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大全实用文档工作总结内容页

对地理考试的总结

2024-04-07 08:51:34互联网工作总结

对地理考试的总结 篇1

作为中学教学重要指挥棒--高考,其功能已从过去的"选拔"模式(即遴选少数尖子学生),逐步转变为"淘汰"模式(即将不能适应大学学习的人加以分离)。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已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近年来,越来越强调有助于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新形势,高三地理教学应从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技术等方面入手,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的思维为重要目标。

一、全面安排,重基础

高三地理教学实际上是对中学阶段地理学习内容的全面复习,从20__年起广东省省高考采用的模式是3+综合+X(综合为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科综合,X为六科中任选取一科,即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根据有关文件精神,高考综合考试地理学科以《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为依据,考必修课的内容;综合总分中地理学科占综合总分占20%左右,测试既有学科内的综合(约占60-70%)也有跨学科的综合内容(占20%)。

综合科目,首先是学科内的综合,其次才是跨学科的综合 。跨学科的综合试题占一定比例,其比重将随着普通中学教学改革的深入逐步加大。也就 是说,综合能力测试主要是指学科内的综合,哪怕是跨学科的综合也是建立在各学科教学基础上的综合。因此,目前的中学地理教学应把精力放在结合本学科教学,努力培养学生地理 综合能力。只有保证了双基教学的传统优势,教给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动用知识解 决综合问题才会有坚定的基础,切勿在跨学科综合上猜题押宝。因此,高三地理复习应该重基础,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以学科知识为载体。

如何安排高三年级的教学工作呢?首先根据高考的总体要求和学生的学情,制定了高三年级总体复习计划,在思想上对高考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认识,并对高三的复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高三年级的总体复习计划大体上分为二个部分,即时间安排和内容安排。时间安排分为周课时安排和复习阶段安排,具体情况为:每周2课时,第一轮复习时间为20_年9月~20_年2月,第二轮复习时间为3月1日~4月14日,第三轮复习时间为4月16日~5月24日,6月份为总复习。内容安排以高中地理教材为主,将初中地理内容有机地融合进去。具体地分为三块,即自然地理基础知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

自然地理基础知识以高中地理上册自然地理内容为主,将初中地理中的时区和区时、经纬线、地球和地球的运动等内容结合进来,补充地图、地形、等值线等内容,用15个课时完成;人文地理以高一下册教材为主,适当结合区域地理的有关内容,用15个课时完成;区域地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国的主要区域,以及世界上的主要国家,用10个课时完成;这些知识的"梳理"均在第一轮复习中完成,按2课时/周计算,高三第一学期的总课时为40课时,考虑到节假日的因素,故将第一轮复习延至第二学期开学。

第二轮复习侧重学科内的综合,形成知识网络,构成学科体系,强调训练、点评。第三轮复习注重专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总复习阶段主要查漏补缺,适当进行跨学科综合复习,并进行考前指导、心理训练等。我们分别在20__年3月25日、5月12日参加佛山第一、二模拟考综合测试卷,统一把握在全市中的复习情况和效果,并及时进行质量分析,向分管教学校长和分管主任通报情况,便于对高三的教学进行全面的监控和调控。

把握系统,兼顾区域

教育部规定:新高考地理只考必修课内容(暂不考高三选修教材内容)。这无 疑给中学地理 教师增加了一个难题,因为高中地理必修内容为系统地理,而选修教材为区域地理(中国、 世界),不考选修课内容,是否意味着不用复习区域地理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初中地理 必修课内容也是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再加上系统地理是建立在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区域 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任何系统地理的知识只有落实到某一区域范围内才能得以分 析和解决,丢开区域地理,系统地理只能是空中楼阁。文案网整理 WenAndaqUAn.COm

但是如果在高三地理复习中花较大的 精力去复习区域地理,一方面课时不允许(注:高三地理课为每周2课时),另一 方面也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与高考改革的初衷相违背。如何处理这两者的关系,根 据高考命题原则:以高中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和近几年上海、广东的高考试题的题型, 以区域地理(图表、数据)为材料,运用系统地理的原理分析、判断、评析某一国家或地区的 地理特征和现实存在的某种地理现象,认为目前的高考地理复习应把握系统地理,兼顾区域 地理,即复习时把重点和精力放在高中系统地理上,当涉及到相关初中区域地理时,则适当 拓宽补充,特别是人文地理知识,更要注重与区域地理的联系,只有把各种人文地理的现象 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复习高中地理“气候”内容时 ,应从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入手,运用世界和中国气候分布图,补充复习各大洲和中国气候 类型的分布:复习中国四大工业基地时,则要补充复习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 洲的区域图,并从地理位置、资源、能源、农业、交通等区域要素入手,分析评价四大工业 基地的特点及发展方向等等。 在整个高三复习过程中,把全面打好基础放在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对这一届高三学生,地理基础比较薄弱,我觉得应该先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下功夫,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厚实的基础,就谈不上更高层次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能力,重方法

综合能力考试题往往以“问题立意”,其试题必然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 识,却又融合各科(或各部分)知识,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要加强联系和相互沟通,努力探 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交叉、整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 学科知识,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的考试模式,强调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因此,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高三地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不意味着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为发明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渗透于平时每节课的教学中。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应该有一个立足点,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这个"点"可以定位在"理解"这个层次上。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教材中的基本内容,需要学生理解、掌握,这种"理解"的要求是什么?学生怎样将这种"理解"表现出来?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关键。

对地理考试的总结 篇2

作为中学教学重要指挥棒--高考,其功能已从过去的"选拔"模式(即遴选少数尖子学生),逐步转变为"淘汰"模式(即将不能适应大学学习的人加以分离)。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已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近年来,越来越强调有助于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新形势,高三地理教学应从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技术等方面入手,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的思维为重要目标。

一、全面安排,重基础

高三地理教学实际上是对中学阶段地理学习内容的全面复习,从20__年起广东省省高考采用的模式是3+综合+X(综合为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科综合,X为六科中任选取一科,即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根据有关文件精神,高考综合考试地理学科以《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为依据,考必修课的内容;综合总分中地理学科占综合总分占20%左右,测试既有学科内的综合(约占60-70%)也有跨学科的综合内容(占20%)。

综合科目,首先是学科内的综合,其次才是跨学科的综合 。跨学科的综合试题占一定比例,其比重将随着普通中学教学改革的深入逐步加大。也就 是说,综合能力测试主要是指学科内的综合,哪怕是跨学科的综合也是建立在各学科教学基础上的综合。因此,目前的中学地理教学应把精力放在结合本学科教学,努力培养学生地理 综合能力。只有保证了双基教学的传统优势,教给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动用知识解 决综合问题才会有坚定的基础,切勿在跨学科综合上猜题押宝。因此,高三地理复习应该重基础,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以学科知识为载体。

如何安排高三年级的教学工作呢?首先根据高考的总体要求和学生的学情,制定了高三年级总体复习计划,在思想上对高考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认识,并对高三的复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高三年级的总体复习计划大体上分为二个部分,即时间安排和内容安排。时间安排分为周课时安排和复习阶段安排,具体情况为:每周2课时,第一轮复习时间为20_年9月~20_年2月,第二轮复习时间为3月1日~4月14日,第三轮复习时间为4月16日~5月24日,6月份为总复习。内容安排以高中地理教材为主,将初中地理内容有机地融合进去。具体地分为三块,即自然地理基础知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

自然地理基础知识以高中地理上册自然地理内容为主,将初中地理中的时区和区时、经纬线、地球和地球的运动等内容结合进来,补充地图、地形、等值线等内容,用15个课时完成;人文地理以高一下册教材为主,适当结合区域地理的有关内容,用15个课时完成;区域地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国的主要区域,以及世界上的主要国家,用10个课时完成;这些知识的"梳理"均在第一轮复习中完成,按2课时/周计算,高三第一学期的总课时为40课时,考虑到节假日的因素,故将第一轮复习延至第二学期开学。

第二轮复习侧重学科内的综合,形成知识网络,构成学科体系,强调训练、点评。第三轮复习注重专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总复习阶段主要查漏补缺,适当进行跨学科综合复习,并进行考前指导、心理训练等。我们分别在20__年3月25日、5月12日参加佛山第一、二模拟考综合测试卷,统一把握在全市中的复习情况和效果,并及时进行质量分析,向分管教学校长和分管主任通报情况,便于对高三的教学进行全面的监控和调控。

把握系统,兼顾区域

教育部规定:新高考地理只考必修课内容(暂不考高三选修教材内容)。这无 疑给中学地理 教师增加了一个难题,因为高中地理必修内容为系统地理,而选修教材为区域地理(中国、 世界),不考选修课内容,是否意味着不用复习区域地理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初中地理 必修课内容也是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再加上系统地理是建立在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区域 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任何系统地理的知识只有落实到某一区域范围内才能得以分 析和解决,丢开区域地理,系统地理只能是空中楼阁。

但是如果在高三地理复习中花较大的 精力去复习区域地理,一方面课时不允许(注:高三地理课为每周2课时),另一 方面也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与高考改革的初衷相违背。如何处理这两者的关系,根 据高考命题原则:以高中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和近几年上海、广东的高考试题的题型, 以区域地理(图表、数据)为材料,运用系统地理的原理分析、判断、评析某一国家或地区的 地理特征和现实存在的某种地理现象,认为目前的高考地理复习应把握系统地理,兼顾区域 地理,即复习时把重点和精力放在高中系统地理上,当涉及到相关初中区域地理时,则适当 拓宽补充,特别是人文地理知识,更要注重与区域地理的联系,只有把各种人文地理的现象 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复习高中地理“气候”内容时 ,应从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入手,运用世界和中国气候分布图,补充复习各大洲和中国气候 类型的分布:复习中国四大工业基地时,则要补充复习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 洲的区域图,并从地理位置、资源、能源、农业、交通等区域要素入手,分析评价四大工业 基地的特点及发展方向等等。 在整个高三复习过程中,把全面打好基础放在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对这一届高三学生,地理基础比较薄弱,我觉得应该先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下功夫,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厚实的基础,就谈不上更高层次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能力,重方法

综合能力考试题往往以“问题立意”,其试题必然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 识,却又融合各科(或各部分)知识,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要加强联系和相互沟通,努力探 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交叉、整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 学科知识,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的考试模式,强调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因此,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高三地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不意味着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为发明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渗透于平时每节课的教学中。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应该有一个立足点,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这个"点"可以定位在"理解"这个层次上。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教材中的基本内容,需要学生理解、掌握,这种"理解"的要求是什么?学生怎样将这种"理解"表现出来?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地理课的状况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问题,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回答问题基本上是念书。学生没有对所学内容消化吸收,没有把所学的内容变成自己的"东西"表述出来,这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教学效果亦大打折扣。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抓住所学知识的关键词和中心思想,并且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样就真正理解了,也真正学会了。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内容分析、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理解联系实际,这个过程中潜在着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如果能很好地引导和挖掘,学生的学习能力会大大提高。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材工。在每一部分知识学习前,教师应尽可能介绍针对性的学习方法,如区域地理的复习面广量大,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如区域地理的复习首先要把握某一区域的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再进一步研究该区域的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自然资源等)、人文状况(如人口、民族、宗教、工、农业生产部门、布局、交通、城市等)。在评讲试题时,也应讲解题方法,如材料题的解题方法,解答跨学科的选择题的思维步骤可以概括为:认真审题,接受信息——信息筛选——联系地理有关章节的知识点——运用地理知识进推理——迁移有关知识找出内在联系——进行推理解决问题。

解答跨学科综合问答题或论述题既要打开思路有话可说,又不必过分展开,回答问题要开门见山地阐明观点,确定答题的范围、重点和层次,文字要简洁、明确、通顺,防止“有骨无肉”或“画蛇添足。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从已定的材料(文字材料、图像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有效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最终参加高考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所以,教师应该把方法教给学生,把思考留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

为了让教师更好地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我校组织教师做了有关这一方面的专门讲座,还把有关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印发给每个高三的学生这些对学生,尤其是对像我校这样档次的学生大有裨益。

综合考试强调“遵循教学大纲,又不拘于教学大纲。”并不是说综合考试是超纲考试,它 所反对的是对大纲知识点的死记硬背,提倡的是对大纲所规定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 因此,目前的中学地理教学应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在此 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联系实际,去与其它学科综合、渗 透。 在基础知识教学上,应重视基础知识的及时梳理、归纳、使之系统化,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 知识结构。

在培养能力上,应强化学科特点,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特征,决定了运用 图表、数据说明问题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地理试题的设计,要用各种形式的图表 及文字、数据材料等来表现地理事实、概念或规律,要求合理运用已学的知识、掌握的研究 方法、形成的观念去阐释、分析、判断、评析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现实存在的某种 地理现

三、联系实际,关注生活,重热点

高考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让学生从课本中走出来,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热点,考试发展方向是趋向学以致用,(目前提出的如研究性学习其目的就是这样)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避免死读书,读死书。

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一门科学。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整个世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为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地理高考内容的主旋律,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地理时政的新闻报道,把学习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全球发展战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要求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掌握的研究方法、形成的理念来阐释、分析、判断、评价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现实存在的某种地理现象;通过这些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的分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从中还可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外,重视地理实践活动,在高一、高二,教师应多创造条件,而校领导应多多支持,通过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天文观测、气象测量、环境检测、岩体鉴定等活动,增强感性活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探究性学习)

在高三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提供了一些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能源问题、人口问题、洪涝灾害问题、____伪科学问题、西部大开发问题、中国台湾问题、中东问题、巴以地区、克什米尔地区、科索沃(北约轰炸我南使馆)、哈瓦拉(南方首脑会议)、俄罗斯车臣问题、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亚太经合组织第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朝鲜问题、20__年奥运、中国加入WTO、北京申奥、等等。政治、历史、地理学科渗透的专题研究课还有:(1)中国季风气候与历代水利建设;(2)经济结构战略调整;(3)经济一体化与中国加入WTO;(4)环太平洋经济发展趋势;(5)国际经济新秩序;

(6)石油提价对世界经济的影响;(7)假日经济;(8)城市化进程与小城镇化;(9)多极化问题;(10)黄河流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11)长江流域经济发展;(12)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13)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外来势力侵略等。(还有诸如这些问题是世界和中国正在或已经发生的重大事件,作为高中毕业生,应该对这些问题有一个基本的和正确的认识。高考不回避热点问题。

如何学习、研究这些专题呢?教师应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内容,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理解这些问题,学生亦可以有独特的见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有的专题不仅仅局限于地理学科,还涉及到文科综合,甚至更多学科的知识。如中国台湾问题,可以从花莲地震入手,复习有关地震和地震分布知识,再联系到中国台湾的气候、地形、河流、自然资源以及经济等知识,还可以从地理学科延伸出去,如海峡两岸关系、历史上中央政府对中国台湾的管辖情况等。总之,设计这些专题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串起来、用起来,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也加强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提高效率,重媒体

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使得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地理学科比较侧重于宏观地研究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以及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很多地理现象无法直接观察到,因此,电教媒体的使用对于地理课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使用电教媒体提高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呢?关键在于依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处理好教材、学生、教师等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得电教媒体真正为地理教学服务。在高三地理复习中,电教媒体的作用和优势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紧扣教材内容,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尽可能多的提供大量信息材料;帮助学生构建空间概念;有利于表现个别地理要素特征及相互关系;为师生共同完成训练题提供方便;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兴趣等。

在高三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辅助地理教学,课堂教学时间大大节省,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如在复习自然地理部分"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这部分内容时,用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二个课时就较好的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整个课堂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讲练结合,从课堂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对主要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令人满意。

总之,文科综合考试模式下的高三地理教学,应突出基础、强调能力、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对地理考试的总结 篇3

作为中学教学重要指挥棒--高考,其功能已从过去的"选拔"模式(即遴选少数尖子学生),逐步转变为"淘汰"模式(即将不能适应大学学习的人加以分离)。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已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近年来,越来越强调有助于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新形势,高三地理教学应从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技术等方面入手,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的思维为重要目标。

一、全面安排,重基础

高三地理教学实际上是对中学阶段地理学习内容的全面复习,从20xx年起广东省省高考采用的模式是3+综合+X(综合为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科综合,X为六科中任选取一科,即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根据有关文件精神,高考综合考试地理学科以《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为依据,考必修课的内容;综合总分中地理学科占综合总分占20%左右,测试既有学科内的综合(约占60-70%)也有跨学科的综合内容(占20%)。

综合科目,首先是学科内的综合,其次才是跨学科的综合 。跨学科的综合试题占一定比例,其比重将随着普通中学教学改革的深入逐步加大。也就 是说,综合能力测试主要是指学科内的综合,哪怕是跨学科的综合也是建立在各学科教学基础上的综合。因此,目前的中学地理教学应把精力放在结合本学科教学,努力培养学生地理 综合能力。只有保证了双基教学的传统优势,教给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动用知识解 决综合问题才会有坚定的基础,切勿在跨学科综合上猜题押宝。因此,高三地理复习应该重基础,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以学科知识为载体。

如何安排高三年级的教学工作呢?首先根据高考的总体要求和学生的学情,制定了高三年级总体复习计划,在思想上对高考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认识,并对高三的复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高三年级的总体复习计划大体上分为二个部分,即时间安排和内容安排。时间安排分为周课时安排和复习阶段安排,具体情况为:每周2课时,第一轮复习时间为20xx年9月~20xx年2月,第二轮复习时间为3月1日~4月14日,第三轮复习时间为4月16日~5月24日,6月份为总复习。内容安排以高中地理教材为主,将初中地理内容有机地融合进去。具体地分为三块,即自然地理基础知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

自然地理基础知识以高中地理上册自然地理内容为主,将初中地理中的时区和区时、经纬线、地球和地球的运动等内容结合进来,补充地图、地形、等值线等内容,用15个课时完成;人文地理以高一下册教材为主,适当结合区域地理的有关内容,用15个课时完成;区域地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国的主要区域,以及世界上的主要国家,用10个课时完成;这些知识的"梳理"均在第一轮复习中完成,按2课时/周计算,高三第一学期的总课时为40课时,考虑到节假日的因素,故将第一轮复习延至第二学期开学。

第二轮复习侧重学科内的综合,形成知识网络,构成学科体系,强调训练、点评。第三轮复习注重专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总复习阶段主要查漏补缺,适当进行跨学科综合复习,并进行考前指导、心理训练等。我们分别在20xx年3月25日、5月12日参加佛山第一、二模拟考综合测试卷,统一把握在全市中的复习情况和效果,并及时进行质量分析,向分管教学校长和分管主任通报情况,便于对高三的教学进行全面的监控和调控。

把握系统,兼顾区域

教育部规定:新高考地理只考必修课内容(暂不考高三选修教材内容)。这无 疑给中学地理 教师增加了一个难题,因为高中地理必修内容为系统地理,而选修教材为区域地理(中国、 世界),不考选修课内容,是否意味着不用复习区域地理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初中地理 必修课内容也是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再加上系统地理是建立在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区域 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任何系统地理的知识只有落实到某一区域范围内才能得以分 析和解决,丢开区域地理,系统地理只能是空中楼阁。

但是如果在高三地理复习中花较大的 精力去复习区域地理,一方面课时不允许(注:高三地理课为每周2课时),另一 方面也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与高考改革的初衷相违背。如何处理这两者的关系,根 据高考命题原则:以高中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和近几年上海、广东的高考试题的题型, 以区域地理(图表、数据)为材料,运用系统地理的原理分析、判断、评析某一国家或地区的 地理特征和现实存在的某种地理现象,认为目前的高考地理复习应把握系统地理,兼顾区域 地理,即复习时把重点和精力放在高中系统地理上,当涉及到相关初中区域地理时,则适当 拓宽补充,特别是人文地理知识,更要注重与区域地理的联系,只有把各种人文地理的现象 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复习高中地理“气候”内容时 ,应从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入手,运用世界和中国气候分布图,补充复习各大洲和中国气候 类型的分布:复习中国四大工业基地时,则要补充复习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 洲的区域图,并从地理位置、资源、能源、农业、交通等区域要素入手,分析评价四大工业 基地的特点及发展方向等等。 在整个高三复习过程中,把全面打好基础放在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对这一届高三学生,地理基础比较薄弱,我觉得应该先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下功夫,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厚实的基础,就谈不上更高层次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能力,重方法

综合能力考试题往往以“问题立意”,其试题必然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 识,却又融合各科(或各部分)知识,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要加强联系和相互沟通,努力探 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交叉、整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 学科知识,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的考试模式,强调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因此,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高三地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不意味着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为发明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渗透于平时每节课的教学中。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应该有一个立足点,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这个"点"可以定位在"理解"这个层次上。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教材中的基本内容,需要学生理解、掌握,这种"理解"的要求是什么?学生怎样将这种"理解"表现出来?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地理课的状况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问题,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回答问题基本上是念书。学生没有对所学内容消化吸收,没有把所学的内容变成自己的"东西"表述出来,这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教学效果亦大打折扣。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抓住所学知识的关键词和中心思想,并且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样就真正理解了,也真正学会了。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内容分析、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理解联系实际,这个过程中潜在着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如果能很好地引导和挖掘,学生的学习能力会大大提高。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材工。在每一部分知识学习前,教师应尽可能介绍针对性的学习方法,如区域地理的复习面广量大,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如区域地理的复习首先要把握某一区域的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再进一步研究该区域的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自然资源等)、人文状况(如人口、民族、宗教、工、农业生产部门、布局、交通、城市等)。在评讲试题时,也应讲解题方法,如材料题的解题方法,解答跨学科的选择题的思维步骤可以概括为:认真审题,接受信息——信息筛选——联系地理有关章节的知识点——运用地理知识进推理——迁移有关知识找出内在联系——进行推理解决问题。

解答跨学科综合问答题或论述题既要打开思路有话可说,又不必过分展开,回答问题要开门见山地阐明观点,确定答题的范围、重点和层次,文字要简洁、明确、通顺,防止“有骨无肉”或“画蛇添足。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从已定的材料(文字材料、图像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有效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最终参加高考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所以,教师应该把方法教给学生,把思考留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

为了让教师更好地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我校组织教师做了有关这一方面的专门讲座,还把有关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印发给每个高三的学生这些对学生,尤其是对像我校这样档次的学生大有裨益。

综合考试强调“遵循教学大纲,又不拘于教学大纲。”并不是说综合考试是超纲考试,它 所反对的是对大纲知识点的死记硬背,提倡的是对大纲所规定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 因此,目前的中学地理教学应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在此 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联系实际,去与其它学科综合、渗 透。 在基础知识教学上,应重视基础知识的及时梳理、归纳、使之系统化,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 知识结构。

在培养能力上,应强化学科特点,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特征,决定了运用 图表、数据说明问题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地理试题的设计,要用各种形式的图表 及文字、数据材料等来表现地理事实、概念或规律,要求合理运用已学的知识、掌握的研究 方法、形成的观念去阐释、分析、判断、评析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现实存在的某种 地理现

三、联系实际,关注生活,重热点

高考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让学生从课本中走出来,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热点,考试发展方向是趋向学以致用,(目前提出的如研究性学习其目的就是这样)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避免死读书,读死书。

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一门科学。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整个世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为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地理高考内容的主旋律,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地理时政的新闻报道,把学习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全球发展战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要求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掌握的研究方法、形成的理念来阐释、分析、判断、评价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现实存在的某种地理现象;通过这些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的分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从中还可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外,重视地理实践活动,在高一、高二,教师应多创造条件,而校领导应多多支持,通过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天文观测、气象测量、环境检测、岩体鉴定等活动,增强感性活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探究性学习)

在高三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提供了一些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能源问题、人口问题、洪涝灾害问题、伪科学问题、西部大开发问题、中国台湾问题、中东问题、巴以地区、克什米尔地区、科索沃(北约轰炸我南使馆)、哈瓦拉(南方首脑会议)、俄罗斯车臣问题、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亚太经合组织第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朝鲜问题、20xx年奥运、中国加入WTO、北京申奥、等等。政治、历史、地理学科渗透的专题研究课还有:(1)中国季风气候与历代水利建设;(2)经济结构战略调整;(3)经济一体化与中国加入WTO;(4)环太平洋经济发展趋势;(5)国际经济新秩序;

(6)石油提价对世界经济的影响;(7)假日经济;(8)城市化进程与小城镇化;(9)多极化问题;(10)黄河流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11)长江流域经济发展;(12)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13)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外来势力侵略等。(还有诸如这些问题是世界和中国正在或已经发生的重大事件,作为高中毕业生,应该对这些问题有一个基本的和正确的认识。高考不回避热点问题。

如何学习、研究这些专题呢?教师应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内容,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理解这些问题,学生亦可以有独特的见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有的专题不仅仅局限于地理学科,还涉及到文科综合,甚至更多学科的知识。如中国台湾问题,可以从花莲地震入手,复习有关地震和地震分布知识,再联系到中国台湾的气候、地形、河流、自然资源以及经济等知识,还可以从地理学科延伸出去,如海峡两岸关系、历史上中央政府对中国台湾的管辖情况等。总之,设计这些专题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串起来、用起来,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也加强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提高效率,重媒体

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使得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地理学科比较侧重于宏观地研究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以及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很多地理现象无法直接观察到,因此,电教媒体的使用对于地理课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使用电教媒体提高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呢?关键在于依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处理好教材、学生、教师等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得电教媒体真正为地理教学服务。在高三地理复习中,电教媒体的作用和优势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紧扣教材内容,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尽可能多的提供大量信息材料;帮助学生构建空间概念;有利于表现个别地理要素特征及相互关系;为师生共同完成训练题提供方便;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兴趣等。

在高三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辅助地理教学,课堂教学时间大大节省,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如在复习自然地理部分"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这部分内容时,用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二个课时就较好的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整个课堂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讲练结合,从课堂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对主要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令人满意。

总之,文科综合考试模式下的高三地理教学,应突出基础、强调能力、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对地理考试的总结 篇4

20xx年高考落下了帷幕,备受关注的高考试题展露真容,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虽然地理试题在不断变化,但一直不变的是知识体系和越来越贴近生活的出题思路。我们甘肃省所采用的新课标Ⅱ更加表现出这种倾向,试题难度逐渐降低,更加侧重考查学生对地理生活常识的理解和应用侧重能力的考查,体现了一直以来高考能力立意的宗旨。

一、试题分析和评价

试题结构:试题结构没有变化,必答部分有选择题11道(44分):非选择题36题(22分)、37题(24分)共46分;选答题在选修模块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中任选一题作答(10分),总之题型体量试题结构都没有变化。

1、客观题(选择题)部分 【难度变化】下降

今年的高考试题仍然采用五组材料展开,分别为城市区位、世界区域地理、地球运动(仅第4题一道)、地理新概念理解(“蓝水”和“绿水”概念的判定)、地理环境整体性、气候成因分析、农业地域类型,整体难度较低,题目综合性好,知识点考察范围广。选择题题组数量增加,共5组,每组题的数量减少,这样变化使得命题涉及到更多的知识点。今年的选择题整体偏简单、都是基础知识,考察以世界地理基本常识为主,基本没有“陷阱”型问题,难度较20xx年、20xx年高考题简单。

2、主观题(综合题)部分 【难度变化】简单

第36题考察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平原,从气候、河流的水文特征、地理生物入手,难度较低,几乎都是讲课过程中的答题模版,学生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容易拿到高分。 第37题考察中国东北商品农业,特别是三江平原的农业类型,都是答题模版,直接套用就可以了,只是出题形式略有变通,没有直接考察农业区位选择,而是以“环境质量优良”、“病虫害少”、“化肥使用量少”这种原因描述的形式出题而已,基本答题模板基本没变。

3、选修题部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