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大全实用文档范文大全内容页

双减政策下的课后服务案例

2023-11-03 16:35:38互联网范文大全

双减政策下的课后服务案例 篇1

导入优质社会资源让课后服务更精彩

学校为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主动引进社会资源,发挥互补优势,构建精品课后服务课程体系,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和覆盖面。

目前引入了南师大泰州学院民乐团、泰州市体育运动学校(足球队、乒乓队)、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市中国象棋协会、市航模协会(航模、车模、船模)、市体育舞蹈协会(拉丁、街舞)、市游泳协会、市武术协会,以及民间艺人(泥塑、空竹)、社会志愿者、泰州学院大学生志愿者等多种优质社会教育资源,为学校游泳、乒乓球、象棋、武术、书法、美术、舞蹈、手工、航模、无人机、编程、诗歌等学生社团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障。

双减政策下的课后服务案例 篇2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双减”政策,满足学生课后服务需求,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幸福成长,沈阳师范大学沈北附属小学以高度的责任态度,积极推行“5+2”课后服务工作,建立了一套课后服务的工作思路与实施路径,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升学生素养,解决家长接送难的问题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聚焦学生成长需求,做好顶层设计

确立准则:课后服务是一项育人工程,也是社会工程和民心工程,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做到“安全第一”,做好学校放学时间和家长接送时间的有效衔接;“作业优先”,以学生能在校内完成作业作为课后服务的头等大事;“兴趣为本”,以学生兴趣出发设计课后服务课程;“活动育人”,应以活动实践来体现。

构建模式:在探索课后服务的过程中,学校形成了课后服务的“两段式”。第一段式是学生放学后先进行的“自主作业”;第二段式是学生开展的“自主活动”,“自主活动”实施了学校设计的“3+1+1”模式,其中的“3”指周一至周三学校根据学生兴趣和爱好提供侧重点不同的“拓展课程”;第一个“1”指的是周四开展的校内优质教师组织的“社团活动”;第二个“1”是周五开展的聘请校外专业资源开展的“社团课程”。

制定方案:学校制定了《沈阳师范大学沈北附属小学课后服务实施方案》和《致家长一封信》,通过班级微信发给每一位家长,经过家长与孩子协商选课,最后形成属于自己的课表。这样的课后服务课程设置切实减少了学生的作业负担,也有多元化的选择以发展学生个人兴趣特长,学生回家不用再为作业花时间,也不用再参加课外培训班,拥有了充足的睡眠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

二、聚焦提升学生素养,做优课程实施

1、上好“作业辅导”课

每天的课后服务第一时段,学校组织学生自主做作业,老师做到“三导一拓展”:引导学生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基本完成书面作业;指导学生书写规范、做题正确;辅导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答疑解惑,让学生在学校将知识消化透彻,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完成作业,巩固了当天所学内容,又养成了良好的作业书写、思考质疑、守时守纪的习惯,实现了作业不回家,快乐你我他的目标。

2、上好“学科拓展”课

聚焦学生文化素养提升,学校开设了学科类拓展课程,每周利用课后服务的第二时段,学校设置了“学科拓展”课,通过校内教师对学科类知识延伸拓展及引领,开阔了学生学科视野,提升了认知水平。如开展了“拓展阅读”“课本剧表演”“数学园地”“书写人生”等多元拓展延伸课程,促进了学生素养的提升和幸福成长。出处 WwW.WENAnDaqUAN.COm

3、上好“多彩社团”课

学校充分整合学校、家长、社会的优质资源,家、校、社协同育人,每周利用课后服务的第二时段,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设了30类课后服务社团课程,聚焦学生体质健康提升,开设足球、篮球、啦啦操、武术等社团;聚焦学生艺术素养提升,开设二胡、小乐器、京剧、舞蹈、合唱、绘画、剪纸、科学实验等社团……让孩子动起来、跳起来、读起来、玩起来。如今,学生的课后生活不仅有所得、有所获,而且更安全、更快乐、更有质量,个性得到张扬。

4、上好“项目研究”课

学校毗邻辽宁古生物博物馆,把博物馆的几大场馆作为学校课后服务的科学教育基地,多次组织师生开展古生物知识研讨探究。我们把课堂搬到了博物馆,以此为教材,给孩子们一个全新的体验。这类课后服务让学生喜欢、家长满意。

多元化的素质拓展课程,让校园里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实现了参加一个社团,培养一种兴趣,练就一项技能,学会一门知识,享受一份快乐,体会一份成功的素养培养目标。

三、聚焦家校社合力,实现协同育人

课后服务既需要学校全身心投入,也需要来自家庭以及社会的力量支持,家校社会形成合力,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

学校的家长中不乏各行各业的精英,我们邀请有一技之长的家长加入课后服务团队。他们为孩子们带来了现代化科技资源、红色资源、美食资源等。他们在传播知识、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也在用其个人魅力与人格品质影响着学生。

四、课后服务成效显著

1、学科作业不回家,学校的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现在的他们精神面貌越来越好。

2、随着课后服务的持续推进,学校在悄悄地改变着,不仅教学质量逐步提升,教师专业发展也有了更多方向;不仅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亲子关系也更加亲密。

3、为不断提升服务效果,学校定期开展课后服务成果展示汇报,充分利用优秀作业展、经典诵读比赛、诗歌朗读赛、校园足球赛、篮球赛、运动会、跳绳比赛、科技节等进行汇报演出,为学生展示特长搭建了舞台,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特长发挥、学校特色发展,赢得了家长的一致好评。

用心服务,让教育更有温度,让每个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将不断调整与优化,与家庭、社会携手交出一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

双减政策下的课后服务案例 篇3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遴选的第四批学校落实“双减”工作20个典型案例日前公布,我省“南平市聚焦活动课程建设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案例入选。

南平市将课后服务作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阵地,聚力打造高品质和高成效的服务课程,推动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助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制定六类课程建设意见

南平市出台《南平市推进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提档升级实施方案》,在学业辅导和兴趣拓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围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制定了“素养提升课程、主题探究课程、科普教育课程、学科应用课程、地域特色课程”等六大类课后服务特色课程设置指导意见,并同步公布20个课程样例,为全市各中小学校提供借鉴,推动形成“作业辅导+兴趣拓展+素养培养”的“1+1+1”多元课程体系。

建立实施效果评估机制

南平市要求各地各校定期对课后服务课程的实施过程、预期目标达成度、学生综合素质养成情况等进行评估评价,评价结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聘、表彰奖励和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此外,印发了《关于开展“双减”下家校共育典型案例和课后服务特色课程征集评选工作的通知》,结合六大类课程设置意见和各地实施评估效果,分类征集评选一批优质课后服务课程项目,建立市级特色课程精品库。

强化多方协同联动保障

南平市将“建立多元化课后服务课程”纳入《2023年市委和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明确财政部门按生均100元/年的标准提供课后服务补助;市文旅、科协、团委、妇联等部门积极遴选推荐本系统专家学者,建立了由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文艺工作者等组成的首批课后服务校外专家库;市总工会将课后服务“关爱行动”纳入工作日程,将对受表扬的或在课后服务工作中承担任务多、服务时间长的教职工予以关怀、慰问;市教科院发挥教研引领,面向全市发布了“课后服务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等系列研究课题,引导各地各校主动研究设计符合校情、学情的优质课后服务课程项目。

双减政策下的课后服务案例 篇4

法库县实验小学多方面发力,推出菜单式课后服务,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解决家长后顾之忧。

丰富的课后服务课程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校在充分了解家长和学生的需求后,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设置课程项目,建立了“幸福花”课后服务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开设经典、艺术、体育、劳动和品行五大类别课程,共20多个项目,每门课程充分考虑不同学习水平和需求的学生。

校园足球、花样跳绳、曳步舞等课程的开设,为学生体质体能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竖笛、合唱、山水画和书法等课程的开设,陶冶了学生的艺术情操。

自选套餐课后服务课程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为了方便学生参与课后服务,学校将27类课程以菜单形式推出,并为低、中、高年级提供了不同的课后服务套餐。

如果一个四年级的学生想参与课后服务,就在中年级的菜单里选择自己喜爱的套餐课程(A或B),也可以两类套餐每周交替上。

这样的课后服务形式,吸引了全校学生参加,同时也实现了班级融合、兴趣融合,真正做到课后服务以人为本,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多元课后服务评价体系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为课后服务落实有效,学校健全动态监测与全程跟踪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在课后服务的评价上:

一是构建课后服务智慧管理平台,实时动态掌握实施情况。学校利用“一册三评”(管理手册—学生评—教师评—家长评)综合评价体系和“钉钉”智慧平台,定期采集教师端、学生端和家长端的相关数据,实现对个性拓展课后服务的日常管理和课程管理。

二是形成“单双结合”全程跟踪的课后服务评价方式。单向评价由家长和第三方通过艺术展演、阶段性考核、教学指导进行评价,双向评价则是在上课过程中、教学指导中、期末考核时进行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

三是明确课后服务评价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指标,课后服务评价围绕学生、教师两方面展开。针对学生,老师会记录学生的每日出勤和品行态度,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过程性评价。针对教师,学校管理层通过作品质量、问卷调查数据、随堂听课及多方座谈等方式评价教师的师德、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作则必成。”课后服务是一项充满挑战的教育新形式,法库县实验小学在今后的实践中要不断优化、不断完善,力争将这项民生工程做实、做优,做出学校的特色和亮点。

双减政策下的课后服务案例 篇5

在“优学在亭湖”品牌建设的推动下,新洋实验小学在“双减”前便启动了“1+N”课后服务试点工作,其中“1”为1项学科类辅导,“N”为各类社团及其它综合类活动。“双减”政策出台后,该校启动了“书包不回家”课后服务工作方案,成效显著。

该校不断加强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通过“爱好变专长”和“项目成专长”的方式自主培养一专多能型教师队伍,引进校外学有专长的优秀师资与课程,发动有能力、有专长、有志向的家长参与学校的课后服务。

同时,该校不断提升课后服务品质,在广泛调查和征集家长、学生意见和需求后,将课后服务内容进行优化升级,开发五大校本公共特色课程,列出了《“书包不回家”建议清单》,根据学习单元、季节及节假日等设计中长期的项目式作业或周末实践性作业。

此外,该校第一时间向全校师生和家长发出了《“5+2+1”总动员》,一起研究、开发、做好课后服务,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纳入课后服务全过程,倾力打造“五小(小督察、小交警、小先生、小榜样、小义工)”志愿服务特色课程,让学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丰富实践体验,锻炼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自主管理、自觉行动、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能力。

该校还联合高校、社会专业人士和家长志愿者共同成立“家校共育研究咨询中心”,为家长提供专业支持和咨询服务。利用这一平台,对各年龄段的孩子提出了“双良”发展的不同目标和在家培养的不同内容,并通过小视频、学生互访和学校飞行检查,把学生在家中的具体表现列入对学生综合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

双减政策下的课后服务案例 篇6

2023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按照“双减”政策要求,薛家湾第一小学开始全面检查自己的行为,摒弃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争做落实“双减”政策的执行者。充分考虑作业内容、形式、数量及测算学生完成时间,全力优化作业布置。

薛一小的作业设计秉承着“轻负担、多元化、活动化、成长性”的愿景,结合学校推广的作业改革措施,经过教师一次次的交流与实践,把作业分为课前准备型作业、课中练习型作业、课后创新多元化作业。

课前准备型作业

布置探究类、实践类作业,为更好地认识、理解新课作铺垫。比如数学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之前,布置内容1/2等于2/4,再写出五个这样的算式,分数基本性质存在于分子、分母同乘或者同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那么加、减中会不会有规律呢?把举例中的分子、分母分别相差多少先标出来,再观察思考并写出学生的发现。

课中练习型作业

课中的基础性作业,可以在课前进行听算和听写;新课结束后,设计当堂检测练习,针对本节所学内容布置作业,可采用口答、抢答、笔答的形式,达成对当堂所学的检测。争取90%以上的学生过关,教师做到及时订正、批改。根据学生出错的问题,做出反思与整改,对问题较大的学生,采用面批的形式,达到人人清、关关清。

课后创新多元化作业

泰戈尔说过:“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过去那种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只要一张纸一支笔的作业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学生再也不能被禁锢在课桌上。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作业,使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去收集、整理各种所需的数据,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得到数据,完成实践类作业。

1、分层同步作业

我们老师常常忽略学生的差异,不管是基础薄弱、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还是天赋较好或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都要求他们在同样的时间内完成同一分量、同样内容、同等难度的作业,学生自主选择少,得不到符合自身实际的锻炼和提高。因此,在薛一小在设计作业时会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归类。

如五年级的老师在学完第一课《古诗三首》后,有的老师布置了三个题目:(1)根据描写的画面,填写恰当的诗句。(2)根据诗句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3)搜集一首描写童年的古诗,读一读,在小组内交流。第一个题目属于基础性作业,旨在考查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是学生的必做题目,第二个题目在考查诗意的同时加入想象与描写。第三个题目是学生的个人知识基础量力而为。布置三个作业,让学生自由选做,给学生留出选择的余地,既有对古诗的理解,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给学生提供了拓展实践的空间,把自己的学习快乐分享给别人。

2、跨学科作业

跨学科作业是对学习资源的一种重新整合,这类作业有利于拓展知识视野,淡化学科界限,有利于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跨学科作业有共同之处,比如四年级组在充分教研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学科的整合学习,激发学生热爱校园、保护校园的情感。语文课上,孩子们通过作文,把校园中的一件难忘、有趣、开心的事……记录下来,留下美好的回忆。

数学课上,老师教给孩子们实际测量的方法,布置给学生测量校园的任务,体育课上,孩子们和体育教师一起实地测量,通过一串串具体的数字来了解可爱的校园。

美术课和书法课上,两科互相配合,美术课画,书法课写字,完成了爱校园主题的书法绘画作品

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丰富了在校生活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实践探究性作业

实践作业形式活泼多样,体现灵活性和创新性,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受到孩子们的欢迎。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学习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能够接触到社会,走进生活。

在优化作业设计的过程中,薛一小也有过许多的问题,比如,一开始的作业内容很多是无法在课堂上完成的,教师开始想办法,开始重新设计作业,校领导加入到教师的教研中,老师们从具体的作业案例中分析讨论,经过一次次的交流和修改,彻底转变了思想,找到了方法,朝着“一课一得”的目标,努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率,真正做到精讲精练,在教学中坚持学生活动在先,教学理论在后;学生思考在先,教师讲解在后;学生探究在前,教师归纳总结在后。以此来提高教的质量,从而由充足的时间来完成作业,减轻了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

经过努力,作业从之前单一的、重复的、枯燥的,变成了现在学生喜欢的、乐做的、感兴趣的。

总之,作业设计的优化,是以教师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为前提,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导向。因此,教师需投入相当精力,有效的通过作业这一途径,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启学生的智力之门,引导学生走向自主学习的道路。

双减政策下的课后服务案例 篇7

“541”工程,建构课后服务大舞台

学校以“让每个孩子至少学会一种乐器”为培养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将“乐器进课堂”和课后服务有机融合,实施“541”工程。

“5”指笛子选手每周五天都要到学校桂园晨练20分钟;“4”指在每周一到周四的课后服务第二时段,每个学生拿出自己的小乐器,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1”指每周五请校外专业人员到校对校民乐队队员集训一次。

学校根据孩子们自己的兴趣爱好,配置了阮、扬琴、琵琶、笛子、葫芦丝、古筝等乐器,聘请市锡剧团专业器乐教师现场执教。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学校已成功训练出8批民乐队,能够演奏《马洲春早》《金蛇狂舞》《喜洋洋》《彩云追月》等多首经典曲目,赢得了老师、家长的赞赏和认可,多次在靖江市、泰州市级平台演出。目前,第9批校民乐队正在训练之中。

双减政策下的课后服务案例 篇8

为了全面落实国家“双减”政策,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薛家湾第一小学分校通过优化课堂教学、优化课后服务的“双优”措施,积极探索有效的课堂模式,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助力“双减”行稳致远。

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学校的主阵地,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生学业发展的“主导线”,是助力“双减”政策的“减压线”。基于此,本学期薛一小分校采取了“请进来”的教师培养方式。

一、以教研促教学

学期初,学校特邀请了鄂尔多斯市教研室曹龙老师进校进课堂为全体语文老师做指导。一改往日语文课上剖析课文、讲解文意的教学方式,将语文的篇章阅读与写话(写作)训练相结合,用读写互促的方式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学生在语文课上的积极性,学生乐意去表达,也能准确地进行表达。

通过为期一周的“一课双案”“一课双评”的语文教研活动,曹龙老师为该校语文老师的常规课和写话(习作)课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语文课堂活动并不是单一的,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能掌握表达的要领,在表达的过程中又能掌握习作的要领。一堂课,有听,有说,有读,有写,将语文课特有的魅力全部展现在学生面前。

二、以检查促发展

本学期开始,薛一小分校的课堂上多了几位“旁听生”,他们中有校长,有副校长,有教学主任,也有教务主任以及学科主任。看到这些“旁听生”,学生们就知道校领导又来“推门听课”了。

一直以来,薛一小分校实行领导巡课,推门听课的制度,采用研讨课、展示课、考评课与推门课相结合的办法,及时了解真实课堂,为老师们“把脉问诊”。

“推门课”最主要的目的在于了解学校“双减”政策具体执行情况,以此方式督促老师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尽可能做到“减量不减质”。

薛一小分校不仅继续沿用学术委员会教案作业中后期大检查的制度,同时又推出了学科教研日组内教案作业互查的方式。这一方式不仅能及时了解教师的教案作业完成情况,更重要的是为组内教师的互相学习、共同成长提供了良好契机,也为“双减”工作中老师们的作业设计增加了讨论交流机会和内容。

优化课后服务

学校建立了“特色课程+作业辅导”为主要内容的课后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提升学校育人水平,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一、以拓展促个性

目前,该校共开展了48个社团课程,包括:合唱、舞蹈、陶艺、球类、技巧、轮滑、笛子、儿童画、口才、衍纸等。通过精彩纷呈的社团活动,激发了孩子们浓厚的学习兴趣,点燃了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热情,开发了他们的艺术潜能,为孩子们提供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社团成员间通过相互沟通、交流、合作,可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实现了共同学习进步的目标。

此外,学校针对一年级学生专门开设了“1+N”的年级特色课程。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年级7个班均开设有围棋课程,每周安排一个课时,特意聘请有实力的围棋老师进校授课。同时每个班结合班级特色与家长特长,还设有一节特色课程,由班内学生家长进校上课,节省、优化资源的同时,也让家长了解了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学校的“双减”工作也更好地得到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二、以辅导促提高

“双减”的大形势下,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来说,降低学习压力也是他们学习动力的来源。薛一小分校教师在课后服务中以分层作业的辅导为主,为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批改或订正学生的错题,同时为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做单独辅导,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做到不把难题带回家。

“路漫漫其修远兮”,薛一小分校将在优化课堂教学、优化课后服务的基础上继续探索,不断调整改进,切实将“双减”政策落实,让教育回归“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本真。

双减政策下的课后服务案例 篇9

乳山市出台《关于推进多元化课后服务的实施意见》,在全市中小学设立课后服务“课程超市”,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个性多元发展机会。

定制优质课程

建立“教育+专业”课程研发机制,以教研部门、学校为主体,对学校课后服务课程进行顶层设计,确立了科技、运动、艺术、非遗、知识拓展5大课程领域,邀请科协、各类文化体育协会、非遗传承人及其他专业人士,对原有校本课程进行完善、补充,现已研发完成了97门课程,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选择。

搭建课程超市

采取“线下+线上”推送方式,将所有课程全部“上架”,并附之课程说明、选课指导等,按非遗类每课时3元、科技艺术类每课时2元、运动及知识拓展类每课时1元等标准对不同门类课程“明码标价”,由学生和家长依据自身意愿理性选择。建立选课调剂制度,对选择率高的课程实行“错日开班”和“学生、课程双向选择”,对选择率低的课程,实行“复式开班”和“整合教学”。

开展优质服务

构建“动+静”模式,当天未开课学生参加静态的“作业辅导”,开课学生进行动态的“走班学习”。其中“走班学习”定时、定人、定点,实行“一班一课表、一人一课程”,并采取“1+1”项目式教学方式,由1名教师负责学生组织、1名专业教师负责教学指导,以确保课程实施效果。

落实评价机制

定期组织学习成果展示活动,建立“家长+学生+学校”机制,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建立课程“红黄牌”制度,对选课人数少、教学效果差的课程及时亮出“黄牌”,限期整改;对无人选择的课程,则予以“退市”改进。课程超市运行以来,全市约1。8万名学生享受了课程超市服务,有力促进了学生多元化发展。

双减政策下的课后服务案例 篇10

“众筹课程”,凝聚家校社共育合力

学校通过家委会面向全体家长发布课程“招募令”,课程类别主要是生活类、艺术类、运动类、科技类、阅读类、创客类等,缘聚有兴趣、有特长、有时间的家长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及课程开发。

在家长自主申报、学校课程中心审核的基础上,进行遴选和培训。课程实施过程中,建立教师与家长的协作机制,组建“学习共同体”,形成家长课程资源库。在此基础上,坚持公益导向,向社会众筹,增强课后服务及课程开发的多样性,满足学生多元化成长需求,适度缓解教师“时间稀缺”问题。

目前,学校开设58个校级延时课程和10个星期七课程,由家长领衔开发的课程36个。参与课程众筹的家长可以获得积分,家长陪伴孩子成长,“众筹课程”实现了家校社协同育人。

双减政策下的课后服务案例 篇11

基本内容

“生本高效课堂”整体上包含“三环、三段、三步”。

三环:

教学的三个环节

三段:

课堂的三个段落

三步:

课堂教学生成的三个步骤

(一)“三环”的构成与具体实施

1、第一个环节:课前

课前分为教师的课前准备和学生的课前准备

(1)教师的课前准备

①精研精备

备课组设立“中心发言人”,以“说课”形式,结合多媒体辅助,实现“八备”,重点强调对课标的研判、对考点的呈现、对问题的设置,然后组员各抒己见,把问题说透,把解决方案找够。

备课组还设立“作业管理员”,在集备的时候,就要完成全组的作业阶段性规划,作业布置分为“必修作业、选择性必修作业、选择性作业”,对应7:2:1的中考试题难度比例标准,设置建议完成时间,经全组商讨审核后,再进行作业公示,以实现作业端的“减负提质”。

②教师培训

提升教学质量首先更新教育思想,了解新课标导向,学校邀请省、市、区教研员到校指导,让三个年级的备课组明确方向。近两年,学校有大量新入职青年教师走上教学第一线,他们的专业成长成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风采杯”“青蓝逐梦”青年教师六个一大赛、师徒结对活动、虹桥学科讲堂等活动切实帮助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2)学生的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指“课程资源准备、课程预习准备、课程问题准备”,教师提前对学生进行了课前准备训练与学习方法指导,如对教材进行阅读或朗读;对所学内容的关键词、关键句进行铅笔标记,对课后题、活动探究题进行试做;根据预习情况设置自己在课上要攻克的问题,带着问题听课,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

2、第二个环节,课上

课上要具体落实“合作探究”“练测结合”“思维生成”

(1)“合作探究”

因为有了学生的课前准备,那么要解构的就是师生的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和活动组合,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实现教师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解决部分疑难。理想状态下的课堂是:教师用问题设置引导教学,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自主探究,将带兵,兵带兵,PPT展现出设计好的问题,知识点有横向和纵向的联系。

(2)“练测结合”

课堂始终强调“导学点练测评”6个环节,练和测恰好是学生“会了”的必要前提,而又是老师们容易忽视的。课上的练习和测验,这既是学生的课堂反馈,又可以是“必修作业”,针对基础知识,可以把作业安排提前至课上,作业时长减少,实现减负,课上及时了解了学生的掌握情况,动态调整教学因素组合,提高课堂效率。

(3)“思维生成”

生本高效课堂包含“思辨”这个关键词,这也是省市区教研员指导后,学校教研团队的一个共识。未来“一招鲜吃遍天”的模式应该逐步会退出历史舞台,那么就要求学生在高效课堂中一定要有思维的生成,不断提升学生的归纳、分析、辨析、总结的能力,实现真正的初高中有效衔接。

3、第三个环节,课后

“复盘”反思和多元化评价

(1)“复盘”反思

学生在课后的自习或课后服务期间,由班主任老师或科任组织,可以用“关键词”反思、“思维导图”反思、小组合作组内考查、针对“难度2”进行作业等,进行专门的“复盘”反思,消化当天所学,教师教会学生构建知识脉络,从盲目完成作业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让完成作业成为学生自我检测的有效手段。

(2)多元化评价

教师正能量点评、小组组内互评、学习过程性自我检测,期中期末数据反馈等,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正能量引导,我们经常结合学科特色的活动,把作业的内涵延展,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

以上“三环”为“课前、课上、课后”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形成闭环,螺旋上升。

(二)“三段”的构成与具体实施

“三段”即“课头”“课中”“课尾”。通过“三段”式的课堂分解,有助于注意力再集中,实现多资源、多角度交织融合,完成互动生成。

“课头”以问题设置、学科清单等为抓手、相关课程资料共享展示等为载体,创设学习情境、分享预习成果、引入新课。

“课中”,通过教师点拨,运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时时互动”,进行高效课堂的推进。

“课尾”通过学生课堂小结、练测展示,促进学生系统性知识体系的形成和概括能力、理解能力的提升。

(三)“三步”的构成与具体实施

三步包含体现教师引导作用的“导、点、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练、测”,以及实现“会、动、思”的目标和结果。从而完成知识技能与核心素养的交融,实现知识内化、能力提升。

案例反思

1、“生本高效课堂”具体落实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实施环境”的创设,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必要的学习方法习得是高效课堂实施的前提,学校李丹丹老师的《试卷探究讲析》中,学生的讲题展示即体现了长时间的学习习惯养成和学习方法渗透所带来的优势。这些前提条件往往属于非智力因素,即需要德育养成教育和学习方法教育为前提保障。

2、“问题设置”在高效课堂中的地位意义非凡,学校孙鑫老师的《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课中通过“任务卡”的形式,分组探究,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基于教材内容和学生兴趣的有机结合,让课堂上学生合作探究的参与度和思维生成都切实产生发展。

3、“练测环节”在高校课堂的实施中为必要环节,学校张佳运老师的《第三章位置与坐标复习课》中设计了“特点的‘点’给特别的你”的练测环节,结合希沃软件的多媒体辅助,让学生参与度大大提高,同时练测效果明显。

4、“生本高效课堂”的辐射推广宜采用“点带点,形成线,再成面”的推广模式,对于很多执念于传统课堂的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实际上近于过去教学准备的推倒重来,所以在推广过程中,一定要让师生切实感受到“高效”,在数据反馈中,当“生本高效课堂”的优势确实高于传统课堂的时候,才是推广辐射的好时机。

5、“生本高效课堂”的课前和课后环节的时间安排是落实的关键,可以充分利用自习和弹性服务时间,这需要教师的统筹规划和大量的、周密的课前准备,在实际操作中,成为推进中的较大困惑,解决不好,会增加师生的负担,所以需要管理团队的支持保障,即要切实保障实施过程中的自习时间和弹性服务时间是完整的,连续性的。

双减政策下的课后服务案例 篇12

无作业日尽在“学科+”课程辅导

学校将每周五设为“无作业日”,即所有学科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全面推进“学科+”课程,引领学生积极参加素质拓展活动。

学校分年级、分层次、系统性、个性化组织全体师生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分别开展趣味语文、趣味数学、绘本阅读、趣味英语、魅力音乐、玩转魔方、儿童文学等班本化社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同时,学校校级优秀社团,如浪花文学社、数学思维营、小百灵合唱团、电脑绘画、篮球、足球、羽毛球、田径、鼓乐、数字油画、青云社等,统一安排周五下午进行。

学校对课程开展情况注重强化质量管理,加强综合考核,安排校级巡视,认真组织级部督查,确保周五“无作业日”课后服务质量提升,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