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伏牛山区的卢氏县,爷爷那辈是被人贩子从外地卖到这里的。经过一百多年的繁衍,现在已经有一百三十多口人了。父亲生前常说,一家人要想在世上站得住脚,一定要有一个好的“门风”。父亲说的“门风”其实就是“家风”,在父亲的身体力行下,我们家和邻里乡亲几十年和睦相处,相携相助,从未发生过不愉快的事。
后来哥哥成家了,娶进一房媳妇,就是我的嫂子。嫂子是乡里的妇女主任,管着乡村里几百户人家的琐琐事事,整天为村里的女人孩子们忙活,她跑村下乡,大事小事都操心。嫂子文化程度不高但她的眼界却令全家人佩服。见到她拿出自己不多的薪水给村里的新生儿和孤寡老人买鸡蛋买奶粉,家里人有些不解,她对我们说,咱们家固然不富裕,可是有些人家更困难,咱只是起一个带头作用,大家要是都能互相帮助,不论多大的困难,都会挨过去。嫂子还说,只有大家好了,村里乡里才会更和谐,咱们家党员团员多,可要带头呀!嫂子几十年如一日,亲家敬业,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受到了乡亲们的好评,也得到全家人的爱戴。
1992年55岁的嫂子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但她依然闲不住,她只要有时间就会去看望以前的那些上了年纪的孤寡老人,看到村里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她会到乡政府去反映,一如既往地帮助乡亲们解决困难。
在我们家,嫂子应该是德高望重啦,全家族的后生们都很敬重她,这缘于嫂子十分重视对后辈人的培养和教育。她时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人品重于本领。家族里但凡有上学的工作的后生,她都会去谆谆教导一番,什么要好好学习啦,为国为民啦,诚信立身啦,清廉做人啦……晚辈们都会定期向她汇报工作和学习情况,嫂子就像人生路上的警察,监督检视着家里每一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上世纪末,我们家族里有人提议编写家谱,嫂子知道后,亲自和编写者一起制定了家规族约,毕竟是几十年的工作积累和经验,家谱里写的有板有眼,对男女老少都做了行为规范和要求,同时还在家谱里增设了光荣榜,对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家庭成员进行上榜表彰。截至2010年,上榜人数已经10多人,他们中有在军队中立功受奖的人,有省级三八红旗手,有受到省级表彰的贤妻良母,有在本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有抗洪救灾的先进模范人物,还有生活在基层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仔细想想,我们家族里这些人的成长,无不与嫂子的严格要求和家庭熏陶有关系。
这里我想说一件令我最为难忘的事。2007年7月30日,我们老家发生了一次百年不遇的洪灾,因河水倒灌导致整个村子被洪水淹没,倒塌民房千余间,死亡十多人,因道路和山体崩塌,外面的救援人员进不去,人们只能进行自救。当年已是70岁的嫂子,顾不上自家的损失,顾不上自己年事已高,而是奔波在村里村外和邻里之间,去安慰帮助别人。家族里在外工作的后生也急家乡之急,纷纷解囊相助。在新疆打拼的侄女彭晓红一家不顾自己困难,借钱汇往家乡的救灾指挥部,在深圳安家的侄子彭文斌也及时给乡政府汇款救灾。当时的我正在西安的一家医院里住院治病,得知情况后我赶紧提前出院到单位募集了善款,并赶回家乡看望众乡亲,亲手将善款交给了县里有关部门,为此县里还专门做了采访报道。灾后政府给灾民每家每户补贴,按照损失情况,我们家应补贴15000多元。可是在嫂子的坚持下我们家一分未收。经办人员深受感动,周围邻居也纷纷仿效,如实申报,表示绝不多领政府的救灾款。此次救灾,我们家共捐款10万多元,这笔钱相当于我县当年农民人均收入的44。6倍,外加募捐来的衣物1000多件(套),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政府的救灾压力。
我深深地感觉到,家庭是组成社会的最小细胞,细胞健康了,人体才能无恙,小家好了,整个社会才能和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风,对我们的社会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说“家庭教育最主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我们将从孩子教育入手,继承传统,发扬光大,为进一步构建良好家风和建设和谐社会添砖增瓦。
家风,家风?家风……
时间正在悄悄的流逝,而我们也正如小草一样地飞长。成长的旅途中,我们都曾经历过风风雨雨,但在我们的身后,总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支撑着我们。
这,便是家风。
——题记
在我看来家风不是警句更是一句嘱托,一代代留下来,烙在心里就是信念,靠着这信念就能做有意义的事。记得很小的时候,听奶奶说过一个故事。韩信惯娃,韩信遇到一个在大树上掏鸟蛋的顽童,顽童为了捉弄韩信便在树上对韩信撒尿,被淋了一身的韩信没有生气反而给了孩子几个糖吃,后来项羽路过的时候顽童继续撒尿,项羽很生气就把孩子收拾了一顿。奶奶事后告诫我:凡事莫任性。从史实角度来说虽然这个故事站不住脚,但很有教育意义。虽然奶奶没有文化,但心底那份善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所以对我来说来自奶奶的言传是我第一个家风,从那以后我都有自已一个准则,要管住自己,不能由着性子来,遇事不能急躁。读书的时候,自己是个比较内向的人,但能秉持这个信念,与朋友相处能把握分寸,不说过头话,不做过头事,遇事总能放一放,捋一捋。岁月洗礼,善良的朋友们伴我度过美好的时光,自己也因为他们而接触到一个个缤纷世界,他们的性格和见识也深深地影响着我,帮助我一天天成熟起来。
奶奶的言传伴随着我成长。同样父亲的话也影响着我,他是一个普通又平凡的水利工作者,很有见识,不贪不占,谁有事他都会热心帮忙。他也教会我遇事不要由着性子,与人相处要懂得忍让,处处要为别人着想,所以父亲在工作以及生活中有很多知心朋友,父亲的嘱托和奶奶的嘱托有相似之处,我记着他们的话,按照他们的话去做人,交了不少好朋友。
在我做事的准则中,有一条深受父亲的影响,那就是他常挂在嘴上的话语:对朋友要忠诚,对国家更要忠诚。父亲喜欢看电视,对于忠臣良将的故事尤其喜爱,常把报效国家当做光宗耀祖的事,也把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父亲曾经给我说你要是个男孩子就应该去军营实现“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抱负,虽然没有经历壮烈激怀的传奇,但是我用我自己的方式在为祖国为人民尽自己的一份力,虽然没有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但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为西安的青山绿水奉献自己的一份力,平凡的一天天连起来就是一本爱国的日记,忠诚爱国是父亲给与我的财富。
在工作岗位上我也不曾忘记,更不敢忘记长辈们的嘱托,得意时不能由着性子无端膨胀,说话做事要有分寸,遇到难相处的人和事要学会包容忍让,君子坦荡荡,以义相待,时间久了,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也没有解决不了的事,长辈的嘱托不能忘,一句句劝诫汇成一条宽广有力的河流,这强大的信念将教导我做好人,做实事。
好家风、好家训是传家宝。一些历史故事中,我也能窥见家风对后代为人处世的影响。我们所熟知的张英“六尺巷”故事,“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这样的胸襟与包容,化干戈为玉帛,很好的化解了邻里之争,传为后世美谈。而这种淡泊致远、克已清廉的家风也获得了其后代很好的传承,张英儿子张廷玉三朝为官,清廉公正,学识过人,为史家公认的学者大儒,六尺巷在父辈那里宽了六尺,而在他的心胸中又宽了万丈,“心底无私天地宽”,无私的心胸因此坦荡而无垠!家风虽小事,关乎大国治。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相连形成民风,民风相融促成社会风气。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风清。传承好家风,对社会而言,是一种巨大的道德精神力量。一个社会要和谐美好,弘扬家风不可或缺。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须从一个家庭做起。尤其要重视家风和家教,突出价值观和道德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每个家庭和每个公民的日常道德行为中,真正凝聚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基本力量。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只要家家兴旺、户户安宁,国家定会繁荣昌盛,而家庭的发展离不开良好家风的传承。家风,如同一个人有气质、一个国家有性格一样。在长期的家庭延续过程中,也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习和风貌,这样一种看不见的精神风貌,摸不着的风尚习气,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这就是家风。通俗地说,可以把家规看作是教化家人的教科书,而家风则是经由长期教化后的结果。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说在磨练自身品德的基础上,更要治家,让家庭和家族也像人一样,逐步积累属于自己的美德。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无数的传统美德,其中就有很多是以“家风”的形式代代相传的,如尊老爱幼、谦恭孝顺、善良礼让……这些美德通过代代传承,在现代社会积淀、传承和弘扬,形成一个家庭的价值共识,也形成了全民共识。
我认为,首先良好的家风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口头上说的大道理为什么孩子听不进去,反而是家长身上的习惯学的很快?我觉得这就是家风潜移默化的体现。更多的来源于家庭长辈的言传身教,而不是纸上规矩,从幼儿时期开始,我们更多是从父母和长辈的点滴行为中学习的。
我的家族非常和睦,对长辈孝,对晚辈慈,兄弟姐妹相近相亲,总是对人报以善意,从无害人之心,而这一切,都来源于我的长辈的传承。我的父亲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年轻时曾入伍参军,为国家奉献了整个青春,母亲独自在家虽苦虽累,却始终理解和支持父亲,通过自学育儿知识,将姐姐和我培养成人,而且非常孝顺老人。后来,父亲转业回家后,经常会见到他和外公开玩笑,偷偷给外公零花钱,关系非常融洽。父母的相敬如宾和无言付出,教会了我什么是家庭、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孝道,我想这就是家风言传身教的具体体现。
在我的家族中,大姑待人和善,为我们的家族尽心尽力,深受家族晚辈的爱戴,关心呵护我和姐姐从小长大,现在又为我们的下一代尽心关怀,她对家族历史和长辈如数家珍,是我们家族人人爱戴的长者和家族文化的传承者;我的二伯是家族中非常有才干的人,只是时运不济。加上年轻时家里困难,为了家族牺牲、奉献了很多,以至于囿于一隅、志不得舒,我们尊敬他、爱戴他,遇到困难时会想到,如果是二伯会怎么办?会去寻求他的指点和帮助,而他也很乐于帮助我们成长,会教导我们家族的文化,这些文化有些来源于长辈的传承,有些来源于他的总结提炼和补充,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二点,良好的家风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在传承发扬的过程中,要不断的适应新时代,在家族成员的生活中,吸纳总结出新的、契合家族长期已有家风的新篇章。
一个家族的兴盛都是从一点一滴积累的,时代的发展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机会,以往先辈代代多是农民的家族,近代却可能经商、参军、从政、从事教育、科技、金融等多种行业,这势必为家风传承补充新的内容。为商者,讲究诚信;从政者,不忘初心;育人者,胸怀大爱,这些精神和品德,势必对家族的发展带来影响。
最后,我理解中家风的第三个方面是,家风来源于家族中的每一个人,既有优秀者的成功经验和优良品格,也有失败者的沉痛教训和深刻反思。在建党一百周年来临之际,我想家风也要像党的百年历程一样,不断坚持实事求是,能够自我革新,时刻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只有这样才能长久传承、历久弥新。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无论时代怎样变迁、生活怎样改变,重视家庭、重视家教、重视家风始终是不变的,如今,我也已为人父,在教育下一代的问题上,也能够感受到对下一代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为了下一代的发展,为了家庭的兴旺发展,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我们要坚持传承和发展良好家风,为家兴国强的美好目标奋发努力!
古语说,“没有规矩就没有方圆”。从大的方面来看就是每一个国家有法律法规去约束每一位公民的行为准则,从小的方面来讲,就是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规,去引导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在思想与灵魂上给人以最深处的鼓励与潜移默化般的转变与进化。
户县是中华文学重要的宗周之地,周礼之乡,周秦文化三千年的传承是给予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我记忆中,爷爷奶奶是非常勤劳节约,也许,勤劳节俭是他们那一辈人的家风。他们都70多岁了,但爷爷还在老家自己种田种地,奶奶喂鸡养鸭,什么事情都自己做。爷爷奶奶也常常教育我,不要浪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些浅显的道理也时刻影响着我的言行。作业本写完了,就用来打草稿,衣服穿着不跟别人攀比,选择适合自己的。
尊老爱幼是我们家的家风之一。孟子曾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的母亲从小教育我要关心老人,我的外婆离我们村子很近,每有周末的时候,母亲便带着我去看望外婆,虽然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了,但是也许一些新的问题暴露出来,“空巢老人”“失孤”的词语已经经常暴露在大众的眼里。到后来,我们母亲又给我舅爷抱去小狗,以减少他们的孤独。直到外婆去世,刚好照顾了十年的时间。妈妈说,外婆这一生很辛苦,有一子四女,经历太多苦难、饥荒、战乱等等,但是外婆对子女从来没有少过一丝一毫。我母亲对长辈都很尊敬孝顺,平时外出上班的时候,也经常打电话回老家,问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只要放假有时间就接他们出来玩,陪他们聊天,做好吃的给他们吃。他们的行为也深深影响着我,平时我也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孝顺长辈们。我年少时,也许对于这些东西懂得很片面,到后来,看到孟郊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才觉得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有必要把尊老爱幼继承下去,这就是我们的根,需要我们去薪火相传。
尊敬老师也是我们家的家风之一。上了初中后,家风便由这种亲人间的孝道转变成浓浓的师生情。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这是我听到最多的言语,每天早上我和弟弟背上书包出门时,妈妈总是不忘记提醒我们在校要听老师的话,不要和同学吵架,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爸爸常说,“与人为善,要尊重别人,宽容别人”所以,无论是在校还是在家时候,我和弟弟都能做到以礼相待,这都是爸爸妈妈以身作则传承的结果。
乐于助人,也是我们家的家风之一。我妈妈经常跟我说的一句话:帮助别人就等于帮助自己!记得读高中的时候,那年汶川大地震,当时学校组织捐款,妈妈知道后,立即发动亲戚和身边的朋友,为汶川地震捐款,甚至妈妈的朋友都受到妈妈行为的感动,发动他们公司募捐。到了现在,我对妈妈所说的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平时,只要有同学或路人需要帮助,我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正因为我的这种乐于助人的性格,让我的人缘关系特别好,也时常会得到朋友们对我的帮助。
爱岗敬业是我们家最美的家风。大学毕业再次回来西安,我的心情是难以平复,这片土地承载着太多的故事,潼关一隘,拒日寇七年,后有八百愣娃跳黄河,这片土地是不缺英烈的!而我有幸在市局旅警支队工作,继续去完成自己早已注定的使命,继续去守护这片土地,我觉得只要恪尽职守就是最美的风景,而我要将这种行为变成我的家风。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爱岗敬业,那么我们都是最美的人,都有最美的故事,都是最美的家风。每个人的工作方式不同,但最终的价值体现是相同的,正如那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般,我们都是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这就是我们家的家风故事,正是这种优良的美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前行。
我出生于1995年,因为小时候父母都是军人,所以从小就在军营里长大,我的家庭在部队那种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中培育了艰苦朴素、勤俭持家、自立自强的良好家风,特别是从我记事起,爷爷奶奶就教育我的父母要恪守“诚实守信、厚德载物、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家训,祖辈们的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节约”是对我影响最大的家规之一。作为一名90后的独生子,应该说从小就衣食无忧,没有吃过什么大苦。但在节约这个问题上,家人一直要求很严,特别是我的奶奶一辈子生活简朴,定了许多规矩。记得小时候,每次到奶奶家,她都会给我讲以前生活的贫苦,儿时穿着的衣服,不但补丁摞补丁,而且多是兄弟姐妹辗转相传下来的。如今条件好了,但奶奶从不讲究吃和穿,她常说:“做人一定要自力更生、勤俭节约,即便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也要节衣缩食,没有必要讲这样那样的排场。”这些话语从小就为我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打下了基础。中学的时候,我一位好同学来家里吃饭,吃完饭放下碗,一看别人吃干干净净,她碗里饭菜剩了一半,赶快又拿起碗把那剩饭扒到嘴里,又一低头把吃了一半的鸡腿,偷偷捡起,塞到嘴里。那个模样惹得大家都笑了起来,从这件事情我发现原来节约也是会传染的。2000年初,带粘扣的沙滩凉鞋风靡一时,几乎所有的孩子夏天都穿着沙滩凉鞋,款式新潮,非常时尚,我也问母亲要钱在咸宁商场买了一双,虽然价格没有别人的贵也算跟风买了一双,不至于太过落伍,为这一双鞋我高兴许久,穿了两年,鞋子脱胶断裂,家人说要给我买一双新的,我坚持要修补一下,直至修补了三次,满是修补痕迹,鞋底老化掉渣才作罢,至今我还保留着它。
小时候家里生活条件一般,但是在学习知识方面,父母毫不吝啬,给我报了多种学习训练班,一天赶场子一样,参加各种培训。其他同学们手机、游戏机、玩具样样不缺,我那时什么都没有,但也从不羡慕。奶奶启蒙教育要节俭,学校老师也教育我们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物质能给你带来短暂的快乐,金钱也带你走向欲望的深渊。我遇见许多艰苦朴素的人活得非常快乐,也见过腰缠万贯的人过的非常烦恼,精神上的富有才是终身追求的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里生活条件也好了起来,我也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考上了心仪的大学。
家风作为一种润物无声的品德,时刻净化着我的心灵,是一种无痕的教育、无声的力量。但是一旦脱离这种氛围的熏陶,如果自身意志力不够坚强,就容易受到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侵蚀。我差一点就误入歧途,那是我大学毕业前实习那段时间,我在一家服装公司上班,作为大学生刚刚拿到属于自己赚到的6000多元工资,又没有房贷车贷等生活压力。从小艰苦朴素的我第一次体会到了花钱的快乐,开始盲目追求物质生活。摩托是买一辆卖一辆,球鞋是越买越高端,短短的半年花光了实习期和大学时所有的积蓄,直到要用钱的时候看见银行卡余额剩了几毛钱时才深深感到自责。回想起父亲,还在买淘宝的平价衣服,母亲还在用我送的千元智能机,已经九十岁高龄的奶奶,还是一如既往的用着五六十年代的老物件,那个艰苦朴素的我却不见了踪影。把心思都用到了玩乐和消费,贪图享乐,消磨了意志,忘记了艰苦朴素,忘记了奋斗目标。于是我暗下决心重新校准人生目标,摆脱物质诱惑,追求更高的生活目标,为社会为国家多做贡献,体现人生价值。去年,我通过艰苦努力,终于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
持身俭,则自立自尊,不求他人;治家俭,则家业兴隆,永世不堕。我们年轻一代要保持老一辈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为谱写西安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创造平安稳定社会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家风的解释是门风。我想了想,娘快七十岁了,她这一辈子就是对我家家风的最好诠释,她节俭、干净、坚韧、有爱。
娘出生在五十年代初,家里姊妹多,条件不好,从小就省吃俭用,过日子更是精打细算,过年都舍不得买件像样的衣服。我和妹妹参加工作后,时常给娘买衣服、买鞋,没有一次不唠叨的,理由只有一条——她个子高,我们买的她穿不上。其实,我们都知道,娘是怕花钱。2009年,我结婚买房子,娘小心翼翼地从大衣柜里拿出存折放在我手里说:“买个大点的房,我和你爸怎么都过得去。”那一刻我才知道,娘不是怕花钱,娘是怕乱花钱。
娘爱干净,在整个家属院里是出了名的“勤快人”,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打扫卫生,院里院外,一尘不染,一年到头,娘有干不完的活,啥时候都可以看到她忙碌的身影。进入腊月,更是一刻不得闲,扫舍、备年货、蒸年馍……娘的腰要疼一个月,累了、疼了,休息一会继续干。我很不解,问道:“过年不打扫房子又能怎么样?”娘说:“老祖宗留下的传统不能丢,做任何事我们都不能忘了本呀!”
我毕业工作后,娘给我说的最多的就是:“儿啊!咱们做事要干干净净,不要拿公家的东西,不能贪小便宜。”直到现在,我每每回家,但凡要聊起工作的事,娘都还是那些老话“给公家干事,一定不能贪小便宜……”我现在越来越喜欢听娘说话,我明白娘的良苦用心,我更希望娘就这么一直给我唠叨下去。
从我记事起,娘的身体就不好。年轻的时候时常胃疼,这一疼就是十几年,老了老了,又是高血压、冠心病、腰间盘突出……在我的记忆里,娘经常都在跟各个医院和各式各样的药片、药丸打交道,吃药成了每天的“必修课”。但是,娘从来不会把生病的事情告诉儿女,就连02年做脑膜瘤手术,她都没让父亲告诉在外培训的我和即将参加毕业考试的妹妹,我知道,娘是为了让我们安心干好自己的事,娘是怕我们分心。当我走进病房,看到剃了头发的娘和她发黄、发青的脸,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我强忍着泪水,走到床边紧紧地抱着娘,那天我终究没有流泪,我不想看着娘伤心。
小时候,父亲由于工作原因,经常在外出差,生活的担子全都压在娘一个人身上,娘要上班、管家,还要照顾我和妹妹,忙前忙后,就连去省城看病都不得不带着我和妹妹,可是娘从来没抱怨过一句。长大后,我多年在外从军,跟很多人一样,上军校是我第一次离开家,军校为了克服我们的“想家关”,规定学员不允许随便给家里打电话。我清楚地记得上军校后的第一通电话,娘在电话里嚎啕大哭,“我这会正在你房间看照片呢,你啥时候回来呀?妈想你了!……”还没等娘把话说完电话那头的我早已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娘从来没有对生活艰辛低过头,却为儿女思念服了软。
现如今,我转业回地方工作了,但凡有空,我都会带着爱人、孩子回家看娘,娘能分辨出汽车喇叭声,每到节假日,娘就在家等着,只要听到我的车喇叭声,立马小跑出门迎接,打开车门,一准儿给孙子一个大大的拥抱“我娃回来啦!”推门进屋,吃的、喝的摆满了桌子,就连桌上的水果都是娘提前削完皮、切成块的,“让你爸带娃买玩具去,你俩歇着,我给咱做饭。”娘一边忙,一边笑……
娘老了,身体也远不如从前了,干活也变得笨手笨脚了,但娘给我们树立的家风,就像头顶的星星一样,即使我走在漆黑的夜晚,带着些许害怕、些许委屈,但只要我抬头望去,满天星辰将会带着我一路前行、无所畏惧。
我出生于渭河边上一个小乡村,祖辈以务农为主,家中姊妹三人。什么是我家的家风呢?在我的记忆里,鲜少有父母平声细语地跟我讲述有关“礼义孝悌”“治国平天下”等大道理的情形,浮现在脑海的是他们整日忙于生计的画面。所以这个问题乍一看我不得而知。但仔细想想,其实我们家的家风就是蕴藏在日常点滴中,在父母他们的身体力行中。今日借此机会与大家一同分享。
其一是自强自立
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庄稼人,没什么高深的学问。在我们姊妹三人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没有任何诗意的文字。甚至现在回想起来,脑海中也捕捉不到他们成篇的说教,因此,我们的家风浑然天成。小时候,尽管关中的庄稼地一年可以种两茬,但庄稼的收成不足以维持家中三个孩子的生活学习开销。所以在农闲时节,爸爸又额外做其他的活计,木工活、转运砂石……每日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妈妈也找了临时的活计,替砂石厂做厨师,连带着给我们姊妹三人在家做的饭,经常一天做五六次饭。如是艰辛,但他们没有任何怨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自强、自立的品格,只为给予我们仨更好的生活环境。
其二是孝敬老人
奶奶生命的后期,饱受病痛的折磨,高血压并发心脏病,生活不能自理。刚开始和三叔家一起生活,但三叔当时不在家,三婶还要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彼时奶奶已瘫痪在床,也有严重的老年痴呆。为了让奶奶得到更好的照顾,母亲、父亲和三叔一家商量,把奶奶接至我家,自己照料奶奶的日常。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奶奶的床褥,给奶奶翻身,为奶奶洗漱,做早餐,手把手喂到嘴里,吃饭完间隔一会再伺候奶奶服药,料理完奶奶才梳洗自己,再去砂石厂上工。
有一次,奶奶刚吃完饭,姑姑来探望她,与她闲聊吃了啥饭,她随口而出:“我还没吃呢,我都几天没吃饭了,饿的很……”我替母亲委屈,为她不值。每日照顾我们,照料家里,现在外加照顾奶奶,还要去外边上工,已经很累了,却还要被奶奶冤枉。如果那样还不如让姑姑来照顾奶奶。而母亲却说:“你婆是现在糊涂了,她不是有意识那样说的,而且你姑自己知道我接你奶奶来咱家就是为照顾她的,身正不怕影子斜,娃呀,你姑是女儿,我也是媳妇,每个人都有老去的一天,对老人,各人尽各人心,我把你婆接咱家,我安心,你爸也能放心。”
母亲用言传身教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责任与担当,正如古语所言“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样一个和睦的家庭激励着我不断向前!
其三是积极向上,认真生活
生逢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父母辈,贫穷落后、吃苦受累的事全赶上了。他们书读得少,但这不代表他们不上进。相反,他们更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也一直在以他们的方式指引着我们仨。我犹记得小时候,老师经常布置购买课外书籍的任务,有次开学交完学费后,我知道家里该经费紧张了。所以着于向母亲开口,但母亲从同村一块儿上学的小伙伴处得知后,默默的帮我买到书籍,只说:“还需要啥你就直接给妈说,上学这事,即使家里再穷,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们。”
在那个精神生活匮乏的时代,我们那的小乡村扑克风、麻将风盛行。偶有闲暇时间,隔壁家的嫂嫂便邀母亲一起打牌,但母亲从来都不去。而是选择和其他婶子一起纳鞋底、做布鞋、织毛衣、打理我家院中的小花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引导我们积极向上,认真生活。
回忆往事,父母带给我的又岂止这些?榜样是看的见的哲理,已令率人,不若身先。自强、自立、孝顺、积极向上……而这些早已化为我的血液,融入我的灵魂,塑造着我的生命,也影响着我的孩儿。现如今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将良好的家风载满社会的正能量,在继承中更新,在发展中丰富。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你的一块砖,我的一锹土,全国人民的砖和土汇集到一起,那就是实现大美富强中国梦的坚实地基。
有句话讲,人可以选择自己将要走的路,但是无法选择自己来时的路,我出生在八零年代的西北农村,小时候的记忆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我记得小时候住的土坯房,家庭条件很差,父母务农,每到农忙时节都是我和妹妹要帮忙脱粒小麦,那个时候我就在想,怎么这么多麦子,好辛苦呀,要是有机会能脱离这样的环境多好。我是这么想的,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所以一直在学习上还算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上了大学,读了研究生,直到找到一份还算稳定的工作,但是,仔细回想起来,在自己成长的路上,很多潜移默化的家风影响了我,甚至是我的性格也深深的打上了农家子弟的烙印。
小时候,父母很容易吵架,吵架的原因很简单,经济条件差,很多矛盾无法解决,母亲埋怨父亲的无能,父亲回敬母亲的繁琐,但是每当做好饭时,虽然他们依然在生气,母亲总是会让我去喊父亲吃饭,有时甚至让我给父亲端过去,那时候我虽然很小,但是依然能感受到,母亲的大度,以及对家庭的付出。这样的一幕不止一次出现,而是十几年的场景,每当我回想起来,我的记忆里不会留下他们争吵的任何只言片语,反而只有我母亲让我端饭的急切语气。从那时起,我的观念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有了很大变化,我意识到人不能只看表面,不能仅看对方的言语,而是应该以对方的行为来判断。这样的习惯贯穿了我的整个求学生涯和这几年的工作生涯,我很喜欢和那些具有合作意识的同事相处,更喜欢自己也是这样的人,不管工作上有多大的分歧,但是不因为分歧或者简单的口舌轻易影响我们之间的工作。这也使得我的心胸变得很宽广,能够容纳不同的声音,也慢慢的成熟起来,我想这也是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但是在我的观察中,中国人,或者说大部分人是无法做到的这也导致存在很多内耗,明明很简单的问题,总是会有人为障碍,导致整个单位的行政效能下降,或许我不能改变这样的大环境,但是我还是会尽自己所能,影响身边的人,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小时候我家很贫困,总是因为钱的问题发愁,母亲没有办法,自己外出打工供我上学,我家在村中的地位很低,幸好有母亲的勤劳,才慢慢的改变了整个家庭的经济状况。那时候的日子很艰难,但是母亲很能干,这样的榜样力量是很大的,我也学会了要尽可能自力更生,不给他人添负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可以获得处境的改变,获得他人的认可。在求学生涯上我很少给父母添加负担,除了基本的学费,我几乎能自己解决的问题都自己解决,大学期间我每个暑假都勤工俭学,外出打工,两个月解决自己的基本生活费,上学期间还兼职家教,这样在经济上减轻了父母很大的压力,也使得自己慢慢懂得,人不只有索取,更重要的是要有付出,只有有能力付出的人才是真正的社会支柱。工作这几年,我在解决自己生活问题后,也慢慢尝试着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担,让父母放心,我体会到成为一个社会中坚力量的感觉,这样的感觉让我很踏实,也很稳重。生活的磨砺有时候是一笔财富,当我在学校时遇到了困难,小时候的苦难经历给了我力量,当我在工作上遇到了困难,小时候的韧性给了我底气,我具备了化解人生路上困难的品格和智慧,而这一切都是小时候的家风带给我的。
人总会慢慢长大,也会慢慢变化,不光是外形的变化,心智也会成长,但是有些人总是会在不断地变化中保持一颗真心,保持自己的小时候的初心,保持一个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奉献的本心。家风就像种子最初的DNA,它能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行为,所以整个社会应该大力弘扬良好家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
成长的路上最少不了的就是父母的唠叨,但是,也就是这永不停歇的唠叨声,是我一辈子记忆的亮点,也是塑造人格、建立三观的重要影响因素。
“人要孝,事要善”
我的姥爷已经80多岁了,自打记事,就觉得姥爷一直是一个停不下来的人,每次来都要找点活干,修板凳、摆弄各种小玩件。70岁的时候一个人还能骑着自行车去溜达。现在妈妈总说,我们小时候姥爷对我们最好,长大要知道孝顺,要知道感恩。有时候回家买点东西,老妈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姥爷。想起老妈的耳边语:“入则孝,出则悌”,在家里。孝顺长辈,敬爱父母就是做到的最大的孝顺,但是现在来说,对于父母的孝却不仅仅是“能养”,更多是陪伴。
妈妈是一个脾气比较温和的人,这么多年,听到的对老妈的评价就是“一个善良的人”。有时候在街道遇到邻家有事,她总是很热心,只要她能帮助到的,她都很热心的去做。记得有一次遇到一件事,自己很气愤,但是妈妈就说“没事,邻里乡亲嘛,大家都是一家人,要互相帮助呢。”说完接着就很开心的又去忙她自己的事去了。她是一个“不记事”的人。
“生活要勤俭,志气不能短”
家里姊妹三个,在小时候的记忆里,生活是不富裕的,所以老是感觉妈妈在省吃俭用的供姊妹三个上大学。因为有这样的原因在,所以自已在生活上都秉持着一种勤俭节约的习惯,家里的弟弟妹妹也是受了妈妈的影响,该花的钱都花在刀刃上。直到现在,姊妹三个挣钱了,爸妈也是很勤俭节约,老妈常说“勤俭不是不让你花钱,不是让你不买东西,是买该买的东西”,节约粮食,光盘行动都是自己一直践行的理念。
当时家里姊妹三个都要上大学,家里实在是很拮据,我现在都还记得妈妈说的话“哪怕是砸锅卖铁,只要是你们能上,家里就一定要让你们去接受好的教育,我们人穷,但是不能穷孩子的教育,穷孩子的未来。”现在的我,刚刚研究生毕业不到一年,学校的经历和不到一年的社会经历,让我感受到教育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穷可以改变,但是我们勇敢向前的志气和想要改变命运的迫切心情是坚定的。我想,妈妈说的“人穷志不穷”的道理是对的,这可能也是我三观开始建立影响最深刻的事情,就像扶贫先扶志的道理一样吧。
“身处在社会,修养在个人”
弟弟和妹妹上班比我早三年,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他们大学毕业就早早的进入社会,走上了工作岗位。每次回家我们三个在的时候,就听见老妈给弟弟和妹妹“上课”,“在工作岗位上,不要斤斤计较,眼里要有活,对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的事,一定要做到兢兢业业,虽然说你们刚起步,但是一定要在法律法规内做事情……”直到去年自己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老妈也是,同样的话,同样的道理,依然不厌其烦的给我交代。即将一年的工作时间,每次工作中有什么事情我都愿意给老妈打电话讲讲,虽然有时候老妈不知道你在讲什么,但是每次却能够用最简单和最朴素的话让我重新去认识一件事,重新充满激情的面对生活。
“身在社会,修养在个人”,我觉得是对的,我们没有能力去改变社会,或者说没有办法去改变一件事的时候,能改变的就是自己,充实自已,改变自己。修养自己,让自己去心平气和的面对人与事。
最后的话
也许,我的家庭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也许,我的父母是一个普通的父母;也许,我们三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但是,家庭的点点滴滴,小小故事,一幕一幕却是不普通的。我们的妈妈是伟大的,伟大的不是作出了多么大的壮举,伟大的不是培育多么优秀的人才,而是妈妈的耳边语,即使啰嗦,却是我人生的指明灯;即使不停的重复,却是我为人处事的灯塔;即使简单简洁,却是我后半辈子的人生格言。妈妈说的孝、诚、俭;廉、志、修,它们是我三观的基础,更是我三观的底线,是这样的耳边语,成就了现在的我、我们,我想,我们的未来是美好的。
妈妈,我们爱你。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和风尚。良好的家风是由和谐充实的家庭生活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构成的,是优良品质在家庭中的积淀和传承,是家庭留给每个成员的宝贵精神财富。家风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影响我们的心灵,塑造我们的人格。“百善孝为先”,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辛苦抚养我们长大,我们一定要孝顺父母,回报父母。
我出生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从小在父亲“百善孝为先”的言传身教下,我懂得了要孝敬长辈,身体力行的道理。奶奶因为常年劳累,导致腿部疼痛,行走困难,小时候我经常看到父亲除了要外出打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外,还要用自行车带着奶奶四处求医治疗腿疾,但父亲从来没有过怨言。印象比较深的一次是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正好碰到父亲带奶奶看病回家,天下起大雨,父亲在泥泞的小路上带着奶奶找地方躲雨,那一幕至今回想起来都令我的眼眶湿润,似乎从那时候起“百善孝为先”的种子已经在我心中生根发芽。
在父亲“百善孝为先”的谆谆教诲和对奶奶孝敬行为的潜移默化下,我从小就懂得父母生活的艰辛,要孝敬父母。父亲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除过外出打工,还在家种了几亩辣椒地,以增加家庭收入。采摘辣椒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我和哥哥总会高高兴兴的帮助父母摘辣椒,时常听母亲说:她记得有一次到了采摘辣椒的季节,一天晚上她和父亲将采摘装袋的辣椒用架子车分次往家里拉,让我和哥哥在地里等着他们,等到后来她和父亲返回地里时,看到我和哥哥早已铺着袋子在地上睡熟了。母亲在诉说这些往事时脸上充满了对自己孩子的心疼,但是我对此确没有太多的记忆,也许那时我已经懂得了能为父母分忧是一件快乐的事。
如今,我已经是一个三十几岁的大人,这些年离家外出求学,加之参加工作后工作地又离老家比较远,对父母的陪伴越来越少,心中时常充满着对父母深深的亏欠。每次回家,母亲总会翘首以盼,还没离家返回工作地母亲就会急切地询问下一次归家的时间。2023年,母亲因为常年劳累导致腿部膝盖疼痛几乎无法行走,我和家人带着母亲在西安做了详细检查,医生强烈建议为母亲做膝关节置换手术,我听到这个消息十分难过,不忍母亲年纪大了还要经历如此疼痛的过程。但是,我和家人思考再三后,根据家里的实际情况还是决定给母亲在老家市医院做手术希望母亲可以痊愈,安享晚年。手术后住院期间,母亲无法下床,因为是夏季,天气比较热,且病人不能使用空调,母亲经常全身衣服都被汗水浸湿,我就帮母亲擦拭身体,并按医生嘱咐每隔一小时为母亲用冰袋冷敷双腿膝盖,在我和家人不分昼夜的悉心照顾下,母亲终于在两周后出院了。但是出院后,母亲仍然无法正常行走,需要家人照顾起居,因为哥哥在外地工作无法回家,嫂子又需要照顾两个年幼的侄女,我主动提出将母亲接到身边照顾。母亲到来后,我几乎都是每天早上六点多起床,为母亲准备早点,晚上下班后,回家陪伴母亲做康复训练,之后再为母亲准备洗脚水泡脚。如今,距离母亲做完手术已经有一年半时间了,在日复一日的平凡而充实的工作和生活中,虽然有时感觉也很累,但是我很高兴,因为我看到了母亲从做手术到现在慢慢康复的变化,看到母亲脸上欣慰的笑容,这也弥补了这些年我因外出求学无法陪伴父母的遗憾。
“百善孝为先”,我们要做一个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的人。在所有的人性品德当中,孝心是第一位,因为如果没有父母的养育之恩,就没有我们的现在,所以说我们要拥有孝心,拥有孝心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我将会像父亲一样,将“百善孝为先”的良好家风身体力行的一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