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悯农》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旨在让我们体会劳动人民的辛苦,从而爱惜粮食,并把这种行为落实在实际行动当中,懂得尊重、爱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同时也是倡导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俗语说的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当念物力维艰”;学校食堂大厅巍峨矗立着“爱粮节粮、反对浪费”八个大字。这些字眼处处可见可闻、早已耳濡目染,但是,真正能做到勤俭节约、爱粮节粮的人又有多少呢?
路边的垃圾池里,经常可以看到人们丢弃的剩菜残羹;街边小吃摊位附近更是“饭满为患”;饭店里,我们也常常能看到客人因为“面子”而铺张浪费的情景,服务员毫不怜惜的将饭菜全部倒进剩菜桶里。看着剩菜桶里高高堆起的饭菜,不禁让我感慨万千,脑海浮想联翩,隐约出现在炎炎烈日之下的田间地头农民伯伯手握锄头,用破烂的手巾擦汗的画面。此时我心里就像十万个为什么一样嘀咕不停,为什么他们吃不完却还要点那么多饭菜呢?为什么要糟蹋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呢?为什么大人们都做不到爱粮节粮呢……
毛泽东同志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可以缝补73次,穿2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经常说的一句英国谚语是“节约便士,英镑自来”,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感动中国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评价是“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苏轼之房梁挂钱的故事;雷锋勤俭节约的精神……这些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他们是真正的时代楷模。
正所谓:惜衣有衣,惜食有食。粮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关乎民生大计,国家把每年10月16号定为“世界粮食日”,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够珍惜粮食,节约粮食。同时爱粮节粮的勤俭精神和反对铺张浪费的正义主张,也正是我们二十一世纪未来接班人,道德修养与精神文明的体现,更是建设节约型社会新风尚的最高需求,我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所以我呼吁“爱惜粮食,节约粮食,杜绝浪费,从我做起”。
在我们大步奔赴小康社会的今天,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然而,当我们吃着餐桌上香喷喷的米饭、雪白的馒头、香香的面条时,我们可谁曾思考过它们的来之不易呢?当家长们变着法子和花样给我们搭配美食让我们享受美餐时,我们都能“光盘行动”吗?其实,我们身边存在了很多的浪费行为。比如在学校食堂吃饭,或是在酒店餐馆,为了撑面子,点了很多菜,最后吃不完却不打包,甚至有人说打包太丢脸了,但你却不知道农民伯伯种粮的艰辛。
我听爷爷常说“民以食为天”,我们从小就朗诵着李绅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小时候我们还懵懵懂懂,今天我才知道诗句蕴含的意思。这些都是说明了粮食的来之不易和重要。人为了好好地活着,就必须吃饭,为了有饭吃,就必须种粮爱粮。袁隆平爷爷为了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贡献了自己毕生的力量,他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不仅可以养活自己,更能为解决世界粮食紧缺作出巨大贡献!”他的话永远停留在我们心中。
记得有一次我吃饭的时候,感觉没食欲,就剩了半碗饭,妈妈叫我把它吃完,我不耐烦地说:“妈,现在都什么时代了,还在讲勤俭节约!”妈妈听了这句话立刻就生气了,说道:“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家里的收入高低,有多富裕,我们都应该勤俭节约,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养成良好的勤俭节约的习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啊!”我听了妈妈的话,无论剩下多少的饭也要吃完,绝不能浪费。妈妈还告诉我,现在国家提出了“光盘行动、种粮爱粮”的口号,这说明了浪费粮食的问题无容忽视!现在农村人都出门打工,种粮的人越来越少,农村里的田地正在急剧地减少,供我们食用的粮食也正逐年减少。如果我们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粮食,那么一天就可以节约五十亿粒粮食,这些粮食足可以去帮助那些因为贫穷、自然灾害等原因正在挨饿的人们免受饥饿之苦。
我们再来看一粒粮食的不平凡经历。首先,农民在播种之前要经过除草、耕田、施肥、选种等工序。播下种子之后,从发芽到成熟期间,一直伴随着一遍遍的除草、杀虫、施肥,农民在火辣辣的太阳底下挥洒着一把把的汗水,侍弄着五谷杂粮长叶、开花,直至颗粒饱满变成金黄。农民还要顶着骄阳收割、脱粒、晾晒,历经半年之久才能收入粮仓。之后,再经过加工、运输等一系列工序,最终成为饭桌上热气腾腾的米饭。我们又怎么能忍心浪费粮食呢?浪费粮食是多么可耻的行为呀!
粮食是可贵的,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伯伯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是劳动的成果。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今天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爱粮节粮的好习惯,做一名爱惜粮食的小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