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大全实用文档心得体会内容页

高中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

2023-12-25 08:18:42互联网心得体会

高中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 篇1

本学期,在学校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我认真再次研读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对高中语文的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有了更清晰的了解。提到新课标、新高考、新课改有一个绕不过去的词语就是核心素养。素养就是把一件事做好的能力,技能。要实现语文的学科素养我们就必须找到一个着眼点,我关注到的是阅读素养,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基本途径;阅读是传递信息,促进社会交流的主要媒介;阅读是提升公民能力素养的重要途径;阅读是落实全民阅读理念,建设书香社会的根本保证。此次新课标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认真研读课标,运用课标,让新课标在我的课堂落地生根,让语文成为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学科。

高中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 篇2

近日,在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3年版)》后,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普通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为广大语文教师带来了“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专题讲座。听完讲座后,我受益匪浅,下面就讲座内容,浅谈我对新课标的理解与体会。

此次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指引,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强调和凸显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并依据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

那么,身处新课标时代下的语文教师应如何“学”和“做”呢?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作为一名新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明白学无止境,才能学以致用。新课标时代下的每位语文教师,都是新课标的研究者,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学习并适应新课标,以迎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自觉投入新课标时代。

其一,转变观念。观念指挥着行动,作为语文教师要主动改变固守旧课标的经验的观念,时代在不断地进步,教育观念也要不断地发展变化,我们应主动面对新时代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比如,我们可以主动去了解新课标的“新”在什么方面,只有做到转变观念,主动接受新课标的新变化,才有可能付诸正确的行动,才能够准确达成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目标。

其二,细致研读。当我们从心态上接受了新课标时代已经到来的事实后,就可以主动、细致甚至于是热情地研究新课标标准,这也是后续实施新课标教学的前提与保障。比如,本次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从三个层面设置6个学习任务群,义务教育阶段“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是与现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形成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衔接。全新的6个学习任务群的具体任务是什么?怎么做?如何评价?新课标中均给出了细致的指导,语文教师应认真研读,才能将新概念融入自己的认知领域。

主动学习并适应新课标,这是新课标时代下语文教师的一个方面——“学”的方面。

当然“知之不若行之”,新课标时代下语文教师还应知道另外一个方面——“做”的方面。

新课标下语文教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践行新课标的内容,温儒敏教授在此次讲座中提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建议,值得广大语文教师借鉴学习。

其一,在日常每一节课的教学中具体落实。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新课标,将标准中提出的具体方法与实施建议转化为与学生的互动与交往,无疑是践行新课标的一条最佳途径。比如新课标提出的“以文化人”,这是对语文课程概括的补充,这也是社会发展提出的严峻要求,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做到“润物无声”。再比如新课标提出的“学习任务群”,统编版的教材是以单元教学为主,这些单元都是有人文主题的,也有语文的要素,这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在落实任务群。日常教学中的方方面面,都是落实新课标的阵地。语文教师可以在一阵地中,让每一次扎实的教学指导,成为学生发展进步的台阶。

其二,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创新。新课标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包括四个方面: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这四个方面协调发展,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此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新课标的变化。而“作业作为占据学生大量课余时间的学习任务,对学生学业质量、诊断改进教学、家校关系、学生素养发展等至关重要。”因此语文教师在作业设计上应有所创新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比如,在作业设计中可以更加开放地吸收先进的理念,努力设计出更具有挑战意味的创意作业,让作业也成为语文学习的亮点。

总之,随着各学科新课程标准的的正式颁布,预示着义务教育进入了新课标的新时代。语文教师应有强烈的使命感,主动迎接新课标,勇于实践。

高中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 篇3

本学期,我校组织了年轻教师分享新课标学习心得的活动。从中我学习到了很多,受益匪浅。通过再次研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3版2023年修订)》,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加明确了。高中语文教学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学法指导也不应只看作是简单的传授方法,而应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同时,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这就提醒我们必须继续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总之,一切的革新,必须在实践中提高,在探索中前进,我将在实际教学中努力践行。

高中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 篇4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在各个国家的教材当中都会强化这一方面的教育内容。《2023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更加关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中华民族自尊心、爱国情感、集体意识、文化自信等方面内容。这就要求老师们在教学的时候,要特别关注课程育人导向,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要围绕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语文课程有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特别是语文课程的奠基作用,更加凸显出来。我又把眼光聚焦到了2023版课标中新增的拓展型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课标中明确指出: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学习之后,我就根据八年级教材,在教学中,运用教材的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我们这学期学生阅读的课外名著。我要求学生阅读,为了阅读的细致些,我要求学生做摘抄,在学生熟悉内容后,让他们思考:作品主人公保尔在成长过程中多次冲破“铁环”,让学生叙述保尔冲破“铁环”的经历,概括出作品中的情节。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说,待学生说完之后,让他们归纳主人公保尔在他们心中形象,最后我补充总结。让保尔的优秀品质深深地植根在他们心中。不少学生在作文“书香,伴我成长”中提到保尔对自己的影响,要以保尔为榜样,其中陈伟翔同学这样写到:在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主人公保尔受朱赫来的影响,加入革命队伍,他在成长过程中时常遭受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但为了重返战斗行列,他多次冲破“铁环”,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伟大的革命事业。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书中写道“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懊悔,他可以说:‘我已经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世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这句话点醒了我,它让我明白,人应该有远大的志向,并为此艰苦奋斗,不虚度光阴,不碌碌无为。

新课标将“文化自信”作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语文更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古诗词这种文学素养的提高是需要从小培养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我在教学中不仅古诗词要背,课本上的文言文都要背。我依据八年级文言教材,不仅教得细致,还做了一些拓展,比如:教韩愈的《马说》,我还让学生了解了韩愈的另一篇文章,《马说》的姊妹篇《龙说》,让学生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让学生从课内外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优秀的文化中徜徉。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应该与时俱进,应该在短时间内了解新课标的变化,能够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主动地、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渗透在语文教学中。

高中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 篇5

读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联系自己作为家长和语文老师的双重身份,就如何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谈谈自己的心得。

先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核心素养/内涵的表述:“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我特别关注“积累”一词,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靠长时间的积累。如何积累呢?我认为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阅读;二是实践。正常的语言学习过程包括听说读写。语文作为母语,一讲话其实都在进行听说训练。所以听说训练不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阅读习惯如何培养呢?以我家孩子为例,两三岁时,买一些认字卡片,教他认读。当认字达到一定数量,可以阅读一些带拼音和图片的童话故事。开始时,应陪他一起看,甚至读给他听。等到孩子感兴趣了,就自己看了。上一年级时,语文老师每天布置一项作业,读课外书半小时。我给他在省图书馆办了借书卡。这项作业他是认真完成的。(如果家长督促不到位的话,很多学生不能完成。)以后,基本每月到图书馆去一次,借七八本书看。到了三年级,他看《骆驼祥子》和《简爱》,竟被感动得流泪了。尽管这期间,他的语文成绩一般,我一点也不着急。而今,他已到五年级,四大名著已读了三部,正在读《红楼梦》。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现在作文其文理皆有可观,语言有张力。其他人认为我辅导的,其实他作文写得好,得益于持之以恒的阅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光读书还不行,更要行万里路。我几乎每周要带他出去玩一次,合肥市内的景点,大多玩过几遍。欣赏美景,是向自然学习,也是培养审美情趣呀。每逢家人过生日,我让他讲话。他讲得条理清晰,用词得当,赢得亲友的交口称赞。这不就是我们新课标要求的口语交际活动吗?让孩子多参加活动,多在实践中锻炼,这是丰富孩子的阅历,亦是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

如果说语文素养是一只船,那么阅读是帆,实践是风,两者相得益彰,方可顺利到达彼岸。

“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是新课标的一项要求。光靠课本内容,显然不够。初一时,我让学生买中华书局版本的《论语》和《唐诗三百首》,利用上课时间,选部分内容赏析,而后让学生打卡背诵。好景不长,家长监督不力,打卡人数越来越少。后来,我选择在早自习检查,部分学生能按要求背诵了。到了初二,我让学生买中华书局版本的《道德经》和《宋词三百首》,挑选部分讲解后,让学生背诵。语文素养较高的且愿意下功夫背诵的学生获益匪浅。如果没有经典诵读,丰厚的文化底蕴就成为无根之木了。

新课标关于课程实施方案的建议,提出了“创造真实而有意义的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这要求老师上课不能仅仅以简单的问题为向导来解读课文,要创造真实的情境,激励学生去思考探究。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上的是郑振铎的《猫》。他设置这样一个情境:如果你是一位画家,三只猫中,你愿意画哪只猫,为什么?这样不知不觉把学生带到一个情境中,其实考查的是学生对这三只猫的情感态度。比如上到《社戏》,结尾“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我让学生回忆童年趣事,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对该句话的理解加深了。

关于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我觉得要切实有效地开展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上次我上到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任务一是撰写演讲稿,任务二举办演讲比赛。以前,我只是一笔带过,让学生自读,讲一下演讲稿写作和演讲的注意事项就结束了。这次,我让学生提前撰写演讲稿,然后用一节课举行演讲比赛,每小组选一人上台演讲。大多学生的表现令人叹服。通过比赛,锻炼了学生心理素质和演讲才能。光讲不练,那学生看起来学了不少演讲知识和技巧,实际能力并未得到提升。

新课标所提出的是理论框架,是旗帜,是指南针。我们要创设情境,开展真实有效的活动,将新课标的理念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

积累是沉默者的长跑。语文核心素养是一个池塘,而学生每天的课堂学习、阅读积累和实践活动就是一滴滴水,累积多了,水面就高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