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敬爱的韦术艺老师
我是1956年唐山十中初中毕业,在校学习成绩一直不错,遵守纪律,团结同学,思想要求进步,在毕业前夕加入了共青团,在选拔飞行员的活动中表现也很突出……。基于这些条件我非常荣幸地被学校保送升入高中,就是我一直向往的唐山一中。
唐山一中在吉祥路西段路南,其初中部已改为唐山十五中,在吉祥路的东段路北,当时唐山一中全称是唐山第一高级中学。这所学校建校比较久远,1902年建校,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的母校(1905年),1956年定名为河北唐山第一高级中学,并为河北省重点中学。学校占地面积宽阔,设施完备,师资雄厚,教学质量一流。学校有办公楼、大礼堂、科学馆、图书馆、化学实验室、教学区、男生宿舍楼、女生宿舍楼、大食堂、大操场等建筑设施和场地。
学校的师资力量很强大,有多位年近半百的资深老教师,教代数的张老师,教几何的杨老师,教物理的韦老师,教生物的齐老师等都是唐山市的名师,多人曾被唐山铁道学院聘请为副教授,均被一中校长婉拒。老师们和蔼可亲,教书育人,当时我们正是求知若渴的一代青年,能有机会在这些名师的教诲之下,深感万分荣幸。谈到一中的老师,最让我不能忘怀的是教物理的韦术艺老师。
我参加过两届母校的校庆,至今书柜中还保存着两本精装的母校校庆纪念册,一是1992年唐山一中90周年校庆纪念册,另一本是2002年唐山一中百年校庆纪念册。今天又取出来从头翻阅,我想从中发现一位老师的踪迹,可是很失望,没有找到。有历届校长的照片和简历,还有本校毕业的社会知名人士的照片及简介,唯独没有历届名师的痕迹。虽说是百年校庆,可是历史沿革的东西并不多,多是近些年的辉煌。看过之后的感觉,好像唐山一中原本就是现在这个样子,看不出历届师生共创的业绩。还算不错,一位59届校友在她的一篇回忆文章中,提到了我要找的这位老师,那就是我们敬爱的物理老师——韦术艺老师。也只此一点点而已,还是他的学生记住了他。
世间芸芸众生如同草芥,普通之人真是普通得没法再普通了,与一岁一枯荣的野草也相差无几,一旦从这个地球上消失之后,就不会再有人知道地球上曾经还有过他,更不知道他也曾为这个地球上的众生们煞费过苦心,付出过精力,苦渡过春秋。韦老师就是这样一颗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的“野草”。他悄悄地来,默默地奉献,静静地离开。
韦老师是我在读高中时的一位物理老师,是学生们从内心崇拜的一位好老师,他学识渊博,教学认真,对同学友善,在同学中有很高的威望。他有过坎坷和不幸的人生,据说由于他出身复杂(具体也不太清楚),他原本在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读,当读到大三的时候被学校禁学专业课了,别的同学上专业课时,他只能去图书馆。最后经他本人请求,学校为他调转到清华大学学普通物理专业,一学又是五年,他相当大学读了七年。1958年毕业后,别的同学都到科研院所,他被分到唐山当中学教师。
唐山一中过去和现在都是唐山的名校,每年分配来的新老师按常规都要由唐山一中先选,剩下的才往其它中学分配。听说在此次新教师分配会上,唐山一中的赵芳校长看过新教师的个人简历后并没急于挑选,而是把优选权让给了兄弟学校。他说:“一中不缺师资,好老师还是先给兄弟学校吧。”十几所的中学校长其实都盯上了韦老师,只是当时的阶级斗争已经提到日程,社会上大跃进、批右倾的政治气氛异常浓烈,看到韦老师复杂的家庭背景,怕将来给学校带来什么麻烦,所以最后就把韦老师给剩下了。一中校长坐收其利,说:“大家都不要韦老师,我只好收下了。”就这样,韦老师来到了唐山一中。
当时正是59届高三总复习的时候,韦老师到校后校长马上让他给高三毕业班编写物理复习提纲,然后给高三复课准备高考。韦老师自己编写自己刻印,一页页发给学生装订成册。就是这本复习提纲,韦老师编进了很多综合性例题,还有大量澄清概念的练习题,再加上韦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同学们对高中物理有了一个完整的消化,可以用融会贯通来形容了,当时我们感觉就是物理课复习得最好,信心十足迎接高考。可是万万没有想到,我们这一届高考偏偏是物理出了问题,也可能是韦老师经验不足吧。高考那天韦老师走进考场,看到考卷后就默默地出去了,后来听说他去找校长了,见到校长这位三十出头的汉子像个孩子似的哭了:“校长,对不起,我没完成你交给我的任务。”校长说:“怎么回事?”韦老师说:“试题超出了考试大纲,我们没复习到,学生都不会及格。”校长很镇静,微笑着拍拍韦老师的肩膀:“瞧你,怎么像个孩子!这有什么好哭的嘛,咱们没复习到别人就复习到了?我相信你,也相信我们的学生,我们还会第一的!要不怎么叫‘一中’呢,是吧?”校长一句幽默地调侃,让韦老师那颗纠结的心宽慰了许多。高考结束了,唐山一中成绩果然在校长的预料之中,全考区第一名,物理单科平均36分,也是全区第一。我记得那年我的物理就考36分。从此我对这本物理复习提纲十分爱惜,保存多年,一直到文革后期恢复高考,我又用这本复习提纲辅导了我的弟弟考进高等学府,可惜后来经几次搬家,这本珍贵的资料失落了。
韦老师由于沉重的家庭包袱,生活上不修边幅,清瘦的面庞上有一双睿智的眼睛,可是总是胡子拉茬,衣着也不讲究,记得冬天他穿一件蓝色的半身小棉袄,有一次上课找不到板擦了,他居然用棉袄袖子擦起了黑板。他很注意锻炼身体,除了跑圈外还在北楼(男生宿舍楼)南面的井台上洗冷水浴呢。可是他的宿舍一塌糊涂,那时每到周末,有的同学自发去帮老师做做卫生,当然也有同学帮韦老师打扫宿舍,听同学们讲在韦老师的枕头底下发现过一位姑娘的照片,问她是谁时,韦老师笑笑赶忙收了起来。韦老师心中也有爱,只是他感觉那对他来讲可能是最大的奢侈,只能把那份情感深深地锁在心里。
时下韦老师已过而立之年,不修边幅,不谈对象,其原因就在他的家庭出身包袱太重,他认为终身教好书就是自己的唯一本份,其余不敢奢望。这就是我所知道的韦老师。我毕业了,对于韦老师的后来不太清楚,听同学讲他结婚了,爱人在沈阳,夫妻两地生活,他只能借用假期去沈阳与爱人团聚。就在生活对韦老师一步一步进行补偿的时候,不幸来临了,他——敬爱的韦老师遇到了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在那一刻他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发掘出韦老师时看到他还抱着一本俄文版的物理书在夜读,韦老师腕上的手表停在凌晨3点42分……。写到这里,我拙劣的笔触,不知是否触动了您?我是被我自己的思绪感动了,泪眼已经模糊,眼泪不自主地滴落在键盘上。韦老师,想念您的不只是我自己,我相信与您共过事的老师,接受过您教诲的学生,一定和我一样在母校120周年校庆的日子里,大家都会想起您,非常地想念您,缅怀我们敬爱的韦老师,愿韦老师在天国安详。
六十华诞,美好塔大
六十载春华秋实,六十年桃李芬芳;六十载朴华无实,六十年薪火相传。六十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可它却承载了塔大的青春。经历了六十年风霜的塔大,依旧坚挺在沙漠中,用你那倔强的孤傲,孜孜不倦地培育着万千学子。
你的六十年,就像一杯苦茶,入口苦涩无比,回味则酣甜无穷。就像一抔黄土,看则平平淡淡,却养育了万千花朵。就像一片枯叶,虽然脱离树枝,却甘于奉献,回归泥土。作为塔大的一子,面对你六十岁的生日,我激动不已。我很荣幸,也很骄傲,我的母校是你——新疆塔里木大学。
还记得1958年,你刚刚成立,没有好教室,没有好的教学仪器,甚至连师资都匮乏,可你却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打倒。历经沧桑,你焕然一新,从一无所有到成为南疆的一所综合性大学,这一切的成就都是你的光荣,我们的骄傲。金秋十月,你六十华诞即将来临,我们激动不已,我想一切的庆祝模式都比不上我们万千学子对你最诚挚的祝福。所以现在我想放声呐喊,母校,生日快乐。
六十年来,你茁壮成长,拥有了逸夫楼,综合楼,新图书馆;你海纳百川,建立了多个院系;你开拓创新,赢得了国内众多学术奖项。六十年,对于你来说,只是一个数字,对于我们来说,却是满载的荣光;而六十年后,你又会书写新的传奇。所以我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也能像优秀的学长学姐一样,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做出一番事业。因为我们身负你培养给我们的责任与意识,定不负你的期望。今天我们以你为自豪,明天你定当以我们为骄傲。
六十年的时光,改变了太多太多的东西。却始终没改变你那扎根边疆,吃苦耐劳的理念。我想,这就是你的精神。就算交通不便又如何,就算人烟稀少又如何,就算临近沙漠又如何。这是塔大,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魂。六十年来,塔大人用青春和汗水,赢得了今日的辉煌;用豪情和壮志,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时光荏苒,六十岁的你已经长大,可学习的道路却永无止境,你未来的路很长,你的前途一片光明。我很庆幸我们能跟随你一起成长,见证你这么神圣的一刻。六十华诞,愿你洗去铅华,一切安好。万千学子们,拿出我们的双手,献出我们的力量,让我们一起共建美好塔大,迎接美好未来。
好教育让人一辈子念念不忘
不久前,参加同学聚会。兴奋极了。
追忆不再的青春,感怀逝去的年华,畅谈岁月的变迁,唏嘘别后的坎坷,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真诚,理解,欣赏;社会身份在这一刻被终止,重新回到过去的纯真年代,绿色的时间定格了,尽管我们都从沧桑中走来。
米兰昆德拉说得好:“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在地上。但它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世界上再没有比同学聚会,更有意义的事了。
晚宴之后,就是盛大的舞会……会跳的,不会跳的,会唱的,不会唱的,都尽情的投入其中,如醉如痴,如梦如幻,如泣如诉。
舞会结束的时候,没有人提示,我们都自然而然地走上前台,合唱起《难忘今宵》。
当唱到“青山在,人未老”的时候,鼻子突然一酸,我的心一软,眼泪喷薄而出,在黑暗中迅疾地奔流。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因为每个音调都在颤抖。唱完之后,不知谁吼了一声,再来一遍啊……
“青山在,人未老”,这句词太让人感触了。“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人,或者烟消云散,或者垂垂老矣,不变的只有那永恒的青山,轮回的夕阳。实质上就是“青山在,人已老。”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触动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一块,心灵的闸门瞬间被打开,决堤,奔涌……
当天晚上的聚会,我们的英语老师吴文桂也来了。
高中,我的英语不好,非常自卑。农村孩子,学的都是哑巴英语,连老师都是靠注音才会读单词的。想想看,我们的英语是什么水平?但吴老师一点儿也不嫌弃我们。
有两件事,至今想起来都会流泪。
有一次,吴老师对我说:“开东,你个子高,又英俊,将来英语学好了,可以做一个翻译。多好啊!”她再三感慨。
这次普通的谈话,经过了这么多年的风霜雨雪,依然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成为我对教师情怀最初的认识。其实我只有175,长得也不帅,但老师话仍然让我感动有加。
还有一次,好像是暑假。吴老师把我叫到她家里。
她的家在一个木制的阁楼上,是二楼,临近学校的后门。那栋楼充满着神秘,每当我们从那走过,都要张望。因为吴老师的爱人是刑警队大队长,姓彭。彭大队长高大、威武、帅气,不怒自威,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
当年,无为最大的黑社会头目黄大宝,手上有好多条人命,还有黑保护伞,最后就是被彭队长打掉的。在长江边,一个黑社会的老大,一个英勇的刑警大队长,互相对峙……最终彭队长制服了黄大宝,把他狠狠地踩在脚下。黄大宝后来被执行枪决了,一代枭雄结束了他可耻的一生。但这个名字,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了一种禁忌,没有人敢随便提起。可见,黄大宝当时的势力有多么大。
诸如此类的小道消息,在社会上暗暗流传,然而,我们喜欢。并因此对这栋小楼充满了好奇。
有一次,吴老师让我们给她家搬蜂窝煤,终于有幸走进了那个小楼。可惜彭大队长不在家。搬好之后,她打水,给我们洗手,洗得干干净净。然后,就拿糖果给我们吃,每个人的口袋都塞得满满的。我怀疑那些糖果,是她早就准备好的,否则不会有那么多。农村的孩子,舍得力气,特别是帮老师干活,何况还有糖吃。
但这次不是搬蜂窝煤,因为去的只有我一个。
吴老师给我倒了一杯茶,袅袅青烟,歪歪斜斜的横过去。房子里好像有一点古老,我喝了一点茶,非常苦涩,感觉不太适应。那个时候,我哪里喝过茶?
吴老师说:“开东,你来,我找一些杂志,你带回家去看。”
我走了过去,吴老师已经钻进床底下去了。她双膝跪在水泥地上,只剩后半个身子在外面。吴老师有点胖,这个姿势很不雅,我的眼泪差点就下来了。
一本,一本的书,从里面递了出来。
“这本是好的,这本也不错,这本也带上吧。”总共有11本。
吴老师说,假期太长了,这段时间非常重要,是补救英语的好机会。那些书都是《中小学英语教学》。后来才知道,那些都是老师看的书。吴老师也许是病急乱投医。
回家之后,我每天都看,但一点也看不懂。我之所以坚持看,就是不想对老师食言。我做到了,但英语依然很烂。
因为英语没有学好,高考我受到了很大的挫败,但我从来都尊敬吴老师,对她充满着好感和感激。一直到今天,我依然认为,在英语上,我受到了最好的教育。
现在,和吴老师在一起,我搀扶着她,如同搀扶着自己的母亲。她一直慈祥的笑,并且多次表示,想请我们吃饭,她亲自烧。我们当然不会答应,她就急,不知道怎么喜欢我们才好。
她现在在老年大学义务兼课,那些老人们可听话了,学习的劲头非常足,吴老师的生活非常充实。只是,好多年前,老彭就病逝了。她,一直就独身着。她说,这样很好,落个清净。但我想,也许她是忘不了老彭吧。
谈起过去的点点滴滴,说起她那么多的好,她就像小姑娘一样羞涩的笑了。要不就是迷茫的张大了眼,她已经记不起来了。而这,正是一个老师的高贵之处。
除了英语吴老师,还有一位老师让我们终生难忘。他是我们的数学老师。
20多年后,有一次我和海明校长聊课堂,非常兴奋,有知音之感。酷爱哲学的海明,从大学时代就攻读马恩海德格尔黑格尔等人哲学,他又是执教物理学科的,由于哲学影响,他对任何事物的本源,都极为感兴趣。他所有的教学都建立在本源的基础之上,比如执教力学,力这个概念已经泛滥了,反而导致力被遮蔽。如何去蔽?他总是不急着介入概念,而是带着学生天马行空,寻找宇宙间各种各样的力,从力最初的样态和起源寻找、探析、归纳,一步步引出力,深入力的肌理,探究力的奥秘,从而破译有关力的规律和公理……
我们达成课堂的很多共识。老师是慢的,学生可能就是快的;老师是笨的,学生可能就是聪明的;老师是碎片化的,学生可能就是系统的……没有老师的慢、笨和碎片,可能就没有学生的快、聪明和系统。如果老师帮学生建构了一个精美绝伦的系统,对学生而言,那只是别人的房子,他连租客都不是。所以说没有老师的碎片、零散、天马行空,就没有学生的整体、建构、系统与和谐。学生只有把这些零散的碎片的东西,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打破自己的认知,使得自己先失衡,然后重新梳理整合达成新的动态平衡,这才是真正的学习。学生必将在这个主体的主动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求知的巨大快乐和高峰体验。
我再一次想起了我的高中数学老师,想想吧,我是一个语文老师,但20多年后,我还在感慨我高中的数学老师,感慨他的教育。我初中的数学是老大难问题,考取重点高中,完全是瞎猫子碰上死耗子,因此我对数学极为恐惧。
上高中的第一堂课,老师告诉我们,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基本上没有关联。任何人从第一堂课开始,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都有可能成为数学王子。如同一个被宣判死刑的人,突然间获得假释,还可以改过自新,我觉得我一下子遇见了救命稻草……老师开始讲集合,从生活入手,果真不难,果真很有趣。
那些年,凡是老师执教的学生,没有一个人不沉迷数学,没有一个不被数学的美征服,也没有一个人数学不好。
老师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概念,每一个概念都从生活入手,带我们弄明白概念的本源。对于定理其他老师让学生背下来,直接拿来就用,只有他一定要带着我们重新经历定理的证明全过程,他对此乐此不疲。他指导我们订阅《数学研究》,上面没有题目,都是一些数理研究。当时这个杂志都是老师或者教授们看的,他居然带着我们中学生去看。他告诉我们一个奥秘,一切数学都是运用数学的定理或者模型去解决问题,懂得了定理的内在奥秘,获得的将是数学思想。
上课之中,他让我们先看书,慢慢读,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他就在班级里慢慢踱步,若有所思的样子。每节课,他只讲三个题目,全部一笔一划抄写在黑板上,他的粉笔字是一绝。
抄写好,他也不讲解,让我们先做,他还是慢慢踱步巡视。第一个小题,一定是帮我们认识概念,全班同学至少90%的人一会功夫就做出来了。他一看差不多了,偶尔说一两句话,也不讲题。这一两句话,我们全部竖起耳朵听,比金子还金贵。
然后,他让我们做第二题。我们惊讶地发现,第一题虽然简单,但如果没有第一题做铺垫,第二题就没有方向。按照第一题的路径,第二题很快也就会做了。一般来说,这道题,全班大概有60%的同学会做。他仍然在踱步,巡视,偶尔会和同学交流,不管你懂不懂,他和你说的话,不超过三句。或者让你看看那一页,或者让你看看某一题,他从不给我们具体的方法,更不给我们讲题。
但只要我们听了他的提醒,总会豁然开朗,然后获得巨大的学习快感。这都是我们自己的发现,我们自己看得见的进步,我们每天都感觉到自己在拔节成长。
最后到了第三题,也就是所谓的压轴题,一般不超过20%的学生会做出来。他还是在踱步,那时候老师就有一丝白发,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穿着大衣,风度翩翩。大家都在冥思苦想,谁都想成为班级第一个做出来的人,或者是第一个想出思路的人,这简直就是无冕之王,不要太幸福。
老师问,有同学有思路了吗?于是,一个,一个,举手了。举手的人,目光巡视班级,踌躇为之四顾,老师还是等待,直到将近20%的同学都举手的时候。他才开始讲解,还是聊聊几句话,但他一点拨,总是精妙无比,绝大多数同学恍然大悟。他也绝不多说回句话,总是讲到最精彩之处,戛然而止,而铃声也正好这时候想起。
每天晚上,我们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整理老师的数学笔记。有人就整理最后一道题,我是整理三道题。那个笔记是我高中阶段生命的瑰宝。每次考试之前,我都复习一遍。
老师对我教育教学的影响,无比伦比。他让我找到数学的自信,也找到做学生的自信,我还是很慢的,几乎从来没有成为每天第三题先做出来的那一位。
我们班有个姓汪的同学。第一天的课堂上,老师最后的问题是两个包含数字都不相同的集合,他们的交集是什么。我们很多人的回答都是空集,汪同学的回答是含有一个空集子集的集合。我们都佩服极了。三年后,汪同学成为我们县高考预选考试的状元,后又成为高考状元,一个人连续两次状元这是极为罕见的。
老师让我真正意识到数学的美,如同诗。那年高考,数学难极了,分数低得吓人。我做不出大题目,但我就把小题做得尽善尽美。我心里想我一定要对得起老师的教导,不能太丢脸。最后成绩好像是99分,居然是一个重点中学全校数学第二名。因为英语太差了,第一年差了9分,落榜了,然后开始了我的复读生涯。
当我做了高中老师之后,我把笔记给我第一届的学生传阅,最终被某个学生藏匿了,终不知后事如何。我是一个语文老师,因为失去了中学的数学笔记,居然失魂落魄了很久。好教育的魅力就在于此。
这所学校是安徽省无为第一中学,这位老师是鲁先荣老师。吴文桂、鲁先荣,他们不仅教书育人,而且善教善育,更重要的是,他们把自身的善良儒雅价值观,一点点传递给我们。这样的老师堪称先生,这样的课堂堪称大课,这样的教育才称得上是好教育,好教育让人一辈子念念不忘!
回忆中那珍贵的校园时光
街道上,栅栏边,垂下的藤蔓郁郁葱葱,玫红色的三角梅三三两两地欢聚舞乐。抬头,那个文化丰富、氛围融洽、给我无尽回忆的校园浮于眼前,弹指间,多年的岁月沉积好似被风吹满了心间。
薄雾轻笼的早晨,雾气笼罩着整个校园,仿若仙境,又似披上了轻薄的纱衣。早到校的我,丢下书包,脱下外套,盘好头发,漫不经心地奔走在空寂的操场上。绿茵茵的草坪包着长短笔直的白线,是球员们英姿雄发、激情拼搏之地。外圈的跑道像是球场的外衣,是我们挥洒汗水、你争我抢的赛场。
深秋时,一树树幽幽的桂花闯入我的世界,嫩黄的小花同深绿的叶簇拥在一起,那清新芬芳的香气混合着青草泥土的气息,拂过的风,飘散的云好似被勾了魂。同着的还有纯洁素雅的玉兰,稀稀散散的菊花及不知名由的野花,共同见证我们烂漫美丽的青春,却也不顾安危地燃烧着自己,开出最美的花,也让我在繁忙中寻得一丝静谧与热情。
走完操场,奔向食堂,有时遇上那白生生、皮薄薄的包子,大小整齐,热气腾腾,咬一口,鲜肉的味儿浓郁,肉香在口腔中回荡。在端午时还能吃到粽子,用墨绿清香的粽叶包裹着,乳白色的糯米,沾点白糖,轻咬一口,甜而不腻,可谓是消暑开胃、美味净纯的佳品,为我们一日的繁忙学习增添色彩。
若说学校的花、草、木、食为今天的学习坚定信心,那么学校的文化底蕴必定是精神探索的方向。
学校是汇聚成百上千学子的圣地,我们殷殷求学,交流学问,探索未知,参与实践,积累经验。阅览室里,我捧着一本名著,细细品读,感受其中深刻的韵味,右手持笔,时而眉头紧蹙,时而笑容满面,时而忧伤沉思,用笔勾勒出那朦胧的身形。同学们安静地坐于桌前,翻着书,记着词,背着段,沉浸在书的海洋里。
书画室里,各式画风的图画牵动我心弦,同学们手握画笔,个个低头,盯着样画用手势比对着,扶着画纸指指点点,沉默不语。似是灵感涌现,所有人的笔陆陆续续飞起来,神情专注严肃,从轻笔细描,描描点点到挥笔洒墨,线条由细变粗,笔的步伐又快了几分,是山清水秀的风光图,是惟妙惟肖的素描画,或是简洁秀丽的速写卷,一笔一画皆是风情独特。
体育馆里,小运动员手握球拍,站好姿势,攥紧拳头,在训练中强化自己,享受运动魅力。舞蹈室里,舞者排队列,练舞姿,训舞功,在简易的舞步中放飞自我,体验舞蹈的乐趣。参与社会实践,我们清扫大街,弯着腰,不漏下一丝杂物;捡拾垃圾,俯下身,捡起每一片落叶;宣扬文明,恭敬问声好,递上干净的传单。
或是组织户外游玩,观路边景,团队合作,与人交流,用行动智慧去影响他人,实现活动的意义。聆听讲座,汲取同学的经验与方法,倾听老师的总结和寄语,学会自我反思,这也正是代代勤奋刻苦的读书人成功的大道,创造了一届又一届灿烂的辉煌,在成长中书写精神,是传承,留与我们坚定的信心和勇气,去坚守,去创造,去突破。在书本中追寻智慧,在活动中绽放自我,在实践中获得成长,在交流中体验精神,心中充满希望,超越自我,以不懈的坚持去创造美好。
校园,有良好的环境,一流的师资,完善的设施,先进的设备,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影响着我们不断进取。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我们积极进取,打造属于自己的天地。
蓦然回首,总觉得昨天我才满怀好奇和期待来到大学,今天,我在这里学习,融入了这个大家庭,建党100周年,她也迎来了七十岁的生日。
70年,一个未被定义时间究竟有多长的数字,一段充满艰辛但收获良多的旅程。从1951年她成立,在风雨中飘摇,到几十年中带领无数学子们奋力拼搏,再到如今的硕果累累,河南护理职业学院已在不知不觉中,走过了这么多个春秋。
1951年-2023年,由原来的平原省安阳专署卫生学校到现在的河南护理职业学院,从原来的老校区到现在一幢幢崭新的教学楼、实验楼。学校还在不断尽力为学生提供舒适和谐的校园环境。
我没能够见证先辈们用他们的汗水和辛勤建造这一幢幢楼房,无法感受她这几十年所经历的沧海桑田,我只得借助一名新时代大学生的眼光,用我稚嫩的手法,去发现,描绘她的美。这里,有无数教师的诲人不倦,他们桃李天下,有芊芊学子们对知识的渴求,他们走出校门,成为同辈们的佼佼者。
“敦品励志,笃学健魄”的校训,我们从遇见她的第一天就牢记在心。今天,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中读书,明天,我们便担负起责任走向社会。我们中的有些人可能是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可能是某一领域的创新者,或许大多数人平凡一生。但是无论怎样,我想我们都应该感谢河护。
还记得刚到这所学校的时候,那时的我们青涩无知,对未来充满期待,是她接纳了我们,带我们步入医学知识的殿堂,觉醒于知识的氛芳。
回首过去的两年里,真的让人忍不住感叹一句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就在不知不觉之间,时光已匆匆而逝,我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共同度过大学的生活,可以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都在我们的心灵中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还记得在篮球场上,一次次高高地跃起封盖,后仰跳投后球划出优美的曲线空心入筐。在那里,我们挥洒了自己的青春与汗水,用青春和汗水来描绘属于自己的色彩。
峥嵘岁月七十载,桃李芬芳春满园。昨天的河护,承载着太多的闪耀和荣光;明天的河护,怀揣着更多的期冀与梦想。即将毕业的我们会铭记,我们永远是河护人,最后我们向学院送上最真诚的祝福,祝学院的明天更加美好!
忆高中那三年
好怀念高中那段为考一个好大学而努力拼搏的日子。
当初一心想快点熬过去的日子,似乎被施了魔法,变得不再枯燥无味,而是有趣且珍贵。
大学这三年,怀念穿校服吃食堂的日子。现在我的衣柜里有一角专门盛放高中时穿过的深蓝夏季短袖、白蓝外套和大红袄,统一的校服,满满的开高精神气。真心感觉高中时伙食丝毫不逊色于大学食堂,周一升完旗,飞奔到餐厅二楼,买豆浆和蒸饺吃;中午特喜欢在一楼来碗香菇鸡丁面,再兑上点醋,堪称完美!现在想想,喜好吃醋的习惯是在高中时养成的。中午需要回寝洗头,就需要舍友代买饼,喜欢吃二楼中间窗口卖的卷饼,还能加辣条;晚饭后,总爱绕着行政楼散散步,晚风吹着舒服极了,有时也和同学一起,说说废话聊聊八卦。升入高三,对面是一些未施工完的工地,四楼风景独好,天会酿出一些美丽的晚霞。我总爱在考试后,去五楼的阳台待一会儿,看看天空,制定下一步的学习计划,暗自给自己鼓劲打气。说到考试,“怀念每次考试都要把书搬来搬去的日子吗?”好怀念啊!每次考试前都要对学习进行复盘,紧张有序地备考,一次次的考试,一次次的验证,一次次的经验,一次次的提升,我们这群人在无数次的考试中被鞭策提升。太多美好的瞬间,太多次的追忆。
大学这三年,想念波波(我们对张晋波老师的昵称)讲授知识的日子。波波是我高中三年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他的带班格言是“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他完全是这样践行的。他讲课时喜欢说一些“波波经典语录”:“左脸呼完右脸呼”“给我圆润地滚出去”……前段时间,开高共享金山文档里,有同学打出他的经典语录,看到后,感觉DNA在动。记得一年盛夏的考试,我们没考好,他一顿痛批,经典语录频出,现在一想,连波波生气也成为一件有趣的事情了。我高中数学成绩不错,大部分原因是真的喜欢数学老师,波波讲知识逻辑性很强,深入浅出,善于归纳总结考点和重难点,传授解题思想和方法。我喜欢问他数学题,喜欢他讲卷子上的第12、16、21、22题的解题思路。当时我极享受做一张张数学卷子带来的充实感,做题脑子里满满都是数形结合、函数、方程、整体换元等,这些思想总是给我解题灵感。他有空就去班里巡视学习情况,即使生病也把我们这帮不让他省心的学生放在首位;他注重集体活动,运动会、元旦、班会等总是全体出动……真的想穿越时光隧道,再听一次波波讲课,聆听他对我们的教诲。
大学这三年,思念和好姐妹打打闹闹的日子。家家是个极可爱的丫头,这里的可爱用来形容她的长相,跟她做同桌时,我总喜欢盯着她的脸看,然后就忍不住哈哈大笑,她有一种极治愈极有趣的逗我开心的魔力。女神在我面瘫贴膏药不能洗发时,帮我打水洗发;在我学习压力大时安慰我;在我取得好成绩时赞许我;我总是喜欢拿她柜子里的零食;总是喜欢在课间走廊里和她嬉戏打闹;我也总喜欢夸夸她长得漂亮使她得意忘形;大哥是一位智者,能讲一些我未能想到的道理,无形中促使我明辨是非树立良好品格,也在我学习迷茫时开导我。我俩总能疯疯癫癫到一起,会心照不宣地在教室后表演颓废亚洲蹲;在课间我经常大声呼唤几声“大哥”,尽管总换来她极不耐烦且咬牙切齿的回复“弄啥”;在宿舍,她常常用河南方言夹杂着台湾拖长音和我唠嗑,每每我都笑得捂着肚子趴在床上,她更加变本加厉地说着;萍萍和我是一个县城的,在放假和返校时都一起乘大巴车,路途中我老拿她手机听歌,因此也建立了一种“革命友谊”。乘大巴车出现一种十分有趣的现象:回家时个个兴高采烈,有说有笑;返校时个个无精打采,呼呼大睡。四个星期换来一天的假期,谁敢浪费呢?还有好多好多可爱的人儿,他们在那三年里给予我无尽的欢乐,并且我珍惜每一段神奇友谊。
“十六奋起,所向披靡;十六腾飞,无坚不摧。”这串口号读起来仍使人充满正气。跑操前,大家人手一个小本本,争分夺秒地背知识点;跑步时,用最洪亮的声音喊出口号。最喜欢上篮球课,我们有个八人小团体,自由活动时,会打比赛,挥汗如雨,笑得超大声,学习的烦恼也暂时忘却或随之消散。“打比赛”,没有规则但有时会因仅记住的某些规则而较真,现在脑海里还偶尔蹦出投球抢球时滑稽的画面,多么希望能再来一次随机4VS4的比赛。
回忆总是充满着许多的感慨,在一幕幕的回忆中,渐渐浮现的是自己穿梭于教学楼,餐厅和寝室之间的身影,是聆听各科老师教诲的专注神情,是和同学们嬉戏打闹的闲情,也是一腔再也回不去的遗憾和伤感。学弟学妹们,真的想对你们说:好好珍惜享受这段独一无二的高中生活吧!
适逢母校建校120周年校庆,衷心的说一句:“爱你,大开高!惟愿莘莘学子在你的深情呵护下快乐成长!”
眨眼间流逝的成长
那一年,又是炎夏日,又见荷花开,浓浓绿荫遮不住我的深情回望,毕业了。莫泊桑说:“人生活在希望之中,一个希望破灭了或实现了,就会有新的希望产生。”高考失利,悲痛万分,预选征兵的我在父母劝解下参与了补录,大学梦从此刻继续。
这一年,又是初秋日,又见麦儿黄,片片落叶遮不住我的脉脉凝望,开学了。那一个转角,一个路口,多少次挥泪别离,一路上风雨侵袭,而我背上行囊,径直踏上征程,只为成就更好的自己。带着期待与激动,走上动车,大学梦在此刻进行。坐在平稳的动车上,凝视着窗外飞速消失的美景,不忍让我再度开始对大学的幻想:那个在高中老师叙述的没有烦恼,没有约束,没有作业……所有的幻想在动车到达后的2个小时破灭。放眼望去,这可能是一个山头吧!没有平缓的柏油路,只有无边的坡道,对,这就是个山头。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工程师的摇篮,我们的故事从这里开始。
山工院,占据着郊区的一个山头,没有绝对的地平线,整个校园被坡道充斥着。从1984年的山西矿业学院阳泉煤炭专科班到2023年升格为本科高校的山西工程技术学院,这是一个多么宏伟的业绩啊。至今33周年,他经历着时间的洗礼与考验;他经历的风风雨雨是我们不曾体会的过往,因为我们只能看到他光辉的外表,只能经历他成功后的硕果。过往已成云烟,回忆只留感叹;目光回缩现今,美丽依旧精彩。山工院用他美丽的姿态迎接这每一位新到来的学子们,秋天,新的开学季,她换上炫彩的服装,那翠绿的冬青,展望着新的起点,新的希望,新的动力;那飘落的黄叶,又在传递着丰收的喜悦;那绯红的枫叶,去除了枯燥课堂的烦恼,让每一天都充满着笑容;漫步在校园里,任凭思绪远飞,一股温馨的感觉边油然而生,弥漫在心间,似是一股清泉,流淌在周围,给我梦幻一般的清幽。矗立山巅,望着夕阳西下,追随着那一抹抹消散的紫霞,期待美好明天的到来。夜阑人静,天籁无声,去聆听那一丝悠然的翠鸣,像甘霖,像春风,像一首真善美的诗,悠慢而隽永;月隐星显,露重风轻,去感受那一波恬然的律动。躲开世俗的纷争,走进叮咚的心泉,倾听清泉的叮咚,重温那抹美丽的心情,抚慰一颗疲惫的心灵。倾听心泉,让思想走向深刻纯净,心泉叮咚,让生命愈加丰盈生动。“哇!人间仙境”在喧嚣声中翻身,起座,望向窗外,情不自禁的就跳下了床,哇,好美!我是不是在天上啊!我是不是可以俯瞰芸芸众生了!真的,我无法用语言描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间仙境,或许只有照片才能表达出那种效果。下霜,并不是没有见过,但绝对没有见过在山工院这么美的霜了。
“砰”的一声,那个刚进校园时不断挑剔学校的不是,说着一大堆后悔来到这个破学校。整天觉得自己与这里格格不入,走着陌生的路,看着陌生的风景,偶尔还会留下一两滴孤独眼泪的青涩少年,随着雨滴的飘落,被无情的拍散在篮球场上;那个渐渐适应了这环境里的一切,时不时的去查看环境里美丽的某个角落。习惯的三点一线式的生活,习惯了看路上来来往往、匆匆忙忙的脚步,习惯那些没有生气的课堂……随着时间不经意间的流逝而渐渐迷失在这个曾将的陌生环境里的迷惘的自己,在新生忙忙碌碌的脚步中化为圈圈涟漪而消散。这些仿佛还发生在昨天的事情伴随着门的闭合而消散。抛掉脑中那些留恋的回忆,思考着什么时候喜欢感慨了!难道这就是成长的烦恼?
前几天朋友婚礼,回老家去参加。看到很久不见的好朋友,觉得我们变了很多,却又好像什么都没变,他们跟我打招呼,仿佛时间才过了一天,我们昨天才刚拍完毕业照。于是我突然明白:我们是一路丢弃一路成长的。我们被迫放弃曾经单纯的自己,在路口痛哭的自己,在酒后失态的自己,为了更好地往前走。可也是这么的一路丢弃,我们不小心丢弃了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我们以为长大是变冷漠,我们以为热血不过是矫情,我们再也不对酒当歌,我们骗自己这个叫成长。不是的,就算你不再单纯,你也要保持童真的那一面;就算你不再流泪,你也要留住感动的那些事;就算你喝酒学会克制,你也要跟朋友聚在一起大吵大闹真的快乐。我想我很难再像当初一样,那样的赤诚又热血。我早就做不到跟当初一样无条件地为一件事付出了,或多或少的,我学会了做一些事情前你要先想到自己。就像有人说,人成长是变冷漠。但后来我明白了,人长大是变平和。不喜欢就干脆绕道,再也不去指责了;坚持的都放在心里,再也不摆在嘴上了;难过的自己消化,再也不弄的人尽皆知了。遇到挫折的时候,不是不难过,只是学会了就算再难受,也要拍拍身上的灰尘往前走。阳光灿烂的日子从身边远去,我们总会或多或少成熟的,学会讨巧地说话和隐藏,但我还是做不到对热爱的事,对身边的人敷衍。但我依然希望,不要改变你的热血,你的真诚,你的努力。亲爱的,成长不是变得面目全非,而是保留住重要的东西奋力前行。
然而,大学生活寻寻觅觅的尽头,并不是以往心里的“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梦里寻他千百度,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如今,面对大三生活,我迷茫过去,徘徊过往,然而时间总会因公平而残酷到无情,正如朱自清写的那样“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了;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了;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了,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是啊!时间如流水,而我们的人生还有很多事要做。
大学生活是一个充满才华、学问,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竞争,挑战与合作的舞台,我们每一个人就在这个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那么我们何不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得最好!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都渴望乐观积极而不是盲目冲动,大胆而不是大肆妄为,敢说敢想而不空想,深思探究而不乱想钻牛角尖……那就让我们为之奋斗,为之拼搏;为了梦想,让我们珍惜时光,从现在开始一点一滴的积累吧!让我们美丽的大学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丰富、有节奏。总有一天我们会满载而归的!那时你会听到枫叶流舟,你会看到金菊在笑,你会闻到硕果飘香,因为你到了收获的季节。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兴风作浪,但当你的起伏与世界同步时,你就会得到共振。我希望自己能够跟上学校发展的步伐,借学校之发展实现自我的发展,以自我之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实现双赢。
“时光一去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听到这熟悉的旋律与歌词,我不禁勾起了高中的记忆,不仅仅是学习生活,同学之间相处的记忆,更有和高中班主任的共同记忆。
我的班主任尚嘉伟老师,中等身材,体型结实,面容和善,教我们英语课,他讲课时精神饱满,声音洪亮。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天早读他都会准时来到教室,确认班上同学是否到齐,之后,我们便开始当天的早读。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背诵效率,对部分不太喜欢在教室里背书的同学,尚老师会让他们到教室旁边的空旷大平台上,一边呼吸新鲜空气,一边记忆;对喜欢在人多的地方背书的同学,尚老师让其留在教室中,大家背诵的声音都非常大,不用担心惊扰到别的同学。我们全班同学经过高效的早读后便开始一天的课程学习。
作为90后一代,我们同学大多都是极富个性的独生子女。如何让同学们更具凝聚力,增强集体荣誉感,尚老师是煞费苦心。记得在高二课间跑操时,尚老师要求我们班62名同学从一个抬手摆臂的小动作,到迈的每一步都要保持一致。我作为领操员带领大家齐喊口号,经过每天20多分钟的不断练习,我们班级所有同学都凝聚一心,增强了班级的集体荣誉感。更让我们深刻懂得了团结协作的意义。
老子曾经说过:“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尚老师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的班主任。他告诉我们良好的卫生习惯能让我们认识整洁之美,激发爱美之心,我们经常看到他随手捡起地上的果皮纸屑并将其扔进垃圾桶里,同学们也耳濡目染,轮流在下午上课前拿着扫把拖布打扫教室内外地面。干净整洁的环境不仅让我们班多次在卫生评比中获得表扬,还培养了我们持之以恒的好习惯。
虽然进班时我的成绩是0915班的最后一名,但是尚老师并未因成绩歧视我,而是在课下自习时间悉心指导我,帮助我打牢英语学习的基础知识,很快我便拨云见日,茅塞顿开,成绩也从班级最后一名不断进步到中游水平。我在课堂和课下的学习中,深刻感受到尚老师的“严慈相济,德艺双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009年高考填报志愿时,尚老师建议我根据自身情况避开做学术搞科研的短板专业,我听从了他的建议,选择了应用性较强的工程造价专业。在开高养成的学习习惯,让我在大学毕业后四年的工作之余先后考取了国家一级注册造价工程师、国家一级建造师、审计师、中级经济师。正是这样的坚持与沉淀,让我考入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政部门,从事工程审计工作,在一线城市广州扎根立足。
2023、2023年休假回母校看望尚老师时,我们的交谈,让我意识到了在体制内工作不仅要提升管理能力,更要坚持学习。于是我在工作近九年之后以在职考生的身份参加了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然而人生并非一路顺畅,也会充满困难曲折,我与第一志愿天津大学失之交臂。但开高的学习经历培养了我不服输,不放弃的精神,我在调剂时重整旗鼓,最终被云南师范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录取。
毕业后的十三年里,记不清多少次梦回母校。一草一木,尽在眼前;靓丽美景,历历在目;深情厚谊,尽在心间。十三年前,我们是涉世不深的青年,有太多憧憬和期盼。十三年后,我们是初历风霜的壮年,经历了些许坎坷和沧桑。感谢母校的良师荟萃,桃李芬芳;感谢母校的团结友爱,坚毅诚信;感谢母校的敬业求实,乐学善教;感恩母校,我骄傲!昔日的开封高中的学子已成长为新时代的栋梁之才。今天我们可以大声喊出:“我们是优秀自豪的开封高中人!”
又是一年初夏时节,时值开封高中百廿校庆,一百二十载砥砺前行,令人感慨良多。回忆起高中时光,各种酸甜苦辣涌上心头,谨以此文追忆我的高中时光,以青春向母校献礼。
成长
我与开封高中的缘分,可能与大多数同学不同。作为开封市最优秀的高中,开封高中每年都接纳着开封及周边地区最优秀的学子,无数佼佼者的到来为这所百年名校注入新鲜的血液。2023年的9月,我以分配生的身份进入了开封高中(成绩压线进入开封高中),在当时的我看来,我与周围的同学“格格不入”,分配生的身份意味着我的中考成绩低于身边的每一位同学,我感到自卑,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而开学之初的一次次摸底考试、月考、小测,也屡屡使我丧失信心。在这种情况下,我很感谢我当时的班主任张红军老师,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师细心地体察着每一位学生的情绪。一个晚自习的夜晚,他找我单独谈话,问我是否觉得自己学习吃力,比不上周围的同学,在得到我肯定的答复后,他跟我说:“不要总觉得自己跟别人有本质的差别,其实也无非是一个坐在桌子上,一个坐在凳子上,况且高考远没有到需要比拼智力的时候。”我很感谢张红军老师,这样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我最初迷茫的阶段给予我温暖和指导。如果不是这次谈话,我不知道自己还要迷茫消沉多久。甚至在很久的以后,在我每次感受到同侪压力之时,我也都能告诉自己:你和别人其实没有那么大的差距,安心做好自己能做的努力就可以了。
后来的日子里,我也确实不断用行动证明自己。我更加专注于自己的进步,更相信自己,更踏实地一点点努力着。从进校时的最后一名,到一次次考试的进步,到分班考试的第十三名,再到最终高考的开封市文科第三名。可以说,开封高中重塑了我,这使得我可以前往更大的城市,来到更优秀的平台,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因此我永远感谢开封高中对我的教育,感谢老师对我的教导,在我成长的关键阶段为我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陪伴
这一小节的核心是“人”,献给帮助我们成长的老师,献给三年间与我并肩作战的同窗。
赵向东老师、刘深营老师、王萌萌老师、娄渊中老师、赵旺海老师、李宝珠老师、张红军老师、宋永刚老师……我很庆幸我在高中时期遇到了这样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
班主任赵老师会给我们讲述他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心得体会,真诚、恳切,用自己的故事激励着我们;会时刻关注着每位同学的思想状态与情绪波动,或温和或严肃地和需要被关注的同学谈心;会身体力行地每天在操场边听英语边长跑,以身作则地鼓励我们坚持运动、持之以恒;会在每个初雪带着全班同学去操场打雪仗,像个孩子一样和我们玩在一起……宽严相济,因材施教,三年来他与我们相处的时间甚至比我们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还要多。
年级主任娄渊中老师更是被全年级同学亲切地称为“娄爹”,在方方面面为我们保驾护航。老师们不但教给我们专业知识,更给予了我们关心与陪伴。
这一段拼搏的岁月,也离不开同窗之谊,是同学间的守望相助,是青春里最纯粹真挚的感情,为青春填上了色彩。书本上的知识或许早已模糊不清,公式的证明也早已被淡忘,但忘不掉的是日日的书声朗朗,是同学精心设计定做的班服,是远足时的相互搀扶,是中秋月圆之夜翘掉晚自习偷偷爬上后山看月亮,是高考前夜的互相鼓励,是毕业后的思念……我仍然记得17岁生日的时候,班里的每位同学都为我写了一张明信片,它们被串成一串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我,这是我记忆中最美好的生日礼物,直至今日,当我看到任何有关友情的话题时,最先想起的仍然是那串在一起的五十多张明信片。“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1701的同学们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是我心中的力量源泉,我由衷感谢三年来无数与你们相伴的日日夜夜
开封高中的校园文化是包容自由的。我真的很感激,即使在河南这样的高考大省,我高中三年的生活并非只有做不完的试卷和日复一日的排名。学校很努力地为枯燥的高中生活增添一抹亮色——运动会、远足、成人礼、社团、学生会、心理剧比赛……高中三年,我也有机会在假期参与学校赴台湾访学的夏令营,能够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衡水中学进行参观学习。在这样的校园氛围下,开封高中的老师们也不断在我们心中种下理想的种子。这一点上我尤为感谢我的语文老师刘深营老师和班主任赵向东老师。深营老师帮助同学们发现语文之美,他为我们编写了开封高中诗集教材,带着同学们“日读一诗”。诗歌重要吗?或许这并不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但这确实让诗歌长久地沁润于我的生活,让我甚至在进入大学后还基本保持着每天读一首诗的习惯,并将这个习惯延续至今。
在班主任赵向东老师的主张下,我们会在晚饭休息时间观看新闻周刊和纪录片,难以想象,《人间世》、《大国兴亡》、《我在故宫修文物》等多部优秀的记录片,都是我在高中时期和同学们挤在教室里用并不算清晰的投影仪看完的;班级会自费订购《看天下》《国家地理》等杂志,供同学们传阅。在那一方不算大的教室里,这样的教育为我们揭开了更广阔世界的一角,点燃了我们想要亲自探求的热情。
如果没有开封高中兼容并包的校风,我的高中生活或许真的会只是日复一日的重复,是试卷,是分数,是排名;而这些可爱的老师们帮我们保卫了琐屑生活中的一丝诗意。希望我依旧能在日后琐碎的生活中保有一丝理想主义。
铭记
“诚毅和爱,与时俱进”,八字校训是开高精神最好的注解,也是这一百年名校历经风雨仍能熠熠生辉、谱写新篇的根本原因。结尾处,再次感恩母校对一代代学子的培养,祝贺开封高中百廿生日快乐,祝愿每位开高学子与母校共创新的辉煌!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我们2006届的同学已经从开封高中毕业16年了,想起当年的青春岁月,同学、老师、小平房、足球场、运动会、门口的梅利烤鸭店……各种人和事都清晰地浮现在眼前。我是2003年秋季入学的,之前在开封县(现在的祥符区)长大并读到初中,能来开封高中读书,是当时最大的梦想。当时流传一句话,进入开封高中学习,相当于一只脚已经踏入了重点大学的校门。事实也的确如此,我在开封高中遇到了很多良师益友,我们互相激励,互相促进,那时磨练的坚忍不拔、永不言败的毅力,到现在依然受益。
刚进开高的时候,还是在当时新建的教学楼里,后来我们都搬到了小平房。高一我分到了0614班,这是一个非常团结的班集体。当时的0614班是出了名的调皮捣蛋鬼集中的班级,同学都很有性格也很有个人的特色。直到现在,我还记得老师让大家上台作自我介绍,并讲一下自己的人生理想。虽然我已经不记得自己说过什么,但是清晰地记得一位蒋姓男同学很大声地说,“我的人生理想就是六个字“挣大钱,娶美女”,顿时大家哄堂大笑。我当时也笑得肚子疼,但心中暗生钦佩,他不讲套话,敢讲真话,说出了很多同学心里想说而不敢说的话。老师也没有严厉批评教育,而是亲和地做正确引导,第一周我就感受到了学风的开放自由和包容。现在看来,人还是要有理想的,万一实现了呢,这个同学的六字理想后来也都实现了。
0614的第一任班主任是赵玉霞老师,教语文。一个学期后,因为家庭原因,赵老师去了北京。之后来过几个代班班主任,都因为班级太难管而不愿意当。当时还听说本来要把0614班全部打散,分到各个班级。
后来0614班由当时的教务处主任宋全会老师来接管,宋全会老师也是教语文的,他是改变0614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教学方法非常独特,为人很幽默,也很有个人魅力,经常给同学讲一些课本外的做人做事的道理。
宋老师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依然是我现在的行为准则。宋老师教育0614的各个“捣蛋鬼”也是颇有自己的方法,最后能和同学打成一片,也获得了同学们的尊重。我们私下里称宋老师为“狼王”,估计也只有他才能降服0614的这些小狼们。我记得那时学校有集体跑步的安排,0614班的班歌《千年等一回》也是在那时候确立的,至今同学聚会都要去吼一曲。
当年的趣事太多,一起把生物老师周金陈埋雪堆里啊,一起恶搞班长卞龙骧啊,一起足球比赛夺年级冠军啊等等,难以一一叙述。现在0614班的同学,在各行各业都有建树,有大导演、上市公司老总、私人老板、公职人员等等,希望大家都越来越好。
到了高二结束,上高三的时候,我分去了理科实验班0618班,班主任是教英语的王新国老师。
到了高三,黑板后边总有一个“距离高考还有xx天”的倒计时,顿时学习压力非常大。实验班里面几乎都是成绩好的学生,班里全是学霸,虽没有了0614的热闹和百花齐放,但是在学习方面让我看到了一山还有一山高。在竞争激烈的河南参加高考太不容易了。我清楚地记得大家都很守规矩,很勤奋努力,总有人早自习比我来得早,晚自习比我走得晚,甚至连大年初一也有同学在小平房的教室里学习。课间休息只有10分钟,有些女同学去洗手间都是跑步来回的,生怕耽误学习的时间。这些煎熬都是宝贵的人生财富,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拿着高三的专注和拼劲来干现在的工作,应该没有干不好的事情。
人的一辈子都讲缘分和机遇,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开封高中作为优秀的省重点,经常有大学招生办来做宣讲会。有一次中国科技大学来学校做招生简介,说“同学们,我们离北京远,但是我们离美国近(很大比例的人都可以去美国进一步深造)”,然后发了一个重点专业的世界排名小册子。我赫然发现竟然有一个叫“香港中文大学”的学校,在科技类学科的世界排名比中科大还要靠前。我当时非常好奇,去学校门口的网吧,花一块钱查了查,发现这个学校并非我理解的教中文那么简单,再加上父亲在广东做生意距离学校较近,我就把“香港中文大学”当成我的目标,在心中念念不忘,默默努力。人生也会遇到各种无奈和意外,2006年出乎意料,我高考失利,落榜这种情况在理科实验班里算极少数的。2007年我复读了一年,经过一年的蛰伏和心理的自我疗伤,我继续报考港中大,最终如愿以偿。复读的一年内心很苦,每天靠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来自我安慰和鼓励。人生路很长,挫折能让人成长,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天道酬勤,现在实验班里的同学大都发展不错,有的做了科学家攻克难关,有的做了国际知名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有的做了大学教授,有的做了企业高管和公司骨干。我在0618班,也遇到了我的终身伴侣,目前还有一个可爱的女儿。感谢开高的几年经历,曾经的老师同学,都变成了现在最真心的一批朋友。现在马上又到了6月高考的时间,祝愿学弟学妹们都能取得自己理想的成绩,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做到自己问心无愧就行,把自己可以控制的方面做到最好,剩下的就交给命运。我现在的人生经验告诉我八个字,“努力越多,运气越好”,相信在大家的身上也都能应验。
2023年我从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在一家香港地产商做管理培训生,开始接触到购物中心行业。从开封到香港,的确让我大开眼界,慢慢地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提高了对世界运转的认知。工作12年了,先后经历过几大香港地产商,曾经参与过成都、沈阳、武汉、重庆等多地多个奢侈品购物中心的筹备,期间又在香港大学读了研究生。目前认识的服饰、珠宝、配饰、化妆品品牌比很多女生都多。回想起当年去香港上大学时,专门去书店街买了一身正版的耐克、阿迪球鞋和衣服,不禁感慨万千,这也是当时我所认知的最知名的国际大牌。2023年我告别居住13年多的香港,来到南京,目前在南京德基广场负责奢侈品和化妆品版块的工作。
开封高中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开高的几年经历也对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至关重要。这篇文章虽然没有提及我所有的师长,但我非常感恩你们每一位的栽培和言传身教,未来不管走到哪里,开封高中“诚毅和爱,与时俱进”的精神都会流淌在我的血液里。站在此时此刻的历史大时代,要向我们过往120年来诸多优秀校友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追逐更大的梦想,止于至善。我们曾经以母校为荣,也希望未来母校以我们为荣。在母校双甲子校庆之际,祝愿老师们、同学们和校友们都身体健康,平安幸福,祝愿母校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