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大全实用文档工作报告内容页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思想汇报

2023-10-05 11:06:52互联网工作报告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思想汇报 篇1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自工业革命以来,科技的快速进步让人类经济发展进入了高速增长期,但随之而来的,是环境质量的降低和生存环境的恶化。全球变暖、极端环境的相继出现,无不警醒我们,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需要一体推进,缺一不可。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抓实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既是大国应有之担当,也是为了民生福祉的必然选择。各级党组织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凝聚环保共识,推进生态价值转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筑牢生态这一关键环节。

身体力行下好生态建设“一盘棋”。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唯有联防联治、齐抓共管,才能干出成效,抓出实效。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既做好水土保持、河湖整治、退耕还林等基础工作,夯实生态本底,也做好垃圾分类、厕所革命等规范性工程,点缀人居环境,切实在联动联治中筑牢生态基础。

真抓实干绘就生态环境“一幅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聚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出台了一系列真办法、硬措施,为打造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提供了指引和遵循。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再好的政策,不抓落实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党员干部要主动扛责在肩、揽责在身,积极破除经济环保“二选一”的狭隘认识,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核心理念,扎实开展“水”“土”“气”三大攻坚战,营造优美生态环境、储蓄优渥生态资源。同时,积极探索、深入推进生态价值转化,激发自然资源的经济效应,推动形成经济生态“双丰收”的可持续发展态势。出自 wwW.WeNaNDaQUaN.CoM

防微杜渐织牢生态监管“一张网”。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根本大计,仅靠一时一地的集中攻坚难竟全功,需要全党全民的常抓不懈。各级党组织要树牢环境保护“常态风”,以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不断完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的监管渠道体系,确保问题发现及时、处理及时。要以严抓严管的负责态度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强化监督执纪,引导干部群众形成爱护环境的行动自觉。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思想汇报 篇2

我国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10年来,累计造林种草11。73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2。68个百分点,达到23。04%;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净增13。75亿吨,达到92亿吨。林草资源总体呈现数量持续增加、质量稳步提高、功能不断增强的发展态势,为维护生态安全、增添民生福祉、促进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系统谋划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

放眼神州大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正从蓝图变为现实。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应对,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大规模开展PM2。5治理的发展中国家,2023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高到87。5%;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长江保护修复、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持续推进,河湖长制全国推行,2023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提升到84。9%,比2023年上升18。9个百分点;全国动员、全民参与,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森林覆盖率提高2。68个百分点,达23。04%;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净增13。75亿吨,达92亿吨;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双增长”,中国成为近20年来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一幅天更蓝、水更清、万物更加生机盎然的美丽中国画卷在神州大地上徐徐铺展。

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不懈、奋发有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同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当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我们一定能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思想汇报 篇3

践行“两山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愿景。十几年来,全党全国人民积极践行“两山论”,锚定青山不放松,不断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天更蓝了。中国的生态环境不断向好,成为全世界的绿色奇迹。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阿奇姆·施泰纳曾指出,“中国在生态文明这个领域中,不仅是给自己,而且也给世界一个机会,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朝着绿色经济的转型。”我国环境建设较之过去有了明显改善,但是人们还必须看到,当前个别地方在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短板,有些地方缺乏长远规划,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这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必须予以摒弃。要让“两山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国人的自觉行动和社会遵循,而不是漠然置之。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必由路径。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启航之年。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就必须始终不渝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下好生态文明建设这盘棋,把环境改善作为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意;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系列重大部署,宣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十四五”规划纲要中,设专篇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具体部署和安排,明确要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就是我们党奋斗的目标,生态文明建设关乎第二个百年目标建设的质量,容不得丝毫的马虎与懈怠。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需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下,世界环境格局可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游离于世界之外,必须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世界普遍共识和行动。一方面,世界各国人民要共同携起手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共同治理的路径,合作则共赢,奉行单边主义,唯我独尊,将个人意志强加于他人此路不通。另一方面,同在地球村,大家有事商量着办,发达国家要履行更多的国际主义义务,对全球环境治理做出自己贡献。同时,发展中国家要积极改变粗放型经营思维,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世界各国人民只有共同携起手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世界才会有美好未来。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环境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国定会有新的作为与担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你我同行,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实现美丽中国的社会愿景!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思想汇报 篇4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的态度,从多方面着力推进。

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确定为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研究部署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重大举措,明确了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大地绿色版图不断扩张,绿色经济持续加快发展,能耗物耗不断降低,城乡环境更加宜居,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解决现实突出的环境问题、着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针对严重影响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已经成为民心之患、民心之痛的环境污染,持续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推动生态环境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和全局性变化。在生态环境污染防治进入攻坚期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又要扩大环境容量,真正打赢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这场人民战争。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草木植成,国之富也”。良好的生态环境蕴含着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规模、速度、程度和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科学揭示了生态是一个统一的自然系统,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实现循环的自然链条;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深刻指明了人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是唇齿相依、共存共荣的关系。这两个重要命题启示我们,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将各类生态资源纳入统一治理框架之中,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法论。为此,应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注重从源头上、从全局角度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的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多谋打基础、利长远的善事,不留“漏洞”“空地”“死角”,稳步推进构建生态功能的保障基线,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强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刚性约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和宪法,相继制定出台40多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涵盖从源头、过程到后果的全过程,具有极强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和操作性。当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完善的制度必须经过最严格的执行,方能展现强大的生命力。为此,必须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执行,让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成为真正的刚性约束和任何组织、任何人都不敢触碰的高压线,方能牢固树立制度的刚性和权威,切实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

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保护共同家园的行动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时阐述了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强调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并作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只有站在世界前途和人类命运的高度,与国际社会携手同行,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才能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因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和实践,既是中国自身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必然途径,又是能够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造福世界人民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