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大全实用文档范文大全内容页

2023年八一建军节主题优秀征文

2023-12-28 00:42:33互联网范文大全

八一建军节主题优秀征文 篇1

军歌伴我人生

军旗飘扬,军歌嘹亮,阔步前进在强军之路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即将迎来90华诞。此时此刻,我这位戎马一生的耄耋老兵心潮澎湃,激情满怀。

生在苦海中,长在红旗下。我在党的怀抱里启蒙,在毛泽东思阳光下长大。1935年10月,我出生在浙江省江山县江郎乡贫苦农民的家庭,从小过着衣不遮体、饥寒交迫的生活。1949年5月家乡解放,我参加了儿童团、青年团。人民政府为工农子弟开门办学,1951年7月我考上江山初级师范学校,三年后毕业,成为一名小学教师。195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被评为浙江省少先队优秀辅导员。1956年5月报考军校,参加人民海军,来到烟台海军炮兵学校。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嘹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划破寂静的夜空,迎来了初升的太阳。从踏进军营的第一天起,在军歌声中开始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军旅生活。叠被子、走正步,贯彻一日生活制度,点点滴滴,从严要求,很快完成了由民到兵的转变。每当听到军歌声,革命先辈浴血奋战、前赴后继的身影浮现在眼前;每当听到军歌声,重任在肩、勇往直前的激情涌上心头。记得入学后不久的一天早上,队长集合区队长、分队长,突击检查各分队的内务卫生。我们五分队有的动作比较慢,有的内务不够好,受到队里的批评。批评和处分,是对消极、错误的思想和行为的否定,使你明白不应该这么做。作为兼职分队长的我心里很不好受,当天召开分队会,首先作自我检讨,和大家一起谈认识、找原因,吸取教训,研究改进措施。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识到:我们解放军要有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要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这些思想观念和优良作风的培养,必须从走路开始,从叠被子做起。接着,让内务整理得好的同志做示范,对队列动作差的及时纠正,分队的卫生实行包干负责,全班开展互相帮助,我每天检查讲评,很快分队的内务卫生、队列动作“向前”了,受到队里的表扬。

1956年10月,进入本科学习,培养目标是海岸炮兵部队的副连长和排长。学习四年,我们要学习俄语和几十门专业课程,面临种种压力。在军歌的激励下,在教员的指导下,在领导和战友们的帮助下,我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在搞好学习的同时,努力做好兼职工作,积极完成各项任务。1959年6月,烟台市建造门楼水库,我们学员队参加助民劳动。当年的门楼水库,是用小推车推出来的。我这个南方人,以前没有见过独轮车,小半筐的土一推就倒。后来我向山东籍的战友学习,认真体会要领,很快能推满满的一大车,唱着“向前向前向前”军歌,开展劳动竞赛,跑在前面。白天劳动,晚上做群众宣传工作。躺在床上腰酸腿痛,像散了架似的,简直起不来了,我咬牙坚持。一个多月下来,领导给我记三等功一次。我干活不是为了表扬奖励。表扬奖励,是对积极、正确的思想和行为给予肯定,使你懂得应该怎样做。我为自己学会推小车、在劳动中受到锻炼而高兴。四年的学员生活,我先后兼任分队长、副区队长、团支部书记、俱乐部主任、学员队党支部委员等职务,被评为优秀学员、“五好”学员,学习标兵,荣立三等功一次。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雄壮的军歌声响彻校园。我踩着军歌的鼓点,昂首阔步,精神焕发,开始每天新的工作。1960年5月,毕业留校工作,先后担任学员队区队长、青年处干事,宣传处干事、副处长、处长。作为军人,打起仗来“无所畏惧、绝不屈服、英勇战斗”,在平时要立足本职、勇于担当、积极向上。面对新的业务,在军歌的激励下,我以雷锋同志为榜样,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干好一行。先后评为“五好”干部、先进工作者,荣立三等功4次。在此期间,组织上先后送我到解放军军政大学、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中央党校海军分校和海军军以上干部读书班学习。通过学习,加深了理论修养,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

1965年8月,我在部队结婚了。当年8月2日,爱妻万冬英于浙江化工学院无机系本科毕业从杭州来烟台完婚。经过体检,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后,8月6日到二马路东山办事处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8月7日星期六晚,在海军高级专科学校招待所,举行“婚礼”。那年月,穿衣凭票供应布料,我买了一床花棉毯,做了一床蚊帐,布票就用完了。结婚时我们没有添一件新衣服,我穿着灰色的海军军装,红领章、红帽徽;爱妻穿了件旧浅兰色布上衣、兰裤子,短发,右边用橡皮筋扎了一缕分发,我们去光华照相馆拍了一张两寸黑白半身结婚照。这张照片,伴随我们风风雨雨送走过了五十二个春秋,是我们相濡以沫的爱情生活的见证。那床花毯,至今仍伴随着我们。结婚那天晚上,领导和战友们来到招待所10多平方米的新房表示祝贺,我们以糖果和茶水招待,新娘在掌声中为来宾唱了一首《红梅赞》,新郎唱了一首军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军歌伴我婚礼,军歌给我力量;军歌给我激情,军歌给我荣光。晚上九点半,客人陆续离去,我们给故乡的老母亲写了一封信,决心互帮互学、互敬互爱,报答老人的养育之恩。星期一我就上班去了,8月16日爱妻回杭州等待分配工作。我们的所谓“婚礼”,既没有隆重的礼仪程序,也没有热闹的丰盛婚宴,当天的晚餐我们俩就在招待所食堂买了平常的饭菜。这似乎太“寒酸”了吧!不,我们互相理解,感到简简单单、轻轻松松、快快乐乐!52年过去了,老伴是工作的协理员,是生活的服务员,是保健的护理员,我们心心相印,白头到老。我们践行了诺言,携手同行,共享人生,足以告慰母亲。我们用真心相爱的笔墨,填写着婚姻和人生的答卷。少年夫妻老来伴,家有老伴金不换。诊惜老伴,善待老伴,过好夕阳每一天。

1986年6月,学院增设了航空工程专业,组建为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我被调到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担任副主任。我们学院培养的是海军导弹部队和航空部队指挥和工程技术干部,他们到基层部队去,懂技术,会指挥,能带兵,会做政治工作。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特色,我军的优势,我军的生命线。战争年代,我军所以能用小米加步枪打败敌人的飞机加大炮,重要原因之一,我军有强有力的政治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武器装备发展了,但优良传统不能丢,政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发展。我们政治理论教研室开设了《军队基层政治工作》课程,我就担任讲授这门课程的任务。32年前我是一名小学教师,如今重登讲台面对的是大学本科生,如何把新的历史时期《军队基层政治工作》这门课程讲好?我面临新的考验。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军歌在耳边回荡,我决心致力改革,把《政工》课推上新的台阶,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优化教学内容。先后5次去海军部队调研,面向部队,贴近实际,把基层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融汇在教学之中;二是开放讲台。走出去、请进来,把学员带到部队,让部队基层干部和毕业学员传授“带兵之道”,增强实践环节,着眼提高学员政治工作能力;三是改进教学方法。增强知识性和趣味性,把管理学、教育学、法学、美学、心理学等有关知识,贯穿在政工课里;四是为人师表。把政工课的“示范教学”——“看我的”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教书育人,转变学员思想。教鞭刻深了皱纹,粉笔染白了头发,呕心沥血一堂课,千言万语育新人。学员们一致反映:“政工课确实有用、需要、爱学”。有的学员说:“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学会了做人,感到自己成熟多了!”1988年8月,我被评为副教授,授予专业技术大校军衔。在副教授的岗位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与人合著的《新时期带兵艺术》一书,由黄河出版社出版;1990年5月,参加全军院校政工课程教学研讨会,我的论文在会上作了交流;1992年评为学院优秀教师。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秋去冬来,不觉我已跨进老年行列,1994年4月,一纸命令,离岗退休。如何使退休生活缤纷多彩,我面临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转折。我的宿舍楼就在海军航空工程学院营区,“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军歌声声声入耳,它激励我继续“向前”。我谢绝了地方有的单位丰厚待遇的聘请,我离不开度过38个春秋的海军航院,应院办公室邀请参加编写《学院年鉴》。航院年鉴怎么编呢?当时在海军和烟台大专院校中独此一家,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我边学习、边实践,摸索出了“大事突出,要事不漏,新事不丢,锁事不上”的有海军航院特色的年鉴框架体系。不仅编写年鉴,还编辑出版了航院《编年史》和航院《院志》,编纂了一整套资料翔实和内容丰富的航院院史志书。为航院各级领导提供决策依据,为领导机关提供航院史料,为航院各单位提供咨询服务。并在实践中,建立了职责明确、制度健全的工作机制和编纂程序。编写《年鉴》、《院志》、《军事志》,这是一项非常细致的活儿,我概括了四句话:一。收集资料,登门催要,跑了一家又一家;二。调查核实,到处走访,问了一人又一人;三。分类整理,征求意见,改了一次又一次;四。打印送审,定稿出版,校对一遍又一遍。截止2010年,16年来,出版《学院年鉴》16卷、《学院院志》两部,《学院编年史》一卷;参与编辑出版《海军院校教育年鉴》8卷;同时,先后为《海军院校发展史》、《海军编年史》、《海军院校教育年鉴》、《山东军事志》、《山东军事年鉴》、《烟台年鉴》和《烟台军事志》等提供了航院的有关资料。这一篇篇资料、一卷卷年鉴和院志,积累起来共有500多万字,这一笔一墨,饱含着我的艰辛付出。我被评为烟台市年鉴工作先进个人、海军航院优秀党员、海军先进老干部,烟台市模范老人、山东省模范老人。2002年5月,海军司令部军训部向海军院校推广了航院编辑出版《学院年鉴》的经验,要求海军各院校都要编辑出版自己的《年鉴》,同时决定,编辑出版《海军院校教育年鉴》,我被聘为特约编辑,先后四次在海军院校年鉴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我参与制订《海军院校教育年鉴》编写纲目,建立了有海军特色的院校教育年鉴框架体系。海军这部年鉴,受到了总参军训和兵种部的好评,被认为是“目前军队院校系统的第一部教育年鉴”,我能为此做点工作,感到高兴!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在军歌声中,我们的国家在向前,我们的军队在向前,人民的海军向前进,海军院校向前进。海军炮校经历了7次更名,最近组建为海军航空大学,跨进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在军歌声中,我也在不断向前,跟随着时代的鼓点,从未停步,默默送走了61个春秋,当年风华正茂,如今满头银丝。为海军建设尽职尽责,为国防事业添砖加瓦,青春无悔,终生无怨。有军歌伴随,我聊以自慰,引以自豪,军旗上也有我的一缕风采。由一个贫苦农民的孩子,成长为高等军事院校的副教授。我是大海中的一滴水,高山上的一棵草,没有什么闪光,没有什么辉煌。我的成长,是党和军队的培养教育,是部队熔炉的冶炼。我出生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社会,成长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年代,退休在改革开放小康时期。回忆过去,我感恩;看看现在,我知足;展望未来,我自豪!61个春秋,我唱着军歌,听党的话,跟着党走;唱着军歌,敢于当担,积极向上。军歌弘扬军魂,军歌催我奋进,军歌伴我人生!我虽已跨进耄耋老人的行列,但心向太阳,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向前!向前!向前!

八一建军节主题优秀征文 篇2

我与“八一军旗”有缘

每逢八一建军节,都会让我想起一些军营往事。

我在1969年12月应征入伍,光荣的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由士兵到军官在部队服役25年,将美好的青春献给了国防事业,曾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137师的军旗结下一段情缘。

1973年10月,我调到师司令部军务科担任保密员,负责文件保密工作。军务科是掌管军旗的部门,那时因条件有限,又缺乏统一规定,各部队军旗保管方法不尽一致,师的军旗存放在保密室由保密员保管,我兼任了这一神圣而又庄严的使命。

我军的军旗是在革命战争时期逐步产生的,最后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将其定型为“八一军旗”,分为兵团、军、师、团四个级别,1949年6月15日,中央军委颁发命令正式实施。从此,全军有了统一的制式军旗。

“八一军旗”,旗面主体为红色衬边白色旗裤,象征人民军队从无到有、英勇战斗不怕流血牺牲;黄色五角星和八一字样,分别代表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人民军队诞生;红黄两色炫纹旗杆,揭示人民军队发展壮大走过的曲折道路和必然获得最后的胜利;旗杆顶部装矛头饰红穗,反映人民军队来自于工农劳苦大众。

我师的这面“八一军旗”,历经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战火洗礼,旗面颜色略显浅淡有点儿皱褶,右下角沾有一条滴水状的黑色污渍,看着另人肃然起敬。

平时旗面整齐折叠与黄铜矛头、红丝线穗,一块儿放置在一个A4纸大小的紫红色的木布质函匣里,锁在一个立式绿色铁皮大保险柜内,红黄炫纹旗杆连同末端的铁插子装在蓝色布套里,竖立在保险柜旁边。

我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保管军旗尽心尽力。

首先,严格交接手续保证军旗安全。使用军旗时,必须经主管首长批准,到保密室迎取和送归军旗,由一名干部带领旗手和两名护旗兵四人同行,严格履行交接登记手续,现场检查验收,交代注意事项,确保军旗完好无损。特别难忘的是1975年部队由延吉换防徐州时,上级规定不允许携带营具,同样保密室的保险柜也不准带。铁路输送时,我自己荷枪实弹,单独在一节30吨的闷罐车厢内押运保密文件,为确保军旗安全,我把军旗函匣装在挎包里,白天背在肩上,夜晚枕在头下,形影不离共同度过5个昼夜。

其次,防止发生霉锈事故。军旗存放在函匣内,须保持相对恒温干燥的环境,否则可能会旗生霉矛长锈,没有仪器监控,我就凭目视手感检查,适时挑选晴朗干燥有风的天气,取出军旗在室内展开,打开门窗通风晾旗、擦拭铜矛和铁插子,有效的防止了霉锈问题。尤其部队换防到徐州后,环境气候由相对凉爽干燥变成温热潮湿,保管军旗的难度增大,我就增加通风晾擦次数,保证了军旗完好无损。

我与军旗朝夕相处三年,离开机关下连队任副指导员。

时光荏苒,两年半后部队又换防到胶州,我也重返师司令部军务科当参谋。适逢中央军委修订中国人民解放军共同条令,《纪律条令》新增设了“军旗下照相”这一介于嘉奖与三等功之间的奖励项目。

1982年司令部年度工作总结,我荣幸获得“军旗下照相”的奖励。那一天,军旗摆置在管理科小车班车库的红砖山墙旁边,直工科赵干事使用一部上海产的海鸥牌120照相机,给我们几位授奖的同志拍照,两天后一张黑白照片交到我的手上,我视如珍宝,一直保留至今。

如今事情已经过去了30多年,一方面,部队精简整编137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编制序列中已经成为历史,师的军旗也随之成为历史。另一方面,我军的共同条令唯有上世纪80年代《纪律条令》中设立了“军旗下照相”的奖励项目,是特殊时期的特定产物,“军旗下照相”也已成为历史。

我的这张“军旗下照相”的照片愈加显得弥足珍贵。

忆往昔“八一军旗”满载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荣誉,看今朝新的历史时期,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已将新的军旗授予各大战区和军兵种部队,人民解放军必将继往开来,勇往直前,捍卫国家主权,维护世界和平,取得新的胜利。

八一建军节前夕,撰写此文倾述自己与“八一军旗”的那段缘分,热烈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衷心祝愿我军强大,祖国昌盛,人民幸福。

八一建军节主题优秀征文 篇3

敬礼,最可爱的人

这是一个发生在川藏线上的故事。大学毕业生李青格为了破解父亲的西藏情结,毅然放弃了都市舒适的工作,从军来到西藏,当了一名武警交通部队的“学生官”。在藏历新年的联欢会上,因突发的灾难结识了艺术学院来西藏采风的漂亮女生安静。两人稍纵即逝的爱情童话,却因安静家庭的变故变得一波三折,让刚到部队的李青格面临各种艰难决择。在追寻为川藏线牺牲和奉献的军人足迹过程中,李青格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渐渐理解了父亲,也读懂了西藏和川藏线上的绿色群体,逐渐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军人。

女主人公安静在经历了爱恨情仇、生离死别的情感纠葛之后,既没得到理想的爱情,又失去了追求生活的热情,选择了逃避。可就在她即将出国的一刹那,汶川大地震突然发生,于是一切因此改变。她在寻找跟随部队在震区抢险的李青格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灾难的残酷与人性的伟大,灵魂得到了涅盘重生。在为灾区募捐晚会上,她跳了一曲《一路格桑花》的藏族舞蹈,表达了对牺牲、奉献和爱的理解。

一条路的终点就是另一条路的起点。男主角,大学生中尉李青格的军旅人生是从川藏线上开始的。女主角安静也不是一个旅游观光客,而是和同学们组织了演出小分队到川藏线部队慰问的,两个年轻人可谓是不打不相识,从最初的误会、到后来的冰释前嫌,暗生情愫,分别时,李青格把一个格桑花的护身符给了安静,一份似有非有的爱情产生了。军嫂郭红在母亲面前的强颜欢笑被识破,她们把一切都归罪于邓刚。邓刚是高原施工部队里的大队长,和妻子长期两地分居,一直未能有自己的孩子。因塌方而堵塞多日的路通了,人们围着部队欢庆。刚刚带上哈达的邓刚却接到了岳母大人的电话,被骂得狗血喷头。其实值得郭红信赖的人是邓刚,她心里很清楚,可是,那该死的化验单,就像一张判决书,将郭红要一个孩子的美梦判了无期徒刑。尽管邓刚在尽力讨好,但是这个打击对她来说实在太大。不管怎样,郭红还是给自己留了一份希望。邓刚说,借助藏药,或许能有奇迹发生。大队长邓刚的眼中,李青格的魂压根就不在高原,而指导员周明也说,“焦点”实了,心就能安。可李青格的心飞了,飞到了安静身边,他几乎做了逃兵,关键时刻又转了回来。当李青格真的出现在了安静的面前时,安静却是视如路人。李青格百思不得其解,他暗自嘲笑自己找到是一份不切实际的爱情。可他不知道,此刻安静家里已经闹得不可开交了,母亲还住了院。正当李青格打算放弃这不切实际的爱情时,安静的妹妹安宁告诉了他家里的真相。载誉而归的李青格回到了山上,他心中盘算着调动的事,邓刚却不搭理他。山坳中有个石碑的故事让他十分好奇,邓刚却板着脸不予解释。那碑终于被挖出来了,黑脸的邓刚眼眶湿了。郭红下岗的事终于被周明知道,他把一个下山的机会让给邓刚。周明一石三鸟,一是成全了李青格做纪录片的想法,让他下山去寻找王力的妻子余秀兰。二是他知道,李青格这次回去,见到了安静,两人都会“心安了”。三是他不声不响地帮郭红找到了一个工作。郭红开始逼着邓刚落实转业的事,她全部的智慧加在一起,就只想出了送礼这一招。可是,回到山上一个意想不到的灾难发生了,在一次日常的施工中,周明壮烈牺牲。周明之死深深刺激了郭红,她做了噩梦,好像走的不是周明而是邓刚,恐惧和痛苦折磨着她,让她再也无法过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她必须把邓刚调回来。李青格通过找关系调回安静的身边,但他并不快乐,突然像鱼儿离了水,虚假的广告、势利的协议以及安静的对世俗的妥协,李青格最终逃回川藏线,名义上是采访,其实他心里最清楚,他必须同无聊的生活告别一段时间。

“我爱的花儿在高原/她的美丽很少有人看见/我爱的人儿在高原/他的笑容没有被污染。”书中的几个军人形象:李青格、邓刚、周明、王力、冯小莉,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描写他们的英勇事迹,但通过安宁的眼睛,通过她发回的稿件,一个个有血有肉,鲜灵活现,有男有女,有官有兵,最出彩的是几个军嫂:郭红、余秀兰、沈萍,她们默默地奉献,无私的付出,感人至深。

这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的故事,这是当代最可爱的人!

八一建军节主题优秀征文 篇4

军嫂·老伴

——我的军功章有你的一半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啊丰收果里有你的甘甜,也有我的甘甜;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每每听到或是哼唱起这首歌曲,我总仿佛又回到当年那火热的军营,脑海里又浮现出老伴年轻时那单薄孤苦的身影。

我和老伴是在1970年春节后结婚的。当时部队虽然就驻守在北京郊区怀柔,但由于我在连队工作,婚后两口子也是分多聚少。

记得女儿即将出生的时候,妻子生第一胎难产,家里来电话催我赶紧回去。而师里正让我任新兵报务员集训队长,在廊坊营区组织100多人集训。此时,既要分班编组尽快就位入驻,又要组织教员制定训练计划,正忙得不可开交,实在不好脱身。无奈之下,我只好商请连队派一名干部前去探望。这件事,后来成了战友们的笑谈——王毅老婆生孩子,自己不回去照顾,还让别人去探望!

1973年儿子即将出生的时候,又赶上首长派我去保定参加“全军无线电连长集训”。尽管知道妻子的预产期马上到了,在暗自为她着急担心,可作为军人就得服从命令,听从组织安排,我还是二话不说去参加了为期二个月的集训。后来家里来电话说,第二胎虽然是顺产,但车刚到医院大门口就生了。

爱人生孩子,我回不到她身边;孩子上幼儿园,我还是帮不上忙。一辆自行车,接送俩孩子,女儿死活不愿去,儿子调皮不听话,当妈的有多难啊!好在幼儿园就在爱人本单位,幼儿园长是个热心人,时常下班后帮把孩子送到她单位。有时候园长有事送不了,就叮嘱姐弟俩自己从幼儿园去单位找妈妈。不过这也好,从小就锻炼养成了他们独立处事的性格和能力。两个孩子很争气,大学本科毕业参加工作后,都在本职岗位做出了成绩。女婿、儿媳也都是好样的,现在一个是硕士,一个是博士,外孙女和孙子也分别上了大学和中学。

唯一愧对的就是妻子。为了孩子过度操心劳累,多年得不到休息,身体越来越差,心脏、脾胃、眼睛等都出现了警示信号。至今每每想到这些,我都替老伴感到委屈。怎么说呢,做军人的妻子实在不易,做连队主官的妻子更不容易!

1977年后,两个孩子前后上学。夫人的身体健康和孩子的成长教育,上升为我们这个小家的头等大事。经慎重考虑,我于1979年初申请复员回到北京(因转业需等名额指标),才正式承担起一个丈夫、父亲的责任。

自1970年结为夫妻,到2023年度过金婚,我和老伴已风雨同舟整半个世纪。七一前夕,我和老伴双双获得“在党50年纪念章”,倍感光荣和自豪。余生,“相互搀扶照顾,健康快乐生活,为家庭和社会发挥点儿余热”,已成为我们老两口的主要生活目标。

一日从军,终生是兵。在喜迎八一建军节之际,谨以此文向献身国防的子弟兵致敬!向含辛茹苦的军嫂们致敬!向支持孩子从军的父母亲们致敬!

八一建军节主题优秀征文 篇5

父亲的军营我的军营

我是一名有着三十多年军龄的老兵,两代军人。一生最引为自豪的,就是我是一名军人。我的父亲15岁参加八路军,从军40多年,直到生命终结;母亲追随父亲,舍弃工作,舍弃事业,甘当随军家属;丈夫携笔从戎,投身国防科研事业,为科技强军贡献才华;我在军号声中呱呱坠地,从小伴着军号作熄,听着军歌长大,一生几乎没有离开军营。小时候我最大的理想就是当一名军人,很幸运如愿以偿,并一生和军队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我生活在军营五十多年,可以自豪地说,我是军队的女儿,我的亲身经历见证了军队的发展变化。

父亲的军营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父亲所在的海防连,驻守在渤海湾的一个偏僻的渔村。在我的记忆中,驻地交通极不方便,不通汽车,没有一条平坦的路。偶尔团里的摩托来送文件,后面会追着一群孩子,边追边喊:“电驴子,跑的快,不吃草,会冒烟。”连队的给养要靠马车运输,离连队最近的兵站在天津郊区一个叫小站的地方,距离70多里,一条车辙和马蹄轧出来的小路坑洼不平,雨雪天就无法通行。沿路很荒凉,一会儿是寸草不生的盐碱滩,一会儿是一望无际的半人高的野蒿草,荒芜人烟的大野洼,野兔、黄鼠狼随处可见,更可怕的是,也常有坏人出没,如果天晚了,马车还不到家,连队就会派骑兵去迎接或护送。官兵家属探亲、看病、外出都要坐四、五个小时的马车到兵站,才能转乘汽车。

如果遇上急事,那真要把人急死了。当时,父亲的身份很特别,军医兼指导员。有几件事我依稀还记得。有一次,有一户村民从野地里拣回一只死大雁,全家人美餐之后,都中了毒,后来知道是1605农药中毒。父亲得到消息后马上赶到村民家中,情况非常严重,已经有两人死亡,三个人昏迷,病人呼吸困难,痰液堵塞了喉咙,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快会窒息而亡。但当时没有吸痰器,也没有任何医疗器械。情急之下,父亲毫不犹豫地嘴对嘴地吸出了堵塞病人喉咙的痰液。幸亏地方医院的医生及时赶到,和军地医生共同挽救了村民的生命,而他自己却中了毒,晕倒了。父亲舍已救人的事迹在几十里海堡传诵,感动了许多人。后来,他荣立了一等功,被评为北京军区“学习毛著积极分子”,还当选为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代表,光荣的出席了党的“九大”。

我弟弟三岁那年出麻疹,合并肺炎、高烧不退。当时天气恶劣,风雪交加,海边的风刮起来象刀子一样,大雪封门,覆盖了道路。崔连长焦急地向团里报告情况,请求上级救援,团领导决定马上派车来接孩子。为了节省时间,连长派连里的马车迎着汽车对头走。我父母把家里最厚的棉被大衣都带上,抱着孩子坐上马车上了路。风雪太大,路太难走,没走几里路就马车就走不动了,海边无遮无挡,无处躲避,有一条渔船半扣在海滩上,那是渔民冬季在晒船,父亲让母亲抱着孩子躲到船下避风,他和赶车的战士站在风口为她们娘俩挡风雪。等了半个多小时,不见车的影子,估计汽车也难以通行。天太冷了,大人都受不了,母亲哭着说:“咱回家吧,这样下去冻也冻死了,听天由命吧。”无奈,他们又回到连队。真是弟弟命大,经过这一冻,弟弟竟奇迹般地退烧了。妈妈说:“老天有眼,孩子拣了一条命。”

海防连生活很艰苦,但官兵们充满着乐观主义,连队里有军马、有军犬、有渔船、有司号员、饲养员、驯犬员,战士们听着军号作熄,骑着军马巡逻,带着军犬执行任务,开着连队的船去打鱼虾,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团结友爱,就是一个快乐的大家庭。连队的文化生活很贫乏,除了上级单位偶尔来放一次电影外,没有什么娱乐项目。连队自己架起单双杠,组建了文艺宣传队,每人都要学一门简单的乐器,自编自演快板、对口词、绕口令、三句半、忠字舞等等,吹拉弹唱,自娱自乐,我觉得他们都很有才。我整天和叔叔们在一起,看他们驯军犬、驯军马;他们带我打猪草、抓小螃蟹;看他们排练节目,最开心的是,有时候还让我演个小孩儿;渔船上岸后我就在鱼堆里捡千奇百怪的小生物;节假日,跟他们一起包饺子。记得有一回一匹军马死了,我和骑兵叔叔一起,哭着掩埋了它,军马是他们的战友,也是我的朋友,我都给它们起了名字。我觉得我就是他们中间的一员,他们乐观而充实的生活感染着我,从儿时起,就种下了热爱军营,向往军旅生活的种子,发誓长大了我也要当兵。

1968年,父亲调离海防连,一辆马车载着我们全家5口人及全部家当——一个柳条箱,两个弹药箱改成的小木箱,离开了生活了十多年的海防连,和那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兵站。随父亲转移到一个又一个新的军营。条件越变越好,但那段艰苦的军营生活,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去年,我回到了阔别四十多年的海防连旧址,部队整编,老部队早就没有了,老营房院落破旧不堪,仍然矗立在一群新建的民房群里,非常显眼。据说那是军产,没人敢占。当我看到了那熟悉的马厩、伙房、高高的岗楼和我们家住过的房子,顿时热泪盈眶,老军营,是爸爸的,是叔叔们的,也是我的。它记录了我的童年,我见证了它的历史。昔日的盐碱滩已成为大油田,当时的泥洼路,已成为宽阔的高速路,海边建起了现代化的港口。听说如今渔民富了,船一靠岸就会拿麻袋装钱,真的是今非昔比了。

我的军营

1976年底,我实现了我的梦想,真的成为一名军人。我欢天喜地领回新军装的那天,父亲很激动,他说:“丫头啊,你们多幸福啊,一入伍就发这么多东西,单的棉的,里外全新,国家真是富强了啊。”

听父亲说建国初期,部队“十月一”开始穿棉衣,一直要到穿第二年的“五、一”才换单衣,没有罩衣,也没有换洗的衣服,实在脏了,就趁天气好的时候,整体洗,为了干的快些,洗完后把衣服埋在干净的沙土里,当吸水机用。

其实,我当兵的时候发的军装还是棉布的,一洗就缩水,发白,一揉搓就起皱,爱美的女兵们常常用缸子装满热水当熨斗烫衣服。跟现在军装的布料、式样、质地是无法相比的。我还记得当新兵时的一件小事。那时我是个胖姑娘,发了一身3号军装,紧巴巴的裹在身上,洗了一水后,就系不上扣了,战友们就开我的玩笑,因此我自悲的大哭了一场,司务长费了很大劲给我换了件副3号的,才解决了我的军装问题。我入伍三十多年,空军军装换了5代。2008年8月1日,全军官兵换发了新军装,军容更加严整,军威更加雄壮。如果老父亲能活到今天,看到今天的新军装,新装备,看到军队的巨大变化。不知要发怎样的感慨。莫说老一辈要感慨,和我入伍时相比我也同样感慨万千。

我入伍时当话务员,无论是长途还是市郊电话,都要靠人工接转,每人要背记几千个电话号码,几百条长途线路,几百个部队番号,一上午要插拔几百次塞子。当时线路质量很差,值半天班,要接几百个电话,嗓子都喊哑了。“对不起,占线了”是话务员说的最多,用户最不爱听的一句话。如今,通信飞速发展,电话、手机、电脑、网络……随时随地伴随我们的生活,当时的通信手段早已成为历史遗迹。

入伍第二年,我到嫩江农场炊事班工作,农场90多人,我一个人做主食,蒸馒头、擀面条、包子饺子全靠一双手,没有任何炊事机械,那劳动强度和工作量可想而知,伙食标准低,伙食水平更是难以让官兵们满意。看今天的连队炊事班,伙食标准和饭菜质量不断提高。炊事机械代替了手工劳作,生活水平、整体素质有了无法相比的提高。

1983年,我调到部队研究所。那时,科研所的科研手段、设备、条件还很落后,一年研制出十几项研究成果。还没有电脑,没有先进设备,基本处于手工作坊似的科研手段,科研人员靠着顽强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为空军的装备建设拼博着。如今的研究所科研条件有了长足的发展,从简陋的作坊式的手段,到现代化的科研条件,科研成果从一年十几项到现在的几百项,每年都有多项成果获国家级及军队高等级奖励,为科技强军,为部队装备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我的住房,从二十年前的防震棚,改善到140平米的楼房。2008年7月1日,全军官兵大幅加薪,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我的工资水平,从当年每月几十元,涨到每月八千多元。军人的待遇增加了,军人的地位也提高了,军人的自豪感更强了,军人的责任感更重了。

随着国家的发展,家庭的生活水平也逐年提高,汽车、高档家电等已不再是望尘莫及的奢侈品,而成为家家都有的必需品。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可今天的一切,我做梦都没有想到过,每当我想起这些,就会怀念我的父亲和老一辈军人,他们没能看到今天的一切,然而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打江山,不就是为了子孙后代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吗?我想他们九泉有知,也会为我们今天的祖国感到欣慰的。

我发自内心的感慨——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国家的富强,哪有军队的强大,军队的强大才有人民的安康,才有我们军人的今天。让我感到欣慰的是,父亲和老一辈军人为他的军营,鞠躬尽瘁,奋斗一生,贡献出生命。我作为新时期的军人,为科技强军、保家卫国,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我们两代军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奉献在军营,作出了我们应有的贡献。

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军人!

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家——军营!

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事业——为军队建设奉献自己的一切!

八一建军节主题优秀征文 篇6

《八一感怀》

我对”八一”建军节情有独钟,它使我心情激动和振奋,因为这是军人的节日,对我们当过兵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值得怀念和骄傲的日子。

英雄书伟业,铁旅缚苍龙。心中不禁涌动那份早已久远的铁旅情怀,那嘹亮的军号声仿佛就在耳边萦绕,那火热的军营岁月不时地在脑海闪现……不会忘记,我们那青春的年华,在火热军营里绽放,那沸腾的热血,在岗位上流淌,那不是一段缥缈的梦幻,那是一生难忘的体验;曾记得,走出校门,换上军装,登上西行的列车,在军营里摸爬打滾,炼枪法,走方阵,造就成铮铮铁汉。曾记得,巴山夜雨,紫阳晨雾,襄渝铁路洒下我们多少汗水;曾记得,汾河水库,介休古城留下我们深深的足迹。曾记得,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我们写血书,去广西,上战场,冒着隆隆炮声保证炸不断的运输长城,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经历了生与死的摧残,共和国的旗帜上染上了我们的血汗,共和国的史册上也留下我们跨越战火硝烟的身影。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是一曲同生共死的和弦。只有在军营里,才真正学会如何面对艰难和困苦,只有在军营里,才真正懂得什么是勇敢和责任;只有在军营里,才能磨练意志和精神;也只有在军营里,才能结下战友的情感和友谊。一滴滴汗水书写着不同的历史,一首首军歌在人生旅途中始终唱响那一生难以割舍的军人情结,无论军龄长短都永远记住这个光辉节日。

岁月无情,日月如梭,转眼四十载,瞬间我们已经鬓角染上岁月的风尘,时光的流水冲不淡记忆的底片,战友们聚在一起时,都绕不开当兵这个话题,这是一种不是血缘的血缘,这是一种不是亲情的亲情,亲爱的战友,是我情同手足的兄弟。亲爱的战友,是我生死与共的伙伴。从军营走来的身上都有一股不服输的韧劲,那种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的品行,是我们军人气质,那份特殊的情感早已融入血液里,珍藏在心底下,发自内心的感叹!从军无悔,报国无怨。当年,我们含着热泪与战友拥抱,我们举起右臂向军旗辞别,脱下了军装告别了军旅。开始了各自新的征程,追求理想至死不渝,迎接挑战毫不畏惧,在困难挫折面前,不屈不挠;在工作创业途中,敢于挑战;艰难困苦铸就赤诚肝胆。我们自豪的说,我们曾经是一名军人,军人的本色已融入血液,军人的烙印已颏在心里,军旅生涯赠予我们钢铁信念;多一份追求,少一份私欲,多一份奉献,少一份索取。不凡征途我听到战友们有力的足音,让我们手臂相挽共同前行,迎接新的挑战,续写新的篇章。亲爱的战友们:我们情谊将与日月同辉!

八一建军节主题优秀征文 篇7

唯有热血荐中华

又是一年“八一”建军节,在祖国盛夏万紫千红、歌舞升平的安宁里,在一代又一代人富足创造的新中国日新月异崛起的今天,在我们天天追索网络的风花雪月,夜夜沉迷于浪漫的幸福回旋中,几乎忘了这个庄严的日子,但是作为一个红色下一代的儿女,却难以忘记父亲的履历。一个军人在猎猎红旗召唤下,走过生和死较量的戎马生涯……

关于我父亲当兵打仗的故事很多,做为她的儿女没有资格来谈战争的纪实,但是却有资格来谈我们内心对父亲的真实的感受。舒曼说过:要尊崇前人的遗产,也要真诚地面对新的事物和生活。一个革命者的战斗经历一定充满了残酷和壮烈,也会闪耀着光荣与骄傲的深层素质。今天就向大家讲三个父亲不平凡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父亲激情燃烧的岁月

那是1945年,17岁的他只身毅然投身于革命,加入了抗战的队伍。1948年在东北著名的塔山战役中,主力部队是四纵队和十一纵队,而父亲正是东北十一纵队的,正是把守塔山防线以西的,了解历史的人们都知道,辽沈战役的关键是锦州,锦州战役的关键是塔山,蒋介石要增援锦州必须突破这道防线,所以一时间,塔山防线成了敌我双方拼死相争的生命线。此刻真是谁占塔山,谁得锦州;谁得东北,谁得天下。听父亲讲在那场战斗中敌人的炮火狂轰乱炸,我军情况处于劣势状态,伤亡很大。后来敌人用重金收买了敢死队,在各种火力掩护下,向我塔山阵地猛烈冲锋,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父亲和战友们沉着冷静,英勇抗敌,浴血奋战六个昼夜,终于夺回了失去的房屋,守住了阵地。

第二个故事:父亲革命生涯中的亲情和爱情

解放战争开始后,父亲跟随南下的队伍一路浴血奋战,步履艰难,解放了一座又一座城市,但家里人却得不到他一点确切的消息。有一天突然接到了一封由于名字有误寄错的战场阵亡通知书,所以家里人都以为父亲真的牺牲了,就派我二大爷和三大爷千里迢迢来到了东北,到烈士墓地去找,后来找遍了烈士陵园墓碑的名字也没有找到。从那以后,我的奶奶就天天到村边上的路口去哭,农村管这种祭奠方式叫挽空。从此我奶奶天天哭由于过度悲伤日积月累眼睛便失明了。一次父亲打仗路过北京老家昌平于辛庄时,那时他已经是个排长了,几个战友陪同他来到了父亲的未婚妻家,因为父亲的未婚妻家居住在村的道边,一进他们家门,父亲未婚妻的母亲就给我父亲跪下了,说:村里人都说你已经牺牲了,我就草草把女儿打发嫁人了。我父亲连忙搀扶起老人,宽慰她说:“嫁人就对了,现在革命时期我还顾不上成家,将来全国解放了,再考虑这些。今天我来的意思,就是想请您转告我的妈妈和我的家人,说我还活着,停战以后再回家”说完他便与老人挥手再见,溶入那浩浩荡荡前行的队列中。

第三个故事:覆盖的党旗,就是父亲履行天职对党最好的答卷!

父亲活着时,每年党的生日和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对于我父亲来讲,都是不可忽视的重大节日。父亲转业以后,为了工作需要,他曾被调过许多单位,但他从没有讲过代价,流露半句怨言,处处以党员的标准来实现为人民服务的愿望。就这样几十年默默无闻为党无私奉献,以致辛劳成疾,直到他与我们诀别的时候,父亲的形象才在我们心中高大起来。

出殡的那天,天朗朗的,风融融的,四野中一片静寂。陆续来向父亲告别的有:区委领导,城建部门的同事,有爸爸生前的战友、部下、老乡、近邻。到了盖棺定论的时候,一位区长说:于郡有同事是抗日干部,南征北战,立过功,授过奖,可以盖党旗。于是由组织部门亲自取回一面党旗,郑重地覆盖在父亲的胸前。望着这面党旗,我想起了父亲一生不平凡的经历,最初启蒙的革命理想和夙愿,刀光剑影中的出生入死,几十年对党的坚定信念。这面党旗是党对一个忠诚战士最高的褒奖和肯定,也是我父亲无私奉献笑慰千古给党最好的答卷!

今又重度“8。1”建军节,神圣的节日,庄严的军旗告诫我们:一代一代走红色的路,继往开来完成先辈的使命-——实现中国梦!让祖国更强大复兴美好!

八一建军节主题优秀征文 篇8

箭杆河水梦中流

在燕山余脉的歪坨山下、潮白河畔,有一个京郊乡镇叫龙湾屯。假如我没有当兵,这个地方在我的脑海里并没有什么概念。但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曾在这里度过一段军旅岁月之后,龙湾屯便成了我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美好记忆,如同那流向潮白河的箭杆河水在我梦中缓缓流淌……

(一)

2023年盛夏的一天,我到北京出差办完事后,抽空专程去了一趟龙湾屯。上午将近11点,由东直门乘地铁在顺义俸伯站下车,不料老天突然下起飘泼大雨。为了赶路,我也不顾的哥漫天要价,花了80元钱向龙湾屯驶去……

快到中午时分,出租车才到达龙湾屯附近。按照事先约定,驻扎这里的地空导弹某营何指导员前来迎接。我和他虽然是经战友介绍初次相识,且兵龄和年龄都相差20年以上,但军旅情结很快就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

何指导员在“燕龙山庄”款待了我,饭后即领着我踏进陌生而又熟悉的营区。所以说陌生,是因自打退伍已有30多年没再来过这里;说熟悉,因为上个世纪的1984年,我曾在这个导弹营接受过为期半年的发射号手训练。

站在营区门口一眼望去,只见道路两侧郁郁葱葱,当年我们亲手栽种的幼枝已绿树成荫,曾经住过的小平房已被一幢幢楼房所替代。由于部队到异地驻训,此时营区里显得有些空旷,可昔日往事却如同潺潺流水在我脑海里翻腾……

(二)

1984年元旦节后,正赶上各级开始重视起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我由地空导弹四师二十二团团部警卫排,被安排到平谷的连队学开车。由于我从小就晕车,对开车也没兴趣,于是就在导弹发射连当了二号手,与当年新兵一道来到龙湾屯这里参加集训。

当年这里是导弹二十二团的训练基地,给我第一感觉是“冷清、荒凉”:营区里还是硌脚的石子路,光秃秃的没几棵树,每个连因裁编仅剩十多个人。一月份春寒料峭,教室和宿舍里暖气不暖,加上伙食不太好,不少战友闹病,我也是时常胃里返酸水,来不及跑到室外吐时,只能往肚子里咽。

不知不觉,到了阳春三月。学习训练之余,我和新战友们一起参加营区建设,用小车推石子垫路,挖树坑栽树苗……说来也怪,或许是“生命在于运动”,经过那段时间劳动锻炼,经常汗流夹背,我那胃返酸水的毛病居然不治自愈了。

夏天到了,树绿花红。白天站岗时,看到营区外蓝天白云下麦浪翻滚,不禁心旷神怡;夜晚,伴着知了的鸣叫声入眠;休息日,与战友结伴箭杆河边漫步,小溪潺潺,水鸟飞翔,赏心悦目,至今难忘。

(三)

“我们在营区门口照张相吧!”何指导员的提醒邀请,将我的思绪又拉了回来。随后,他又不辞辛苦陪同我前往龙湾屯镇焦庄户村,参观当年的地道战遗址。

经过大雨冲刷的焦庄户街面干净整洁,一排排新瓦房显示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代气派。脚踏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我仿佛又看到当年焦庄户民兵用地道战痛歼日伪的战斗情景,看到了作家浩然在这里深入生活写出的三卷本长篇小说《艳阳天》。

参观回来,已近黄昏。此时,一抹夕阳抹红在西山之巅,一行白鹭掠过箭杆河上空。我庆幸自己年轻时在这里当兵的人生经历,接受过这片沃土厚重文化的滋润熏陶,为自己留下了一份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