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大全实用文档心得体会内容页

2023年小学科学培训心得体会

2023-10-15 00:27:02互联网心得体会

小学科学培训心得体会 篇1

通过学习使我对新教材有了更多的认识与理解,学习到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和提升自我教学能力的方向。

对我影响最深的是孙旭亮老师所讲的关于教科书与科学探究材料的内容,让我意识到科学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需要用好教材,更好的用好科学探究材料及活动手册,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及具体学情进行灵活教学。课前需要认真研读教材,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确定课堂教学内容的主次关系以及是否需要拓展知识,而不是把教材上的内容一字不漏的告诉学生。

科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动手及多方面的能力。要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条件让学生实践,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是有趣的,科学是无处不在的,科学是做出来的。

今后我会继续向优秀的科学教师学习,多思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磨炼自己,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争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科学培训心得体会 篇2

摘要:现如今,科学发现与基础创新层出不穷,科学技术已经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高科技产品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得到广泛普及,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必需品。除了航母、神州,北斗、天眼、天问和核技术等前沿科技,还有更接地气的健康、环保、卫生、安全、气象等暖心科技。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我们的学校教育。

2023年新修订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就明确地提出:“小学科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应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小学科学课程就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责任。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使孩子们保持与生俱来的童心和好奇心,还能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潜能,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奠定良好的基础。

随着国家推行“双减”工作,对科学素质的需求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科技活动越来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技赋能有效支持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提高了学生科学素质,促进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然而小学科学课程落地过程中存在师资紧缺、任课老师教学压力大、精力不足的问题;部分学校没有专职的科学老师问题,教师学生课业压力大、时间和精力不足,校舍硬件条件限制等问题。hTtPs://WWw.WenANdAqUaN.cOM

这一系列因素实时制约了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科学精神培养。但农村学小学却有着自身的优势。如何发挥农村学校的优势,优化学校的科普活动,弘扬科学精神等系列问题亟需更进一步研讨,探讨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一、阐释科学精神的主要定义

科学实现其社会文化职能的重要形式是科学精神的体现。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形成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和共同信念的总称;科学精神是由科学性质所决定且贯穿于科学实践活动之中的基本的思维方式和精神状态。

科学精神的追求体现在:创新精神、求索精神、求真精神、合作精神、民主精神、实证精神、求实精神重复和可检验性、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科学的功利精神、开放精神、实践精神、批评精神、独立精神等。

小学生的科学精神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对新事物、新信息、新思想大胆探索的创新意识;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好奇心;怀疑求证,不到黄河不死心的毅力。

二、浅析科学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科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本内容,更是现代文明的基础。什么是科学教育?人们一直在探讨这个问题,但是最终都没有明确的概念,甚至失之偏颇。人们习惯性地把科学教育理解为“系统的基本科学知识、基本科学技能以及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这是一个片面的理解,而在实际的编写教材和教学中,在考试检查中,“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又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检验和检查,因此科学教育被缩减成为科学知识的教育。事实上,科学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三方面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科学教育不仅使人们获得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我们获得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以及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以至于获得非生物本能的智慧和灵魂。也就是说:“没有科学的教育不是教育,没有接受过科学教育的人就相当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不重视科学精神培养的教育其结果是可悲的,培养出来的人,是不完整的人,这样的人知识技能与理念精神会脱节。由此可见,在科学教育中我们必须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科学的教育及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三、探索小学科学精神培养的实践途径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贯穿于学校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那么科学教育就要成为学校教学中的常态教育,不仅要把科学精神体现在相关课程教材中还要体现在相关课堂教学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中。因此,凡是有超前意识的学校都会注重每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科学品质、智慧、文化、精神、情操等方面的综合提升和均衡发展;注重儿童教育的人本性、尚美性、科学性、可持续发展性及生态性的建设;注重儿童时期“诚实、善察、善辨、好奇”科学精神的全面提升。在科学学科教学中培养科学精神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科课程教学是培养科学精神的“主渠道”

科学学科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主渠道。科学精神的培养是要在主渠道中得到落实,要贯彻落实《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要在遵循尊重儿童天性与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选定内容、设计课案、组织教学。要构建学科专业指导、主导学科配合、辅助学科协作互动,团队共荣共生、同向而行的科学教学体系。学校应着力提升每一位教师的科学素质,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科学教师队伍,是搞好学科课程教育的关键所在。某些观点认为:学校高素质的专业科学教师是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领头人,在校园科学教育方面起到带头作用。在配备专业教师队伍传道授业的同时,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配备专业的科学实验室,其中常规仪器也应按照学校相应规模配备齐全。只有确保了科学课堂高起点、高水准,才能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将科学实验与理论学习做到有机结合。在“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念指导下开展科学教学工作,认真落实课堂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同时在指导学生做实验时,也能按照教科书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如:将实验过程重复进行就是为了获取更加真实可靠的结论;而对于科学理论知识的验证性实验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每一位科学教师都应明确儿童科学精神培养的目标要求,并能在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促使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的加减,达到科学精神的培养。

(二)校本课程是丰富拓展科技教育的“主阵地”

校本课程教育系列建设是学校科技特色教育校性化的实践与探索。不同学校可以根据地域特征、学校特色、教育资源等实际情况,开发研制面向学生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校本活动教材。如校园周围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风光,则可选择开展“生物观察”“种植培养”等有利于学生动手动脑的科学趣味校本课。如在校园处在高校周围,则可以大学、小学互动开展“科普知识进校园”“大学实验室参观”等活动。如学生通过学校科普课里“蔬菜种植”的学习,自觉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劳动实践,主动参观考察研究常见蔬菜的种植情况,找到了蔬菜生长的必要条件,最后通过制作相应的食物,如萝卜干、泡菜、干竹笋、油焖笋、干豇豆等,最后吃在自己嘴里的那种喜悦,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爱上科学,也能在享受劳动成果的这个过程的获得新鲜感与成就感。这样在拓展实践活动中丰富学生的科普内容,锻炼科普实践能力,使学生科普意识不断得到增强,更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自己今后的学习活动与生活活动中去。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开展系列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参观卫星发射基地”“保护周围环境”“小区生活垃圾去向调查”“养殖蚕宝宝”等。这些生动有趣、别开生面的课外教学实践活动,不仅激起了儿童探索求真的欲望,还增强了创造革新的意识,更能加快儿童科学精神培养进程。

(三)科学素养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主引擎”

要想营造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要想营造良好的培养他们科学精神的文化环境,那首先就要确保有良好的社会风气,要想这个社会风清气正,就要开展对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同样,我们在培养科学精神的目标引领下,力争把学校建打造成为一座具有科学探索价值的儿童乐园。在学校绿荫下或者草丛中竖立一块专栏,专供少年宫的小气象员们每天在此观测并记录气温变化和空气湿度的变化;学校的生态种植基地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栽培番茄、油菜和观赏植物等活动中,与教材中种植的单元不谋而合,真正落实“动手动脑学科学”的教育理念。校园中的宣传廊也可用来装饰学生参观博物馆、植物园、科技馆等课外实践活动的照片,体现学校对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实现。同时学校建立的科技角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前沿阵地,这里应该展示学生的科技制作成果,展现学生的探索精神,还可以给学生提供制作科技作品的材料和场地,给予学生更多参与科学实践、参加科学活动的空间。校园内的图书馆、科技馆也是学生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知识宝库,那一则则科学家的故事、那一次次科普知识系列讲座,不仅增长了孩子们的知识,还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科学热情,同时更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小学科学培训心得体会 篇3

经过两天的培训,在专家学者的思想洗礼下,我对小学五六年级新教材有了新的理解。更明白操作材料的合理利用,可以有效的助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小学生在成长阶段,好奇心丰富,动手欲望强,乐于也敢于尝试一切。他们喜欢能做实验的科学课。是的,科学课就应当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探究欲望得到实现。

“语言是花苞,行动是果实”,有了深刻的体会,就要把它付诸于行动。在以后的课堂实践中,我将努力做到使课堂“回归生活和社会”,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让学生乐于学科学,学会用科学。

小学科学培训心得体会 篇4

两天的高密度学习让我进一步了解了新课改后的五、六年级教材的编写意图,专家名师分别从单元设计思路和各课教材分析对教材进行了解读。单元设计思路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基于概念建构及学生年龄特点要求,从新旧教材的对比,内容的选择、内容的组织进行了解读;各课的内容解读,针对每个活动的意图和目的,分析讲解的特别透彻,提供了许多教学活动建议,对于我的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培训结束了,但学习实践才刚刚开始,我们要把学到的知识、理念、方法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为学生搭好“脚手架”,让科学课动起来,从课内到课外、从室内到室外、从传统教学到数字化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长期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小学科学培训心得体会 篇5

科学课对于学生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挠有兴趣又缺少学习方法经验。如何让他们既爱学又能学好这门功课呢?近一年来,我认真地阅读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这本书,并不时摘抄读书笔记。通过学习,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使我掌握了教好科学这门课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观察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去认识事物的知觉过程,是多种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就要参加和经历观察活动,尤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培养具有重要性,从中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因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要科学的根据学生的心里特点,注重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持久性的关键。通过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眼里的世界绽放异彩。

二、激发学生的探究的兴趣,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探究的欲望是推动学生进行研究活动的内部动因,这就是说学生的探究欲望一旦被激发,就会对探究活动感兴趣,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高涨的热情去参与探究活动。因此,我们要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自主的探究欲望。其次,要注重教师与学生的感情建立,调动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第三,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探究环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激发探究的兴趣。第四,教师也要设计富有情趣的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第五,通过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所做知道发明创造不是神秘的事,只要我们留心身边的事物,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学生人人都可以成为发明家。消除学生对发明创造的神秘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既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问题,又能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探索是需要想象力的,但是这个想象力必须是立足客观依据,富于想象力绝不是凭的乱想和幻想。要有实事求是和追求真理的精神。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尊重证据、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其次,尊重事实、追求真实,不仅对科学研究,对生活中的思考和判断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第三,要培养学生敢于批判质疑的科学态度;第四,要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四、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小学科学教师很多不是专业出身,而小学科学课堂的课程的综合性又很强,教师自己也要充实自己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参加各类科学培训,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深化科学概念,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教研,不断积累。大力提倡丰富多样的校内间、校级间的集体研讨,还可以利用网络开展网络教研、论坛等形式丰富交流渠道。在交流中不断提升教师的整体专业水平,

最后,我们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真正让学生展开“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学会自行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在科学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造能力,就会为以后培养出创造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科学培训心得体会 篇6

一、“信息技术课”更名为“信息科技课”的原因

4月21日上午,教育部召开发布会介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新《课标》中对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等均作了调整,其中,“信息技术课”更名为“信息科技课”,并且从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独立出来,成为享有独立课时的必修课。与此同时,教育部还印发了包括信息科技课在内的16个科目的课程标准,并细化了方案的实施要求,增加了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并要求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以评估各学段学生的学业成果。

根据中央要求,信息科技要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这就意味着,信息科技课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这是中央的要求,是国家意志。

如果把以前选修的“信息技术课”比喻成“0”,那么现在纳入必修的“信息科技课”就是“1”,0已经不能够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了,现在教育部把信息技术改为信息科技,并且列入必修,这是从0到1的巨大转变,也必将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信息素养应该和文化素养、科学素养具有同等的地位,信息科技课程在中小学应该和数理化生一样成为国家课程。到今年2023年,信息科技课终于列入了国家课程,成为必修课。

中国很多年以来,一直都是跟在西方国家的后头奋起直追。而现在中国不光要追,还要同步、还要跨越、还要引领,因此,信息科技课升级为国家课程这个从“0”到“1”的进步,是中国的一小步,也是世界的一大步,相信全球很多国家会跟随中国做类似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要把“信息技术”改为“信息科技”呢?这一个名词的变化将带来教育思维的重大变革。“技术”的导向,关注操作和知识点,培训的方向是熟练程度和技巧,它会导致我们的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科技”的导向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是面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科技导向下培养的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由此,学生的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才能得到提升。

技术导向没有办法撑起素质教育,也很难达到立德树人,因此我们要把原来重操作、重知识点的信息技术,转变成重科学、重素养的信息科技。此外,原来的信息技术,重精英、重大城市,原来学校里接触信息技术课的就是参加各种比赛的一小部分同学,现在变成了“信息科技”,其覆盖面也转变为涵盖城市和农村、精英和普通的全体学生。

大概念是一个学科的科学基础,大概念约定了一个学科的知识关系,所有的知识在这个地方可以变成一个知识网络,贯穿其中的是学科逻辑。例如信息科技课的新课标里,就有6个学科逻辑主线,它能够在不同的年龄段引领我们的小朋友在知识网络上有螺旋式的上升,这就是大概念。

二、信息科技课中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及编程和人工智能

信息科技课要承载中小学生创新教育的功能。创新教育要落地,需要有课程去承担,信息科技课程应该是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信息科技课树立为国家课程以后,它可能带来的教、学以及考核方式的变革。

信息科技的新课标里多次提到了“人工智能”,如果说编程是信息科技新课标里一条“看不见的脊梁”,将核心素养的目标碎片串联起来,那么人工智能就是信息科技新课标里一条“看得见的脊梁”,也是实施难度最大的一部分。“人工智能代表了解决我们社会生活中各种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其最大的教育价值在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了新课标做指导,信息科技课具体的实施还要老师们开动脑筋、勇于尝试。不一定要成为人工智能专家才能开设相关课程,只要能够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的思想和方法,明白它的创新性、重要意义和潜在价值在哪里,挖掘出它的教育价值,就可以为学生开课。新课标为老师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了充分的空间,教师要勇于接受新观念、新思想、新途径的挑战,打破既往教学经验的套路,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建议老师们不拘泥于经典案例,而是从学生们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去寻找灵感和素材,改写经典案例,创作全新课例。

三、如何实施信息科技新课标

以敬畏之心钻研课程实施

信息科技的学科大概念、学科本质和思想方法要在课程的主题里面体现出来。“我们不要将重点放在技能方面,比如在算法这个模块,不一定非得讲编程,即使讲编程,重点也是放在算法怎么样来实现上,编程只是算法实现的一个环节。”

作为中小学信息科技教师,“我们要有敬畏之心,要站在为国家培养科技后备人才这样一个高度来学习新课标,要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认真学习、精心准备,将信息科技的课程理念和培养目标在课堂落地,为促进全国中小学生的信息科技素养提升贡献我们的力量。”

四、不必逐新,重在求本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战略定位是为国家输送人才,是为国家战略服务的。人工智能在这次的信息科技新课标里面总共出现了81次,分布在课标的各个部分,因此可见人工智能在义务教育中的重要性。

信息、数据、算法,这些是人工智能的基础,而人工智能反过来又能促进信息、数据的处理,它们是相辅相成的;而一些经典的算法,表面上看起来很高大上,实际上这些算法的原理很简单,可能十几分钟就能把原理说清楚。因此编程不是信息科技课的重心,重心是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包括数据思维、计算思维、创新思维等。学生们有了数据思维的基础再去学人工智能,他就能够意识到在人工智能算法之前的一些基础工作。这些汇集在一起,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渐建构起来的意识,就是人工智能素养,也是信息科技“学科大概念”的核心目的。

信息科技新课标里对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提出要求,因此,至少在人工智能这个环节,我们的小学初中老师还是有很多内容需要不断充电和学习。但在充电学习的过程中,不宜追求过新的算法,因为人工智能发展这几十年来,特别重大的、具有突破性的算法其实并不多。“我们不应该去追求新的(算法),但我们要知道最基本的算法原理在哪里。比如说专家系统是怎么去解决问题的?知识图谱是怎么去解决问题的?机器学习是怎么去解决问题的?它们的思想脉络是什么?为什么深度学习能够比机器学习的一些算法做得好?我们了解这样的思想就可以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