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大全实用文档心得体会内容页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心得

2023-12-06 15:34:31互联网心得体会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心得 篇1

最近我认真的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文中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详细阐述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我从本书中厘清了什么是真正的核心素养的内涵,也意识到了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虽然没有就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展开具体的阐释,但核心素养的本质目的是相同的。站在学科素养角度看,它不光要求我们老师怎样去教学,也指明了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我主要就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介绍一下作者的观点和谈一下我的一点感受。

01

明确学习的目的

核心素养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最终让学生成为综合素养较高的公民和创新人才。作者从学习过程的角度把关键能力划分为把学生的阅读的能力输人、思考能力加工和表达能力输出三种。这三种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具有基础性、生长性、共同性、关键性特征,其他能力如创新能力、研究能力、设计能力、策划能力等都是建立在其上的。这三种能力是人生走向成功的基石。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不会思考的学生是没有潜力的学生。不会表达的学生是没有影响力的学生。如何在深入阅读中不断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学会如何更好的表达出来得到大家的认同。这三种能力也是学生走向社会所必须具备的,鼓励学生去大量阅读,发现问题,沟通、解决问题。让他们在阅读中思考,参与中成长,表达中不断完善自我。

余文森教授认为必备品格就是具有基础性、生长性、公共性、关键性特征的品格。就其本质而言,品格处理的是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事情工作、学习的关系。在学生之间交往过程中表现在人与自我关系上的自律、表现在人与他人关系上的自尊、表现在人与事情关系上的认真与责任。在与外界的接触交往中至少让学生能理性的看待自我、他人与社会,做一个自律守法的合格公民。在克服艰难险阻时凸显出人性的崇高与精神的高贵,最终让学生具备良好品格和创新能力。

02

转变学习方式

余文森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提倡、重视二种学习方式:完整学习、原生态的学习。从活动的角度看完整的学习是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从学习结果的角度而言,完整的学习包括主学习、副学习;从解决问题的角度而言,完整的学习包含情境、问题、假设、推理、验证”五个步骤;完整的学习包含阅读、思考、表达三个环节或要素。这些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有活动中的合作,有主次之分,有科学的设计与严格的流程。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们正在向成年人过渡,让他们独立完成事情、带着生命去体验世界,不断成长。

原生态的学习是直接面向文本教材的学习:直接面向事物本身的学习:从学生的经验、生活的和常识开始的学习:学生原生态思维自由参与的学习:学生情感、兴趣、爱好、精神、生命参与的学习。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成为主人,从他们的经验与认知出发,把他们的兴趣爱好调动起来,让他们自由的、充分的参与,从而情感得到表达,思维得到升华,品格得到塑造。出处 WwW.WENAnDaqUAN.COm

03

优化学习策略

余文森教授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其中活动化策略和自主化策略高度肯定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活动化策略又分为项目学习、做中学两种,活动化策略带有很强的任务驱动。

第一,项目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执行项目的教学和学习方法,与传统学习方法相比,它能有效提高学生实际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学习有以下特征:。有一个驱动或引发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即项目,它是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指学业问题认知性的问题,是用来组织和激发学习活动的;有一个或一系列最终作品。作品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研究报告、实物模型、图片、录音录像、幻灯片、网页、戏剧表演等;关注的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因为“项目”是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所以认识和解决这样的问题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完成一个项目往往需要教师和学生密切合作;学习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项目学习的问题来源于实际生活,其产品具有社会应用价值。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与社区或某种实际生活情境接触。上面说到的这些活动其实在我们的历史教学活动中都有体现的,比如学生表演历史话剧、进行历史课题研究,学生绘制历史地图、漫画,优良家风的搜集学习、学生组织到社区宣传爱国主义等。

第二,杜威将“做中学”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一是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即要有个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的连续的活动;二是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了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三是学生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解决这个问题;四是学生必须负责一步步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方法;五是学生要有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自己的想法,使这些思思想意义明确,并且由自已去发现是否有效。这种“做中学”需要研学旅行,去一些历史景点,学生在活动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展开课题研究。这样做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过程历时时间比较长,但是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会开动脑经去想着如解决问题,完成后会有很大的成就感,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自主化强调的是由教转向学,由依赖走向独立。要求学生以自主的方式进行学习,其本质是对学生潜能的信任和对学生独立性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元认知监控学习。案例有我们熟知的高效课堂。这个大家比较熟悉我就不展开说分析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自由发展是需要丰富的教育活动来滋养。我们的教学只有立足于学生学的角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才能真正促进他们成长。从阅读、思考、表达三大能力入手,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通过课堂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通过个性化解读、独特的体验、创新的思维,让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以学生为中心,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心得 篇2

1、核心素养的基本含义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全书共分为三篇内容,分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怎样建立,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2、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

3、实践中发展核心素养

那么怎样在我们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核心素养呢?通过学习,知道在教学评过程中,注重文化对学生的熏陶,还得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可从以下方面在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来:

一、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不应该只是单纯学习知识,而是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纸上谈兵”的学习方式不仅消耗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能力也得不到提升。因此必须结合生活实际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引导质疑,激活学生发展思维。陶行知先生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显而易见,问题是学习的先导,语文课堂上创设环境,激发学生提问的愿望,利用文本资源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难点重点质疑,抓住矛盾处、异常处质疑,抓住文题质疑,抓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句质疑,提出与课文主要内容相关的质疑,多角度,多方位发问,并引导学生学会多途径解决问题。

三、文本对话,引导学生读中悟情。《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心得 篇3

现如今核心素养是我们教师讨论的重点话题,本学期美术工作坊也将余文森教授所著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定为工作坊的共读书目。拿到这本书后,我逐字逐句进行批注阅读,专业理论阅读理解起来有点晦涩。有幸的是5月4日又在网上聆听了《美术新课标美术新征程——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新课标解读与回应学术研讨会》,在教授们的徐徐道来中也逐渐加深了对本书的理解,对核心素养有了一点自己浅显的认知。

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人格”“行为习惯”“思维方式”,是伴随人一生的东西,而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培养核心素养就是基础教育的着力点和聚焦点。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品格是人安身立命之根本,能力是人做人做事的根基,两者缺一不可。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都与学生打交道,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课堂上,我们是否真的了解学生们需要的是什么?或者作为老师能给予他们什么?我们又是否静下心来问过自己,有没有认真研究过学生对待问题时的想法和态度?课改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前进,现如今已经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只有真正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师真正读懂学生,才能使四十分钟的课堂落实有效,才能真正的做到“素养为重”。也只有真正的“读懂学生”,落实学生作为“人”的核心素养的教学,知识才会在学生的身上扎根,能力和品格才是学生最终带走的东西。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必然是大势所趋,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知识水平,深入渗透美术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提高美术表达和美术创作的能力。

此次高中课程标准修订所提炼的美术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了图像识读、美术表达、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五方面。比如现如今因科技发展已进入“读图时代”,图像影像、美术作品等各种图像符号的解读,造型色彩的塑造,技法风格的辨别,由于学生的审美经验不足,自然也就无从下手,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引领者,可以用设疑—分析—解疑—结论的方式帮助学生通过思考研讨进行正确的审美解读,丰富识图经验,提高审美水平。这并不会是单一的某种方面,而应该是一贯而至,全面提高。再比如文化理解,是从文化角度分析诠释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艺术特点,要尊重不同文化不同传统的差异性,那就要培养学生对于不同种族文化的理解能力和包容能力,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引入其他国家或民族的著名美术作品,与我国传统经典美术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树立尊重的理念,开拓视野,并通过美术作品引申拓展到文化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

这本书我还没有完全读完,接下来我会继续细细研读,并把自己的课堂教学作为落实核心素养的切入点,让核心素养真正的落地,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做好一块基石。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心得 篇4

本书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大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暑假中拜读了《聚焦学科核心素的课堂教学》一书。回顾两月的读书状态,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忙碌并收获着。

该书作者李文萱,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徐汇区教育局副局长,她以严密的逻辑,准确的语言,大量的事例将一些生涩的东西讲得通俗易懂,让人从中受到教益。

此书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主线,层层深入地告诉大家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怎样的,怎样达到这个目标,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什么,为什么要关注这些等等。其目标指向一点,那就是:以素养为核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其中“学会”一词很重要。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做些什么呢?

一、弄清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这个词,我们常听到,但它具体指什么,却一直都是含糊不清的。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关键能力是指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必备品格指自律、尊重、认真。也就是说,我们教学的最终指向是培养他们的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而这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学生自己学会的。

二、弄清楚教育到底是什么

教育到底是什么呢?书中明确告诉我们,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有价值感,让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让学生成为快乐人。而让学生成为快乐人有两方面意思,一是让学生具有寻找快乐的能力,二是带给学生快乐。如果教育本身不能给学生带来快乐,他又如何去寻找快乐呢?所以,让学生“乐学”是教师的一大任务,只有在“乐学”中,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进而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在我们的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视这个过程所带给他们的情绪体验,否则会有“舍本求末”之嫌。

三、将关注点转移到学生上来

聚焦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其关注点应该有所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确定了教学目标,然后把任务完成,再在作业、评讲时查缺补漏。至于学生怎么学的,关注不多,只要他学会了解题就行,能做那一类题就好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的关注点出现问题了。

在课堂上,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他们的情绪状态:是兴奋的还是有气无力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是少数精英参与了,还是大多数孩子参与了;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是否真的在讨论,是否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并有理有据;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有没有问题提出来,是怎样解决的;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他们从这一课时学到了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发现了什么新问题。

四、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主动参与

在这本书里,我还了解到一种阅读教学模式及情境化的具体策略。本书系统而明确地提出阅读教学模式的步骤是:读一读,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背一背,做一做,写一写,讲一讲。这种教学模式挺适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且全是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学习就是在活动中发生的,他们在做中学,也在学中做,这是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的。

创设情境,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重要,许多名师都提出情境化教学策略,但具体怎么操作,还似是而非。通过学习情境化教学策略,我明白了有以下几种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实物、图像、动作、语言(朗读,描述,比喻)、新旧知识和观念、背景知识和场景、问题等。

总之,李老师这本书不仅让我知道了核心素养是什么,还知道了为什么要培养核心素养,也知道怎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相信,如果我们真的把核心素养作为圆心,以学生为半径,那么画出的一定是教育的圆满!

对于核心素养,如果教师没有能够完全理解,知识只能停留在认知领域,而素养却能键入到人的血液神经系统中去,是人的一种天性流露。当一个教师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素养时,就是找到了教育的家,才会让教学有根。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书中又强调了几点:

1、要充分挖掘学科知识特有的道德教育资源;

2、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生活和行为;

3、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道德和心灵世界;

4、要结合学科教学有机地进行价值引导。

于此,作为一名物理老师,我受到很大启发:每门学科都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教师要对学科教学内容中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素材进行发掘,把德育渗透融合在课程教与学的活动中。课堂教学要转化为学生课外的成长行为,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逐步变成他们的成长自觉。真正的自由教育意味着对学生的整个生活发生重大的影响,他所学的东西将会影响他的行为、兴趣与选择;意味着他过去的一切都收到审视和重新估价。

心灵是人之根本,更是教育教学之根本。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特点就在于使教育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师过问人的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唯有进入学生情感、生命、灵魂深处的教学,才能内化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把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将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德国教育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的瑰宝,二其它含混晦涩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而被理解。”教育是及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诚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说人就不像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聚焦课堂变革,深度挖掘教材,致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期每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经常反思。反思是教师得以成长和不断进步的必备条件。素质教育和新教育已悄然来到了我们身边,教育工作既要有实干精神,又要善于开动脑筋,善于在反思中运用新技术、新理念解决教育教学存在问题。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经途径,反思是教师进步的一大阶梯。我们要在反思中扬长避短,在新形势下以自己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目标。当然,反思不仅仅是停留在脑海中,更重要的是撰写教育和教学反思。

这样在反思中积累成功的经验,才能不断进入教育教学新境地的钥匙,不断提高自己对教师道德的认识,规范自身的教师道德行为。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完善人格、激励意志,并对学生给信任和宽容,让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会反思和积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改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良好道德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塑造有创造力的学生,并能在新教育的路上不断成长。

教育应当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终身学习将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而作为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教师,更应要求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将终身学习贯穿于一生,以核心素养为指挥棒,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总之,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核心素养”是近几年出现的教育新名词,刚开始对这个名词只有一些模糊的理解,不够全面。这个暑假拜读了余文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文中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详细阐述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让我从本书中厘清了什么是真正的核心素养的内涵,也意识到了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教师只拥有知识,就只能给学生知识,唯有智慧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下面是本人对此书的一些启示:

文中的第二章讲到了课程改革与教师素质。

二十世纪初,国家教育部就高举新课程改革的旗帜,可是,又有多少学校能够真正在实践中落实?书中写道:“教师素质是决定教学改革的最终力量和最终依靠,教师素质跟不上,一切教学改革都将流于形式。”确实如此,想要课改,必须改变的是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学校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而教师则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和引导者。教师的素质高低决定了课程改革的速度和质量,甚至是成败。

如今,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上的合作者和引导者,也是学生生活上的知心朋友,更是拓展心灵智慧的人师,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文特质。所以,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更高的使命,我们不仅要研究教材,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更多地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做一个有智慧、有文化、有丰富精神世界的高素养型教师。

文中第二章还提到:“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交错、相互渗透的,两者总是具体地统一在一定的认识水平之上的。”由此我想到了音乐学科,由于它的性质决定了音乐教学是兼具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音乐教学过程既要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又不能轻易淡化“双基”的学习。因为音乐审美的过程需要音乐的专业知识来支撑。

譬如:想要唱好一首歌,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必须把歌谱中的节奏和旋律唱准确。没有一定的音乐能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就不能够深入。新课标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该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强调在音乐审美的基础上学习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和运用。即使是一些概念性的基础知识也要通过音乐的聆听体验来进行,不能脱离音乐情境。只有这样,两者才能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第四章中引起我共鸣的是提到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联系。书中指出:“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自由发展是需要丰富的教育活动来滋养和支持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完成这样的使命和任务,只有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才能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据我了解,每个学校为孩子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是我也发现了很多课外活动只流于形式,很难落实到实处,受很多的内外因素影响。

比如:家长和主课老师的不支持,认为影响成绩;授课老师没有精心准备活动内容,导致学生参加的积极性不高等等。我曾经就发现一位学生身上的典型现象,正好我曾经教过她一年数学。在我教她数学的时候我发现每次上课提问她都很没有自信,上课总是走神,成绩也不是很理想。第二年,我又负责学校的舞蹈社团,让我认识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她”:在舞蹈课堂上,她是最认真、最自信的那一个。

很显然,她非常地喜欢“舞蹈”这一课外活动,在舞蹈课上,她获得了快乐、自信和愉悦。所以,我们并不能因为一门功课就否认孩子在其他方面表现出的优秀。就如书中所言:“教师应该主动去发现每个学生的强项,动脑筋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得到充分发扬,为每个在校学习的学生搭建走向成功的宽阔平台。”

第十一章“意义化策略”中讲到了教学意义。文中认为:每个学科都不仅具有自己的符号表达、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同时也都有自己内含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这种价值性和道德意义同样是学科知识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成性因素。这不禁让我对音乐学科的教学意义进行了思考。

“音乐”这门学科,从幼儿园乃至高中,都和学生的日常教学密不可分,由此也可以体现出音乐学科的重要性。中国音乐家冼星海曾说过:音乐,是人生更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更是陶冶情操的熔炉。在小学教育阶段,很多学生由于过多的作业量和学习量,让他们小小的身心背负着很大的精神压力。

在所有学科中,音乐课恰恰是最能放松身心、陶冶学生的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以及道德观念的渗透,促进学生德智美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我们音乐教师要重视音乐这门学科带给学生的影响,正确地运用教学手段,发挥这门学科的真正价值,体现它的真正意义。

总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教学过程,还需要我们每一位学科老师去研究和实践。教育总在不断地完善与改进,只要有一颗真正爱学生的心,从心出发,从实际行动出发,我们就能不断进步。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是更加具有人文性的教学,是更加具有科学性的教学,是更加具有可发展性的教学。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心得 篇5

余文森先生著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为我们廓清了核心素养、学科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学科本质和学科的教育价值等概念,让人受益匪浅。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学科活动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路径。

余先生认为,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包括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的集中体现。而学科本质要求我们:一要超越简单的具体知识,去理解和把握具体知识背后的学科方法,学科思想与学科价值;二要超越表层的符号形式,去理解和把握形式背后的逻辑根据,思想方法与价值意义;三要超越庞杂的知识点本身去理解和握同类知识的组织规律结构和属性特征。唯其如此,学科知识的教学才能有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而学科知识要转化为学科素养,离不开学科情境的介入与参与。

基于以上理解,学科活动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就语文学科来谈谈我的认识。

一、学科活动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提升提供了必要而有效的学科情境。

学科活动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要求而设置的教学活动,可以为学科知识的学习提供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可以进行身临其境地沉浸式学习,而不是机械地被学习。如在学习辩论词的写法时,单纯地去讲辩论词的写法,学生会昏昏欲睡,收获可想而知。但我们可以让学生欣赏国际大学生辩论赛,让优秀选手用他精彩辩论来使学生沉浸,这样的活动之后学生自然会得出辩论词的大概要求,之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性的提升和练习才是有效的。而联系阶段也可以设计教学活动。我曾经让学生进行辩论赛,并与学生一起制定规则,比如,举例、精辟议论等等加分。通过这个活动,学生收获的不仅是一次放松,更多的是对辩论词甚至是议论文写法的深刻理解。当然这样就要求学科活动的目的直指学科核心素养而不能为活动而活动。

二、学科活动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提升打开创新思维的大门。

在学科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会打破学科知识点的界限,创新地运用学科知识,从而达到增长关键能力的作用。

如在教学文言文翻译时,老师和学生都比较担心学习效果,因为这个知识点看似具体,实则不可捉摸,看似简单实则头绪繁杂,包含的知识点涉及面广而且让学生云里雾里,考查方式往往出人意料。老师们往往评价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是吃力不讨好。最近,我从一些语文研究群里学习到一种针对这一知识点的活动:写文言段也就是让学生写作文言文。任务一布置,学生很兴奋,马上动笔。我在巡视中就发现不少学生都模仿着写出了判断句、定语后置句特殊句式,还有的更是迁移运用了课内学过的文言习惯用语。虽然不少句子稍嫌稚嫩欠妥,但文言文的知识点已在学生的笔下活子起来,接着我又让同学们把自己写的文言文再翻译成现代文,这样给文言文和现代文搭起了一座看得见的桥梁。

三、学科活动还可以成为学科核心素养检验的手段。

学科活动可以是设置在学习开始前、学习过程中和学习过程后。比如,我们曾经让学生们自主策划年级的朗诵比赛,先海选策划方案,定下方案后,我们把朗诵比赛的整个从设计、海报、过程评分、领奖等所有的环节交给学生去做。结果,学生给我们奉上了一台几近完美的表演。而这个活动中,学生的交流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审美鉴赏能力都得到一次完美的检验和展示。这样的学科活动设计的前提是充分的宣传指导和大胆的放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能力,而不只是让一生跟着走。

不仅如此,对我们都感到头疼的必背篇目默写也可以设计一些活动来检验。比如,我让学生对必背篇目采取一次性满分活动,即不管默写多少遍,都要达到一次性默写满分。这样,为了少默写几遍,学生就会认真地记忆易错字,我的任务就是为大家加油助威。

都说“学海无涯苦作舟”,但是大海里浪花朵朵,我们为何不以学科活动为舟,去采撷那一朵朵美丽的能力之花呢?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心得 篇6

在小学音乐工作坊的带领下,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研读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书中有很多地方让我对教育教学有了新的认识,虽然有些知识和理论我还读的不是太通透,不能一下子吸收并应用,但还是刷新了我的很多认识,让我有了很多的收获。

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品格是一个人的根基,是幸福人生的基石,能力是一个人做事的根基,是人生成功的基石。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格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怎样来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能力?这是我一直考虑的问题。作为一名音乐老师,虽然我们每周只上两节课,但也要尽到我们作为教育者的责任。我们可以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尽力来教育影响学生,通过挖掘音乐的背景、民族风情、表达的内涵等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通过人文的教育来体现对学生的人文情怀。通过音乐知识的学习,音乐的聆听、感知、创造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获得音乐能力,具有做人的基本品格。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交错、相互渗透的,两者总是具体地统一在一定的认识水平之上的。”我认为音乐教学是兼具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音乐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也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的过程是需要音乐的专业知识来支撑的。例如,要想把一首歌唱的好听,能准确的表现出歌曲应用的情绪,就必须把歌谱中的节奏和旋律唱准确。没有一定的音乐能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就不能够深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强调在音乐审美的基础上学习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和运用,即使是一些概念性的基础知识也要通过音乐的聆听体验来进行,不能脱离音乐情境,只有这样,两者才能互相促进。

总之,我感觉这本书非常好,但一遍的研读并不能深刻的领悟其中的深刻内涵,要想真正的领悟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我还需要再多次的细细品读,并在教学中不断的实践运用,只有不断地完善与改进,真正的做到为学生成长考虑,相信我们一定能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