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
金秋九月,微风款款而来,栀子花的芳香在微微湿润的空气中酝酿着,散发出迷人的芳香,闭上眼,一座雄伟的建筑在心头漾荡——红旗渠。
在20世纪70年代,有这么一群人,凭借一种信念,一种意志,一种精神,修筑了红旗渠,这就是林县人民,他们努力奋斗,不畏艰辛,自力更生正是红旗渠精神关键所在。
在共和国最困难的时候,林县人民历时十年,挖渠千里。如今人们看到攀在太行腰间的红旗渠都会为之震撼,蜿蜒绵长,山水相映,远看像一条长龙,近看使人陶醉其中,这条被世人称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是林县人民用他们的汗水和热血所凝成的结晶。
红旗渠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红旗渠精神是中华人民的信仰。它促使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每一个发展的国家,都有一种坚强的意志,每一个前进的时代、都有一种奋斗的精神,而红旗渠精神将会永远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不可磨灭的信仰和希望。
红旗渠这一令人震憾的事件,在历史上留下了壮烈的一章,这种自力更生,不畏艰险的红旗渠精神则深深印在了人们的心中。
弘扬红旗渠精神,学习红旗渠精神,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信仰。红旗渠精神就像一束光,不仅会照亮林县人民,更会照在中国的大地上,使胜利的光芒穿过云霄,发出万丈金光。
弘扬红旗渠精神,学习弘旗渠精神,它将成为我们人生路上的指航标,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原料。红旗渠精神将会代代相传,永不消逝。
金卓尔
每当我想起南湖时,首先会想到它的象征——红船。紧接着,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因为我是中国人,是嘉兴人!
以前的我,不知道什么是红船精神,但自从经历了那件事之后,我知道了什么是红船精神。
那天,天灰蒙蒙的,风呼呼的刮着,雨在不知不觉中下着。没带伞的我只好飞奔到公交站等待公交车。
不一会儿,公交车来了,大家蜂拥而上,能挤进去的就挤,不能的只有等。不巧的是,原本站在前面的我,被挤到后面去了。我一上公交车,就寻找座位,但似乎所以的座位都有人了,我只得站在公交车的后门那边了。
又过了几站,一位老奶奶进了公交车,大家都面面相觑,谁也不肯让位,尤其是爱心座位上的人,他们的眼神似乎在说:“怎么这么倒霉?居然正巧遇到了老年人,偏偏这时还没有座位了。真是太倒霉了!”
眼看公交车就要开了,如果我有座位,就肯定会让给着位老奶奶,而不是像其他人那么自私,我这么想着,一个年轻的阿姨站了起来,对老奶奶说:“老奶奶,您坐这儿吧。”
“年轻人,谢谢你……”老奶奶顿了一下,“其他人都坐着,你站着没事吧。”老奶奶有些担心。
“老奶奶,我没事的。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帮助有需要的人使我快乐,毕竟助人为乐嘛。”阿姨笑了笑。
真是活雷锋啊!我想。
老奶奶说:“年轻人,你很有红船精神嘛。中国就需要你这样乐于助人的人——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充满爱。”
原来这就是红船精神啊!我恍然大悟,红船精神就是乐于奉献,助人为乐,乐善好施的品质啊!
这件事虽然普通平凡,但是阿姨那助人为乐的精神使我难忘,而老奶奶的那句话则点醒了我对红船精神的理解,让我知道了什么是长辈们常说的红船精神啊!
刘子璇
秀水泱泱,红船静静停泊于南湖之上。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诞生,自这里起航,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走过了一段又一段艰难却光荣的岁月。今天,依旧有人前仆后继地守护着这里。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坚持将党的故事和“红船精神”,传递给每一位游客。
每一位红船讲解员对展出的每一张图片、每一件物件都熟悉得像家中的物品,来龙去脉了然于心,能自如地应对游人们提出的每一个相关问题。这是因为他们对历史怀着深深的敬畏之心,通过学习去铭记,通过理解去运用,将红船的前世今生跟来往的游客娓娓道来。全面、准确、客观地讲解和宣传革命史实,为无声的历史插上有声的翅膀,让人们在红色之旅中受到教育和洗礼,这是每一位红船讲解员的工作价值和自我追求。
蒋丽十年前加入南湖讲解员的队伍,不知讲了多少遍红船的故事,走过多少遍南湖的风景,可她从未疲倦:“对于喜欢的东西,你会想要去多了解,会自然而然地记住,情不自禁地就想与人分享。更重要的是,红船讲解员赋予我的光荣感,是其他工作所无法给予的,这是我的幸运。”当游客来到南湖重温入党誓词,面向党旗高呼“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她同他们一般心潮澎湃:每一次游客被故事所感染的时候,她自己的心也一次次地被震撼。红船,是她心中深情的两个字,融进了她的骨血,铭刻在她的心魂。蒋丽不会忘记,一名七八岁的小姑娘在听完她的讲解后说:“姐姐,我长大了也要像你一样!”一句话,让她觉得所有辛苦都是值得的,所有付出都是被人理解的。
如何更好地弘扬“红船精神”?讲解员袁晶说:“尽力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讲好红船故事,以新时代新要求,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代代讲解员,声声红船情。”红船讲解员在日常工作中坚守初心,将对“红船精神”的理解和感悟融入血脉,化为精神信仰,也许,他们的名字更应该叫做“红船人”。
作为一个成长在南湖畔的少年,我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红船讲解员,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传承下去。
六(15)班程熙焱
长征,是一部中国工农红军艰苦卓绝的战争史书!长征,更是一座中国革命史上的不朽丰碑!在长征途中,发生了很多感人的、令人感慨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却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面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可以不管他们,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还有一个故事: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雪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将军早就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早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为战友指明前进的道路。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雪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永恒的丰碑。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巍峨的雪山掩盖了革命烈士们的躯体,却埋藏不了他们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茫茫的沼泽吞噬了他们的身躯,可是却掩藏不住他们坚定的信念!他们是英雄!他们的故事永垂不朽!
侬华如梦,精神长存
所谓无底深渊,走下去,也是前程万里。大胆地向前走吧,但问前路,无问西东,不畏将来,不惧过往。
——题记
坐落在河南省最北部的八朝古都之中,蕴藏着一种红色精神,它是明亮的,宛如一颗星星坠落人间,为脚下的这片土地撒下光芒——这就是红旗渠精神。
“时不待我,只争朝夕!”20世纪60年代,林州县的人民群众为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在党的领导下,挑起担子,扛起锄头,用自己的双手开凿了一条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在当时生产力水平相当低的条件下,人民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去开拓,去发展。水渠挖到哪儿,他们的“家”就搬到哪儿,没有水泥就自己建水泥厂制造水泥,没有炸药包就自己去摸索原料,没有工具就自己掏腰包买。能吃苦,肯劳动,为了改变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不惜以血肉之躯和石英砂岩对抗的300名红旗渠青年突击队员。他们在悬崖峭壁间,饮风雪,战严寒,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用时一年五个月,凿通了红旗渠的咽喉工程。一经建成,便拿下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美誉,被无数外国专家称之为不可复制的奇迹。
在这场气壮山河的伟大实践中,那一代红旗渠的建造者,用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实践,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它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被周恩来同志誉为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红旗渠精神既充满了中华民族的豪情壮志,又倡导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体现了当今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它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苦战十个春秋,劈开太行山。“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这份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变,尽管经受历史长河的洗练,历久弥新,克难而闪耀。红旗渠精神永不过时,红色精神永远长存。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救时宰相”于谦于大明王朝倾颓之际,挺身而出,合理部署,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之既倒,重新稳住大明巍巍江山,翟秋白先生悲于倭寇横行,与其他有志之士一同创立中国共产党,以期救亡图存。他们都是中华民族最为峻拔的脊梁,于存亡绝续之际,以一己之力稳住希望命脉,展现了人性的伟大,乃至躯壳之内汩汩流淌的炎炎赤血。高举红旗,继续前进,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就是打着这样的一面旗帜,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获得了解放。如今的红旗渠也正是如此,历史与今朝重合,中华民族依然打着这面旗帜去战胜自然灾害,继续发扬实干精神,从“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到“我们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好逸恶劳不会致富,拈轻怕重不会发展,只有勤恳实干,才能创造幸福。
红旗渠精神永不过时,红色精神永远长存。人生的道路有很多道坎坷,有时会感到无力,感觉生活与梦想就像是背道而驰着,尽管我们不能全部跨越,但只要未抵达终点,只要学会勇于尝试,我们就不该轻言放弃。在朴素的生活,我们应该有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遥马亡。
“雄心志四海,万里望风尘”,坚定理想信念是中国青年的鲜明品格和内核基因。“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一代代中国青年用激情、热血和生命书写了坚守理想、追寻信仰的壮美史诗。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新的时代,我们应当用红色精神引领青年,用革命文化武装青年,擦亮青年人的理想底色,让青春在红色精神的引领中绽放夺目光彩。
它,是林县人民的幸福渠,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位列世界第八大奇迹,它,是中国之“水长城”——红旗渠。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英雄就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大概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大禹之水,而商朝时,西门豹阻止了漳河水的泛滥,到了春秋战国的分裂时期,太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如今,在杨贵书记的领导下,几百条渠水蜿蜒在了逶迤的崇山峻岭之间。
在这条伟大的渠建造之前,林州曾因极端的气候,无情的天气,独特的地质,沦为一片寸草不生颗粒难收的荒芜之地,有难必有抗争,在这片荒山秃岭,水比油贵的土地中的林县人民修建过英雄渠等一系列水系,渴望能改变这一现状,而五九年的一场大旱,现有的四条流水不多的水渠,竟也被无情的干涸为废渠。
终于于危难之时,可敬的杨贵书记亲自远赴山西,到漳河水旁,经几多测查,上报中央,并被批准把浊漳河水引到林县,这一天10月10日,林州的日报上闪现几个鲜明的大字,顿时林县人民的心中有了一丝盼望,喜讯不断扩散,原被调往新乡任职的高才生吴祖太义无反顾的奔向了林县。
从来没有人能轻而易举的成就大事,问题在施工现场一个一个被揭露,这次的修建是否又会同往常般重蹈覆辙,杯水车薪?林县人民不知道,杨贵吴祖太不知道,也许当时没有一个人可以确定。
但林县人民是不会放弃的呀!在人群之中,几个高大的身影挺身而出,姚公社的“烧灰王”原树泉带领群众用“明窑堆石烧灰法”,一窑烧400公斤石灰,成功解决石灰问题,一位老人翻山越岭到这里传授造土石,放炸药的方法,7万民众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山头,架设渡槽,他们用至死不懈,艰苦奋斗的愚公移山精神,在雄,险,奇,秀的大山上断壁而凿,铸就了悬挂于巍峨绝壁之颠的“水长城”。
在人群中,八十一位绽放出生命的火花,永远埋藏在这条红色飘带间,1990年,杨贵老书记重返他的第二故乡林县,望向山清水秀,翠柏簇拥,心旷神怡的林县,醉坏了心肝,提笔写下《赠言十水》。
“人造奇观叹寰宇,天河环绕太行间”。希望中华民族在红旗渠精神的哺育下,继承并发扬它的精神内涵。
壮哉,中华精神之脊梁!美哉,倚云凌空于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