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双减”政策下语文新课标的实施
一、更新教育理念、立德树人并举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有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和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探索树立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基础性,使学生初步学习,学会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构建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二、践行新课标理念,重视阅读教学
新课标的课程理念包含以下几方面:(一)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育人功能。(二)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三)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四)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五)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拓展性学习任务群便是其中一个环节,也是初中生语文学习能力提升的关键。这其中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整本书阅读。这一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定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制作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如七到九年级第四学段的学生,可以阅读革命文学作品,如《红颜红星照耀中国》等体会、评析革命领袖、革命英雄的爱国精神和人格魅力,独立阅读古今中外的诗歌中、长篇小说、散文集等,文学名著如《朝花夕拾》《骆驼祥子》《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根据阅读进度完成读书笔记,针对作品的语言、形象、主题等方面的话题展开研讨。
三、立足学生实际,规划未来教学
结合新课标要求,在下学期的语文课外名著《红星照耀中国》和《昆虫记》阅读上,计划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立足课本,随文落实。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外阅读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因此,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适时向学生推荐名著。这样,课内与课外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和〈山海经〉》之后,由两文自然引出《朝花夕拾》,让学生探寻鲁迅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反复阅读,领会文章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精妙的笔法。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的同时,可进行引导点拨,将阅读导向课外。
(二)科学规划,全程引导。阅读整本名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没有科学规划就收不到良好效果。有些名著篇幅较长,内容艰深,学生会产生畏难心理,影响其阅读的积极性。因此,学生必须确定合理的阅读时间和进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推进阅读。在阅读时间和进度上,要求课内课外相结合,每周安排一节固定的阅读课,其余的利用课余时间自我阅读,星期天和寒暑假也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各人根据情况采取精读、略读或浏览的方法,一天读15-20页左右,长期坚持下去,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养成,阅读目的就能达到。
(三)方法指导,检查落实。指导学生用朗读法、诵读法、精读法、速读法、读书笔记法等多种方法阅读名著。如读书之前先翻翻前言、后记和目录,对书的背景、作者和大致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略读和精读相结合,做读书笔记,可以写摘要,作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画思维导图、写心得体会等等。不同类型的书,要介绍不同的阅读方法。老师必须制定出一套检查措施,督促学生坚持阅读。定期检查读书笔记,了解学生阅读书籍的内容、种类、数量,并指出笔记的优缺点,明确努力方向,使名著阅读能持之以恒地有效地进行下去。
(四)多种活动,分享成果。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来营造快乐的读书氛围,让学生体验到更多的阅读快乐,如读书汇报会、诗词朗诵会、课本剧表演、名著知识竞赛、手抄报、优秀读书笔记展等。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起到监督的作用,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检测他们阅读的效果。通过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语文课外阅读,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语文知识,初步具有良好的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也将为其他科目的学习和自己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023版新课标中凝练了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彰显了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我在学习过程中深刻理解了“学科融合”,学科内融合的教育理念,通过树立“大单元语文观”,打破“跟着教材、课文走”的局限,从而建立学生系统的思维方式,体验知识之间的联系。跨学科融合,语文学习从书本延伸到书外,建立学生系统的思维方式,体验知识之间的联系。并由此构建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因此,教学应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与交流,参与文化体验,从而进行文学性阅读与写作。
随着新课标的正式发布,核心素养越来越深入人心了,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会以更加敬业的态度反思教学中的问题,不断探索新的有效教学方法,以求给学生带来更高质量的学习体验。
精准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有助于优化初中语文课堂结构,帮助教师改变教学策略,是语文核心素养真正落到实处的途径之一。
初中语文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内容的设计缺乏层次性
从当前的教学情况来看,语文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往往是按照教材编选内容的顺序安排教学课时,这样安排教学内容虽然也能够完成语文教学计划,但却使语文教师教学内容的设计缺乏层次性。具体而言,这样安排教学内容,只是机械地完成了授课,而缺少对语文知识的模块化与系统化梳理,也缺少对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教学内容的设计缺乏层次性是精准教学应当着重解决的问题之一。
语文课堂的学生参与程度较低
从教学实际来看,尽管语文这门学科是一门较为感性化的学科,但是,在语文课堂上很少有学生愿意跟随老师的教学思路积极回答问题。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语文教师也很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老师互动,因此在“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下,初中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越来越低,他们的课堂参与度也会随之降低。因此,精准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应用时,还应考虑到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这一情况,提升师生互动环节的精准性。
难以达到教师的预期教学效果
从教学实际来看,一般来讲,教师在授课之前都会根据教学计划写好教案,语文教师也不例外。每一份教案中不仅包含着教师的教学计划,还涵盖着教师的预期教学目标。比如,在进行《孙权劝学》这篇文言文教学时,教师的教学目标一定包括学生认知与掌握文章的意思,和体会与感悟这篇文章的内涵这样两方面内容。但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能引导大部分的学生达到“认知与掌握文章意思”这一个教学目标就已经实属不易了,由此可见,这也是精准教学应当注意的内容。
精准教学应用的有效实施策略设想
提升对模拟授课的重视程度
精准教学首先对教师的课时安排准确性,以及授课的流畅程度提出了要求。但从语文教学实际来看,大部分情况下语文课堂的“拖堂”情况,并不仅仅因为教师的教学进度安排不合理,而是与学生的课堂表现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为了达成精准教学的要求,语文教师不妨细化教学内容,站在学生的角度考察教学计划的可行性,对课堂教学效果先做出合理的预估。在此基础上,语文教师便可以模拟授课,计算各个板块的授课时间和授课总时长。此外,为了提升语文教师对授课速度的掌控力,语文教师可以反复进行课前模拟,并且还可以在模拟中发现授课中的不足,以提升授课的精准性。
巧用信息技术提升授课的精准性
语文教学的精确性不仅包含教师对教学时长的精准把握,还包含语文教师对授课内容以及育人目标与现实的精准把握。因此,一方面,语文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多方整合教学资源,扩展语文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教师同样可以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提前下好影视资料和朗诵资料,在扩展学生语文知识面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语文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口技》时,语文教师可以提前搜集与下载口技表演者的表演视频,并将该表演视频作为导学内容,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口技》,提升课堂专注度与学习效率。
借助微课堂追踪学生的课后学习
精准教学理念还要求教师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精准性,因此,由于良好的学习效果离不开科学的学习习惯,所以语文教师不妨借助微课堂追踪学生的课后学习情况。一方面,语文教师可以与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并在家长群中布置当天的作业。另一方面,语文教师可以在微课堂中录制好介绍语文知识的小视频,以供学生自主学习。当然,为了保证有效的效果,这需要家长参与到学生的自学中来。语文知识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点一滴地积累。因此,语文教师不仅可以在微课堂中与学生分享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也可以与学生分享相关作家的资料、语文常识等内容,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这样一来,便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课后复习的好习惯,长此以往,便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为教师,就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每次的深入学习都有收获和提高,今后我还会多多学习教育理论,充实自己,让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学习了《新课程标准》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新课程标准》强调: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务必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潜力为核心,是语文潜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职责感和使命感、构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潜カ,培养学生的创新潜力和综合运用潜力。透过学习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一、提高自身素质
转变传统的教育。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有三个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带给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教师将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因此,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务必理解继续教育。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理解,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
二、认真学习新课标
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透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潜カ,用心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潜力。
三、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善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用心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理解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用心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四、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式
新的语文教材将努力贯彻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方面会做出许多有益的探索,而不再像过去那样把学生看作“空的容器”,对学生灌输知识填塞容器,而是认可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指导他们逐步构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来不断地调整学习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忙他们构成以潜カ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透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要为学生留有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有机会透过联想、推理和归纳等思维活动用语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得经验,增强自信,提高潜力。教学中我们还要用心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其它学习资源来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帮忙学生独立指定具有个性的学习计划,并根据自我评价不断修正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逐步把学生塑造成为自主学习者。
五、在教学中要建立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评价体系
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建立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同伴、教师以及家长共同关注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构成性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提倡构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以构成性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他评与自评相结合,以自评为主;综合性评价和单项评价相结合,以综合评价为主。
在实践工作中,应不断总结反思,经常撰写教学日记、教学案例、教育随笔、教学心得等;并和同事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用心探讨,总结经验,用心推广,时代赋予我们的是机遇、是挑战。我们要不断学习,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时方七月,绿树阴浓。
培训共成长,不负好时光。
2023年7月2日-3日,在宋东魁名师工作室的统一安排下,我参加了“课标引领·评价导向·案例示范——六大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网络直播学习,观看了北京师范大学张秋玲教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的宏观变化》、清华附中张彪老师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理念与教学实践》、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赵岩老师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理念与教学实践》、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研究所赵宁宁教授的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的学业质量标准解读》等老师的直播课。通过培训学习,我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张彪老师所讲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理念与教学实践》,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下面就“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谈几点感悟。
“语言文字积累和梳理”是一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的学习任务群中排在第一位。“语言文字积累和梳理”学习任务群贯穿了语文义务教育的四个学段,并明确了目标:“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主动积累、梳理基本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律,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基础。”
张老师从四个方面分析解读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理念与教学实践:
第一,强调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重要性”。列举教学实例,从高雅表达、口语与书面语、积累与运用等方面介绍这个基础任务群重要性。告诉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语言文字的积累、梳理、运用,以及灵活转换,需要关注,需要重视,需要强化。
第二,分析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内涵”。分别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是学习内容重汉字。关注“汉字”这个语言最小单位,分析字形,掌握结构,深挖内涵,梳理演变,感受汉字的魅力。语文教学遵循“由字组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文”循序渐进的过程。众多实例,从分析“字的构成部件”、形声字、有趣的灯谜、对联等方方面面,通过生动有趣字词讲解,告知我们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决不是一个枯燥无味的过程,它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小点,带着学生在生活中徜徉、沉浸、感受和享受的体验。
其次,学习形式重整合。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字源去探究,关注意象去解读;关注字形词性,关注情感抒发,关注一语双关,关注创新表达,关注音韵平仄,关注内涵文化。这样结合起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灵动起来,语文课就不会是昏昏欲睡的课,而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是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
另外,学习标准重提升。我们培养的是学生灵活巧妙的运用语言文字,所以学习标准我们注重的是提升,提升的目标是:准、活、巧。
最后,学习过程重运用。积累与梳理的目的是运用,积累材料和经验形成语感;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特点;掌握语言运用规范;感受文字的内涵。学习的过程要侧重于运用,通过练习掌握运用的规律和规范,形成语文能力。
第三,设计“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教学策略”。实践性策略强调在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验证。情境性策略要求基于生活体验来进行教学设计,在具体语境中进行学习。真实性策略根据真实的生活情境、虚拟的真实境地进行设计,真实是学习的基石。
第四,制定“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设计原则”。知识性原则侧重知识的积累,关注语言文字的内核,聚焦表达的最小单元,任务群设计有语文根基。任务性原则侧重活动开展中完成任务,学生投入精力与智慧完成任务,任务难度要适当适度适合。关联性原则明确指出,任务群是多项任务的集合,是有关联的任务整体,不是散点,所有任务指向学习目标,聚焦学生能力提升。
通过对“语言文字积累和梳理”学习任务群分析研究,重新认识语言文字在语文课程中的价值及地位。语文教学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真实、真正落实语言文字的学习,充分发挥其基础性功能的作用。
工作室里每一位老师全身心投入到培训学习之中。聆听专家讲座,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深度;既有暖心的温度,又有生命的厚度。对老师们来说是一场教育上的精神盛宴。
相信通过此次培训老师们定能学有所获、行有所成,向着学习型、研究性、专家型的老师坚定前行。
一路同行,教育路上我们不负每个当“夏”。
2023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区教研室组织的暑期小学语文教师培训。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但培训所给予我的启发和经验却是一笔永久的财富。一些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教师以鲜活的教学课堂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们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现将透过本次培训后我所获得的点滴体会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一个成功的教育者,首先是一个善于自我更新知识的学习者。教师的知识更新包含了两个层面的资料,一是打破,二是重建。即打破传统的、陈旧的甚至是落后的教育理念、理论和教学的方式、方法,建立起一整套全新的、科学的、先进的、合乎时代潮流的教育思想体系。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有时会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理解,也能一时地掩盖教师新知识的不足,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缺乏知识的教师,仅靠那点旧有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潜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这时旧有的教学经验就成了阻碍教师教学潜力的发展和提高的障碍。所以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用全新的、科学的、与时代相吻合的教育思想、理念、方式、方法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的潜力。把机会交给学生,俯下身子看学生的生活,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会交给学生,他们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学习的过程,教师也就能够自如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怎样调动儿童的“思维参与”呢这次培训的专家让我认明白,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他们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手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质疑、交流。教师应当让学生充分思考,给他们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
两天的培训,留给我的是心灵的撞击,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牛顿以前说过:“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这些成功的经验为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缩短了探索真理的路途。
在2023年7月3日和4日,在平顶山市宋东魁市名师工作室的组织下,我们进行了”课标引领·评价导向·案例示范——六大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网络学习研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六个方面的内容。各位专家从六大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理念与教学实践作为重点,向大家进行了解读。
1。新课标要求学生增加阅读量,培养阅读整本书的习惯,每一学年要阅读两三部名著。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碎片式阅读,但完整阅读仍然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最好的方法,完整阅读既可以增加知识量,又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语言概括能力。作为老师,更应该帮助同学们爱上读书,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2。今年语文课程的主题与载体主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强师计划中的基本原则里也明确强调,要把功夫下在教师成长内驱力培养上,要让教师真正懂得自己从事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我们教育的本质属性。培养后代成人成才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赓续红色血脉,使红色江山代代相传。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做好表率,带领孩子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根据课标要求,老师要在课上多援引关于爱国的先进事件,让学生阅读爱国文献,组织观看《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一类的节目。在引经据典时,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站在中国立场,面向世界,用中国语言讲好中国教育的事,多一点教育自信,多一点自主思考、积极创造。
3。要加强自身师德建设。《强师计划》中的第一条原则就是“坚持师德为先”,第一句就是;“把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好老师,就应该要有理想、有道德、有教书育人的真本领,坚持党的领导。为应对时刻变化的课表要求,老师们可以定期去交流培训,丰富自身知识,学习多种教学方式。
本次线上直播网络研修活动,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机会和平台,助推了工作室教师2023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理解、体会和实践。今后,宋东魁名师工作室将继续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引导成员们在学习培训中逐步更新理念,在教学实践的点滴成长中收获沿途的美好风景。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
2023年4月,新的义务教育课程课标(2023版)已于2023年4月正式公布。起始,我从各级媒体平台上搜集相关信息,从《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2023版)》两个大块进行粗浅浏览。初步明白了“国家课程标准”的内涵。
本次新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的改革,对于我们一线教师而言,既是一种压力,又是学习提升业务素养,更新育人理念的机会。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深度学习,系统学习,结合所任教科目、学段进行融合学习,进而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探索,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通过对新课标的认真学习,结合相关材料及专家专题报告,下面我简单梳理一下,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一、突出核心素养,强化课程育人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而这四个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是一个整体。这其中语言运用是其他三个核心素养的基础,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学生学习文化的积淀,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语言文字是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结合现当代社会实际状况及出现的各类“特殊事件”,不得不再次将“文化自信”根深于学生心中,文化自信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也是本次新课标课程目标核心素养内涵的首位,要培养学生通过语文学习,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
本次新课标在课程设置上也做了严格的规范。课程的开始必须要具有育人功能,突出时代性,关注新发展,精选文质兼美的作品,重视价值取向,同时根据国家“双减”政策的要求,在新课标中,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味,多途径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注重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和整体性的评价,多元化评价。
二、优化内容设计,注重学业质量
从第四板块课程内容设计来看,本次新课标课程内容主题与载体形式主要是从三大主题: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革命文化;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上,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分三个层面设置了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为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任务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二层是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共三个任务“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三层是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共有两个任务“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根据学段特点,学习任务群安排各有侧重点。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依据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四个学段,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文字运用情境,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描述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体现学段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尤其注重了学生实践性学习的考核,在课标中要求第一学段学生能愿意整理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向他人展示,乐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学习所得,在第二、三、四学段分别都阐述了善于分享、善于实际生活的表达,紧跟时代步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三、高效落地实施,全面创新改革
自今年4月宣布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以来,全国各地全面开花,国家层面上组织专家进行线上宣讲、解读,各省市区县组织社会组织或教育相关部门进行专项辅导、学习,要求教师要准确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把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的相关要求,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
语文教师也要将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坚持终身学习,努力提升专业素养,定期复盘,通过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多种途径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创新教学方法,跨学科融合,玩转课堂,向学生传授适应新时代、适应未来社会的科学知识,让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代代相传,脉脉相通。
孔子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义务教育课程课标(2023版)今年9月将正式实行,相信通过学习,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很大收获与进步,成为教学领域的行家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