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9日凌晨2点,随着长征三号乙火箭和远征一号上面级组合顺利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42、43颗卫星进入组网阶段。这标志着今年10次北斗发射任务圆满结束,其中8次为一箭两星任务,共计布置了18颗卫星进入轨道,且所有发射任务均获成功。
按照北斗35颗卫星的设计布局,今年无疑是北斗建设史上最核心的一年,也创下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组网最快纪录。北斗今年的建设速度是空前的,随着2023年继续布网剩余卫星、且前期卫星陆续度过调试期正式服役,北斗将彻底点亮全球。
过去中国和欧洲,和俄罗斯合作企图建设全球定位系统,但都因种种原因被排挤在外。中国人只有自立自强,自主创新,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大国重器。一代代北斗工程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团结协作,攻坚克难,不畏艰难,勇攀科学高峰。这才有了今日北斗率先组网成功的辉煌成就。“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要学习北斗精神,耕耘于自己的专业领域,追求卓越,不满足于取得的现有的成果,努力做到更好,更强。
大会所提到的科学家精神是一个现代人民广泛关注的事情,这也是说明了科学家精神,它不光是科学家群体的问题,也事关整个社会层面的,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对我们未来去实现一些高质量的科技创新具有深远的指引意义。具体我认为是几个层面。首先,作为新一代的青年工作者我们要要勇于担当,要面向学科的前沿,要去主动攻关这些原创的研究,从源头上做创新。要大力强化我们的基础理论,刚才袁院士提到基础研究非常重要。基金委也是在今年刚成立了交叉学部,所以我想是不是能从不同学科之间、方向之间去做交叉,去找一些灵感,不断地找到创新的思路,这非常重要。另外,我们要甘于寂寞,特别是做基础研究的、做数学研究的,要真正坐得住冷板凳,不要为外界喧哗的世界所迷惑,有定力,真正埋头苦干,做真正有价值的工作,这也是发扬科学家精神最好的做法。
报告会使大家受益匪浅、意犹未尽,我们要努力成为优良学术道德的践行者和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要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奋斗精神,继承发扬老一代科学家艰苦奋斗、科学报国的优秀品质,树立牢固的家国情怀,做新时代的奋斗者;要树立敢于创新的自信心,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要坚守学术道德底线,弘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要加强学习锻炼,经得起挫折,耐得住寂寞,坚持立德为先、诚信为本,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良好风尚中率先垂范,努力做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要有一种为国奉献的大局意识,一种崇高的国家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
通过观看《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良好的学风不仅是一个人的精神动力,其还是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助于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精神食粮。而学风并不是一两个人可以建设起来的,我们必须让集体融入其中。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要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说话,学风建设最重要的依靠同学们的共同奴鲁,相互鼓励,相互监督,做一个贴合时代的合格的大学生。
孙旭同学的感想:我看了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大会,让我有了深刻的思想觉悟作为一名大学生,首先要立足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不能意志消沉,不思进取,逃课,平时不努力,考试临时抱佛脚。其次,我们要谨慎交友,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像好的同学学习,才会有好的学习习惯和学风。最后,我们还要培养文明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规范行为举止,强化自我管理。以上就是我的思想总结。
在学习了关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后,我深刻的感受到学风的重要性,好的学风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学风是指在一定的人生观和学习观的支配下,在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纪律、学习方法和意志品质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因此,我有如下几点心得体会:
(1)加强思想教育是优良学风建设的根本。加强对大学生的志向教育,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加强学科建设是优良学风建设的基础。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优良学风建设的主导。
(4)加强制度建设是优良学风建设的保障。
(5)实现角色转换,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良好的学风建设可以带动全班学生齐心合力,共同打造学习氛围浓厚的、团结互助的班级。总之,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标本兼治,才能迈向新台阶。
在我观看《2023年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时,最让我印象深刻和感动的故事是2023年5月17日,被评为“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的樊锦诗教授。她讲述到在她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面对北京与上海的选择,毅然选择了千里之外的西部小镇,一来敦煌就再也没有离开过的工作生涯。听到她的讲述,我不由的就联想到自己去新疆支教的经历,对樊教授的选择更是充满了敬意,我只是去了西部一年的时间,而樊教授一去便在偏远的西部小镇一呆就是四十年,用四十年的青春、执著和坚守,谱写了一个文化工作者的平凡和伟大。当我在新疆支教的时候,学校里有一句标语,“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一直在我心中。胡杨是新疆最古老的树种,又称“沙漠英雄树”。人们赞美胡杨,不仅因为其风姿,更因为胡杨的生命力中蕴含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精神。这不仅仅是樊教授,更是一个个甘愿奉献自我,面对诱惑依然选择在边远地区,砥砺耕耘,艰苦奋斗的平凡却伟大的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樊教授的故事和精神激励着我也鞭策着我。
中国,尤其是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缓慢很重要的一点是过分重视科学的有用性。而实际上科学研究往往是在理论上出现一定成果的时候才能体现它的有用性,而出成果的这个过程正是“术”和“道”相结合过程,是大局观和细节观结合过程,是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到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结合的过程。想走过这一过程,就更要沉得出气,踏实严谨,不急功近利,不弄虚作假,一个词,诚信。奉献与协同、培养团队精神,其实归根到底是心怀天下、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精神是科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和求实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奉献和协同是爱国、创新、求实的具体体现。作为当代青年学子,要立足基础人文科学,探究本质、自主性的学术概念,提高特色的研究范式,走一条自主创新之路,突破技术难关问题,有耐心地夯实学术基础。要给自己储备创新的能力,多问“为什么”、“怎么做”,要向深层次方向发展并逐步运用“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考方法,更要将之运用于科研,提出否定怀疑。在思考中形成新的概念,不动摇、孜孜不倦,将主要动力都投入到教学科研中。为新时代的创新做好准备,让爱国主义成为我们的精神信念和精神支柱,有智也要有能,以实际的业绩回报人民的培养,积极作为,努力打造中国学派,推动我国实践与创新。让学术,走出中国道路!
70年来,中国科技事业呈现跨越式发展,科技实力从最开始的一穷二白不断向世界科技前沿奋力追赶超越,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万钢与王泽山院士均用事实证明我国的科技不断进步,我们应该要志爱国奋斗,以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不断提升个人价值,坚定理想信念,要有责任感,弘扬科学精神,培养诚信的科研品行,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虚夸浮躁,绝不能伪造、篡改、抄袭触碰科研的“红线”,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科研。曹雪涛院士的弘扬科学家精神,打造新时代中国学派中,他以邓稼先等科学家为例子向大家诠释,青年学者是推动科技变革的先锋,作为青年的我们要做一个熬过奋斗,诚实守正的青年,弘扬科学家精神,积极进取,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我国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优良品格令人敬佩。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为工作三十多年未回家探望双亲,在没有计算机的时代与同事用算盘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作为设计师亲自下潜试验。三十多年的隐姓埋名,兢兢业业,无怨无悔,换来了我国的核潜艇技术从无到有,从有到更先进,其中付出的汗水、努力与艰辛难以用语言表达。他们那种“此生没有虚度”的人生评价和“此生属于祖国、属于核潜艇,献身核潜艇事业”的人生感悟,正是我国老一辈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爱国奋斗精神和责任担当的集中表现。
良好的科学道德和学风是科研工作者的立身之本。施一公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要想做出优秀的科研成绩和成果,必须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要具有批判性思维,要有独立人格。
良好的学术风气是我国科研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对中国科学家而言,“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是新时代发扬的精神内核。黄大年、南仁东、钟扬为科学事业忘我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先进事迹在科技界和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勇于承担国家和民族责任,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是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具体践行。
我们不仅要缅怀老一辈优秀科学家,更重要的是树立和弘扬其精神,激发一代又一代人秉承这样的精神,为建成科技强国的目标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