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璐
大洋两岸,父子虽无法相见,但父亲的教导却可以化作一封封家书。如同一双瘦长的手臂,远隔千里支撑着儿子。
《傅雷家书》,顾名思义就是傅雷所写给孩子的书信总集。本书被称“为一本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所谓“苦心孤诣”就是煞费苦心的钻研,达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至高境界。那傅雷是如何做到“苦心孤诣”的呢?
首先,他放下自己父亲的架子,向儿子坦诚地承认了自己曾经的错误。他在信中曾对儿子说:“自问一生中对朋友对社会都没有做什么对不住的事,就是在家里,对你和***妈做了不少有亏良心的事。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傅雷可以在信中反省自身的错是许多父母所做不到的,他们一味从孩子身上挑三拣四,却很少从自己的身上找错误。能够学会自省,是做父母的一大进步,可见傅雷的第一条教子之道就是“要让孩子改变,做父母的先要改变”。
还有一件小事就是傅雷在翻译《艺术哲学》的时候,觉得对傅聪提升艺术修养很有帮助,于是他做了一件绝大多数父亲不会做的事,他把自己所译的《艺术哲学》前几章大约4万字的文稿,工工整整的抄写了一份,寄给了在国外的傅聪,这足以体现傅雷的教育是“教子之前自己先去做,以自己的行动来间接地帮助他的孩子”。
最后傅雷在知道儿子每天要花几乎整天的时间去练琴时,他写道:“多多休息,吃的好,睡得好,练琴时少发泄感情。万一有什么低潮来,想想你的爸爸,举着他一双瘦长的手臂,远远的在支撑你”。这几句话说的平平无奇,却可以体现出傅雷对儿子那有力的爱,傅雷教育儿子“吃好,睡好,休息好,这才是最重要的,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还有更重要的是记住父亲永远都是你强大的后盾,不论你遇到什么困难,父亲都永远在遥远的祖国支持你”。
在这一封封家书中,父爱流淌在朴实的文字背后,傅雷在与儿子远隔千里的地方观察着他,提醒着他,教育着他,支持着他。
梁思奇
悠悠岁月,茫茫大海,封封家书把一对父子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充满父亲对儿子的挚爱,体现父亲对儿子苦心孤诣的期望和指导。傅雷对傅聪不是普通的温情脉脉,而是进行全方位的教育,这些信就是傅雷思想的闪光。
日常生活。傅雷既热情又细致,管儿子的衣、食、住、行,告诉儿子自己的经验,比如正确理财,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家长里短看似琐碎,实则温馨。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艺术修养。傅雷引领儿子成为一名优秀的艺术家,台前幕后,傅雷无一不给以启迪。他说:“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艺术本身已是激动感情的,练习时万万不能再紧张过度。”
待人处事。傅雷用个人的经历现身说法,告诫儿子待人要谦虑,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有荣辱感,有尊严,德艺俱备,人格卓越。他的名句很多:“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其所能,无愧于心。”“多抑制感情,多着重于技巧,多用理智,我相信一定能减少疲劳。”
爱国情怀。傅雷总担心儿子埋头艺术,脱离实际,脱离政治,害怕儿子对祖国有隔阂。他谆谆善诱:“你如今每次登台都与国家面子有关,个人的荣辱得失事小,祖国的荣辱得失事大!你既热爱祖国,这一点尤其不能忘了!”
傅雷以语重心长的态度数十年如一日地教育儿子,大到爱国、做人、艺术,小到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他千般叮咛,万般嘱咐。不得不说,傅雷亦父、亦师、亦友的形象深深打动了我的心扉,给我以强烈的感染和启迪。
刘松铭
通过读傅雷的《家书》,我们看到了一位苛刻,但又对儿子充满爱的伟大的父亲,更重要的是从一点一滴中流露出的傅雷的教子之道。信中,尤其是在生活细节方面,傅雷对傅聪要求是比较严苛的,比如1954年8月16日的信中傅雷对傅聪说:“双手不拿刀叉要平放在桌面上”“手插在上衣兜里比插在裤兜里更无礼貌”等等,让读者觉得他是一位唠叨有苛刻的父亲,但在信的结尾却写道:“但望你不要嫌我烦琐,而要想到一切都是要使你你更完美,更受人欢喜。”傅雷在教子时,总是从各个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事无巨细,但只是希望铺平傅聪的人生道路,让他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
其次是他十分注重孩子的思想精神,在信中,他反复叮嘱:“随时来信,把苦闷告诉我,我相信还能凭些经验安慰你呢,我们不来安慰你谁来安慰你呢?”傅雷在信中说,“没有把过去的包袱,一起扔掉才能得到真正精神上的恬静。”他总是能发现儿子现在的困境,而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可以让儿子把握正确的心态,有正确的思想,才能更好的成长。
最后是他经常注意儿子对中华文化的学习,而且在信中,他经常与儿子聊起关于这些方面的话题,“《古诗源选》《唐五代宋词选》《元明散曲选》前面都有序文,写的不坏,你可仔细看。”“毛选中的《实践论》及《矛盾论》可多看看,这是一切理论的根底。”因为傅雷认为,作为中国人应该先对自己的文化有了解。虽然身在国外留学,但也要多学习中华文化的精华,时时刻刻都要认识到,自己是中国人,这些谈话也从国家社会层面给了傅聪一些启发。
无论还是在人生的哪个阶段,傅雷总是会对他进行殷殷教诲,只担心自己给他的太少,只想让他少走些弯路,傅雷以身作则,倾己所能去教育孩子,这就是他的教子之道:从傅聪的生活里从自己的生活里给予傅聪全面的细微的,却极重要的建议,望儿子能更好地成长。
《傅雷家书》记载的是傅雷写给儿子的家信,在他与儿子的信中,傅雷多次告诫儿子,他不但给了儿子事业方面的建议,也给予儿子生活上的关心与指引,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位伟大的父亲形象,他不断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来教育儿子。在与儿子往来的家书中,很多方面都对儿子提出了好的建议,帮他出谋划策,解决问题,从而引领儿子成为一位人格卓越的人。
傅聪在出国后,傅雷一直以书信的形式引导傅聪,傅雷在家书中常常向他提出音乐方面的建议,对于朋友的邀约要慎重决定,敢于拒绝,在比赛临近时,要保持身体健康,劳逸结合,在心理上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在儿子取得好的成绩时,傅雷为儿子感到高兴,但从不过度表扬儿子,而是提醒他未来的路还很长,需要放眼长远,为未来着想。
傅雷也培养傅聪的民族自豪感,他自己用一颗火热的心去爱着中国,也同时让儿子在西洋时仍然多多接触中国的多元文化,教育他立身行事,要注重中华礼貌,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正直的学者,他在教子方面是所有父母的榜样,他不会苍白的去给傅聪讲道理,而是从大小事中运用实例。
他不仅只谈艺术和学习,还谈生活、恋爱,做人等方面,甚至儿子信中写了错字,他也耐心纠正,不知不觉中便将傅聪也培养出了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
在家书中傅雷并没有给傅聪过多的压力,而是把自己当作他的朋友一样,对儿子的爱比山还高,还用克利斯朵夫的经历鼓励儿子正视挫折,勇敢的战胜它,所以引经据典是傅雷的教子之妙。
赵益臻
春有风筝,夏有鱼,秋有青鸟,冬有雁。书信一来一往间,日子就这样过去了。
在傅聪出国留学期间,书信成了维系父子感情的桥梁。这书信记录的并非全是烟火之事,还有教导儿子成才的宝贵经验。
健康是最宝贵的财富,而健康之源便是日常生活。儿行千里母担忧,傅雷也不例外。他虽远在国内,但还是多次提醒儿子平日的饮食开销,并嘱咐他要早睡早起,保持规律的生活;也叮咛他要会花销,不要大手大脚。同其他父母一样,他也关心着儿子的吃喝冷暖。
但同其他父母不同的是,傅聪有一个音乐造诣极高,会给他指明前行方向的父亲。每当傅聪要演奏另一个作家的曲目时,傅雷总会揣摩这个音乐家的风格,感受他在作曲时强烈的情感;每当傅聪备受赞扬时,傅雷总会予以告诫,让他学会批评与自我反思,不要被周围的赞扬冲昏了头脑。
在潜心于艺术修养时,也要注重礼仪行为与人际交往。傅雷叮嘱道:平日不能把手放在上衣兜和裤兜中,这样不符合西洋规矩;在餐桌吃饭时刀叉不要发出响声…诸如此类,傅雷一一对傅聪平日在国内的坏习惯纠正;同时,傅雷也教导儿子待人不能薄情,要言行一致,无论多忙也要表达自己的心意。
傅雷强烈的爱国之情也深深地影响了儿子。为了不让儿子在国外逐渐忘记中国文化,傅雷特意寄去了文学名著与古典诗词;为了不让祖国受到嘲讽,傅雷每次在傅聪登台演出前都慎重考虑。这样爱国又明理的父亲,怎么会培养出一个不优秀的儿子呢?
在傅雷的言传身教下,傅聪日益进步。他立身处世的经验不仅教导着傅聪,更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