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大全实用文档心得体会内容页

2023年狙击手观后感1000字

2023-10-02 19:51:01互联网心得体会

狙击手观后感 篇1

在硝烟弥漫的岁月里,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五班的狙击手们团结一心,勇敢地面对实力悬殊的敌人们,不惧死亡,只为报效祖国。战士们虽然性格迥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怀着钢铁般的意志和英勇无畏的精神。不管是侦查员亮亮,“爱哭包”大永,还是“枪神”班长刘文武,他们都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典型代表。他们其实是和芸芸众生一样的普通人,但是却选择扛起重担,成就了不平凡的人生。

看完电影,我只想说,让我们一起致敬抗美援朝战场上那些“最可爱的人”。越是处在国富民强的时代,越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英烈的拼搏与付出。

简单的色厚重的情

细品《悬崖之上》与《狙击手》的色彩运用,似乎能够对张导的电影用色明白一二。青天白日,白雪皑皑,影片中最突出的色彩便是这茫茫大雪的白色。望不到尽头的大雪形成大面积的留白,日光照耀在这雪上显得尤为刺眼。远远望去,观众根本注意不到与白雪融为一体的狙击手们的存在,寒冷感、孤独感与紧张感扑面袭来。张艺谋导演的色彩艺术总是颇具意味,融合得当,在最简单的色彩搭配中呈现中国式审美的同时渲染出最厚重的情。

整个影片除了白色,几乎只剩下黑色与红色。纯白的雪地里,被泼上了冷冰冰的战场、炮击后的焦土还有战士们的尸体形成的灰黑色。而每一抹红色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它们洒落在尸体与白雪之上,轻声低吟着生命的渺小。茫茫白雪、几抹灰黑、点点鲜红,每一帧都犹如传统水墨画一般。这些画卷留存在电影中,更是印在了观众的心上。

紧张的境忠烈的魂

影片对于镜头与音效的使用以及结合是使观众能够更加身临其境的原因之一。其中镜头使用的一大特点便是大量的第一人称视角的切入。电影里有着大量的主观镜头,而这些主观镜头的作用就是暗示观众下一个镜头很有可能是潜在的危险,从而达到影响观众心态的目的。

除此之外,电影中的音效从狙击手的特性出发,做到了在保持安静中出现一声突响,打破宁静。而在所有的音效之中,影片中大量的鼓声用得恰到好处。在富于变化的鼓声中,营造着身临其境的氛围感,带领着观众感受狙击手们高度紧张的情绪,象征着瞬息万变的战场状况。在一开始的枪战中,快节奏的鼓直接让观众的心吊了起来,进入一种高度警觉的状态。而到了电影中间,转变为每一击都很沉重的慢节奏鼓声,这是五班战士们临危不惧、慷慨就义的英雄气概。每一个鼓声沉重有力,直击每一个观众的灵魂深处。

不忘初心不负使命

在这部影片中,每一个坚强勇敢的战士为守卫祖国河山与民族独立而锻造出的民族血性深深感染着我。正是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怀,让中华民族的儿女有了与侵略者对抗的坚韧底气,有了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磅礴力量,有了不畏强敌、不屈强权的民族尊严。硝烟已消散,但砥砺人心的“英烈精神”不会湮灭在如烟的岁月里。

如今中华大地国泰民安,但金融战、芯片战、贸易战也层出不穷。面对变化莫测的国际环境,我辈当居安思危,勿忘历史,铭记过去艰苦卓绝的岁月,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沿着中国梦的道路坚定走下去。

狙击手观后感 篇2

白雪皑皑,天地为霜。一个“爱哭鬼”拒绝了舒适、温暖的接受采访任务,只为救回受伤的侦查员兼最好的战友,在冰天雪地中与八连五班的狙击手们一同出击。

在这场艰难的战斗中,让洋鬼子闻风丧胆的“死神”班长与其他五班战士一起壮烈牺牲,只剩下了“爱哭鬼”一人,最终他历经千辛万苦成功地将敌方狙击手全部歼灭,并将侦查员的重要情报带回了大部队,为志愿军后期谈判的顺利开展赢得了宝贵的筹码。“死神”班长虽然倒下了,但还有他一手培养出来的“幽灵”,让敌人闻之色变。正是有这一份保卫中国的信仰,成千上万个革命战士共同铸就了保卫中国的钢铁长城,保卫了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

这一场小小的战斗就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缩影,我方军队无论是装备还是后勤补给都远远不如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队,敌我现实力量十分悬殊。傲慢的联合国军队面对这一场小小的战斗,为的是轻敌和争先恐后的邀功,把这场战斗作为自己封官进爵的功利场,自以为将志愿军战士玩弄于鼓掌之中。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我军战士保家卫国的崇高理想,那永不服输的抗战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战斗意志,而这确是敌方部队可望而不可及的。也正是如此,“什么都没有”的中国志愿军们才能战胜“什么都有”的联合国军,深深震慑了对我国图谋不轨的外国侵略势力,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打出了中国人的骨气,也打出了中华大地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今日之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跃升至世界第二,人民幸福,国家富强,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更不应该忘记抗美援朝战争,更不应该忘记志愿军战士的浴血奋战。我们这一代人何其幸运可生于这盛世之中,生活在革命先辈为我们赢得的和平环境中。因此我们更应该学习历史,以革命先辈为榜样,铭记历史,做好这一份传承,将这革命先辈精神一代接着一代的传承下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我们的斗志,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才能不辜负先辈们的期望。

影片的最后,“爱哭鬼”成长为了让敌人胆战心惊的“幽灵”,此时又有了一群新面孔报数,他们报着已经牺牲了的五班成员的名字,成立了一个崭新的五班,他们将接替他们,永远传承下去,生生不息,直至理想最终实现。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他们信仰的理想正在实现,他们开创的事业正在继续,他们书写的历史必将由我们继续书写下去。”溯古追今,只有铭记历史、坚定信念、永续传承、努力工作才是对血洒疆场的先辈们最好的慰藉。

狙击手观后感 篇3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第五次战役后的阵地战阶段,我军通过“冷枪冷炮”运动,对敌进行了有效的狙击射杀。五班战士在刘文武的带领下,战绩辉煌,名震中外。

敌人展开了报复行动,约翰狙击小队以两名死伤的志愿军战士为诱饵,布下重重陷阱。危险正在逼近前来营救的五班战士。一场狙击高手间的生死对决就此拉开了大幕。

一、勇敢的战友

胖墩用一块钢板当掩体,勇敢的去救受伤的侦察兵亮亮,可惜被敌人打断绳索,打伤手指,最后壮烈牺牲。临死前为自己未见面的儿子取名“钢板”,希望儿子有着钢铁般的意志。是啊!我志愿军战士人人都有着钢铁般的意志。

侦察兵亮亮机智勇敢,敌人未能识破其身份,关键时刻用自己的鲜血书写,传递着重要的情报。当身份被识破后,用自杀的方式来保护情报,维护尊严。生的光荣,死的伟大。

枪王之王的班长刘文武更是无惧生死,用自己进行人质交换,当地阴谋暴露后,义无反顾地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二、狙击的王者

小徐牺牲时,大永哭诉的说:“咱班就一个望远镜,啥都没有,敌人有着各种望远镜,瞭望镜,有着飞机、坦克、大炮,有着各种好用的枪,各种电话……咱啥都没有。”班长刘文武大声喊到:“谁说咱啥都没有,老子还在,你娃还在,五班还在。”班长的回答告诉观众我军致胜的法宝就是人,就是人身上那股“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精神力量。即使装备简陋,补给困难,用普通的“莫西纳甘”步马枪也能创造奇迹,成了敌人恐惧的死神。

爱哭的陈大永在战争中不断成长,学会坚强。当这场战役刚开始时,急于为受伤战友止血的他,因为不冷静,太慌张让战友王忠义白白的牺牲。当战斗到最后只剩他一人时,大永彻底战胜了自我,牢记班长教诲,沉着冷静,越战越勇,凭借声东击西,“见火再敲,后发制人”的要诀,一剑封喉结束了美军王牌狙击手约翰的生命。

敌人狙击手都是训练有素的高手,然而他们内心却充满着无限的恐惧。没有任何信仰,毫无任何奉献,只想如何逃离。黔驴技穷的他们抓了个无辜的小孩,编了个可笑的故事,美化吹嘘了自己,躲在坦克里,想着论功行赏,极度虚伪。杂念过重的狙击手怎会成为高手中的高手。

三、战争的胜负

朝鲜小孩很突兀地出现在这场战争中。孩子的天真,对志愿军亮亮的救助,导演想告诉观众在这场正义的战争中,中朝人民已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纯真可爱的孩子能够不畏生死的去救志愿军战士,这说明我军已经深入人心,这是人心的力量。在正义面前,美国侵略鬼子必然失败。

“范弗里特弹药量”就诞生在这场战争中,不计成本,多于常规五倍的炮弹量对我军进行狂轰滥炸,炮火摧残。然而在英雄机智的志愿军面前敌人始终显得苍白无力。敌人用炮火和机枪对大永所在的阵地进行疯狂的倾泄,这说明了敌人内心的恐惧和慌张。五次战役下来,曾经骄傲的美军已经是一幅惊慌失措,狼狈不堪的样子了。

浓厚的四川方言让这电影很有烟火气,很接地气。精彩绝伦的狙击对决让电影更加紧张刺激。青春献给祖国的宣言更感动了无数观众。

向这群最可爱的人致敬!

狙击手观后感 篇4

最近,我观看了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阻击手》,这部影片由抗美援朝冷枪冷炮战中神枪手群体事件改编而成,由小见大,以微见真,影片中通过狙击五班战士们在冰天雪地里与敌人间的斗智斗勇,深刻展现了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战士们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英勇抗敌的大无畏精神。

在这部影片中,纯白的雪,鲜红的血,漆黑的枪,这三种颜色构成了影片的主要色彩,没有狂轰滥炸的特效场面,只有在一望无垠的冰天雪地和被炮击后的焦土中,战士们手握冰冷的枪与敌人精准厮杀,而那雪地中每洒下一抹鲜红都预示着一条生命的逝去。面对凶狠强大的对手,我军狙击手们没有任何退缩畏怯,这与敌方的怯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士兵的年纪和我们差不多甚至比我们还要年轻,他们眉宇间的昂扬斗志和勇气令人叹服。最后在干掉最后一个敌人后,狙击五班只剩下一位士兵,这场遭遇战的胜利是来之不易的,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一个个挺身而出的凡人,他们身后就是祖国,所以没有人后退一步。

这部戏给我看到的不只是那个年代一名狙击手如果在没有高倍望远镜等高级装备的情况能百发百中的高超技能,还有作为一名军人应有的钢铁意志以及命令就是一切的军事素质,更体现作为中国人应有的家国情怀。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有几个场景,为救战友勇敢抗钢板的孤独身躯,被敌人火力压制英勇就义刻画出战争的残酷,为完成任务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尤其是班长那场身中多枪仍然要同敌人同归于尽,真的很揪心。

看整个电影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完全进入了那个战争年代。场面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紧张得大气不敢喘,看到一张张青春的面庞——大永18岁、胖墩21岁、亮亮19岁、小徐18岁……这群平均年龄不过20岁的志愿军狙击战士,将他们的青春定格在了朝鲜战场上,守护了祖国的繁华与安宁,我眼泪就感动的掉下来了。在冰天雪地里,战士流淌的热血跟白雪形成了鲜明对比,战争的残酷直击心灵。也正是这群平均年龄不过20岁的志愿军战士牺牲了他们的青春,才有了我们的青春。我们更应感恩今日的和平与安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砥砺前行。我们要传承和发扬好先辈们的革命精神,做到敢于攻坚克难,敢于直面挑战,积极为公司“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产业带动”,向“创建行业前三甲,对标高端一流,打造数字化现代化农业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狙击手观后感 篇5

白皑皑的积雪,光秃秃的山坡,冷冷清清的山坳里躺着被冻得昏迷的志愿军“亮亮”,看到这么残酷的环境,我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后来紧张的心情一直伴随着影片始末。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抗美援朝时期,我们志愿军五班的狙击手面对美军设下的“诱饵”,营救侦察兵“亮亮”的一场战役。如果没有这部电影我们很可能都会遗忘志愿军中“狙击手”这样关键的兵种。这个电影只拍了一个班的战士跟几个高级别的美国狙击手的较量,影片没有《长津湖》中那么宏伟的大场面的战争气势,但从细节之处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性。

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是影片中的第一个高潮片段,战士“胖墩儿”背着绳子拉着的钢板当盾牌想把战士“亮亮”用绳子拉回来,“胖墩儿”背着几百斤重的钢板一寸寸往前挪,可是美军狙击手不断地朝纲板射击,每射击一下,胖墩都承受着巨大的冲击力,可胖墩儿依然坚持着,朝亮亮走去,实在挺不住时,还唱起了在老家被石板的“号子歌”,但敌人用瞄准镜极好的抢枪才一颗子弹就打断了连接“胖墩儿”和队友之间的绳子,再两颗子弹打断了胖墩和钢板之间绳子,没了绳子的支撑,钢板瞬间倒下,胖墩急忙用双手扶住,可残忍的敌军,怎会放弃这个机会?啪啪两枪打烂了胖墩的双手,没了双手的扶持,钢板瞬间倒下,“胖墩儿”立刻暴露在射程内,“胖墩儿”知道命不久矣,最后喊了一句话,“大永,我知道了,我儿子的名字就叫“铁板!”“铁板”寓意着“胖墩儿”希望他的儿子有着像钢铁一样坚强的意志。今天的我们,也要学习这些革命先烈们比钢铁还要坚强的意志。

美国军队和中国志愿军地形,设备相比悬殊的情况下,五班的战士们一开始就死了好几个人,但是班长刘文武让他们憋着,不许哭;但美军那边,一名狙击手发现自己两名征战多年的队友瞬间都阵亡后,心情一下子崩溃了,收起东西就开始边骂边想走掉,他的长官用力把他按在地上才制止。五班的战士“胖墩儿”牺牲后,“绿娃子”扬土迷惑敌人,“班长”去“交换”,“米老二”背“亮亮”,一个接着一个地都牺牲了,而余下的唯一队员大永却依然不屈不挠,依然坚持跟敌人斗智斗勇地作战。再看看我们今天的生活,我们要面对问题可比他们简单太多了,不缺吃穿,和平环境下只是一些学习上的问题,可我之前有时居然面对学习上的困难就会退缩和逃避,真是太惭愧了。

有一次,我遇到了一道数学题,想了很久,没有想出来就干脆不做了,想着反正明天老师还要讲的,到时候我再听吧。之前我用这种消极的态度对待一道普普通通的题目,但是当我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想:一道数学题算是什么困难?当时志愿军战士们面对的,可是残酷惨烈的战争,随便一个闪失都会丢失性命。我再一想到我之前的面对学习上的困难的态度,我就愈发羞愧难当,如果现在我连一道数学题都这么畏惧,那么以后我还可以干什么呢?

今后我们要用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难题,要向那些千千万万的革命英烈们学习,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努力学习科技文化知识,这样长大后才能为国家、社会做贡献。

狙击手观后感 篇6

熊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当电影《狙击手》中声嘶力竭的歌声一遍遍响起,泪水早已湿了眼眶,这背后蕴藏的力量震撼着我、感动着我。

“狙击五班”,一个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被美方称为“死神”的班长刘文武,表面威严却是大家的好大哥,知道亮亮跟大永的发小关系,他故意让大永代替自己接受采访;看到士兵孙喜为了去接急救包牺牲,刘文武直接冲到大永面前狠狠批评,语言狠厉,实际上是含着对兄弟的歉意和对爱徒的教导;面对敌人提出的交换条件,他没有丝毫畏惧,徒手走到敌人战壕引爆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大永作为班里最有文化的高中生,却最爱哭鼻子,班长、连长训他,他会哭;身边有人牺牲,他会哭;到几个战友相继惨死,班长以身殉国,他开始学会憋住眼泪,学会不再流泪;他化身“幽灵”,孤军奋战,最终完成任务。身背厚重钢板的胖墩顶着敌人的一枪枪射击走向被营救的侦察员,敌人的子弹一枪又一枪穿过他的双手,他也未曾放弃,直至最后一刻倒下。“五班”的每一名战友都有自己的心愿:刚出生的孩子,牵挂的“堂客”,心心念念的手套,班长的望远镜,还有家里的老屋子……他们也会想家,他们也有等待他们归来的家人,可是为了祖国,为了千千万万的祖国人民,他们毅然决然奔赴战场。

面对敌人先进的装备、武器,他们没有丝毫畏惧,因为他们是“狙击五班”,他们有钢铁般的意志,面对不利的局面,他们依靠精湛的狙击技巧、灵活机动的作战智慧、大无畏的战斗精神,最终绝处逢生。他们明知任务艰巨,却从未有过退缩,只有那句“保证完成任务”!

一张张青春的面庞——大永18岁、胖墩21岁、亮亮19岁、小徐18岁……这群平均年龄不过20岁的志愿军狙击战士,将他们的青春定格在了朝鲜战场上,守护了祖国的繁华与安宁。也正是这群平均年龄不过20岁的志愿军战士牺牲了他们的青春,才有了我们的青春。

今天,我们的祖国日渐强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强国使命,我们不能忘记抗美援朝战争,更不能忘记那些在战争中浴血奋战的最可爱的人——志愿军。我们要铭记这段历史,以他们为榜样,时刻以祖国的强盛为己任,始终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庄严承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用最美的青春,致敬祖国!

狙击手观后感 篇7

感觉大场面的战争制作太多了,学生时代看过的“三大战役”的壮阔场面就始终在心中,《上甘岭》的歌声熟悉得都不能从记忆中抹去,因而去年的《长津湖》、今年的《水门桥》,都没有进入自己的视线,去走进电影院观其火热。当许多人把眼光聚焦于“长津湖”时,抱着对狙击手的兴趣,带着对老谋子的敬佩,看了看那会儿排片并不多的《狙击手》。影片细腻的情怀表达,让人湿润的眼眶中满含着感动。

没有宏大壮观的战争场面,没有惊心动魄的战争故事。一位普通的志愿军侦查兵,一个小小的战斗班,不惧强敌,不畏生死,甘于牺牲,坚守信念,以近乎所有生命的代价,保护并传回了那份重要情报。

一处无名的小山坡,一个并不起眼的战斗小故事,其中蕴藏的是中国人的勇敢热血,坚韧顽强,智慧决断,大爱情怀……

缺乏狙击经验的战士们一个个牺牲,年轻战士的心态似乎要逐渐崩塌,场上形势似乎已入绝境,操着浓厚乡音的班长刘文武,无论是那句“哭啥子,给老子憋回去”,还是“五班还在……”貌似严厉无情的言语,痛苦隐忍中透露的是坚韧亦是血性。为了任务的完成,老班长抱着必死的决心,脚步坚定地一步步走向对面的战壕,那阳光下张开双臂的身影,早已让人的眼中包含热泪而不知……当老班长走近对方营垒的那一刻,根本来不及让人去想象他还会去做些什么!那一刻,只在感动于他那坚定的眼神,那份无畏的担当,那份誓死的信念,那为了集体而自我牺牲的无私……

皮影戏法引蛇出洞、赶鸭上架精准狙击、后发制人一击命中,装备简陋的志愿军战斗班击毙了一个个装备精良的敌方狙击手!我不懂真正的狙击战术是些什么,可我知道那劣势积蓄下的无穷智慧昭示着什么才是真正的信仰!

这只是朝鲜战场上的一群小人物,一个小故事,一个小场面,小小细节的细腻呈现中述说着每一个志愿军战士的伟大。在那片充满战斗豪情的土地上,在那片悲壮惨烈的战场上,无数的志愿军战士用他们的生命和热血谱写着一个个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用他们的意志和信念汇成了一部部感人肺腑的动人诗篇……这,告知着身处于和平生活中的我们:不能遗忘那场保家卫国的战争中,为了人民,为了祖国,为了和平而长眠于那片热土的志愿军战士!

影片中的美军精英狙击手,最终命丧于一个小小的炒菜勺,一把普通的可算是简陋的破枪,一位缺少经验的年轻的狙击手战士。那位把头版头条的标题都已想好的美军狙击手,想到更多的是如何抓住人们传颂的志愿军神枪手,成为英雄以满足自我的虚荣心!当他带着这份心思来到战场上,他就已经是个失败者!这不由让人想到了“超人”“蜘蛛侠”……个人英雄主义的确会激起人们心中的那份英雄热血,满足人们的那份英雄情怀。但战争中真正的英雄,是勇敢无畏的冲锋者,是冷静智慧的对决者,更是永不服输心中有大爱的人!这场勇气的较量,智慧的博弈,人性的对决,便是明证!

大大的幕布上,一片白茫茫的雪地,一腔澎湃燃烧的热血;静悄悄的影院里,一阵阵轻轻的啜泣声……

刘文武、大永、米老二、胖墩、小徐、绿娃子、王忠义、柱元、孙喜、亮亮……默默地念着这些名字,默默如你们那般地大声回答——“到”!

山河无恙,岁月绵长,落日金黄,故乡在那里……

狙击手观后感 篇8

看之前以为是热血剧,看后才发现还是个悲情爱国主义主旋律剧;

悲情渲染方面比不上水门桥,是因为上午悲过一次所以产生了点抗体吗?如果不是,那说明张艺谋在这方面功力还是有所欠缺,在我的感觉来说比《拯救大兵瑞恩》要强;

这个片在刻画狙击手的技术方面跟《生死阻击》不是一风格,这充分体现了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西方主要刻画个人主义英雄,主角各种buff加持,身心智强大,完完全全的六边形战士,而我们中国的英雄不是唯一的,有缺陷,并不是不死之身,“buff”是以道换来的,道指的是中国政治正确——为人民服务。buff加鲜血才换来胜利,这种来之不易的胜利让人心情沉重,这份沉重通过现代的电影手法呈现传达到下一代,所以这种片还会一直拍一直拍,我们中国抗战历史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拍个一百年都不为过。

说说人物方面,主角大勇,是个爱哭鬼,但他又是个兵,而且是个尖子生,看似矛盾的个体处在时代背景下,更能突显国家所处形势的危险性,也说明了当时中国普罗大众不想再受压迫的觉悟。《长津湖》和《阻击手》的主线角色设定中都有年轻一代,寓意基本上就是年轻的一代,新生的中国;

长辈们的牺牲有意无意(刻画手法浅显问题)都是为了新生代,这是我们中国的传承精神,再次突显有别于美式个人英雄主义,美式的英雄电影也有新生代,且设定都是弱者,也有弱者反抗逆袭的一面,但也就仅此而已,弱者反抗的动机也就为自己,而且我们中国电影弱者的反抗逆袭背后还有千千万万的人民,有民族大义,层次上的刻画是高一层的。

再说说这个班,班长错判形式被伏击开局不利,牺牲了两三名队友,有个战士因为急于救同伴拿药包被秒,这说明了这个班很厉害,就因为之前都是常胜,有了点懈怠,导致这样的结果。后面铁板战士的营救行动说明态度的转变,不再轻敌,然而为了剧情需要突显敌人的强大,这种谨慎也必须是徒劳的。再到两个战士诱敌开火的行动说明是拿出真实力来对抗敌人,敌人因此损失两员,但这是战场,不是说自己拿出真实力就可以结束战斗,敌人还是强大的,敌人的反击马上又造成我方战士的牺牲。然后通过交涉和班长回顾一系列的作战行动,洞悉到敌人的意图,说明班长还是厉害的,中国的兵还是厉害的,打的不是装备,是意志还有智慧。到了这个阶段,理论上来说这才是班长的高光时刻,顶一个连的班长把自己的价值跟有可能有情报的同志作权衡,选择为这种可能性牺牲自己。狙击手眼中不仅只有敌人的脑门,还有敌人的战略意图也要阻击,用生命去阻击。美式电影的阻击手纯粹是炫技,没办法,谁不喜欢这种爽片呢。

我们的电影包装技术还是比美式包装逊色一点,爽片包装主旋律什么时候才能有机地融合呈现呢?这是冲突的吗?日后得探讨一下。

狙击手观后感 篇9

这是世界战争的奇迹,一支斗志昂扬的军队在异国他乡拿着简陋的武器,吃着“一把炒面一把雪”,迎着漫天倾泻的“炮弹雨”,硬生生地把全副武装起来的不可一世的对手打到谈判桌前,把一百多年来中国的耻辱和列强的傲慢打得粉碎。

这个奇迹的创造者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每思祖国金汤固,便忆英雄铁甲寒。_年时光荏苒,“最可爱的人”身上闪耀的英雄气仍充盈天地间。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这是现实的需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是深思熟虑后的答案。征尘未洗,鞍马未解,英雄的志愿军将士“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是一支“摧敌锋于正锐,挽狂澜于既倒”的正义之师、威武之师,舍生忘死作战的志愿军将士赢得了“最可爱的人”的称号,涌现出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孙占元等一大批英烈,他们把胜利写在用鲜血染红的战旗上,把革命的英雄主义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留在朝鲜的山山水水间。

一个国家、一支军队的尊严不会凭空得到,也不是仅用先进武器就能堆起来,而是无数英烈在战场上用一枪一弹打出来的,用鲜血乃至生命换来的。面对装备落后的志愿军,狂妄的对手起初表现得极度自负,他们根本看不起这支从近代以来屡战屡败的国度中走出的军队。

很快,“撕心裂肺的军号声”“尖利刺耳的哨子声”让他们胆寒,冻僵后仍保持着战斗姿势的“冰雕”让他们敬畏,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继续战斗的志愿军将士让他们绝望,“谜一样的东方精神”成为他们的梦魇……“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这一仗,志愿军将士打出了国威、军威,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共和国不可侵犯的尊严丰碑。

对于新中国来说,这是一场关乎国运的战争。因为,饱经战火的新中国正准备和平建设,对手却“要把三把尖刀插在中国的身上”。中国要想真正赢得和平建设的环境,就“不能置之不理”。

和平需要保卫。只有让那些和平的破坏者受到应有的惩处,真正的和平才能实现。“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为了这个信念,黄继光舍身堵枪眼、邱少云烈火焚身岿然不动……一个个超越人类承受极限的壮举背后,是因为他们知道,身后就是祖国,自己的牺牲能换回祖国人民的和平生活。

烈士遗骸化作他乡泥土,英雄精神永驻人民心间。英雄的名字和事迹早已写进人民军队光荣的战史里,以英雄命名的部队活跃在人民军队的编制序列中,英雄的精神在神州大地上被广为传颂并发扬光大。毛泽东同志在总结抗美援朝胜利的意义时指出:“帝国主义侵略者应当懂得: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这就是那个群星灿烂的年代,无数英雄牺牲奋斗写下的结论。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时代的中国面临着各种各样可以想象和难以想象的挑战,任何人任何势力企图通过霸凌手段把他们的意志强加给中国、改变中国的前进方向、阻挠中国人民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的努力,中国人民都绝不答应。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这一点。

狙击手观后感 篇10

当一个班里有十个神射手,却只有一个望远镜,班长该把他交给谁?

小徐和大永都渴望得到班长刘文武手中唯一的望远镜,望远镜,代表着一个班里的稀有资源,如果小徐没有牺牲,那最终谁会得到?电影里,一段对话也交代了,即便小徐活着,望远镜的最终归属也会是大永。

在遭遇伏击后,小徐问刘文武:“叔,你觉得他们有几个人?”

刘文武说:“有7个,打掉了一个,现在还有6个。”

小徐接着问:“怎么算出来的?”

大永回答:“枪声和位置。”

小徐又问:“你怎么知道的?”

大永说:“班长教的。”

此时镜头给到刘文武,他看向小徐,眼神里带着几分愧疚。显然,自己压箱底的技术是偷偷的传给了大永,而不是自己的亲侄子。

小徐和大永两个人都对自己所从事的战斗岗位有着强烈的意愿,小徐是班长的亲侄子,射击技术也是一流。大永天生眼神快,又是班里唯一的知识分子,天赋和努力决定了大永的上限要远高于其他人。

其实刘文武心里清楚,望远镜在大永的手里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作用,而对大永来说,有了望远镜的加持也是如虎添翼。但如果自己真这么做了,小徐应该会很难接受。所以,在望远镜的最终分配之前,把自己压箱底的技术传给大永,也算是一种安抚。

在小徐和大永之外,我注意到了另外一位战士——米老二。

如果说小徐和大永想争班里的“王牌射手”,那米老二则是副班长的不二人选。米老二的表现或许并不突出,也并不亮眼,但其实他是刘文武心里最值得依靠的人,之所以这么说,是有以下几处细节:

一是在抵达战场之后,班长让其他人散开下去把伤兵背回来,唯独把米老二和大永留在了身边,显然,这是他眼里两个最可靠的人。大永是因为自己出类拔萃的技术,而米老二能留下,只能说明班长对他有独特的信任。

二是米老二能战至最后,也从侧面说明了他有丰富的战场经验。用于敢,则能杀敌,勇于藏,则能保护自己。在刘文武决定用自己换情报员亮亮时,他选择了米老二来配合自己,大永提出了反对,而米老二选择听从班长的指示,用自己的能力配合班长完成这项任务。当班长牺牲了,自己也命不久矣,他用最后的力气,重复了班长生前对大永的嘱托。

米老二的各项指标也许没有最突出的,但他是综合素质最让班长满意的。大永会是一个优秀的战士,仅凭杀伤数目也许就能成为战斗英雄,但如果想成为将军,就应该时刻清楚上级交给自己的任务是什么?自己下一步的方向在哪里。至于伤心和眼泪,等到了后方,找个没人的地方去哭上几天吧。

在一个团体里,当资源有限,无法做到利益分配的绝对公平,我们首先应该问自己:我能做什么?望远镜只有一个,但完成目标的方式不止一种。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事,但最终的目的,都应该是用自己的能力去保证任务的完成,这样才是自我价值的真正实现。

狙击手观后感 篇11

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永垂不朽!

中国人民志愿军精神永垂不朽!

信念、笃定、坚持、忠诚、果敢、英勇、团结、热爱、服从、血性、责任……所有美好的特质在影片的开头便扑面而来。紧紧地抓住了我,震撼好似一股电流瞬间流过全身,每个毛孔都兴奋起来。

剧情的发展也一直环环相扣,十分紧凑。唯一放松的镜头应该是两位记者采访大永的那一分钟吧。可就这一分钟也不能安稳的交给记者,因为大永属于五班。五班永不分离,五班同生共死,五班谁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五班一个也不能少。

川军,一个可能在战争中许多人都不愿提及的名字,却又是在谈及中国抗战史时又无法绕开的名字。抗战时期,四川并非日军侵华的主要战场,可爱的川军们原来也是一些普通的百姓,本可以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但在抗战爆发以后,川军出川战斗,奔赴全国各地战场,带着他们特有的口音,用他们特有的韧劲与邪劲,硬是撕碎了日军的全副武装。而五班,只是他们当中的一个缩影,但川军的悲壮、血性、笃定被五班的战士完美的展现了出来。

五班,是一个永不磨灭的番号。

五班,是一个无上的荣誉,身为五班的一员,是一种至尊的骄傲。

五班,是胖墩儿、老二、王实忠,石勇他们用生命塑起的一座丰碑,千年不倒,万年长青!

很喜欢听他们操着满口的四川话去指挥战斗,感觉四川话天生就带着一股邪劲,一股不服输的劲,一股老子天生就很拽的感觉。刘文武,就是一副很拽的样子。在狙击手这个行当里,老子就是第一,只要老子在,你们都是一盘菜。真的有一天我不想玩了,是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完成……

而他这一走,便是一骑绝尘……

这,就是川军的霸道!

影片中另外有一个副线便是那个朝鲜的孩子。孩子永远是在成年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想到战争中的孩子我便心碎,我便泪目,我便生出满满的怜爱。可在那时、那地,即使是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也要直面惨淡的人生,淋漓的鲜血,赤裸裸的生死,更别说干瘪的肚皮以及寒冷的冬天。孩子,就是心尖尖上的那块肉。却要去砸这世上最坚硬、最丑陋、最邪恶的那块石头……不过幸好,孩子代表希望,代表新生,代表力量,代表光明,为了他们,我们依然坚强、依然心存热血。

整个影片的情节其实很简单,重在向观众传递一种精神。一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精神。带着使命来,必须带着使命走。这是川军的精神,也是中国志愿军的精神,我猜想,也是诸位先烈极力想要传递给我们的精神。当下的中国更需要这种精神,我们正处在民族伟大复兴登顶的关键时刻,我们需要五班的精神,需要狙击手的精神。

我们国基实业同样需要五班精神,我要做刘文武,面对强敌与困难,老子定能克服;海外发展的重重困难,我愿意去顶;我要做胖墩儿,为我儿子也要好好活一次,为了我自己的家人能有更好的生活,我必须努力奋斗;我要做大永,即使只剩我一个人,也可以出色完成任务。我在,五班就在!我在,国基海外事业的发展就会越来越快!我相信在未来不久的日子里,我们会把公司在非洲的事业做成团队超千人,万人的规模。狙击手瞄准目标,时机成熟就会一击必中,国基实业蛰伏多年,大干三年,功业必成!

狙击手观后感 篇12

《狙击手》是张艺谋导演拍的一部电影,讲述了抗美援朝时期,一支狙击手小分队跟美国狙击手对抗的电影。

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对手有精美装备,每个人都有望远镜,测距仪,更好的狙击手枪。

而我们解放军一个班10多个人,只有一个望远镜,没有测距仪,没有好的狙击枪,依然顽强的对抗并战胜对方。

那么在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如何战胜对手的呢?

理性

人大多数时候是感性的,都非常注重情感,特别是战场上的队友,都是经历过很多次生死的,为了救队友可以牺牲自己。

那么在战场上有时候也不是好事,当看到队友有危险的时候,很容易冲动,过于感性,不够理性。

就会第一时间想着去救人,救人固然没有错,但如果不考虑自己安危,往往是人没救到,自己也白白牺牲了。

所以在战场上,我们往往看到领导人非常理性,知道啥时候做什么,啥时候不做什么。

我在带团队过程当中,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比如你看到一个人新人刚来公司,第一感他表现的挺好的,你就会觉得这个人未来结果肯定也很好。

但过段时间你发现结果不一定是像你想的这样,有时候你感觉好的人反而没做好,你没感觉很厉害的人却结果挺好。

其实仔细分析,我们不能感性对待这事,而是看数据和工作汇报,看他每天到底做了什么,通过一段时间工作结果,就能知道到底那些人更合适。

耐心

对于狙击手来说耐心太重要了,特别是跟对手敌对的时候尤为明显,谁足够的有耐性,就会减少犯错。

减少犯错就是保命,减少犯错就能赢,我们看过很多电影,都是因为一不小心忽略了一个细节,被对手一枪爆头。

也看到过有的狙击手,躲在角落三天三夜爬着不动的,像一个物体一样跟环境融合在一起,这就是极度的有耐心。

不管三天三夜还是多久,只为等待关键时刻的到来,只要等到那一刻,胜负就已经决定。

在工作当中也一样,很多年轻人喜欢经常换工作,没有耐心在一个公司好好沉淀。

换来换去收入也没什么太大变化,几年下来还到处找工作,混的肯定也不好,收入也不高。

而那些当初一样出来找工作的人,一直坚持在一个公司发展的人,通过几年努力沉淀,他的收入和职位都不断在提高。

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没有耐心,这里干一下,哪里干一下,没有一点沉淀积累,自然结果也不会好。

而另外一个有耐心,选择在一个行业,一个公司好好发展,那几年下来能力不断提升,自然会被公司重用,收入也会提高。

信念

战场上信念太重要了,以前看电视有句话是这么说,死太简单了,活着才更难。

想死面对敌人的时候向前冲就好了,但是活下来保持战斗力,不断跟敌人战斗才需要更大勇气和信念。

特别是很多时候十几个人,几十个人出去打仗,结果打着打着就剩下最后几个人了,那个时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信念。

如果信念不够强大,自己就把自己打垮了,更何况还要沉着冷静的面对敌人,战胜敌人。

为什么我们抗美援朝,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我们还能够赢,就是因为有千千万万的解放军,有坚定的信念。

不怕牺牲,不怕流血,一心把敌人打跑,所有人都是这种信念,很难不赢。

狙击手观后感 篇13

张艺谋、张末执导的《狙击手》,是这个贺岁档我最满意的一部电影。之所以这么说,部分原因是竞争对手属实拉胯,不过有一说一,这个具有献礼性质的主旋律电影,也确实有其可观之处。某些地方保留了张艺谋痕迹的同时,还带来了新东西。

我很喜欢它的“大背景,小故事”的设定,题材是抗美援朝,主体故事集中在一个班上。由刘文武班长带领的一支狙击手小队,奉命要将他们的战友——侦察兵亮亮带回来,后者不光身负着重要情报,还被不知情的美国神枪手约翰作为诱饵设了个圈套,要活捉刘文武。

约翰的目的是以小喻大,希望造个大新闻,用“美国神枪手击毙中国死神”这样的噱头、个人英雄主义,告诉世界:优势在美。

对刘文武而言这场决死的斗争却另有意义:它首先源自于上级命令,从而将小战役统摄为抗美援朝大叙事的重要一环;其次是对战友的情谊,正如约翰了解对手时所获知的,刘文武仅有的两次受伤,都是因为要救战友。有大叙事,有革命风骨,切口虽小,电影指涉的内容却并不单薄。

并且,故事虽然简单,推进过程中反转很少很朴素,寥寥几次也难称出人意料,但就是这么个事,拍得却非常有看头。

由于阵地固定,后援难及,敌对双方被锁死在争夺受伤员亮亮的一处旧阵地上。谁也不敢、不能率先离开,只得展开惨烈的消耗战,甚至连亮亮本人的选择也都牵动整个战局。一个个设计精巧的对狙枪斗,将观众的注意力死死吸引在这方不大的阵地上。每一次减员都是一次别出心裁的枪斗设计,减员后队友会把剩下的人数爆出来,消耗战也打得更加白热化。这种感觉,像是在看黑泽明的《七武士》,你会觉得每一个人物都特别有戏,每一场动作都和电影的叙事推进融为一体。

从《湄公河行动》以来,主旋律电影的制作,开始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好莱坞工业化特征。这在一开始,确实满足了观众对动作奇观的期待,但其程式化处理也很快形成审美疲劳,最典型的代表莫如首部《长津湖》,几乎是为了动作而动作,为了奇观而奇观。

《狙击手》改变了这一点,将动作本身当成内容,低成本、强戏剧性的枪斗,让对阵策略成为看点,用动作塑造人物性格。满足观众对“动作”的期待的同时,也将狙击手群像的非凡身手,战场重要性,塑造的极具信服力。所以如果你是想痛痛快快看一场枪斗动作戏,或者是类似于《美国狙击手》这样的片子的爱好者,可以放心来看。

影片里章宇诠释的班长刘文武,尤其能够感染观众,几乎可以称为核心卖点。

结尾无力是本片的一个遗憾,这个毛病和《悬崖之上》很像,给人一种导演也不知道如何收尾的印象,看得人意兴阑珊。但整体瑕不掩瑜,特别是章宇的演技,已然是独挑大梁,让人非常期待他的下部作品。

狙击手观后感 篇14

今天天下着小雨,怀着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进入电影院观看张导的新作《狙击手》。

张导的作品向来是出其不意,另辟新径。巧妙地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雕刻人物形象与细节,把这部旋律电影拍得如此的有张力和感人,着实令人赞服。和同期上映的长津湖相比,虽没有那种宏大的战争场面,没有那种炮火硝烟的刺激感,但却在观影后给人的感受更加令人动容,为之落泪。

影片讲述的内容是在朝鲜战场冷枪冷炮运动中的小规模以班为单位的中美王牌狙击手的对决,冷枪冷炮运动起源于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结束后的阵地战阶段,早在双方进入阵地战阶段初期,中国志愿军许多团以下部队就针对联合国军的守备据点进行了多次偷袭行动,并取得大量战果,不过这些战斗多是个别部队组织的,并未扩散至全军,后来中国志愿军高层发现这种作战方法的巨大作用,于是在志愿军全军开展全面的冷枪冷炮运动。

故事原型正是我军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张桃芳事迹改编,曾在32天内以436发子弹击毙214名敌人,被称之为上甘岭狙神。同时也是世界公认排名第八的狙击手。

张导通过塑造的这个五班群像,最小的只有16周岁,大的也不过20出头,就为国命赴战场、抛头颅洒热血。狙击手之间的较量只有生死,没有其他。为了完成连长下达的营救任务,五班全员参战,但没有想到的是对方并不是普通的美国大兵而是专门为了击杀五班班长刘文武及重创狙击五班而精心调配的精英狙击小队。他们配以最先进的武器装备,设计好营救陷阱,迫使狙击五班众人为救担负着重要情报传递的侦察兵同伴而陷入险境。

全片没有多余的镜头,叙事非常清晰简单,有笑点有有泪点就是没有尿点,它将视角浓缩到最小,小到只有一个场景,两支小队,几把枪。为了一份事先不知道的情报,一个不能抛弃的战友,智斗厮杀,围困突围。而这里的精神是伟大的,在这场普通的狙击战斗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在冰天雪地中燃烧着的赤子之心。影片的色调只有三种,黑,白,红。

“我的战友都牺牲在那个无名的山坡上,只留下了一个个普通的名字。”这句旁白很刺痛,很扎心。每一次的子弹出膛都意味着双方都有同伴牺牲阵亡,片中没有刻画英雄,也没有弱化对手,势均力敌的较量除了装备上的差异,剩下的就是胆识和经验。

结尾我们看到了大永迎来了连长,在一声声有力地“到”之后,影片进入尾声,一个个熟悉的脸庞再次出现在大屏幕,他们的笑脸和牺牲的镜头定格在我们观影人的心中和脑中。

盛世已现,英雄长存。

狙击手观后感 篇15

《狙击手》是一部具有工匠精神、爱国情怀的电影,曾多次看过电影宣传,但一直未真正的了解过,但当我了解到该电影的主角原型是我的老乡后,我便带着好奇前往影院一观。

《狙击手》讲的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个狙击小班——五班,为了营救一名侦察员,在明知埋伏的情况下,仍以血肉之躯对抗武装到牙齿的美国鬼子,最终仅一人生还,取回重大情报的故事。这场战役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参与人员少,故事情节简单,但电影中的画面和人物塑造却让人们看到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最冷的枪,最热的血,最真实的战士,以及战士们那不屈不挠的鲜活的年轻生命。

关于电影中大永是一个很爱哭的男生,他爱哭不是因为胆小、懦弱,是因为他非常的感性,他每哭一次我都特别特别的心疼。我们的装备特别的落后,整个队伍就只有一副望远镜,对面的狙击枪个个都有狙击镜,我们队伍的指挥只能靠喊,他们却有电话,我们的队友一个一个牺牲倒下,真的让我感觉到心在疼,直戳你心中的家国情怀,英雄情怀。彼时战争、战火、乱世,一片血雨腥风,此时温暖、阳光、和平,一片繁荣昌盛。现在的我们呀,当陷入困难的时候,就去看看革命先辈们,看看红旗为什么飘扬,中国为什么富强,看看先辈们多么努力才让我们能生活的像现在这样,吃得饱,穿的暖,睡的香。只要坚持、只要努力,只要有信仰,终会拨开云雾,看见了一片艳阳天。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一首刻入在战士们骨血的歌,在生命弥留之际,亮亮用血书传递情报所在,被敌人打穿手臂却依然高举不放。这一片段虽然无法体会到亮亮的那种疼痛,但是亮亮表现出来的志愿军的刚性和使命尤为鲜明。让我懂得原来真的有一种信念可以忘记疼痛,忘记自我。向亮亮致敬,向中国志愿军英雄们致敬!

不禁脑海里发出一个响亮的声音: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目光所致皆为华夏,五星闪耀皆为信仰。一股股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已涌动翻腾,让我久久不能平息。和平年代成长的我们,应铭记这段历史,以他们为榜样,时刻以祖国强盛为己任,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时刻准备为人民群众服务。

最后我只想说:最冷的枪,最热的血,这盛世如你们所愿,感谢那个年代不畏牺牲,决然刚毅的战斗英雄,同时也感谢在当代为了祖国和人民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们。你们的传承不会断,你们的信仰不会倒,你们的丰功伟绩将世世代代树立在祖国人民的心中!

狙击手观后感 篇16

我很喜欢《狙击手》,全因其管中窥豹、以小见大,浩瀚极寒的雪原上零零星星不足二十人竟能打出满嘴巴血腥味,剧情轻重缓急足以媲美国外战争片。狙击手们架起长枪如同江湖侠客仗剑前行,两支敌对人马争锋较量,设下陷阱,互抛诱饵,放眼过去满目深寒,刹那枪声骤响便有鲜血泼洒渗入白雪和泥土,一击毙命宛如艳丽红梅点在躯体,生死胜负昭然揭晓,恍惚间瞥见武侠的影子迎着阳光斜照在雪原上。

武侠引人心潮澎湃,但单枪匹马永远敌不过钢铁洪流与万马奔腾。恰逢冷枪冷炮运动历史背景为高手对决提供了影像化的土壤,双方高手身怀绝技、不相伯仲,几回合交手打得一波三折,在众人庇护下得以存活的“小师弟”在最后关头领悟心法迅速成长,转而展开绝地反击,故事自然染上武侠色彩。

染上再多武侠色彩,战争片总归是战争片。张艺谋拍摄电影的能力无可置疑,他懂得如何调动观众的情绪,让浪漫伴随着壮烈牺牲荒蛮生长,将文戏穿插在生离死别之间,也不需要布置太多火药,只要狙击手每一声枪响都做到扣人心弦,就可以让每一个死亡时刻变得弥足珍贵。

双方隔空对招容易审美疲劳,让一个濒临死亡的士兵躺在雪原中央等待救援才会真正令人提心吊胆,再送来一个朝鲜小男孩懵懂无知地四处走动,更是让紧张氛围超级加倍。濒临死亡的士兵身怀秘密,亦是麦高芬式的存在——美军误以为其是普通担架兵就作为诱饵随手抛出,殊不知此人带有重要情报,到发现时为时已晚;志愿军知道其身份是侦察兵,可能带着重要情报,便下了死命令要将人抢回来;到了主角所在的小队,他们看见的不仅是情报,而是一个亲密的战友,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为了救下这个人,他们愿意赔上全员性命也在所不惜——至于情报本身是什么内容,对观众来说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围绕这个濒临死亡的侦察兵,双方会作出什么惊人举动展开拉锯战,故事情节顺理成章延伸开来。

《狙击手》并不完美,尽管张艺谋竭力克制情感表达、避免刻板印象,但也仍有滥用音乐煽情的嫌疑,每次成功击杀敌人也要执着地展示拙劣的子弹飞行特效,更不用说坦克决战前生硬的情节过渡。正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我宁愿整部电影都没有背景音乐、特效子弹和旁白的介入,放开双手让故事愈发地冷,让枪声也愈发地冷,让风声夹带着冰雪纯粹地敲打观众的心房,这样的90分钟也会更加地冷醒人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