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家乡的味道
高立新
去年九月,我来到了远近闻名的海亮学校读书,每次放假,我都回到上海大伯伯家里。但我自己的家却不是在上海,而是在江西。
我出生在江西的小县城,他在中国地图上并没有上海那么出色,可我的童年都在那儿!那儿就是——乐平市!
这一生总要来一次乐平吧!去明山吹着秋风看日出,尝一尝涌山特色——沙琪玛,去捷渡大桥看日落,顺便吃一次一咬就酥脆流油的捷渡煎饺!看看这满街汽车都是赣H开头的小县城!
说起明山令我难以忘怀!身为一个乐平人我算很晚去的了。那天舅舅说:“这么好的天气我们去明山玩吧。”说走就走,一路颠簸,我们终于到达了明山。明山上去的路基本都是石头路,上山你可以在路边捡一根树枝支撑着你上山,上山的途中还有休息的亭子。到了山顶还有一座寺庙你可以去祈福挡灾或者天气好可以看日出的全过程!还可以坐滑翔伞下山,看一看乐安河的豪汉。乐安河是鄱阳湖的一条支流。
看完日出,可以在山上转转去寺庙里吃个午饭,尝尝乐平的土菜!
中午吃完饭后我们去十字街上买个衣服什么的,特别是过年时候街上人山人海,丝毫不亚于上海的南京路。每个店铺都在用嗓子喊着:“买一买,瞧一瞧了啊!过年特惠,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然后买上一杯奶茶,边看边喝,再和朋友聊上几句,在这个小县城生活得很
惬意,然后去土特产店买几包沙琪玛,吃起来,一直甜到心里。
逛一下午,可以租一辆自行车自己骑去捷渡大桥,看看和早上日出形成对比的日落!东升西落,金灿灿的落日撒在河流上,天上的云朵变成一块一块的,让你与落日大桥结为一体,成为这个日子里最好看的主角!
拍完照片饿了的话可以点一盘捷渡煎饺吃,咬下去只见金黄的油流了下来,只听见“咔”的一声,煎得恰到好处,酥脆酥脆的!
等吃完可以去一个名为“回家吃饭”的饭店,关于这个饭店还有一个好笑的经历嘞!有一次,大伯带我去景德镇玩,到了中午他问:“我们中午吃什么?有一个叫’回家吃饭’的饭店还不错要不去吃?’回家吃饭’,一开始我们并没有想去吃,后来大伯又报了几个饭店的名字。我想了想说:“要不我们’回家吃饭’去’?”可能说的有些快大伯没有听清“去”这个词,大伯上来就劈头盖脸不分青红皂白骂了我一顿:“脑子怎么了?短路了?跑这么远还回家去吃饭?”我当时非常地无奈就解释:“不是你自己说的回家吃饭这个饭店吗?”当时的气氛非常尴尬,大伯就向我道了歉。“哈哈哈”可给我高兴死了!言归正转“回家吃饭”这个饭店的菜是真的好吃,他家的鸡爪炖得可软糯了!入口即化,骨头都可以咬碎。主食的牛肉拌饭真的超级无敌好吃,好吃到无法形容,做法大概就是用蒸熟了的米饭与特质的酱料,还有牛肉粒组成的。还有招牌菜——辣椒炒肉,辣椒用的是青辣椒与软软有嚼劲的牛肉组合在一起,沾上一些汤汁加上米饭真是一下子吃三大碗。吃完再来上一杯饭后甜点冰粉奶茶冰冰凉凉的助于消化。他家的菜品太多了我就不一一介绍了哈!
如今我来到了离家很远的海亮学校读书,一年难得回家几次。有机会一定要再去一次这个小县城,虽然不大,却很特别!装满了我所有的童年记忆与开心!我始终忘不了这个小汽车都是“赣H”开头的小县城!那是记忆中的我可爱的家乡。
家乡的味道,令我魂牵梦萦!
家乡的年夜饭
张肖曼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照我们家乡的老规矩,过年从腊月中旬就开始了呢!在我们老家,喜庆的气氛可以从除夕一直延续到元宵节。最让我们小孩子期待的那便是大年三十那顿热热闹闹、有滋有味的年夜饭啦!
年夜饭的准备,往往都是从大清早就开始了。一大早,奶奶就赶去菜场进行大采购。“鲫鱼,新鲜的鲫鱼,透骨新鲜。”“快来买年糕,好做烤菜年糕嘞!”“看看咸蟹,看看这红膏……”市场里吆喝声此起彼伏,热闹极了。
在我们家乡,春节是要吃饺子的。这是我印象最深刻也是我最喜欢的项目。这春节的饺子还有不少讲究呢。听奶奶说:“守岁时包,辞岁时吃。辞旧迎新,是开年交好运的好意头。”今年的春节,多年没回家的叔叔也回家了,家人团聚,更是热闹非凡。
这一次,奶奶在饺子里包了花生,“花生”寓意着好事发生。弟弟偷偷跑到奶奶身边,悄悄问:“奶奶,能不能开个后面,告诉我哪个里边包了花生?”奶奶神秘地摇了摇头说:“可不许耍赖。”
第一锅刚煮熟,我们几个小孩儿就立刻端坐桌前,小心翼翼捧着碗开始吃,一小口一小口的咬,生怕错过裹在里面的花生碎儿,可一碗见底,谁都没吃到。机灵的堂弟小眼睛骨碌一转,发现新煮好的这盘饺子里,有几个大肚子的水饺,也有三两个花边不同的。发现新大陆的他急着手舞足蹈,招呼我们过去。我们仨仔细端详着,果然,只听”咯吱,咯吱……几声,我们都吃到花生饺子了,我们高兴得手舞足蹈,不停地向大人们炫耀着。
天色渐渐暗下来,年夜饭逐渐端上了桌。香喷喷的油爆虾、清新爽口的小黄瓜,无不使人垂诞欲滴。摆在中间的是一道“剁椒鱼头”,奶奶放了十足的辣椒,这道菜可大有来头,据说准吃到的越多,谁的脸会越红,那这一年一定会红红火火。弟弟拿起筷子夹了一大块口,刚放嘴巴就辣得直吐舌头,大叫:“红红火火不适合我,我只能尝试着蒸蒸日上。姐,快给我拿来蒸馒头……”在一阵阵欢笑声中,大人们聊着这一年的大小事,还不时互相敬酒。小孩则免不了斗嘴,奔跑打闹。
在这幸福里,我若有所思,是家乡的这份习俗牵动着我的心,让家人们在这特殊的日子里团圆。家乡春节的一切都令我回味无穷。
猜灯谜
岳昊然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个财主,人称“笑面虎”。他见了衣着体面的人,就拼命巴结;见了粗衣烂衫的人,就吹胡子瞪眼。有个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衫褴褛,一次去借粮,被笑面虎赶出了大门,回到家后,王少越想越气愤,于是在元宵之夜,自己编织了一个大花顶,并在下面附了一张小纸条挂在下面,里面就暗含着一个灯谜,这件事就在当时传开了,人们竞相模仿,就成为了今天元宵节的习俗之一——猜灯谜。
猜灯谜这一习俗在元宵节是很重要的,可以说是必不可少了。猜灯谜为元宵节增添了一份色彩,为元宵节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人们增添了一份乐趣。
今年元宵节,宝丰县图书馆举办了一场隆重的猜灯谜活动,我和妈妈得知此事后,都跃跃欲试,想去图书馆试试身手,于是我和妈妈前往图书馆。
到了图书馆,哇塞!人好多啊!人山人海,图书馆内形成了一片人的海洋,看来大家都想试试身手嘛!
由于疫情原因,场馆分成了四个地方,一共有三百多个题目,每个场馆都有通俗易懂的简单题目,也有思维复杂的抽象题目。我和妈妈踏入场馆,开启灯谜之战!
第一个灯谜:一口咬掉牛尾巴(打一字)。一口咬掉牛尾巴就是说“牛”字少了一部分,一口咬掉,一个“口”,“牛”少了个尾巴,我知道了!答案就是报告的“告”字。第二个灯谜:重逢(打一字)。重逢的意思也就是又一次见面了,又见面了,哎!等一下,又见面了,又见!哦,这不就是观看的“观”吗!
前面的都还好,稍微一思考就知道答案了,但是!“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难题自然是无法避免了,比如下面这个:灯谜:抛棄女兒(打一成语)。这啥?这字都不认识,我咋猜?这时,妈妈助我一臂之力:“这个字也就是‘抛弃女儿’,这个只不过是老写字,你不认识,妈妈认识。”哦!原来是“抛弃女儿”啊!嗯……这完全没思路啊!我百思不得其解,对了!女儿不是被称为“千金小姐”吗!成语中含千金的有:一字千金、一诺千金、一刻千金……我知道了!答案是一掷千金,因为抛弃不就是扔、掷、不要的意思吗?抛弃女儿也就是掷千金,所以答案是一掷千金。
一盏盏红色的灯笼,一条条飘动的纸条,一张张喜庆的笑脸,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次活动让我在欢乐之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来再次参加猜灯谜活动。
舞狮
楼彦希
过年的风俗不少。“舞狮”二字,谁听了都会来了兴致。据老一辈的人说,过年舞狮,同放鞭炮一样,都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做“年”的猛兽。不过现在舞狮的队伍已经非常少见了,也不再赶什么年兽了。
有些孩子,不要鞭炮,不挑零食玩物,对年夜饭上的好菜也提不起兴趣,就爱看春晚的舞狮。现场看不了就看电视上的,舞狮的节目没有就找找别的节目上有没有狮的影子。要是哪年没能盯穿那屏幕上的狮子,就觉得这年不完美,得愁上个把月了。
舞狮,需一人作狮头,一人作狮身,还要一人作鼓手,三人即可成一舞狮队。有了队伍,还缺一场地,这场地可没那么多花里胡哨的装饰玩意儿,就是几根不粗的柱子,从低到高,直立在平地上。这些柱子中,总有一根高得突出,绝无可能跃上的柱子,被称为“擎天柱”。这柱可不是用来跃的,目的是告诉那些舞狮人:山外还有更高的山,要超越自己,不停上进,不能自满。第二高的柱子上挂着铃铛或花球,狮身的人扶好狮头的腰,打头的人便使出全力举好狮头,大家配合好一起上柱去捉那挂着的玩意儿,下边鼓手打好节奏,鼓打好了,玩意捉住了,这狮就算舞成了。
一只狮上柱,好不威风。艳丽的毛色使它在场上格外的耀眼,一蹦一跃之间,威严便展露无遗了。
“一山不容二虎”,一台也不容二狮,若是两只狮子上柱,那别提有多激动人心了。两狮争花球,一只抢先上柱,脚上如垫了轻云,来了个机敏,引得身上的长毛一颤一颤,随着脚步伴上鼓点,可比森林里的真狮子灵动多了。
另一只狮子也不肯退缩,健步上柱,每一步都踩稳了,踩实了才好,附和上沉重的鼓响,更是富有韵味,若是论稳重,赛过那守门石狮子几条街。
两只狮子一见面,先不急着打作一团,而是弓着身体,双方虎视眈眈。对峙时,那双方的鼓声如狮子的低吼一般,压着群众的心。
渐渐的,双方鼓声愈发强烈,动作也出彩了起来。走一步,观众就屏住呼吸;一蓄力,观众更是提心吊胆。若是某方一下子撞向另一方,或是用脚猛力地踩,观众便大声惊呼;若是一个大跳或是空翻,观众的掌声也能和鼓声相较量了。
即使某方摔下了柱,即使某方叼住了花球,即使结束的钟声敲响,即使火热的鼓声悄然而止,围观的人群的满腔热血也久久不能停息,非等那场地空得寂静,才肯陆续散去。
现在的舞狮虽稀少了,但还愿每个少年都做一名舞狮人,成为雄狮,勇跃那擎天柱!
李霖雯
“新年到,真热闹,鞭炮响,压岁钱,年夜饭,送祝福,真是快乐而又热闹的一天。”
人情味是中国人最浓重的年味,由于重亲情、重家庭,为了团团圆圆过大年,四川人早早就开始了准备,甚至比童谣里唱的“腊八”还要早。在过去的成都会杀猪过年,包括现在也会杀猪过年,每年立冬后家家户户杀猪,装香肠,腌腊肉,不单农村到处肥猪嘶叫,城市里也常见到又白又肥的大肥猪被开膛破肚的情形。成都人郑光明的《成都旧事》中载,过去的杀猪匠鬼板眼多,他两手紧按猪头,一副不能脱身之状,看热闹的人往往会把杀猪刀给他,这时他会低声嘀咕:“猪大爷,不是我要杀你哈,是递刀的叫老子杀嘛。”年猪杀好后,人们在烧柴灶的灶门上方,将鲜肉串绳从梁柱上悬垂下来,利用每次生活煮饭时伸出灶门的火舌和柴烟逐日熏制,直至色泽金黄,闻至甚香,它表面那一层咬下去口感妙不可言。
除夕夜,大家围着桌子品尝美味可口的团圆饭,一整夜,鞭炮声连绵不断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大家都不想睡觉,要守岁,盼望着新的一年来到。
过了除夕夜,正月初一就悄悄的来临了。大人们说:这一天不能扫地,应该把扫帚藏起来,让垃圾积下来,不让财富被扫走。到了晚上,小辈们要给长辈们磕头拜年,长辈们要给小辈们发年钱——就是“压岁钱”,意味着新的一年富富裕裕。
四川民间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民间凡遇年节或婚嫁、新居落成等情况。都要到亲戚家串门探望,称为走人户。届时,一般要带上猪蹄、很多自己舍不得买的礼物、好酒等礼物,穿上平时舍不得的衣服前往。主人家割肉买酒,热情款待。
旧时在春节前后,春倌头戴乌纱帽,身着官服,左手执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现在的春倌,装束与普通人一样,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他们爬山涉水,走乡串户,每到一地,便编一些吉利的歌谣演唱,演唱完毕,将一张红纸印制的检牛图送给主人家,说检结束后,户主要送些钱币给检倌,以作报酬。
大年三十,正是人们做这么多的准备所求的,正如大年三十不可少的年夜饭,这顿饭可以说是一年中最丰盛热闹的一顿饭了吧,这一顿饭一定有鱼,因为年年有余,菜品越多代表好运更多,初二初三就吃剩菜表示有余有剩。我们家今年团圆饭是火锅,酸菜鱼,肉,素菜等美食火锅的味道与香气简直就是色聚香全,使人咽上三口以上的唾沫了!
月满灯市
刘尚彤
在上海,有一条有名的老街,叫七宝老街。每到元宵节,都异常热闹。
日暮时分,月影淡淡,可那里已经游人如织。整条街的铺子灯火通明,绚烂迷人。
我们挤进人群,走到了一家满是花灯的老铺子。从远处看,它本身并不起眼,只是那天花板上、墙上、货柜上、地板上溢出来的灯光太引人注目了。店口总站着一个老爷爷,已年过六旬,见我们进店,便热情地招呼我们。
一进屋,我的目光便落到了墙上那亮闪闪的灯笼上。有各种动物样式的,有写着诗词的,有写着灯谜的,有画着插图的……它们明亮而闪耀,各有各不同的美。我痴痴地望着,痴痴地笑着,陶醉其中。老爷爷看我这样,便笑着说:“小姑娘,这么喜欢花灯,晓得花灯的故事吗?”我回过神来,急忙摇摇头。看着我期待的目光,他缓缓地说起来:“从前,有个猎人啊,惹怒了天帝,天帝就说要放火烧人间!而天帝的女儿听到了这一切,她是个好人,就下凡,和我们商量着。这时,有个老人想到了办法,说是家家点上红灯笼,天兵一看,肯定以为那是火,就不会在烧人间了。等到那天,果真如老人所料。从此,人们为了纪念天帝女儿的善行,就在正月十五这天,挂上花灯……。”“呀,原来这就是花灯的传说!”还没等老爷爷说完,我早已迫不及待地接过话来。是呀,这么明媚的花灯,带着我们的感恩幸福地闪烁着。最后,我又环着看了一遍花灯,谢过老爷爷,离开了店铺。
刚走出店门,天已经黑了,十五的月是那么圆,散着淡淡的光,有“月华灯影光相射”之感了。漫步在满是月影的路上,我们心情舒畅,接着奔往元宵店去了。
七宝老街有数不胜数的元宵店,但最正宗的,还要数那家蓝底金字招牌的老店。隔离一条街,就已听到热闹的叫喊声,走近一看,里里外外都塞满了人。但长时间的等待是值得的,这一个个白白嫩嫩的小团子,在略带芝麻的汤里嬉戏着。一口咬下去,芝麻从元宵流出来,一股甜味在我的嘴里四散开来,又慢慢从我的嘴边溢出来。我一碗接一碗地吃着,一颗接一颗地品着,真是欲罢不能啊。爸爸连连提醒我慢点吃,但看见我的馋样也忍俊不禁了。
继续向前走,各种各样的小吃摆在街边,还有如臭豆腐、烧烤、糖人等美食;如风筝、香包、扇子等玩具,只不过是人们更爱花灯和元宵这两样罢了。
元宵节,让人无比期盼,也让人珍藏心中。它不仅多彩,更意味着美好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