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曾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身处忧患中可以使人生存,沉迷安乐也可以使人死亡。所以上天将要将重大的使命交给别人,定要让他经受磨难才能绽放光芒。
忧患可以使人认请自己的处境,从而磨练自己,增强自己,使其性格坚韧起来。勾践在打败了一次吴国后,得知其还在恢复,于足贸然起兵攻打,却被围困在山上。勾践便先屈服于吴国,心里却在计划着复仇。他韬光养晦,睡在枯树枝做的床上,时不时舔一舔悬挂在房间里的苦胆,就是为了提醒自己山上的耻辱。勾践和百姓同甘共苦,越国慢慢变得比之前更强大,于是在勾战再次发兵时,包围了吴王,洗刷了战败的耻辱,成为春秋的一代霸主。
人们可以在忧患中成就自己,在绝境中杀出生路。但是在安逸中却会逐渐丧失警惕,在安乐中失去一切。闯王带领起义军攻入北京时,曾以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但那些农民出身的起义军来到北京城后就渐渐丢失了打仗时的英勇气魄,享受安逸图乐,那场景可以被称为是“日日过年”。李自成想早日称帝,将领想封官和建造府第。当清兵入城,明朝卷土重来时,起义军就一败不可收拾了。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将青蛙直接丢进滚烫的水中,青蛙会一跃而起逃到锅外;但如果将青蛙泡入温水,它就会感到舒适,当感受到水的温度逐渐上升,已无力逃出,只会葬身锅底。
在危难面前,人们会对眼前的困难保持警戒,哪怕在绝境,也可找到出路。但在安逸中只会丧失戒心,对将到来的危险熟视无睹。当想到逃脱时,为时已晚,只能如温水中的青蛙任人宰割。
温室中的花朵固然娇艳,但那纤细的根茎根本经不住风雨的摧殊。悬星上的松柏虽身处恶劣环境中,但它的根盘踞在石缝中,挺得住风雨,受得起日晒。因此,在危难中磨砺自己,忧愁中思考出路才有更好的发展;相反,在安逸享乐中居于现状,会慢慢走向衰亡。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险情环生时人们能睁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险为夷;安逸享乐中却意志消退,锐气全无,结果一败涂地。
如果不是竭力对抗严冬,就不能体会春天的温暖;如果不是先辈的奋力拼搏,就不会有如今的繁荣昌盛。就如孟子所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遥想古时,屈原被放逐而作《离骚》;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曹雪芹全家饥贫而作《红楼梦》。他们都是在逆境中不断拼搏,最终取得成功的桂冠。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只青蛙突然扔进煮沸的开水中,青蛙会因受不了突如其来的高温刺激而一跃而起,逃离险境。随后,科学家又把同一只青蛙先放入冷水中,然后再逐渐加热。这次,它感到舒适惬意,但却在无法忍受而想要跃出时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应敏感,而对还未到来的危险反应迟钝,没有忧患意识,最终自取灭亡。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奋进;而顺境总能消磨人的意志,使人沉迷享乐,最终一事无成。hTtPs://WWw.WenANdAqUaN.cOM
三国鼎立时,雄踞西南的刘备就出生于天灾人祸接连不断的东汉末年。早年,他怀着雄心壮志,与张飞,关羽桃园三结义,立誓要惩奸除恶,匡扶汉室。称霸的过程中,他生活简朴,任用贤才,为民谋福,最终得以开创一片江山。之后,他虽变的奢侈,想要得到更大的权利,但也仍算得上是明君。直到关羽、张飞被杀后,他整日沉溺于酒色,大兴土木,不问百姓疾苦。在这么多年的享乐中,他仅剩的精明也被仇恨替代。一经小人挑拨,便不顾丞相诸葛亮的劝阻,掀起与东吴的战争,最终被杀得大败而归,自己也在白帝城郁郁而终。
唐太宗李世民,经历过无数的忧患,这才使他懂得老百姓的疾苦,明白“水能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所以将唐朝的江山治理得非常好,社会安定,百姓丰衣足食,开创了被后世赞誉的“贞观之治”。
忧患是必不可少的,在忧患中,人们会感到有一种压力,这种压力可以激励人们的斗志,可以磨砺人们的品格,可以吸取失败的教训,可以积累成功的经验。
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我们一定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一定要牢记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古圣先贤的遗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创造更大的成功。
今天的中国,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但是,世界远没有真正的太平,天灾人祸时常威胁着我们,地震、战争、疫情还在不断的考验着我们。我们该怎样去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该怎样去面对各种问题的考验呢?孟子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想想看,一个国家要想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中处于不败之地,一个人要想在竞争中谋求生存之道,我们的祖先早已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可以理解为生于不满足,死于满足现状,也可以理解为常怀忧患意识,在竞争中才有生存之道;安于现状,看不到、或不去看潜在的危机,危机或许会主动找你。
唐太宗李世民告诫后世,“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这种忧患意识,不仅在教育他的后世,也是在提醒自己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所以,他从谏如流,开创了“贞观之治”。反观他的后世,唐玄宗李隆基,在奢侈糜烂的生活中忘记了忧患意识,看不到、也不去看近在眼前的危险,真正的“死于安乐”,被安史之乱动摇了大唐盛世的根基。
再看当今的世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现实意义就在于,若能够常怀忧患意识,既能远离危机风险,也能在生存中增强进取的意识,在竞争中谋求取胜之道。汽车已经有了四个轮子,为什么还要放一个“备胎”在车上呢?就是为了防止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有一个轮胎突然烂了、爆了,能够随时换上备胎继续前进。
华为公司的创始人任正非说,一个企业家必备的思维是忧患意识。因为有了忧患意识,华为公司在它发展最顺利的时期,任正非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成功去享受“安乐”,反而是在考虑,假设有一天美国不给华为公司提供先进的芯片,华为该如何持续为客户服务。基于这个设想,华为秘密制定了“备胎”计划,开始研究自己的芯片技术作为“备胎”。在这次中美贸易战中,面对美国突如其来的制裁打压,华为公司立即启动“备胎”计划,抗住了美国的打压。华为的这次“备胎”转正,正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现实写照。
生于忧患并非让人“杞人忧天”,“死于安乐”并非不让人“享受生活”。作为青年学生,我们要记着,当你觉得日子安逸平静时,你该想到外面的世界竞争有多激烈;当你因为成绩优异沾沾自喜时,你该想到后面的人随时会赶超你。我们更应该明白,无论个人还是国家,只有心存忧患意识,不断奋发图强,而不陷于安乐之中,才能求得长久生存。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又有多少人知道,成功是由无数磨难坎坷堆砌而成。任何表象上轻松的背后,都经历了无数的坎坷,每一个成功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而在享乐中沉沦的人只会对入深渊。
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是非常正确的,沉迷在享乐中,再美好的环境,最终也会破碎。科学家们曾做过一个实验:科学家们把一只青蛙放入了沸腾的热水中。滚水中的青蛙因为感受到了自己的生命受到了威胁。在水中拼命挣扎,最终一跃而出;
紧接着又是一锅水,同样还是那只青蛙。唯一的不同是这次锅里放的是冷水。他们又一次把这个青蛙放入了锅中。一开始锅中的青蛙在水中自由的游泳,但没过一会儿,随着时间的流逝,水的温度不可逆转的上升。当它反应过来水已经煮沸时,青蛙再也无力跳出锅去,最后在锅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只青蛙一开始在沸水中时,感受到了外界的痛苦。在生存信念的支撑下,它跃出锅去。而后一次,在冷水中,它没有感受到外界对它的威胁。在自己熟悉安乐的环境中慢慢死去。
传说有一种动物,叫做猱。有着锋利无比的爪子,有一次老虎的头皮奇痒无比,猱赶紧上前给老虎抓痒,老虎舒服的飘飘欲仙,毫无防备之心。结果被猱抓破了脑壳,脑髓也被吃了个精光。
温水煮青蛙,猱杀死老虎的例子不是正好完美的诠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吗?逆境会使我们痛苦,会使我们绝望,但这份痛苦和绝望,却正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如果凡事都一帆风顺,那么就不会感受到人生的残酷之处。渐渐的沉迷于自己的安乐圈中,渐渐毁灭自己。
尽管逆境十分痛苦。但我们绝不能向他屈服。我们应该把每一个逆境当作上天赐予我们的宝藏。
正如张海迪一样,一个被誉为“中国保尔”的人。她五岁就因患脊髓病,胸部以下全部瘫痪。几次她都和死神擦肩而过,身体病弱,备受折磨。然而,她并没有向病魔屈服。而是在20多年里,学会了四门外语。翻译了16多万字的外文著作。并且自学了针灸技术。治愈了一万多人。
她拖着一个残疾的躯体,凭借着自身的坚忍。为人类、为社会完成了如此伟大的贡献。我们这些身体健全的人又和她有什么可比性呢?
要完成任何一件事都没有捷径可走。必须百折不挠,怀着坚韧的毅力。把痛苦与绝望看作一种财富与动力。泰戈尔曾说过只有经历过地狱的磨难,才能创造出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如果安乐,必然死亡;如果忧患,必然生存。只有经历了百种的磨难与艰辛。增长了自己的才干。才可能获得成功。
生于安乐,自行毁灭;生于忧患,逆境成才。我们要长存忧患之心。前路漫漫,我们将上下而求所。
冯薏洮
人生的道路就在脚下,成败与否关键是取决于行走的过程,在安稳享乐中逐渐丧失斗志,在逆境中逐渐重塑自我!
孟子就曾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安石也曾说:“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李自成是农民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因为明朝的腐败,自然灾害频发,于是在这乱世之中,他主动发起民众,抗击明朝,建立新的政权,他从陕北发动起义,以抗粮均田为号召,转战十余年,经历了南征北战,卒以一六四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但是,他为胜利所陶醉,经历忧患后,李自成和他的手下们在酒醉金迷的生活中迷失自我,忽视了关外的大敌,最后吴三桂降清,满州人也在此时趁其不备,发起攻击,最终,李自成等人遭受了失败。
雄鹰之所以可以搏击长空,是因为年幼时被父母推下悬崖经历死亡时的那种忧患意识,激发了自身的潜能,让其在苍穹中留下矫健的身影。
令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乒乓队队长马龙也是有了这样的忧患意识后才成功的!
马龙从小爱打乒乓球,父母将他送到少年宫去练习,2001年,年被关华安教练发掘带到北京继续学习;18岁时,得到了人生中第一个冠军;2003年进入国家队,年轻、天赋极佳,这是当时外界对于他的评价。本以为他在乒乓球这件事上一帆风顺时,老天却给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世乒赛连续三次无缘决赛,好像也成为了他的梦魇。
然而在2023年的世界杯上他又输了,那次之后马龙怀疑自己到了顶点,甚至想到了退役:外战输过,团体赛输过,爆冷出局,领先被反超……他几乎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输法,他开始为自己的未来而担忧
在种种压力下,这种忧患意识在他心里崩溃时又重新让他振奋起来;当他身处深渊、退无可退的时候,眼前就只剩下向上这一条路时,这种发自内心的焦虑使他爆发出新的力量:2023年,他获得了世界冠军,后来又披荆斩棘,连续夺冠!
和路遥一样,在短暂的喜悦过后,他思考着成功前的沉重,于是,他还是如同往常一样夜以继日地训练!大满贯后,被人称为六边形战士,他,也终于实现了为国争光这个小时候的梦想!
逆境是痛苦的,成功是渴求的!安逸出懒汉,逆境出英雄!人人都想成功,却又想安然自乐,但只有拥有忧患意识,传奇的人生才能在我们手里书写,我们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题记
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与安乐,自古以来都是长存于人们心中的。若沉迷于幻想之中,再美好的现在也终会消亡。温室中的弱苗总是容易枯萎,而在狂风暴雨中挺立不倒的野草,生命力却总是那么顽强。俗话说得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切事物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他们都曾经历了一段忧患的生活,是这段忧患的生活磨砺了他们。
过去的一百多年,为了保护当地濒危的鹿,美国怀俄明州黄石公园的狼被捕杀的精光,没有天敌的鹿也就得以安逸地生存和繁衍。多年之后,原来的保护动物成为了当地的灾难,过度繁衍的种群大肆吞食青草和树叶,对森林和草地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长期的安逸生活也让鹿逐渐失去了善于奔跑的天性,种群遭遇新的危机。1995年起,美国政府斥巨资重新把狼群引入了黄石,面对天敌,求生的本能让鹿再次跑了起来,丰富的食物也让狼群迅速壮大,当地生态趋于平衡,重新焕发生机。
安逸的生活让鹿群濒临种族危机,而狼群的威胁却让他们生生不息。这就是所谓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正如泰戈尔所说:“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也就是说,磨难能让人在抗战中愈战愈勇,而安乐能使人在享受中丧失忧患意识。只要我们多一份忧患,未来就会多一份光明。
也曾有科学家将青蛙投入已经煮沸的开水中时,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来的高温刺激立即奋力从开水中跳出来得以成功逃生。但当科研人员把青蛙先放入装着冷水的容器中,然后再加热,结果就不一样了。青蛙反倒因为开始时水温的舒适而在水中悠然自得。当青蛙发现无法忍受高温时,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不知不觉被煮死在热水中。
青蛙第一次能从水中跳出去,第二次却未能逃出。同样是因为安乐的环境,使青蛙放松了警惕,最终失去了生命。古人云:“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安逸享乐可以使人迷失方向,安乐是丧失斗志的慢性毒药。
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乐,可以养人,也可以害人。我们只有在逆境中不断拼搏、努力进取,才可能取得成功。
生于忧患,逆境成才。逆境是阻挡强者的大山,是磨练强者的熔炉,更是砥砺锋芒的磨刀石。所以我们应长存忧患之心,积极面对一切。
泰戈尔曾说过: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磨难只会让人在生活中越战越勇,而安乐却会让人丧失斗志。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句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沙丁鱼因为生性不好动,比较懒,所以它们在长途运输的时候,往往会因缺氧而死。但如果放入它们的天敌,也就是鲶鱼,那么沙丁鱼就不得不拼命的游动,而如此一来,它们反倒不会因为缺氧而死亡。
而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了一个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放眼望去,世上的成功人士几乎都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
在《孟子》中,有这样一段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就体现了古人的智慧结晶,人类历史上的大多数名人无一不是经过重重的磨难和考验,才走上了人生的巅峰。而那些只知道享乐的,最后却沦为了世间垃圾。
忧患意识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而清朝灭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清初时期,皇帝和他的大臣们都付出了十分艰辛的努力,才使清朝成为了第一大强国。但在清朝后期,统治者和达官贵人们却因为前人的成功而过于享乐,缺乏了忧患意识,并且盲目自大,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而且还花费了大量金钱去建造豪华的宫殿和大片的园林供皇帝和贵族们享乐。直到八国联军攻到城下的时候,清朝的统治者才明白,清朝的势力已经不如以前了,兵器太落后了,当时的清朝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渐渐的沦为了他人用来宰割的工具。
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那时的勾践忍辱负重,为了今后的复仇,他不得不弹弓屈膝在敌人身边伺候他,为了不忘屈辱,每日都在卧薪尝胆。在经过了漫长的日子之后,他的势力终于转弱为强,最后灭了吴国,成为了当代的霸主。为什么勾践能做到这般地步?也正是因为他具有忧患意识,才促使他发奋,最后复国。
忧患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艰难与险阻,也是成功的机遇。因此,我们要做到生于忧患,在不成功时蓄积能量,寻找突破的机会。同样也应该做到守于安乐,在成功的时候居安思危。两者结合,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可见,忧患使人成功,但是在优患面前不放弃,勇敢面对更加重要。因此,就让我们乘着“忧患”的小船,奋勇前进,一起驶向成功的彼岸吧!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患意识于一个人,一个国家都尤为重要。
忧患可以让人生存。在逆境中磨练意志品格,增长才干,才能生存下去;一味地追求安逸与享乐,纸醉金迷会侵蚀一个人的心智,表面的浮华变得不堪一击。
历史,可以让我们从中总结事物发展的规律。回望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一代代王朝产生于前朝腐败的统治中,他们反抗暴政与苛捐杂税,在逆境中奋斗,最终推翻那华而不实,摇摇欲坠的城墙。他们都意欲创建盛世繁华之象: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稳定和谐。然而,历史又总是惊人的相似。他们又会逐渐在安乐中迷失自我,将自己变为“前朝”……
洪秀全科举三次落榜,一次昏睡,使他变了模样。他开始向往人人平等的社会,对清朝的封建制度感到不满。他率领金田起义,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随后定都天京、北伐、西征……历经险阻后,太平天国运动到达鼎盛时期。他在忧患中成长,与农民一同反抗清朝,成为上帝的使者,军事与明心兼得,在忧患中得以生存。
可是,他却在安乐中一步步走向灭亡。他沉迷后宫,不理朝政,在温水煮青蛙般不知不觉中,内部统治集团发生分裂与斗争,政治腐败,被清军围城,天京陷落。
繁华如云烟飘渺,风一吹,一切都会化为乌有。眼前的安乐会迷惑心智,动摇上进的心,向物质屈服。但我们也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无论身处何种局面,都应心向暖阳,逆风前行,不被玫瑰美好的外表所引诱,而忘记花下的尖刺。
新时代的我们也应从历史中获取教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居安思危,在安定舒适的生活中,看到内心隐藏着制造不安定、不舒适的烦恼。谨记所谓的安定舒适,只是一时假相罢了。奋发上进,有忧患意识,为建设祖国献一份力,不忘前人之训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也望我们都能生于忧患而非死于安乐。
孟子曰:“生于忧患而死于乐。”这句至理名言,无时无刻不告诉我们,挫折成就辉煌,而沉迷享乐,不思进取,无疑是自取灭亡。风起云涌,多少人物朝代都覆辙或兴起在这句话中。
看昔日越王勾践,不过吴国一阶下之囚,卑身事吴,住草房,干苦活,一日三餐,粗茶淡饭,经历了卧薪尝胆之苦。重返越国,奋发图强,十年以来,不忘教训,暗暗积蓄力量,终于由弱变强,起兵灭掉了吴国,成就一番大业。“故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身处艰苦,可以坚定志向,磨练意志,增长才干,也有了前行的勇气,最终取得成功。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著《春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哪个伟人没有经历过痛楚?反而如凤凰涅槃,给他们注入新的斗志与韧劲,成就了辉煌。
反之,如果缺乏忧患意识,过度自满,纵使盛世大国,也无可救药。
隋朝建国初年,隋文帝体谅民情,厉行节俭,攒下了不菲的钱粮。而隋炀帝却好大喜功,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大兴土木,建东都洛阳,动辄民力开凿运河,筑长城,建驰道,多次巡游,驾水殿龙舟,所到之处,民不聊生,被千夫所指,最终覆灭在浩浩荡荡的起义军中。隋朝如昙花一现,警醒着世人,身陷享乐,会迷失自我,变得脱离现实,随心所欲,没有志向,意志消退,锐气全无,一败涂地。因此,在抉择今后,只有擦亮眼睛,不被富贵安乐所迷,不被贫贱挫折所移,坚持正确的道路,恪守真正的人格,才会成就辉煌。
看今朝,我泱泱中华,从建国时的节衣缩食到现在广厦万间;国防几乎从零起步,从一片空白到三军齐备;科技也飞速发展,蛟龙入海,嫦娥升天;在抗击疫情上取得重大胜利。神州大地,数千年来经受无数挫折,砥砺前行中取得无数硕果。中国在保有忧患意识中前行,抵挡住美国的经济袭击,正面对抗印度的攻击。诉说着国须有忧患意识才能前进,同样,我们青少年也要心存忧患意识,才能更好的进入社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遇到挫折困难时,不要惊慌,用坚持拼搏打倒它,使自己变得更强大。当取得成功时,不要迷茫,要心存高远,努力向前,路漫漫,我等青年应承接这份忧患之心,继续前行,创造新的辉煌。
泰戈尔曾经说过:“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创造出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所以我们只有在困难中磨练自我,百折不挠才能成就辉煌。
生于忧患
古人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直至今日,这句话仍为一句至理名言为世人传承。
公元前456年,越王勾践即位,吴王趁越国刚刚换上新的君王,就发兵攻打越国已报十年前,越国趁吴军攻打楚国掠夺吴地之仇,而在两军之交战中,吴军溃败,吴王阖闾在回师途中死去,并告诫自己的儿子要为他报仇,于是夫差在两年后率领大军与越军交战,最后,越国被击败,勾践屈服求和,直接从神坛跌落泥潭,在吴国为夫差养马驾车服饰三年之后终于被放回越国。
他回到越国后,卧薪尝胆,不敢沉沦于安乐之中,正因勾践的卧薪尝胆,给自己制造艰苦的环境,不忘受人奴隶之屈,时时警醒自己,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直至今日为众人侃侃而谈。
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这说明一个人要想成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意志,才能在逆境中造就人才。
死于安乐
忧患之心不仅是对个人的告诫,更是治国之道。
纵观历史,清朝无疑是缺乏忧患意识的典型。清朝时期,乾隆皇帝面见外国使者时,使者贡上了先进的火器,而他确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于是好好的火器变放在仓库里逐渐生锈,之后甚至还实行了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正是因为清朝皇帝过于自满,使它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的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技技术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反之,当时的西方国家正先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最后,中国就是在腐败的封建统治下,有一个世界强国成为一个整天被压迫的殖民地。
今日之中国,今日之青年,如不存忧患意识之心,又如何能长存,只怕又会步入清朝的后尘。
作为青少年的我应该要有忧患意识,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把他们当做是一颗通往成功道路的绊脚石,将困难化为一种动力,一种乐趣,让我们在困难中成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让我们明白,只有处于忧患之中,在忧患中不断磨练自我,而不是在安逸中无法自拔,就这样,我们才能走向成功的道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思性,曾益其所不能。”
——题记
雏鹰经过无数次掉下悬崖的险境才拥有展翅拿翱翔的雄姿;海蚌经历无数次海浪的冲击才造就珍珠的璀璨;松柏经受无数次风雨的吹打才展现葱绿的枝叶……好的境况故然令人羡慕,但更因为这些逆境才彰显了独特,正所谓“生于忧患”。
澳大利亚的桉树,本是筑房的栋梁之材,可到了美国却成了造成工厂倒闭的祸害!这是因为美国的水土太好了,按树活的太安逸了。失去澳大利亚那些天敌的制约,桉树开始过渡生长,这就导致按树变成废物的命运。
桉树的命运引人深思,但这何尝不是在说明“生于优患,死于安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又何尝不是渗透着这一哲理?
商朝的纣王,在称王之前是一个天资聪颖,有能力,有担当的人,但称王后的那一刻,他仿佛忘记了成为君主的艰辛,每天一呼百应的生活让他逐渐迷失自我失去了民心,取而代之的是他的暴政。生活的安逸让他落得如此落魄。与之相反,司马迁的生活不并不算富贵安逸,他的仗义是他苦难的开关,遭受宫刑后,他没有被打败,却有了专心于编撰《史记》的动力,他排除一切干扰,将一切委屈藏于书中,从而著就了《史记》的光辉。
生于忧患,司马迁做到,史铁生也做到了,他在地坛的思考,足以证明在遭受人生苦难后,人往往都会有更坚强的意志,更深邃的思想。所以孟子才说:“人恒过,然后能改;因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活就是如此,没去过地狱的人,永远都不会知道什么是天堂,就像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不管是历史的忠告还是现实的警示,总会随时间的流逝消失于苍茫之中,但真理却如长河淘洗后留下的珍宝,越积越多,放射出璀璨的,永久的光芒。生于患忧,死于安乐,正是这些瑰丽的珍宝之一。忧生乐死的道理不只是对人们说的,也是给国家说的,因为修身之道和治国之道在本质上是一回事,都是在忧患中有所警惕而存活,在安乐中有所麻痹而终结。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传为佳话,商纣王当政祸国殃民让人唾骂,勾践灭吴卧薪尝胆令人敬佩,霸王封王骄傲大意使其自刎乌江……所以莫在艰难时丧气,勿在安逸是骄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万泰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中。”任何一个没有经历过“忧患”的人,就无法抵达更高更远的境界,只有在忧患中成长才能更加强大,一味的安于现状都是自取灭亡。
所以,如果正处于“安乐”中的你,不妨立一个高远的目标,去脚踏实地,顽强向上,挑战不可能!
冯薏洧
忧患的紧迫给了自身危机意识,安逸闲适的环境使人肉体消沉。人生的意义是“地狱般的磨炼,成就天堂的力量”而非表面的舒坦,精神上的懈怠。
忧患与安乐,是孟子口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至理名言,是欧阳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治国之策
王朝的相继没落踏上了安乐的不归路。当年秦孝公图强改革,商鞅变法励精图至,让秦国一跃成为最强诸侯国。后扫六合,统天下,长城万里固疆朝。如此,泱泱大国却在秦二世享乐下没落灭亡,短命王朝的可悲。唐朝李世民悟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忧国忧民。贞观之治,为唐朝的鼎盛铺路,开元盛世的国泰民安响彻史书,却因唐玄宗贪图享乐,安史之乱毁于一旦。清朝的固步自封,闭关锁国,安乐享逸,被英吉利轰开了沉封的国门,资本主义的战火造就了鸦片战争的悲剧。中国落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魔爪,逐渐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坚固,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天文学家开普勒验证了这人生哲理
开普勒从童年开始便多灾多难,在母腹中只呆了七个月就早早来到了人间。孩提时体弱多病。然而,他超常的数学才能经常给他外祖父旅馆内的客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并喜爱上了天文学,而这种喜爱贯穿了他的一生。
可后来,天花又把他变成了麻子,猩红热又弄坏了他的眼睛。不幸的命运,光顾在他身上,限制了他天文观察的能力。但他凭着顽强、坚毅的品德发愤读书,学习成绩遥遥领先于他的同伴。后来因父亲欠债使他失去了读书的机会,他就边自学边研究天文学。
开普勒深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在以后的生活中,他又经历了病痛、良师去世、妻子去世等一连串的打击,但他仍未停下天文学研究,终于在59岁时发现了天体运行的三大定律。他把一切不幸都化作了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以惊人的毅力,摘取了科学的桂冠,成为“天空的立法者”。
忧患使人增益其所不能。大自然也同样适用这个道理,草原的羚羊健步如飞,是因为它们要躲避狼群的追捕,生存的本能激励着它们。
死于安乐,蜀国的灭亡,使刘邦遗臭万年。
三国时期,刘备经无数挫败占据蜀地,建立蜀国。
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安于现状将江山拱手相送,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
刘禅投降后,被封“安乐公”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悲从中来而痛心,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安乐终会使精神消亡,不复存在。消磨的意志终使精神懈怠。
一个人是否成功,在于环境的磨练,逆境出英雄。浮云的表面总有一天会破碎。我们共处和平时代,就要时刻提防。忧患的种子使我们心系国家,走稳当下,同时也激发危机感,成为新时代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