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20xx年10月8日消息,美团和大众点评联合发布声明,宣布正式合并,双方已共同成立一家新公司。合并后的新公司将占据中国团购领域80%的市场份额,同时成为中国最大O2O平台,新公司估值也达到170亿美元。
合并相关事项如下:
1、对等合并。美团和大众点评的合并是对等合并,两家公司5:5换股,且投资人也有不同的换股比例。合并之后,两家公司在新公司的董事会将占据同等席位。
2、联席CEO。在合并之后的新公司,大众点评CEO张涛和美团CEO王兴将有共同的话语权,共同担任联席CEO和联席董事长。张涛和王兴将各自独立负责相关业务,同时向新公司的董事会汇报,重大决议在董事会层面完成。同时,新公司将在上海和北京设计双总部运营。
3、独立运营,高频内部竞争。新公司将定位于连接人与服务。两者业务重合部分主要集中在部分高频到店业务,合并后,这部分业务将保持独立于运营,进行内部良性竞争,以避免人才流失和总体份额下降。双方业务团队将保持目前的架构和职责不变,继续按原定战略目标快速发展,增强产品创新、客户体验改进和新业务创新能力。
美团偏重高频低额业务,而大众点评偏重低频高额业务,两者互补互助。此番联合下,O2O的团购领域,势必又会掀起新的波澜。
谈判双方:
美团 VS 大众点评
谈判时假设上述并购并未发生,模拟当时谈判。
谈判问题:
1、两公司合并后,人事安排方面是否会有相应变动?员工福利待遇是否会有变化?
2、合并后,两公司各自股东的股权会如何变动?
3、合并后,在团购市场,公司的发展定位是什么?如何继续保持市场领先者的状态?
20世纪末,一个最著名的谈判案例就是戴姆勒—奔驰的子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的合并谈判。1994年,戴姆勒—奔驰的子公司梅塞德斯—奔驰股份公司在海尔穆特·维尔那的领导下,开始寻找合作伙伴。戴姆勒集团的战略规划负责人考德斯回忆道:“当时在董事会上谈到公司业务的时候,我们总是离不开轿车的话题,仅靠梅塞德斯的牌子,我们的增长已经达到了极限,要想获得新的增长点,就必须依托其他的牌子。”克莱斯勒求贤若渴也有很长时间了。“克莱斯勒和戴姆勒—奔驰是天配,对此我毫不怀疑。”克莱斯勒公司董事长伊顿说。在5月21日的股东大会上,克莱斯勒副总裁路茨就此事表态说,虽然宝马深受人们的尊敬,但是戴姆勒—奔驰的生产线更适合于克莱斯勒。
当时在长达8个月的谈判期间,维尔那也曾经试图和克莱斯勒就合作事宜进行会谈。此后,几经周折,戴姆勒给这次秘密行动起了一个名字叫“伽马”。伽马是希腊语的第三个字母,前两个字母代表曾经进行过,但是没有成功的联合计划。
1998年5月6日,德国戴姆勒—奔驰股份公司与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制造公司宣布合并,组成新的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两强联合决定了近50万人的命运,将创造高达2 600亿德国马克的年营业额,几乎相当于整个丹麦的国内总产值。这一消息立刻震动了全球工业界和经济界。同一天在《华尔街日报》登载了一篇文章,题为《戴姆勒·克莱斯勒的秘密会谈——350亿美元的两强大联合》。文章一见报,戴姆勒的股票顿时由178德国马克猛涨到201德国马克,克莱斯勒的股票由4l美元涨至53美元。
我国某冶金公司要向美国购买一套先进的组合炉,派一高级工程师与美商谈判,为了不负使命,这位高工作了充分地准备工作,他查找了大量有关冶炼组合炉的资料,花了很大的精力对国际市场上组合炉的行情及美国这家公司的历史和现状、经营情况等了解的一清二楚。谈判开始,美商一开口要价150万美元。中方工程师列举各国成交价格,使美商目瞪口呆,终于以80万美元达成协议。当谈判购买冶炼自动设备时,美商报价230万美元,经过讨价还价压到130万美元,中方仍然不同意,坚持出价100万美元。美商表示不愿继续谈下去了,把合同往中方工程师面前一扔,说:“我们已经作了这么大的让步,贵公司仍不能合作,看来你们没有诚意,这笔生意就算了,明天我们回国了”,中方工程师闻言轻轻一笑,把手一伸,做了一个优雅的请的动作。美商真的走了,冶金公司的其他人有些着急,甚至埋怨工程师不该抠得这么紧。工程师说:“放心吧,他们会回来的。同样的设备,去年他们卖给法国只有95万美元,国际市场上这种设备的价格100万美元是正常的。”果然不出所料,一个星期后美方又回来继续谈判了。工程师向美商点明了他们与法国的成交价格,美商又愣住了,没有想到眼前这位中国商人如此精明,于是不敢再报虚价,只得说:“现在物价上涨的利害,比不了去年。”工程师说:“每年物价上涨指数没有超过6%。余年时间,你们算算,该涨多少?”美商被问得哑口无言,在事实面前,不得不让步,最终以101万美元达成了这笔交易。
巴西一家公司到美国去采购成套设备。巴西谈判小组成员因为上街购物耽误了时间。当他们到达谈判地点时,比预定时间晚了45分钟。美方代表对此极为不满,花了很长时间来指责巴西代表不遵守时间,没有信用,如果老这样下去的话,以后很多工作很难合作,浪费时间就是浪费资源、浪费金钱。对此巴西代表感到理亏,只好不停地向美方代表道歉。谈判开始以后似乎还对巴西代表来迟一事耿耿于怀,一时间弄得巴西代表手足无措,说话处处被动。无心与美方代表讨价还价,对美方提出的许多要求也没有静下心来认真考虑,匆匆忙忙就签订了合同。 等到合同签订以后,巴西代表平静下来,头脑不再发热时才发现自己吃了大亏,上了美方的当,但已经晚了。
案例分析:这个是一个挑剔式开局策略的运用,在一开始的时候对对手的某项错误或礼仪失误严加指责,使其感到内疚,从而达到营造低调气氛,迫使对方让步的目的。本案例中美国谈判代表成功地使用挑剔式开局策略,迫使巴西谈判代表自觉理亏在来不及认真思考的情况而匆忙签下对美方有利的合同。
但是我与此同时我们更需要注意的是,这也是一个关于国际的商务谈判,其中就没有很好的运用我们上文中所提出的观点应该在谈判之前了解对方的文化,并且应该想好一旦迟到的情况下应该如何是好,如何地应对这种文化上的差异.
一个专门推销建筑材料的推销员,一次听说一位建筑商需要一大批建筑材料,便前去谈生意,可很快被告知有人已捷足先登了。他还不死心,便三番五次请求与建筑商见面。那位建筑商经不住纠缠,终于答应与他见一次面,但时间只有5分钟。这位推销员在会见前就决定使用“趣味相投”的谋略,尽管此时尚不知建筑商有哪些兴趣和爱好。
当他一走进办公室,立即被挂在墙上的一幅巨大的油画所吸引。他想建筑商一定喜欢绘画艺术,便试探着与建筑商谈起了当地的一次画展。果然一拍即合,建筑商兴致勃勃地与他谈论起来,竞谈了1小时之久。临分手时,允诺他承办的下一个工程的所有建筑材料都由对方供应,并将那位推销员亲自送出门外。
你认为这位推销员的成功之处在哪里?[分析提示]在于对顾客个性心理,这里主要是指个人兴趣和爱好的洞察。然后投其所好,为洽谈赢得了一个良好的开局。资料来源:《现代推销理论与技巧》,吴健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1.寻找顾客的需要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去考虑,企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最大利润,而实现利润的途径是满足消费者需求。推销是市场营销中促销的一种手段,那么推销人员在洽谈之前,也必须尽量设法找出顾客的真正需要,投其所好地开展推销。有的推销人员赢得了洽谈的机会后,只是从自身企业的角度去介绍自己产品的特点、自己的价格政策或对顾客的优惠措施,惟独不去思考、判断此刻顾客在考虑什么,顾客最关心的是什么。
往往说了半天后,顾客会不耐烦地说:“如果我需要你的产品,我会跟你联系的,再见。”其实,推销洽谈的最根本目的就是满足消费者(顾客)需求,那么推销人员要善于让顾客发表见解,从他们的话语中了解他们真正所需,这样才能增加成功机会某房地产公司的刘迪听说XX公司的王科长近日有购房的打算,立刻去王科长的家里进行拜访。“王科长,听说您打算购置一栋住宅,不知是真是假?”“是有这个打算。现在住房太挤,住着一点也不舒服。
因此,我想另找住处!”“我们公司现在有几栋房子,正准备出售,不知您有没有兴趣?质量和样式准能使你称心如意!”然后,刘迪带王科长去了公司房子所在地。他边走边介绍,“这栋房子总价才xx万元,这在市区内已经十分便宜了,您认为怎么样!”“太贵了,太贵了!”“您等一下,我再和主管商量商量。”隔一段时间,刘迪又回来对王科长说:刚才,我和主管商量了一下。主管说,我们在地也有一处类似的房子,样式和这也差不多,周围环境也不差,而价格适合于你的要求,您觉得怎样?”“那去看看吧!”
当王科长看了地的房子以后,感觉还可以,于是就和刘迪签了订购单。签单之后,刘迪顺便又适宜地补充了一句:“我们公司设计的房子有配套的装修服务,如果需要请联系我们。”不知后来王科长是否又购买刘迪的装修材料,但不管怎样,刘迪的推销是成功的。
有一家旅店四周有些吵闹,不处于最有利旅店发展的理想住所,旅店董事会存在是否搬迁的争议。但是旅店的占地面积很大。有一天,一位名叫威尔逊的先生找到了旅店的经理希望洽谈旅店的买卖问题。威尔逊先生的建筑开发承包公司希望买下旅店。经理回答她从没想要卖出旅店,但是如果价钱合适,董事会也许会考虑。最后,威尔逊先生留下了自己的名片,表示希望继续洽谈。
董事会委派史蒂夫办理此事,并且对史蒂夫充分信赖,基本上委托他全权代理。史蒂夫在咨询了一位谈判家朋友之后,先和威尔逊打了非正式电话,然后两个人在一次鸡尾酒会中进行了首次会谈,在会谈中,史蒂夫坚持自己付账并且没有做出关于董事会寻址搬迁的暗示。威尔逊先生希望马上谈论借口,但是史蒂夫借口需要董事会批准,而将具体价格谈判推迟到了两周后。
在两周的准备期间,史蒂夫确定了两块搬迁地:包含房地产费用和其他杂项费用在内,22万美元的梅德福处以及27.5万美元的奥尔斯顿处。因此,史蒂夫以22万美元作为谈判底线。然后,他调查了现在旅馆所在地房产的一般售价,他根据专家建议,估计旅馆售价大概在12.5万美元。最后,史蒂夫根据威尔逊的可能建筑意图,粗略地确定威尔逊能出的最高价在27.5万至47.5万美元之间。
谈判开始时,威尔逊说“请告诉我,你们能够接受的最低条件是什么,好让我看看是否能再做点什么。”史蒂夫不愿意首先报价,于是反问:“为什么不告诉我们,你愿意出的最高价格,好让我来看看是否能在削减点价格”。威尔逊先生于是报价12.5万美元为开盘价格,并以周围房产售价作为支撑。之后,史蒂夫强调了旅馆并不愿意搬迁,除非环境更安静,他们不会卖掉旅馆,而安静的地方房产都很贵。最终,史蒂夫以60万美元最为最初报价。威尔逊先生反驳,这个价格根本不可能被接受。之后,两人决定暂时休会,均表示仍需调查。
但是两天后,威尔逊先生打来电话,表示他愿意将价格提到25万美元。史蒂夫忘乎所以,脱口而出“现在这个价格比较接近了”。在他意识到自己的莽撞后,他又补救道,他相信自己能说服董事会将价格降到47.5万美元。之后,两人约定了下一次谈判。
在这次谈判中,威尔逊逐步将价格提到了29万美元,最终确定在了30万美元,而史蒂夫则先降价至42.5万美元,之后又降到了40万美元,然后又“费力地”降到了35万美元。最终,史蒂夫表示他需要和董事会联系,看看是否能进一步降价。
这是,史蒂夫所能拿到的价款依然远远超于27.5万美元的价格,他们计划将搬迁多余的款项用于购买商品和纳入“财务援助基金”。他们都很希望拿到35万美元。
最后,史蒂夫和威尔逊打了电话,表示董事会杜宇30万美元的报价有不同意见,因此,“您的公司能不能再多出一点儿?如果我们的买卖做成了,你们的公司能不能免费做相当于3万至4万的装修?”威尔逊表示,公司并不准许自己承诺免费承包类交易,因而不行。史蒂夫又问“那能否对旅馆的‘财务援助基金’卷4万美元的款项?”,威尔逊最后同意捐助2.5万美元,而史蒂夫同意了。
理论分析
以上的谈判情形是一个典型的“黑箱”情景,无论是实力相对强大的威尔逊先生,还是以史蒂夫先生为代表的旅馆一方,双方都不知道对方所持的底线价格,只能通过各种信息进行推断。在这个时候,能够保持谈判关系中相对强势地位的一方则更可能获得利益。而在整个谈判过程中,旅店一方小心地维护了自己的相对强势地位。
首先,在威尔逊先生主动接触旅店经理,希望商谈旅店的转让事宜时。旅店经理敏锐地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单纯的意向询问,更是对谈判中主体双方地位的首次确认。因此,旅店经理艺术性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从没想要卖出旅店,但是如果价钱合适,董事会也许会考虑”。这一信息首先暗示己方对旅馆出卖这笔交易不存在任何依赖,因而也对威尔逊先生一方不具有依赖。但是,由于威尔逊先生主动联系旅店经理一方,因而依然表现了自身对该笔交易的依赖性。这样,在旅店经理的掩饰下,该谈判形成了表面上的单方面依赖。并且,旅店经理援引“董事会”,借助自己的“授权问题”占据了主动且没有否定谈判未来发展的可能。
然后,谈判人史蒂夫在主动权争取方面更是不遗余力。由于旅店其他人堆谈判不感兴趣,他是旅店实质上的全权代表,但是他多次借助“授权问题”谋取谈判主动权,在谈判的关键时刻依据自己的意愿中止谈判,这使得他免受当时报价的时间压力,从而让他可以更为充分地考虑接下来的报价。除此之外,史蒂夫在首次谈判的一开始便着力避免先报盘,而是尽量设法让对方先报盘。比较令人可惜的是,史蒂夫在第一次听到威尔逊先生的提价后,有些忘乎所以,脱口而出“现在这个价格比较接近了”,这使得他的低价有一定程度上的泄露。不过,好在他表示他只是“自信能够说服董事会”,暗示者并不是董事会的指示。补救手段有一定效果,但是“能够说服”本身也能传递旅馆一方对此的满意态度。不过,虽然史蒂夫先生在此有一定失误,我们仍可以从这一事件中发现“授权问题”的挽救失误的作用。己方谈判代表不要被授予全权,至少,不要让对方知道己方代表被授予全权。
由于是“黑箱”情景,两方之间互不知晓对方低价。因此,双方通过事先准备以判断对方报盘就显得尤为重要。史蒂夫在参加谈判时,从旅店附近的房产交易价格以及威尔逊先生的购买动机两个方面进行推断。史蒂夫由于信息不足,所以估算的报价并不准确,但是其股价并没有错,最后的成交价正在其估算的价格内。
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史蒂夫在鸡尾酒会与威尔逊会谈时,史蒂夫先生坚持自己付账的行为表明自己的立场,向威尔逊先生表明了自己较为强硬的立场。由谈判另一方付账难免会使得双方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模糊,掺杂一定私人情谊。而且自己付账还会表明自己谈判的坚决,令对方不会过度欺压。并且,史蒂夫在最终报盘时,顾全了对方颜面,要求涨价的同时,不再严格地从交易价格方面谋求利益,而是基于威尔逊的报价请求对方提供装修或者捐助。谈判是以利益为中心的利益分配过程,双方应当关注的是实质上的利益。在这样的前提下,谈判双方都应当尽力提供多种选择方式。因为在多种选择的情况下,双方都更容易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在威尔逊先生否认了“免费装修”的提议后,史蒂夫先生迅速地提出了“捐助款”的建议。这一建议同时满足了双方的利益追求。史蒂夫提高了威尔逊先生的实际出价,但是回避了立场问题,而关注了利益问题。
史蒂夫先生的降价策略同样值得玩味。他以60万美元作为开盘报价,然后在第一降价时降了最大幅度的12.5万美元,然后依次降了5万美元、2.5万美元。最后的35万报价则是“费力地”降到的。由此可见,他的降价策略是逐渐缩小降价幅度,这样可以避免威尔逊先生对降价的不满足。这一种做法符合降价的谈判策略。
中国某工程承包公司在加蓬承包了一项工程任务。当工程的主体建筑完工之后,中方由于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便将从当地雇用的大批临时工解雇,谁知此举导致了被解雇工人持续40天的大罢工。中方不得不同当地工人进行了艰苦的谈判,被解雇的工人代表提出让中方按照当地的法律赔偿被解雇工人一大笔损失费,此时中方人员才意识到他们对加蓬的法律太无知了。根据加蓬的劳动法,一个临时工如果持续工作一星期以上而未被解雇则自动转成长期工,作为一个长期工,他有权获得足够维持两个妻子和三个孩子的工资,此外,还有交通费和失业补贴等费用。一个非熟练工人如果连续工作一个月以上则自动转成熟练工,如果连续工作三个月以上则提升为技术工人。工人的工资也应随着技术的提升而提高。而我国公司的管理人员按照国内形成的对临时工、长期工、非熟练工、熟练工以及技工的理解来处理加蓬的情况,结果为自己招来了如此大的麻烦。谈判结果可想而知,公司不得不向被解雇的工人支付了一大笔失业补贴,总数目相当于已向工人支付的工资数额,而且这笔费用属于意外支出,并未包括在工程的预算中,全部损失由公司自行支付。
广东一家乐器制造厂邹经理惴惴不安地走进会议室,谈判桌前坐着的是4位沃尔玛的谈判代表,他们中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
邹经理的需求很简单,他手下有6000人的工厂,他需要沃尔玛20万把吉他的订单,以维持工厂的运转和盈利。但是谈判对手显然有备而来。“他们已经掌握了足够多的信息。”邹经理一开始便被沃尔玛“大鳄”的气势所压倒--沃尔玛的谈判代表侃侃而谈,中国现在有多少家乐器厂,规模多大,各自生产哪些产品和半成品。
“他们是非常职业化的商人。”邹经理开始深呼吸,“虽然沃尔玛的谈判队伍中没有乐器圈的人,但显然,他们对这一行业的市场足够了解。”更重要的是,沃尔玛的谈判队伍透露给邹经理一个重要信息--同行的企业都在争做这笔订单。
由于沃尔玛的采购量大,邹经理还是接受了沃尔玛开出的条件。沃尔玛开出的价位,让邹经理每把吉他获得的利润只有之前普通订单的一半。但这不是沃尔玛所要求条件的全部。让邹经理让人无法相信的是“沃尔玛提出,要把电吉他的音箱部分订单交给另一家工厂生产,而我们只是生产吉他机身和负责组装。”这让邹经理的利润再次被剥夺走5%.
最后,邹经理了解到了沃尔玛的“良苦用心”, “一家香港注册公司以来料加工的名义,找到上海一家工厂生产音箱,由于电吉他是销往美国的,所以沃尔玛直接和这家香港注册公司签订采购协议,可以免除进口关税。如果我们直接向上海工厂采购则需要加增进口关税。" 邹经理认为自己和沃尔玛谈判团队的交手中,对方确实是有备而来!没想到他们的谈判队伍对谈判专业知识如此了解!利用产品的特点分解了订单,获得了更大的利润空间。 问题:谈谈双方中谈判中如何分析环境因素的,这场谈判对双方有何利弊?
我国某冶金公司要向美国购买一套先进的组合炉,派一高级工程师与美商谈判,为了不负使命,这位高工作了充分地准备工作,他查找了大量有关冶炼组合炉的资料,花了很大的精力对国际市场上组合炉的行情及美国这家公司的历史和现状、经营情况等了解的一清二楚。谈判开始,美商一开口要价150万美元。中方工程师列举各国成交价格,使美商目瞪口呆,终于以80万美元达成协议。当谈判购买冶炼自动设备时,美商报价230万美元,经过讨价还价压到130万美元,中方仍然不同意,坚持出价100万美元。美商表示不愿继续谈下去了,把往中方工程师面前一扔,说:“我们已经作了这么大的让步,贵公司仍不能合作,看来你们没有诚意,这笔生意就算了,明天我们回国了”,中方工程师闻言轻轻一笑,把手一伸,做了一个优雅的请的动作。美商真的走了,冶金公司的其他人有些着急,甚至埋怨工程师不该抠得这么紧。工程师说:“放心吧,他们会回来的。同样的设备,去年他们卖给法国只有95万卖元,国际市场上这种设备的价格100万美元是正常的。”果然不出所料,一个星期后美方又回来继续谈判了。工程师象美商点明了他们与法国的成交价格,美商又愣住了,没有想到眼前这位中国商人如此精明,于是不敢再报虚价,只得说:“现在物价上涨的利害,比不了去年。”工程师说:“每年物价上涨指数没有超过6%。余年时间,你们算算,该涨多少?”美商被问得哑口无言,在事实面前,不得不让步,最终以101万美元达成了这笔交易.
20xx年初,天津市房地产市场不断升温,房价节节高升,本市某大型民营房地产集团公司(下称H公司)正在开发一住宅项目,该公司已取得项目地块的土地使用权,并以土地使用权为主要资产成立了一家中外合作企业性质的项目公司。20xx年3月,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因资金不足,希望引进资金雄厚的合作伙伴,完成项目的开发。
某美国私募股权基金(下称P公司)看好天津房地产市场,通过调研,相信此项目能够在短期内取得良好的回报。H公司是一家长期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企业,有丰富的开发经验和良好的市场前景,亦希望通过与P公司的合作,打开一条新的融资渠道,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为下一步进军资本市场积累经验。双方一拍即合,很快开始关于合作的具体磋商。这也是本市第一起境外私募基金与本市房地产公司合作的项目。本律师从双方开始合作谈判时,作为H公司的专项法律顾问,全程参与了此项目的法律服务。
经过历时三个月的紧张工作,双方于20xx年5月在上海一揽子签署了全部共计16个与此次合作有关的协议和文件。此次合作,开启了天津民营房地产企业和境外私募股权基金合作的先河,为H公司拓展融资渠道,提高管理水平,开拓国际市场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公司发展具有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