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xx
xx局集团公司
xx动车段
调试车间工长
张xx1997年成为一名铁路职工,2009年进入xx动车段高级修基地,成为动车组高级修的先行者,2023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铁路技术能手称号,2023年获“xx工匠”称号和xx市五一劳动奖章,2023年获全国铁路工匠和全国铁路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3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仲春时节,黄浦江畔樱花怒放
在xx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
7楼会议厅内
一位个头不高、戴着黑框眼镜的
动车组机械师站在讲台上
铿锵有力地讲述着
自己勇当高铁运维探路者的精彩故事
他叫张xx
xx动车段调试车间的一名工长
工友们眼中的“动车技术大拿”
“越是精密的仪器设备
越是需要专注忘我
用心去捕捉、倾听设备的‘哭泣声’”
一列标准动车组有近50万个零部件,任何一个“器官”出问题,都会影响动车组的安全运行。这对动车组机械师提出了高要求。而张xx却能在数秒内准确诊断出动车故障。
一次,张xx带着徒弟王超检修动车组,走到1号车厢时他停下脚步,问道:“这节车厢有什么异常?”王超将车厢内的电器设备检查了一遍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张xx说:“脚下这个部位下面是换气设备,通了高压电的换气设备没有震动,一定出现了故障。”他们打开车下设备舱后,果然发现换气装置没有正常工作。从那以后,王超成了张xx的“铁粉”。
1997年7月,张xx中专毕业,进入铁路从事普速客车电气检修工作。2009年底,他加入xx动车段高级修基地,随后作为技术骨干被派往动车组生产厂家学习高级修调试技术。白天,他登车顶、钻车底、进车厢,追着厂方师傅学,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就打破砂锅问到底。晚上,他翻图纸、查资料、悟原理,很少在零点前睡觉。不到一个月,张xx就走坏了一双绝缘鞋,鼻梁上架起了一副近视眼镜。也是在这段时间里,张xx初步掌握了CRH2型动车组高级修调试技术。
回到xx后,张xx几乎把所有空闲时间都用在了钻研技术上。CRH2系列9种车型的近千张电气图纸、上万张配线图纸和相关技术原理,上万个电器元件的位置、功能、状态,都清晰地印刻在他的大脑里。
2023年,在全国铁路动车组机械师职业技能竞赛中,经过理论和实作多场竞赛,张xx从96名选手中脱颖而出,以优异成绩一举夺魁,摘得个人全能第一名。
一次,一列高速动车组在动态调试时连续报出故障代码,辅助电源装置停止工作,导致一个单元的动力丢失。技术人员排查了两个小时都没有找到故障原因。“几小时后就要交车,难道将整个装置换掉不成?”在场的人心急如焚。
“找张xx!”有人提议。20分钟后,张xx出现在动车组司机室。在紧张的气氛中,他沉着地分析故障代码,下载相关运行数据,查看电压、频率等检测波形,随后确定问题出在电压互感器上。更换电压互感器后,故障果然消失。
“越是精密的仪器设备,越是需要专注忘我,用心去捕捉、倾听设备的‘哭泣声’。”面对采访,张xx说出了自己在解决急难问题时技高一筹的秘诀。
“检修动车就像登山,修程越往上
检修难度越大,越需要创新”
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高铁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动车组列车进入了高级修修程。动车高级修调试主控的重担落到了张xx肩上。这一年,他33岁。
2023年春运期间,一列动车组正在进行上线前的最后调试。张xx发现这列动车组的主回路绝缘状态接近临界值。复查随即展开,可并未有新收获。有人当场建议:指标仍是合格的,可以放行。
要么继续扣车检查,但春运期间列车交路咬得紧,隐患一旦短时间内查不出来,就有可能影响旅客出行;要么放行,但动车如果带病上线,途中随时可能引发动力丢失,列车在春运繁忙的线路上“趴窝”,后果不堪设想。
“原因不清楚、问题不解决,就绝不放过!”张xx带领应急小组连夜彻查牵引传动系统的每根配线和每个部件。断电状态下的车厢温度已降至0摄氏度以下,为了钻进钻出方便,张xx脱去厚厚的棉服,手指冻僵了,就赶紧搓一搓,对着手哈口热气,再跺跺脚接着查。凌晨时分,问题终于水落石出。第二天一大早,值乘司机准点来到接车地点,连续工作了近20个小时的张xx和司机办理了交接手续,内心充满了成就感和自豪感。
动车组高级修产能紧张,为高效开展自主修,从业者除了要有专业的技能和强烈的责任心之外,还要有敢于创新的勇气和本领。张xx调整工作重心,摸索着开展技术创新,处处留心生活中的细节,捕捉创新灵感,开展工艺优化、逻辑原理等攻关。
有一次,张xx在逛家具店时看到一张可以自由组合的餐桌,平时可以当作家庭使用的小餐桌,有需要时也可以变成大餐桌。看着家具销售员的演示,张xx灵机一动:动车组的调试检修是不是也能通过灵活组织,从而最大程度释放检修产能?回到岗位上,他立即开展调研分析,排摸出自由组合的技术瓶颈。
整列动车组一旦分解成一节一节的车厢,受网络通信和供电环路影响,无法进行带电作业,检修效率势必受到影响。他带领团队解析大量控制协议,搭建模型反复验证,重建动车组部分通信和供电网络。为了尽快研发出动车临时网络控制系统,他一边研究梳理动车组调试检修工艺项点,一边解析车辆通信协议,组织团队编写控制程序,开发模拟指令器。
为了不和白天工作生产冲突,张xx带领团队成员时常加班到午夜,3个多月下来,仅采集的数据就有64GB。经数千次试验,技术瓶颈终于被突破。2023年,国内首个以动力单元为对象的调试检修新模式在张xx团队手中问世,直接推动了行业动车组高级修的生产组织变革。面对国内专家的称赞,张xx如是说:“检修动车就像登山,修程越往上,检修难度越大,越需要创新。”
“在现代化的动车检修生产中
仅我一身是铁,不如人人是钉”
张xx深知团队的力量。他常说:“在现代化的动车检修生产中,仅我一身是铁,不如人人是钉。”
2023年1月,以张xx名字命名的动车技术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重点解决“疑难杂症”、开展科技创新、帮带青年成才。在张xx的“传道授业”下,“心中有章法,眼中有标准,手眼心同步”的调试理念已经深深印入班组职工的脑海中。多年来,张xx通过言传身教,以师带徒的方式培养出近百名第二、第三代动车检修人才,许多“80后”“90后”已成长为动车检修的中坚力量。[ HtTps://WeNaNdaQuan.cOM ]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间房到一层楼。看到自己带领的团队日渐壮大、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张xx心里想:要让12名成员“握指成拳”干大事,首先就是要充分发掘每一名成员的特长,让他们在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
今年26岁的韩晨是团队里年龄最小的成员,还是个软件发烧友,刚被选拔到工作室时对一切都跃跃欲试。张xx不慌不忙,先让他跟着现场检修师傅学习。看到韩晨有些失落,张xx耐心相劝:“磨刀不误砍柴工。”
2023年9月,有了现场经验的韩晨第一次负责项目攻关,解决动车传感器离线检测问题。经过4个月的熬夜组装调试,他们终于完成整套设备的控制软件开发。项目演示当天,韩晨信心满满。面对2。5%的偏差率,项目组大多数人说可以接受,而且很难再降低。
“动车组时速300公里,再小的偏差都不容小觑。”“华哥”言传身教,当晚把设备带回家研究。两天后,他拿来了手写的改进项点清单,涉及设备的硬件布局、电磁防护方面。经过改进后,新设备完美达标。
动车高级修的调试工作往往需要连夜突击,下班已是深夜。大家虽然饿着肚子,但累并快乐着。他们在小吃店里一边喝着热气腾腾的牛肉汤,一边分享着消灭故障的喜悦。站在一旁的小吃店老板投来羡慕的目光:“你们这帮‘小蓝人’做的事可真不简单!”
工作严谨的张xx也是一位“热心肠”。一次,负责部件维修的池涛踢球时腿部骨折,住进医院。由于家远且父母年迈,张xx组织团队成员主动承担起护理任务。手术结束的当天夜里,池涛麻醉过后疼痛难忍,张xx和另一位同事一直陪在床边,准备了十几个笑话用来转移他的注意力。此后一周,大家轮流到医院照顾池涛,送饭、陪护,一天也没落下。出院时,池涛感激地说:“在这个有爱的集体里,我感受到了家一样的温暖!”
众人划桨,合力远航。在张xx的带领下,团队成员拧成一股绳,研发出20余种新型工具装备,攻克37项关键技术,获得24项国家专利,构建起一套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部件检测维修体系,零差错优质调试动车组500余列。
筑梦高铁正风华
张xx正如他的名字
风华正茂、一路攻坚
他用智慧和汗水调试的
一列列动车组列车
正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
xx站是中国铁路xx局集团有限公司管内陇海线上的一个四等车站,有职工10名,其中党员8名,平均年龄51。6岁。面对特大暴雨灾害,车站值守的8名职工为滞留列车采购餐料、转移旅客,确保了916名旅客生命财产安全。
这里是宋朝杨家将穆桂英屯兵之地,东邻虎牢关、西接巩义、北望黄河,是古洛阳至xx至开封的官道,拥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优势。
陇海铁路经过这里,xx站应运而生。2023年7月20日,一场特大暴雨灾害将载有916名旅客的K31次列车困在了这里。
值守的8名职工紧急行动,开道采购餐料,涉水运送食物,想方设法补充饮用水,竭尽全力安全转移旅客……
列车遭洪水围困紧急求助
xx站站长李xx怎么也想不到,这场强降雨会给车站带来“极限挑战”。
7月19日下午,暴雨在xx西南部倾泻而下。xx站位于xx市高山镇的山沟里。山里天气多变,李xx抬头看了看天,超强的职业敏感以及连续不断的天气预警使他意识到,这次不一样。他迅速组织大家检查备品,到车站关键处所检查防洪准备情况。
“各岗位进入应急响应状态”“防洪备品状态检查完毕”“做好列车联控,及时通报司机前方防洪点情况”……车站当班职工赵振江的对讲机里接连传来急促的联控声。大家密切关注雨情和周边环境状态,绷紧神经一刻也不敢放松。
经与洛阳车务段联控,李xx得知,管内陇海线已有一趟客车因暴雨滞留。
这趟车就是K31次列车。当天15时56分,列车从xx站开出。17时33分,列车晚点1小时进入上街站。在上街站停留约8小时后,列车才再次启动。
xx站向工务部门及时获取线路状况,与列车做好联控,掌握其运行状态。李xx心里一直惦记着K31次列车运行情况,他预想雨势凶猛的情况下列车随时可能停靠xx站。
天色渐暗,瓢泼大雨下个不停。在雨水的冲刷下,铁路沿线山坡出现松动,泥土一块块滚落到线路上。“xx至巩义东区间出现边坡溜坍,影响行车!”7月20日凌晨,水害信息传来,李xx和车站值班员张剑峰立即联控区间列车,办理临时停靠业务。1时45分,K31次列车停靠xx站。
此时,列车上的916名旅客大多在梦乡中。担当该趟列车值乘任务的xx客运段乘务人员心急如焚:食物告急,旅客大多数是从xx上车,少有随身携带食物和水的。列车临停时间过久,原来的餐料、启用的防洪粮和上街站支援的食品都快耗尽。
“K31次列车请求车站支援补充餐食!”5时,李xx接到了列车长李红伟的求助。李xx迅速了解车上情况。xx到洛阳原本不到2小时的行程,列车走了10个小时。“旅客一定很着急。”李xx想,如果他们一觉醒来发现列车还没动,加上无水无粮,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慌。李xx和列车长商量,先将仅剩的食物发放给旅客,车站立刻组织人员采购物资。
xx站一共只有10名职工,其中8名党员,平均年龄50岁左右。当日,由于暴雨,部分本应下班的职工主动留下来。值守的8名职工要解决900多名旅客的食物供应问题,这并不容易。xx站背靠xx村,村里有3000多人口,像样的商店只有一家供销社。
8名职工分成两组,副站长朱晓飞带着值班员张玉民、张来胜值守车站,李xx带领张剑峰、赵振江、雷建都、牛保才组成采购突击队。天色渐明,暴雨不停。车站两边山体的泥土随雨水滑落,站区已有不少积水,大家每前行一步都很困难。
重重障碍挡住了突击队的去路:车站到供销社唯一的公路被洪水冲毁,另一条小路也被泥石流覆盖,数棵倒伏的大树和落下的石块拦在路中间。
抢通这条采购物资的路,是他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难题。
8名职工危难时刻挺身而出
人力有限,没有机具,怎么快速抢通一条路?大家正愁眉不展时,家住xx村的党员职工牛保才站了出来。“村里的情况我比较熟悉,我去找村长想想办法。”他整理好身上的雨衣,一手拿着手电筒,一手拄着一根树枝,一步步蹚着淤泥,往村长家的方向走去。
平常从xx站走到村里,最多用半小时。但在当天,牛保才在泥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近1个小时。雨水打在他的身上,顺着脖子流进衣服里,里里外外全部湿透了。
“村长,村长!”牛保才一边用力敲响村长家的大门,一边高声呼喊。
村长打开门,被眼前的“雨人”吓了一跳。“一列客车被困在车站了,情况紧急,麻烦您派出村里的铲车,帮我们铲出一条路。”牛保才焦急地说明了来意。得知900多名旅客受困,村长立刻拿起电话,联系人员调动机械。
倾泻而下的暴雨、火速出动的铲车打破了村子清晨的宁静。村长坐上铲车,在牛保才的指引下往小路上赶去。很快,铲车在庞大的土堆中铲开了一条勉强能过人的小路。牛保才谢过村长,转身要走。村长拉住他问:“你母亲还在家呢,家里被淹了吗?”“顾不上了,辛苦您帮我去看看吧。”说完,牛保才快步向供销社赶去。
他赶到供销社时,大家已经开始采购所需物资,但新的问题出现了:没有运送工具。“咱们多跑几趟,自己搬回去!”李xx当机立断,搬起4箱食品快步走向车站。其他人也紧抱着好几箱食品快步跟上李xx。
此时雨势不减,大家抱着重物,走在泥泞湿滑的村间小路上。从车站到供销社,他们走了2个多小时才将第一批物资运送上K31次列车。
这群本不办理客运业务的人,突然变成了服务旅客的“跑腿小哥”。他们用了整整10个小时,在列车与供销社之间往返4次,向车上运送了100箱矿泉水、100箱方便面以及胡萝卜、鸡蛋等物资。
列车上,旅客们看到一小队人来来回回运送物资,焦虑的心情渐渐平复下来。运送物资的职工都穿着黑色的雨衣,旅客看不清他们的样子,分辨不出他们的身份。一名旅客问道:“这荒山野岭的,你们怎么还能把东西送上车?”李xx笑着说:“只要你们需要,我们都能送!”
17时,李xx和张剑峰再一次来到供销社。老板告知大家,这是最后一批物资了,所有仓储物资都售罄了。大伙将最后一批物资送上列车,回到车站,一个个瘫坐在椅子上。稍作休息后,大家喝着矿泉水,每人吃了一包方便面,这是他们当天吃的唯一一顿饭。“我们少吃一口,就能给旅客多送点。”李xx说。
916名旅客暴雨中安全转移
17时起,xx站水、电、路、网、TDCS系统全部中断。车站周围的山体在暴雨冲刷下,不断有泥土滑下来。李xx冒雨穿过股道巡视,他发现有几节车厢停靠的位置距离山体滑坡的地点很近,山上的泥水涌入股道,车上部分旅客出现惊慌情绪。
“必须想办法与外界取得联系,确保旅客列车安全。”李xx和牛保才、张玉民、张剑峰围着车站寻找信号。东岔区、西岔区、大门口、山坡上……他们在雨中摸索了1个小时,终于,在移动信号塔附近的一个山坡上,李xx的手机收到了微弱的信号。他立刻联系段部:“报告指挥中心,xx站请求支援……”
洛阳车务段了解情况后,让李xx等人一定确保旅客列车安全,并及时派出增援队伍。回到车站,李xx带领车站值班员雷建都和列车长、司机联控,引导K31次列车缓缓退行200米,移动到了安全地带。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7月21日5时30分,列车在xx站滞留超过了24小时,再次出现了物资紧缺的窘境。洛阳车务段接到李xx的求救信息后,立刻制订方案,调集管内力量、协调当地政府前往增援。距离xx站20多公里的上街站临危受命,克服公路被冲毁等重重困难,将30箱矿泉水、400个面包、5箱火腿肠等物资运送到了xx站附近。
上街站前来支援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迅速到位,牛保才协助他们将一箱箱物资搬运进车站,送上列车。旅客们隔着车窗向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14时30分,xx站接到通知,铁路部门紧急协调地方政府,从上街、xx派出21辆大巴车,疏散K31次列车上的旅客。此时,进站道路中断,汽车无法直接开到车站,所有旅客下车后要跨越2条股道,再从狭窄的小路下山,下山后再走5公里,才能到达大巴车停靠点。
为了安全转移916名旅客,车站和列车工作人员默契配合。乘务员逐车引导旅客有序下车,下车后,由一人领队,另一人盯控队尾。李xx和牛保才走在中间,一路做好宣传指引和旅客防护工作。遇有年迈的旅客腿脚不便、所坐轮椅无法通过轨道,他们就抬着轮椅,一路将其送过去;有的旅客行李太多,他们就主动接过重物;车上还有百余名儿童旅客,他们引导孩子们排队安全行走……2小时后,全部旅客安全转移。
“我们终于放心了。”看着缓缓启动的大巴车,李xx长舒了一口气。
旅客疏散完毕后,牛保才想起家中的母亲。他匆匆赶回家,见屋里满地淤泥,年迈的母亲愁容满面。“娘,对不起!”牛保才鼻子一酸,低下了头。
李xx和家人失联了86小时。从7月20日早上开始,他一直忙于购买、搬运物资,协调现场工作,转移旅客,加上山里信号不好,一直打不通也接不到家人的电话。妻子姜静也一直坚守在岗位上,联系不上李xx的她急得团团转。7月23日,姜静下班后立刻驱车赶往xx站。看到丈夫憔悴的面庞,她泪如雨下。
7月23日16时01分,K31次列车安全返回。xx站的职工们看着列车渐渐远去,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面对灾难
xx站干部职工舍生忘死、倾情相助
给人们带来无数感动
成为铁路人抗洪抢险的生动缩影
危难时刻
铁路人勇挑重担
用实际行动和实干精神
诠释了责任和担当
郭xx
1991年生,中国铁路xx局集团有限公司xx车辆段动车运用所动力分散动车组乘务队队长,兰新高铁第一代动车组随车机械师。他攻克多个技术难关,填补了兰新高铁动车组开行中的多项空白。
深秋夜晚,微风拂面,繁星闪烁。在灯火通明的中国铁路xx局集团有限公司xx车辆段动车运用所内的停车线上,一列列动车组回到这里等待晚间检修。一个小伙子带领地勤检修人员正仔细查看动车组走行部。他就是该动车所动力分散动车组乘务队队长郭xx。
高铁为梦,拼搏奋斗实现理想
郭xx出生在xx,学生时代就对铁路产生浓厚兴趣。2010年6月高考时,郭xx报考天津铁道学院高铁动车驾驶与维修专业,并如愿被录取。那时,兰新高铁已经在新疆建设施工。
毕业前的那一年,郭xx有幸到北京动车段实习,进一步坚定了他从事高铁相关工作的梦想。郭xx回忆道:“每天看到各种动车组,我感到热血沸腾,越学感受越深刻。当时新疆要通高铁了,我就想着回去建设自己的家乡!”
2023年夏天,郭xx从天津铁道学院毕业。怀揣着高铁梦,他来到xx车辆段工作,正式成为铁路人。那一年,郭xx22岁。参加工作后,郭xx首先接受了2个月的培训。当时,xx车辆段动车所正在筹备中。此后的近半年时间,郭xx陆续被派到北京交通大学进行车辆工程理论学习、到沈阳动车段进行动车组实作学习、到上海南动车所进行动车组随车学习。“那段时间,我感觉自己一直在学习、实践,这为以后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郭xx说。
郭xx第一次跟随师傅担当上海虹桥至温州南动车组随车机械师工作,是在上海南动车所进行动车组随车学习时。经过半个多月的随车学习,他对随车机械师岗位有了更深的了解。在他看来,随车机械师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而且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遇到突发情况不能慌张,要冷静思考、沉着应对。
郭xx说:“作为动车组随车机械师,新的知识要第一时间掌握,否则一个小问题就可能变成大事故。要时刻守住铁路人的政治红线和职业底线,就要逼着自己不断学习。”
2023年初,郭xx和同事们学成归来,迅速投入兰新高铁开通运营前的筹备工作中。随着兰新高铁开始联调联试,郭xx成为当时xx局集团公司为数不多的动车组随车机械师之一。
在兰新高铁联调联试期间,郭xx每天跟车,和厂家技术员讨论学习,最长连续出乘9天时间。他全程参与了兰新高铁联调联试、大风试验、线路检测、试运行等工作,跟车调试1000余次,参与形成性能报告等资料3000余份,整理各类测试数据上万条。
功夫不负有心人。郭xx凭借过硬的技术能力脱颖而出,成为兰新高铁首批具备和谐2G和和谐5G两种车型技术检修能力的随车机械师。2023年11月16日,兰新高铁xx南至哈密段开通运营,郭xx担当首趟动车组随车机械师。这是光荣,更是肯定,为他的青春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刻苦学习,填补空白成为高手
“每每看到‘大国工匠’和‘铁路工匠’的感人事迹,我就会感觉浑身有力量,榜样典型鞭策着我不断思考和学习,努力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好。”郭xx感慨地说。
兰新高铁沿线自然条件恶劣,四季温差大,常年风沙相伴,线路要穿越百里风区和戈壁,对动车组安全运行提出了巨大挑战。随着兰新高铁动车组运行里程不断增加,途中偶发故障,而途中应急处置正处在探索阶段。在郭xx的建议下,技术故障攻关小组组建起来,他们将故障现象和处理过程记录下来,相互交流总结经验,为后期随车机械师培养提供支持。
2023年7月5日,郭xx值乘的重联动车组运行到途中发生受电弓故障,他带着两名学员下车检查,并安排他们分别对两头接地杆进行挂设,准备登上动车组顶部处理故障。登顶动车组前,郭xx再次确认两边接地杆时发现,08号车厢一头接地杆挂设位置出现问题,他立即通知高铁行车调度给动车组断电,确认安全后登顶动车组处理了故障,及时消除了安全隐患。作为xx局集团公司动车组运行途中“第一登顶人”,郭xx总结的受电弓故障处理和相关接触网挂杆的重点注意事项,为动车组乘务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从2023年到2023年,郭xx共处理动车组故障百余件。兰新高铁全面投入使用后,很多新技术、新设备的技术资料都要重新编写。为了填补xx局集团公司动车组规章制度上的空白,郭xx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把休息时间全部投入到技术资料编写中。“那段时间往往是下了车就整理资料,吃住在动车所,我就想把日常积累和所学记录下来,不断总结、梳理、规范。”郭xx说。
拼搏进取结出硕果。经过不懈的努力,郭xx参与完成了《随车机械师一次往返作业指导书》《CRH5型动车组途中典型故障案例分析》《动车组随车机械师适应性岗位技能题库》等10余个专业资料编写任务,为动车组乘务标准化作业提供了依据和保障,填补了xx局集团公司动车组规章制度上的空白,提高了动车组运行途中故障处置的能力。
2023年4月,郭xx和另一名随车机械师代表xx局集团公司组队参加第一届全路随车机械师技术比武,一举夺得单项个人第五名的好成绩,同去的另一名随车机械师获得单项个人第九名的好成绩,xx局集团公司代表队获得团体第六名,受到奖励。2023年8月,郭xx在xx局集团公司随车机械师技能竞赛中获第一名,获得xx局集团公司技术能手称号,并先后获得xx局集团公司技术标兵、先进生产者等荣誉,2023年获得xx局集团公司“乌铁工匠”称号,成长为xx局集团公司新生代的技术骨干。
岗位建功,书写亮丽无悔青春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郭xx经常告诫自己,越努力越幸运。
作为动车组随车机械师,郭xx始终将确保动车组安全作为职责,用实际行动在岗位建功。针对新疆冬季室外温度较低、容易导致受电弓粘连的问题,他坚持运用“听、看、问、巡、联”五字作业法,使动车组受电弓粘连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兰新高铁给旅客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如何能够快速准确地处理动车组运行突发故障,是郭xx不断思考的问题。针对动车组运行中容易出现的故障,郭xx做好故障分析和预演,形成普通故障“模块化”处理流程,有效压缩了检修时间。
由于突出的专业技术能力,2023年3月,郭xx被抽调到xx车辆段110应急指挥中心担任调度指挥工作。每天,他除了做好调度指挥工作外,还要查看电脑数据,学习电路图等资料。有不懂的问题他就请教厂家技术人员,排除了动车组运行途中很多故障。
2023年1月1日,郭xx被任命为xx车辆段动车运用所动力分散动车组乘务队队长。除了担任管理工作外,他还添乘检查乘务,并参加了大连交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的函授学习,于2023年拿到了大学本科文凭。
自身强也要大家强。郭xx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分享给大家,传授故障判断方法和故障处理技巧,提高了动车组随车机械师途中应急处置能力。
自2023年至今,郭xx已处理动车组列车故障136项;作为应急处置技术故障攻关小组成员参与完成各类技术攻关项目10余项,获得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xx局集团公司荣誉8项。在郭xx的带领下,他的徒弟获得2023年度全路动车组随车机械师技术比武单项个人第二名,2023年在xx局集团公司动车组随车机械师技术比武中包揽了前四名。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考验着坚守岗位的动车组随车机械师。身为党员的郭xx主动值乘,一干就是48天,完成了150多趟动车组值乘任务,处理突发故障10起,为疫情防控期间动车组安全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郭xx是天山脚下永不停步的奋斗者。作为一名“90后”技术人才,郭xx在火热的基层一线,用实干和拼搏诠释了新时代铁路人的使命担当,用努力和奋斗擦亮了青春底色,在追梦路上奋力奔跑。
李xx
xx局集团公司
xx工务机械段大机司机
李xx,中国铁路xx局集团有限公司xx工务机械段大机司机,先后获得全路技术能手、火车头奖章等荣誉,并被评为2023年度xx省“万人计划”首席技师。
6000多个日日夜夜
开着大机征战四方、排除万难精修线路
xx工务机械段大机司机李xx
一步一个脚印、勇敢追梦
在平凡的岗位上
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把压力变为动力
锤炼过硬本领
2004年,21岁的李xx中专毕业后进入铁路工作。环顾四周,他感到了莫大的压力:和自己一起分配来的14人中有12人是大学毕业生。
“想要从同伴中脱颖而出,我必须比别人更用心。”回忆起自己发奋图强的初衷,不善言辞的李xx坦诚地说,“长久以来的铁路梦一朝成真,自己既高兴又珍惜,这样的幸福事儿让我有了拼搏的动力。”
李xx出生于xx省曲靖市师宗县。1997年,刚上初中的李xx见证了南昆铁路通车运营的激动时刻。滚滚“铁龙”在他心里播下了梦想的种子,从此,他经常站在三楼的教室里远眺来来往往的火车。初中毕业后,这个从没坐过火车的少年第一次坐上火车去求学,一步步接近自己的梦想。
追逐梦想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圆梦需要一腔热血,也需要风雨兼程。李xx把压力转化为动力,把风雨的洗礼化作成长的养分。
“以前只看到铁路工作很神气,没想到这背后有苦有累。”进入xx工务机械段成为一名大机司机后,李xx也动摇过。白天,大型养路机械持续的轰鸣声震得他的鼓膜嗡嗡作响,漫天扬尘直钻口鼻。到了夜晚,宿营车内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让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大机司机长期在外作业,过着“吉卜赛人”的生活。“那时,连续几个月在野外作业,每天脑袋发麻,一脸灰尘。”李xx说。
但很快,李xx就下定决心:苦能吃但不能白吃,得想办法学习真本事。
李xx性格倔强,给自己定下了学习目标:要做一个“大机通”,不但要开好大机,还要吃透大机每一个部件结构性能,做到听音识机、快速排除故障,让自己的检修水平超过其他人。
面对构造复杂、技术含量高、型号多样的大型养路机械,好强的李xx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为了弥补业务理论知识缺乏的短板,他白天追着师傅学,晚上捧着书本学。别人下班休息了,他还拿着大机电路图琢磨。除认真学习机械性能和电路知识外,他还经常去故障现场仔细研究,认真钻研,实地查看故障发生的部位,追着技术员弄清故障原因。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专业知识学习和现场经验不断积累,2007年,他获得了xx铁路局大型养路机械比武大赛的第一名。
从一名大机司机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后,李xx走上了技术管理岗位。
把制造变为智造
推动技术创新
“10多年来,我见证了大型养路机械的升级换代和飞快发展。”李xx说,自己努力奔跑的这些年,xx铁路也在飞速奔跑。近年来,大型养路机械不断推陈出新,大型捣固机由步进式发展到连续式再到连续式捣固稳定车,镐头也由16个增加到了48个,控制系统由模拟控制面板升级至数字化控制面板,捣固作业效率和精度大大提升。
设备的更新和技术的升级也对李xx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他想方设法帮助大型养路机械克服“水土不服”和“一线一策”的困难。
2023年6月,沪昆高铁xx段建设进入决战阶段,工期紧任务重。就在全段干部职工加班加点抢抓工期的关键时刻,6台大型捣固车中的4台在一天内接连“趴窝”。由于09-32型捣固车锁定销和锁止块的设计缺陷,车辆出现抄平小车假锁闭现象。
要彻底解决09-32型捣固车抄平小车假锁闭问题,必须把大机抄平小车抄平杆从下向上截分为两节,改锁止块为锁止套。然而,抄平杆从下向上截分为两节,如何分将直接影响高铁线路正负1毫米误差的精度,有可能危及高铁行车安全。
段领导和工友的殷殷期盼让李xx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也激发了他创新攻关的“牛劲”。
李xx给自己定下高标准:寻找并攻下误差在正负1毫米以内、接近零误差的制高点,这样就能保证高铁列车在高速运行中的稳定性。
为了攻克难关,李xx围着09-32型捣固车整整转了3天,白天在桑拿房般的发动机舱里光着膀子查图纸、分析锁定销和锁止块的设计原理和工作状况;在别人都进入梦乡的深夜,他独自在星空下冥思苦想。
最终,他找到了解决方案:在比对原厂图纸基础上,把抄平小车抄平杆从下向上截分为1270毫米、500毫米两节,改锁止块为锁止套,最终解决了抄平小车假锁闭问题。
改造过程中,十几个环节的技术难关被一一攻克,改造取得了成功。在喜悦的欢呼声中,捣固车又“精神抖擞”重新上阵。
把个体变为群体
带出“春色满园”
“我们打心眼里佩服师傅,他不善言辞,却总是用精益求精、迎难而上的行动教育我们、引导我们,让我们沿着他披荆斩棘开辟出来的坦途大步向前。”入路第二年就在全路举行的大机司机技术技能比赛中取得第四名的好成绩、李xx的徒弟严建岗认为,自己的快成长、快成才与李xx的教导和帮助分不开,李xx为他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李xx平时寡言少语,他的故事却在全段广为流传,年轻人从前辈们的讲述中借鉴着经验、汲取着力量。
“有故障,找李xx!”十几年无数次处理大机故障和攻克技术难关,让李xx有了大机“名医”的美誉。
2023年6月,南昆客专进入精调阶段,该段作业车组进驻作业现场。富宁站施工第一天,捣固车在对坡度为13‰的线路进行作业时,出现卫星小车不能向前走行的故障。李xx立即赶到故障地点,检查发现卫星小车向前电流过小。他按照日常故障处置方式对卫星小车控制板的P7电位计进行调节,但是卫星小车依然没有动作,所有检修人员都毫无办法,施工一时陷入停滞状态。李xx连夜翻看电路图,会同车间检修人员开展“头脑风暴”,对电路板的P8预置电流电位计进行调试,成功攻克了大坡度捣固作业难关,为高铁施工的有序推进提供了保障。
凭着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李xx还总结提炼出“捣固装置诊断六步工作法”“环车检查四十七点”等成果,优化工艺工序,形成统一标准,方便大家又好又快地掌握技术技能。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近年来,在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入路培训中,段上都会安排李xx授课,并在大型养路机械司机中级工、高级工考试中邀请他担当考评员。借着培训考评的机会,李xx把自己多年的学习实践成果与大家分享,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为xx铁路大机作业培养出一批批人才。
圆梦需要一腔热血
更需要风雨兼程
用技术强骨、用匠心铸魂
李xx在平凡的岗位上
描绘出不平凡的色彩
杨xx
xx局集团公司
xx疾病预防控制所
消杀科科长
杨xx,2023年被评为xx铁路局优秀共产党员,2023年4月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23年10月获得“xx好人”、xx省劳动模范称号,2023年2月被评为中央政法委“平安之星”。
参加工作10多年来,他立志白衣为甲,当好防疫卫士;从事冷门工种,投入极大热忱;做到细节到位,确保站车无恙。他充分做好思想、能力准备,在大任降临的关键时刻,做到冲得上去、豁得出来,始终把旅客安全放在最高、最重要的位置。他就是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铁路系统唯一获得者、中国铁路xx局集团有限公司xx疾病预防控制所消杀科科长杨xx,一名为站车和旅客筑起防疫安全屏障的铁路防疫卫士。
初心不改为战“疫”
杨xx是“85后”,2003年全国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的时候,恰逢高考的他被钟南山院士的事迹激励,立志要做一名战“疫”勇士,便报考了xx医学院预防医学系,如愿以偿开启了“防疫人生”。因各方面表现优异,大学三年级时,杨xx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2008年大学毕业后,他进入xx铁路疾控所,干起了防疫消杀工作。
防疫消杀这个专业,在铁路行业各工种中颇为小众。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已经担任多年消杀科科长的杨xx带着5个“兵”,负责铁路xx片区所有站区及配属车底的日常消杀、防虫灭鼠工作。事多人少,照样干好,入行以来,杨xx一天也未敢懈怠。刚参加工作那年,他的目光聚焦汶川特大地震的救援防疫,与曾在现场的两位同班同学密切交流,积累了一定经验。
当新冠肺炎疫情袭来时,有着多年思想和能力准备的杨xx率先向党组织递交请战书,主动要求“到铁路疫情防控最需要、最艰苦、最危险的地方去”。从去年农历大年初一开始,消杀科的工作重心转向防疫消杀。作为消杀科科长、xx片区防疫消杀的带头人,杨xx身穿白色防护服,手持消杀喷雾器,迅速投身抗疫“战场”。
那段时间,消杀如同打仗,既有“阵地战”,又有“运动战”。xx地区的终到列车车底分别存放在xx客技站、xx动车所和xx西动车一所、二所。这几处相距甚远,疫情防控期间列车入库时刻表也被打乱。同时,杨xx还接到了在xx、xx西站站台开展就地消杀的新任务。起初,杨xx带着他那支小小的队伍,每天奔波、四处转场。那段时间,只要坐进疾驰的汽车里,无论颠簸得多厉害,杨xx都能快速睡着。但只要车一停,他又打起精神,背起沉甸甸的消杀喷雾装备,进站上车,筑起防疫屏障。
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让杨xx瘦了一圈。他的双眼布满血丝,还熬出了黑眼圈。单位领导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经过多方协调,杨xx的队伍逐渐壮大到16人,消杀科的职工终于可以变“四处游击”为“定点驻守”,大大减少了在路上奔波的频次。力量增强了,本领也要更高强。对于未掌握专业消杀技术的新手,杨xx手把手地教,在短时间内把队伍带起来、把效率提起来了。
我是党员我先来
防疫消杀,程序非常严格。对于那些确诊、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及发热旅客乘坐过的车厢及邻近车厢,消杀人员必须“全副武装”,用含氯消毒液做好消杀。
每次消杀作业,杨xx和战友们都把自己武装得“密不透风”。背上20多公斤的电动喷雾器,戴上口罩和护目镜,穿戴完成的那一刻,人就已经开始感觉憋闷了,走不了一会儿就全身冒汗、衣服湿透。
普速列车停在客技站里,杨xx他们要负重前行爬三个高台阶才能上车。动车组列车如果没有停在站台上,就要踩梯子才能爬进车厢,甭提多费劲了。终到列车往往会关闭空调,车厢里空气流动性很差,因此消杀作业开始不久,全列车便弥漫着消毒液浓浓的刺鼻气味。口罩根本阻挡不了这味道往鼻孔里钻。但杨xx并没有因此降低作业标准,车厢的行李架、通风口、连接处、厕所、地面、窗台、桌板、踏脚,一处不漏都喷到。消杀一列200米长的单编组动车组列车,平均要耗时50分钟。当终于可以脱下防护服透口气时,杨xx早已是内衣湿透、口渴难耐了。
相比普通列车的预防性消毒,确诊、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及发热旅客乘坐过的列车终末消毒要求更高、风险更大。穿着防护服,消毒液一喷,封闭的车厢里雾蒙蒙一片,往往看不清谁是谁。但同事们都知道,背着重装备走在最前面的,一定是杨xx。他总说:“我是党员,又是负责人,有事我先来,你们跟上就行。”
有人作过统计,防疫消杀工作最紧张的那段时间,杨xx他们每天要步行2万步以上。从2023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他和伙伴们最高纪录是24小时消杀了160余趟车体。最忙的时候,杨xx每日7时左右开始准备消杀作业,次日3时收工,4时才能回到驻地休息。
消杀所用的化学药品均有极强的腐蚀性。喷雾器上的管子用不了多久就被腐蚀出小孔。由于长期接触腐蚀性药剂,他手上皮肤越来越干、布满细小裂痕,一接触热水就感觉疼痛难忍,只好每日用冷水洗手、洗脸。因为连续一段时间休息不足、佩戴双层口罩、接触消毒液等原因,他出现了耳痛、失眠、眩晕等反应,医生多次建议他住院或休养调理,但杨xx选择了继续坚守在防疫第一线,理由很充分:“我是党员,又是临时党支部书记,年纪也比较轻,怎么能临阵退缩呢?”
敬业报国是“大孝”
杨xx的家远在离xx约60公里的共青城。每次通勤,他得先坐火车再骑电动车,回趟家非常不容易。平时,他难以顾家,只能拜托家人辅导孩子学习,靠姐姐照顾体弱多病的双亲。
2023年农历除夕,恰逢杨xx35岁生日,他原本计划在家里好好陪伴父母,全家人吃上一顿难得的团圆饭。除夕那天,杨xx一直忙到下午才匆匆登上回家的火车。可到家刚端起饭碗,他就接到单位打来的电话,通知他初一一早到岗就位。杨xx干脆利落地答道:“好的,我马上赶回单位。”
放下电话,他满怀愧疚地对双亲说:“爸妈,实在对不起,这次疫情来得突然,我又不能陪你们了……”杨xx的父亲安慰他说:“去吧,这是你的职责。”
从去年1月25日起,xx铁路疾控所消杀科转入“战时状态”,有时候忙得昏天黑地,他一整天都无暇给家里去个电话。家人们虽然很担心他,但都十分理解支持他的工作,基本没让他操心家里的事。
事实上,家里此时急需杨xx照应:他的父亲于2023年末被确诊为肺癌晚期,正在医院治疗。可2023年除夕夜后,杨xx就一直奋战在抗疫一线,顾不上家里。父亲转院进行化疗,为支持杨xx的工作一直瞒着,只由60多岁的母亲一人陪护。杨xx去年曾在最忙之时,算好了挤出2个小时前往医院看父亲,但临行前突然接到信息,在管内终到的动车上发现确诊病例,要立即协调相关消杀事宜。于是,探望改为了打电话。
春运期间,杨xx带领列车消毒组迎难而上,累计消毒列车33331辆,其中对确诊、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及发热旅客乘坐过的列车进行终末消毒2261辆,避免了再度发生感染。
杨xx的战“疫”先进事迹,先后见诸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他也因此获得“最美铁道科技工作者”“xx好人”、xx省劳动模范、中央政法委“平安之星”等荣誉称号。杨xx的父母通过媒体报道了解儿子的贡献后,不禁为之骄傲:“儿子,组织这么信任你,你一定要不负众望!”
去年12月,父亲走了。杨xx忍痛含悲,擦干眼泪,记着叮嘱,干好本职,和同事一道把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工作做得细致扎实,并以此告慰亲人、报效国家。
志向引领人生
青春需用来奋斗
这名风华正茂的铁路人
跟党旗前行的先锋队员
最能明白“我是谁”“为了谁”
他把党徽戴在胸前
将职责扛在双肩
阔步奋进、义无反顾
杨存信
中共党员,1982年入路工作,现任中国铁路xx局集团有限公司xx车务段青龙桥站站长,曾获xx局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2023年被xx市委宣传部评为“党在百姓心中”优秀百姓宣讲员,被延庆区委评为“金牌百姓宣讲员”。
10月的xx秋高气爽
古老的燕山绵延起伏
京张高铁的开通运营
让这里焕发出新的光彩
xx市延庆区,长城脚下,青山环抱中的青龙桥站矗立着詹天佑先生的铜像,保留京张铁路使用过的旧钢轨,存放着写有苏州码子的老路标,演绎着一段百年京张的动人故事。
时速350公里智能型复兴号动车组列车一路向前,向着燕山山脉飞驰。京张高铁从地下102米深处穿过八达岭,与京张铁路在青龙桥站“交会”。
38年前,就是在这里,现任xx局集团公司xx车务段青龙桥站站长杨存信从父亲手中接过了守护青龙桥站的接力棒。加上父亲在这里工作的31年,杨家两代人已守护这座百年老站69年了。
现在,杨存信每天都能感受到复兴号动车组列车从脚下穿过的速度,看到这座百年老站发生的新变化。
出生在百年老站
父子在此守望69年
“我出生在这里,工作在这里,这是我一生都离不开的地方。”杨存信深有感触地说。
杨存信的父亲杨宝华从1951年开始就在青龙桥站工作,一干就是31年。1962年,在距离青龙桥站不到30米的一排小平房里,杨存信出生了。
“那时,家属都随铁路职工在工作岗位附近居住。这里最多时住了30到40户人家,有学校、商店,十分热闹。”想起小时候的热闹景象,杨存信满面笑容地对记者说。
1982年杨宝华退休,杨存信接班。正式上班那天,父亲把杨存信领到詹天佑铜像前说:“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以后你每天都要在这里工作,要是干不好就对不起这身铁路制服。”
山坳里长城间,青龙桥站红瓦青檐——在旅客们看来,这是一个美丽的好地方。但对常年坚守在青龙站的杨存信来说,却要耐得住长久的寂寞。工作简单重复,一个班一天一夜,有车来还能出去一下,没车就只能在青龙桥站行车调度室里紧盯着屏幕,半夜也不能睡觉,必须时刻守护好安全。
“行车台前坐,责任大如天。”谈及工作,杨存信笃定地说道。
从扳道工到助理值班员,再到值班员,经过10年的青春磨炼,杨存信于1991年成为青龙桥站站长。
从那时起到现在的29年站长经历,让他深知安全责任重大,不敢有一丝懈怠。只有结婚那年,在副站长的强烈要求下,他才回家过了个除夕。
几十年默默坚守的动力源于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把心沉下来就能把工作干好。”
刚参加工作时,他曾想过什么时候才能离开这里,到大山外见见世面?然而,一件件偶然的小事让他逐渐打消了这个念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去八达岭长城游玩的游客路过青龙桥站时常到站区里参观,经常会问他一些关于京张铁路的历史。为此,他向多方请教学习,更加深入地认识到这个山间小站的不寻常,也进一步坚定了自己扎根车站的信念。
“要想做一名合格的铁路人,首要任务就是把自己手中的每件小事做好。在我看来,铁路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保安全。”谈及30多年的铁路职业生涯,杨存信这样对记者说。
传承百年京张精神
当好“义务讲解员”
青山隐隐,58岁的青龙桥站站长杨存信脸上刻满了皱纹。每天,他穿着藏蓝色制服身板笔直地站在站台等待接车。他既是青龙桥站站长,也是“百年京张”精神的传承者。
青龙桥站的人字形线路是京张铁路的亮眼之作。提起闻名遐迩的人字形线路和“詹天佑钩”,杨存信说,詹天佑先生在当时能够大胆采纳国外最先进的设计方法并巧妙应用于中国铁路建设中,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创举。
杨存信还善于主动发掘更多有价值的历史资料。站里人都知道,杨存信有个爱好——捡东西。车站小广场上有几块竖立的石碑,就是他捡回来的宝贝。
“这叫‘苏州码子’,符号标示的是铁路线的公里数和线路坡度。”杨存信告诉记者,居庸关站一位职工在巡视铁路设备时发现路基旁有两块石碑,上面刻有一些特殊符号,于是找他“掌眼”。他立马组织休班职工把石碑运回车站妥善保护。陡坡上的石碑有数百公斤重,为了不损坏石碑,大家将碑体用木板包好,人拉肩扛,用了5个多小时,才把两块石碑完整地运回青龙桥站。不久之后,车站职工又从线路两侧的山坡上,相继找到了5块类似的石碑。
为了保护车站环境、恢复百年老站的历史原貌,杨存信多方走访联系路内外单位,寻求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争取到xx局集团公司350余万元投资和其他单位720万元资金支持,并收集了大量有历史价值的实物和文物。
太极图、瓦楞铁、女儿墙、男女分设的候车室……文物的旧有样貌在首都博物馆专家的指导下逐一复原。老物件如今被珍藏进玻璃柜,老照片挂上墙,站房里办起了展览。年代久远的钢轨、刻着苏州码子的石碑、装有防水槽的花岗岩窗台,一砖一石里都有故事。从小学生到外国友人,杨存信作为讲解员,累计接待各级领导参观考察、社会团体和游客到站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近20万人次。
迎接驶向冬奥会的列车
站好最后一班岗
20世纪90年代,从xx北到康庄的短途列车延长至沙城,这趟站站都停的慢车当年非常火爆,因为到八达岭游览只有这么一趟列车可以选择。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有上千名旅客从青龙桥站小小的站房进进出出。
2008年,xxS2线开通前,这趟热闹的慢车停开了。春天,游客从xx城区坐S2线列车出发,沿途可以见到京郊最美丽的桃花和杏花。游客站在青龙桥站站台上还可以看到从山脊上蜿蜒穿过的长城。在这样的背景墙下,一列列开往春天的列车,引得游人阵阵欢呼。这是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撞击,富含深厚的韵味。
2008年,青龙桥站被首都博物馆确定为xx市工业遗产,老站房得到了修缮和原貌恢复,且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公众开放。2023年,青龙桥站又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目前保护最好的一座百年车站,这里旅客少了,但迎来了更多慕名而来的游客。
杨存信对这段历史如数家珍,但是他内心仍有期待。他期待着2023年xx冬奥会。
凭着多年的实践经验,杨存信提炼出“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忠于职守、再创辉煌”的工作理念,在他的带领下,车站职工拧成一股绳儿,收获了骄人的成绩。近年来,青龙桥站被命名为“全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包括青龙桥站在内的京张铁路南口段至八达岭段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青龙桥站被授予全路安全生产标准化车站和全路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杨存信本人也先后获得了xx局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最美京铁人”以及xx市“党在百姓心中”优秀宣讲员等荣誉。
2023年7月,杨存信就要退休了。在站房里度过了那么多重要时刻,他憧憬着到时候能乘坐高铁列车去xx冬奥会现场。他后来得知,冬奥会是在2023年初而不是年末召开,到时他要坚守岗位。他有些遗憾,但很快释然了:“那就站好最后一班岗!看冬奥列车从长城脚下驶过,如果遇到外国游客来青龙桥站了解百年京张的历史,我就讲给他们听。”
许xx,中共党员,xx集团公司格尔木机务段运用车间指导司机,曾获全国技术能手、全路技术能手、全路优秀共产党员、2023年度铁路工匠、全路首席技师等荣誉,2023年5月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在“云端天路”开火车是什么样的体验?中国铁路xx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机务段指导司机许xx最清楚。
xx铁路格拉段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天气变幻无常。夏季,强烈的阳光隔着玻璃照进来,驾驶室内温度在40摄氏度以上;冬季,大雪袭来,车轮卷起飞雪,前方能见度差……
“苦是真苦,但不能因为这里艰苦,就谁也不来干工作。能在xx铁路上开火车我很自豪,我的坚守很有意义。”许xx这样说。
退伍不褪色,小小闸把重千斤
1994年,19岁的许xx入伍参军。3年的部队生活,他摸爬滚打、严格训练,锤炼出过硬的军人作风,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自小在铁路边长大,许xx向往成为一名火车司机,驾驶铁龙风驰电掣。1997年底退伍后,他在西宁铁路司机学校学习,2001年1月来到格尔木机务段,开始了“寻梦之旅”。
学习司机、副司机、司机,一路走来,他始终保持优良作风,每一步都稳扎稳打、走得坚实。他身上随时装着专业书,一有时间就翻开看,笔记做了厚厚几大本;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他追着师傅请教,直到弄懂弄清;别人下班回家了,他还在一遍遍练习机车检查项目,“复盘”每一个环节,直到全部了然于胸。
“我不是一个聪明人,但我明白熟能生巧的道理。反复练习、反复琢磨、积累经验,这就是我的‘笨办法’。”出乘之余,只要听说哪台机车发生了故障,他就第一时间找到值乘的机车乘务员,刨根问底了解故障情况,并进行“病理解剖”,摸清故障发生的缘由和处理的方法步骤,将其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靠着这样的“笨办法”,许xx了解掌握了机车上近万个零部件、线路的用途结构和故障修理方法。他抓住列车运行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解决了列车运行中出现的操纵和故障处理技术问题,啃下了许多“硬骨头”。
2006年7月1日,xx铁路全线开通运营,许xx担当格拉段客运列车牵引任务。之前他曾驾驶东风4B型机车多次往返于格尔木至西宁段,已经积累了丰富的驾驶经验。但是首次操纵内燃NJ2型机车,身为党员的他深知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确保行车安全,他认真学习机车构造、操纵标准、非正常情况处理办法,把机车性能摸了个透,为安全平稳操纵机车打下了良好基础。
牵引客运列车,除了确保行车安全,旅客乘车舒适度也很重要。xx铁路格拉段长大坡道多、线路情况复杂,加之海拔高、气候多变,这些都给机车驾驶任务增加了难度。不同的坡度、不同的气压、不同的风力,机车驾驶员要随时调整操纵方式。尤其是防止列车冲动、对标停车,更是需要驾驶员一次次试验、摸索,找出最合适的操纵方式。
就是这样的刻苦学习、不断探索,许xx的业务水平飞速提升,很快就独当一面,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2023年、2023年,许xx分别荣获全路技术能手、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闸把虽小,责任重千斤!”每次出乘,许xx都以极端负责的态度,力求让每一个细节无懈可击。挂头、启动、控速、停车,手比眼看、呼唤应答、途中瞭望,每个环节许xx都一丝不苟。同事们佩服地说,看许xx操纵机车,就是在看“标准化作业指导书”。
吃苦不言苦,吸着氧气跑天路
“氧气就像汽车司机的安全带。”许xx这样打比方。在海拔超过4000米的xx高原,缺氧会导致精神不集中、反应慢,对行车安全造成威胁,因此,每次出乘,许xx都是一边吸氧一边开火车,全神贯注,不间断瞭望,随时处理突发情况。
xx铁路格拉段全长1142公里,客车需运行14个小时左右,两个司机轮班驾驶,每人值乘三四个小时。xx高原本就气候干燥,司机长时间戴着氧气管,鼻孔更加干燥疼痛,甚至干裂出血。值乘的这三四个小时之内不能离开操作台,没法上厕所,许xx就只能强忍着干渴,尽量不喝水,每次换班时才敢放心地喝杯水。尽管红景天、诺迪康等药物是每次出乘的随身配置,但严重的高原反应依然折磨着他。
雪山、草甸、荒漠,一天四季、变幻无常,每次值乘,许xx都带着棉大衣,以防气温骤降。大风、雨雪、冰雹,随时毫无征兆地袭来,他已见惯不惊,沉稳应对。夏季强烈的紫外线隔着玻璃照进来,驾驶室内温度能达到40摄氏度以上,体感温度更高,让人汗流浃背;冬季大雪纷飞,能见度差,车轮卷起飞雪,易造成车轮空转、车位误差,许xx更是一秒钟也不敢懈怠,每次到达目的地,都像经过一次长途跋涉,格外疲惫。
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许xx都高标准严要求地执行作业标准,以确保天路运输安全为己任,从未有一丝一毫的放松。
2023年冬天的一个雪夜,许xx值乘的货运列车运行到海拔4778米、距拉萨站798公里的江克栋站时,列尾装置发生故障。当时,室外温度为零下20多摄氏度。在漆黑的雪夜里,许xx穿着厚厚的棉大衣,再裹上毛毯,打着手电,蹚着没膝深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车辆尾部,每走两三步就得停下大喘气。等终于处理好列尾故障回到驾驶室,许xx嘴唇发紫,浑身发抖,几近窒息。
追求无止境,言传身教带队伍
2023年7月,因为扎实的理论功底、过硬的操纵技术、果断的应急处置,许xx被任命为格尔木机务段运用车间指导司机。2023年、2023年,“许xx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先后成立,许xx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确保雪域天路的安全畅通,需要我们大车团队的团结协作。仅凭我一个人,纵然一身是铁,也打不了几个钉。”走上新的岗位,许xx信心更足。对自己包保的16个机班、32名机车乘务员,如何更快更准地提升整体业务技能和保安全能力,是他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
不是在添乘的车上,就是在添乘的路上。许xx从实操入手,专挑复杂路段、复杂天气,亲自操纵示范,手把手给司机传授自己这些年积累下来的经验。一有时间,他就组织大家进行业务学习、模拟操作,开展应急演练、岗位练兵、技术攻关。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车间乘务员都知道他的手机号码,当机车运行状态出现问题处置不了时,第一时间给他打电话,许xx都能够协助他们及时排除故障。
他把机车全面检查程序动作要领编成简洁明晰的手册,在运用车间普及推广,还总结出了“三勤”(勤敲、勤问、勤检查)、“三细”(细想、细看、细研究)、“四个一”(多走一步、多看一眼、多问一句、多想一招)的作业标准,牵头编写了《格拉段旅客列车平稳操纵五色图》《格拉段旅客列车操纵示意图》等业务指导书籍。
“控速”一直是复杂多变气候和线路条件下的难题,快一点有可能超速,慢一点又可能会晚点。尤其是客运列车,既要准确把握运行速度和时间,又要防止列车冲动、确保停车位置精准。许xx带领大家反复实操练习,重点攻关,努力提高平稳操纵水平。
那曲站是格拉段的关键站,又是营业站,上行进站是长大上坡道,下行进站是长大下坡道,进站停车过程中控速很难掌握,对平稳操纵要求很高。许xx在添乘时逐个进行业务指导,多少公里开始调速、什么距离开始提回手柄,都要精确到米,还针对不同的天气制定不同操纵方法,最终完美地攻克了这个难关。
“今年是xx铁路全线通车运营15周年,机车型号从东风4型、NJ2型,到现在的和谐N3型,可以说是见证了xx铁路的发展历程。今年川藏铁路拉林段也开通了,复兴号高原内电双源动力集中型动车组开进西藏、开到拉萨。作为一名天路火车司机,能在职业生涯中见证这样历史性的一刻,我真是非常激动。”许xx说,他现在最大的心愿是能让妻子和女儿坐着自己值乘的动车组去一趟林芝,看看那里的美景。
行走高原的20年中
许xx从一名退伍军人
成长为技术过硬、作风过硬
意志过硬的机车乘务员
他以过人的坚持和不懈的努力
生动诠释了
“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
xx铁路精神
陈xx
xx局集团公司xx车辆段库检车间车辆电工
陈xx,中共党员,xx局集团公司xx车辆段库检车间车辆电工、高级技师,6项创新成果获得国家专利,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火车头奖章、“2023年度铁路工匠”、全国铁路技术能手等荣誉。
近日,在中国铁路xx局集团有限公司xx车辆段库检车间陈xx工作室里,一盏昏黄的灯光下,工作室带头人、车辆电工陈xx正聚精会神地维修一台车辆电子设备。小小的器件在他长满老茧的手掌上仿佛有了生命,不一会儿,便由散落的状态变成一台完整的设备。
500多件!这是陈xx工作室成立以来平均每年维修的车辆电子设备数量。沉浸在这些复杂的车辆电子装备里,陈xx30年来潜心技术研发,迄今为止已获得6项国家专利,累计为单位节约成本2000多万元。
“门外汉”的修炼之路
陈xx从小就痴迷电子产品维修,梦想成为发明家。1991年,他进入xx车辆段,成为一名车辆电工,负责客车车辆电子电器的检查和维修。
然而在学校时,陈xx学的专业是机械钳工。对于电工工作,他没有任何专业基础,是个名副其实的“门外汉”。
“电工一样能实现发明家的梦想。”抱着这样的决心,年轻的陈xx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决心从头学起。白天,他在班组里虚心学习,向老师傅请教电路知识;晚上回到家,他便与书为伴,悉心钻研理论知识,一看就看到大半夜。为了给自己充电,他还订阅了多种电工知识方面的杂志。每逢节假日,他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图书馆和书店。
日积月累,陈xx很快就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对客车电气设备的构造及工作原理有了深入理解。在工作中,他已经能够运用观察法、测量法、对比法、替换法、排除法、短接法等方法快速排除客车电气故障。
2003年,xx局集团公司引进了两列动车组。使用一段时间后,车辆维修工人发现该型列车的集便器排污阀故障率很高。这种排污阀是从外国原装进口的,一个就价值6万元。集便器维修费用居高不下,作为维修人员之一的陈xx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于是,陈xx借着厂家技术人员来段里维修排污阀的机会,仔细留意拆装设备时的顺序,记录故障分析情况。下班回家后,他将密密麻麻标注着排污阀故障处理的内容整理归纳。仅3个月时间,他就记录了2万多字的该型号动车组集便器排污阀典型故障处理方法。
根据记录总结的排污阀故障案例,陈xx将原排污阀拆除后,尝试用价值3000元的国产气动阀进行替换。由于安装空间狭小,安装新阀存在一定困难。他对新阀进行了多次测量,根据新阀的尺寸绘制了多张安装图纸,并制作了安装架,经过数次改进后终于取得成功。
这次攻关成功,不仅每年为单位节省维修费用100多万元,而且大大降低了排污阀的故障率。
初次“小试牛刀”便大获全胜的陈xx并不满足。他又带队深入现场开展技术攻关,相继解决了一系列影响客车安全的突出问题,成为车辆电子设备的发明专家。
“修车匠”的不懈追求
21世纪以来,铁路客车装备更新换代速度明显加快,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入xx车辆段。xx局集团公司2008年引进的DC600V新型直供电客车,是目前该局集团公司配属的技术含量最高的普速客车。
2009年,新型直供电客车厂家质保期结束后,由于供货厂家实行技术保密,列车逆变器、充电机等设备的维修成为库检车间面临的技术难题。当时,车间作业人员还没有掌握电路板的修理技术,一旦设备发生故障,只能请厂家派人前来维修,每年的维修费用高达300多万元。
关键时刻,陈xx主动请缨,决定尝试自己进行修复。那段时间,他一边带领班组业务骨干分析电路,一边将可回收利用的电气元件、电路板收集起来,通过申请采购一些零部件和小型电气元件,使用排除法,一件一件地比对,推导出各个元器件的型号。
一块电路板由十几种精密的电气元件组成,光是绘制设备原理图就耗费了陈xx和他的团队4个月的时间。在搞清楚设备的原理与型号后,陈xx和同事们便开始对设备进行故障模拟试验。
经过上千次试验,他们终于摸清了DC600V新型直供电客车电气设备的底,实现各类电路板的自主维修,大幅降低了维修成本。2023年,由陈xx主导研发的列车DC600V逆变器过分相模拟试验装置获得国家专利。
车间党总支书记朱艮云算过一笔账,自陈xx自主研发的DC600V逆变器故障自动排查装置投入使用以来,已累计为单位减少配件委外维修费用1300多万元,减少新品购置费用600多万元。目前,6项由陈xx主导研发的创新成果获得国家专利。
“总教官”的独门秘籍
陈xx知道,要按时高效完成车辆检修任务,仅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培养出更多的技术能手。
2023年,单位让陈xx担任库检车间教练,负责职工的日常技能培训工作。陈xx二话没说,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
当上车间的“总教官”后,他把自己多年来积累的工作经验、业务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工友,耐心为他们讲解车辆电气设备维修专业知识和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急处理办法,手把手教授疑难故障处理技巧,使车间职工的整体业务水平不断提升。
这些年,通过陈xx在专业知识和岗位技术上不遗余力地“传帮带”,17名职工走上了管理岗位,9名职工获得了技师、高级技师资格,100多名职工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2023年11月,xx车辆段成立了以陈xx名字命名的“陈xx大师工作室”,致力打造“节支降耗攻难关、示范引领传帮带”的党建新品牌。
作为工作室的负责人,陈xx积极带领大家开展课题攻关、技术革新、节支降耗、修旧利废等活动。2023年以来,从列车DC600V逆变器过分相模拟试验装置到三项逆变器的检修装置,工作室平均每年获得一项国家专利,为xx局集团公司节约了不少检修成本,提高了客车的检修质量和效率。
“杂物间”的技术攻关
在库检车间的长时间坚守,让陈xx头上不断生出白发。妻子刘思幼看到后很是心疼:“50多岁了,但他工作起来就像一台不知疲倦、上紧了发条的机器。”
从她认识陈xx的那一天起,那把电烙铁几乎和他形影不离。二人结婚后,他回家鼓捣最多的就是电气元件、机械设备、电路板……
为实现DC600V新型直供电客车车内电气设备及电路板自主维修,陈xx把“家”安在了车间里,带领团队没日没夜地开展项目攻关。为了支持丈夫开展技术研究,刘思幼把家里的杂物间腾空,布置成工作室,还为他购置专业的试验台和试验设备。那段时间,陈xx只要回家就往工作室里钻。
正是拥有这份钻研的韧劲,陈xx成功研发出了列车DC600V逆变器过分相模拟试验装置。为此,陈xx感动地说:“军功章也有我妻子的一份!”
早在2000年,陈xx就因为突出的业务表现被单位提拔到科室管理岗位。但在离开机器设备的那段时间里,他百般不适,吃不下也睡不香。为了能潜心研发事业,他主动放弃了在管理岗位工作的机会,申请回到一线技术操作岗位,这让妻子难以理解。后来,陈xx的一句话打动了她:“你和电子研发都是我一生的挚爱,我一个也不能失去。”
30年来,在铁路设备不断更新换代中
陈xx努力研发,不懈追求
以铁路工匠的专注与坚韧
为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
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