在哪里,父母的心就在哪里。写到这,在大学校园的我想起了家里的父母,在疫情期间,家里学校的都有被疫情影响,他们在顾全他们的同时,更是天天询问我的消息,等着快递解封,给我寄当季的衣服以及一些他们亲手做的东西,父母就是这样,无论他们再忙也会无时无刻的关心你,比我们更清楚所在地区的天气与实况。这就是《我们仨》的魅力,可以让我们无形之中感受到父母对我们的爱自己家庭的温馨感。
这本书读完满满的遗憾和不舍,会被她们一家三口之间的感情之深所感动,也会被她们是家人又像朋友的相处方式所打动。更可以让你更加珍惜与父母的相处时间,因为“人间也没有永远。”
因此如果你对父母关系,家庭关系,如何与父母相处和自我价值等有疑惑,可以读读这本书,寻找内心遗失已久的情怀。我相信在这本书里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