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英雄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最不缺的就是英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彪炳史册,光耀古今。每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英雄的身影,镌刻在历史的表盘上。
在20世纪时,中国正处在风雨飘摇的时代,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有一群英雄,顺势而生,挽救民族与人民于危难中。
有一种英雄,他们在战场上无谓生死,同外国侵略者浴血奋战。他们,是领导了百团大战,被毛主席称赞“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彭德怀,是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的董存瑞,更是牺牲时尚未满15岁的巾帼少女刘胡兰。他们面对敌人时的不屈不挠,对中国革命最初的贡献,当被历史永记。
有一种英雄,他们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在一片漆黑的时代,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其中,李大钊,陈独秀,鲁迅,钱玄同等文人更是对中国的思想解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同志备受鼓舞,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和演讲,热情讴歌十月革命,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他领导北方党组织发动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军阀斗争,猛烈冲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和北洋军阀统治。1927年4月,在反动军阀的白色恐怖中,李大钊同志在北京被捕入狱。他受尽各种严刑拷问,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惨遭反动军阀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可他为新思想,新中国所做的贡献,没有人会忘记。出处 WwW.WENAnDaqUAN.COm
有一种英雄,他们在面对丧权辱国的条约时,坚决维护中国利益。在面对外国外交官的轻视时,不卑不亢。顾维钧就是那个时代杰出的外交官。在1919和1921年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在巴黎和会上,就山东的主权问题据理力争,以出色的辩论才能阐述中国对山东有不容争辩的主权,为维护中华民族的权益作出了贡献,并拒签了屈辱的《巴黎条约》。他在谈判时的风采,如永恒的星星,永不坠落。
时光的齿轮转动着,而我们的英雄气永不变。
在21世纪,一个新的时代,伴随着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一代的英雄应运而生。
他们,是宁肯高原埋忠骨,绝不丢失一寸土的戍边将士。他们的脚下是戍边前线,身后是万家灯火。他们用生命诠释“宁将鲜血流尽,不失国土一寸”!请记住这些英雄:卫国戍边英雄团长祁发宝、“党把自己放在什么岗位上,就要在什么岗位上建功立业”的陈红军、“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陈祥榕、“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的领土肖思远、“不参军会后悔一辈子”王焯冉。一寸山河一寸血,让我们铭记这些边疆英雄!
他们,是没日没夜攻坚克难,只为中国崛起的科研人员。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从“两弹一星”、“蛟龙”入海、“神舟”飞天、“嫦娥”奔月、“天眼”探空、“墨子”传信……在自主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北斗精神”引领下,几代北斗人用20多年的时间走过了国外卫星导航系统40年的发展路程,实现了星星互联、星地互联,跻身世界四大卫星导航系统行列,成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这离不开每一个北斗人心中的中国梦,中国魂。
他们,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但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燃灯校长”张桂梅一直扎根在云南贫困山区一线,拖着病体,战胜千难万难,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她化作一束光,照亮了大山里女孩的梦想,用知识改变贫困山区女孩命运,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她的女校誓词是这样的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这样的胸怀,怎能不动容。
他们,是在奥运赛场上劈波斩浪,傲视群雄的奥运健儿们。他们,是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岁月不负追梦人的苏炳添,是除却君身三重雪,天下谁人配白衣的杨倩,是一剑光寒定九州的孙一文,是一棹逍遥天地中,浮沉烟浪自从容的崔晓桐、张灵、吕扬、陈云霞赛艇女子,是年仅14岁就为国争光,拿下金牌的全红婵。他们在赛场的飒爽英姿早已深深刻在每一个中国人心里。
毛主席曾经说过:“人民,也只有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他在诗中盛赞时代的英雄说,“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作为当代新青年,我们不仅要崇尚英雄,更要学习英雄。如今,我们正值青春,李大钊先生曾言“地球即成白首,吾人尚在青春,以吾人之青春,柔化地球之白首,虽老犹未老也。是则地球一日存在,即吾人之青春一日存在,吾人之青春一日存在,即地球之青春一日存在。”
因此,就让我们从崇尚英雄开始,不断学习英雄精神,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寻真以道开新径
远略忠魂报一生
这是怎样的一双手?是干涸河床上一道道的纵横,还是老树虬根中一条条的交错。他与死神搏击,将病人从死亡线上一把捞起;他普惠众生,仁道的光辉照亮了天地。这双手,握过众多的奖杯,但最契合止血钳的形状——筋脉虬结。它的主人,便是我心中的英雄、医学泰斗、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吴老1922年出生于福建省闽清县。在印象中,吴老的背部有些微驼,仿佛是人民的坐骑,一生在为人民服务,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鲁迅的一句“俯首甘为孺子牛”。除此之外,那常年挂在吴老脸上的笑容,如同春日里明媚的阳光,给每一位病人带去温暖。吴老一生有大半辈子都在医院,按照他的话说,就是“如果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人民日报对吴老这样评价:唯有坚持,才能在“有限”中抵达“无限”;唯有奉献,方可在“有价”中创造“无价”。是啊,吴老的一生都在为我们民族,为整个世界作出贡献。
在我看来,吴老璀璨的一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勇闯禁区身不悔,医学报国永流传
1943年,吴老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拜入裘法祖门下,立志成为恩师那样优秀的外科手术医生。可吴孟超身高只有1米62,从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看,并不太符合做外科医生的条件。而且在1949年毕业考试中,吴孟超平时学得最认真的外科只考了65分,小儿科的成绩则是95分,按当时惯例,哪科成绩考得好,就到相应的科室去工作。然而,吴孟超还是抱定了一个念头:“我一定要做外科医生,而且还要做个最好的外科医生!”看到这句话,我的眼前不禁浮现出一幅画面:少年笔直的身躯,白衣胜雪。星目剑眉,不变的是眉心的刚毅。笑这天地不公,偏要逆天而行!哪怕众人否定,也绝不退缩。最后,吴孟超成功了,在上海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公开招聘医生时,以他的自信和真诚打动了主考官,从此走上医学报国之路。
神奇宏论龙廷惊,医术超群世人敬
在2004年,82岁的吴孟超不顾众人的反对,接下了一台复杂的肝脏肿瘤切除手术。手术的对象是一个叫甜甜的女孩,她肝脏的肿瘤比篮球还大,大到所有人都认为只有肝移植一条路可以保命。在旁人在乎“晚节”大过天的年纪,吴孟超只认“人命关天”。他果断地说:我不过就是一个吴孟超,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名誉算什么!直面风险,吴孟超毅然拿起手术刀,要为这个孩子奋力与死神一搏。我们可以看到吴老成功的身影,却无法想象他在手术后疲惫的模样。记得有一次术后,吴老整个人瘫坐在椅子上,双手不住颤抖。他对护士长说:“我真的在手术室里倒下了,你知道我是爱干净的,记住给我擦干净。不要让别人看见我一脸汗的样子。”董卿在朗读者中听到这个故事时,两行清泪也不住流了下来。吴爷爷,其实你在手术台上奋力拼搏的身影,便是我们心中最可爱的模样。
为自怎敢夸富贵,一片痴心向人民
从医半个多世纪,吴孟超始终记得恩师裘法祖讲过的话:“医术有高有低,医德最是要紧。”在吴孟超眼里,病人就是病人,没有贫富贵贱的区别。他说,治病救人是神圣的职责,救好一个病人,就缓解了一家人的痛苦。他精心诊断,为家境贫寒的患者进行肝移植手术,还在医院组织捐款。跟吴孟超接触多的医生说,吴老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痛病人之所痛,不是表面做做样子,而是发自内心;不是偶尔为之,而是长期如此。
除此之外,在1997年,吴孟超拿出个人积蓄30万元和社会捐赠共500万元,成立“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技术基金”;2006年,他又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500万奖金,全部用于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吴老的所作所为,舍小我,为大我;舍小家,为大家。
“60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这是感动中国赠与他的颁奖词;他这一生,写满了“拯救”二字。这个世界,感谢您曾经来过!这是网友对吴老的思念。吴老一生行医,为我人民,为我华夏,所作贡献,永世不衰!
在吴老身上,我学到了“自然六合内,少闻贫病人”的医者仁心;学到了“未出土时先有节,已到凌云仍虚心”的谦逊质朴;学到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奉献。吴老的一生,化作璀璨星火,照亮了万千人的一生。寻真以道开新径,远略忠魂报一生。吴老,便是我心中的英雄,从未远去。
秋风吹过,麦浪闪烁着金色的光。那一刻,麦田的稻花香,在秋风中微漾。他,一生质朴,扎根稻田;他,获奖无数,却低调执着;他,耄耋之年,仍坚持梦想。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一生扎根一线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初识袁隆平爷爷,是在小学的课本上。那时觉得他是位可敬的老人,热爱劳动,勤恳朴实,很了不起。当时年幼,虽不懂“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的道理,但能熟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所以知道粮食来之不易,不能浪费。后来,渐渐长大的我慢慢对这位老人有了更深的认识。了解到他不求名利,一心研农,心怀天下,耄耋之年仍躬耕田间,造福人民;懂得了他五十年如一日苦心钻研的不易;明白了小小稻米中凝聚着他万千汗与泪。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用梦想与刻苦浇灌着水稻,用热忱填满全国人民的饭碗。在我心中,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是当之无愧的大英雄。
他,一生忠于祖国,心系人民。袁隆平院士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1960年,经历过饥饿和苦难,袁隆平决定,要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自己学习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在《袁隆平口述自传》一书中,先生说:“小时候目睹了中国饱受日寇的欺凌,我深深感到中国应该强大起来。特别是新中国诞生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我也要做一番事业,为中国人争一口气,为自己的国家作贡献,这是最大的心愿。所以,我感到自己肩上应该有担子。”正是带着这种为国为民的强烈使命感,袁隆平在规划人生目标、选择科研方向上,开创了我国杂交水稻事业,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袁隆平帮中国人端牢了饭碗。他曾非常自豪地说:“杂交水稻比常规稻增产20%,每年增产的粮食可多养活7000万人。”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一些国家禁止粮食出口,一些国家增加粮食进口和储备,国人开始担心我国的粮食安全。袁隆平在媒体发声说:中国不会出现“粮荒”,大家不要担心。袁隆平的回答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这是袁隆平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信心和底气。如今杂交水稻技术不仅为中国的粮食安全支起了有效的屏障,还推广到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给世界带去抵御饥饿威胁的福音。
他,克服困难,坚定不移搞科研。从1960年开始,他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攻坚战,那个特殊的年代,恶劣的环境、简陋的条件又非常混乱,他的试验田被人毁坏被人踩踏,他未曾放弃,只要有幸存的秧苗他就重新开始试验,虽然推迟了试验进度但他没有想过要放弃,杂交水稻技术终于成功被他攻破,并开始运用于水稻种植当中。他年复一年的365个风吹日晒的日子,他汗流浃背地在稻田里仔仔细细,反反复复地观察、试验、计算,才有了今天中国乃至全世界很多人民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人民曾经在特殊时期对他做了过分的事情但他却从不记恨,而是默默努力为所有人,他这份大爱和胸怀,世人少有。
他,脚踏实地,永远走在科研第一线。袁隆平已经名满天下,且在90岁高龄,但他还埋头于田畴,执着耕耘探索。鲐背之年,他依旧活跃在带学生、做科研的第一线。“你不能为了钱去努力奋斗,而是为实现你的理想去奋斗。你真正有了成绩、有了贡献,会有回报的。”这是先生对学生们的期许和叮嘱。凡事他都主张亲力亲为,他认为下田是研究课题的根本,提出自己带研究生的条件:“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每年一到冬天,他都坚持要到海南三亚南繁试验基地去,观察、研究、记录。
他,坚持科技创新,研究永不止步。今年年初,仍然奔波在各个试验区域不断考察,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让人不得不佩服这位科学家的智慧和胆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总是有新的梦想和追求。他的耐盐碱水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他说,我们国家有上亿亩盐碱地可以种“海水稻”,如果充分利用起来,能够大幅度增加粮食产量,养活更多的人。他想把我们的饭碗端得再牢一些。很多人都知道,袁隆平有个“禾下乘凉梦”:“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那么大,我和同事们工作累了,可以在稻下乘凉……”这是袁隆平的“中国梦”:不停地追求粮食高产、更高产、超高产和高品质,让饥饿永远远离中国人,也造福全世界那些还吃不饱饭的人们。
未见其面,永承其恩。饮水思源,食饭思“袁”。袁隆平爷爷曾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如今,中国再无饥荒,国家粮食实现自给。他做到了!但禾下乘凉梦尚未实现,那个手捧稻穗在田间憨笑的老人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朝思暮想,并且为之倾注了一生的稻田。即使他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躺在病床上,他依然割舍不下心心念念的杂交水稻事业,一如往常地关心气温、天气,念叨着“要开会”“有几点要注意”。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杂交水稻事业。即使他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更愿意相信,老人是化作了春风、夏雨、秋露和冬雪,在禾下守护着他的“孩子”,守候着他的梦。人的一生,就该像袁爷爷一样,坚定目标,脚踏实地。只要足够努力,就没有圆不了的梦想。
水稻是他赠予人间最朴实的祝礼,稻香是他留在人间最诱人的香气。你看,稻田的麦浪,泛着金灿灿的光;你闻,稻田的香气,在秋风中微漾……袁隆平,国士无双,他是我心中永不磨灭的英雄,是时代的楷模,是人民学习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