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老师今天上的是浙教版第15课《小鸟的家》,周老师作为一位新教师,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堂精彩的美术课,实在难得。下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感受:
一、课前准备充分 教具精致漂亮
周老师不管是自己的示范画,还有板书,还有最后呈现的大森林,都制作的非常漂亮精致,看的出周老师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做这些课前准备。
二、循循善诱学生 启发想象能力
周老师能在关键时刻启发引导学生去想象,创造属于自己的小鸟的窝。学生都说圆形的入口时,周老师会提醒可以改成爱心型的或是星星形。
三、基本功扎实 教态自然亲切
当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小鸟种类时,周老师能马上再黑板上简笔画画出来,这是让学生惊奇的,也透露出周老师的基本功十分扎实,课堂上,周老师始终面带微笑,给人一种亲切感,让学生能学的轻松自在。
最后提些建议:教师请各小组将自己的作品,安放在大树上合适的位置,然后请学生以模仿小鸟的样子飞到老师准备的大树跟前,找出自己认为优秀的作品,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的反思与评价过程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也更有趣味性。最后部分,建议教师提醒学生,不光让我们知道要爱护小鸟和我们的共有家园,我们还要做一个标志,写一句话,时时提醒那些不爱护鸟类和树木的朋友,让他们也要爱护小鸟和我们的共有家园。这样的设想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可以检验本节课的人文目标是否达到。
总之,新的艺术教材的编写是灵活多样的,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突出学生的活动设计,在每一个环节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化被动为主动,真正感受艺术课程给他们带来的无限乐趣。
《我家住在大海边》是北师大第一册中的一篇课文,它以儿歌的形式展现了一幅海边的情景图,其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景物,有大海、蓝天、月亮湾、打鱼船、老爷爷等等,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气氛。
王老师的课堂以听海浪声导入,除了激发兴趣,引起好奇,更重要的是对于基本不通汉语的外籍学生来说,直观的感受更能帮助他们理解字词句的意思。而后的教学中,王老师能够运用电子幻灯,展现了多幅优美的图片。同时还引进了歌曲《大海啊,故乡》的欣赏,学生板画等多种能让学生直观视觉、听觉感受的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对汉字的认读,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最让人感动和佩服的是王老师整堂课上中、英文两种语言运用都非常自如,显现了教师良好的个人素质。特别是王老师的发音准确,音质优美,让学生在学汉语的第一步就接受了纯正的语音语调,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王老师上的这节课难度很大,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的强度都很大。整堂课王老师都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的范读,非常辛苦,但“不断重现”又是语言学习的重要手段。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很适合学生,只是在课堂落实的处理上还不够扎实。比如对于这种面对外籍学生的汉语启蒙教学,个人觉得是否应该将字、词、句等与实物、图片、动画、音响等直观事物和手段结合起来,让学生能从听觉、触觉、视觉、味觉等多方面地去理解和感知文本的意思,让“死”的文本“活”起来,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使学生更容易记忆汉字,掌握音、形、义。
另外,在“字”到“文”的出现中,不要忽略了词语和句子,将字、词、句、文逐渐出现,由易向难逐步过度,就能比较好的在课堂上解决学生的朗读问题。同时本堂课中的电子幻灯片有一张出示全文的字体颜色选用灰色,显得太淡,看不清。
本堂课的教案似乎更像一个教学实录,教案中学生的状态只是设想、估计,不必要详细呈现。
最后,感谢王老师为我们献上的精彩一课。
《小桥流水人家》这一篇课文,开篇如诗的几句话,就勾勒出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写意画──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和唱,色彩清新而明快,情调美丽而缠绵;接着话题一转,写了小桥流水人家的人们恬淡、闲适的生活情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无“闹市”之乱耳,无“疲惫”之劳形,有如世外桃园;结尾直抒胸臆:“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怀恋和思念。
邢祎老师执教的《小桥流水人家》一课,上起来如诗如画。邢老师在课堂上努力指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次分明。教学中,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色和生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现对邢祎老师的课评析如下:
1.邢老师的课堂教学,老师通过齐读、听读、引读、范读、带着感情去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感受文章给我们带来的美,体会字里行间的诗意。分散了教学的重难点,教学目标达成意识强,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2.教师善于洞悉学生的内心所想,例如老师安排了:“你都交流了哪些喜欢的句子?”这一环节,体现知识形成过程的同时,还把结论交给学生,由他们自己自悟与发现。
3.教师基本功扎实,亲切的教态以及生动的教师语言,随时都可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今天,听了岑菊君老师执教的一年级课文《画家乡》,获益匪浅。
《画家乡》一课文中五个孩子以画画的形式介绍了自己的家乡,向小朋友们展示了我们祖国清新美丽的山水。读着《画家乡》,好象置身在一座百花盛开的大花园里旅游观光:那浩瀚的大海,掀起万倾波涛,海底蕴藏着丰富的宝藏;辽阔的平原,像无边无际的绿色海洋;茫茫草原一碧千里,别有风光;连绵群山,威武雄壮;一座座现代化城市,高楼大厦耸入云霄。课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可以说是一幅极具人文色彩,适合欣赏、领悟的风景画。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积累了美的语言,获得了美的享受,培养了美的情操。一幅幅优美的画面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祖国的美丽与家乡的可爱,更激发了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使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想拿起笔去画自己的家乡。因此,岑老师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有兴趣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言,识字、写字,画一画自己的家乡。纵观这节课的教学流程,以下三方面值得肯定。
一、识字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林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视这一点。在初读课文时,她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字形,不懂得多读几遍。认识生字是采用学生互动的形式,同桌互读,读对了打个五角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用投影来检查订正。然后,教师用生字卡片以齐读、开火车读等形式进行教学。学生积极性很高,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很好地巩固了生字。
二、岑老师在课堂上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在精读课文第二段,指导感受涛涛家乡的美时,引导学生说:“涛涛的家乡美不美?美在哪里呢?读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学生便根据自己的喜欢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得是那样的津津有味。
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的孩子要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激发阅读兴趣在低年级教学中是重要目标之一。岑老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结合课文插图,向孩子们展示了祖国各地的秀丽风光,把学习课文变为和小画家交朋友到他们的家乡去游览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孩子们去祖国各地游览、观赏。这时,读课文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而是一次有趣的旅游。学生在愉快的读书活动中走进了文本,感知了课文内容。这样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又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
本节课,从猜测快速引出键盘,通过让孩子自主学习了解键盘的功能区,从而引入本节课的重点:认识主键盘。通过有层次的活动引导孩子掌握正确的指法操作。最后,让孩子通过写字板输入一些英文单词,不仅让孩子练习写字板的打开和退出,又让孩子在挑战任务中自主练习键盘输入。
本节课有很多亮点,特别是用发星星贴纸的方式评价孩子的上课表现,有利于课堂秩序和学生学习状态的维持,同时对孩子有激励作用。在完成写字板输入英文单词的挑战中,让听课的老师也参与评价孩子的过程中,也能让听课老师深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本课的教学用词富有童趣,例如“键盘的家”来描述基本键,不仅适合三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知道打字结束后手要收回到基本键。善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是本节课的又一亮点,傅老师拍摄学生的操作通过屏幕展示,让学生们能看清楚孩子的操作,对学生也是一种激励。
本课建议:教师要实践“学为中心”的理念,不要着急替孩子回答,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思考、表达,不要着急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课堂要慢下来,为学生的发展而教。
《乡间人家》是人教版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的专题是墟落生存。随着课文的形貌,像踏在弯弯曲曲的乡间巷子上,那些俭朴的农舍前,挂满瓜架的是青、红的瓜,质朴而美丽的是各色的花,屋后或是一片青葱的竹林,母鸡带着小鸡们在林中悠然地觅食,雨后清新的地面上又被印上了快乐的小竹叶,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曼妙画面就袅袅地从屋前流淌着的小河中来到你的眼前目今文章语言清新,富有生存情趣,容易使门生孕育发生情绪上的共鸣。
荀老师执教的《乡下人家》一课,在讲课过程中,注重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文本,比如,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探”字时,荀老师用换词的方法加以理解,学生有的说可以换成“冒、钻、伸”等词语,紧接着,老师学生让说一说“你觉得哪个词好?”学生说用“探”更能把小竹笋的顽皮、可爱写出来。看来,用换词语的方法更能促进学生对作者用词准确性的理解。老师在理解鲜花轮放时,荀老师出示依着时令,顺序开放,分男女生比赛读,读出独特。老师还引导学生回忆课文《花钟》,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的发现,也是来源于生活,这里能够联系旧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是,在老师总结引导的时候,建议这里应引导写法,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才能发现美,并用文字表达美。对于学生在回答问题方面,建议针对一个问题多找几位同学,有利于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能促进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有助于课堂问题的生成,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胡老师这节课我听了三遍,每一次都有改变,每一次我都能有所收获,首先来谈谈这节课本身,这节课我也是第一次上,第一映像就是这节课内容太多,而且难以理解,找不到一个好的线索把这么多内容串起来。胡老师这堂课的最终版本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胡老师这节课从“安全”出发,把整堂课内容分为设备安全和人身安全两部分。引入情景是一则新闻报道,由于用电不慎导致火灾,视频中的关键词是“电路短路”和“超负荷运行”。胡老师抓住这两个原因,利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设计的电路图,让学生来模拟家庭电路的短路和超负荷运行,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寻找熔丝烧断的原因。分析原因也紧紧把握住由于电流的热效应,电流太大导致熔丝烧断,接下来顺理成章的讲解熔丝的一些知识点。第二块内容就是讲解人身安全,从人触电条件出发,有电压和通路,讲解单线触电和双线触电,再讲到如何防止触电,介绍插座、插头、接地线和触电笔。胡老师这样设计后,整堂课思路非常清楚,前后连接也很顺畅,所以创设情境在物理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这节课中我有两个地方没有理解,一是讲到保险丝内容的最后,胡老师问学生,有了保险丝为什么还会发生火灾?我没有想到答案,可能把各种熔丝的熔断电流表格先展示给学生这样好理解一些。第二处是讲到三脚插头时,问学生最长的脚应该和用电器什么相连?我也没想到答案,后来我想可以在讲解人身安全前,讲解一则因为电器漏电而导致人触电的新闻,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让电器接地,然后问学生上面那个问题可能要好些。
后来我去上这节课自己设想比较好,等到实施发现困难重重,首先关于家庭电路的结构学生就不理解,光靠学生课前预习我认为解决不了。当时这节课我备课备的不细致、不深入,所以上下来感觉很糟糕,所以平时备课还需要更加细致,上课之前好好模拟一遍,思考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话。
课文片段:
初读课文,整体感受
(教师范读课文,配以鲜艳的画面、动听的音乐。)
师:同学们听得都入迷了,你们自己来练习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音。
(学生自由地朗读,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下面请大家再读一遍,注意读连贯了。
(学生再次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哪里读得好,哪里需要改进。
(学生个别朗读,学生相互评议)
指导朗读,启发感悟
师:(出示“蓝天白云”图)看,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多美啊!谁来读第一行诗句?
生:蓝天是白云的家。
师:你见过什么样的白云?
生:我见过像棉花一样的白云。
师:(出示生字词“白云”)那你来读读这个词语。
生:白云。(声音轻柔)
师:这“白云”真像棉花般轻柔。
师:你们还见过什么样的白云?
生:我见过像羊一样的白云。
师:那你来读读这个词语。
生:白云。(温柔地读)
师:这“羊”真温柔!谁连起来读读这一行诗?
生:蓝天是白云的家。
师:看,小鸟在树林里多么快乐!用书上哪行诗来表现的呢?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树林是小鸟的家。(语调轻快)
师:(出示“小河鱼儿”图)看,来了一群鱼!这群鱼儿可能在做什么呢?
生:它们排队出来玩呢!
生:它们在捉迷藏呢!
师:(出示“鱼儿”一词)谁来读这个词?
生:鱼儿。
师:这个词要读得很轻快,仿佛看见鱼儿在快活地游涞游去!
师:谁来一边做做鱼儿游水的动作,一边读读这行诗。
生:(边做动作边读)小河是鱼儿的家。
师:(出示“种子破土而出、发芽”图)看,种子在温暖的泥土里得到养料,发芽了!谁来读读课文里的诗句?
生:泥土是种子的家。
师:(出示“泥土、种子”的词语卡片)谁来读读这些词语。
师:谁能连起来读读这行诗?
生:泥土是种子的家。
师:请同学们先自由练习朗读前四行诗句。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学生个别朗读)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
师:我们小朋友共同的家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句。
生: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师:是啊!祖国就象座美丽的大花园,我们小朋友就象花园里的花朵,我们在祖国的怀抱里幸福成长。你们喜欢这个家吗?(学生:喜欢!)让我们一起来朗读全文。
熟读成诵,尝试迁移
师: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想想看,还有什么是什么的家呢?除了图上的内容,还可以自己想。
生:夜晚是星星的家。
生:文具盒是铅笔的家。
生:大海是船儿的家。
生:地球是人类的家。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把你们刚才的诗句连起来,就成了一首新的小诗了。祝贺你们,小诗人!来,我们把他们连起来读一读。
(学生得意地朗读自己创作的诗句。)
评析:
胡老师充分钻研了教材,把握住了这课的重、难点。课文里的“家”既是课题,又是文眼,还是一个笔画较繁、含义深远的生字。这样的识字教学将音、形、意、象结合起来,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下来朗读全文,使学生对全文有整体感知,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然后“图文并茂,精读感悟,品读入情,熟读迁移”,用孩子熟悉的自然画面沟通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课文相应诗句的联系,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调动起学生积极强烈的情感。教师再通过富有激励性、启发性的评点语言,将学生对词句的感悟与朗读有机融为一体,“为什么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就在这鲜明的形象意会中,在这琅琅上口的语感潜咏中,孩子心领神会了“家”的深刻又最朴素的内涵,要不然孩子心里怎会流淌出这样的诗句:“夜晚是星星的家,太空是星球的家”……甚至“地球是人类的家”?就在这样的朗读、吟诵中,学生鲜明地感知形象、体验情感和内化语言,孩子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有效提高。
王老师执教的《画家与牧童》是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重在体会牧童的勇敢和画家的谦逊。同时文章中的对话比较多,是指导对话朗读的好机会。本堂课,王老师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体现新课程课堂的景象。以下两点是个人比较欣赏的。
一、以生为本,注重体会
新课一开始,王老师就让学生自由读课文2—6自然段,并在读后交流你有什么想说的?或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形成了一个初步的体会,(但以直接读课本语句为主)而王老师也并没有让学生犹如放掉缰绳的野马,在适时的时候王老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感受,指导学生将书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体会。又如,在体会画家的画技高超时,王老师出示句子: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让学生抓重点词语来谈谈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从而让学生借助图片理解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再如:牧童面对画家的错误是怎么做的?通过让学生找动作的词语,再让学生体会牧童的形象。
二、细节之处绽放惊喜
本堂课让我最为惊喜的是王老师抓住了几个细节,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形象。如:当学生说到牧童很勇敢指出了画家的错误时,王老师马上引导为什么牧童会知道?学生的思路马上打开了,牧童有放牛的经验、牧童见过两牛相斗的情形、牧童的工作就是放牛的……王老师适时小结:是啊,牧童不但勇敢,还善于观察。看,这小小的细节让人物的形象不是单纯地停留在勇敢上,人物的形象马上更充实了。而又如:在体会画家的谦逊时,王老师让学生做做拱手的动作,并说说什么时候要做拱手的动作?学生通过动手体验马上对画家的谦逊形象有了更深入的体会。
当然,本堂课中也有几个不足之处。
1、在初步体会之后,王老师没有引导好,学生的体会很多,可是没有回到课文的主线上来,所以导致后面的思路比较乱,个别环节问题出现重复现象,可见教师课堂驾驭能力不够。
2、王老师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有不少操作不当的地方。如:在指导人们怎么夸赞画家的段落时,花的时间过多,但是指导却不到位,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的范读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可以在这时充分展示自己的朗读魅力,同时朗读后可以让学生组内分角色来赞一赞,充分理解纷纷夸赞。
今天有幸听了夏老师的一节课,听她上课两个字——舒服,教学环节十分清晰,上课节奏明快,上课呈现其内容如流水般缓缓到来,一种水到渠成,自然生成。
全文描述了作者童年时简单却又快乐的生活。小溪、垂柳、小桥、茶山、老家,是作者最好的玩具,小鱼、小虾、小螃蟹,就能带给作者最大的满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则是作者故乡生活最真实的写照。
美妙的声音,如同百灵歌唱。老师用美一般的语言鼓励学生,甜就甜在老师那温柔舒缓的声音。在老师的影响下,学生的朗读、回答是最美的百灵在歌唱。
欣赏美丽的画卷,走入画中。《小桥流水人家》这篇写得很唯美。流水潺潺、复古小桥、人家温馨。夏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主要抓住优美的语句进行品味,如流水中柳树的“婀娜多姿”、“那么……那么”、“画”来欣赏流水。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小桥的美,老师问学生有没有站在小桥上扔花到小溪里去的经验。这个问题一出,学生不但思考了问题,还能借助生活经验去理解原文。小螃蟹为什么要装在瓶子里,而不是抓来吃呢?这个问题更是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给课堂带来了一个小高潮,因为我们是生活在海边,也有类似的生活经验,引起了学生共鸣。
听了夏老师这节课,使我受益匪浅,以后我要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还要善于挖掘略读课文的训练点,上出略读课文的价值,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