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冠廷
这个暑假,我读了刘小川先生写的《品中国文人》,他写的这部书,并不是像其他的文人传记一样只是介绍人物生平,而是走进他们,通过文献和作品了解他们,读起来并不会使人觉得平乏无味,反而像是与书中的人物联系在了一起,刘小川的风趣又不失文雅的语言,让我为之一拜,更能让我感兴趣的是,那多少文人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屈原的爱国,无人能比。乱世之中的小人太多,又遇一位昏君,几次被贬,又几次恢复原职,还要面对张仪这个强大的对手,屈原完全可以当隐士,可他却一次一次的为国效力,为国家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变法试图让楚国富强成为霸主;也是出色的诗人,《离骚》在诗歌的历史上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地位。
通过读《品中国文人》,让我对李白也有了新的看法,使我印象之中的高大形象沦为孤傲一世的形象。他不顾亲人,总想一步登天,从不从小官做起。为了这个,他又寻仙,弄得那些“仙人”处处躲着他。还别出心裁干他的所谓大事儿。他的形象实在让我大跌眼镜。
《品中国文人》这部书我还没有看完,我会继续我的阅读,学习古人的高尚品质,古人们的修养,古人们的品行,这都是很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的,我想这就是我们现在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所在吧。
刘冠廷
《目送》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讲述的是目送儿子的背影渐渐远去,目送父亲的背影渐渐远去。
龙应台目送她的孩子——华安小学到大学,文中写到华安上学第一天,龙应台和儿子手牵手来到学校,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而华安十六岁出国时,机场龙应台目送儿子的背影直到消失。儿子都不愿意回头看一眼,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离去,却一次次与儿子疏远,感到非常失落。hTtPs://WWw.WenANdAqUaN.cOM
文中又从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中,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从父亲生病到父亲的去世,在火葬场最后一次目送他父亲的时候。所以他写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本《目送》让我感受到了父母对我“渐行渐远”的伤感,我更要去理解这份亲情,更加珍惜它,爱护它……
《简爱》这一本书,通过对简爱一生的叙述,让我们明白要懂得感恩,理解、包容别人…它让我认识了宽容大度的海伦;自强独立,追求平等的简爱,更让我受益匪浅…
作者讲述了简爱出生于一个穷困的牧师家庭,不久父母又相继去世,幼小的简爱只能从小寄养在舅母家中,可是好近不长,舅父里德先生去世后,整天受到舅妈的欺辱与谩骂,表哥约翰的殴打与冷眼,就这样又被恶毒的舅妈以坏孩子与大骗子的名义送到了洛伍德孤儿院。在被送到孤儿院后,她眼睁睁看着好友的死去而激起了她无限的悲愤。简爱虽然生存在这样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承受着与同龄人不同的待遇的环境里,但简爱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怨恨,相反的、她的内心因此而变得更加强大、这早就了她应对困难坚强不屈的品格,那时的简爱十分追求平等,虽然有各种不满,但还是忍受着各种各样的挫折,在心爱的老师谭波儿小姐的关心教育下,她以顽强的意志和优秀的成绩完成了学业。
我十分喜欢海伦的一句话:“我觉得生命太短促,不值得把它花费在怀恨和记仇上。”只要我们多多去理解别人体谅别人,关心别人,多看到一些美好的景物,去乐观的对待生活,我们的生活就一定会充满阳光。
杜甫,应该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唐代诗人,他的诗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巅峰。这些伟大的作品背后,是一颗伟大的心灵,一种博大的情怀。
56岁的杜甫,牙齿落了一半,耳朵也聋了,眼也花了,花白的头发也快掉光了,客人和他谈话时需要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写信需儿子代书。丑陋而衰老的容颜受尽幕府中官僚的冷淡,他有时去拜访他们,扶杖步行,传达不肯通报,想乘轿子,又没钱去雇。最糟的时候,他整整五天没有吃到一点点东西。公元770年的冬天,这个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死在了湘江上的一只小舟中。
然而就是这个凄惨可怜的人,留下了珍贵的史诗“三吏三别”,留下来《春望》《赴奉先县咏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留下了诗作名篇。就是这样一个凄惨可怜的人,临死之前仍不忘忧心百姓的疾苦,担心国家的命运。
杜甫在自身状况十分糟糕时依旧不忘国家人民,他将关怀国家人民作为自己的责任,早期他希望做官是为了辅佐君王治理天下,后来他的诗是另一种方式的心系天下。不论成功与失败,始终抱着早年立下的志向,用生命去做最值得的事,我想这就是杜甫的诗能流芳百世的原因。
读完了杜甫悲剧的一生,心情无比的沉重,眼前仿佛浮现了诗人病卧孤舟的凄凉景象。
《儒林外史》是一本长篇讽刺小说,他描写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并通过用生动的形象,去反映了社会上的不好风气。
虽然《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但是文中也讲了一些文雅令人佩服之士,如王冕,萧云仙等等,其中我最佩服王冕,他七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靠着母亲为人做点针线挣点小钱和自己为人放牛维持生计。他是一个从小特爱读书的人,但因家里贫穷,而不能上学。于是,王冕一边放牛一边偷偷地跑去学堂站在窗外听课,还用自己放牛积攒的一点小钱买来书本。一次,他看见河里鲜艳的荷花正盛开着,生来好学的王冕心想:如果我能把荷花用笔画出来,那该多好啊。于是,他把剩下的一点钱,买一些铅粉之类的物品,开始学画荷花,功夫不负有心人,日子长了,他不仅画得像了,还把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那种特有的高贵品质画了出来,人们见他画得好,纷纷地到他那里买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由于他的画卖得好,他的家境也渐渐地不愁吃、不愁穿了……读到这儿,我想,学习精通一样手艺或者一门学问,除了兴趣以外关键还要学会坚持,只有持之以恒的练习,本领才能越来越好。
书中王冕酷爱读书,自学成才的事迹,使我深受感触,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好吃好穿好住,需要什么学习用品,只要向父母开口,都是呼之即来,比比古人王冕小时候的生活条件,不禁使我感到了一种莫大的愧疚。我们要学习王冕这种精神,做一个坚持不懈的有理想的人。
刘冠廷
暑假里我怀着无比好奇的心情读了一本著作——《昆虫记》。它的作者法布尔是一位法国著名的科学家,法布尔刻苦钻研,牺牲了自己私有的时间去观察昆虫。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
《昆虫记》详细地描绘了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介绍了螳螂、蝉、蟋蟀、蝗虫、甲虫等等的各种昆虫。比如书中生动地写出了螳螂捕食的场景,让我联想起螳螂的那两个大“镰刀”。小时候,也会经常遇到螳螂,有时还调戏,捕捉它们。我还了解到雌螳螂会把雄螳螂吃掉,这是我之前所不知道的。在一些地方,人们把螳螂叫做“祈祷之虫”,是因为它收起它的双刀时,像一个虔诚的信徒。但当它挥舞着双刀捕猎时,就是另一幅模样了。另一个引起我的兴趣的是在夏天叫个不停的蝉。它们从早叫到晚,十分烦人。但当我读了《昆虫记》之后,就知道这是为什么了。这只小昆虫要在地下待4年之久,而它们在阳光下飞翔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一个月。如果不叫个不停,怎么对得起这短暂的美好时光呢?
我对昆虫充满了好奇,而《昆虫记》让我更走进了这些小家伙们,如身临其境一般,我仿佛亲眼看见了它们的出生、成长历程、习性以及婚姻与死亡,我知道了许多自己之前不知道或对其有所误解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