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晶
傅雷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在他给孩子写的家信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这点。他的教子之道是灵活,有技巧的。他的方法虽然有严厉,但更多的还是父亲对于孩子们的关心。赤子之心则是贯穿在这份感情中的缕缕细线。也正是因为他正确的教子方法,才使得他的孩子们不断取得辉煌的佳绩。
在生活细节中,他经常会给傅聪提出建议,以及在他做错时及时进行纠正。恰似一位无微不至的老师,关心着孩子的的一举一动。傅聪幼年便十分喜爱弹琴,但是傅雷却没有同意他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弹琴,但傅聪没有放弃对弹琴的这份热爱,反而更加努力地练习,因为他的天资卓越和后天的不断练习,他的弹琴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增长。等到他十七随时,傅雷才同意他可以专一的练习弹琴了。这足以看出傅雷对孩子成长中的谨慎。在傅聪赴波兰进行比赛时,傅雷也用书信的形式去引导傅聪。他告诉傅聪一天最好练习几个小时,不要过于疲惫,也要注重休息。在他遇到音乐方面的问题时,要及时咨询老师或者与他交流。这简单的几句话中流露出来的都是父亲对于孩子的满满的关心。再快进行比赛时,傅雷还是寄来了一封信,告诉傅聪不用特别紧张,心里不用有太大的压力。名次没有那么重要,只要尽力就行。这封信是父亲对孩子的激励,也是给远在他乡的儿子的心灵慰藉。因为这几天的努力成果傅聪取得了极好的成绩。傅雷更是毫不掩饰地表现出傅聪取得这一成绩的开心与赞美,但开心之余,傅雷也告诫傅聪要继续努力,不能自大,要怀揣着赤子之心继续前行。出处 WwW.WENAnDaqUAN.COm
在傅聪婚后,傅雷更是告诉他不能太忙于工作,要多陪伴妻女。傅雷对于儿媳妇和孙子也是十分疼爱,他甚至将自己的教子之道传授给他们。他还会经常给他们寄书,以此来熏陶他们的思想。
傅雷曾说:“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在生活细节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傅雷这种教子方法,无疑成为了众多父母的榜样。
李欣怡
《傅雷家书》选摘自1954年至1966年傅雷及其夫人写给他们的儿子——傅聪的百十来书信。书中的信充满着问候与教导,所体现的更是傅雷对儿子的关爱,中傅雷及其夫人笨重,委婉的语言风格,还有他们对儿子的教导和关心,含有着丰富的教导经验和真挚的感情使它成为了经典之作。傅雷,字怒安,号怒魇,生于1908年,是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作家,教育家,他不仅仅是一个父亲,倒更像是一个合格的老师,朋友。
从生活细节,情感问题,人际交往,友情问题,读书求学这几个方面来教导傅聪。其中,严谨和细节是傅雷教导儿子的主要特点。在这么些方面中,生活中的繁琐小事同其他一样呈现在书本中,却像火焰一样烙印在我的心头,时时刻刻都无法忘记,令我感触颇深……
“出台行礼或谢幕,面部表情要温和,切勿像过去那样太严肃。这与群众情绪大有关系,应及时注意。只要不急,心里放平静些,表情自然会和缓。”从细节出发,从生活中的仪容仪表来谨示傅聪,体现出傅雷的细致入微……“你素来有两个习惯: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丝围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裤袋里。这两件都不合西洋的礼貌。”“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手插在上衣袋里比插在裤袋里更无礼貌,切忌切忌!”“在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也要平放在桌下,搁在自己腿上或膝盖上。”这几句话是关于傅雷对儿子生活细节方面的教导,写出了像穿大衣,手搭口袋这样小的习惯是切记的,这种微小的生活中的细节,倘若是我们,又会怎么来看?
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常不把细节放在心上,觉得这种小事又能帮助我们些什么,他们只在意,看重了通向成功的路,却早已忘了,这一土一石才是路的前身……或许,我们离更好所差的,只是那细小如土石的细节罢了。书中,傅雷对傅聪的教导,我们又何尝不能运用于自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