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尺左右的灶台,右边整齐摆放着锅碗瓢盆及各种佐料,正前方立着一根烟囱,外公在对面的灶口前添着柴火,外婆在她的小灶台边忙碌着,总能像变戏法一般烹饪出让人垂涎的菜肴。外婆的灶台不大,却承载着我童年的记忆、浓郁的年味和温暖的亲情。
小时候总是期待着能去外婆家,或许是因为这意味着假期的到来,或许是因为那无拘无束的新鲜环境,又或许是因为想念外婆做的饭菜。而外婆也从不会让我们失望,一一满足大家的胃口。
刚从菜园里摘下还带着露水的新鲜蔬菜、锅里炖着鱼汤、独家腌制的腊肉、一天天攒下来的土鸡蛋……各式菜品堆满灶台。煮米饭的时候,通常要将米饭煮到半熟后舀出锅,沥出香喷喷的米汤,再放入锅中蒸煮,这样可以让我们喝到平时喝不到的米汤。这一方小小的灶台,就是外婆施展厨艺的天地。
相比于现在的燃气灶、电磁炉,外婆的灶台功能多样,可以烤红薯、蒸南瓜、蒸糍粑、煨排骨……外婆的蒸鸡蛋是最受欢迎的菜品之一,你一勺我一勺,每次都吃得干干净净。后来我吃过很多地方的蒸蛋,都不是外婆用灶台蒸出来的味道,那是记忆中童年的味道。来源 WENANdAqUAn.com
长大后,我去了外地,到外婆家吃饭的机会越来越少。多少次都是想念外婆藏在手帕里的糖果、放在铁罐里的豆子,我知道,那是不善言辞的外婆在表达她的关心和疼爱。
几年前,外婆生了一场重病,在手术中将胃切除了一半。听妈妈说,外婆生于贫穷饥荒的年代,从小就吃了很多苦,生病住院期间,化疗、吃药,她从不抱怨,也不跟儿女们诉苦。我听完以后,眼眶湿润了。我心中的外婆,一直都是坚强、乐观、勤劳。
时间晃啊晃,当初的小孩长大了,外婆也变老了。外婆还是习惯用灶台做饭,孩子们也格外怀念家乡的烟火气。外公喊来砖匠,重新粉刷了外婆的灶台,崭新的灶台前一个身影又忙活了起来……
父亲年轻的时候是领着干装卸的。
我出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那时候父亲也就二十出头的小年轻,那时候和爷爷奶奶住在一个院子里,但是分家了,他便担起了照顾家的责任。
父亲小时候不喜读书,家里也穷,早早地就开始跟着爷爷下地干活,开始挣工分了,这也导致父亲没什么文化,又没有什么手艺,后来村里有人来办厂,村里面很多人都去了厂里上班,父亲也在厂里干起了装车卸车的工作。
我父亲一直有当兵的愿望,但是爷爷不同意,因为父亲去当兵了家里就少了劳力,少一个挣工分的,我爷爷是出了名的重女轻男,我的几个姑姑整天在家好吃懒做的,出嫁了爷爷还都给盖了新房,可惜啊都培养成了中山狼。
爷爷不同意,父亲没我如愿去当兵,但是却干起了村里的民兵,父亲天生就是当兵的料,听说当时负责招兵的人,都找到家里来了,我爷爷就是不同意,最终父亲没有去当兵,这也成了父亲最大的遗憾。
长大后,我问父亲,你恨爷爷吗,父亲说当时挺生气的,后来也想开了。其实我知道父亲一直没有释怀,这一直是他的遗憾,后来我当了兵,看到他激动的样子,就知道父亲是多么渴望当兵了。
再后来,爷爷生病入院,查出来是癌症,这段时间父亲很焦虑,爷爷住院期间,父亲寸步不离地照顾着爷爷。我的几个姑姑不愿意给爷爷出钱治病,我父亲借钱给爷爷治病,这些都没给爷爷说过,后来几个姑姑商量要把家里的老房子给卖掉,我父亲没说什么,我知道他心里很苦,只是变得更沉默了。
爷爷出院后,没几天父亲就走了,我知道这是被气的,郁郁寡欢。从此我家就和姑姑们断了来往。
看了人世间,我更为父亲不值得,人和人的差距怎么这么大,能力有大小,孝心呢?对待自己年迈的父亲,可以不让他进家门,可以让你儿子打你的父亲,这是什么家庭啊,人间不值得啊。
两分钱
今年我和姐姐一起回了一趟老家。通往老屋的小路上已经长满了杂草,走近一看,快比人高。肆意生长的草和荆棘差点将我们划伤,进到堂屋已是几个小时后。我放下镰刀,抬眼见屋里依旧整洁,爷爷的遗像也不曾泛黄。
我懂的不多,只知道爷爷曾当过士兵,在新中国成立的时候还学过俄语。后来和平之后,爷爷就在镇上开了个小诊所,不怎么能赚钱,因为大家都舍不得去看病。妈妈说,爷爷在我出世的时候给了我一个小红包。是两张微微泛黄的两分钱,现在还藏在我房间的储物柜里。我时常拿出来看,想透过这纸币看到当时家里的窘迫。
纸币是1953年出版的,小小的一张还不够我手掌大。
“下午的时候我们就走吧,太晚的话路很暗。”姐姐朝我说。
“嗯。”我放下思绪开始收拾起来。今天来是为了拿走一些爷爷的遗物,只留下他当初说不能动的东西。时光流转,这里已经变成整个村子里最偏僻的地方,只留下黄土瓦屋和杂草作伴。
辞别爷爷,我们回到了城市里的家。宽敞明亮的屋里,妈妈招呼着我们俩吃饭。饭菜红红绿绿摆满了一桌,耀眼的白炽灯不知为何激出了我的泪水,噙在眼眶里悬而不落。
又一天晚上,我缠着父母问他们小时候的事。那个时候的童年往事在现在的我听来已是不可思议。
爸爸说吃不饱是家常便饭的事,去学校的学费也常常凑不出来。妈妈总是一边放牛一边上学,只读到小学就没有办法再读下去了。他们在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已经是独当一面的大人了,挺着面黄肌瘦的脸和坚韧不屈的劲头。
我方知爷爷那两分钱的不易。可惜他走得早,没能看到十几年后的家里,全然变了一副模样。爸爸和妈妈抓住了发展的机遇,个体户的生意也随着时间和口碑的积累越做越大。
从爷爷的青葱岁月走到父母的天命之年,家里从贫寒奔向小康,随着国家的发展壮大,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两分钱现在已经买不了一颗糖,但它有着比一颗糖更深厚、更浓重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