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3班于思然
感恩永远相伴的自己
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到若干年后辞别人世,我们跌宕起伏的一生离不开众多人的陪伴,许多人都值得我们一句真诚的感谢,然而我们最易忽略的,恰恰是自己。
每每刷到社交网站上推送的话题,有太多关于心理障碍者的链接,其中也包括不可胜计的患者本人的自白。最为典型的就是抑郁症与社交恐惧,大段大段的文字宣泄着他们的痛苦:认为是自己差劲到比不上任何人,让生活一团乱麻,自己满身疾病……我总会有一种内心沉重却不知如何劝解的难过。无疑,绝大多数人都是善良的天使,却为了少给别人增加负担而忽视了自己,从没想过对自己也要说一声:“谢谢你的陪伴,你要一直开心”。久而久之,非但没有经营好生活,反而使情况每况愈下。无论是他人的经济援助还是心理疏导都只能减轻事态的恶化,却不能让你真正从黑暗中挣脱出来。
也许有人会说,我太过于理想主义了,总觉得人人都是美好的,假如自己真的一无是处,也许真的会产生心理疾病。但细细回想,觉得自己差劲,是真的全盘被否定,还是只是在互联网上看到了太多成功人士呢?我无意否定别人的才能,可那些展示出来的,无疑是人们最渴望被赞扬的光鲜一面,难道“学霸”与“大神”就没有缺点了吗?同样,即使你并不像让你产生焦虑的人那样具有某方面的才能,也并不代表你在世界上没有意义。设定符合实际的目标,一天天奔赴理想中的前程,即使最后不是最满意的结果,也定能摆脱内心无谓的忧郁。
《骆驼祥子》里那个进城时意气风发、跑起来迅疾如风的车夫祥子,经历了数年的起起落落、买车丢车以后,内心的防线完全崩溃了,把曾经欺压过他的大兵、刘四、孙侦探等人看得比自己本身还重要,最终自己毁灭了自己,成了一具行尸走肉,可在别的车夫眼里,他根本没有自己想得那么糟糕。我想老舍先生下笔的时候也充满着不忍,如果当时的北平真有这样一位车夫,老舍也许会告诉他,再挺过一个难关,未来的你会感谢有这股硬劲的自己吧。
还记得几年前曾经火遍网络的签名:即使你的身边空无一人,至少还有影子在跟随你。那张漫画上蹲下身子抚摸影子的小女孩天真可爱的身影,成为众多网友心中治愈的瞬间。我一直坚信,人只要活着就不能算作失败,人的生活方式也有千千万万种。可怕的不是你没有做到某一方面的好,而是由于内心的恐惧而放弃自己,那样的活着,又与死有什么区别呢?
无论自己是杰出亦或是平庸,请永远热爱自己、感恩自己,相信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如果世界是一个争奇斗艳的花园,你可以是鲜红夺目的玫瑰,也可以是蓬勃生长的小草。文案网发布 wenAnDaQuAn.Com
高二5班余慧萱
“一丝一饭当念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我们从小就熟知的诗句,也是从小家长一直教导我们的道理。从在小学学到《悯农》,一直到现在,我总是被教导“要珍惜粮食”“要把每一粒饭都吃完”。每次我都会满口答应,可是并不曾真正细细想过“节约粮食”的话题,直到5月22日下午的来临。
那一天,那个被写在教科书上的老人离开了;那个我虽然未曾谋面,但是隔着屏幕就感觉到亲切的爷爷离开了;那个伟大到我从未想过会经历普通人生老病死的伟人离开了。我的脑海里,只有一片金黄的稻田,和一位微笑着注视着这一切的老人。
也许现在,是时候细细思索一下这个熟悉又陌生的话题了。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出现了三年饥荒。而那时国际上成功研制出了杂交的玉米和小麦,只剩下水稻不确定有无杂交优势。在那个每天最重要的问题是填饱肚子的年代里,是袁隆平给了水稻一个机会。
在找到了优质的一株水稻后,为了延续优良的基因,袁隆平和他带领的团队需要寻找花药瘦小的女儿稻。水稻一般是一朵花结一粒种子,而一株水稻会结上百粒种子。在那个没有基因编辑的年代,袁隆平要用放大镜,在遍布稻花的稻田里,一株一株地找。2年内,他们找到了6株女儿稻。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克服了种种外界和技术上的困难,终于培育出了成功的杂交水稻。水稻的产量大幅度提升,可以供应世界上更多的人口。中国人终于可以自己把握自己的饭碗而不受他人的制约,在国际上,也有更多更多的贫困人民不用因为缺少一粒种子而饿肚子。
“您是不是特别害怕饥荒的情形再次出现?”“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虽然只有杂交水稻,袁隆平就已经足够伟大,足以在世界舞台上享有崇高的名誉。但是更让我感动和感到亲切的,是他的烟火气。
多少次,袁隆平在网络上走红,并不是因为杂交水稻,而是因为他幽默风趣的话语。他在采访中会打趣带博士生死脑细胞,会自称为帅哥、90后。他并不因为自己的年龄,自己的名声拒人千里之外,而是会自然地、亲切和蔼地和后辈交谈。通过我在网络上对他的了解,他好像并不是一位著名的专家,一位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伟人,而只是一位邻家爷爷,一位走在街上随便就可以和人聊起天来的普通老人。
除了杂交水稻,他也有自己的生活。他拉小提琴、养猫、游泳、跑步。可是他的青春,他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交给了那一片田。今年1月份,他的团队宣布会全面推行抗盐碱的海水稻,让“亿亩荒滩变良田”。奋斗到人生最后一秒,是他的倔强,是他的骄傲。
如今,随便走进哪一家超市,都可以看到成堆成堆的大米,温饱已不再是问题。但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的稻田,永远都会感恩您的奉献,永远会想念您的微笑。
微风吹过金黄的稻田,将稻香带给千家万户。稻下,一个老人正坐在躺椅上,抚摸着怀里的猫咪……
我们都有好好吃饭。
高二4班崔芳歆
这个世界上有千千万万可以感恩的事,可以被感恩的人。感恩是一件小事,但由于它的“小”导致很多人都会忘却,在某时恍然想起不禁懊悔,却发现为时已晚。
很多人说,感恩是我们从小养成的习惯,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一面鲜明的旗帜。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瑞雪也很难能看到“丰年”;没有水源就不能孕育生命;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间每一分一秒就变得暗淡无光。肖复兴先生认为:“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道理,没有人会不懂,但是,我们常常缺少一种感恩的思想和心理。”
“难事必作于易,大事必作于细。”每一件需要我们去感恩的事情大多都不会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可能是你忙前忙后赶在截止日期前完成任务时的饥肠辘辘,正好有人帮你订了餐;可能是忘了带公交卡和零钱时,有人出手相助;可能是在有一天你心情十分低落时看到一张画有笑脸的便利贴出现在你的书桌…这些给你带来感动的、感谢的事情都需要我们去感恩,将这份不经意的温暖传递下去。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一句老话,但是其中蕴含的道理却字字珠玑。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伟大又无微不至的母爱需要感恩;“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农民辛苦耕作的不易需要感恩;“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大家张载写下的“横渠四句”中体现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去感恩。这些古诗词句无一不在提醒着我们,感恩之举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发现。巴金先生把这些需要感恩的小事比作是灯光,“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也可以鼓舞我夺走一段长长的路。”灯光是明亮的亦或是昏暗的,但是每一盏灯亮起点点微光都能汇聚成很强大的力量,支撑每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越来越好。
感恩是一种情感,每个人对于情感的表达千差万别。有人活泼外向情感表达也更加外放,有人沉静内向情感表达更加内敛,只有你有心去发现,有意去感受,有情去感恩,便会发现每一位你生命中的匆匆过客没准就是那盏照亮你前行的灯。
蓦然回首,明亮依旧。
高二5班李泽卿
在《小王子》的电影里有这么一句话:“可怕的事情不是长大,更不是变成大人,而是遗忘。”
我也常常因此而警醒着,生怕有一天我会忘记自己经历过的事情,有的时候甚至会刻意地回忆一下过去的日子,好让我能把自己生命里的故事记得牢一点,记得多一点,因为当一个灵魂对记忆丧失了敏感,那将是一种可怕的凋零,这种凋零并不是苦痛的,而是虚无的。
在自我警醒过程当中,我渐渐发现还有很多人的故事在被逐渐忘记,起初,我以为是他们太不善于铭记和回忆了,但后来我越发觉得,也许是我们太不善于倾听了。因为在人们总喜欢把其他人“分门别类”地、“整整齐齐”地码放在自己的生命里——他们可以没有自己的名字,但是绝对不可以没有一个确定的身份;他们可以没有自己的故事,但是不可以不扮演一份确定的角色——如果是这样,我们无非是倾尽一生在与一群“身份”交往了,因为我们的生命中的各色的人也无非可以归类为“父母”、“老师”、“朋友”、“陌生人”……我们其实善于把人生当成一种稳定的运转,把这些生命当成一个个齿轮一样按部就班地运作;我们不善于的是真正地与这些灵魂相遇,并把他们从我们的生活里脱离出来,重新放进他们自己的生命里,成为一个独立的生命,进而让他们从一个身份变成一个名字,又从一个名字变成一段故事和记忆。
如果让一个人来述说他的母亲,他大概会淋漓尽致地描述他母亲的慈爱、无私、伟大,但无论如何,他的描述大概一定是从他的出生开始,这位母亲也从一开始就是一位中青年女子的形象,而她的出生、她的童年、她的青春则总是会在这样的描述里被跳过,她前半生的生命的故事就这样被这个世界遗忘了,或许遗忘她曾经是个爱小猫的孩子,或许遗忘她曾经是个不太走运的勇士,或许遗忘她曾经是个在雷雨里狂奔的“疯子”,可最后的最后,她只成了“母亲”。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是他们父母的孩子,而这其中很多人也许都只把他们的父母视为“父母”,而不是独立的灵魂和生命,当他们的父母离开这个世界,那些可爱的故事也永远缄默了,这就是遗忘,它是人类究极的死亡,它是人类与这个世界真正地告别——好像他们从来没有来过。
也许我们需要许多爱听故事的心灵,要很多很多,这样才能把那么多生命的那么多故事都记住,如果我们真的如此幸运地捕捉到了很多好的故事也许我们未来都可以这样描述我们的母亲:
我的母亲,在鲜花烂漫的五月里,踏着曼妙的色彩和沁人的清芬来到这个世界,她有个年长六岁的姐姐,姐姐很喜欢给她扎两个辫子,但是她大概从五岁就喜欢留短头发了;她一点也不怕虫子,喜欢抓满满一罐俗称“吊死鬼”的虫子在中午的时候拿去喂鸡,可是她却怕青蛙;她很会读书,是班里唯一考上大学的女孩;她喜欢喝猕猴桃汽水,她喜欢听下雨的声音、喜欢闻下雨时世界的味道,后来,她在一个秋雨绵绵的十月有了一个孩子,那天的晚霞和枫叶一样红,满世界都是雨的味道……
高一3班郑心馨
对于一个感恩的人来说,“布衣饭菜,可乐终身”。人的一生漫长而遥远,在漫长的人生途中,我们会结识很多人,会经历很多事。其中有无法言语的感动,有发自内心的感激,也有不可避免的艰难困苦和委屈无奈,无论遇见什么,我们一定要学会拥有一颗宽容而感恩的心。
感谢父母给予我生命,感谢磨难给予我坚强,感谢挫折给予我勇气,感谢欺骗给予我智慧,感谢贫困给予我信念,感谢藐视给予我自尊。
感谢山水给了我灵气,感谢日月给了我温暖,感谢蓝天给了我透明与澄净,感谢黄土地千年的文化给了我一颗朴实而善良的心。
学会感恩便是学会了一种良好的生活态度,当你对世界万物,对周边所有的人都心存感激之时,你自己便可以消除内心所有的积怨与不满,你眼里的世界也没有了尘埃,透明而洁净的心便是你快乐之所在。
快乐是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是一种生命情绪的自然流露,快乐要靠自己用心去汲取。感恩的心容易感动,感恩的心充满感激,有了感激的心你就会快乐而满足。
一条不经意的短信,一句轻轻的问候,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声遥远的祝福,都可以表达一颗感恩的心对生活的热爱。学会了感恩,你就学会了洒脱,学会了感恩,你就学会了快乐。
梭罗的《瓦尔登湖》里有这样一段话:“无论你的生活有多么低劣平庸,都要面对它好好地过;不要躲避它咒骂它。它不像你那么糟。你最富有的时候生活显得最贫穷。爱挑剔的人即使在天堂里也能找出毛病来。尽管贫穷,也要热爱你的生活。即使在济贫院里,也许你也会有一些愉快的、激动的、光辉的时刻。夕阳反射在救济院的窗子上,和反射在富人的宅窗上同样明亮;门前的雪在春天也同时融化。我看到只有安谧悠闲的人,能够在那里生活得和在宫殿里一样满足,拥有同样使人高兴的思想。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常怀感恩之心,会让你拥有很多朋友。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常怀感恩之心,它会让你淡泊名利,知足而愉悦。
感恩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常怀感恩之心,它会让你懂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学会感恩,生活将赐于你灿烂的阳光;学会感恩,生活将充满爱与希望。
高一11班刘紫月
感恩是人内心一种极其微妙的情感。它不同于买卖互惠的关系,单纯可以以欠债与还债来计量,也不单纯是情感,不是单纯的喜爱或崇拜,而是建立在他人帮助自己的这一事件上才成立。它感谢的不只是对方的帮助,不只是感到按照公平的道德要立即回报对方,还是对对方的利他品性的肯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恩,特别是大恩,是没有办法真正报答的,因为就算可以回报对方给自己的帮助,但对方的善意和品格是难以用量化的方式来回报的。
中国古代有句话叫“大恩不报”,有个典故是,一个人原本判了死刑但被恩人救起,后来做了官大富大贵,某天又碰见恩人,他私下和妻子合计应该给恩人多少钱,算来算去,救命之恩要用无数金钱来回报,他们倾家荡产也给不起,于是他们决定杀死恩人。大恩反而成仇的故事很多,恩将仇报的故事也很多,除去其他外在的原因,还是因为恩情背后的另一面暗含着几层。第一层,是对他人的巨大亏欠,背负还不了的债,另外一层,是恩人在人格上的对受恩者的碾压,这并不意味着恩人是存心施舍给受恩者,恩人的出发点经常是很高尚的,不掺杂私心的,正因如此恩人反而才有那种道德的优势,如果恩人就是抱着想让别人感恩自己的心来施恩,那么他反而会失去这种道德的优势。正因如此,受恩者才是道德上不占理的,如果他们产生一丝一毫背负还恩之债太过疲累的想法,都会自觉不道德。这就会加重恩情给人的所谓“负担”。第三层,感恩本质上还带有受恩者对施恩者的依赖。依赖他人是人作为社会性动物的本能,但保持独立和自由同样是人的追求,两者要把控好一个度,一旦这恩情过于“沉重”,以至于让人感到不自由,在缺乏道德约束的情况下就会恩将仇报。从人性的角度来说,这么一个一生都要亏欠的人,这么一个在道德上有绝对优势而自己因此而仰视(尽管表面上他们人格平等,但不得不承认,无私的奉献者就是比接受者感觉上更在高位)的人,出于自私的本能和生来高傲的心(人天生不愿意总是这样不占理,总是这样仰视他人,即使对方值得),同时苦于自由受限,才会导致恩将仇报等等行为。
另一方面,正因为感恩有着这样的两面性,它有时会被利用。古代的东方和西方,有两种控制人的方式,西方是原罪,东方是“感恩”,本质上,都是对某个至高无上之物的永远的亏欠,此生此世不得不去永久地弥补。这便暗含着施恩的在上者对受恩者的控制。父母与子女之间,只要是正常地抚育,正常地相处,都会产生自然的亲情,爱黏合了亲人。老师与学生之间,老师谆谆教导,学生悉心学习,知识与思想黏合了师生。而在其中付出更多的老师和父母,自然而然成为感恩的对象,然而,请注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特别是在古代,老师和父母也是在孩子或学生未成年时占据主导和控制地位的人,控制与反抗是这段关系极端的两轴,“感恩”到极致是顺从,而“不感恩”的极端表现,则是反抗。(当然,很多时候顺从是有利于孩子自身发展的,但有时则不是)。感恩与控制的另外一个例子,是心理学上的依赖型人格障碍常常和受虐型人格障碍并发,依赖性人格障碍表现为对他人的极度依赖,总是受他人帮助和照顾,这使得他们容易被照顾他们的人过分地控制,而他们无力摆脱,这种照顾与被照顾的关系走向极端的对立转化面就是施虐与受虐,这种显然的控制关系也可以是一个体现。
同时,类比西方宗教中的原罪,中国古代的感恩,也有着某种类似信仰的感觉,正如前所说,感恩,即使是正常的感恩之心本身,也带有着某种非理性的,无法被定义的的微妙之处,不是单纯的等价交换法则,由此衍生出的不可偿还性又衍生出了它的另一面,控制。所以说,感恩本来就是某种类似信仰,价值观一类的东西,不同的人相信的感恩是不同的,正如同他们信仰的不同。类似的概念还有正义和非正义,善与恶等等。因此,正义和善恶有时也会被别有用心地利用,去打着旗号做某些不妥之事,有时甚至是无心的,因为自身单纯的信仰而狂热地去做某件事。感恩也是如此,它或有心或无心地发生着作用。它们本该是超出人类理性定义范围的,超出人类世界的,另一维度的高维的东西,而人类天性需要它们,人需要感恩,不单单是因为需要善意,即使是感恩的另一面,依赖,控制,崇拜,人也是需要的,不过是掌握好一个度,这是正常的,正像人也需要正义和善恶,这些概念如同某种不能被理性认识的神话,给人安慰和依靠。
高二4班张文阳
永恒的真心
人生在世,应常怀感恩之心。活着,一颗真心为爱强烈地跳动着;沉睡之时,心脏虽已不再跳动,感恩已传遍大江南北。那样一颗真心,表达着最原始的感谢,将虚无缥缈毫无关联的一些人联系在一起。若能时时感恩,便是一个人最大的幸运。
我们都处在这个高速快节奏的生活中,这些被称为“细枝末节”的东西越来越淡忘在繁忙的人际交往中,感恩便如一缕薄烟,非但没有起到促进的作用甚至拉远了人与人的关系。生活中“谢谢”这个词使用率极高,却不知有多少人是真心表达感谢,还是随口说说,将谢谢这个词彻底形式化。有时我也见过年轻的妈妈带着孩子出行时被帮助,妈妈也会要求孩子常把谢谢挂在嘴边,可年幼的孩童怎知谢谢的真正含义,只是被迫照做而不知其所以然罢了。若不能使感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也不过是几句客套话,怎能将感恩传递下去?
曾几何时,我也在医院看到手术室外焦急的丈夫,妻子亦或者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他们在手术室外不断的行走,借助这些缓解焦虑。还有的人无助地捂着脸,神态极其悲伤。随着手术室的门牌由刺眼的红色变为和平而安详的绿色,世界在一刹那安静了。家属的目光紧紧追随着刚出来的医生护士,一双双期待的双眼代表着一颗颗因爱而跳动的纯洁的心。终于,病人度过了危险期,从鬼门关成功地救回来。家属很激动,毫不犹豫跪在医生面前,喜悦的泪水喷涌而出,嘴里喃喃地说着谢谢。这份感恩无疑是出于内心深处且饱含真情的,感恩是纯粹的爱,是希望,是愿倾其所有的真心。
我们一出生,便被赋予了爱与希望。从牙牙学语到成长为合格的青年,感恩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妈妈成为了人生中第一个和我相遇的人。记忆中的那温柔的嗓音,轻柔的抚摸;再到后来数不尽的陪伴与帮助。最应该感恩的人莫过于是生我养我的妈妈。虽然她有时不经意的话语会刺痛我幼小的心灵,一声声唠叨难以驱散终日的烦闷,但她带我来到这个多彩的世界,使我获得成长,这份恩情便值得穷其一生去感恩。
或许我该感谢自己,自我的灵魂支配了身体,让我可以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人生匆匆几十年,是生命给我感恩的能力,将爱不断依托不同形式传递下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留下小小的我。
感恩不分大小,不分高低。只要是内心深处传来的爱的信号,就能成为一种祝福。愿我们都能守住那份永恒的真心,将最纯粹的爱献给生命中每一个投之以桃的人。
高一7班康雅熹
感谢你,这可笑而美妙的……
“就像所有流水线产品般无趣的命题作文里所写的一样,我要先感谢我的父母,如果没有那万分之一概率精卵相合的机缘巧合,我现在也不会存在于这世界上,不会有后来所见所闻的一切,自然也不会有机会跟你在这儿活蹦乱跳地垂死挣扎。”
“少废话。时间有限,如果你的回答不能令我满意,你的心跳也将与倒计时一同归零。”
我面前的生命体如是说。它——姑且这么称呼吧——藏身于漆黑斗篷织就的暗夜中,周身缭绕着晦明交织的烟霭,声线滞重喑哑如群鸦与浊流。毋庸置疑,它有着各路番剧中魑魅魍魉必备的造型与五毛特效,可惜台词在我看来有点掉价,如同中二病少年,自负、无知、虚张声势。如果我刚才没有那濒临窒息的体验,我早就把这句话说出来了。
顺带一提,我被掐到几近窒息,只不过是在意外降临到这方空间时,对这位生命体冗长的开场白报以了一声轻嗤而已:“这么中二的台词我能写八百……咳,放、放开我……”
“我小时候,有一半的时间坚信自己是天才,另一半的时间在自证在下是废物。打个的比方,我就像是生物课本上那只因为染色体缺失而带有异色瞳的果蝇,不过我染色体不多不少所以这只能是条不甚高妙的比喻。我总感觉有界限不甚分明的两极在我的躯体内交锋缠斗,旷日持久,相峙不下。就算没有休战协定,这两极终究归于微妙的平衡。总而言之,我就这么跌跌撞撞地前行,像是某位穿戴着假肢的独行者。”
“遗憾的是,我的家长想让我变得‘正常’。我多想告诉她,我不跟各路叔叔阿姨打招呼,真的只是因为我走到他们面前就会心跳过速手足无措脑内一片空白,真的不是因为我不懂礼仪,我会用那种羞怯的眼神予以最诚恳的暗示……啊,想当年我天真地以为成年人能读懂我这种暗示,‘这孩子只是害羞’意味着原谅。现在想起来,这句话我听起来就像在说‘这孩子多少有点问题’。我的世界中漂浮着灵光乍现的点子,漫无边际的想象与随时准备探寻的未知。我就像透过万花筒观测世界,如此绚丽斑斓得让我目不暇接,却脆弱得只需一句‘你作业写完了吗?’或者‘你就不能现实点吗?’就可以如空中楼阁尽数粉碎,只剩泡沫与玻璃的残片。他们行走在现实的大地上,而我漫游在想象的幻景中。我总想和他们争辩,词语滚到舌根却混乱得无法组织语言,那种感受如此幽微而纷繁,不论是我还是他们,都无法言说。”
“不过,虽然他们不理解我,但现实生活中我确实如他们所言一般等同于残废。我还能活到现在,那多亏了他们啊。”
我瞥了眼流动的数字。时间过去了一半。
那团黑影冷声开了口。
“你感谢你的父母,因为他们赐予你生命,让你活到现在,对吗?”
“可是你想要的,是这样的活法吗?”
“如果他们维持着你的生命,只是为了将你束缚在以爱与秩序堆砌起的自我感动中,每多活一天就使你更加痛苦,你还感谢他们吗?”
……
净是歪理!我刚想反驳回去,却觉得这句话似曾相识。
在我的社交媒体上,我似乎发过相似的抱怨。说来奇怪,我确实非常容易与那些情感强烈的言论共情,我会忘掉那些“你已经很幸福了知足吧你好好想想再下结论”的论调,不加节制地将满腔情感一吐为快。
而眼前这团生命体,它不加掩饰的恶意与傲慢如枪林弹雨,我却在他嗅到了细如游丝而深不可测的脆弱与绝望。
那是我,却并不是我。
那是怀抱着过分鲜明的情感以至接近自毁的我。
散发着求死不能求生不得的气息的我。
我本能地开口。
“感谢我的大部分老师和同学,感谢你们的指引与陪伴”
“感谢我认识的有名没名男女老少的各路网友们,你们总能给我意想不到的快乐。”
“感谢我读过的所有文艺作品的创作者们,你们是我的灯塔。”
“感谢所有美好的相遇。”
……
我越说越快,越说越急促,它也竭尽全力地回击着。
终于,那团黑影沉默了良久,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
“如果我告诉你,万物的走向是一条单行道,我们所有人都是单行道上的蝼蚁,你无论如何挣扎也无力偏离最终的结局,你还会感谢这一切吗?你还会感谢这世界吗?”
“我不相信世界上有神,所以我觉得,至少目前无人能将我们的昨日、今日与明日尽收眼底。”
“你说得对,我是那么渺小,我不知道从何处来,往何处去。但是正因为我看不到我的过去与未来,在我眼里,一切反而是未定的。我可以用力地活,用力地狂奔,我有无数种可能性。因为我是如此自由,所以我要前行,我要缠斗到底!”
“欢欣与悲伤交替,未知与可能碰撞,这就是我们所在的,可笑而美丽的世界。”
“我感谢它的存在。”
我的心重又跳动。
高一2班蔡柏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