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思想引领落实树人使命
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这也是对我们的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要加强师生思想引领,以思想引领培根铸魂,筑牢师生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
一、巩固意识形态阵地,筑牢思想基石。
党的宣传工作是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加强党的思想政治领导、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的重要方式。要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积极开展学习和宣讲,坚持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常效化,加强网站和公众号建设,做好宣传工作。要稳妥做好宗教和民族工作,党内外知识分子同学习、同部署,对教学、科研、网络把好政治关,不断提升舆情应对能力。
坚持以党建带团建促群建,打造良好的学风、院风。努力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日常思想教育、学生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之中,确保新思想学习四年不断线,学生全覆盖,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广泛开展以爱党爱国为核心的学生活动,如红色演讲、师生诵读、拍摄爱国短视频等,传承红色基因,进一步夯实信仰之基。
二、强化理论武装,守好课堂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课程思政也同样发挥着思想引领作用,同样要把道理讲明白。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用党的理论培根铸魂,这就是课程思政的任务。要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传承红色基因,为党为国育人育才。要教育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拥护“两个确立”,为国家奋斗,为社会奉献。教师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不仅要有高水平的业务,也要有良好的政治素养,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性开展政治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所以要进一步强化理论武装,将新思想全面精准融入,和学生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三、强化教师身份意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教师应当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肩负起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党总支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落实学校党委各项目标任务的关键,把培育良好师德师风作为学院事业发展核心,建设一支“为学、为师、为人”和谐统一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树榜样,学先进,坚持“课堂有纪律,学术有禁区”,要坚持师德目标导向,在教师评优评先中坚持“师德失范一票否决”。要强化教师身份意识,引导教师自觉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在生活中时时处处讲道德、重品行、作表率。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努力做好“四个引路人”,用育人业绩体现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我们的使命。我们要持续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继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党的故事,要把学习的所思所悟落实在行动中,落实在工作上,努力成为胸怀“国之大者”,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担当使命勇作为阔步前进向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青年一代:“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一代寄托了多大的希望和期许,他也道出了青年一代的使命如炬、重任如磐。在4月25日,今年的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人民大学的考察调研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他对青年一代的关心关爱。作为时代新人,青年大学生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担当,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肩负如此重担的一代人,总书记怎能不时时牵挂,事事留心呢?
青年一代的思想必须过硬、本领必须高强,才能具备堪当未来大任的能力和素质。因此,总书记观摩思政课教学,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思政教育的目的、大思政格局的建设;参观博物馆、图书馆,教育学生不忘鲜红历史、赓续红色血脉、厚植爱国热情、传承中华文化;看望老教授专家、同师生代表座谈,言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调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就要始终坚持“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初心不变,就要坚定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变,就要精心打造德才兼备的经师人师的目标不变。这也与他几天前在写给北京科技大学老教师的回信中赋予教师们的使命任务交相辉映:“希望你们继续发扬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的精神,坚持特色、争创一流,培养更多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把为党、为国培养合格人才作为我们的终身使命,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研究青年人的成长成才规律,秉持久久为功的信念,倾尽全部精力奉献于祖国的教育事业。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响亮口号激励下,立足新时代、建功新征程就是对青年一代的希冀。青年一代就是要把自己的青春挥洒在建设国家的时代重任上,这才是实现自我价值、追逐自我梦想的正道。就如同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时所讲的那样:“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只要我们行而不辍,就一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挑战。”带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和无限期许,让我们一起向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视野宏阔,语重心长,催人奋进,具有极强的政治性、理论性、思想性、指导性。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校立德树人,必须要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如今我们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阔步前进,对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面对我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开展高等教育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扎根于中国大地,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这一切,都离不开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这是办好中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保证。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校1958年建校之初,就将学校定性为一所“红色高等学校”,我校历届党委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升本以后提出的为地方发展培养“靠得住有本事用得上”的合格人才目标,也是省委领导对我校的殷切希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折不扣将总书记的重要要求贯彻到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始终把牢迎接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这条主线,进一步校准工作方向、明晰着力重点、突出自身优势、发挥更大作用,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教育全校学子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擦亮沧州师范学院“红色高等学校”办学品牌。
党政办公室作为学校党委的“总枢纽”“参谋部”,应该带头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跟党中央决策部署谋大事,紧贴学校实际抓落实,紧扣干部作风能力练队伍,在全面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履行党委主体责任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效率高质量服务保障学校党委和基层党组织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中心工作。
最后,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写给办公室工作人员的一首小诗作为勉励:“爱书爱字不爱名,求真求实不求荣。多思多谋不多怨,争苦争累不争功。”
为师者,当立志争做“大先生”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每年五四前后,这个时间我是留给青年人的,到年轻人中间和青年学生相处,到学校看看。”今年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如约而至。4月25日,他来到中国人民大学,与青年学子促膝交谈,并看望了该校的老教授、老专家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代表,他希望中青年教师向老教授老专家学习,立志成为“大先生”,在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上不断创造新业绩。
这并非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谈到“大先生”。2023年12月,他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以及2023年4月,他在清华大学考察时,都提到了“大先生”这一称谓。在今年这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
在中国,“先”生二字是一种尊称,始见于《礼记·曲礼》,是对父兄长者和教师的称呼。“大先生”更是对有德业者的尊称。只有人格、品德、学业上能为人表率者,才能称为“大先生”。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高校教师在政治上、专业上、修为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争做“大先生”,应该是我们高校教师的共同追求,尤其对广大青年教师更具有方向引领作用。
下面,我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工作重要论述的心得体会,就如何成为“大先生”谈几点粗浅认识。
首先,先生之大,在于信仰之“高”。要成为“大先生”首当其冲的是要始终不渝地坚守教师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必须牢记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树立、弘扬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辉形象。立德树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它贯穿于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高校职能的全过程。做好高等教育,就必须能够明确回答“人才培养”的灵魂三问即“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不仅关系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校建设的步伐,而且也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高校教师的教育信仰要高,应当拥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和信念,拥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先生之大,在于修为之“深”。好老师必须道德情操过硬。“德”是衡量教师的第一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要想成为“大先生”,就要品德高尚、情操高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要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上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用堂堂正正的人格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要做到有教无类,要有宽广的胸襟格局,把对家国之爱、对教育之爱、对学生之爱融为一体,关爱每一个孩子,激发每一种潜能。要做到行为世范,就要“吾日三省吾身”“诚意正心”“知行合一”,不断提高道德修养。青年教师在从业之始,就要给自己树立道德标杆,把修身养德作为一生的功课。
再次,先生之大,在于学识之“实”。具有扎实学识是当好教师的看家本领。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潭水。学养不深、根底不厚,教不了学生;能力不强、方法不当,教不好学生。做好老师、做“大先生”,就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而有道、教而有法。“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青年教师要力戒浮躁,深耕学识,不能窄化知识面,不能停留在象牙塔内,不能满足于从网上剪剪贴贴,不能局限于本学科范围,尤其要高度关注前沿知识、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知识和育人的知识,切实提高教书育人能力。
最后,先生之大,在于育人之“智”。教师应该有大爱且教而有法。孔子对三千弟子,一视同仁,且因材施教,这正是孔子的教育智慧,唯此才使得不同禀赋弟子殊途同归。仁爱之心是当好教师的内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要成为“大先生”,就离不开老师的仁爱、包容和奉献。
我们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学生成长面临着更多新的挑战,“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更加需要大智慧。青年教师是教师群体中年龄上距离学生最近的人,有着天然代际优势,要敏于问题,善于钻研,敢于创新,勇于破解教书育人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的各领域、全过程。
总之,生逢盛世,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生力军,既承载着接续奋斗、载梦前行的使命,也肩负着开源活水、立德树人的担当,应该倍加珍惜沧州师院这一大好平台,珍惜韶光,踔厉奋发,立“大先生”之志,做奋斗之人,谱时代新曲!
传承红色基因打造育人队伍强化育人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想解决好这个世纪命题,我认为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筑牢教育根基,传承红色基因。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红色基因是我们的特有符号,也是我们的立党之根,治国之本。我们的教育事业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历史重任,赓续红色血脉是我们永远遵循的教育方向。所以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教学活动中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有大局观念,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新道路。
第二,打铁还要自身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的学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老师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广大教师要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以难以逆转的影响,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第三,要强化育人效果。如今我们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阔步前进,对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我们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教学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把立德树人理念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真正做到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要时刻教育广大青年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辟阐述实现民族复兴历史伟业赋予高校的战略使命,鲜明论述高素质高校教师队伍的深厚内涵,立足“两个大局”,着眼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科学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为我们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仅对广大青年学生和教师提出了殷切期望,还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师范类地方性应用型院校,我们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社会培养人民教师的重任,更应主动作为、积极作为、敢于作为,强化“融入、融合、融通、融汇”,高标准构筑“大思政”育人格局,倾心塑造“大先生”。
一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魂强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实现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理论上的又一次重大创新飞跃。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目标之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自觉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坚定不移用党的创新理论培根铸魂,深入推进“三进”工作,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打造思政“金课”,按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利用深圳改革开放“活教材”,讲好故事,讲明道理,建好思政“金课”,推动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建立健全教师用心教与学生用心悟相向而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并行的思政教育体系。切实把高校建设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上好具有师范特色的“大思政课”,结合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北京冬奥精神,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
二是坚持党管人才工作格局,带好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说:“好的学校特色需要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有爱才有责任。”作为高校,要把人才资源作为学校第一资源,把人才发展作为当前发展首要目标,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高校基础性工作,引导教师做立德树人的大先生、信念坚定的追梦人、品格高尚的引路人、担当有为的奋斗者。作为教师,我们要不负总书记的嘱托: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总书记十分重视事关文化传承的冷门“绝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我们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人才培养方案,以弘扬传承中华文化的自觉性和使命感,努力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才引培力度,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强化教师思想政治引领,丰富师德师风内涵教育,采取坚强有力措施,建立健全师德建设考核长效机制,形成全方位、无死角、全覆盖的教师师德监督网络,完善师德师风规范。完善人事体制机制,完善专业技术考核机制,强化教学科研工作考核评价。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办法,创新高层次人才管理方式方法,健全高层次人才评价体系,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对于高质量人才要敢于主动出击,确保高质量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继续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和人员招聘工作,以适应学校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树榜样示范引领,形成“六个着力”师德建设新模式,将“四有”好老师的精神落实到工作岗位中,不断提高教师政治站位及深层次育人能力,激活学生成长发展支持体系,培养和造就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三是坚持统筹好发展与稳定,确保安全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
当前正值毕业季、考试季、就业季,要高度重视安全稳定工作,要认识到师生生命安全至高无上,深入细致地做好对师生的教育引导、心理疏导、信息掌控等工作。要按照云书记张校长反复强调统筹好发展与稳定,统筹好疫情防控防控和教育教学的要求。在疫情防控方面,保证层层压实责任,坚持“人、技、物”共防。当前外省输入我省病例时有发生,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学校外防输入和校内管理等方面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防控决不能懈怠。坚持外防输入这个重点,加强门卫管理,加强人员进出学校,物品入校的审批管理。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要严格对照年度工作要点和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精准发力,稳步推进,力保2023年各项工作有序推进,高质量完成,确保学校发展和安全稳定一体推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四是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彰显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信心之源,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辩证统一关系,不断坚定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四个自信”,培塑新时代大学文化,在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上态度鲜明,行动坚决。
育人于行。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深入挖掘师生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活动的教育元素,探索“云端思政课”,组织学生上好家国课、师范课、时代课。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将新思想、新理念融入课程课设方向,同时结合课程自身特色、校本文化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的特色之路。以文化人。发挥学科优势,深化七色育人品牌建设,持续培育特色学校文化与大学精神,深入挖掘校史资源和“明德博学知行日新”的校训精神,依托“七馆一园”大力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优良美德和核心价值观教育,以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思政+美育等滋养学生,提升综合素质,树立文化自信。深耕历史纵向,用数字赋能红色文化传承。接续培养听党话、跟党走、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