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成就青春风华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很荣幸作为中学生代表在此论坛参与发言讨论。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以美育成就青春风华”。
珠玉纨素,仅赋予外在华贵;美育浸润,方见“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绝代风华、诗意人生皆在美育之功。近日“弹琴大妈”步入人们视野,衣着简朴难掩气质风华,运指如飞,琴音若水,为美育熏陶之效;某市出台新中考方案,将音乐、美术并入应试之轨道,其意大概亦在培养全人。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学生美育教育势在必行。
诚然,现如今升学压力山大,考试竞争难上难,层层禁锢阻碍美育的落实。在此境况下,某些学校的美术、音乐课更是任主科悄然挤占。但须知德智体美劳,全人发展需五好,美育润泽亦重要。美是有力量的,没有了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缺失了美育的心灵何其荒芜!缺席了美育的生命又何其黯然!现代社会人被物化、机器化,原因之一便是美育缺失。
美育蕴个体风华,涵养品格。
两千多年前,孔子便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说,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亦有言,“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美育使我们懂得发现美、理解美、追求美,完善智育与德育的成果,将美的精神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短视频、口水歌、劣质小说等大量信息涌入时,接受过完备美育的青少年能更好地鉴别真假善恶,避免思想贫瘠与随波逐流,择真善美而取之,拯救心灵于萧条。取精华而化用,技艺娴熟,心灵丰足,便如“钢琴大妈”一般——虽布衣素履,也难掩风华。
美育助文明赓续,彰文化自信。
近代以来,从王国维将美育和智育、德育并举,到鲁迅写就《拟播布美术意见书》,再到蔡元培发表《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思想家们从来都是站在文明赓续的高度看待美育。也正因美育对传承文化有重要作用,就更需要学校通过美育工作,引领我们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将我国优秀文化深植于心,彰显文化自信。这一层若是缺席,少年既可能不懂文物之美,又缺乏敬畏之心,便会有在文明古迹上刻下“到此一游”等荒唐之举,而贻笑大方。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将美育落到实处,需固本清源。某市新中考将音乐、美术并入应试轨道,对美的普及、教导做出强制规定,这可以说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之措。当然,加强中学生美育教育,也不应止步于学校教育、应试等,还应深入日常生活,扎根于文化沃土,用美灌溉,以美熏陶。
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让我们踔厉奋发,全面发展,求真求善亦求美,成就绝代风华、诗意人生!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扶志先扶智治穷当治愚hTtPs://WWw.WenANdAqUaN.cOM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扶志先扶智,治穷当治愚”。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扶贫必扶智。自“脱贫攻坚战”打响的那一刻起,我们便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决心,我认为:扶贫最重要的应该是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与贫困“作战”绝非垂拱易事,更非一夕之功;“脱贫致富”更不是单纯指物质富裕,衣食(一时)无忧。“人穷穷一时,志短穷一世”,贫困地区的人民,如果自身不能树立起战胜贫穷的目标和信念,不能拥有战胜贫穷的勇气和决心,其实,很难真正摆脱贫困,即便“脱贫”也会变成“暂时脱贫的假象”,很大程度上可能会“返贫”。所以,国家要“扶贫”,当先“扶志”。但是一个人的“志”既不会是天上掉落的,也不该是别人强加的,只能是在自己的认知水平、文化素养、生活技能提升后,对生活有了更高的希望和渴求时才会出现。这就需要先进行“扶智”。
扶贫就像治病,治病要除根儿。而“扶智”恰是除掉“穷病”病根儿的一副良药。
治穷先治愚,经济上的援助与支持只能解决一时的贫困,治不了穷根。摆脱贫困需要智慧,要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从单纯的物质支持转变为重视贫困地区人口的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让群众充分认识到掌握脱贫技能的重要性,提升群众的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才能真正实现脱贫致富。2023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但仍有个别贫困户等着政府和社会的救济,为什么?有一句话叫人穷志短,只有让贫困地区的人民掌握了自己改变生活的技能,拥有了自己创造财富的可能,才算是真正对于“穷病”有了自愈的能力。“知识改变命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唯有“扶智”才能真正救治顽疾般的贫困,否则就会出现“扶贫扶贫,越扶越贫”的怪象。
教育不仅仅是国之大计,还是阻断贫困的最佳利器。
知识改变命运,技能创造人生。覃小丹是海南省农村的一名普通女孩,因为家境贫寒,早早辍学。也许,她的未来也会像村里的先辈一样,也会像笑话里说的一样“放羊生娃,生娃放羊”。然而,国家的“扶智”政策,改变了她的命运轨迹。覃小丹幸运地成为了海南省经济技术学校开设的“扶贫巾帼励志中专班”首届入读的学生之一。“(这)真的是我命运的转折点”,覃小丹如是说。现在的海南省已经有8000多名女孩重新走进学校,获得教育,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贫困的命运。甘肃武威代乾教学点在政府的帮助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更多的贫困孩子有了上学读书,接受教育的可能。扶贫不仅要让贫困人民站起来,还要让他们走得远,飞得高。
所以,要想治穷根,首先应当让穷困地区的孩子上学,国家和政府应想办法兴办学校,调配最好的师资,让那些贫困曾盘踞的角角落落充满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唯有青年一代自立自强,奋发读书,才能彻底走出贫困的泥沼,所以我方坚持“扶智比扶志更重要”的观点。
独上高楼,规划人生路
同学们:
大家好!本次国旗下讲话,我发言的题目是“独上高楼,规划人生路”。
毕淑敏散文《写下你的墓志铭》中,一位腼腆的男孩子写下自己的墓志铭:这里长眠着一位中国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有一个男生说:“我的墓志铭上会写着——我笑过,我爱过,我活过……”他们在风华正茂的芳华,写下墓志铭,其实就是规划人生,设计未来,时时砥砺自己。
人生不可彩排,清晰明确的规划,才是书写人生华章的如椽大笔。
就像鲁迅,仙台学医,深感民族积贫积弱,意识到医人不如“树人”,于是毅然决然弃医从文。正是明确清晰的人生规划,使文坛从此诞生一位巨擘,民族何其幸也!毛泽东雄才大略的一生,其实早已从“人生何处不青山”的誓言中出发,早已从橘子洲头的闻鸡起舞、击水中流中勾勒,早已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初现宏图。习近平的家国情怀,同样在梁家河的知青岁月里萌生,从燕赵大地(河北正定)的田间地头、民生桑麻中经纬,从福建的风尘跋涉中激扬升华。
那么,我们中学生,怎样规划人生呢?尤其是作为即将毕业的高中生。
听从内心的召唤吧。湖南女孩钟芳蓉,敦煌的飞天,唐人的霓裳,宋人的衣冠,洞窟里的经卷,就是他此心安处。有了清晰的人生规划,她将对考古学的兴趣,涵养成“为往圣继绝学”的高远、卓绝的志趣,从此衣带渐宽终不悔,愿将一生献宏谋。我们可以预见,日后,纵是跋涉于戈壁,风餐露宿于大漠,她将笃定前行,决不见异思迁。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一定会在考古学方面苦心孤诣,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听从国家的召唤吧。
2023年1月13日,“时代楷模”陈俊武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召开。70年来,中国从依靠进口“洋油”发展成为炼油技术强国,陈俊武功不可没。时至今日,已经93岁高龄的他依然出语坚定:“科学家的责任,就是始终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年轻的我们,在人生规划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完美,还要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要将目前的学习,和日后的专业、就业“对接”、融入到对自身价值、家国天下的深沉思考中。
“素以为绚兮,绘事后素”,人生就是一匹素绢,决不能信笔涂鸦;而应该胸中有丘壑,才能浓墨重彩,描绘人生的精彩画卷。
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浑浑噩噩的人生;人生应该有着清晰明确的规划和设计,然后凝望目标,心无旁骛,驰而不息,自然会到达无远弗届的远方。
谢谢大家!
提升核心素养,从我做起
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提升核心素养,从我做起”。
我们知道,随着社会的进步,“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读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国家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即中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然而,在某些地区、某些学校——就说我们学校吧,“抬眼不管班务事,埋头只顾狂刷题”的景象依然存在。远的不说,就在我们学校里,有的同学忽视体育锻炼,体育活动从不参加,运动会只作壁上观;有的同学漠视班级事务,班级活动总是找借口逃避,甚至认为班级活动就是班干部的事情。长此以往,这些同学只能成为“高分低能”的书呆子,距离国家倡导的“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何止十万八千里!这些同学,从小处说,无法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从大的方面说,是辜负了党和国家对人才的培养。
有同学可能会问,“提升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道理大家都懂,那么,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做呢?在此,我向大家提出倡议:提升核心素养,从我做起。具体来说,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坚持五育并举,注重体育锻炼。
同学们,“学业成绩诚可贵,核心素养价更高。”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全面发展,除了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外,还要加强身体锻炼。体育活动是别人的事么?你可知道清华的学生游泳不及格是不能毕业的;你的身体是别人的么?如果不是,为什么不让自己健康成长?古希腊奥林匹亚阿尔菲斯河岸岩壁上有一句格言:“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康,跑步吧!”同学们,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去跑步、去打球……
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不找借口,不逃避。
同学们,在参加各种班级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应主动体现责任担当,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在学校里,通过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和科技活动,养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同时能够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大胆组织、积极参加各种科技活动,在活动中享受科学探索的乐趣,激发科学创新的灵感,学会科学协作的方法,培养独创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品格。
同学们,作为“振华中学”的学生,我们应时刻牢记我校“提升核心素养,振兴中华民族”的办学理念,明确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锻造自我,砥砺前行,提升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培根铸魂谱华章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树立远大人生目标。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培根铸魂谱华章”。
同学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不屈不挠的坚守精神。
从“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们都以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挺身而出,勇于担当;从“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勾践到写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他们直面逆境,自强不息;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苏武到“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他们坚守初心,光耀千古。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屹立不倒、绵延不绝,就在于凝结了独特的文化追求和精神标识;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在历史沉浮跌宕中之所以愈挫愈勇、不断发展,就在于锻造了与时俱进、革故鼎新的文化共同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深厚根基,我们要培根铸魂,强健精神。
同学们,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面对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今世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哺育我们茁壮成长,我们更要坚定文化自信,树立远大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走向复兴的精神源泉。我们要不忘本来和初心,坚守本我,唯有如此,方能开辟未来,创新发展;唯有如此,中华文化才能永远绽放光彩。
同学们,我们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树立远大人生目标。
如果你渴望成为为国戍轮台的铿锵战士,那就请像陆游一样,“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如梦来”,忠诚爱国,敢于牺牲;如果你渴望成为悬壶济世、妙手仁心的医者,那就请像董奉一样,必能杏林春暖;如果你渴望成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那就请像孔仲尼一样,“当仁,不让于师”,“有教无类”,为天下育无数英才。
如果你在树立或实现人生远大目标时,遇到挫折,那么,请和老庄交友,苏轼谈心,“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随缘自适,豁达从容;或者品读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这些坚忍不拔、催人奋进的故事。我想,最终,你将释然。
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我们当效法先贤,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养料,涵养精神,培根铸魂,谱写青春华章!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的聆听!
用奋斗涤荡颓废,以昂扬取代躺平
各位同学:
大家好!
近年来,以“废柴”“葛优躺”等词语流行开来。甚至,曾以热评文化为特色著称的网易云音乐,因为出现大量消极评论,也被拉下水,被网友戏称为“网抑云”。这种以“丧”为特点的文化现象是青年人失去了进取心的表现之一。消极颓废、毫无目标的生活态度是我们不可取的,也是应该摒弃的。
同学们,我们要正确看待丧文化,用奋斗医之。
“你以为有钱人很快乐吗,他们的快乐你根本想象不到。”“有时候你不努力一下,不知道什么叫绝望。”“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有些人就生在罗马。”实际上,丧文化最早开始于青年群体排遣压力时的自我调侃和自我安慰。可随着丧文化的风靡,这种调侃被没有丝毫进取心的人当做挡箭牌,他们悠闲地在盾牌后面“心如止水”,“自我调侃”变成了他们不求上进的理由。诚然,内心与身体的懒惰才是这类人选择丧文化的本质。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艳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作为青年的我们,不应该整天拿着丧文化做借口而逃避奋斗,因为幸福全是奋斗出来的。
坚决摒弃丧文化,用昂扬进取的精神代之。
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陈独秀曾说:“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与其选择颓丧,不如选择积极进取。如果霍金选择屈服于疾病,那世界上就少了一个主宰自我命运的科学巨擘;如果和田一夫选择屈服于破产,那世界上就多了一个穷困潦倒的乞丐;如果苏轼选择屈服于贬谪的悲痛,那文学长河中也许就没了东波的踪影。
彻底涤荡丧文化,用正气取之。
在我看来,青少年理应让青春在拼搏中闪光。“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白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毛泽东说:“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历史留名者无不珍惜青春,用仅有的一次青春来拼搏,换后人生的无怨无悔。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必须要不停地逆流而上。年轻的我们,应该把努力变成一种习惯。面对生活的拍打,我们要多一份坚韧与进取。我们要用奋斗涤荡颓废,以昂扬取代躺平。
理性铺大道包容纳百川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荣幸作为代表在班会上发言,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理性之力铺人生大道包容之心纳百川之流”。
同学们,有一幅图,图中二人对一个数字是“6”还是“9”各执一词,不过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不能包容不同的观点罢了。我们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认为自己是对的,就认为别人是错的,对人对事少了理性的眼光、包容的态度。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客观理性之态度、包容不同之胸怀。对事,为理性包容;对人,是海纳百川。
同学们,理性即理事,理事彰其智,这是一种换位思考的睿智!
有了理性的思考和判断,也许图中的6、9之争会变为6、9并举,物理学史上沸沸扬扬大争了300年的玻尔之战,从牛顿到爱因斯坦,从汤姆逊到康普顿这一场动摇整个物理界,倾动所有物理学家的世纪混战,最终由玻尔提出光的波粒二象性宣布结束,结果一片哗然,一一波与粒居然共生,而量子力学也在双方的纠缠中得到了发展。由此看来,和生万物,同则不继。自然界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两边相同的树叶,甚至没有一片拥有相同两面的树叶,但他们都是树叶。我辈青年更应有这份科学的理性与情怀,少一点固执己见,多一些理性判断和换位思考。
同学们,包容即容人,容人见其仁,这是一种海纳百川的气概!
包容是文化之争的博采众长,是相争不下时的换位思考、换角度思考。古有齐桓公任用差一点将自己置于死地的管仲为相,除了心胸宽广,首先在于他能换个角度,站在齐国霸业的角度来考量人才,终成一代伟业、一代名君。包容之心,不仅是不计前嫌的容人之量,更体现为换个角度看人看事的理性清明。不仅表现在生活之中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包容宽厚,更体现在文化方面的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态度,有在科研领域借鉴国外优秀科研成果并用于发展自身的积极作为,拥有宽容之心,容下歧见方可纳百川。
同学们,理性包容,是一种治国经邦的格局!
当下,这理性包容已不再单纯的属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也包括国际关系以及国政的方方面面。中美关系僵化,美方单方面首先发起贸易战,《白皮书》言:“这种贸易行为美方是不理性的。中方在处理该事件时,考虑到从利益角度它该不该做,从中美关系来看它能不能作,一直保持理性分析。在生活中亦如此,多了理性的思考,站在别人的立场看问题,更显美德。有了包容和理性,还能助力人生铺展,描绘灿烂的人生画卷,更能促进国家发展与和谐。
同学们,惟理性之光可以驱散无尽的认知黑暗!包容理性才能成长为成大事之人。
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完毕!
赓续红色基因再迈红色征途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在建党百年之际,很高兴与大家分享我的感悟与思考。我演讲的题目是:赓续红色基因,再迈红色征途。
从年仅15岁的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到18岁的陈祥榕“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无数仁人志士用生命让红色血液流淌,最终凝聚成华夏大地的熠熠星河。面对危难,不问年龄,只为家国。而欣逢盛世的你我,是否早已“觉醒”,心怀勇毅与担当?赓续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吾辈青年应承先烈之明志,续今朝之长歌。
赓续精神血脉,我们需要传承红色基因中那拼搏奋斗的勇毅豪情。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从“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的井冈山瞭望,到“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万里长征,一篇篇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记录下革命先辈不畏艰险的英雄意气。惟勇毅,得功成。而这份勇毅豪情正为吾辈青年所需,实现梦想的征程中,布满荆棘,我们需如革命前辈般矢志奋斗,越是艰险越向前,以个人之梦助力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赓续精神血脉,我们需要传承红色基因中那开拓进取的革新力量。
他们是如春雷初动般惊醒整个时代的青年,以笔墨为刀剑,引领没落的旧中国走向新生;是突破一切技术难关的创新思维,让东方红响彻云霄。当小岗破冰、深圳兴涛,当海南弄潮、浦东逐浪,改革开放的浪潮里,涌动的是“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革新进取。如今,我们更应积淀过往的精神历练,勇进取,敢创新,擎画新梦的宏伟蓝图。
赓续精神血脉,我们需要传承红色基因中那热血丹心的家国情怀。
赤心事上,忧国如家。那稚气未脱便与侵略者斗智斗勇的孩童;那冲进枪林弹雨决一死战的百万雄师;那跨过鸭绿江、护得山海平的志愿军战士;那“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戍边烈士……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段段厚重的历史,镌刻进民族的脊梁,融汇进民族的骨血,诠释着中华民族最真挚的拳拳爱国心、殷殷报国情。这红色基因里的家国情怀源远流长,流淌进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任何时刻,我们都应心怀家国,融入时代洪流,心系“大我”,当每一个“了不起”的你我都在挥洒热血,赤诚报国,必将汇聚成伟大中国的磅礴伟力。
历史已然远去,红色基因却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中得到别样的阐发。从革命年代“甘将热血沃中华”,到建设时期“地动山河铁臂摇”,从改革开放“横下一条心,勇敢往前走”’,到新时代“幸福是属于奋斗者的”,发展变迁的是红色基因的时代诠释,始终如一的是拼搏奋斗、开拓进取、忧国念家的精神内核。
而今,时代的炬火已传到你我手中,当汲取前辈的精神动力,开创海晏河清的盛世图景。心系奋斗、破旧立新,热血滚烫、护我山河。漫漫长路上,且看我辈赓续红色基因,再迈红色征途!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学习先贤利家国,完善自我重践行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学习先贤利家国,完善自我重践行。
我欣赏游刃有余的庖丁,也佩服运筹帷幄的张良,但我更敬佩的是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挺身而出、凭借自己洞若观火的眼光和能言善辩的口才说退秦君、勇纾国难的烛之武,他是值得我一生学习、追寻的榜样!
烛之武有在机遇来临前不断充实自己。一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道出了他多年不受重用的愤懑和情不自禁的委屈!但是他没有忘记的是不断努力、充实自己,随时等待机遇的到来。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过不被理解的经历?可是在委屈和牢骚之外,你有没有想过自己是否已有充分的准备,能随时迎接属于你的高光时刻?如果没有,请你耐下心来,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增强积淀,记住那句老话——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烛之武有在国家危难时深明大义、勇担使命的勇敢。面对国家危亡的局面,烛之武慨然“许之”,是植根于心底的爱国情感,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意识,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巨大勇气。我们可能没有像五四、革命时期的青年人那样可以为国家、民族的命运“抛头颅、洒热血”的机会,但只要你有足够的勇气,至少可以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使命,哪怕只是做出力所能及的一点小事。疫情时代,你有没有勇气像无数志愿者那样为疫情防控出一份力?洪水肆虐,你能不能像于逸飞一样勇于担当、为救治被困者耗尽体能?能不能像上海的河南籍大学生一样及时搜集、发布求助者和救援信息的对救援工作的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的“救命文档”?生活中,哪怕是举手之劳,也可能汇聚微光,烛照黑暗,值得我们鼓起勇气,努力践行!
烛之武有不卑不亢、侃侃而谈的从容和层层深入、切中肯綮的智慧。不难想见秦国君臣那盛气凌人的姿态,秦军大营那剑拔弩张的气氛。但是烛之武毫无卑躬屈膝、摇尾乞怜的奴态,而是不卑不亢,侃侃而谈,讲明利害,层层深入,从根本上动摇、瓦解了秦、晋联盟。他紧紧抓住秦穆公趋利避害的心理,一句“阙秦而利晋,唯君图之”轻描淡写地结束了游说,却收到了“秦伯说,与郑人盟”的结果,怪不得古人盛赞烛之武“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言语智慧!同学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当今时代,有头脑、有思想、有智慧、有口才,是助你成功的“秘籍”,我们要成为像烛之武一样的“四有”新人!
以上三点就是烛之武带给我的思考和启发。庖丁的神乎其技背后是庄子的道家无为思想的折射,难免消极避世;张良的运筹谋略也只是为主子刘邦与项羽争雄,格局仍不阔大;而烛之武则代表着一个普通人拳拳的爱国之心,他的深明大义和当仁不让是其他两个人物所难以企及的高度,所以我最敬佩烛之武,我号召大家向烛之武学习!学习他的扎实笃定的积淀、当仁不让的勇气、从容演说的智慧!学习先贤利家国,完善自我重践行,当我们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时,也可以对烛之武等先贤自豪地说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吃苦”方成“人中人”
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传统社会的人生信条,这里所说的是“苦中苦”,乃是指人生之重大磨练。这句话放到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只有尝尽人生磨练之苦,才能成人。
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常常要吃三种苦:第一种是自律之苦,这是一种毅力之苦,只有达到高度的自治、自律,还有毅力的苦,做事情才会无往不利。第二种是独处之苦,所谓独处之苦,就是寂寞之苦,寂寞地读书,学习,成长,在寂寞中不停地锻炼自己。第三种苦是思考之苦,就是吃脑力苦,无论你学习什么,都要用心去思考,甚至是殚精竭虑。只有这样,我们走上社会,才能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那么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这是传统社会的人生信条,很多人不甘做普通人,不愿过平凡的生活,一旦成功,便自命不凡。就像《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和周进之流,一生匍匐于科举制度之下,苦读大半生,考上了,便进入仕途,成为脱离民众,甚至欺压民众的“人上人”,考不上,便沦为孔乙己那样的社会多余人。吃苦是对的,但吃苦的目的却不值得推崇。
育才学校的学生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下人”。
“人下人”怎么理解,可以理解为能吃苦耐劳,从基层做起,锻炼人生能力的人。这样理解当然可以,但是有“人下人”,就有“人上人”,但是让吃苦的人居于人下,让什么样的居于人上呢,让不吃苦的人居于人上么,这就更没有道理。有句话说得好: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是有人在负重前行。仔细一想却又令人不解。负重前行,甘做“人下人”当然应该歌颂,但若是为不劳而获的“人上人”负重前行,公平么?生而为人,谁没有对这个社会的一份担责呢?谁是“人上人”,谁又是“人下人”呢?
陶行知老师说:“我们是劳苦大众中的一员,我们都应该是‘人中人’。”
这话说得中肯。在理想的社会中,无所谓“人上人”,“人下人”,人都是平等的,这正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礼记·礼运篇》中所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既然天下为公,人也就无所谓上下,都是其中的一员,每个人都担着自己的一份责任负重前行,就像55颗北斗,每一颗都有自己的作用。这样的人才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人。
“吃苦”方可“成人”,成为适应社会发展,对社会有用的“人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