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经中《桃夭》中的“桃”
三千多年前,桃花就颇受诗人的喜爱。她或许清香忧郁,或许灼灼风姿,或许明媚灿烂,或许摇曳自由。她都是精神的象征。
诗经中《桃夭》一文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那么的热烈,却又觉得含蓄幽深。初读这句诗,联想到的是在辽阔的田野上,树树桃花,争相盛开,好一幕清新之景。但“灼灼”一词,却为这画面赋上更浓艳的色彩,可能是鲜红的,整体感知又更加忧郁了些,渲染了种“喜悦,热闹”的氛围。这里的桃花象征的是美丽的女子,灵动可爱。以“桃花”一物兴起,接着按“花,果,叶”的顺序依次描写,是当时人们对婚姻的美好想象,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更加具有条理性。结合当时的背景来看,在春秋战国时期,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所以每一家子都希望自己的家庭幸福和睦。“娶亲”就是其中最关键的一步。“宜家”“宜室”揭示了“桃花”的真正内涵。“宜”有和顺美好的意思。就如前文所说,如果“灼灼桃花”是对女子美貌,气质等的赞扬的话,那么单单“桃花”二字就是指女子除了外在美更应该有内在美。这写出了对待婚姻美好更高的要求,也写出古人对“美”的定义,既是“美”与“善”的一致性。诗经中开卷篇基本上都是在写有关“婚姻”的问题,“家”是“国”之根本,“宜家”就是“宜国”,所以这里对于“桃花”真善美的含义更要扩大到政治层面。在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暴政不得民心”的事实,“桃花”一词应能读出“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在《桃夭》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于家庭的美好想象,以及他们对于“美”的认知。
而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描绘出一幅美好,令人心旷神怡的仙境样貌。而里面生活的人们更是非常的安详,悠闲。这是一个没有战乱的世界。“桃花”之后便也成为了人们追求舒适自然的美好境界的象征,以至于到了现在一提到桃花,便联想到仙境一词。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对所爱之人不可求得的叹惋,悲伤。这里的“桃花”有种绵绵的忧思,使人一听便想到了那在雨点纷飞中,诗人在树树桃花间迷茫之感。“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诗句读起来潇洒,再加上“酒”元素的加入,使人想到桃花飘飘,宽敞,辽阔之景。表达出诗人不追求繁华富贵,只求自由的高尚境界。“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桃花也是早春的象征,这里用新长开的桃花,彰显出春天的生机勃勃,给人以喜悦之感。
树树桃花滋养着中华文明,传递着千百年来人们思想的变化,读出时代所语。而我们也能从这多姿的桃花中感受到刚柔并济,能看出生机,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淡淡的愁思。
《蒹葭》赏析
《蒹葭》是诗经里的一首诗,它曾被认为是用来讥讽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已隐居的形式而不可得,而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诗。这首诗描绘的是在清晨的河边,一位男子寻找“伊人”的艰难险阻,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全诗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开头,用了起兴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交代了时令、环境,描绘了一幅萧瑟冷落、露凝霜洁的晚秋图,渲染了凄清惆怅的气氛。后面紧接着写了男子追求“伊人”的道路险阻,表现了男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以及不能见到心上人的焦虑忧愁。
全诗用了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写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气氛更加萧瑟冷寂,写出了男子追求伊人时的艰难,情感层层递进,读起来朗朗上口。“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通过重章叠句反复的吟唱来突出道路的艰难,道路如此艰难,男子却仍然一次又一次“溯游”“溯洄”地去寻找,表现出他的执着、坚贞不渝。“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又是通过反复的吟唱来说明男子寻觅时间之长。他从黎明时分就来到岸边寻觅伊人,直到旭日东升仍未找到,表现出男子的坚持不懈和对女子的心爱之情。“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说明“伊人”位置在的不断变化,与男子始终隔着一段距离,可望而不可即,男子从未停止过对女子的寻找,却始终无法找到,独自一人面对茫茫秋水久久徘徊,十分惆怅,相思之情溢于言表。
虽然诗中的“伊人”始终是模糊的,没有具体的描写,但通过诗中男子对“伊人”热切执着的追求,也能推测出出“伊人”是一个美丽高洁的人,这也表现出《蒹葭》含蓄朦胧的特点。
赏析《诗经·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我相信,大家对于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并不陌生,开头的这句话就出自《诗经·鹿鸣》。这句诗歌也关乎到一位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得者——屠呦呦,她的名字就是出自这句诗歌的前两个字。
以呦呦欢鸣的鹿为开头,先写鹿儿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艾蒿,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鹿是我国古代一种吉祥的象征,通常象征着美丽、爱情、健康、权利、平安、幸福与长寿,被人们视为神物。它们温顺而优雅,颇有君子之度。所以作者用鹿比喻接下来要引出的“贤人”“君子”“志同道合之人”。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献礼礼周到。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乐遵照。”后面的这一段写出主人宴请宾客,为他们弹琴鼓乐,众人共同欣赏美妙的音乐,人们礼数周到,皆为贤才。表达了如同鹿儿一般的人们和如仙人般的境界。
后面的两段作用诗经很典型的“赋比兴”,加入反复,又稍加修改,令内容不单调,行文有韵味,更是把作者内心的感受同这一场宴席一步步深入,最后又在隐隐初悄悄退去。
读完整首诗,你不会觉得文字和其承载着的感情、意义也因此而结束,反而觉得心里一片清明,随着作者的文字不断追寻这样“呦呦鹿鸣”的艺术、文化内涵。这也是这首诗歌能被选入诗经,又被人们千古流传至今。我们的文化,也会像这首诗歌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