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又称剪花,是一项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民俗技艺,能驱灾辟邪求子求福,寄托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祝愿。那年我儿歌还没会背几首,就拿起了剪刀,有模有样地触摸着这份古老而神秘的技艺。
我的姑姑是位民间剪纸艺术家,也是市里的非遗传承人。她会的技艺很多,剪纸,布艺,面塑都称得上是行家,但最拿手的,还要算剪纸。
小时候,我喜欢到她的院子里玩。每当我看到她在院子里那方小瓷桌上铺展开一片霞红,拿一把小银剪刀,在那红色布匹里如舞如游……我便停下脚步,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与渴望。一会功夫下来,姑姑将纸轻轻提起,抖落纸屑,就将栩栩如生的画作展示出来,我在一旁瞠目结舌。
于是,我悄悄从姑姑的竹篮里拿出一把剪刀,从地上捡起一块稍微大点的纸屑,开始学着姑姑的模样剪起来。我凭着自己的印象,剪出了一个笔画不算完整的“囍”字,我高兴地拿给姑姑看。姑姑先是愣了一下,眼神充斥着难以置信,问我:“这是你剪的?”我默不作声,点了点头。“那你哪里来的剪刀和纸?”我伸出小手指了指竹篮,又指了指地上的纸屑,我怕被姑姑责备,不敢说一句话,但姑姑已然明白了这一切。奇怪的是,我好像看到了她眼里泛起的点点泪花……文案网整理 WenAndaqUAn.COm
或许是姑姑惊讶于我一个四岁的小孩,竟然对剪纸有着如此强烈的渴望,但无论如何,从那是起,我与这份传统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姑姑成为了我的老师,开始手把手教我剪纸。先从折纸开始,三折,五折,七折,单数的折法常用来剪团花,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类图案。折好的纸无论怎样剪怎样转。打开总能得到一份精美的图腾。团花的包容性很强,可以容纳瓜果花草,鸡鸭牛羊,和形形色色的男女老少,将万物都容纳在一朵小小的团花里,就像透过万花筒看到的这个世界一般,那样缤纷绚丽。
随着我渐渐长大,会剪的图案也越来越多,十二生肖珍花异草都已不在话下。但是姑姑仍教我,艺术来源于生活,也尽是生活的缩影。能将生活中哪怕最微小的事物融入进作品,就是最打动人的作品。我好像对这份传统文化的美,见解更加深刻了些。
传统文化是让中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这一代,生长在祖国越来越强盛的时期,一切文化、信息、科技仿佛专门为我们准备,我们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拥有大把时间去感受传统文化,感受我们流淌的血脉。我想说:幸与其结缘,定将其发扬!
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小路上,夕阳带来了村子里响天彻地的锣鼓声。车子停了下来,站在人群的外围,一个骑在家长肩膀上津津有味看着表演的小孩身影将我拉回了小时候的那段时光。
台上的爷爷换上了服装,表演开始了,现场沸腾起来。爷爷是打铍的,在鼓手的侧后方。我的目光落在他的身上,只见他时而配合着鼓手的鼓点节奏,对击手上的乐器,时而应和着锣声作出抓耳挠腮的顽猴模样。锣鼓的响声印刻在我的心上,至今仍记忆犹新。爷爷曾告诉过我,他们的锣鼓队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齐天圣鼓表演队”。那时,我看到爷爷眼中从未老去的光,我知道,那是他对齐天圣鼓从未泯灭的热爱。
跟着队伍移动,太阳也落到了房顶,毫不吝啬地将自己剪成的余晖洒到他们身上。一群年过半百的老人此刻也如一群活力四射的年轻人一样,他们的表情无一不透露出对齐天圣鼓的热爱。
我看向爷爷,他的脸上洋溢着肆意畅快的笑容,如同正午的骄阳,照在我的心上。当时的我还未意识到那竟是爷爷最后一次上台表演。
锣鼓声再一次敲响,可台上的人却已变了模样。锣鼓声起承转合,表演的人也走了一波又一波,但他们对于齐天圣鼓的热爱却从未改变。台上表演的他们是仍然在坚持的爷爷,台下的爷爷是退居幕后的他们,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名字——齐天圣鼓传承人,它们都属于同一个组织——齐天圣鼓表演队。
因为爷爷,我与齐天圣鼓结缘,了解到了这个独属于我们家乡的,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我心中清楚的知道,我是新一代的见证人,是齐天圣鼓的传承人,更是这份传统文化的接班人。愿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份传统文化永远流传,愿这喧闹的锣鼓声可以响在后代们的心上,原齐天圣鼓可以印在中华大地的每一片土地上。
门前那棵槐花树又开了,奶奶坐在槐花树下又开始剪纸,细碎的阳光透过花瓣与叶的空隙,斑驳地洒在奶奶银白的发丝间,花香渐渐袭来,浸润了时光,我的思绪被渐渐拉回……
小时候,刚识这槐花树时,便知道它极受欢迎,倘我们小孩子试图爬上去摘槐花,定是会被大人斥责的。可奇怪的是,只要奶奶搬着小凳子坐在树下开始剪纸时,大人们就像饥饿的猛虎,全然忘了我们这群小孩子,于是我们就得空儿爬树摘花。
人们都说我家有两宝,一是这槐花树,二则是奶奶的剪纸。奶奶从来都视她那套工具如珍宝,每个晚上都要点着灯,熬到很晚去琢磨她那宝贝;可奶奶从不让我们晚上点灯,说浪费钱。奶奶对这剪纸的热爱,像极了我们对槐花的眷恋。
奶奶只要一开始剪纸,周围立即安静下来,只听得到奶奶剪纸时留下“咔嚓咔嚓”的声音。我见一张血红的方纸,经奶奶手对折、剪、转弯,那剪刀简直行如流水,周围皆是羡慕的眼神。不一会儿,一条活生生的龙就诞生了。
奶奶说:“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我忽然觉得自己伟大起来,这份自信也许是来自中国。那时,我爱上奶奶的剪纸,爱它奇形怪状的样子,爱它的中国红,爱它对中国传统最好的诠释,爱它浸润在骨子里的骄傲,爱它的可柔可刚……
后来,我成了奶奶的常客,常与她坐在槐花树下,听着她唱东方红,她银白的发丝与纸的颜色映照着,写就一幅唯美的画面。她手把手地教我,她说要把技艺传承下去,中国人不能忘了本,不能忘了传统。
槐花树一点点成长着,一年又一年开着同样的花,若不是内部营养源源不断的输送,又怎得花开?传统文化正如花香一般,早已浸润在一代又一代人的骨子里,像血液般鲜红,还发着幽香;是骨子里的热爱,芬芳岁月。
传承传统文化,对其继承和创新,以最大限度彰显文化魅力,正如做事一般,时时转换思路以发现最恰当的方式。
我与传统的缘分,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