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睿朗
记得,以前家门前种着三棵桂花树,那是四季桂,一年四季都会开花。
每逢桂花树开了花,爸爸总是让我去采摘。桂花一朵朵地拥在枝头,花团锦簇的,只要风轻轻吹过,桂花便一朵一朵地飘落,像身处冬天的小雪中,还伴着淡淡的清香。我常常拿着一个小篮子去采摘桂花,采下一大把,放在手中,贴近一闻,桂花的清香芬芳扑鼻,使人神清气爽,仿佛去了一趟仙界游玩回来,那清香还在身体中回荡。
摘完了桂花,在交给爸爸之前,我总会先拿出一个带有美丽花纹的小袋子,抓起一把桂花放进袋子里。就这样,一个充满桂花香的香包便做好了。放进书包中,里面的书便都沾上了那香味,翻开书,阵阵香气扑面而来。剩下的桂花便交给了爸爸,他一下子把桂花倒在已热好的锅中,拿起铲子,在锅里把桂花来回翻炒,厨房中充满了桂花的清香。过了一会儿,又把桂花放回盆子中,拿去晒干。而那晒过后的桂花便成就了杯中的饮品,喝下一口,那香味在喉中回味无穷。
我的童年在这桂花香中度过,慢慢地我不再住在那里,我们搬进了城市,家具到了,家人也都在,可那桂花香,却消失了。
在新家的阳台上,不再是那桂花,取而代之的是一棵小小的文竹,它不能像桂花一样开花,散发出香气,却用一种精神,展现了自我。
那时我们家人去旅游回来,正担心文竹被干涸或狂风等环境弄伤的我,一进家门,便跑到了阳台,果然,阳台上那小小的文竹已经被狂风吹倒,叶子已经发黄了,没有了以前生机勃勃的样子。妈妈把文竹扶正,给它浇了一点水,大家都祈祷着它能早日恢复健康。
一个星期没到,那小小的文竹又回到了以前生机勃勃的样子,还是那么地笔挺像一名士兵,不屈不挠地向大自然宣告着。这是多么顽强的生命力!那种不服输的精神使我敬佩。
从桂花到文竹,从那童年的天真与欢喜,到那生命的顽强,都记录着我生命的进阶。
作者:朱桐潼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避风港、一片桃花源,那个地方便是故乡。
——题记
我的家乡是号称“江南水乡”的江苏,在我朦胧的记忆中,曾有过这样的一幕:爷爷抱着年幼的我,走在乡间的小桥上;桥下,和蔼的船夫摇着木桨,唱着江苏民谣;河岸,还有着三五成群的捣衣妇女与不怕人的鸭子……那时,天是蓝的,水是绿的,人们说着口音浓重的江苏话,出行都靠船;那时,江苏还未被开发、改造,是“原汁原味”的水乡,是游子们心中的故乡。出自 wwW.WeNaNDaQUaN.CoM
但如今,江苏已被改造,再不复往日。曾经广阔的田野上,建起了高楼大厦,修起了高架桥。村庄被一点点改造,曾经的特色建筑、文化传统在一点点消失。江苏,不再是那个昔日的水乡,它成为了人们规划下,和其它城市一模一样的水泥森林。
更可怕的是,除江苏外,中国还有成百上千个城市,在经历同样的“整容”。它们被迫丢掉自己独有的建筑、景色,甚至生活方式,转变成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水泥森林,变成一个个冰冷的地址。
王开岭的《每个故乡都在消逝》中写到:每个人都珍藏了一个独属于自己的故乡。但当自己的故乡,与其它故乡成为一模一样的城市时,我们该怎么区分这些地址?面对与曾经全然不同的景色时,我们该如何叫醒沉睡的记忆?
说到故乡,一个老江苏人,联想到的应该是热气腾腾的千丝、狮子头,是风景优美的和园、西湖,更是水乡喂养出的那套热气腾腾的生活体系与价值观。但当它变为一个地址后,年轻人对它只会想到房地产、旅游业,不外乎也是户籍与身份证。
“故乡”是鲜活、生动的一个词,但它又不失沉稳与保留。它是有容颜与记忆的,有年轮与光阴的,它有特定的文化、传统,可以追溯一个人的身世与成长、生命特征与精神基因……而“地址”不同,它只能表示空间与划分。在这个年代里,它既是沉闷的,同时也是快速变化的,它无法替代故乡背后的情感与文化,或许可以,但也早已没有那种味道与回忆。
城市定然需要发展与改变,但在面临新事物时,能否给旧事物留下一席之地?故乡与地址,能否兼容?我多希望能回到一个既有科技,同时也留下独特的文化标记的故乡。
作者:黄箬谣
乡村的人从乡下到城市来,城市的人从城里到乡下来,都是一种对新鲜事物的热情向往。作为一个从小在城市里生长的小孩,耳边是嘈杂的机械声,眼前的霓虹灯亮得刺眼,渐渐地开始渴望过上更自然的生活。
外公从小生长在客家一个贫苦落后的村镇里,街道凹凸不平,到处都是泥坑,没有高楼大厦。一次我随外公回去,外公一脸自豪地给我介绍十里之外新开的电影院,还带我坐着那上了年纪的摩托车去看一片长在坟边的树林,我厌烦,更是排斥。他还每天给我泡一壶杂七杂八的茶,又酸又苦,村里的人都喝这种茶,还有流传说它能治百病,感觉就像是神仙特赐给这方贫瘠的土地似的,其实就是个偏方!我以极度排斥的态度面对这个地方!
好几年没有再回到那个乡村过,好几年也再没有喝过那种又酸又苦的茶。
之后我考上了一所重点初中,学业繁多,每天总有做不完的事,竞争大,只要你一不小心多和同学聊了几句,就会掉到三百多名。每天只看到窗外数不尽的车辆,人们来去匆匆,时间瞬间流逝,早已久不见月亮,分不清白天黑夜,反正天都是一样亮,是被各种各样的灯映衬而成的。
我想,人是该归回大自然去缓缓了吧!我有点想念外公的老家,那个太远太破旧的村镇,不仅能够满足我释放压力的愿望,而且还能探望一下外公,想来这么多年,他也挺寂寞的。
我终于有机会再回到那个村镇了,听风掠过麦田的“沙沙”声,听蛙在夏夜的池中鸣叫,听老农民干活时唱的山歌,比起城市的机械声来说,这些更富有生机、更动听。
抬头一看,外公的头发已成霜,用布满茧子的手慢条斯理地泡上一壶又酸又苦的茶,味道没变,细细品味,却让我心存感激。一口茶水慢慢滑入心中,它让我懂得了什么叫不慕名利,什么叫人活着的最高境界,它让我品味到了什么是心灵的叹息,什么是与大自然共栖于世。听说乡下的老人不怕死,或许正是因为他们长期过着这种恬静的生活,早已看透世间万物的生息,当那双黝黑可爱的眼睛合上时,也仍保持着一种与世无争的平静心态。
城市气氛尽管挺压抑,但它却能给我们动力,把压力转化成动力也是一种享受。
从排斥到向往,人活着,就应努力去接纳这个世界的不完美,以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人在长大,对事件的认知也在改变。
微风吹过那片麦田,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广阔……
作者:汤笛晴
罗伯特钱伯斯说过,“要尽可能把自己看得不重要,要尽可能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
我挤进人群中,不停地朝光荣榜上张望,一个个光鲜亮丽的名字出现在上,却始终没有瞧见自己的名字。愤怒和羞愧之心再也忍不住,从心底爆发出来,那一刻,我奋力挤开人群,冲了出去。
记得小学的时候,我是个争强好胜、自信张扬的人。那骄傲笃定的模样,像极了硬插在稻田上的野草,尖锐枯黄,在学校里是出了名的盛气凌人。
一次平常的考后放榜,一下课我就大摇大摆地走到光荣榜——一块又脏又破的黑板前。同学们都聚集在此,但我与他们的目的不同,一上来笃定的眼神便固定在那高高在上的第一名位置上,仿佛已经胜券在握,拿第一早已是必然的。
“Yes!又是第一……”老师拿起粉笔书写了第一个字的瞬间,响彻云霄的欢呼声便回荡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心中按捺不住的喜悦使我在走廊中活蹦乱跳起来。
那时趾高气扬的表现渐渐让我迷失自我,殊不知惨痛的报应正在朝我席卷而来。
一脚踏入初中生活,学业一下子繁重起来。直到那次面临落榜情绪失控的痛苦经验,我想,我为什么落到如此下场,不,绝不!我要改变自我。
我开始加倍努力学习,好成绩也水到渠成地回到我身边。但面对生活中一些小成功,我不再选择肆意炫耀,心中微小的成就感与谨慎并存,思考着如何变得更好。在学校里,我似乎变得越来越不起眼,也再也感受不到那面对成功大声欢呼的快感。
但我深刻地明白:成为一个谦逊的人不见得会有任何成就,尤其对于拥有辉煌过去的优秀的人来说,保持一种弱者心态,更为困难。可往往这才是强者该具有的,因为一个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永远不可能真正明白要变得谦逊。
我从张狂,到谦逊;从稚嫩,到成熟。
作者:关子鋆
我们都生活于沟壑当中,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题记
夜色渐浓,我低着头快步行走在通往校园图书馆的路上,心中一片灰沉——恰似那浓得化不开的黑夜。此时正值关键的小升初时期,我和与我一样的同学们不知已经为此鏖战了多少个月——然而,前路仍旧茫茫,望不见任何一丝光明。在不知多少个挑灯夜战的夜晚以后,我愈发觉得,自己仿佛身处黑暗且一眼望不到头的沟壑中,永远也走不出去……想到这,我不禁低下头走得更快了。
不远处,图书馆明亮的灯光已依稀可见,尽管时间已不早了,但仍能隐约望见,图书馆内还有不少的同学在孜孜不倦地奋笔疾书着。“想必,今晚也一定很晚才能回到宿舍了……”我黯然地想着。
走进图书馆大门,穿过几排书架,最终,我停在了一列书架前。二元一次方程求解……在哪儿呢……我的眼睛急促地扫过一本本花花绿绿的书,最后,目光落在了一本砖头大小的书上,我沉重地叹了一口气,正欲将它拿起之际,余光又偶然间落到了另一本外观十分精美的书上,上面用龙飞凤舞的字体写着:《唐诗宋词精选集》,我心中陡然一动,竟萌生了想看几眼的念头。尽管心知学业繁重,但我还是捧起那本书,好奇地翻阅了一下,没想到,不过寥寥数眼,我就像被磁铁给牢牢吸引住了。“算了,就当是休息一晚上吧……”我心里暗忖着,轻轻喟叹一声,终究还是捧起那本《唐诗宋词》,走到座位上,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仅仅一会儿,我就完全沉浸于其中了……
越是沉浸于诗中,我却越是感觉,古代诗人们和我有着一样的愁绪与怅意:纵使豪放不羁如诗仙李白,也会有“举杯消愁愁更愁”的那一天;就算豁达乐观如文豪苏轼,也会有“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时候;更别提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和杜子美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了……我沮丧地想把书搁在一边,但终于,还是翻到了下一页,我看见,尽管苏轼几近辗转,贬至黄州,但也还能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般豪放乐观的千古绝句;我看见,纵使李白被逐京城,孤苦伶仃,却也还能高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励志之言……我还看见了很多、很多……不知不觉间,我仿佛解开了一个曾经耿耿于怀的心结,肩上似乎也轻松了不少。前路,依然茫茫——却已经可以看到远方的那束束曙光,如繁星般光彩照人……
“很晚了,回去休息吧。”直到管理员善意的提醒,我才意识到已经很晚了。走出门外,我第一次自信地昂首遥望天空——天仍旧黑,但我却惊讶地发现,那些我从未仰望过的星星们是多么璀璨、多么迷人!
感谢诗词——它们,让我在身陷阴暗沟壑时,有机会望见那灿烂的星空。是诗词,让我实现了从身陷沟壑到仰望星空的蜕变!
作者:叶镇华
有一种宁静,叫做城市;有一种恬静,叫做乡村。从城市到乡村,变化的是风景,不变的是心境。
我的出生地,是城市;而我的故乡,是乡村。
一个宁静的夏夜,我坐在窗前,惬意地倚在靠垫上,手中拿着一本书,本想一心一意认真读书,却无论如何也做不到。打开着的窗户,迎进了一阵清风,迎进了一声蝉鸣。望向窗外,隔壁小区的路灯,散出柔弱的灯光,照亮了那片空旷的场地,周围被修剪得整整齐齐的植物轻轻摇动,与清风相伴。
场地上的一群孩子,正欢快地玩耍着。那些孩子不时发出响彻云霄的尖叫,与蝉鸣应和着。这时,发生了一段小插曲:一个小孩,忽然挣脱母亲的怀抱,加入了那群孩子,谁知,那个小孩一下子抱住孩子们踢的足球,无论如何也不愿交出足球,经过一番协商,那个孩子放下足球并与那群孩子一起踢球。远处传来一声不刺耳的喇叭声,并不破坏这里的宁静。
也许,这就是城市的宁静。
大年廿六,我和父母一同回到了久违的故乡,是那样陌生,又那样熟悉。还未到忙碌的时候,便有空闲去小山丘上走走。傍晚时分,路途中,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流动的溪水,时而湍急,时而缓慢,溪中的大小石头凌乱地随意分布着,溪水冲刷着石头,那空灵的水声,犹如玉珠罗盘,淘洗着紧张的心灵,让人放松下来。
溪边的植物杂乱无章地生长着,却有一种杂乱无章的凌乱美。在众多植物中,唯那竹子最挺拔。竹林中,竹叶凌乱地交错着,竹叶与竹叶之间的缝隙中,透出一缕缕阳光,照在那厚积而薄发的竹笋上,那竹笋,正努力地向上生长着。一株幼竹与我身高相似,而我,也似这幼竹般,厚积而薄发,并迎着风生长,等待长成的那一刻。回去的路上,夕阳徐徐落下,归鸟缓缓飞回,溪水渐渐流去……
也许,这就是乡村的恬静。
从城市到乡村,风景变而心不变。心静,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心静,便是处处宁静。
作者:黄俊翔
一年四季,日夜更替。日子如流水般淌向远方,可儿时的回忆却如巨石般压在我的心中,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记得小时候,是住在爷爷奶奶家的。那里近海,即使在初春,也能感受到海浪拍在岸上,那种湿润、温热的感觉。每当过年的时候,那热闹的氛围丝毫不比东北的差。这时候你走到大街上,泥土的芳香蔓延开来,大红灯笼挂在青瓦上,照亮了整个春天。卖年货的小贩都在大声吆喝,而一个个活泼的小孩子,穿得喜庆洋洋的,拿着仙女棒转圈,别提有多高兴了……整个村子都沉浸在过年的欢乐之中。
到了夏天,故乡更是别有一番韵味。蝉鸣柳斜,故乡种了许多柳树,一阵风掠过,轻轻地把柳条吹醒了,要与之共舞,蝉自然也不示弱,奏起了隐形的小提琴,几只蜻蜓款款飞过,点了点湖面,漾起一层又一层的波纹。一片叶子缓缓落下,飘落在湖心,如一叶小舟飘向远方。一只青蛙也苏醒了,“呱呱呱”唱着自己新的专辑。远处,一座青瓦亭子里,有一个老翁,披着蓑,戴着笠,低着头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时至秋日,金黄的秋叶在树上摇摇欲坠,被泥土盖住的秋泥蕴含着丰收的香味。是的,丰收了!随着一声鸡鸣,老家的人就起早贪黑,卷起裤管,踏上了征途。
每当你走向田中那宽不到半米的小路,就会看到人们带着成就的喜悦举着镰刀,收割着一年来用汗水铸就的成果。稻子洋溢着笑容、小麦垂着头在给给予它们生命的农民鞠躬。
冬天,北风呼啸。当冬日最后一点暖阳消失在地平线下时,虽没有大雪纷飞,但却寒风刺骨。这时,老家的人便会聚在一起,每家顺带一两道拿手好菜,整个祠堂不一会儿就挤满了人,安顿好后,大家围在一起打火锅、看粤剧,让整个冬天都暖了。
可此时,当我再踏足那片土地时,我落泪了——曾经的绿水青山变成了高楼工厂,一排排的柳树也消失殆尽,年味儿也变了,旧时的祠堂早已拆迁,绿瓦红砖变成了适应时代的钢筋水泥……看到如此一幕的我如定住了一般,无数的针扎在我的心中,比起之前,眼前花花绿绿的世界便都索然无味。
我希望,希望儿时的青瓦能永筑心中,不因岁月冲刷而渐渐消失……
作者:伊健朗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题记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诞生之日,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前按下电动升旗按钮,当五星红旗高升之时,正是华夏子弟崛起前的呐喊——这一天的背后,是无数爱国烈士的舍命付出啊!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成立了,但不富裕——经过无数贪婪妄为的侵略者的掠夺,曾经养育着千万炎黄子孙的家园,变得千疮百孔。
国人穷不堪言,愿望呢,也只是刚好的充饥而已。在科技上,更谈不上什么造大飞机航母,就连汽车的研发道路上也曲折坎坷。中国在世界上理所当然没有发言权,人们知道,一个刚成立的弱国,宛如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屁孩,很可笑……
然而,中华人民也知道。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的,这一头东方雄狮正在苏醒。在主席的领导下,人们丰衣足食,科技技术飞跃般的进步,“全面小康,一带一路”政策的推行,使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幸福、美满。
回望70周年的阅兵大典,一台台轰炸机、歼击机横空飞跃,地上的装甲部队无不彰显着中国军人的英姿飒爽。这一个个有力的军队,向世界宣告,中国富起来了。富强,从军事力量起。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那月亮有着多少美好的遐想——嫦娥,月宫,玉兔……哪一样不是文化的结晶。今年二月,嫦娥四号成功抵达月球背面,这不仅是中国人富强之路的一大步,还是世界太空领域的重要一步,这个第一次,我们实至名归。富强,从科技技术起。
中国人啊,真创造出了无数个奇迹。在袁隆平爷爷的领导下,海水稻技术得到了重大成功,这意味着可耕种面积得到极大的提升。中国用最少的土地,养活了14亿人口,奇迹,这是一个奇迹。富强,从农业生产起。
这70年的变化,只是这头雄狮崛起时的前戏。
一个人的一切都可以改变,但唯独故乡无法更改。中国,是我肉体和灵魂的归宿,祖国的强大,是无数中华儿女的牺牲和付出,是每一个中国人坚不可摧的后盾!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作者:曹彬阳
故乡,是每一个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是每个人心灵的归宿。如今,我已经从农村回到了城市,但对那栋老屋,仍然记忆犹新。
院子不大,最多能容下一辆汽车。清晨,天刚刚擦亮,我便早早地起床了,打开沉重的大木门,一股大自然的清香扑鼻而来。吃过早饭,我与几个小伙伴一起,结伴跑到村子外的田野里,你追我赶,玩得不亦乐乎,传出一阵接一阵童稚的笑声。春天,油菜花开了,金黄的菜花遍地是,有的是人家种的,有的是野生的,散在田地里。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我们老家那儿,黄蝶不多,甚至可以说连影都没有,多的则是一群不知名的小昆虫,有的只有几毫米,有的甚至有十几厘米长。我们把它们捉到手心里,用树叶包起来,不一会儿,它们就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窜。我爬上树,把它们放在树杈上,不一会便一点动静也没有了,再过个几分钟,就可以看到树上时不时会有一些小小的黑点掉下来。
正午时分,太阳正散发着毒辣的光芒,灼烧着大地,我与伙伴们在村子旁找到了一条澄澈的小溪流。小溪流不长,看着就到头了;也不深,顶多没到腰间。我们便像一只只青蛙,“咕咚、咕咚”地跳下去,掀起阵阵水花。
这时,我深吸一口气,猛然闻到了淡淡的饭香,注意到升起的缕缕炊烟。
我跑回家,看到一桌丰盛的饭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开开玩笑,聊聊家常,如此的温馨、和谐。
渐渐地,我与父母不再居住在那个小村庄里了,搬到了城市住。以前我们晚上多半是点蜡烛或开几盏小灯,在城市,夜里简直是灯火通明,农村的宁静、安详,好像在一瞬间被打破了。人们一心只想着工作、挣钱,却缺失了农村人的质朴,内心渐渐变得不纯洁了,精神世界完全不一样了。但是,进入城市,我的视野更开阔了,了解到了真实社会,体会到了打拼的不易,逐渐紧跟时代潮流。
啊!故乡,何时再相逢?
作者:梁智晴
我从小学到初中的生活,其实可以浓缩为从悠闲舍到新华书店,这两个地方记录了我的成长历程。
在小区附近,有一家卖玩偶的小店,里面装饰得十分粉嫩,灯光把整间小屋装点得温暖清新,加上那许多精致的挂饰,令人进去后感到心旷神怡、一天的烦恼都可以甩掉。我给它取了个名儿——“悠闲舍”。
我有一个亲如姐妹的闺蜜,名叫“小王”,我们每天放学都会手拉手冲进那家店,把唯一的双人桌给占了,在一起讲一些小秘密、鬼故事……说起来,我们的友谊还是从那里开始的,记得是一个三年级的下午……
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下午,我没带伞,便与和我一个小区的小王一起回家,走到半路,看到有一家精致的小店,在灰蒙蒙的天空下显得格外亮丽、显眼。逛了一会儿后我提议:“现在雨还大着呢!不如做点作业再回去吧!”小王也点头表示同意。坐下后,我们边做作业边聊天,十分放松,还讲了许多小趣事,一晃眼,七点了,作业快做完了,我们也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我们这个晚上都过得很高兴,于是有了约定,以后放学都在这里做点作业再回家。
随着岁月的流失和悠闲舍的陪伴,不觉已到了六年级下学期了,过完紧张的期末考就是该说再见的时候了!
步入初中,我和小王并没有在同一所中学。紧张的学业甚至让我忘记了友谊的存在,我和悠闲舍的缘分也结束了!周末的时间分配永远只有四样:睡觉、吃饭、作业和补习班,再无时间去悠闲舍了,代替悠闲舍的是新华书店。
通常,星期五一放学,我就会抱着一堆作业前往我的新目标——新华书店。那里没有悠闲舍那么温馨、那么快乐,在面前的只有书和作业。在那里,每一个人都专注于学习,而我也总是一个人在角落里拼命地写作业,为月考而奋斗。
然而有一天,我正拿着历史书在背,忽见有个熟悉的身影正向我走来,放下书,满是按捺不住的惊喜,那正是小王。她同我一样,也沉迷于学习之中而无法自拨,见面后,如同多年未见的老乡,聊了一个下午。
人总会成长,在每个年龄段都有属于自己该去的地方。从悠闲舍到新华书店,意味着我从幼稚到成熟、从小孩到青年的生命进程,意味着我不能再如此悠闲,也意味着我的生活将被学习所代替。
从悠闲舍到新华书店,这段经历对于我来说多么重要,永不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