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大全实用文档心得体会内容页

职工阅读活动优秀读书心得体会

2023-12-25 20:56:40互联网心得体会

职工阅读活动优秀读书心得体会 篇1

最炽热的爱献给最亲爱的党

回眸百年,初心不改,中华大地,英雄辈出。红岩烈士和他们的故事,已经是家喻户晓,但当我认真品读《红岩家书》时,我的内心仍然会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为革命,他们把浓浓情意藏在心底,难以割舍的是家庭、亲人,更不能放弃的是人民的利益、国家的未来。红岩烈士的家书,是从他们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拳拳心声、切切真情,诉说不完的是对家国炽热的爱,让我们一起来打开一封封家书,感受穿越时空的红色精神和奋进力量。

“永远的离别亦在所不辞!”张学云受组织指示在国民党军队内做策反工作,因叛徒出卖被捕,关押于重庆渣滓洞,遭遇大屠杀时壮烈殉难。他是一个英勇、悲壮的革命者,也是一位温柔体贴的浪漫者,他在狱中给妻子余显容写了一封信,那时,他还认为“见晤之期当不远矣”,饱含对未来的憧憬,期盼着与妻子在“胜利的地方相会”,但在生死关头,他舍身往死,用血肉之躯堵住枪眼,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战友,这一瞬间的英雄壮举,是内心信仰的迸发,更是大爱者的无畏。也许,这就是张学云心中真正的幸福,为了这种幸福,他可以献出宝贵的生命。正如他在给妻子的信中所言:“为了未来的、确保的、真正的幸福,我们不能不忍痛离别。”在那峥嵘岁月里,革命伴侣之间的爱情不是花前月下的浪漫和轻许的诺言,这份感情需要承载着更为沉重的家国大爱,革命的胜利就是他们忠贞爱情最有力的支点。

“为国读书,为国扛枪。”黄楠材是一位意志坚定、临死不屈的革命烈士,他利用教师身份从事革命宣传活动,开设书店出售进步书刊,后被捕关押于渣滓洞,被捕前给妻子李世荣交代了12条任务,并在狱中给妻子送出了遗书。作为普通人,黄楠材深爱着妻子李世荣,对妻子细心关切,怕妻子担心不肯透露真实的处境,希望妻子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作为革命者,他希望妻子“完成未竟事业;保守党的机密;尽己所有支援组织”;作为父亲,他牵挂自己的孩子,对孩子严管厚爱,嘱托妻子“好好抚育孩子”,期望孩子志存高远,能踏着父母的足迹“为国读书,为国扛枪”。七十多年过去了,黄楠材烈士的六个儿女各有所成,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他们始终牢记父母的教导:清白做人,公私分明,光明正大。什么是不会消失的民族气节?什么是共产党人的朴素家风?什么是革命者的浩气长存?黄楠材这两封短短的家书,以最朴实的文字为我们作了最好的诠释。

“坚决面对一切困难,高扬我们的旗帜!”这是罗世文,牺牲前写给党组织的遗信。他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关押,敌方极尽威逼利诱,他依然不为所动,视死如归,毫无畏惧,始终不改坚强不屈的共产主义信念。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为革命献身的时候终会来临!临刑前,罗世文在一本俄文书籍的扉页上,写下给党组织的最后一封信,全信短短几十余字,却字字滚烫、句句千钧,道尽了对革命同志们的期许。在临行的前一刻,罗世文没有丝毫畏惧,他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自己,而是向同志们交办好党内的工作。“高扬我们的旗帜”,体现的是他坚定的信念,流淌在绝笔字里行间的是他钢铁般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信仰。他的一生,以革命理想锻造铁骨铮铮,以浩然之气、凛然之身,实践了自己对理想和信念的庄严誓言,困难面前不低头,泰山压顶不弯腰。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以‘谦’‘俭’‘劳’三字为立身之本,而补余之不足;以‘骄’‘奢’‘逸’三字为终身之戒,而为一个健全之国民。”这是车耀先烈士在狱中写给家人的家书《先说几句》,短短二百余字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可贵的家国情怀,和一个革命者对子女的殷殷嘱托,这也是车耀先烈士躬身践行一生的真实写照。成为革命工作者后,车耀先的人生经历曲折而坎坷,他深感青年人选择人生道路的不易,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也相当重视子女的教育。车耀先在家书中所倡导的“谦”“俭”“劳”品质,最后也成为了子女为人处世的朴素理念。通过品读这封家书,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车耀先烈士高尚的家国情怀,更能领会良好的家风家教的难能可贵,车耀先的子女们严格遵循父母的教诲长大,他们用行动诠释了持“谦”“俭”“劳”,戒“骄”“奢”“逸”的根本内涵,也为我们如何立家规、树家风,如何教育和约束亲属有了很好的示范。出自 wwW.WeNaNDaQUaN.CoM

家书抵万金。红岩英烈在这些家书中流露出真情实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亲情、爱情、友情,情情难却,唯有信仰的力量难以超越。一封家书,一道绝笔,一份真挚情感,一段家国情怀,烈士们的信仰如山、初心如磐、柔情如水,他们把最炽热的爱都献给了最亲爱的党,用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斗争意志、无畏的牺牲精神,铸就了不朽的丰碑,铸成了民族的脊梁!

职工阅读活动优秀读书心得体会 篇2

在阅读和行走中抵达诗和远方

对于俞敏洪先生,想必我们每个人都非常熟悉。无论是学生时代假期参加的“新东方英语培训班”还是早期陈可辛导演的电影《中国合伙人》,对于俞敏洪先生人生及事业的戏剧性,都有所见闻。无论是从“普通农家子弟”到“北大天之骄子”,或是从“北大英语老师”到“被迫下海的商人”,还是从“2023年受关注的‘失败’企业家”到“东方甄选主播翻红”,他都在个人与时代的交锋中“体面突围”。

去年5月,俞敏洪先生的新书《在岁月中远行》出版了。本书是俞敏洪先生这两年在经历人生起伏中的感悟与思考,尝试行走让自己辽阔,凭借阅读让自己笃定。通过阅读本书也教会我们适应变化,与变化共处,在不确定的时代洪流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确定。

《在岁月中远行》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俞敏洪先生带领我们从中国最北端漠河到南端桂林山水,从京西古道至绝境天山,不仅流连景色,也探寻历史文化和拷问生命历程。于行走中开阔视野,达观人生态度。第二部分是一段厚重的岁月感悟,过去的点点滴滴在这里汇聚,这里有对近几年疫情的感悟、对已逝母亲的追忆,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现在生活状态的思考,最后总结在求生存和求发展这两大做事动力作用下,只有注重精神培养,才会拥有更丰富和持续的生命力。第三部分是关于俞敏洪先生的读书心得,他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谈了对当下社会的思考和人间冷暖的体味,并在不确定的时代里修炼自己、造福他人,做到知行合一。

作者认为成长有两条必经之路:第一条路是和知识相遇;第二条路是和大地亲近。和知识相遇意味着阅读,和大地亲近意味着行走。而俞敏洪先生本人,也在这两条路上笃定前行着。

通过行走体验精彩。“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这是徐霞客用一生践行的一句话,他一边行走一边记录的精神,对作者有着巨大影响,重走“徐霞客之路”便是在践行“行走与记录”的精神。行走中,作者在漠河那片神秘而宽广的土地上,醉心于一尘不染的空气,山峦起伏的绿,又在北极村里感慨黑龙江中俄南北两岸青山绿水的连接和人文的分离;在雨雾迷蒙中探索永定河,看着河流一路开山避路,沿着大峡谷呼啸而下,飞流激荡起心底的豪情,内心积压的焦虑也在俯仰之间烟消云散;在潮汕心怀品尝美食的初心,偶然揭开南澳岛与潮汕老城沉睡的历史面纱,在这座岁月静好的小城里,抚平了生活的繁乱与庸扰。

通过阅读获得丰富。中国不缺少企业家,缺少的是有思想的企业家。从最后一部分简单的几篇书评里,可以感受到俞敏洪先生具有一种兼济天下苍生的情怀,尤其关注中国未来和当代青年人的发展。作者读《颠覆者》,为在路上奔跑,遇到黑暗和绝望的追梦者提供了莫大的动力和勇气;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通过塔娜凭借教育实现人生飞跃的故事,明白坚持发展教育的意义;读《云边有个小卖部》,从一滴水里体味时代的人间冷暖。

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放缓的经济发展,得不到充分释放的压力等等,太多的不确定性导致以往的经验不再适用,对未来无法掌控的不安引起了大家的恐慌。俞老师在建议我们这时候更应该安静下来,在不确定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确定。并从多个方面给出了建议:

在心态上,无需自怨自艾,保持积极心态。在面对困难之初,对于未知的恐惧常常会让我们产生怀疑自我的负面情绪。这时不妨专注问题本身,积极分析情况,预想解决方案,提高“自我效能”,事实证明,当一个人有勇气直面问题时,就更容易成功。自怨自艾不会带给我们正面的结果,不如读书和行走,开拓眼界和心灵,向内心求索,向时间找答案。

在方法上,不惧怕失败,寻求一切可以壮大自己的机会。经济会有波动,环境会有起伏,面对变化莫测的环境和不断涌现的新问题,不要惧怕跌倒和失败,能量和信心是在不断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积聚而成的。树立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步步探索、持续努力、不断学习,注重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尤其差异化技能。事事必求结果,每天坚实向前,这是应对挑战最踏实的底气。

在行动上,走出自己人生的辽阔。每个人都会有焦虑彷徨的时刻,找不到出口之际不妨先放下问题,多出去走走,让自己变得辽阔。读书、行走,是开阔自己最快的方式。仰视苍穹,群星闪耀,那粒粒微光启程于数百万年前的一路跋涉才能有今天的互相凝视,如此想来,空间便不再重要;埋首书海,与那些智慧而有力量的文字相遇,犹如道道金光,穿透情绪的藩篱,直抵内心,让我们重燃对生命的热爱。走过平湖秋月,览过日出山河,低头读书,昂首行走,能给我们在不确定中不断拥有人生的辽阔。

变化是人生的常态,未来的道路更是充满了不确定性。谁也无法保证一帆风顺,但我们可以选择以哪一种心境来面对生活的磨砺。我们应该像俞敏洪先生在一样永远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诚恳地面对自己,大度地面对困苦和艰难,时常阅读,时常行走山川,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职工阅读活动优秀读书心得体会 篇3

繁华落尽见真淳,天真可抵岁月长

今天我要分享的书籍是季羡林先生所著的《天真可抵岁月长》。季羡林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是著名的国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家等。他一生“丰富而天真”,这份天真不是单纯,更不是无知,是一种尝尽生活滋味的选择,是阅尽世间沧桑的至真至纯。本书以初心、孤独、处世、真情、游记、趣味六个主题,精选了46篇经典文章,拾缀而成六个章节,通过季羡林先生质朴的文字,为我们讲述了他的人生故事,更从中展示了季先生的人生处世哲学。

季羡林从他的经历开讲,谈对物的感受、对人的感觉、对世间的感官。从细微处入手,从末节里梳理,沁人心脾如春风拂面。他写稍纵即逝的黄昏,暗夜绽开的马缨花,阳台铁皮底下的雨声,乃至上海的菜市场,北京的老胡同,深圳的罗湖桥,通过季老干净朴素的文字,看到平凡生活中处处流露的纯净和欢喜,于生活处你能看到人间的万千风景,于成长时你能看到乌云背后的温暖微光,于漫长岁月中你能看到春风细雨、荷塘摇曳。

这本书中写到的人物事物众多,从季先生自己的求学经历,写到失去了笑容的同事;从送给他扁豆的瞎眼老乞丐,到对他照顾有加的女房东;还有他的老师,以及平时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都怀着一种天真的姿态。

在《人间自有真情在》篇章中,季老写一个举目无亲的德国女人在丈夫离世后,没有选择回到自己的祖国和女儿同住,而是固执地留在了和丈夫一起居住四十多年的老房子里。这在外人看来,着实怪异。但她那句“我的丈夫死了,但他爱的牵牛花不能死”,让人心底渐渐生出柔软来。正如先生所说“她还想到春天,想到牵牛花,那一定是还对未来充满着希望”。是啊,生命无常,总会失去,而天真是我们抵御悲伤的勇气。

《夜来香开花的时候》一文的王妈,做了几十年的佣工,中年丧夫,唯一的儿子也背井离乡去关外求生活。但每当夜来香开的时候,她总会把开过的花数一遍,数不清时还会露出慌张的神情。她哭的时候暗暗流泪,但用不了多久就又高高兴兴地忙着做杂事了。季先生说:“她有一颗同孩子一样简单的心。”季羡林先生笔下的王妈,也许不单单是王妈,而是众多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一遍遍和无情的生活抗争,又一遍遍心揣希望地活着。

三毛曾说:“天真的人,不代表没有见过世界的黑暗,恰恰因为见到过,才知道天真的好。”天真,是这个世界送给我们的第一份礼物,让我们学会了笑、学会了哭,学会了拥抱这凉薄的人世,它也是我们生命的底色。

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句话:“成熟不是为了走向复杂,而是为了抵达天真。”读完这本书后,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感悟。走向成熟是每个人必不可缺的步骤,但成熟之后,仍旧有一颗天真的心,这才是难能可贵的。人生最难得的清醒,便是告别复杂回归简单。当我们用天真的眼光去观望世界,会发现春雨动听,黄昏柔美,人间有真情,生活无腻事。

职工阅读活动优秀读书心得体会 篇4

人生之曲的挚情奏鸣

史铁生,一位被生活打磨得淋漓尽致的作家,他的人生经历填充在他的作品中,使得文字犹如音符,编织成一首首悲壮而动人的生命之歌。其中,最为出色的便是他的《命若琴弦》。

《命若琴弦》,作为史铁生创作生涯中的瑰宝之一,充满了动人的情感和深入人心的洞见。这部作品巧妙地揭示了生命在脆弱与坚韧之间的微妙平衡,同时也探讨了人性中那些相互交织的温暖与冷漠。在这一深度的探索中,史铁生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生活体验,呈现了一幅生动而真实的人生画卷,既直面生命的短暂与不确定,也热切地追寻生命中的希望与坚韧。这不仅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深感共鸣,也让我们得以在史铁生的字里行间找到生活的智慧与勇气,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生命的意义。

史铁生的生活历程充满了重重挑战和无尽痛苦。他的双腿因病瘫痪,生活中的艰难险阻如同巨石压顶,却从未压垮他的坚韧精神。尽管身处困境,他却未曾向命运低头,反而从中激发出对生命的深深敬畏,以及对人性深层面的探索。在他的代表作《命若琴弦》中,史铁生将自身坎坷的生活经历作为背景,巧妙地使用琴弦作为命运的象征,生动地描绘出人生的无常和不可预见性。这种无常和不确定性并不是简单的随机或混乱,而是生活的本质属性,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接受的现实。通过琴弦这一独特的象征,史铁生不仅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也向我们揭示了如何在生活的挫折和困难中找到力量,如何在命运的无常中寻找方向,以及如何在人性的深处找到希望和勇气。

这部作品中的每一段都充满了深意,每一个细节都描绘了生活的真实。例如,书中的主人公在艰难的生活中,不断地思考着药方和琴弦,琴弦象征着命运的不确定性和生命的脆弱性,他梦想着通过抓住这些琴弦,抓住自己的命运,去看见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他的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无数次梦想的世界。

史铁生的写作风格直接而深刻,他的故事和人物都栩栩如生,让读者深深感受到生命的痛苦和快乐,以及人性的复杂和多样。虽然有些批评者认为史铁生的作品过于专注于生老病死的主题,被自己的经历所限制,使得故事在小说形式中显得散漫抽象,但在我看来,这恰恰是史铁生作品的魅力所在。

我们每一个人,无一例外,都在尘世中度过我们的日子,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遭遇生命中的老去、疾病和死亡。这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生活主题,普遍而真实。正因为如此,史铁生的作品才能引起我们的深深共鸣,让我们在他的文字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与他相同的痛苦和挣扎,也能在困境中寻找到希望和可能。《命若琴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是史铁生个人生命经历的见证和叙述,更在于它以其深深的人文关怀和深刻的生命洞察,成为了我们每个人生命旅程的歌,为我们揭示了生命中的苦难、挑战,以及背后隐含的希望和力量。这部作品以其深邃的内涵和广泛的情感共鸣,引领我们走进一个更深层次的人性世界,让我们在阅读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感受到生活的魅力和人性的光辉。

在《命若琴弦》中,史铁生以琴弦作为生命的象征,琴弦紧绷,易于断裂,就像我们的生命一样脆弱和不确定。然而,琴弦也可以发出美妙的音乐,就像我们的生命一样,虽然充满了困难和挑战,但也可以创造出美丽和希望。这就是史铁生想要传达的信息,生命虽然短暂和脆弱,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妙音乐,即使生活再艰难,也可以找到希望和乐趣。

总的来说,《命若琴弦》是一部深刻而感人的作品,它以琴弦作为生命的象征,展示了生命的脆弱和坚韧,以及人性的温暖和冷漠。史铁生以其深深打动人心的情感和敏锐的洞察力,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真实面貌,也让我们明白,无论生活如何艰难,我们都可以找到希望和力量,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歌。

职工阅读活动优秀读书心得体会 篇5

平凡的世界,伟大的人生

最近科室组织开展民航职工主题阅读活动,看上了一本文学书籍《平凡的世界》。之所以选择这本书,主要因为在现在复杂又快速发展的时代,树立符合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保持着自己心灵的安静就很重要,不然的话就会处在一个焦虑环境中无所适从。

没有华丽优美的辞藻,没有惊心动魄的场景,没有险象环生的情节,更没有超凡脱俗的人物,《平凡的世界》只有清新自然的乡音,贫苦落后的乡村,平淡简单的爱情,还有憨厚老实的农民,乡村在路遥先生的笔下摇曳生姿,带领我们回到那个遥远的时代,在那个封闭的旧社会黄土地上,亲情与爱情,理想与现实,苦难与幸福相互交织,共同组成一幅丰富多彩的迷人画卷。

生活充满了艰辛的苦难和永不停息的奋斗,最终却归于平淡,平凡的普通人未必伟大,而真正伟大的先驱者往往平凡。

什么是平凡?毫无疑问人是平凡的。墨子曾经说过:“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五十一亿年的地球文明,而人呢?不过百来年的寿命,古人更短,无数个平凡的普通人就像一颗颗小水珠淹没在浩浩汤汤的历史洪流中,不知什么时候就被稍微强烈一点的阳光蒸发掉了,不留一丝痕迹。“坐地日行八千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几千里的地球,几百亿光年的宇宙,而人呢?伸长了手臂不过七尺身躯,死了不过一抔黄土,或者化骨扬灰成为荒野里闪烁的点点磷火。“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生于天地之间,是多么渺小的存在,怎堪与广阔的宇宙相提并论?就这一点看来,无论平凡者还是伟人都是平凡的。

什么是不平凡呢?是扬名立万,名留青史?是积金累玉,富甲一方?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些都是比较值而不是标准值,只是比你出名,比你有钱,比你有才,“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于是就会出现比你更出名,比你更有钱,比你更有才。那什么是标准值呢?路遥先生在《平凡的世界》中作出了合理的解答: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生活包含着更广阔的意义而不再与我们实际得到了什么,关键在于我们心灵是否充实。

《平凡的世界》里一群朴实无华的年轻人是平凡的,从十三岁帮持家业,因为狭隘的门第观念放弃爱情,在计划经济下无论干得多卖力永远吃不饱的孙少安;高中毕业放弃安逸的乡村教师工作独自跑到大牙湾成为一名煤矿工人的孙少平;师范毕业却选择成为记者的田晓霞;乡村教师田润叶;还有没上过学的秀莲;和我们一样,有着简单的情感,做着平凡的工作,过着平淡的日子,在千千万万普通人中绝不罕有,在街上绕过一圈便化为乌有。就像《平凡的世界》里面少平对父亲说的:你曾打开窗户,让我向外面的世界张望,你还用生硬的手指打掉我从乡里带来的一身黄土,把你充满碳烟味的标志烙印在我身上,老实说,你也没有能拍打净我身上的尘土,但我身上确是烙下了你的印记。

然而,物质生活的匮乏并没有迫使他们放弃内心的的斗志,反而赋予他们面对苦难的智慧和勇气,以及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不懈的追求。就像少平给妹妹的信中说:“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但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的好处将是一生受用不尽,我们一定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摆脱农民的狭隘,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不可否认,我们都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没有无穷的时间和无限的空间去感受宇宙的浩瀚。可是,我们总可以在微弱的晨曦照耀下,想象宇宙的光和热;也许我们有幸被微风吹向天空,体会宇宙的广阔;又或许我们能够顺着河水流到海面,触碰宇宙的流动;平凡的我们在狭隘的时间和空间中不断延伸自身的界限努力追寻不平凡的人生。就像英年早逝的路遥先生墓志铭:“平凡的世界,伟大的人生。”

《平凡的世界》中那群平凡的普通人用勇敢无畏的青春铸造出不平凡的人生。什么是人生?路遥先生在《平凡的世界》这样写道:人生就是无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酷爱读书的少平在洪水中拼力抢救跛腿女子,帮郝红梅隐瞒偷窃事实,从包工头那救下十几岁小女孩,帮扶寡妇慧英,抢救醉酒旷工毁容;老实忠厚的少安义无反顾放弃自己的幸福,承担起生活的重担,辛勤劳动,帮扶家庭;纯真率性的田晓霞,追求知识,勇敢无畏,在洪灾中抢救落水孤儿不幸牺牲自己年轻的生命;成熟稳重的润叶,不离不弃照顾双腿截肢的丈夫;单纯善良的秀莲,放弃富实的生活,甘心贫苦,一心一意支持丈夫少安。

我们是青年,青春一方面给予我们充足的时间和旺盛的精力,另一方面也带给我们困惑和迷惘。成长之路伴随着困难和挑战,但未来却充满无限可能,如同一株还未盛开的花骨朵,只有用拼搏的人生和充实的情感作为养分,青春之花才能常驻心间。

职工阅读活动优秀读书心得体会 篇6

生活过得好一点,比大多数宏伟更宏伟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兰小欢副教授多年教学与研究内容的凝练,将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有机融合,以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广泛采纳各领域学者全新研究成果。全书语言精炼、逻辑清晰、浅显易懂,是了解中国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通识读本。

全书分为“微观机制”与“宏观现象”上下两篇。上篇探讨了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决策与行事逻辑、经济行为背后的财税收支、招商引资、产业政策等,通过具体而微的细节,呈现出一个政治经济体的运作机制。下篇探讨了房价、城市化、贫富差距、债务、经济结构、贸易冲突等,解析宏观经济现象。既有波澜壮阔,又有暗潮汹涌,主角始终是“政府”和“政策”。解释了“是什么”和“为什么”,涉及“怎么办”时,则重点分析现状与面临挑战,并以此解释正在实施的政策和改革。最后一章通过对中国政治经济体系的论述,作者简明地刻画了地方政府进行经济治理的基本方式,指出中国政府通过深度介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步推动了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作者认为,对于中国经济的观察者而言,真正重要的是培养出一种“发展”的观念。一方面,要理解发展的目的不等于发展过程,发达国家目前的做法不一定适合我国;另一方面,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若不推进改革,此前的经验也有可能会成为负担或者陷阱。真正认识中国经济的特殊性,认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不是强调政府主导模式的万能,而是客观认识中国政府的“制度禀赋”和“顺势而为”。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的体量和在世界贸易中的权重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当前的经济结构与国内外环境的要求,也与多年来资本市场和法律机制的建设水平相符。

成功的经济体中经济政策一定是务实的、具体的。常识比理论更重要,坚持底线比追求伟大更重要,健全的现实感比缥缈的情怀更重要。现阶段,公平比效率更重要。过去的40年中的一切成就源自强有力的“制度优势”,源自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勤劳奋进的人们,也源自“实事求是”的精神。未来的稳定通达更需贯彻好“以人为本”的理念,调整投资决策和调配资源的体制,增加居民的收入与消费,缩小贫富差距,是“中国特色”的题中应有之义。让老百姓生活过得好一点,比大多数宏伟更宏伟。

书中写道:“经济增长不是请客吃饭,是玩儿命的买卖。站在岸边只看到波澜壮阔,看不见暗潮汹涌。”我们可以不懂经济,不关心经济,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经济,都与它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置身事内,无处可逃。

职工阅读活动优秀读书心得体会 篇7

在尘埃里仰望繁星

一个人的一生,大多是只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喜怒,那一份悲欢,也许再加上耳闻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然而阅读,却能使自身进入他人诸多不同时空的世界,感受另一方世间。

月亮与六便士,象征着梦想与现实,欲望和自由,两者似乎不可兼得。人生路漫漫,有人见尘埃,有人梦星辰,那个终其一生追求星辰的人,敢于超脱于现实去追求灵魂的自由,自然而然不该是平凡的结局,那种活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人,善于将抽象的理想无止境地放大,将灵魂寄托在梦想上,将精神化作画笔,将梦想具像化,用艺术的虚无缥缈赋予人无限遐想,结局撼动人心。

一、梦想是稀缺贫乏的,六便士也并非随处可见

看到了月亮,却依旧要屈服于生活,大多数人所成为的,并非是他们想成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为的人。我们做不到抛家弃子来成全理想,一生都在苦苦追寻六便士才是大多数人的宿命。月亮是巫山沧海,是毕生所求,可纵观人类历史,又有多少人一生都未曾感知到生命的月亮,遑论那刹那的惊艳与永恒,即便有幸得见,为了生活和家庭,宁愿没有那惊鸿一瞥,收敛起那虚无缥缈的追求。追求理想固然可敬,但选择安稳的生活也未尝不可,学会接受现有的生活,无惧世俗的眼光。

二、月亮与六便士,梦想现实相反相成

月亮是崇高的难以企及的梦想,六便士是为了生存不得不赚取的微薄收入,六便士的卑微,与象征着理想与崇高的皎洁月亮有着巨大反差,但月亮终究是少数人的专利,多少人只是胆怯地抬头看一眼月亮,又继续低头追逐赖以温饱的六便士,因为拥有了六便士,才有更多机会去追求月亮。月亮高高在上,可望却难以企及,六便士看似很不起眼,却很实在,两者代表着截然不同的东西,但都不可或缺。在生活中,即便忙碌地在地上捡六便士,也要抬头看看月亮,不忘曾经的梦想,时而时尚文艺阳春白雪,时而沉溺在市井喧嚣里,现实和理想兼具,人生才更有维度和意义。

三、敢于跳出舒适圈,不忘初心寻求月亮

有“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中学女教师,有逃离家庭,独自驾车远行的56岁母亲,这些敢于跳出固有舒适圈的人,本身就很值得敬佩,并非是要我们抛弃现有生活,而是不断提升自我认知,努力认识世界,不断挑战和突破自己,激发自我潜能,清晰地了解人生诉求,对生活抱有美好期待,想要什么就去积极争取。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依然要守住道德底线,切不可同书中主人公那般,为了艺术上的精神诉求,不惜任何代价,铤而走险。也许我们无法对他进行道德上的审判,却依旧可以约束自己,在不违背道德,不伤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上,合法地做自己最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心平气和,守住内心的一方净土。

没有完美的选择,只有适合的人生。正如书中所说,成功与否取决于你对生活赋予什么意义,取决于你对社会承担什么责任,对个人有什么要求。善良有担当,努力且上进,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更注重精神世界的充盈,愿你我都能不负此生!

职工阅读活动优秀读书心得体会 篇8

于人间烟火处尽显人生智慧

蔡澜与金庸、黄沾、倪匡并称为“香港四大才子”,被称为“食神”。金庸对他的评价是“见识广博,琴棋书画、酒色财气、文学电影,什么都懂。于电影、诗词、书法、金石、饮食之道,更可说是第一流的通达”。很多人都问过蔡澜,电影人、美食家、商人,你究竟是做什么的?蔡澜说:“我只想做一个人,这并不容易。做人就是努力别看他人脸色,做人也不必要给别人脸色看,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份互相的尊敬。所以我不管对方是什么职业,是老是少,我都尊重”。

每个人都只有一生,因为可贵,如何过好自己的一生便成为人们努力思考的问题。思考人生在年少懵懂的时候仿佛觉得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很深奥很难懂,总是想要由年长、阅历丰富的人来说,才有足够信服力,被许多年轻人唤作“人生解题家”的蔡澜先生在他的最新随笔集《过好这一生》中谈“好物”“好吃”“好玩”与“有情”之人与物,以鲜活的文字讲述他的所见所闻,与读者分享他的识见,使我们从一词一句中可以看到蔡澜先生为人幽默风趣、豁达智慧,活的有趣自在。

蔡澜先生是一个生活家,吃好,喝好,把日子过好是他诗意人生的体现,他总是以清淡语言来写,从零碎小事写到人生路途,是经验之谈,更是“过出来的生活道理”,不刻意点化,却总能让人叹服。他去买眼镜,第一个条件就是非轻不可,因为“人生已够沉重”,没必要在一点一滴上给自己增加负担,这是他对于自己轻松人生的一个选择标准。因这时间的珍贵,他不愿意浪费一点点,所以他告诉别人:“有着自己的真正想见的人,随时通知,我都在的,我都不忙的。但是一些无聊的,可有可无的约会,到了我这个阶段,我是不肯绑死我自己的”。在他这样的年龄,他依然愿意多学习:“当今,我只想有多一点时间学习,多一点时间充实自己,吸收所有新科技,练习之前没有时间练习的草书和绘画”。他分析古人的四十件乐事,一一与当今对比,照他的话就是:“依着古人的足迹,把日子过得舒闲一点”。诺言和时间,是他一生都在遵守的,在现实生活中,他约了人,只会早到,他告诫别人:“如果你是一个被我等上五分钟的人,那你今天的运气不会好”。

蔡澜先生的美食文,自然不离他的行文传统。他像一位喜爱美食的老者,每一篇文章的绝大篇幅都是寻美食、做美食、品美食,充满了吃吃喝喝的烟火气,但总是会冷不丁的来上几句,超脱出日常来。比如讲喝酒的事,他说:“白昼宣饮,是人生乐事,不必为工作担忧,那多逍遥”?正如金庸先生曾说的,蔡澜是真正潇洒的人,既能“置之”,且能“一笑”。

蔡澜的潇洒率真无疑和他的任性相关,他花笔墨对“任性”二字做了一番阐述:“任性,就是不听话;任性,就是不合群;任性,就是跳出框框去思考。我到现在还在任性地活。最近常与年轻人对话,我是叫他们跳出框框去想事情,别按照常规来”。“遵守常规是一生最闷的事,做多了,连人也沉闷起来。任性而活,是人生最过瘾的事,不过千万要记住,别老是想而不去做。做了,才对得起‘任性’这两个字”。这大概就是蔡澜的人生哲学了:喜欢的事可以不休不眠地做,不喜欢的事就果断拒绝,不听话,不合群,不被框在框子里。出人意料的是,任性、不合群了一辈子的蔡澜,反而活得潇洒自在。

很多人会很羡慕蔡澜的人生,他鼓励大家说:“不用羡慕,实行去,谁都可以的”。

职工阅读活动优秀读书心得体会 篇9

刹那芳华留心间

沙拉斯特说:“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

在穿越百年的光阴里,有那么一位阳光下的少女,她笑容如水,眼神铿锵,有着树的风骨、花的姿态,认真雕刻着自己如诗的命运。林徽因,一个诗意般的女子,男性为她倾慕,女性止不住地欣赏,没有人能够否认她的光芒。

初读《林徽因传》,知道她是诗人,作家,也是我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细读她时,懂她是佳人,才女,更是一位爱国者。她耐得住学术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艰辛和贫困,在任何时候她都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

林徽因完美诠释了“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童年时林徽因随父母迁居至一座老宅,在这个诗意含蓄的古城中,小桥流水的江南孕育了她的温婉灵气,小徽因第一次在姑母的引导下接触到文学的奇妙,从此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古典文学的诗情画意、锦词丽句加深了她的文学修养,为她将来成为一代才女种下美好的前因,后来随父迁居北京、上海、天津以及欧洲又培育了她先进开放的思想,集合东方古典雅致之美和西方自由热血之美于一身,就凝成了我们眼中的林徽因。她以敏感之心沉稳虔诚地生活,以一双慧眼追寻隐秘的美。

成年后的林徽因举世的才华,以及那份对于建筑的热爱是我敬佩的。自喜欢上建筑之后,林徽因的游历感觉更加充实了,她一路观赏,一路体会,一路记录,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小建筑迷”。在赴欧洲参观古建筑时,她将满身的书卷清香融合在建筑事业中,让我们领略到建筑对东西方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绘画、雕刻等带来的深远意义。那些年,林徽因一直肺部不好,但她却从未因此而耽搁她热爱的事业,修养期间还和梁思成去考察大量的古建筑,并多次发表《建筑杂录》等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献资料。

在国外留学时,林徽因发现其他国家的建筑每一处拱门,甚至每一处石柱都有详细记载。而中国建筑,无数古朴的寺庙、辉煌的宫殿,在世界上却像是不存在一样。对中国古建筑稍微认真一点的论述,甚至要到日本学者的著作中去寻找!于是1930年到1945年,她同丈夫梁思成还有同事们餐风露宿,顶雨冒雪,深入15省190多个县,登上爬下,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物。赵州大石桥、应县木塔、佛光寺大殿,都是通过他们让全国乃至世界所识,并从此得到保护。

林徽因虽身体孱弱,却以家国为己任。对待国家,她鞠躬尽瘁。即使身患重病,瘦得不成人形。可她仍然全身心投入,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挽救了景泰蓝工艺,竭力保护老北京城墙。

人生困难时,细细品味林徽因对生活的态度:抗战时期,她拖着病体,考察古建筑,撰写著作。那是真正的受难,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每日伴随他们的是臭虫和油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生活在内忧外患朝不保夕的恐惧之中。而那些忧国忧民的志士们,一边“在本位,尽本份”,另一边鼓舞国民,拒绝卖国求荣。林徽因孱弱却不懦弱,在得知自己的亲人意外逝世时会悲恸昏倒,而在日本请求其书写文章时断然拒绝。她以自己的方式与单调的生活、残酷的国运抗争着。

世上有一种美总是让人难以忘怀,纵然已被时光覆盖,当你再一次翻开它的时候,仍然掩不住它的烁烁光华,让后人为之赞叹。而林徽因就是这样的人,她就是拥有美丽光华的人。

职工阅读活动优秀读书心得体会 篇10

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选自己该走的路

书海无涯而生命有限,读书要读那些有价值的书。在书海中徜徉不妨做一下选择,有些深读,有些浅读。读的很多而不假思索,就会觉得自己知道得很多,一旦认真读书并且思考越多的时候,就会清楚地感悟到自己其实知道得很少。《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这本书是我认为值得认真阅读并深入思考的一本书,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与作者无声交流且思想在碰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的认识社会,审视自己并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怎样才算清醒?刘擎教授在书中给出了他的定义:“要能够自觉,自己掌握自己的生活。”虽说是定义,但也不给思想设限。今天的我们生活在新的地平线上,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世界的变革,时而惊喜,时而惊慌,这种巨大的变革每天都在发生,从未放缓。作者结合历史、文化、政治、哲学等众多元素,将哲学的观念引入剖析社会事件的过程,以求我们在面对这个时代时,能够辨析问题的来龙去脉,澄清我们的处境与自我理解,思考“人应当信奉什么”“应当怎样生活”“如何理解和应对困境”等诸多问题。拓展到国家层面上,建设一个具有政治文明的和谐社会,并以此为基础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富有感召力的目标,这需要中国人以自己的集体智慧来实践,也值得我们付出执着的努力。这种努力如果要获得建设性的成就,也要改变某种固执的先见,放弃永远是“我对你错”的偏见。

知识大众化与垄断的终结。当今社会知识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传统教育体制的垄断终将结束,我们需要一个更开放的象牙塔。改良新兴的知识市场如何做到“通俗而不庸俗”?这就要求我们学会辨别何处需要坚持、何处可以变通,以更为“用户友善”的方式传播知识的精髓。结合自身来看,我们身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当下碎片化、短平快的信息传播方式,让大家沉溺于大量丰富的、有趣的资讯中,逐渐丧失了深度阅读的能力,欠缺了很多长程的深入的思考,无法建立起系统化的思考框架。当面对有价值的信息时,我们应该从快餐式阅读转换为深度阅读,深度阅读像是一次旅行,一次知识的溯源思考之旅,带我们走出肤浅,走向深刻。在这个有些浮躁的时代,我们依旧可以通过选择性阅读成为一个有深度的人。

自我理解的现代转变。西方哲学中,“本真性”有更为特定的含义:忠实于自己的内心,而不盲从于外在的压力与影响,这是应对外部世界的一种方式。现代人的错误,便是认为这种对个体的理解是理所当然的。我们最初的自我理解是深深地镶嵌于社会之中的,实际上人类历史上从来不曾有分离的、自由独立的个体,实际存在的个体总是生活在社会群体和政治秩序之中。刘擎教授的这一观点引发了我深入的思考,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人民以光复旧物的决心、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为实现这个伟大梦想进行了百年的持续奋斗。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是啊,作为一名中国人,从呱呱坠地到垂垂老矣,祖国母亲的抚育滋养了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的生命,以许国的担当和报国的信念选择奉献,这闪耀着最赤诚的反哺,彰显着最崇高的使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需要千千万万个实事求是的行动者和不务空名的奉献者,我们要把个人梦想融入到中国梦中,将自身理想的实现与中国梦的实现结合起来。青年的历史使命从来都与时代主题紧密相连,从繁华忙碌的都市到人迹罕至的边疆,从抗疫斗争一线到科研攻关前沿,在不同的岗位上,到处都有奋斗者的英姿。当代青年是与国家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让家国情怀薪火相传,这是新时代青年应有的责任与觉悟。

《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这本书中有很多发人深省的观点,能启迪我们以理性化的方式来探索世界和自己。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游戏、直播、短视频等各种娱乐方式成为了我们消磨时间、排遣压力的不二之选,但同时也造成了严峻的问题,沉醉于此的部分人体现出价值标准的混乱、道德规范的失序以及人生意义的迷失,这是所谓“现代性之隐忧”的要害所在。当你感到迷茫和失落时,伴着一杯清茶读一读这本书,让这剂“心灵处方”驱散迷茫,因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深度阅读《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选择自己该走的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