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课程标准聚焦核心素养,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强化课程育人功能,在课程内容结构、学业质量标准等方面均有创新举措。研读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主要有以下心得体会:
一。本次课程标准修订改革重点:
1、强调素养导向,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遴选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推进考试评价改革。
2、优化课程内容组织形式,跳出学科知识罗列的窠臼,按照学生学习逻辑组织呈现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主题、项目、任务等形式整合课程内容,突出主干、去除冗余。
3、是突出实践育人,强化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强调知行合一,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让认识基于实践、通过实践得到提升,克服认识与实践“两张皮”现象。
二。保证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思想性
1、细化培养要求,明确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
2、是充实更新课程内容,结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和决议,对课程标准做了进一步充实更新,补充了有关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等内容,规范了有关表述。
3、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精选学生听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标志性成果、突破性进展和普遍性经验等,让学生感受体会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及新鲜经验。
三。注重学段有机衔接
课程实施不能用割裂的方式,要“关注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强化教材学段衔接”。新修订《标准》特别注重学段衔接与科目分工,注重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依据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进行课程一体化设计。
“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教育教学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间的衔接,提升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循序渐进地奠定基础、做好准备。
为此,课程实施中,要力避“铁路警察思维”把教育教学的所有元素统筹起来,对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水平科学研判,靶向精准、有效融合。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以新课标为导向,注重教学改革,所授课程形式按照新课标要求去做,上好道德与法治这门课。
韩震教授在此次研讨会上特别强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具体课程内容目标相协调。首先要基于课程本质,凝炼核心素养,对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三维目标进行全面整合,呈现课程目标新模式。
思政课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坚持“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
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作为未来的思政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强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进一步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效。
本次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基于五个方面核心素养选择和建构主题,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范围作为暗线,在明线上突出了道德与法治的基本内容,除了国情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入学教育六大课程主题,更是强化了中华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有机融入国家安全、劳动教育以及信息素养、金融素养教育等相关主题,让教师在下一步教育教学中活动中有了方向引领,自己真的是收获匪浅。
作为一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要真正做到创新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育人质量,重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课堂吸引力。
自己也清楚了学生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我们的课堂必须围绕核心素养展开,突出素养导向,基于核心素养设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开展教学实施。
同时,进一步扎扎实实提升个人的专业成长,注重教育教学研究关注教育生态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全力探索核心素养落地的实施路径创设适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年龄特点和行为特点的育人模式和课程体系,给学生营造生命自由成长的空间,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8月19日矿区教育局组织全体道德与法治教师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培训学习,主题为《用新课标精神指导课改实践》,内容围绕2023版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的解读与落地进行,我感受颇多。
主讲人xx市教研室教研员石慧萍老师从2023年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的变化切入,探讨了双减政策下义务教育阶段各科在考试与教学中的新变化和新要求,接着介绍了2023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的变化,随后深入而系统地剖析了2023版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结构、逻辑与变化要点,让参会老师都对新课标有了一个全新、清晰而准确的把握。下午,石老师又对新课标的课改实践进行了详细指导,石老师用两个清晰的案例为我们展现了如何将课标要求落实到日常的备课工作中,如何进行单元设计,以及大单元教学、项目化研究、情景化教学应当避免的形式主义倾向,真正踏实地钻研如何将课改精神落实到每一天的日常教学当中。
通过培训,我深深认识到2023新课标的改版对今后的教学与考试提出了新的导向与要求。与旧版课标不同的是,新课标以系统而清晰的结构与方式让我看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清晰体现,并且以直接而具体的教学建议的方式引导教师如何将素养目标、总目标、学段目标、学业质量目标切实有效地落实在每节常态课中。我深切认识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思政课真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它所具有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所提出的教学建议明确要求教师需要及时跟进社会发展进程,及时搜集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时事,随时关注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在课堂中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又需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呈现这些素材。在教学方式上,教师需特别注意按照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原则进行,既要使用激发学生兴趣的素材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领会,又不能放任自流,而要在思考中对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加以规范和引导,其中需特别注意自己的案例选取和措辞的政治准确性,需要正视学生的困惑与疑问,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结论、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潜移默化中达成培养学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的素养目标,在灌启结合中辩证地呈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统一。这对教师的教学功底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我深切感受到教师任重而道远,我自身必须通过不断学习和成长才能不断适应和达到新时代对教师提出的高要求,才能肩负得起立德树人的重任。在教学形式上,新课标更加注重案例教学和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教学,强调校内外相联结,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为适应新课标的变化与要求,我必须要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密切关注党和国家及社会的重大时事,搜集正面、紧扣时代主题、反映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第二,在教学日常中认真研读新课标要求,尤其是素养目标、总目标、学段目标和学业质量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扎实将其落地;第三,在教学日常中需特别注意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第四,要扎实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学习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灌启结合的原则,给予开放性,同时还要锻炼自己解决生成性问题,并且在开放中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立场和结论的能力,练习收放的尺度,逐渐能够越来越收放自如;第五,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探索与研究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教学,尽量将碎片化的知识以符合学生认知和生活实际的方式形成一个体系,尝试给学生呈现一片森林而不只是一棵树木,在活学活用中下功夫。
未来的道路任重而道远,今天的我们应当鼓足干劲、加油前行!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韩教授从课程设置的紧迫性,必要性,以及编写的要求理念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地解读,对于我们思政课教师丰富教学内容,创新育人模式,同时提升教育素养准确研读新课标有非常大的帮助。李晓东教授关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培育的报告更加深入地详细地阐述了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落实核心素养的问题,小学阶段打好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管理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增强自身价值,应对复杂多变的局面,同时要遵守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的统一。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新时代新形势下,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道德与法治老师,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是必经之路,为此我反复研读了2023年《道德与法治新课标》,有下列点滴体会,掩卷记录,深思待续。
01
找准新变化,明确新方向
首先,关于课程方案,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设置,细化了实施要求。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要求,调整了课程设置,将小学原有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的思想品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了一体化设计。同时增加了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了具体要求。可见道德与法治课的系统性、科学性、普及性、实践性、人文性不断增强,落实立德树人、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势在必行。
其次,关于课程,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设立了跨学科主体学习活动,加强了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这就进一步明确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方向性,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再次,关于课程理念,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我总结了以下四点:1。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核心。2。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3。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4。让教与学根植于儿童的生活。可见立德树人的根基在于儿童的生活,这就为我们的备课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02
把握新理念,运用新方法
首先,研读新理念,道德与法治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其中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政治认同包括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家国情怀。道德修养包括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法治观念包括宪法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守法用法意识和行为、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健全人格包括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友爱互助。责任意识包括主人翁意识、担当精神、有序参与。面对这些新理念,新课程标准有把每个学段需要达到的度,很明确的分割到相应学段。对于小学低年级阶段来说,我们面临挑战的是如何将新理念与具体课程相结合。
其次,面对新理念,作为一名专业老师,上好道德与法治课,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提升自我:1。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来严格要求自己。2。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注重课堂的民主性、生活化、多样性。让活动贯穿课堂始终。3。思想性和亲和力相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面对小学生,特别是小学1、2年级低段学生,要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入生活中,体现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上,潜移默化地将美好道德融入学生心里。
03
不断研修,深化认识
对于新课标的研读和领会,学习一直在路上,为此我提出以下疑惑:面对“主题式编排、生活化取材”的教材,我们对于教材的重组和系统化思想之间的矛盾,如何合理解决?
坚守初心使命,精研核心素养,愿我们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再谱写新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