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大全实用文档范文大全内容页

我的家族故事征文1000字

2023-12-09 12:16:46互联网范文大全

我的家族故事征文 篇1

人间至情是手足

午饭时,老家二哥打电话,说要到我这一趟。我知道他是来给我送米、油啥的,就说有事电话里说,没事就别跑了,他说他已经在路上了。

七十多岁的二哥打理着一个苹果园,他干活慢,摸摸索索,一个冬天都没见他闲。我是心疼他,不想让他来回跑。

下午三点,二哥到了,出租车上卸下一堆东西:一壶二十斤装的花生油,自己种的花生自己榨的油;一壶五斤装的小磨香油,说是原阳齐街镇老字号磨坊灌的;一大塑料袋爆米花,知道我爱吃,头一天崩的;两捆大葱,苹果园里栽的;五个延津文榜大火烧,去延津坐长途大巴顺道买的。

二哥原本对果树一窍不通,苹果树是侄子栽下的,还没挂果儿侄子就病逝了。二哥不忍心将树刨了,于是,硬着头皮学习起繁琐复杂的果树管理技术。

二哥只会蹬三轮,五亩果园的鸡粪、豆饼、复合肥,都是一车一车蹬去的。修剪下的一地枝条,打成捆,又一车一车蹬回家。每年大门口都垒很高一堆柴火,烧地锅蒸馍时用。

二哥还在果树趟里种大蒜,种花生,犄角旮旯还种些黄瓜、辣椒、大葱等杂七杂八的菜蔬,一天到晚像焊在了果园里。打他手机,十有八九都在果园里。

一天上午,二哥给花生点化肥,想一晌把活赶完,又怕下晌太晚,就带了一个馒头。晌午时,他一边点化肥,一边吃馒头。谁知两手交叉错了,将一把化肥填到了嘴里。电话里给我学时,二哥还嘿嘿地笑,我的心却“霍霍”地猛疼了几下,像有一根针在刺。

邻居们也说二哥像焊在了果园里,谁上晌再早、谁下晌再晚,都能看见他在那里忙活。忙活完了,就坐到地头歇会儿。有时晚霞都落尽了,星星都出满天了,果园里的蛐蛐都开始鸣唱了,二哥还坐在那里。乡亲们给我说这些的时候,用的不是这样的语言,乡音里夹杂着“啧啧”的感叹词。我听了想哭,因为果园的前方,是侄子的坟头。

二哥是午饭后来的,知道我一会儿还要上班,坐了不到半个小时就起身要走,去汽车东站送他的路上,俩人聊着有关老家的话题。

二哥除了烧地锅,灶台上的活儿一点不会,因为有一个能干的二嫂,一大家子的吃喝她全揽了。可惜二嫂去年得了脑血栓,不会干活了。为了让孩子们外出挣钱,二哥又学会了做饭。我问他平时都做些啥饭、吃些啥菜。二哥说早晚熬小米稀饭,中午捞面条或蒸面条,有时忙了就买几袋冻饺子。“前几天买了一袋白萝卜、一袋红萝卜,调萝卜丝吃。”二哥说。“你是用擦子擦的吧?”我知道刀工可不是一天两天能练出来的。“嗯,原先用刀切,粗的粗、细的细,切不匀,擦的萝卜丝匀。”说时二哥还有些不好意思。

下夜班回家,客厅里一堆东西还没收拾。延津火烧,刚出炉好吃,酥焦,凉了硬撅撅的不好嚼,二哥叮嘱吃时在铁锅里小火焙一焙。二哥说今年葱贵,五六块一斤呢,就捎了点来。二哥种的葱不均匀,粗的像小孩胳膊,细的像大人手指头。「 wWw.weNandaquAN.com 编辑发布 」

我掰了一块火烧,剥了一小棵葱,就着吃,慢慢嚼着。哥种的葱,或许是缺少水分的缘故,真辣!辣出了我的眼泪。擦干,还流……

我的家族故事征文 篇2

我出生在一个地处祖国西北边陲紧邻国境线的兵团团场,但祖籍并不是新疆人。我的爷爷奶奶都是在那个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建设祖国边疆时投身而来,奶奶嫁给爷爷那一年,还是一个刚从大山中走出来的湘妹子,而爷爷则是一个满脸憨厚老实的陕西小伙,从奶奶留存至今的老照片里,两人的合照依然还能看出年轻时的奶奶俊俏的模样。第一代兵团人就此扎根边疆,虽然生活条件艰辛,但也在努力实现着建设美好家园的梦想。

父亲母亲的相遇,据说也是颇有一番曲折,在那个年代里,父亲也着实辛苦的将母亲追到手,简单朴素的结婚照,虽然没有华丽的婚纱,但也难掩母亲出众的容貌,在儿时的记忆中,母亲是气质出众的,既能女强人一样的开着手扶拖拉机,也能为我和哥哥操持吃穿。

由于工作地点离家远,父亲不在家的日子居多,母亲既要照顾我和哥哥的生活,也同样需要完成自己的工作,而我和哥哥的童年,几乎是在爷爷奶奶家中度过的,在母亲忙于农活顾不上为我们哥俩做饭的时候,在我们生病难受的时候,她总是愧疚的说自己不是一个好母亲,爷爷奶奶带我们很辛苦,长大以后要孝敬他们。

在母亲工作的工厂破产解散后,她并没有闲在家中带孩子,而是为了我们更好的生活继续承包土地去种地,在机械化设备并不发达的当时,母亲独自一人种地管理,其中的艰辛我无法想象,可也从来没有听到母亲抱怨过一句日子辛苦无法继续,她让我看到一个勤劳坚强的新时代女性是如何将生活和经济都牢牢地抓在手里。

从上学起一直到初中毕业,我和哥哥一直都是别人家羡慕的孩子,听话懂事学习好,母亲也总是骄傲的跟邻居展示我们哥俩拿到手软的各种奖状。直到在我初中毕业需要到离家较远的父亲那边就读高中后,初次接触网络游戏的我完全无法抵抗,很快学习一落千丈,父亲放任式的管理让母亲心焦不已,多次苦口婆心的劝说完全不起任何作用,如此很长一段时间后,从尖子班一路滑落至普通班都排倒数的我终是让母亲在一个深夜里孤身一人租车赶往60公里外的网吧中把我带回了家,泪如雨下的母亲一个劲的将巴掌拍打在自己身上责怪自己没有把我带好,走上了弯路。看着夹杂着缕缕白发的母亲掩面哭泣,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荒唐的行为为母亲带来的打击多么沉重,幡然醒悟的我不断忏悔着向母亲保证远离网吧好好学习,但由于落下的课程实在太多,最终在吃力复读一年后勉强考上一所普通院校。

时光一晃多年,参加工作的我早已过而立之年,曾多次向母亲妻子提及当年的荒唐日子后悔不已,但母亲总说没有关系,结果总是好的。当为人父的那刻起,我才终于明白父母为子女付出的心是怎样的无私宽容,母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做出了最直接的榜样,勤劳勇敢、真诚善良,无论在何种困境中都能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些坚韧而美好的品德不但将我从人生的悬崖边拉回,也时时影响着下一代人的成长。

我的家族故事征文 篇3

《我的老父亲》

我特别喜欢听刘和刚老师唱《父亲》这首歌,歌词里:“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这也是对我的父亲一生的真实写照。

我的父亲生于1940年,今年82岁。他在学生时代学习成绩优异,曾担任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一中学生会主席。也曾当过一段时间的教师。但从我记事起,父亲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记得我八岁那年,家里特别穷。一天下午,我和大弟弟正在屋檐台上玩,屋里突然传来妈妈急促的喊声,待我们推开门进入半明半暗的屋子里,妈妈告诉我们家里又添了一个小弟弟。此时,妈妈的被子里传来了小孩的哭声。我和大弟弟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出门在外即将返回的爸爸,于是走到离家近两公里的地方接他。谁知等到黄昏也没见到爸爸的身影。姐弟俩失望而归。

那晚在梦里突然被爸爸叫醒。原来爸爸很晚才到家,刚给妈妈弄了吃的。他担心我和弟弟肚子饿,又为我们磨了大麦虫。

爸爸抱着弟弟和我,给我们讲述他从松桂挑着小猪到朵美街卖,再从朵美坐船到永胜买糖的一个个有趣而又惊险的故事,直到我们熟睡。

我上学前的农村生活,吃了上顿没下顿是常事。那天,爸爸到村里借了一个下午也没借到一粒米,他寻遍了整个家,找到了半碗豆面,他边往锅里加水边发愁,再加水就太稀了,可孩子和老人每人一碗都不够。我看到了他的每一个艰难动作和每一个为难表情,我还看到爸爸站在锅边饿得咽口水,但他尝都舍不得尝一口锅里的豆面汤,待每个孩子和老人都端着碗时,爸爸微笑着对我们说:“你们喝吧,我不饿。”多么伟大的父亲啊!

我小时候,每年冬天,爸爸都背着我到宝窝的大姨家做杀猪客。从我的家到大姨家将近八公里。爸爸怕我冷,舍不得放我下来,我还特别调皮地双脚踢爸爸的腿,爸爸走一步,我踢一下。有时,踢疼了,爸爸“哎哟”叫一声,但从来舍不得骂我,爸爸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宽广。

我还记得,为了让六个孩子定时洗澡,爸爸让我们排着队,把我们一个一个抱到大盆里帮我们洗。待六个孩子洗完,爸爸累得直捶背。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如今爸爸年龄大了,疾病缠身。有时他悄悄地落下眼泪。我就轻轻拍拍他,对他说:“爸爸,您是男子汉!振作起来!疾病都会远离您的。”爸爸点点头,又坚强起来!我的耳边再次响起了《父亲》那首熟悉的歌:“我的老父亲,生活的苦涩有三分,您却吃了十分。”这辈子做您的儿女,我没有做够,央求您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

我的家族故事征文 篇4

清明回农村扫墓,看到摆放在老屋角落的书笼和皮箱,当年读书的各种画面如电影在眼前一一闪过。

这个漆面斑驳、锁扣脱落的书笼是我三十年前高中寄宿时用过的。书笼是桃江的叫法,可能其他地方称呼为书箱吧。书笼原本油黑发亮,笼角用锃亮的铝片包边,黑白搭配,煞是好看。书笼本是一对,用扁担挑着。一头放书本等学习用品,一头放衣物等生活用品。现在仅剩这只装书的,另一只已经不知去向。打开书笼,赫然见一排排曾经翻得卷边的课本,以及部分大学时期所购的文学名著,《红与黑》《简爱》《呼啸山庄》《傲慢与偏见》等,是她们陪我度过了无数个孤独的夜晚。好想将这些书全部带回现在的家,我轻轻地拿起又放下,最后只带走了大学留言纪念册,就让她们安静地待在书笼里,继续陪伴老屋吧。

看着铝片因过度氧化已经变成哑白色、锁扣用一个蓝色的合页代替的书笼,我仿佛看到了因供我们姐弟仨上学而过度劳累的父亲。父亲个子矮小,但人特别勤快。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养马拉板车、养牛犁包田,养猪卖猪仔,到后来装火车皮,烧窑办砖厂,样样苦活累活,他都干过。小时候父亲对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只要你们认真读,学费我来想办法。”现在想来,父亲何来的良机妙策,还不就是靠出卖劳力赚取血汗钱。好在父亲特别会盘算,即使手头再紧,我们的学费总是提前备好。开学前的一天晚上,父亲帮我们把学费严严实实地捂在书包里。

提到书包,怎么也忘不了初中用过的帆布电工包。电工包肩带有三四厘米宽,即使书包再沉也不勒肩膀。包的宽度刚好整齐地摆放两本课本,书包不凌乱找东西就方便。电工包结实耐用,那时的同学差不多人手一个。要说它唯一的缺点,那就是白色不耐脏。假如墨水或者盛菜的瓶子打翻了,书包就会有一大块污渍,很难清洗干净。

1995年我考上大学,带书笼去异地求学就显得不方便了。打包行李正在犯难之际,阿姨送来了一个红色的皮箱。我欣喜过望,但母亲却执拗不肯,因为皮箱是阿姨的嫁妆。这么有纪念意义的物件,母亲觉得不好意思接受,但又碍于实在没有更多的钱帮我去买行李箱。于是就叫我先收下,并嘱咐我毕业以后要好好报答阿姨。报答没有完全落实,但皮箱我一直舍不得丢。从读大学到参加工作,皮箱随我辗转了几个城市,提手已经生锈并脱落,用细扎丝绑好勉强能提,但锁扣已经锈死,好在没有贵重的财物要保管。书本一般是没人偷的,如果真被人偷了,那应该也是落入比我更爱书的人手里了,那不是书更好的归宿吗?

儿子前年考上大学,用的是万向轮拉杆箱,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可以分开存放,箱子中间有好几个隔层,用拉链轻轻一拉就好,方便实用还省力,和我当年的皮箱简直没法比了。

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同时,但愿我们的内心也越来越充盈。

我的家族故事征文 篇5

北方的秋季,偶尔一场秋雨还好,倘是没完没了,就爱不起来。不间断的雨丝珠珠串串,随风飘曳,把远去的记忆一幕幕拽了回来。

离开老家,我们在城西的两间土坯房安了新家。母亲在弥漫着黄土味儿的墙上糊着各种戏剧画报,变成鬼也要报仇的李慧娘,背靴找证据断案的寇准,百岁挂帅出征的佘太君……顶棚是芦苇篾子编成的席子,母亲贴了白纸。木质窗框镶嵌的玻璃上,贴的是姥姥剪的窗花——屋子真大,装下了我们的锅灶、床铺、瓶瓶罐罐,装下了我们一家四口,装下了我和妹妹的童年。

顶棚和房梁之间有空隙,几乎是同时,我们在屋里安家,老鼠在梁上安家。我们高兴,老鼠猖狂。白天家里没人,老鼠当家;晚上我们躺下了,它们还不消停,窸窸窣窣在房梁上跑来跑去。偶尔一只“冒失鬼”脚下打滑,扑通摔在顶棚上,吓得迷迷糊糊的我一激灵,睡意全无。倘若好几只一起失足,眼看着原本平平展展的顶棚被压得向下兜起一个大包,妹妹顿时大哭,怕顶棚不堪重负裂开,掉出一堆老鼠仔儿,抢占被窝。母亲无奈,拿根事先准备的棍子,捅捅顶棚,老鼠们四散逃开,屁滚尿流,顶棚上便满是弯弯曲曲的尿渍,晕开,像地图。母亲搂着妹妹,我睡在另一头,裹着被子,贴着母亲,胆战心惊中迷迷糊糊地睡去。

顶棚终于招架不住,破了,母亲用报纸到处粘贴,糊袼褙般补丁摞补丁,昔日的干净洁白消失殆尽。不知道从哪个秋天的哪场秋雨开始,屋顶开始漏雨。先是渗,后是滴答,接着像滑丝了的水龙头,一小股不间断地流。开始,我和妹妹觉得好玩,到处在家里找滴水的地方,抢着给母亲汇报。水滴滴到空的搪瓷盆底,溅到我和妹妹脸上。我们并不躲开,守在旁边,看着,水稍微多一点,倒掉,继续接。后来,这里那里都开始滴雨,饭碗都用来接,母亲便频频叫我和妹妹倒掉快满的容器里的水。只是,简单重复的动作已勾不起我俩的兴趣,最后就剩下母亲一个人在屋里穿梭。

糟糕的是床铺上面的屋顶漏水。母亲便得找四个角,绑块塑料布接水,或者把床移开。屋里实在没有地方可移,就卷起部分被褥,床上也摆起瓶瓶罐罐。窄窄一溜儿干的地儿,我和妹妹对脚躺下。睡一觉睁开眼,母亲依然在倒水、接水,一下子就讨厌了雨,讨厌它下得没完没了,讨厌它外面地方那么大,偏偏往人家屋里钻。

后来,我们搬进了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虽然厕所、厨房几家共用,但不用担心下雨漏水,不用和老鼠为伴了。放学后我和妹妹总爱抢着拖地,水泥地板被我们拖得一尘不染,锃亮,反光。夏天,单位发西瓜,父亲一手抱一个进家门,我们姐俩迎上去接住,放地上,轻轻一推,西瓜就咕噜咕噜滚到床底下,乖乖地待着。只是下雨时,总会有人不经意间紧张地瞅天花板,扭头,心照不宣地笑,钻进被窝。窗外雨落,滴滴答答,轻重不同,长短有别,好似弹奏一曲催眠乐章,只一会儿工夫,我们就都沉沉地睡着了。

现如今,我们早都住上了功能齐全的单元房,夏有空调,冬有暖气。窗外,丝雨无边,自在飞,安然入梦,无烦忧。

我的家族故事征文 篇6

我人生最快乐的日子都在平房中度过。那时的东北佳木斯老城,一眼望去,当真目无所障,皆是低矮的平房。

小时候,我一个人放学回来,背着大书包钻进胡同里,到处嗅各家熟悉的饭香。我依稀记得奶奶家房檐下那一排水铁皮,内卷起来,让瓦片接到的雨水顺势而下,从两头儿分流。木门上的铁环,被磨得锃亮,但我通常不会斯文地用铁环叩门,而是攥紧拳头“砰砰砰”地砸门,等家里人出来,免不了挨一顿训斥。

平房的接地气,不仅在于步行见土、脚踏实地上,还在于有院子。不比楼房入内就是家具摆设,院子给了来客一声咳嗽或是询问,也给了主家紧趁利落出来见人的时间。东北待客就是上炕唠嗑,赶上饭点就摆上一张木质小圆桌,吃饱喝足且天色渐晚,主家就会把炕梢“被格”里叠放的枕头、被褥取出,让你躺在炕上睡一宿,治治腰痛。

院子里上下水通畅后,也不用去远地方的旱厕。夏日炎热,手执水管,庭院里喷洒清水降温,水泥地面会发出“滋滋”的声音,好像喝饱了水发出的噫气,我极爱闻那股味道。家里老人也会搬把凳子,坐在藤椅里,跟我一起数樱桃树上结了多少果。那场景至今还记忆犹新。

东北老话说“秋脖子短”。入秋后,一般家里就忙着腌制酸菜了。一口大缸立在厨房或阴凉处,几十棵白菜码进去,上面放一块洗干净的大青石。日子久了,汤汤水水会起一层白沫,用勺子撇掉即可。那时我对这味儿避之不及,但成年后偶然闻到,眼睛里却一阵潮湿。

房后空出好大一块地方,砖石垒起来,罩上顶,俗称“小棚子”,把冬天烧的煤炭、木头棒子及杂七杂八的东西屯到里面。

清晨鸟鸣,夜晚狗吠,几家闲言碎语,几家锅碗瓢盆,都会自然而然地传入耳中。不会让人觉得聒噪,而是感觉内心的沉静。

平房之美好还在于那种乡里乡亲的人情味儿。胡同口附近,总有几个闲坐的老邻居,或坐在大树墩上,或坐在自家小马扎上,见了人会问一句“放学了”或是“下班了!”

有时家里没人,你渴了饿了,随便去哪一家搜罗一点东西果腹,这是“大家庭”的氛围,在东北农村更是如此。

我有点路盲,去别家串门,说不清具体位置时就会粗浅地描述大门是什么样的?院子里都有什么?家里养的狗凶不凶……听了的人,就能八九不离十猜出这是老张家还是老李家。

平房里每一家的生活,每一家的故事,甚至每一家院落抬头见到的那一片蓝天,都是见证我成长最美好的回忆。从祖国地图的“鸡头”到“鸡尾”,我只身来到新疆,忘不了火车通宵达旦地奔跑,透着车窗见到蜿蜒起伏的群山和一望无际的戈壁,让人不知不觉沉浸在静穆之中。唯独途中见到的那些村落,大大小小的平房,宽巷窄路,走走停停,萌生出不一样的亲切感。真的好想下车与什么人聊聊,或轻轻敲一敲那扇陌生而熟悉的门啊!

我的家族故事征文 篇7

“妈妈,我又读完了一本书”,儿子带着炫耀的神情跑来告诉我:“妈妈,能不能给我买一本《呼兰河传》?”我知道他肯定已经读完了我前两天给他买的《俗世奇人》。每到这时,我的内心总是充盈着满足感。

不知何时,家里的每个角落都摆上了书,《米小圈上学记》是女儿的,摆在了以前放玩具的地方;《三国演义》是儿子的,摆在之前放相片的地方;《羊皮卷》是丈夫的,就放在酒柜上;《红星照耀中国》是我的,和摘抄本占据了我曾经放化妆品的位置。

以前,家里的书是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书房的书架上,丈夫喜欢各种物品归类,他不喜欢我们把书摆得不整齐,这使我们都觉得看书是件麻烦事儿。先到楼上的书房里拿上书,再到楼下的沙发上看书,真的有点不方便。我本来是比较喜欢看书的,但因为怕麻烦就省去了这一爱好。两个孩子更是偷懒,各自在房间里写完作业就会在客厅里玩。我总觉得家里少了点什么,少了点什么呢?环顾房间,酒柜里摆满了各种品牌的酒,茶几上摆着精致的茶杯,阳台的柜子上放着孩子们的玩具,每个角落里都有美丽的鲜花,化妆台上那些瓶瓶罐罐,像等待检阅的士兵一样整齐地排列着……

我终于发现,书房的门好久没打开了。于是,我突然产生了一种冲动,我要将这些书搬出这个寂寞而又冷清的书房,让他们为家人作伴,成为我们的一份子。于是,酒被塞进了箱子,零食被装进了袋子,化妆品稍稍收敛了一点,缩小了它们的地盘……

丈夫回家看到家里的变化,先是愣了一下,继而又看到坐在沙发上读书的我们,没有说什么。我想他那套“整齐归类”的理论在我们认真看书的氛围中硬是给生生憋了回去。自此,我家的书摆满了房间的各个角落,随时随地,我们都会拿起一本书阅读。一个周末,天气不是很好,孩子们都没出门,我拿着一本书看,孩子们学我的样子也安安静静地拿起了书阅读。丈夫似乎有点无聊,顺手拿起一本书,看着看着,他突然说:“咱们家看书的样子要是能被拍摄下来多好,真的好美!”

现在,我们的家中充满了书香,环顾四周,但凡能放书的地方都有书的影子,我们被书籍幸福地包围着。每当干完家务,我总会拿起一本书翻一翻;孩子们做完作业也会自觉地随手拿起一本书看一会儿;丈夫下班回家再也不会抱着手机不放了,而是拿起茶几上的书阅读。我们都有了自己喜欢看的书,我们也会把自己看到的精彩片段分享给家人。每周,我们家都会举行一场小小的朗诵会,或者故事会。

很喜欢这种全家人一起读书的时光,我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家庭能够享受到这种读书的幸福。“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成本最低的投资,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愿更多的家庭喜欢读书,爱上读书。

我的家族故事征文 篇8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第7个年头了。在这让人倍生思念的清明时节,我又一次翻看父亲留下来的文档书籍,往事不由浮现在脑海,泪水再一次湿润了眼眶。

在父亲的遗物中,最醒目的是父亲当年的小学毕业证。它曾被父亲珍藏得很好,颜色和字迹至今光鲜如初。

这张毕业证,是父亲生前引以为傲的宝贝。它不仅见证和承载着一名地道农民对知识的渴望和敬重,更是我们良好家风形成和传承的最初根基。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沂蒙老区的小小村落,父亲有幸成为最早一批高小毕业生中的一员,小小年纪便得到村里的重用,当上了大队部的文书和会计。长期的工作实践和锻炼,使父亲养成了缜密的做事风格。无论是公家的大事小情,还是乡邻的家长里短,只要经了父亲的手,都被父亲办理得妥妥帖帖,让父亲赢得了乡亲的好口碑。

父亲曾指着这张毕业证上“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对我说:“人这一生,要学文化、有知识才能成为有用的人。要为国家、为百姓多做事情,这样活着才能受人尊敬。可惜我没有大学问,你们一定要考上大学,将来要有大出息。”也许,父亲并不知道“知识改变命运”这一箴言,但他始终坚持同样的观点,这使他下定决心把我们兄妹培养成才。秉承这一执着的信念,父母用微薄的收入养活我们一家六口,坚持让两个哥哥读完了高中。“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也在哥哥们的身上得到验证。恢复高考后,两个哥哥考上了大学。我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在接到哥哥们的录取通知书时,父亲脸上流露出满满的自豪和欣喜,仿佛所有的艰辛劳苦都在那一刻化为幸福、满足和骄傲!

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唯一的女儿,我是在父亲的宠爱中长大的。如今,每每和母亲拉起家常,总是少不了我小时候如何被父亲娇惯的话题。母亲说:“你打小脑瓜儿好使,你爹说你天生就是读书的料!”

是的,即使在最紧张的农忙时节,父亲也坚决不让我参与农活,只许我在家好好看书;每次离家上学,回头就能看到父亲在我身后默默目送,目光坚定而不舍;住校后每逢大休回家,远远地就能看见父亲在村头路口守候相迎……

成家生女后,父亲又像当初疼爱我一样疼爱我的女儿,每次上学前、放学后总是为她准备一杯温度适宜的白开水,家里的小菜园也随女儿的喜好变换播种瓜果蔬菜。父亲点点滴滴的亲情流露竟被细心的女儿写进了她的作文,于是《亲情是一杯白开水》《姥爷的小菜园》成为深受老师赞许的范文。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如今睹物思人,更感父爱如山。我们要永远珍藏父亲这张珍贵的毕业证,赓续我们家优良醇厚的家风。

我的家族故事征文 篇9

《思念》

奶奶去世快十个年头了。

儿时的记忆,全是关于奶奶的,似乎从我记事起,奶奶就是一个老人家的模样。奶奶一生坎坷,离异后又离开家乡嫁给了我爷爷,虽然只是不同的县,但在四五十年代那会,一年回趟老家的愿望都是那么遥不可及。

爷爷与奶奶共有七个孩子,全家靠做牛皮生意维持生活,家庭实在拮据。爸爸婚后半年,爷爷突发脑溢血去世,这使得本就贫苦的家庭愈发不堪。对于一个女人、对于一个背井离乡的人来说,这是怎样的一种打击!奶奶终日以泪洗面,却咬牙坚持把七个孩子抚养长大。寥寥几句无法道清那十多年的辛酸与苦楚,我也突然明白那句古谚语“儿多母苦”的无奈。好在爸爸妈妈都比较能干,结婚后就替奶奶承担起照顾几个弟弟妹妹的重担。

从我记事开始,家里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奶奶的生活也自然好了起来。奶奶有四个儿子,但却一直住在我家里从未离开,爸爸妈妈很孝顺,我也很孝顺,或许这就是奶奶愿意一直住在我家的原因。因为从小跟奶奶睡同一房间同一张床,因此在奶奶众多孙男孙女里,奶奶最喜欢的就是我。每次有好吃的第一个与我分享,每次妈妈给她买了新衣服她都第一时间穿给我看,都说人老了会愈发变成小孩子心性,看着奶奶像个孩子一样开心,我都会感动到想要流泪。

我读书那会,奶奶每天都会炖好饭菜给我,然后陪我一起玩小时候的那些游戏。她也时常念叨她的小时候,也时常说起爷爷,说着说着她会自己笑起来,有时候也会流泪,我知道那时候的奶奶是寂寞的、委屈的,尽管已经儿孙满堂,却抵不过爷爷陪伴在身旁。

奶奶一生都特别爱干净,坚持两天洗澡、换衣服,坚持自己洗衣服,不用我帮忙也不使用洗衣机。到后来她生病躺在床上了,也不愿在房间里大小便,坚持要人搀扶去卫生间。

我读大二那年,有一次打电话回家问候,妈妈提到奶奶最近身体有些不舒服,我突然就一阵心慌,连忙请假赶回家。那天傍晚时分,奶奶就去世了,所有儿孙围绕在身旁,奶奶走得很平静。

直到现在,我还是时常怀念奶奶,仿佛时间过得越久,我越思念她。有一段时间,我几乎每天晚上都会梦见她,醒来后泪水打湿了枕角。我是如此怀念奶奶,十年过去了,我仍然不敢翻看她的照片,我知道我一定会泣不成声,所以我紧紧锁起了相册。

关于奶奶的回忆,总觉得言语表达太过苍白无力,尽管心头思绪万千,但提笔那刻却觉着吃力。十年过去了,我想用文字纪念您,因为我又想您了。

我的家族故事征文 篇10

一丝丝红线,一双双绣花鞋,积淀的不仅是悠久的传统手艺,更是我对外婆那深深的怀念之情。

外婆是一位典型的封建妇女,记忆中她的脚十分小,甚至有些畸形,想来应该用是那双绣鞋的“功劳”。

想起,外婆捻着一丝红线,一针一针,不知要熬过多少个昼夜才能做出一双精美的绣花鞋。那时的鞋子,不像现在这样舒适方便,硬邦邦的,底很薄,又很容易脏,却是我的挚爱。外婆心灵手巧,白天她坐在织布机上纺纱,伴随着织布机“嘎吱——嘎吱——”的声音,我的眼皮最终抵挡不住困意,慢慢地合拢。直至暮色初现,外婆才轻轻拍醒我,带着我去煮饭。那时织布机成了我最讨厌的东西,总觉得正是因为它外婆才终日不陪我玩耍。于是,每当外婆织线时,我就开始吵吵闹闹,但外婆总能哄得我乖乖地坐在一旁。

外婆家门前有几个大染缸,干枯时那是我游戏的场所。每当外婆叫我吃饭时,淘气的我便会钻到缸内,但每一次都能被外婆抓到。给织好的纱线染色,是我最喜欢的游戏。当外婆将纱线染好色,挂在高高的竹杆上时,地面被五颜六色的水珠染花,而我便会蹲在一旁,用小木棒描绘着未来美好的蓝图。伴随着莺啼燕舞,那斑斓的纱线扬起曼妙的身姿,模糊的色彩中闪出一张脸——是外婆。这时外婆会笑盈盈地说:”等咱们囡囡长大了,外婆亲手给你绣一双漂亮的绣花鞋!”当时年幼,一听到外婆要给我绣新鞋便高兴地答应着,而今想来不免有些羞于启齿。

妈妈曾说,外婆绣的鞋是村里最好看的。那时,无论是村里的大姑娘出嫁,还是哪家小孩子到换鞋的时候,不论多远都要外婆绣几双鞋。外婆的手艺远近闻名,那时我每次穿上一双新的绣鞋,总会迫不及待地向小伙伴们炫耀上面绣的动物、花草、日月、星辰。它们不仅仅是一种图案,更是外婆对我的殷切期盼。可每一双鞋穿不了多久,我便总急着央求外婆再给我重新绣一双。除了绣鞋,外婆还给我绣过许多衣服,这些美丽的织品不知要耗尽她多少心血!

曾经飞舞的丝织线下色彩斑斓的土壤,那里不知有外婆熬过的多少岁月?一丝一线,那双灵巧的双手究竟要绣多少双鞋才会被茧子攀满?孩提时,我没有见过绣花鞋,却永远记得外婆许下的约定。尽管现在的鞋有丰富多彩的款式,却永远不敌外婆那日夜缝织的绣鞋。那触感能使我的心灵柔软,然而更多的是将我的灵魂包裹着的无声无息的爱。

走到阁楼上,掀开一个大木箱,我左翻右找,终于在箱底找到了——那栩栩如生的凤凰欲振翅高飞,一花一木竟有丝丝清香,那鲜红的底色仿佛浸透过鲜血。这小小的绣花鞋到底蕴藏着多少期盼?突然间,内心仿佛有根弦被扯断了,我“哒哒哒”地跑下楼,着急地向妈妈展示那双绣花鞋。母亲双手楼着我,故事又从曾经开始。

现在国家日益强盛,人们的衣、食、住、行不再单一,各种款式的鞋子层出不穷,但记忆里的绣花鞋却依然光彩夺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