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大全实用文档工作总结内容页

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总结

2023-10-11 10:38:49互联网工作总结

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总结 篇1

____大学基于智慧教学管理平台的高校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评价

一、工作背景

(一)项目实施背景

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重任。当前,“四新”建设和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大环境对本科实践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实践教学如何结合专业特点,创新教育理念,贯彻“强化基础、注重综合、突出创新、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改革方针,构建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更新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评价模式,助推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地方“双一流”高校提出的新命题。

目前,____大学以实验课程、实习实训、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和产教融合为主要内容的“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已初步建立,但相对薄弱,存在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度、保障度不高等问题。具体表现为:

1、教学管理方面

长期以来,我校对实验教学、实践教学没有过程化记录以及监管体系,实践教学多采用线下方式管理,即各种数据采集和教学工作安排通过Word、Excel等文档方式开展,各级实践教学管理人员工作难度大,精细化程度低。学校对实践教学工作整体情况的分析统计、评估、预警、决策支持等核心管理功能只能依靠各学院上报、人工统计的方式进行,其时效性、准确性无法得到保障,对决策层提供的“大数据”支持效果大打折扣,不能达到理想效果。由于缺乏过程管理,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多数依赖于结果,评价指标单一。现行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和我校“双一流”建设目标和学生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提升计划内容是不匹配的。因此,建立基于网络的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基本信息和业务过程管理,实施实践教学综合评价模式改革,实现实践教学的多元化评价,对于我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实验课实施方面

(1)传统实验教学管理效率低、实验室设备利用率低,实验教学方法落后,缺少对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培养。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所有学生按同样的安排进行同样的实验操作,不能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综合实验教学体系成为制约学校实验教学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

(2)目前基础实验课程总体难度偏低,缺乏创新型和挑战度;实验教学内容陈旧,缺乏专业前沿性知识和先进性实验技术;实验课程中开设的验证性实验教学项目偏多,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和探究性实验项目不足;大量创新性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无法向实验教学转化,课程内容缺乏时代性和先进性,满足不了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3)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高等教育发生了显著的变革。实践教学内容在不断增加,高校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评价仍多数依赖于学生成绩,评价指标单一,不利于高校实践教学能力评价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针对以上在学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严重滞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学科发展的普遍性、突出性问题,从2023年以来,依托____大学实践教学综合服务平台、学校17个省级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0余个高水平科研平台,在理工科学院实施了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模式,扩充实践教学内容,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基于智慧教学管理平台的高校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评价模式改革。目的在于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教学管理方面

(1)如何与综合教务系统、数字化校园平台无缝整合,构建我校一体化的实践教学综合服务平台,提升我校教学管理的规范度、效率度和满意度?

(2)如何通过实践教学综合服务平台的运行,为职能部门提供详实的运行数据,为实践教学过程监管提供支撑,为学校的管理行为和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如何通过业务管理系统实时掌握运行数据,对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监督管理,通过预置的监控参数自动进行预警,降低数据搜集整理预警反馈的工作量,提高管理预警的智能化水平?

(3)如何通过基于实验项目的实验教学管理、全过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学科竞赛项目一体化服务、开放式成果管理、全过程大学生实习管理、全过程大学生毕业论文管理、全过程科研实验室开放管理,建立与我校“双一流”建设目标和学生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提升计划内容相匹配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2、实验课实施方面

(1)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

(2)如何加大实验教学中综合设计型和研究探索型等创新性实验内容的比重,构建符合“两性一度”实验课程体系?

(3)如何整合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实践操作与创新创造能力等评价指标,构建完善的高校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评价模式?

二、工作举措

(一)组织领导及协同推动

为了更好的建设数字化校园,搭建符合我校需求的智慧教学管理平台,在校领导的支持下,我校教务处教务科、学籍管理课、实践教学科等各相关科室和学校信息化管理办公室、财务处、资产管理办公室、代表学院等单位,开展了调研、试用、采购、维护等相互沟通、相互支持但又各司其职的协作。

在调研和试用阶段,代表学院的学生、任课教师、指导教师、实验中心主任、学院管理员等积极参与和配合,为我校定制化智慧教学管理平台的需求提供了具体的、有价值的修改意见,在采购阶段,信息化管理办公室、财务处、资产管理办公室积极配合,在运行阶段,教务处内部各科室、信息化管理办公室在数据对接、技术支持等方面,积极协助协同推进。

(二)实施方法

(1)建立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体系。打破现行的实验教学模式,实现线上预习、线下实操和结果总结的有机结合。

2023年以来,利用已经在学校运行的智慧化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向合作企业定制化制作完成了线上线下开放式实验课程教学信息管理平台,并通过多次工程师培训,逐步向物理与电子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基础医学院和药学院推行了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模式。在系统中通过线上实验预习、考核、预约、审批,到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线下自主完成实验。从学生开始实验预约到实验操作的全部完成,贯穿开放实验教学的全过程,加强了学生基础实验技能和启发式创新意识的培养。

(2)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将科研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性课题、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本科生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项目相融合,构建了以综合创新性实验内容为主的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夯实基础性实验、加大综合设计性和研究探索性等创新实验内容的比重,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成效。并通过管理系统平台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管理,改革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评价模式,不断提升综合育人成效。

(3)构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评价服务平台。通过与综合教务系统、数字化校园平台的无缝整合,构建我校一体化的实践教学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基于实验项目的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全过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学科竞赛项目一体化服务、开放式成果管理、全过程大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全过程大学生毕业论文管理、全过程科研实验室开放管理,建立与我校“双一流”建设目标和学生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提升计划内容相匹配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三、工作成效

1、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实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实验教学模式。打破现行的实验教学模式,实现线上预习、线下实操和结果总结的有机结合。重构基础实验教学体系,在系统中通过线上实验预习、考核、预约、审批,到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线下自主完成实验。从学生开始实验预约到实验操作的全部完成,贯穿开放实验教学的全过程,加强了学生基础实验技能和启发式创新意识的培养。( Www.WenanDAquaN.COm 发布 )

2、构建了以综合创新性实验内容为主的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将优秀的科研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性课题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作为本科生综合设计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内容融入到相对应的实验课程中,构建符合“两性一度”标准的实验类一流课程,提升了实验课程的整体质量。加强了基础验证性实验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加大了综合设计性和研究探索性等创新实验内容的比重,并通过管理系统平台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管理,加强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综合育人成效。

为积极探索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模式,进一步推动科研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全面开放,增加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和科研活动的机会,2023年10月,我校设立了“____大学科研实验室(平台)面向本科生开放性课题项目”和相应的《管理办法》。2023年学校共立项235项(自然科学类项目124项,人文社科类项目111项),2023年共立项245项(自然科学类项目160项,人文社科类项目85项),为本科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尽早开始科研训练奠定了基础。同时,我校持续加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力度,近三年国家级项目立项数屡创新高。2023-2023年,我校共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00余项、省级200余项,同时立项700多项校级项目。每年本科生科研训练建设经费高达400余万元,参与学生人数5000余人,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获得了科研创新实践的机会。

我们每年筛选优秀的科研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性课题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作为本科生综合设计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内容融入到相对应的实验课程中,构建符合“两性一度”标准的实验类一流课程,提升实验课程的整体质量。同时也使学生从传统的实验教学被动实验中翻转到自己设计、自己探索、自我为主的主动实验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此纳入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评价体系。

3、通过智慧化实践教学管理综合服务平台,构建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评价服务平台。实现了教育政务信息系统全面整合和政务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大数据支撑保障教育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显著提升,促进了我校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评价新模式的形成。

4、校内推广应用情况:2023年以来,利用已经在学校运行的实践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向项目合作企业定制完成了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平台、科研实验室本科生开放性课题、大学生成果采集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学科竞赛等管理系统,通过多次培训,逐步向全校推行实施了“五位一体”实践教学管理。在整个实践教学管理中将实验教学、实习实训和科研训练、学科竞赛有机融合,有效提升了学生整体实践能力,每年受益学生达上万人。

5、校外推广应用情况:目前本项目成果已在我省____理工大学、________大学、许昌学院、安阳师范学院等高校人才培养中推广应用,有超过4000名学生使用该成果模式,教学效果良好。我校智慧化实验实践教学管理综合服务平台是由北京中新天达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其系统软件已在国内包括多个“双一流”高校的300多家高校推广应用,受益学生超过30000名。

四、工作经验

2023年以来,我校基于智慧教学管理平台,积极探索了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和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评价体系。①通过线上预习、预约、考核,线下实操的智慧化混合式实验教学模式,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②通过将科研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性课题、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本科生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相融合,构建了以综合创新性实验内容为主的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③依托智慧化实践教学综合服务平台,强化了本科生科研训练和实践能力,形成了“实验课程、实习实训与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相融合”的高校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评价模式。

虽然我们在学生创新实践教学培养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和探索,但仍存在很多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具体表现在:①实验教学课程考核和质量督导不够。需要通过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平台对实验课程进行综合考核,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质量考评,加大实践教学督导力度,实行实践教学听课指导及抽查制度,完善评价信息反馈与改进机制,优化实验教学质量。②实验教学内容对标“两性一度”课程建设标准不够。要通过修订完善实验教学大纲,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内容,积极推动教师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学科前沿知识融入实验教学,不断增大创新性实验教学内容在实验教学改革中的比重。③实践教学基础条件不足制约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校目前已积极筹建新工科综合实习实训平台建设,该平台的建成将大大提升学校的实践教学平台层次与水平,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总结 篇2

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

一、工作背景

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是驱动教育改革的核心力量,给教育教学带了巨大变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动能。人工智能时代加速教育的创新和发展,给教学带来颠覆性的变化,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等均产生了结构性变革。为适应时代需求,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是推动教育创新的必然进路与未来所指。

国家相关政策为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指明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推进教育数字化”的决策部署中指出: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在2023年3月的深入贯彻“十四五”规划,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布会上提到:聚焦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开放、协同、联动的教师教育体系。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化职前教师培养和职后教师发展的有机衔接,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2023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启动“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推动人工智能支持教师治理、教师教育、教育教学的新路径。教育部《关于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探索人工智能助推教师管理优化、助推教师教育改革、助推教育教学创新、助推教育精准扶贫的新路径。

二、工作举措

结合教育部启动的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精神,深入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无疑是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深化教师评价改革、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力抓手。在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工作中,____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通过政策保障、技术创新、组织培训、专项课题等方式提升教师能力,具体举措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高度重视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教育作为____师范大学的特色和底色,领导高度重视____省特色骨干学科“教师教育学科群”建设,并强调要不断强化和彰显教师教育特色优势,更好地服务____基础教育的质量提升;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好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要提高标准,拔高标杆,要用前瞻眼光去想问题、作决策、抓发展,推进学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了扎实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室建设,夯实教师教育特色发展,领导先后多次到相关实验室指导工作,如图1、2所示。

(二)人工智能技术助力教师教育创新发展

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不仅是中国教育的重大发展战略,也是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增强人类智能的技术,将作为变革教育的强大催化剂。人工智能技术所提供的潜力和魅力,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以新的要求和标准胜任时代需求,通过人机协同促进共同发展。

1、元宇宙赋能大规模超域协同学习的技术架构

随着社会生活的需要以及教学模式的变化,基于泛在智能、高沉浸度、强交互性的大规模超域协同学习,将成为未来学习的主要方式。大规模协同学习并不仅仅意味着从个体学习走向大规模学习,而是技术支持下的大规模集体探究活动,可实现元宇宙的算力支持下的大规模集体创作、实时动态跟踪社会认知网络的发展、大规模的真实参与建构集体智慧、区块链提供大规模协同的安全保障。

大规模协同学习系统框架的构建在大规模超域协同学习的系统框架内,学习元宇宙对大规模超域协同学习的支持可依照个体与群体,直实与虚拟四个维度进行划分,两两之间又蕴含着元宇宙不同技术所带来的独特优势。总的来说,学习元宇宙支持的大规模超域协同学习,可以被看作是相关高新技术的综合体,其运用包括人工智能、智能通信、扩展现实等技术的支撑,具体架构如图3所示。

2、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效能增值评价

增值性评价成为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有效方式,为教师效能提供了一种更为科学、客观、有效的评价方法,既可以引导教师更加关注教学,又可以为教师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指出改进方向,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发展水平。基于此,学部构建教师效能增值测评系统,如图4所示。通过物联感知、平台采集、图像识别、视频录制等技术,可以采集教师在各时空数据,如在教学、教学研修等过程相关数据,构建增值评价数据库。借助增值模型与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分析处理量化与质性数据,桥接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多维数据,对教师效能增值情况的动态关注与监测。目前数据库和查询平台已经初步建成,并投入试运行。数据平台的建立,实现了数据的同级横向、纵向比较,以及持续跟踪教师专业水平发展变化等多种查询分析功能,并自动生成图表直观呈现,教师可以随时登录平台查询调取自身发展数据。针对增值分系结果,实现分层分类分科解读报告,数据分析细化到人,从不同的层面去分析数据,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

教师效能增值测评产品是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辅助教师能力水平提升的系统产品。该产品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深度数据挖掘,借助科学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诊断并形成测评报告,可帮助教师精准地获取自身专业发展能力特质,分析能力发展动态,突破能力发展局限。其中,数据挖掘是基于人工智能的五大核心识别技术和海量数据的深度学习,将录播形成的音视频文件转化为结构化的教学行为大数据;测评诊断是借助科学的指标体系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进行分析诊断并形成测评报告;个性化推送是针对每一次测评的课堂教学能力表现生成定制化测评报告,系统化、结构化地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建议。实施框架如图5所示。

基于人工智能的教师效能增值测评可实现集“学—测—评—管”于一体,在标准化课室环境内布设定制化音视频终端设备,对课堂教学过程数据进行实时采集,为AI分析提供数据资源支持。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手段,以打造学生输出型课堂为理念,关注教师能力水平增值的数字化测评体系。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教师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深度挖掘生成课堂教学能力评价结果。测评教师能力水平增值,帮助教师提高自我认知了解全校教师水平,了解自身专业发展水平进步程度及自身在同伴中所处位置,辅助教师队伍建设决策;系统标记观察点,依据AI分析课堂行为,生成增值评价分析报告;存储教师课堂教学数据,呈现教师能力发展全过程记录,专家听评课指导意见。

在教师效能增值评价数据报告中呈现有大量的图表,为了帮助教师准确解读这些图表,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提升专业发展水平的密码,我们不断完善工作机制、调整工作策略,引导教师树立大数据理念。通过邀请专家组织培训,自教师效能增值评价工作启动以来,组织集中培训3次,培训人员800多人次。专门就运用大数据进行教育测量与评价、报告数据解读与结果运用进行培训,如图6所示。

三、工作成效

为了实现教师教育特色发展,夯实职前教师素养,在环境建设和管理服务层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环境建设上达到了构建育人新生态,管理服务上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分层培养。

(一)优化教研环境,构建育人新生态

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注重提升职前教师培养质量,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上,可优化教研环境,构建育人新生态,其中,建成媒体技术类、模拟教学类、学科教学类、教育资源开发类、创新教育类大类26个创新实验室。面向教师开放,培养教师高阶思维,尽早接触学科前沿。先进的教研环境如图7所示。

(二)注重理论与实践,构建分层培养新模式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构成要素为“三要素说”,即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随着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构成要素扩充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技术的“四要素说”,其中学生包括智能学伴,教师包含智能教师,技术不单单包含传统意义上的黑板、粉笔等,还包括计算机、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型技术。在这样的模式下,教学将从传统单一、被动的形式转变为多样、个性化的形式,这样的变化只有教师真正理解和把握变化内涵,才能精准引导提高教育质量。为了推动职前教师与在职教师的发展能力,基于人工智能教育开放实验室行动,并实施创新创业实践行动。针对职前教师,入学后主要围绕提升课程开发、教学设计能力等方向展开培养。

(三)成果丰硕,服务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

团队成员围绕人工智能、元宇宙、数字化等主题,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省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3项;省级教育信息化优秀成果奖一等奖8项,为省内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决策建议,从而更好服务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取得的部分代表性成果,如图9所示。

四、工作经验

(一)工作特色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在人工智能环境下,需要对教师、学校和社会进行统筹协调。教师需更新教育理念,重塑教师角色;学校需拓展办学空间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社会需优化教育治理,促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和资源配置的精准化。

聚焦智能素养,创新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强调,教师要有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走向智能素养的新型技术素养观。真正有效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展教学,尚需着力提升教师的智能素养,从资源、平台、组织三方面,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创新。首先,聚合“互联网+”时代的教师素养精品慕课资源、体系化碎片知识,智能推送学习资源。其次,打造教师智能发展平台,进行教学过程的数据采集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最后,确立集了解教师、帮助教师和成就教师为一体的目标,打造基于数据的新型协作化教研团队。

重塑教师角色,促进教学模式转变。智能时代是人机协同的时代,人机协同是未来教育的趋势。人机协同下的教学模式包括“双师模式”和“三师课堂融合的教学模式”。随着大数据、深度学习、数据分析等在教学领域的深入应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智能协作的精准教学成为可能。精准教学是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行为特征来实施差异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是一种高效的人机协同教学。

注重增值评价,促进教师评价方式多元化。整合多种评价方法,提升纵横结合的评价素养,践行立体评价,促使纵向拉长,实施增值评价,注重教师自身专业成长水平,构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常态化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增值的人力资源保障机制。在大数据赋能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大背景下,任何形式的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充分利用技术赋能的显著优势,利用教师效能增值评价的结果,实现及时反馈,同时为教师提供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信息,从而为教师的自我提升提供依据,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二)下一步改进举措

为了使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常态化发展,在后续的工作中,探索人工智能教育政策导向、前沿技术发展及产品应用转化落地,进一步挖掘人工智能与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依托增值评价机制提高资源监管效率,构建集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管理和评价于一体的循环式发展模式,推动我国教师教育资源的智能升级,满足智能时代教育的教师高质量发展需求,为教师专业发展打造良好生态圈。

基于前期工作,进一步组建国内一流的智能教师教育高端智库,制定智能教师教育规划与战略;在智能技术的支撑下,基于海量数据,实现增值评价结果运用与教师专业发展融合,开展教师效能增值评价,服务教师专业发展;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储备优质的教师专业发展案例库和丰富的智慧课程;通过课题研究引领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培养智能教师教育人才队伍。

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总结 篇3

基于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的大学英语写作智慧教学模式构建

一、工作背景

(一)项目实施背景

1、1国家对信息化教学的大力支持

教育部于2023年颁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提质增效,在“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基础上,形成“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的智慧教学模式;构建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引入“平台+教育”服务模式,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持系统,逐步实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互通、衔接与开放。

1、2大学英语写作教学面临的困境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急需大量外语水平扎实、通晓国际事务的外语人才,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中发挥重要作用。大学英语写作在培养高质量外语人才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我校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却不尽如人意,面临着学生数量多,课时少,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批改学生的作文,反馈严重滞后等难题,导致学生在大学英语写作中内容空洞缺乏新意,缺少思辨意识,语言表达汉语化倾向严重,这对培养学生成为国家需要的外语人才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如何打破大学英语写作面临的这种僵局,让学生不再对英语写作产生恐惧与排斥心理,使学生能够妙笔生花,切实提高大学英语写作的教学效果,是本项目团队一直在不断思考与探究的课题。

(二)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介绍

在国家大力提倡信息化教学,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教育体系的大背景下,为解决目前我校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困境,本项目团队与外研社达成合作协议,运用外研社的数字产品“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展开大学英语写作智慧教学,形成“教-学-评-测”一体化的数字化教学模式。

2、1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的运行原理

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基于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深入研究而设计,能够为提升写作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提供助力。该系统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采用国际学界最为前沿的深度学习技术,启用全新双核纠错引擎机制,融合“基于语法规则的简约模型”与“基于深度学习的统计模型”,双核联动,极大提升了引擎纠错性能。

iWrite基于深度学习的统计模型采用多种算法并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基于RNN和注意力机制的神经机器翻译模型”,如下图所示:

双核引擎在智能评阅中各自发挥所长,使得该系统达到更为理想的准确率和召回率。

2、2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的优势

基于大数据的研究表明,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独创的基于联想词库的内容评价方法,与专家评分员对写作内容的评判结果之间高度一致。

直线代表专家评分结果;散点代表iWrite英语写作系统的机评结果

重视对内容的评价。语料库语言学和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最新技术被应用于“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中,系统能够实现对学习者作文语言、内容、篇章结构及技术规范等主要维度的全面分析,可以为师生提供基于大数据分析教师讲义、典型性病句与学生习作范文,成为大学英语写作线下教学的有力支持。

精准识别书面语误。iWrite根据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常犯的错误类型形成了错误体系,该体系包括句法、词法、搭配以及技术规范四大类别,每个类别下又进行二级划分,如句法类包括主谓一致错误、无主句、连词缺失等错误,每种错误类型均有详细的解析,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身英语写作在语言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自我反思式学习。

所有的写作任务和评价均在线上完成,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电脑、手机均可操作,实现在线写作、线上预约、线下面授三位一体式数字化教学模式,大大节省了教师评阅批改作文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将机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有机融合,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形成英语写作学习共同体。

2、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批阅每个学生的作文,反馈评价严重滞后;

教师线下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课时严重不足,无法深入全面地讲解英语写作技巧,学生的获得感偏低;

学生对大学英语写作存在畏难情绪,不愿意写,不想动笔;

学生英语写作水平普遍偏低,无法自主修改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缺乏基本的认知。

二、工作举措

(一)成立基于“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的大学英语写作智慧教学虚拟教研室

为促进我校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有效提升,由外国语学院科研副院长牵头,11位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加盟,成立了基于“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的大学英语写作智慧教学虚拟教研室。

该虚拟教研室主要围绕如何充分发挥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的优势,将智能化与数字化同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深度融合,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新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弥补传统英语写作教学的短板,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提质增效。

目前,该虚拟教研室已开展多期线上专题研讨活动,多位骨干教师师结合自身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与实践中的案例进行了分享,虚拟教研室全体成员围绕“基于iWrite英语写作与评阅系统的大学英语写作混合式教学模式”等专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研讨,为进一步扎实推进“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和课堂教学的紧密融合,促进数字化智慧教学的持续升级打下了良好的开端。

(二)多方联动共同推动大学英语写作智慧教学的实施

首先是外国语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对于本项目正常开展给予了政策支持与专项资金的辅助,为大学英语写作智慧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其次是外研社对本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团队。如,为本项目团队进行“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的使用培训,提供其他院校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可借鉴的参考方案,随时为项目团队成员解答教学过程中的疑惑。外研社为大学英语写作智慧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智力支持。

(三)项目管理井然有序

基于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的大学英语写作智慧教学制定了严谨的实施规划与技术路线,确保阶段性目标与最终目标能够有条不紊的达成。

三、工作成效

我校对外国语学院、机械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的6个班级共333名学生展开了“基于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的大学英语写作智慧教学”,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基于该项目已申请2023年第二批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有望在今年年底立项。接下来将在全校范围内推广使用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充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扎实推进大学英语数字化智能化教学,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一)实际应用效果

极大减轻教师批阅英语作文的工作量,工作效率明显提升。

由于学生的英语作文以在线打字输入的方式完成,教师的评阅也是在线进行。在教师批阅作文之前,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已经对每个学生的作文进行了细致的、多维度的初评,尤其是把学生作文中的语言运用、语法句法问题以纠错的方式明确指了出来,因此,教师不用再浪费大量的时间去纠正学生作文中的语言运用问题,而更多关注写作内容和结构。原来需要4-5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批改只需半个小时就可以完成,极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提升教学效果,而不是给学生纠错这样低级的重复性劳动中。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慧教学,弥补了课堂教学课时短缺、缺乏第一手语料的不足。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受总课时被压缩的影响,教师留给大学英语写作的课时非常少,无法深入讲解如何谋篇布局,如何展开论证,如何使句子表达更高级等,学生动笔进行英语写作的机会也很有限,即使提交了写作任务,教师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批改,更不要说去进行点评,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始终无法提升。

运用“iWrite英语写作与评阅系统”后,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在iWrite平台进行英语写作,既可以完成教师布置的写作任务,也可以进行自主写作训练,大大提升了学生练笔的频度;原来需要在线下占用很多课时讲解的写作技巧和策略也可以挪到线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需在线下把重点再强调一下;iWrite英语写作与评阅系统运用大数据统计与分析,根据学生在线提交的写作任务完成情况,自动生成了“教师讲义”、“典型性病句”、“点赞句”、“学生范文”等第一手语料,均可以下载,为教师线下进行英语写作的点评与总结,强调英语写作的各方面注意事项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这种线上线下混合式大学英语写作智慧教学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本年度共进行了2场有分量的全国英语写作大赛,分别为2023“讲述中国”全国英语写作大赛、“普译奖”全国大学生英语写作大赛。共有22位学生斩获佳绩,充分证明了“基于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的大学英语写作智慧教学的成效。部分学生的获奖证书如下:

(二)学生使用“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的效果调查

本项目对学生使用“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进行大学英语写作智慧教学的应用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开展大学英语写作数字化智慧教学的班级共333人,调查内容包含10个题目,其中8道单选,1道多选,1道主观题。具体统计数据如下:

从以上调查数据统计可知,95%以上的学生对运用iWrite英语写作与评阅系统展开大学英语写作智慧教学给与了正向的积极的肯定和认可,有较好的用户体验感和较高的获得感,对于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式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英语写作能力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四、工作经验

(一)在基于“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的大学英语写作数字化智慧教学实施过程中,总结提炼出以下经验:

组建教研团队,利用虚拟教研室的开展助力智慧教学改革实践的实施。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充分将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的数字化、智能化与大学英语写作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避免各行其是。

健全英语写作评价体系,形成“机器评阅”、“教师评阅”、“同伴互评”全方位评价机制,避免主观臆断。

教师应花心思精心设计线下面授课堂,让学生动起来,“心动”、“脑动”、“手动”,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从“不想写”、“不愿写”到“我要写”。

教师应明确奖惩机制,对于认真完成英语写作任务、完成质量高的同学给与相应的奖励,对于敷衍对付、完成质量偏低的同学给与相应的处罚,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为自己负责。

教师应充分利用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的大数据分析进行英语写作科学研究,将研究成果反拨于英语写作教学,教研相长。

(二)反思与不足

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尽管95%左右的学生对本大学英语写作数字化智慧教学的效果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和认可,但仍有个别学生对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的体验感欠佳,认为对自身英语写作水平的提升效果不大。导致这部分学生获得感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和该写作系统存在的不足及教师的教学方法等方面密切相关。在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还不够熟练,方法略显生硬,创新性有待加强。

(三)改进措施

积极联系外研社工作人员,针对学生提出的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存在的不足进行改造升级,使该系统更优化,以更优质的体验效果助力大学英语写作数字化智慧教学的实施。

主动联系对本智慧教学效果不太满意的学生,对他们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在英语写作中面临的困境及不太满意的原因,积极寻找解决对策。

进一步熟悉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的智能化功能,积极探索大学英语写作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新模式,让人来主宰技术,技术赋能教学,而不能过度依赖技术,成为技术的附属品。

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总结 篇4

一、工作背景

____市____高级中学始建于1950年2月,2009年以来学校引入高品质发展的办学理念——____教育,一直践行____教育的中国化,学校确定了“民主、公开、规范”的治校方略,明确了“五个一”的学校管理思路和“四种素养”“五项技能”的具体育人目标,经历了四个“三年发展规划”:第一阶段“励精图治、卧薪尝胆、居安思危、三足鼎立”,第二阶段“保持规模、稳定结构、精耕细作、培育特色”,第三阶段“出名师、育英才、上水平、有特色”,第四阶段在智慧教育理念引导下,由“三治”(校长治校、教师治教、学生治学)到“三智”,实现“校长智校、教师智教、学生智学”,高效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未来,我们希望在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充分利用好智能技术为教育改革带来的科技“红利”,进一步优化个性化学习手册和精准教学智慧课堂系统的融合应用,以作业改革促进教学能力提升,以大数据应用促进精准教学,让大数据成为建构高质量校本资源体系、完善科学评价路径的“良药”,打造信息化教学的“____七中”。

开展数据驱动教学的深度探究,构建数据驱动教学实践共同体,探索数据驱动教学评一体化新模式,传播数据驱动教学文化,为“三新”实施背景下学校落实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提供参考,积极探索学校大脑应用价值,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工作举措

(一)工作思路

“____教育”,前几年我校提出教学诊断、资源整合、三度教学等相关理念,从2023年,我校进入新的阶段,学校将智慧课堂从引入到成熟运用,现在我校过渡到了“大数据驱动下的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系统。

1、顶层设计,整体推进

基于____教育理念,立足培养目标,顶层设计,协调行政、教师等教学实施主体,整体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课程建设、课程管理、教学改革、考试评价、资源开发、制度建设、队伍建设、专业支撑和条件保障。

2、问题导向,专项研究

围绕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研究,突出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及时解决课程推进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3、积极探索,重点突破

基于学校发展的基础与优势,在学校管理、学生发展指导、课堂教学改革、综合素质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形成有效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机制。实现重点突破。

4、以评促建,示范引领

通过自我评估,梳理工作进展,总结经验成果,发现先进典型,诊断问题,研究解决对策,促进改进完善,为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品质提升提供新经验,发挥示范、引领、辐射结对帮扶作用。

(二)技术建设方案

构建学校应用总体架构、支撑所有业务应用的基础运行环境。建设以中心机房为核心节点、连接所有教学班的校园网,形成一个信息互联、资源共享的基础构架。

基于____教育平台,汇聚教、学、研、管、评等应用和数据,满足老师、学生、家长的常态化应用,通过学校大脑,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成长报告,为班主任、教师提供面向教育教学的数据分析与数据服务,为学校管理层提供教育决策支撑。

总体架构设计建立在统一规划____教育体系之上,提供完整的技术支撑服务,保证信息资源、业务应用、基础设施、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运维体系各要素之间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方便信息的交换和共享,消除资源建设的无序和重复,推动信息系统的集成和整合,保障基础运行环境的安全和稳定,提升技术支持和运维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1、设备层

基础设备层即基础运行环境建设,通过超融合计算系统、平板管控系统、物联网接入系统,从数据传输、计算、安全等方面,确保系统安全可靠、稳定高效、易用实用。

2、平台层

平台层承担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为各个应用子系统提供全局统一基础性支撑服务,使各信息系统能够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协同,通过支撑平台构建教育信息系统统一的公共软件环境,更好地满足学校业务快速发展的需求。平台支撑层包括基础支撑服务、数据支撑服务、教育资源服务等。

3、能力层

能力层整合内、外部各类教育信息资源,按照统一标准,建立不同粒度、不同主题、不同维度的信息资源库,完成从“数出多门”到“一数一源、数入一库、数出一门”的转变,真正实现横向集成、纵向贯通、全局共享的信息资源及服务中心。标准数据层主要包括教育数据资产、数据指标模型、学科知识图谱、数据自主分析。

4、应用层

应用层是各类教育应用系统的集合,应用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服务对象的需求,选择优先支持的业务并统筹规划应用系统建设,为教育决策、教育教学和公共服务提供全面的应用功能支撑,进而实现教育教学个性化、教育管理精细化和教育决策科学化。

5、访问层

访问层是面向最终用户的统一入口,访问层在集成各个应用子系统的数据、功能和服务的基础上,通过空间及公共服务平台的方式,为教育管理人员、教师、家长、学生等各类用户提供各自所需的教育信息化服务。同时面向最终用户提供多种访问渠道,包括多种终端设备访问形式。

6、标准与规范体系

标准规范体系建设主要从管理、业务、技术等方面综合考虑,是各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安全可靠运行的前提和基础。标准规范体系主要包括信息资源标准、业务应用标准、技术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和管理标准六部分内容。

7、多层级运营体系

建立“以制度为基础、以流程规范为保证、以技术工具为手段、以服务支持为后盾”的运行维护与技术服务体系,及时完成对运行状态的全面监控和运行问题的及时处理,支持应用系统的安全、稳定、高效、持续运行;同时,通过统一的服务平台、可行的管理制度以及运行维护技术支持队伍的建设,实现运行维护工作的智能化和高效率。主要包括运行维护服务制度、运行维护服务工作流程、运行维护服务组织、运行维护服务队伍、运行维护技术服务平台以及运行维护对象。

(三)制度建设方案

项目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先进、成熟技术,坚持需求主导、深化应用的原则,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设计、规范标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1、需求导向、分类施策

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聚焦的难点、堵点和痛点,实现从供给导向至需求导向转变,因事制宜,有效满足需求。

2、以人为本、普惠全体

“以人为本”旨在增强涉及人员获得感、体验感、幸福感,提高服务效率,突出重点,优化资源利用率,鼓励自主深入挖掘数据价值,创新数据个性化应用,让建设成果惠及全体参与者。

3、统筹规划,资源共享

对现有数据资源的进行统筹规划和全面梳理,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为目标,着力打破部门界限,加强数据共享,逐步有序推动数据的开发利用。

4、全面管控,确保安全

以安全可控为目标,在现有政务网络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础上,强化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健全网络和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加强重要信息系统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

5、集约优化,协同联动

整合现有信息化建设成果,深入了解各部门业务信息化需求,充分激发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制度衔接,促进纵横协同、上下联动。实施推门听课、教研组每周教研会召开、每周行政会汇报、教师增值评价评定、学生阶段工作汇报等。

(四)团队建设方案

学校成立大数据中心,支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通过有效的数据分析和应用,为课堂观察、教学评价提供依托。大数据的核心是数据挖掘和知识生成,大数据中心就是要打造学校的云端大脑,建立学校的神经网络,用数据说话,让事实发声,服务于管理,服务于教学,服务于科研。

三、工作成效

学校结合自身特色,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构建学校大脑,科学合理利用学校整体数据,满足各部门需求,为师生们提供数据服务,为学校领导提供全局性的数据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通过理论框架模型的试点验证与迭代优化,促进教学、教研、教育管理和生活服务的流程再造与系统重构,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决策水平,最终形成“可感知、可诊断、可分析、可自愈”的新型校园生态。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加强教师职业理想教育,突显教师职业的公共属性;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弘扬高尚师德,营造良好氛围。

通过学校大脑进行教师队伍发展情况分析,从教师队伍的基本信息、师德师能、教学情况、教研科研、育人成果、职业发展、工作绩效维度入手,综合分析全校、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师发展情况,为学校进行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教师发展分析报告,通过汇聚教师基本信息、教师教学信息、教科研信息、学生成绩信息等多个方面数据,形成有效的教师发展分析依据,生成各层级教师发展报告。方便学校进行教师队伍建设、年级进行教学师资力量配备、学科进行协同提升、班级进行教学管理、教师个人了解自身。

(二)建立质量共同体

年级质量共同体:以年级长为核心。年级管委会协调各个学科,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学科利益服从年级整体利益,统筹时间、资源和人力,协同作战,力争整体利益最大化。

班级质量共同体:以班主任为核心。班主任协调任课教师,结合班情,科学分配时间,有针对性地提高薄弱学科教学质量,团结协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班主任要重视班风建设,以保持良好班风促质量提升。

学科质量共同体:以备组长为核心。备课组长依靠学科教师,在自由、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充分发挥学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聪明才智,通过有效的沟通方式,减少认知冲突、情绪冲突,培育与其他成员的信任关系,实现知识的共享,共同提高学科质量。

(三)运用管理模型,加强质量监控

教师增值评价旨在从入口看出口,从起点看变化,反映教师教学、班级管理、教师教研、重点培优等过程执行情况,通过将学生成绩进行加工、挖掘、分析,以实现教师的多维、量化、公平的评价目标。在教学上,对任教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班级进行相对评价;在管理上,对全年级班级进行统一评价;在教研上,对于不同科目的教研团队。实现有效的教学成果评价,促进多元化行政管理,有效推动教学进步。

(四)开展活动激励学生

适时开展经验交流会、综合节表彰会、名家讲堂、励志讲座、班会、家长会、誓师会、心理调适等活动,用活动点燃激情,用活动启迪智慧,用活动净化心灵,用活动陶冶情操,用活动凝聚力量,用活动提升素质。

(五)建立导师制

以年级为单位、以班级为小组、班主任为组长,全体任课教师都参与的班级导师制。学校大脑通过对学生阶段学习成果的影响因素进行精准回溯,如课堂互动、作业完成、出勤、实践活动、课堂纪律、自习辅导、就餐规律性等影响因子分析,关注每一个学生,尤其关注学习成绩优秀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家庭贫困学生、单亲学生、问题学生,帮助学生自主设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使学生在思想、学业、生活、心理等方面得到深入全面的引导,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学优生:组织学科社团,开展课外活动,补充拓展、探究、项目式学习,培养质疑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给予学优生更大的自主合作学习时间和空间,促进其充分发挥潜能。

踩线生:分析薄弱学科、薄弱知识点;分析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分析学习环境和心里状况;利用导师制,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和心理疏导。

学困生: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尊重个性,激发自信;爱心培育,品格感召;循循诱导,激励为主;多方协作,同步教育。

(六)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学校大脑通过对学生心理测评、心理咨询、学业变化等数据,基于各因子对学生心理变化影响,定期形成心理干预学生报告。班主任、任课教师、导师、心理健康教师精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烦恼、挫折等问题,定期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心理困惑,对学生反映的问题要积极采取措施,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学生对挫折、失败的心理承受力,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

四、工作经验

利用大数据学校大脑,提高了我校教师数据意识与数据处理能力,引导我校教师从关注学习结果转向更多关注学习过程,并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效的持续观察和评价,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促进学生改进学习习惯,优化学习方式,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思维水平,提高学习能力;丰富评价的内容和视角,推进过程性评价。但利用大数据技术等信息化手段提升教学质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还需要持之以恒地试错、总结和创新,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和赋能。

1、经验式变精细化,大数据技术助力精准教学:全流程采集学情数据的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经过“沉淀”,将考情分析、学情数据、校本作业、校本试卷、专题知识点等资源根据多维度标签,在精准教学系统内“哺育”壮大,高质量校本资源体系初具规模,因校制宜的精准教学模式在探索中日趋成熟。

2、管理模式转变:学校大脑能够及时推送数据汇聚、资源共建、学校发展、学科建设、教学动态、教师评价、学业负担信息等资源,并可结合知识点深入分析教学难点、重点、考点、薄弱点,推动管理模式由依靠经验转变为依靠精准数据,靠数据管理。

3、教学效率提升:在实际教学中,智慧课堂教学系统能够帮助老师将“测、练”数据“云化”,动态流转到“教、学”环节,及时实现“以学定教”。

4、建成优质资源:优质试题资源以及备授课资源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通过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提高教学成果的复用性,满足师生个性化需求,有效支撑教与学活动开展。

5、服务个性发展: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对学生各方面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分析,精准刻画学生画像,形成学生成长报告,实现学生个性发展全记录。

未来,我们希望在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充分利用好智能技术为教育改革带来的科技“红利”,开展数据驱动教学的深度探究,构建数据驱动教学实践共同体,探索数据驱动教学评一体化新模式,传播数据驱动教学文化,为新教材、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学校落实新教学、新评价提供参考,打造数据驱动的“____七中”。

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总结 篇5

区块链技术驱动下的高校教育资源平台建设

一、工作背景

(一)项目实施背景

1、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高校现行的管理体制实际上是行政体系在高等教育的延伸。行政化管理体制对于坚持高等学校办学方向、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维护高等院校稳定发挥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高校行政化体制存在管理效率较低、资源共享能力不足等问题。在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培养目标与社会经济需求日益紧密的背景下,如何提高管理效率,扩大资源共享,建设诚信校园,增强高校对社会的影响力逐渐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领域。

2、区块链的应用上升为国家战略

区块链已成为全球技术发展的前沿,在我国的应用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2023年,中国将区块链技术列入《“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区块链等新技术基础研发和前沿布局,构筑新赛场先发主导优势。”工业信息化部信息中心发布的《2023年中国区块链产业白皮书》中提出区块链系统可以使用于学生征信管理、升学就业、学术、资质证明、产学合作等方面,对教育就业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区块链实质上是一种全网共识共同维护且保护所有历史交易数据的分布式数据库,是多中心的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和加密算法等多种技术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应用模式。作为“互联网+”新业态的一种新型应用技术,其所采用的分布式点对点通讯、非对称加密、共识机制、可灵活编程智能合约等技术使其具备了去弱中心化网络上的各节点权限基本对等、可追溯性运用时间戳记录链上信息写入的时间以及信息不可篡改运用共识机制全网节点共同对信息进行背书等特性。区块链通过调动全网节点的参与积极性,实现多节点无差别记录,从而解决传统中心化机构的高成本、低效率以及数据存储不安全等问题。区块链理论最大的颠覆性在于重构新的信任机制,其核心价值有助于建立未来社会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有了良好的信任机制,工作效率得到提升,诚信社会得以建立。本案例基于区块链的以上技术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目前,区块链应用在教育领域大多处于谋划阶段,鲜有应用实例。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与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区块链技术创新行动计划》文件精神,为提高管理效率和能力,完善治理体系建设,________学院、____大学、____轻____大学和中原工学院四校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发掘学校科教资源优势,探索区块链技术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3、构建四校“私有链”管理平台

________学院、____大学、____轻____大学和中原工学院四校经过认真梳理人才培养体系要素及其逻辑关系,分别搭建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人才培养过程管理平台“财金私有链”(图1)、“郑大厚山链”(图2)、“轻大私有链”(图3)和“中原工弘德链”(图4),用以解决高等教育传统教学数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数据不可信、系统对接难等难点问题。四所学校围绕人才培养的全生命周期进行改革,所建立的“私有链”内含学校教务、学生、各教学单位等信息,可解决学生成绩在录入、存储、审核、归档等过程中存在数据易被篡改、可信性受质疑的问题。它可记录数据产生的全过程,解决数据的产生、管理、交换等所面临的数据确权、安全存证、最高权限缺乏制约、人情关系干涉等问题,保证数据的客观性、真实性、完整性,从而构建完整的可信数据链。同时,这些私有链支持与现有业务系统对接,和传统数据库兼容,可以在对业务系统进行较小改动的前提下,满足平滑升级区块链需求。覆盖数据的采集、保存、利用、共享、移交、销毁等环节,采用数据指纹、分布式存储、可信共识、字段级加密等技术手段,促进人才培养数据的安全体系和共享机制建设。

4、组建四校“联盟链”管理管理平台

四所高校在建有私有链的基础上通过区块链技术组建联盟链(图5),创建“数据互通、信息共享、资源互联、信用互认”的高校区块链教育联盟,建立____省本科教育区块链联盟选课系统,以实现由四校师资共建的____省本科教育区块链联盟共享课程的选课、授课和学分互认资源共享效果。由于区块链技术可追溯性的特点,在该体系下学生培养各个环节的信息均可进行查询和追溯,联盟内各主体都将为自己上传的数据进行负责,数据一旦提交确认在各主体均存在数据记录,即相当于整个联盟为该数据提供信任背书,因此解决了协同育人过程中资源共建共享的问题,以此可以推动不同高校学分互认、实践活动互认、学生培养过程监控和培养质量评价等工作的有序开展。

如学生成绩在上链前,若数据库发生修改,原有系统不能及时发现,只能在出现问题后,被动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查找比对;在上链后,若数据库发生修改,系统会时时对链上数据进行比对,若出现信息不符,系统会主动显示异常信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管理系统不改变系统的操作流程,但会对每一个用户的操作进行记录,存储在不同的节点上,并生成一个hash数字签名,保障数据传递的安全性,哈希值是文件的身份证,是一段数据唯一且极其紧凑的数值表示形式,是根据文件大小、时间、类型、创作者、机器等随机计算出来的,无法预料下一个哈希值是什么,见图6的私有链成绩“Hash”值。区块是用于存储数据信息的载体,按时间顺序排列,每个区块可被看作总账中的一页,存储交易信息。在各区块相连的地方,节点是区块链应用技术里处理信息的基本单位,处理完信息后,打上时间戳,生成数据区块,把区块按时间先后顺序连接起来就是区块链。区块高度是连接在区块链上的块数。见图7的私有链成绩区块高度。对系统的每一次操作作为一次交易,记录下来详细的操作信息,每个操作信息有一个唯一的交易哈希。所以区块链技术可保证学生成绩等信息的真实和不可篡改性。

(一)解决的关键问题

1、校内协同共治机制建设问题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既要做好基于教育公平的规模化教育,又要做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所需的多元化教育。传统“学校(职能部处)—院部—专业”的层制教育架构能够较好支撑规模化教育开展,但是从治理角度看,该结构在横向上职能部处间存在数据孤岛,在纵向上机关与院系间信息关联不足,在工作中依赖于人工对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和核对,工作衔接和配合不够高效,院部和教师非教学负担较重,对于需要教育资源灵活组合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改革支撑度不够。

2、校际资源开放共享体系建设问题

在利用区块链技术开展信息系统改造升级,实现数据有机互联的基础上,在____省内或更广泛的区域内加入区块链教育应用联盟,多所高校建立协同育人体系,不同高校可在课程资源共享方面开展合作,学生能够根据需要选修其他高校课程或参加其他高校实践,并且通过区块链互信机制建设实现学分互认,以此实现课程、师资、软件等资源的互助共享,针对资源提供方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实现“谁提供、谁负责、谁受益”的目标,形成可持续、可推广的长效机制。在人才培养资源利用方面,以学生实际选课数据为依据,建立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的激励机制;在信息利用方面,依托联盟可面向用人单位提供数据信息服务,能面向联盟内高校提供学生培养过程监控和培养质量评价等服务,真正形成可持续的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形成育人合力。如图8所示为区块链联盟共享课程四校共上场景。

3、信息共识互信机制建设问题

信息共识和互信机制建设是区块链技术应用的重要基础和保障,首先联盟内各高校基于规范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达成共识(见图9私有链与联盟链关系图),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区块链技术可追溯、信息不可篡改等优势,在数据上传、修改、删除等重要环节均引入身份校验和审查确认环节,形成数据和信息的互联和互信机制,确保数据的信度(见图10联盟链管理机制图)。同时依托互联、互信机制开展学生诚信体系建设,即基于各主体数据互联共享的特点,针对不同信源的相同数据进行匹配校验,对于数据造假的学生进行记录和惩戒,形成“不敢造假、不能造假和不想造假”的良好氛围,例如将学生申报奖学金时填写的绩点数据与教务系统中绩点数据进行匹配校验,如果不一致则说明学生提交数据造假,系统即可将该不诚信行为进行记录,纳入学生诚信评价指标体系当中。在技术层面还需要综合应用加密、数据确权等技术,建立完善的容灾机制,对于进入区块链系统内的各主体权限和查询范围进行规范,做好个人隐私信息和数据公开的有效兼顾,在个别节点出现异常情况时,支持数据自动迁移和自动同步,确保节点状态全网一致性和业务服务稳定性。

二、工作举措

四所学校结合区块链技术防篡改、可追溯等特点,构建了校内协同共治、校际开放共享、诚信校园互信共识的人才培养改革与治理有效范式,以教育治理能力提升有效增强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协同共治、开放共享、互信共识”的基本理念,明确了理念构建、体系完善、机制优化和技术保障的改革路径,见图11成果顶层设计图。

(一)基于“协同共治”理念构建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治理新环境

1、凝聚共识,完善制度支撑。牢固树立“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的理念,充分认识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作用,出台《________学院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________学院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对信息化建设“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规范学校软、硬件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的建设、管理和使用,实现校园数据的共建共享,确保“一数一源”,充分发挥数据的导向作用,实现人才培养数据的全覆盖、可视化,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2、数据驱动,提高工作效率。构建四校“私有链”平台,实现成绩、学籍等核心数据可信共享(见图12成绩流程图),明晰权责划分,以数据打通工作堵点,提高各部门协同开展培养改革的能力,解决数据重复采集、服务响应缓慢、资源共享困难问题。

3、改革机构,增强服务能力。设立学校网上办事服务大厅,实现教务、学生、实验管理、信息化等核心业务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站办结,让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路,减轻院部和教师事务性负担,聚焦主责主业。

(二)基于“开放共享”理念优化深度融通的协同新模式

1、拓展内涵,深化合作模式。完善审核和退出机制,通过联盟链建设跨学科跨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等。

2、注重共享,强化校校合作。在做好名师名课共享示范的基础上,完成标准统一、信息互联的联盟链建设,实现了成绩学分等智能互认,目前已经与区块链技术组建联盟链高校开展了课程跨校选修等合作。

3、注重创新,优化技术支撑。基于联盟链平台为合作单位分配数据查询、成绩上传等权限,实现校外学习与校内培养的无缝衔接和实质等效。

(三)基于“互信共识”理念完善过程监督的诚信育人新机制

1、校务公开,夯实互信基础。强化学术委员会建设,通过教代会、学代会、校领导接待日等途径,多重渠道加强师生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增强学生规则意识。

2、过程监督,形成行为自觉。依托四校“私有链”建立覆盖培养全过程的诚信档案,通过数据预警系统实现对不诚信行为的智能验证和追溯,维护了诚信育人的良好氛围。

3、增强互信,共建信用社会。通过四校“私有链”的档案校验系统,学生可以生成带有二维码的成绩单等学信档案,用人单位可直接扫码校验,在引入社会监督的同时推动了学生诚信行为养成和信用社会构建。

三、工作成效

(一)形成了丰硕的教学理论成果

依托本案例,承担有关区块链等技术的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近10项;在《中国高教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等期刊发表论文11篇,申请国家知识产权10项;四校共同申报的《区块链技术支持下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与治理创新实践》项目,荣获2023年度____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参与制定高校区块链联盟管理技术标准1项和高校区块链联盟章程等配套制度6个。

(二)推广成效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项目组成员基于本案例在中国高等教育年会、部省合建等会议论坛做有关区块链技术报告20余次,其中____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202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上围绕本成果进行主题报告,1200余人现场参会,349。6万人次在线观看,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三)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共享

通过四所学校的共同努力,实现了联盟高校间的课程共享,已注册学生11万人,选课学生年均超过1万人次。支撑了2万余名毕业生在未返校的情况下申请并校验成绩单等电子学信档案。人才培养改革和区块链应用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报道,引发了广泛关注。

(四)取得了国内专家高度评价

____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基于本案例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进行了评价,专家一致认为,该成果问题凝练精准,解决方法有创新,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提供了新的路径,改革成效显著,对其他同类院校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和推广价值,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四、工作经验

(一)具体经验

1、组织保障

学校内各部门和联盟内各校间建立组织,加强顶层设计,定期召开会议,统筹协调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强对区块链驱动下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建设问题研究,形成相关研究成果,及时总结建设经验,更好推进项目的建设。

2、制度保障

出台相关制度,鼓励支持联盟校的学校间进一步深入合作。鼓励支持校际间课程、师资、成绩、校外实习单位等资源的进一步互助、互用、互认。将校际间合作在推进区块链驱动下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建设过程中探索形成的有效办法制度化,建立相关容错机制,动员更多高校加入联盟改革探索。

3、条件保障

结合联盟校的各自实际,新建或者通过调整优化空间布局,为推进区块链驱动下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建设提供场地。特别是要加快建设实现校级课程互通的智慧教室。为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分互认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不足之处

1、学校内各部门之间的沟通需进一步加强。进一步加强教务、学生、教室管理、院部之间的协作关系,保证教师与学生、教学管理和教室管理间的联动关系。

2、联盟中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也需进一步增进。进一步增进各校之间的协作关系,保证步调一致,相互协作,持续深化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三)下一步的改进举措

1、加快推进学校智慧教室建设工作

智慧教室是推进区块链联盟校之间课程共上、师资共享、学分互认的基础,学校需进一步加快推进智慧教室建设工作,以保证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

2、助推“诚信文化”建设快速发展

通过诚信制度建设、诚信讲堂宣讲、诚信活动举办、诚信事迹宣传、诚信考场设立、诚信考风培育、诚信学分银行设置等举措,形成人人讲诚信、时时讲诚信、处处讲诚信的良好校园氛围,助推“诚信文化”建设快速发展,增进联盟校学分互认的质量。

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总结 篇6

跨校区信息化教研教学改革优秀案例推荐材料

一、工作背景

____县实验小学坐落于____县城____乡____村,原名____小学,2023年迁址新建,更名为____县实验小学。2023年组建____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现在形成了一校四区的规模,即实验小学校本部、实验小学郑关校区、实验小学金海路校区、实验小学金塔路校区。目前四校区拥有113个教学班,350名教师,近7000名学生。学校在编教师高学历比例100%,国家级骨干教师4人,中原名师1人,省教师教育专家3人,省级名师7人,市级名师29人,省、市级骨干教师42人,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责任心强、教学水平高的科研型教师队伍。

____县实验小学是____省义务教育标准化管理示范校、首批____省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集团、____省信息化试点校、____省中小学数字化标杆校、____省人工智能校、第一批____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0提升工程项目试点校、应用能力2。0提升工程成果案例校、周口师范学院研修基地。学校硬件基础设施完善,设有服务器室,监控室,录播室,计算机教室,智慧教室,名师工作室、全部功能室、备课室都安装了互动录播设备。全方位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学校建立了云资源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搭建了云管理系统、云文化系统、云备课系统、云家校系统、教师评价管理平台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等。近三年,四校区信息化建设投入近700万元。

学校采取集团化办学的方式,学校在逐渐扩大,如何教研更有效成为摆在面前的现实性问题。学校以2023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指导,决定依托信息化平台建设开展跨校区教研教学改革,通过信息化手段使教师备课、教研、上课、教学评价更高效。有效减教师教师备课负担,改变教师备课思维,发挥名师引领作用,集中集体教学智慧,最终形成校本教育教学资源库,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在跨校区信息化改革教研教学中我们拟解决教研的关键问题:教师“重知识,轻学生;重内容,轻方法;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跨校区教研教学改革明确了教什么,清晰了怎么备,备什么。教师主要研究怎么教,重点关注教得怎么样,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

二、工作举措

1、组织领导

____县沟县实验小学通过前期的调查、学习有关教研教学知识,根据我校实际教学情况,提出跨校区信息化教研教学改革方案后,组建以校长何慧丽为组长,负责教学改革;信息化负责人陈瑞化为副组长的技术研发的信息化研发团队。同时聘请____县教体局电教馆馆长刘公社作为学校的技术顾问,刘公社为____省电化教育专家,____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0提升工程省级培训专家团队成员,中央电教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导师,对学校管理和信息化教学改革有着较强引领作用。

跨校区教研教学改革团队组建目标:聚焦课程改革,以双减为抓手,实现信息化技术与教研教学深度融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团队通过部署跨校区教研教学改革方案,以应用为基础,在我校硬件的基础上,先搭建软件,通过一系列教师信息化培训:希沃白板使用、校本资源库建立、组卷网培训、班级优化大师培训,持续推进跨校区教研教学改革。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技术比赛、讲座、论文比赛、分组展示、测试等活动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技术团队在改革过程中,边改革,边总结经验,边改进,使信息化技术与教研教学改革保持高度融合。改革以来,我们受到了上级、同行、家长的一致好评。

2、协同推动

____县实验小学组织全体老师进行研讨,深入理解跨校区信息化教研教学的实施意义,____县实验小学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改革教研教学,通过建设资源希沃资源库、智慧课堂教室、集体备课多媒体室、智慧阅卷系统、学生健康成长档案分析系统、云家校等平台,实现跨校区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

加强培训。学校2023-2023学年度,加强全体老师应用培训,研读课标,找准方向,一直坚持从源头抓起,最大化的让老师发挥团队力量,通过企业微信—上课直播,进行四校区同段教师实时面对面的有效集体备课,课件、教案、导学案通过希沃白板进行展示,努力让老师做到集体备课有收获,个体复备有实效。

“备”是上课的源头和保障,我校老师在希沃平台从“选课件、学课件、改课件、备课件、用课件、创编课件”等信息化备课流程,完成一定要心中有学生,心中有目标,心中有评价的备课。选课件,不让教师无中生有,在原有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比较,挑选出优秀的课件。在挑选过程中,老师会从不同的课件中进行学习优点,把课件最优化。然后发挥教师的自主能动性,根据学情,进行修改课件。首先是自己改,然后教研组进行改。改完后,教师在课堂上用课件,用课件是否是适合学生,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现缺点,然后再创编课件。创编的课件上传校本资源库,形成校本资源。

3、技术创新

(1)以应用为基础,根据学校发展和教师的需求,在原有平台的基础上,持续推进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在搭建信息化平台的时候充分考虑教师的需求,以运用推进信息化建设。

(2)深入开展教师信息化培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校本研修、活动开展等多种策略促使教师信息化技术水平提升,最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4、实施保障

____县验小学作为____省首批信息化试点学校,有先进的现代化设施,千兆校园网光纤接入互联网,校园实现无线全覆盖,学校采用现代化的云管理模式,校内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无线网络沟通和教研交流。学校有多媒体教室、录播室,图书室拥有3。9万册藏书和大批教育教学报刊杂志,刘公社名师工作室内计算机、打印机、照相机、录像机、多媒体等设备齐全,仅语文教育类图书达300册以上,每位教师都配备有电脑,便于课题组网上查阅资料、备课、交流、撰写教学案例和论文。这些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完备的硬件设施。2023-2023年学年是____县实验小学的信息化发展年,在____县教体局的指导下,基于腾讯智慧校园示范校,____县实验小学又迎来了____省信息技术2。0提升工程项目校。在这样的信息化环境下,学校以学科教研为引擎,以教师发展为根本宗旨,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培养和积累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在上年学校教师发展年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深化教学改革,多方面、多层次搭建教师成长平台。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学校优先教育信息化设备投入,设有服务器室,监控室(全校网络监控全覆盖,无盲区),录播室,计算机教室,智慧课堂教室,所有教学班全部安装了班班通设备,每个教师都配有电脑,名师工作室、大小会议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校区网络采用双光纤接入教室、办公室分开,提供上网服务,可以实现网络共享,最大限度的发挥网络信息化的作用,学校建立云资源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真正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学校安装门口安装广角无感人脸识别考勤机,实现无负责人考勤。软件设空间部署与应用。学校云管理系统学校及于企业微信与第三方软件开发的学校云管理实现了学校教师量化管理平台化;学校云文化系统;学校希沃白板云备课系统应用;学校腾讯智慧校园系统;学校云资源平台系统等等都为信息化校园建设提供了硬件和软件支持。

三、工作成效

1、打破区域限制,实现联合教研。

跨校区教研教学改革,彻底打破了空间限制,真正地实现了跨校区教研活动,四个校区的老师不用出门就可以进行集体教研活动。特别疫情期间,为老师的集体教研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解决了一些科目小,人数少,教研不起来的现状问题。例如,一些小的学科,科学、英语,教师相对比较少,在本校内很难实现校本教研,但是跨区域教研教学改革,解决了这一难题,实现了教师们之间的沟通频率和质量,提升了教师的教研教学能力。

2、进行资源整合,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学校开展的“选学改用创”教研教学模式,有效的实现的资源的整合。____县实验小学有中原名师一名,市级名师工作室五个,涵盖了英语、语文、数学、班主任、校长,小学阶段的大多学科。这些名师的优质教育资源放到平台上,供大家使用有可能性。此外,省内外名师的资源,我们也看得到,使学习成了可能性。我校校本部有科技馆,科学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跨校区进行上课,使有限的资源获得做大化的使用率。

3、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教师的备课工作看似很繁琐,很多老师无从下手或者按照已有的经验进行。跨校区教研教学改革简化了备课的流程,使备课简化为“选学改用创”一体化的流程,提升了工作效率。节约了老师的时间,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教师不用在网上胡乱搜集与之有关的材料,只要打开希沃白板,里面的课件和教案,每课数不胜数,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提高了工作效率。

4、建立资源共享库,实现资源更新迭代。

现在我校已经形成特色的校本资源共享库,这些校本资源库,为学校教师教育资源的积累和更迭形成了可能性。教师上年的课件可以在平台上进行获取,今年还可以进一步优化。整体提升了教师的成长空间。

此外,提升了学校的整体竞争力。我校的云课件教案份数迄今有262515份,累计校本研修为1725。集体备课次数为1665。学校的罗桂丽老师是希沃四星教师,王莉莉为三星讲师。课件辐射全国,被359个城市获取,全国累计获取1057151次。

5、形成区域特色,建立教育精品资源库。

____县实验小学的课件资源库已经形成区域特色,我们在跨校区教研过程中,就提出每人一节精品课。跨校区教研教学由于同学科的人数比较多,一学期分到每个人的备课的课数也就是两节课左右。学校要求把每节课打造成个人的精品课程。挖掘教师潜力,彰显个人特色。

6、形成了常态化备课机制。

通过跨校区网络集体备课系统,建立四校区同段教师实时网络面对面集体备课常态化机制。首先,主备人按照分工,进行课程初备,对课件、教案、导学案通过网络途径进行展示;其次,领备人带领学科组教师分校区进行讨论;第三,网络集中,校区代表进行意见反馈,主备人记录修改,第四,会后,教师分别进行复备。

教师完成备课,形成备课资料后,均同步到学校教学资源平台库,来年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提升,建立教学资源库更新迭代机制,有效减轻教师备课负担,提升备课质量。

四、工作经验

我校在跨校区信息化教研教学改革建设过程中有关制度经验:

(1)做好修订信息化制度、学校信息化教研教学的相关文件,为信息化教研教学改革工作提供保障。

(2)进一步修订学校其它各种管理制度,形成横向的鼓励评价机制。____县实验小学建立了“信息化技术管理制度”和“选学改用创”教研教学改革制度,“信息化技术管理制度”分别由总则、硬件、软件及账号管理制度、网络和互联网访问、移动设备、数据安全、信息化培训制度、病毒防治管理制度构成。跨校区教研教学改革制度针对改革的实施、方案、方法、主体等方面做了明确的要求。

跨校区信息化教研教学改革技术上的经验:

(1)建设原则:按照“多平台支持,简单易用,尽量尊重教师的传统习惯。个性定制,量体裁衣,不一定豪华,但要贴身。整体布署,全面深入,具有开放性”进行设计。

(2)经济性:基于学校现有的平台建设,充分考虑教师的实际需求和项目的建设要求,在满足功能、性能和服务等各方面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最优化的系统产品配置,降低建设费用。

(3)系统的可扩展性

考虑到以后的需求会不断增加,系统应采用灵活、开放的模块化设计,为系统扩展、升级及可预见的管理模式改变留有余地,能够随业务系统未来的扩充和变化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扩展,并且能够具备动态调整资源的能力,根据业务系统实际运行状况及时地调整和分配有限的系统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