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五融合五保障”路径,实现院系党组织建设质量创优
2023年年初,大连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批辽宁省首批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这对于刚刚完成换届的新班子来说不仅是荣誉,也是压力,交织着开展工作半年间的思考和实践,我和学院党政班子都想尽快找到一条符合学院发展实际的基层党建之路,用以解决当时“党建与业务两层皮”的现实问题。经过几次学习研讨之后,我们把“跟着走、照着做,守纪律、别犯错,做表率、践承诺”当成学院党建基本思路,并尝试围绕创建标杆院系“五个到位”的一级指标,在党建和业务相互融合的方向上大胆尝试,以期能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党建工作经验。
尝试在制度上融合,保障党组织领导和运行机制到位
院系一级党组织的会议很多时候都需要学习上级党组织的会议或者文件精神,为此我们率先出台了学院《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学习传达落实中央、上级和学校重要会议和文件精神若干举措》等相应制度。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的学习必须与实践相联系,而且想要保障院系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必须赋予其议事决策权力,有了话语权才有了引领学院建设的决定权。学院党委制定出台议事规则,明确党的建设事项和干部队伍建设事项必须经由学院党委会审定。此外,还进一步明确了涉及学院发展规划和重要改革举措等重点环节,需要学院党委进行政治原则把关;涉及人才队伍建设和教师引进培养等重点人群,需要学院党委进行政治方向把关;涉及贯彻落实学校党委关于加强学院党的领导、党的建设的有关决策部署的具体措施出台,需要学院党委进行政治前置把关。至此,学院党委的党建引领有了抓手。
为了保障运行机制顺畅,我们还形成了学院《周例会工作制度》,例会根据议题内容分若干环节,即党委会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分项进行、依次召集、分别记录,固化学院党政联席会、党委会会议的议事范围。围绕年度重点工作推进计划,党政班子定期听取专题汇报,建立统一的专项工作推进表,明确工作问题清单,细化具体工作举措,实施工作进度的检查和监督。学院党委在学院重大项目推进和重要改革举措制定过程中找准了介入角度,用小切口融入了实际业务,进而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尝试在过程中融合,保障政治把关作用到位
2023年,中央出台《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高校院系党组织的主要职责,突出要求“应当强化政治功能,履行政治责任”。长期以来,我们围绕民族院校的特点,在“三全育人”和意识形态阵地建设过程中,注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教育引导师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五个认同”,严格执行宗教与教育相分离原则,坚决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向校园进行渗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了更好的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我们还以支部为基本,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定期开展涉及课堂教学等领域的意识形态风险点排查,重点加强师生网络阵地的监控和管理,并通过微信公众号积极开展正面的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工作。
政治把关具体到实际工作,我们重点把握了三个层面,一是针对党员干部,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将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教育和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列入党委会会议的首要议题,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研讨,在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上把好政治关;二是针对教师,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全面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育德育人能力,学院党委在教师引进、课程建设、教材选用、学术活动等环节上把好政治关;三是针对青年学生,组织优秀教师讲师团、大学生骨干宣讲团,常态化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网络巡礼和青年大学习行动,丰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考察内容,在组织发展过程中把好政治关。
尝试在理念上融合,保障思想政治工作到位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领导高校工作的具体体现,也是开展院系党的建设的主要抓手。学院多年的办学历程,积累了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相比较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我认为院系层面更主要的是要做好教师的工作。于是我们通过组织党员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抓在经常、严在平时,积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教师坚持更高标准、更高要求,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努力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做好表率、敬业修德、奉献社会。围绕推进“校园先锋工程”,针对学生考研、就业以及专业学习等问题,我们重点推进了“党员教授面对面”和支部对接班级、党员联系学生等党日活动,让教师行动起来,带动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同向发力。
为了让教育者先受教育,我们注重延伸教育载体,组织开展“行万里路、访百家亲”家访活动,学院教师分别前往新疆、广西、云南、内蒙古、吉林和贵州等地,累计召开家长会20余场,走访学生家庭百余个,建立了稳固的家校联系机制,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家。疫情期间,我们充分发挥领域内相近学科的协同效应,整合各学科团队的技术优势,成立了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工作组,并聚焦抗击疫情相关项目,共同开展科研攻关,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在病毒检测、新冠肺炎预防治疗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广大师生党员在实际考验过程中加强了党性锻炼,锤炼了过硬作风,进一步凝聚了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尝试在队伍建设上融合,保障基层组织制度执行到位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院系党组织要想将基层组织制度执行到位,必须要有一支既懂党建又能做事的队伍。我们第一个强化的是党支部书记这支队伍,学院党委支持班子中的党员全部担任支部书记,实现“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全面覆盖;支持辅导员全部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完成按专业设置学生党支部的构架。为了提升支部书记的党务工作能力,我们以建代培,按月发布学院《党支部日常工作细化分解安排》,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始终把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层层制定目标任务清单,压紧压实党建主体责任。
为了提高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学院党委还着力培养了班导师这支队伍,定期召开辅导员班导师联席会议,针对入党积极分子综合评价体系进行培训,明确了班导师在学生组织发展过程中的职责,详细讲解学生入党基本条件、综合素质、思想修养、现实表现4个一级指标以及政审推优、班导师鉴定等10个二级指标的具体要求,细化了发展党员25项工作流程,强化了班导师对发展对象政治标准审查的“入口关”。以此为基础,我们近年来积极推进“学生党员质量提升计划”,以政治标准为核心,稳步提升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占比稳定在60%左右,同时还实现了班导师队伍在学生党员入党后持续教育方面提供全过程助力的既定目标。
尝试在项目实施上融合,保障推动改革发展到位
在“标杆院系”培育创建过程中,受益于项目集群效应,学院先后获得了首批100个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项目、辽宁省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项目和全国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样板支部”项目。围绕项目建设,我们把疫情防控、学科专业特区建设、工程教育认证推进实施作为检验项目成效的磨刀石和试金石,在重大任务实施过程中设立先锋示范岗,一级带着一级干,干部做给群众看,让党员在攻坚克难过程中砥砺意志、锤炼党性,师生党员在学院建设发展关键环节的突出表现,让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在重大任务落实的第一线。
建设期内,基于党建项目和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学院学科建设实现跨越发展,教学科研工作实现新突破。先后获批生物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学位点,生物技术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通过教育部评估。生物工程专业荣获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生物工程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被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受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实现成果转化2项,科研总经费超过2000余万元。学院发展好,大家都受益,学院连续四年获学校“先进集体”称号,先后获得辽宁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校园先锋示范岗(集体)等表彰,学院还代表学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榜样引领时代,使命呼唤担当。院系党组织建设质量创优的路还很长,接下来我们还将以深化“双创”工作为契机,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进一步推进学院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民族高校办学定位、使命任务和发展方向,持续深化改革创新、转变发展模式、提升治理能力,不断破解院系党组织建设的难点问题,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释放发展活力,全面推动学院党建高质量发展。
强基固本筑堡垒,乘势而上开新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学生党建工作既要发扬优良传统,又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形势。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工程学院党委始终高度重视学生党建工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心怀国之大者,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筑牢政治根基,构建高质高效的学生党建工作体系;激发引领效能,打造善作善成的学生党建工作格局;突出特色示范,取得有声有色的党建工作成效,深入推动学生党建与学院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为服务国家战略、行业发展持续输出轮机智慧,贡献轮机力量。
筑牢政治根基,构建高质高效的党建工作理念
坚持围绕“1+2+3+N”工作理念,“1”即突出政治引领1个核心,“2”即强化党员服务中心与轮机微党建2个阵地建设,“3”即深化“党建与业务、教师与学生、高年级与低年级”3个融合,“N”即推进N个学生党支部建设子计划,通过实施“燎原计划”、“导航计划”等,不断提升学院学生党建工作质量。
提高政治站位,发挥政治功能,坚持1个引领。学生党建工作要坚持“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突出政治功能,强化政治引领。要求学生党员加强理论学习,要读原著读经典,学“四史”悟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思想水平。围绕政治引领“6”要素(即思想引领、问题引领、行为引领、服务引领、舆论引领和纪律引领),构建发挥政治引领作用体系。
强化党员服务中心与轮机微党建2个阵地建设。成立党员服务中心、建立轮机微党建平台是轮机工程学院党委面对新要求、立足新形势,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推进高校党组织育人的创新举措。同时,依托党员服务中心成立党支部,将学生党支部建设与学生党建社团相结合,以此将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党员中的先进代表汇聚在党员服务中心,发挥党员和积极分子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优势和特长,致力于传播学院党建文化,搭建有温度、有态度、有深度的党员教育平台,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好分析研判、集智攻关、合力破解,做好“主心骨”和“贴心人”,树立起“有困难找组织,有需要找党员”的鲜明导向。
深化“党建与业务、教师与学生、高年级与低年级”3个融合。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凝聚思想、引领工作,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准确把握党建与业务工作之间的关系,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健全融合制度,完善评价机制;坚持教师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相融合,建立教师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联学共建机制,通过跨支部联合开展党员学习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学习指导等活动,师生共同参与,形成师生之间党建与业务工作互动、学习资源共享的良好局面;坚持高年级与低年级学生相融合,创新学生党支部设置形式,以同一专业的高低年级纵向设置党支部,发挥高年级学生党员“传帮带”和示范引领作用。
激发引领效能,打造善作善成的党建工作格局
实施“燎原计划”。加强学生党员骨干队伍建设,将有格局、有情怀、有能力的学生发展成党员,将学生党员培养成有格局、有情怀、有能力的党员骨干。突出学生党员政治学习和实践历练,每年举办1期学生党员骨干培训班,每名学生党员每学期开展志愿服务不少于32学时。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每年开展1次“轮机最美大学生党员”评选表彰。加强学生党员服务中心建设,形成2-3个中心工作特色品牌,提升中心成员党建理论研究素养,提高服务学院党建发展和服务学生发展能力水平。
实施“导航计划”。加强学生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加大培养锻炼力度,多形式提升党支部书记的思想境界、党性修养、服务意识和工作能力。依托学生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每学期开展1次支部书记工作论坛,总结交流学生党建工作经验,评选推荐优秀党建工作案例。不定期邀请校内外党建专家,解读最新党建工作精神、分享优秀党建工作成果、指导党建工作实践创新,拓宽党支部书记视野。完善学生党支部书记激励保障机制,对于工作突出的优秀党支部书记,在评奖评优、进修学习中给予充分倾斜。
实施“强基计划”。进一步优化学生党支部设置,纵向设置研究生党支部,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纵向党支部中按年级(专业)设置横向党小组。选优配强学生党支部书记和党小组组长,本科生党支部书记由学生指导员担任,选聘优秀研究生党员骨干担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党小组组长和指导员助理(双肩挑)。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制定《进一步提升党员发展质量工作办法》,健全培养联系人工作机制,强化入党积极分子实践历练和志愿服务考核。
实施“创优计划”。突出党支部自身特色工作理念,加强“一支部一品牌”建设。推进党建精品项目培育,开展“八个一”行动,即每个学生党支部每年至少开展1个校级以上党建项目研究,形成1个党支部书记优秀工作案例,形成1篇优秀党建征文,申报1个党支部工作创新立项,申报1个优秀主题示范党日,申报1个优秀组织生活案例,拍摄1部优秀党建微视频,推出1部优秀情景党课。加强“轮机微党建”建设,及时宣传推广学生党建优秀典型案例,注重通过支部工作宣传强化党支部日常工作考核。
突出特色示范,形成有声有色的党建工作成效
坚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突出理念先行、方法引路,增强支部工作效能。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基层党支部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出现‘断头路’”。一方面,各学生党支部结合本支部设置特点和学生群体情况,提高站位、树牢核心,把准党建工作导向定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各自特点和优势,在“学院所需,学生所盼,各尽所能”上精心谋划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和创新做好新形势下支部党建工作的新理念。另一方面,各学生党支部按照“抓好基层、抓牢基础、抓实支部”的总体要求,围绕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活动的创新形式、教育管理党员的创新方法、落实支部工作典型内容等方面创新工作方法,进一步推进学生党支部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更好的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截至目前,全体学生党支部共形成13个工作理念和13个工作法,为各学生党支部建设谋篇布局,举旗定向。
坚持“培育特质,促进发展”——突出精选优育、严管厚爱,点亮品牌星星之火。一方面,创新设计“4C”学习法,助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轮机党员服务中心党支部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发现存在浮于表面、浅尝辄止的空心化现象,为引导全院师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进行党史学习,支部遵循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创新设计“4C”党史学习法。4C即comprehend:学习领悟党史事件的客观事实、相关数据及信息,强化对事件的感性认识与宏观把握;connect:以联系、发散思维解读事件,将事件放入历史长河去认识与理解,深挖事件因与果、是与非的内在逻辑;construct:通过学习史实,构建正确的思想认识与价值观念,升腾内心的情感认同,收获被激励、受鼓舞的精神共鸣,提升三观认识;continue: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促进自我行动,指引未来工作与学习。另一方面,发布“燎原计划”活动任务书,发掘支部党建工作亮点。为贯彻学院党建工作整体规划,落实“创优工程”中一支部一品牌的建设要求,发布“燎原计划”活动任务书,深入推进学院各学生党支部党建工作创新发展,进一步活跃学生党支部工作,发掘党建工作亮点,扩大党支部和学生党员的影响力,在“八个一”的基础上,固化主题党日活动,强化“固定一天”这个意识,引导党支部养成每月到这一天,就策划和组织党员活动;党员每月到这一天,就会想到要参加支部活动的习惯,将各支部的亮点工作、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通过党支部活动的凝练加以宣传和推广,使每个党支部都有几个叫得响、有影响、上档次的特色党支部活动。
聚“红色动能”促事业发展
东北大学冶金学院党委目前包括—现有4个党总支(3个教工及博士生党总支、1个本硕学生党总支)、53个党支部(21个教工及博士生党支部、32个本硕学生党支部),1031名党员(教工党员218名,学生党员813名)。
作为一名分党委书记,要不断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统筹思考如何通过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既要有常规实践,还要有品牌建设,既要有经验探索,还要有统筹思考——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如何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围绕事业发展这一关键,如何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保障作用;围绕教育质量这一核心,如何发挥党组织的凝心聚力作用,都是推进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的题中之义。
因此,冶金学院党委在工作中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理念,结合辽宁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建设“五个到位”的标准要求,深入实施“对标争先”计划,促进党对学院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日臻完善,学院师生奋力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思想共识进一步凝聚,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显著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更加凸显,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融合共进的成果不断涌现,实现冶金工程入选新一轮一流学科建设名单,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涌现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辽宁省劳模创新工作室、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辽宁省教书育人模范、辽宁省“巾帼建功标兵”1人、辽宁最美科技工作者等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
在具体实践中,通过凝聚四项“红色动能”,将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
领航“红色头雁”,在把标定向中深度融合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完善党委会会议、党政联席会议等议事制度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认真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决策部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学校党委领导下民主管理、科学决策、协调运行的治理结构不断完善,有力推动学院事业发展并取得显著成绩。
二是强化政治把关。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课程建设、教材选用、学术活动中把好政治关。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设覆盖4000余名师生的工作网,学院网站已发布动态近2000篇,官方公众号总关注人数8171人,推送图文3117篇,访问量突破85万次,充分发挥媒体矩阵作用,为事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三是守牢廉洁底线。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开展廉政宣传教育,增强师生廉洁意识,出台针对岗位聘任、职称评聘、科研经费使用、科研成果转化等各项工作的廉政建设制度,加大对事业发展中的重点领域、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的监督。
根植“红色基因”,在教书育人中深度融合
一是紧抓课程思政。深挖工科课程的思政元素,有步骤分层次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所有专业所有课程全覆盖,组织示范教学、教学大赛、学生评教,全体教师特别是教师党员在课堂阵地中当好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先锋。
二是搭建党课平台。将学校理论宣讲团、党政领导干部、党支部支委作为党课师资队伍,开展新生入党启蒙及毕业生“最后一次党课”,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工程培训班,组织知识竞赛检验学习教育成效,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在事业发展全过程中加以运用和实践。
三是统筹协同育人。完善“团队班导师”工作机制,专任教师100%参与,通过聘任仪式、工作会议、学生评价提升责任感使命感。将全国先进工作者等教书育人先进典型纳入宣讲育人队伍,实现有效资源向育人环节不断汇聚,一体推进“三全育人”“五育并举”。
点燃“红色星火”,在队伍建设中深度融合
一是夯实基层组织。按照有利于事业发展的要求设置党支部,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党支部和研究所协同配合,促进党建与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通过党支部规范化建设自评、组织制度落实验收等举措,依托支部立项、特色支部建设等平台,不断提升党支部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在事业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二是涵养师德师风。坚持党管人才,成立引进人才政治把关小组和师德考核小组,引导教师学术研究有底线、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实现师德建设和学生德育教育同向同行,让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三是强化教师教育。党员领导干部联系非党青年教师,1名归国高层次人才参加井冈山培训并撰写入党申请书,1名教授、九三学社社员撰写入党申请书。秉持“让教育者先受教育”的理念,开展红色经典诵读会、教学基本功竞赛、观摩公开课、企业行、座谈会等教师教育活动,提升教师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工作能力。
激活“红色引擎”,在服务师生中深度融合
一是完善基层对接。党政干部对接25个研究团队、53个党支部,通过教代会、学代会、研代会,长期设立意见箱,多途径收集师生的意见建议,发挥集体智慧推动事业发展。
二是开展工作调研。通过“领导班子接待日”等形式,党政干部与师生面对面座谈,召开专题会议解决师生急难愁盼的问题,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体现到增强党性、提高能力、改进作风、推动工作上,为事业发展温暖人心、鼓舞人心、凝聚人心。
三是培育党员先锋。党组织和党员全方位参与学院重大改革、重要事项、重点安排,在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等急难险重工作中,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中心工作中走在前列。党员工位床位亮出共产党员标识,通过述责测评、“一先两优”评选等形式,使“亮身份树形象做贡献”成为常态,让党旗在事业发展一线高高飘扬。
在长期努力、扎实工作的基础上,以高质量党建带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我的认识和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为学院改革发展的具体举措;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将各方面优势全部转化为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新优势;始终坚持依靠师生,全体师生在思想上同心同德,在目标上同心同向,在行动上同心同行;始终坚持服务国家,将满足国家需要和引领学术前沿“两个战场”有机统一;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全体师生主动关心改革、积极支持改革、深入参与改革,推动各项工作不断跃升发展。
同时,就如何进一步立足新时代、抢抓新机遇、谋划新举措,我再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学院党组织要进一步建设“党建+”工作模式,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统筹规划和分步实施相结合、整体提升和品牌塑造相结合,系统谋篇布局、科学精准施策、持续稳定发力,构建“党委抓牢支部、支部严管党员、党员带动群众”的工作格局,重点推进党的建设工程、五育并举工程和文化建设工程。
党的建设工程
一是强化政治建设,打造旗帜领航工程,为高质量发展把牢方向。通过“引领”工程把党内集中性教育成果切实转化为师生的党性修养和实际行动,进一步增强拥戴核心、维护核心、捍卫核心的自觉性坚定性;通过“统筹”工程在事业发展过程中给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压担子、挑大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强烈的责任意识带头攻坚克难;通过“把关”工程牢牢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发挥主流思想聚合引领功能;通过“团结”工程加强统战工作,以党建带动工会、共青团、学术组织建设,为各项事业持续发展汇聚最广泛的力量。
二是强化思想建设,打造铸魂育人工程,为高质量发展激发活力。通过“基因”工程持续强化理论武装,转化为领导干部、党员师生干事创业的生动实践;通过“协同”工程推进全覆盖的课程思政建设,完善班导师工作机制,将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成果作用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示范”工程学习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事迹,多渠道开展选树宣传,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强化组织建设,打造强基赋能工程,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堡垒。通过“导航”工程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强化学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政治领导力和核心作用;通过“阵地”工程加强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和服务功能;通过“头雁”工程提升学院领导班子的领导能力,加强“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党政干部队伍;通过“锻造”工程在高知群体、优秀青年教师、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构建全链条党员质量提升机制。
四是强化作风建设,打造固本培元工程,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通过“核心”工程强化学院班子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关注师生的根本利益和现实需求;通过“夯实”工程从严做好党员日常管理,保证数据统计、组织关系落实落细;通过“先锋”工程全覆盖设立党员先锋岗,推动党支部结对共建,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影响力和战斗力;通过“红烛”工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育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责任感使命感。
五是强化纪律建设,打造红色防线工程,为高质量发展净化生态。通过“笼子”工程强化党委抓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一个党支部、每一名党员;通过“清风”工程构成涵盖全院师生的纪检工作网络,开展全覆盖的廉政宣传和警示教育。
五育并举工程
坚持立德为先,教育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坚持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打牢坚实基础;坚持面向全体,培养好每名学生;坚持知行合一,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聚焦“坚持正确方向、服务国家急需、坚持特色一流、保持战略定力”的目标,分别成立“德智体美劳”教育研究中心,组织撰写《本科生培养体系再造与实施方案》《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再造与实施方案》《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再造与实施方案》《实践育人实施方案》《科研育人实施方案》《文化育人实施方案》《“第二课堂”育人实施方案》《国际化建设方案》《师资队伍建设方案》《五育并举过程监督方案》,构建以“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的育人新格局。
文化建设工程
为促进冶金工程一流学科的发展和提升,开展学院文化建设,建设学院文化长廊,挖掘冶金学科、能源与动力学科等学科的发展历程,总结创新精神、劳模精神等。
一是绘制冶金学科历史沿革简图。多渠道追溯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剖析其核心价值和基本思想,挖掘和凝练冶金学科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
二是梳理有突出成就的杰出校友。撰写东北大学冶金文化名人先进事迹,收集蕴含历史文化气息的老旧物件,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学院文化建设的养分和灵感。
三是盘点学院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集中展示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成果,宣传学院科技创新发展成就,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推动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四是建设冶金学院历史文化走廊。创新文化建设载体,围绕学院及学科的历史文化,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探索多种历史文化展示形式,创建学院文化品牌。
五是打造东北大学特色冶金文化精神。有机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冶金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东北大学冶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使命召唤担当,方向引领未来。作为一名分党委书记,将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使学院党委成为保障中心、维护和谐的政治核心,使党支部成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战斗堡垒,使党员成为争先创优、干事创业的先锋模范,把党建工作的最终成效落实体现到各项事业建设发展的成果上来,实现党建“第一责任”和发展“第一要务”同频共振,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坚持“三个牢牢把握”推进“党建+业务”深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坚持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这为推进“党建+业务”深度融合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工作感到,作为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关键是实现党的建设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度融合,使党建过程中的政治引领、监督管理与教学科研中的立德树人、科技创新有机统一,切实解决“融什么、怎么融”的问题。
在学校党委的具体指导下,学院党委一班人深入实施“一融双高”建设专项行动,探索建起“党建+业务”深度融合的“五同五进”工作法(政治理论与业务技能同步学习求进、党建重点与业务重心同步部署推进、监督管理与业务日常同步融合促进、党建成果与业务实绩同步考核竞进、党建规章和业务制度同步完善督进),坚持以“三个牢牢把握”推进“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做到“业务工作推进到哪里,党建工作就覆盖到哪里”,切实用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以坚实成果为实现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加速跑”贡献力量!
坚持牢牢把握“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凝聚起“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思想共识,确保“党建+业务”共绘一张图谋划。《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坚持高校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深度融合,为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完成党和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提供思想保证、政治保证、组织保证。”这就围绕高校的主要业务职能,厘清了融合方向、提供了根本路径,是我们“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的发力点。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在做好业务工作时,千万不可让党陷入弱、散、垮的状态。在这个意义上,抓好党建是“一个大的政绩”,是对国家和人民的“一个大贡献”。
推进“党建+业务”深度融合,首先要以党的建设统领理论武装,以理论武装强化党的建设。学院党委注重把“政治理论+业务技能”同步学习求进,把“党建重点+业务重心”同步部署推进,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看党建问题,把党建作为最大政绩,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实践工作中,组建“前沿·先锋”理论微党课宣讲团,探索运用“五讲五学”学习教育模式,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中国共产党简史》等经典原著,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结合建设方向和年度工作要点,每月同步召开院(系)务会和支委会,统筹安排党建和业务工作。制定《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技能培训计划》,纳入《党支部组织生活月计划》,由党支部牵头组织,全体师生共同学习。业务技能培训前,先深入学习党中央最新要求和有关会议精神,做到同时安排、同步组织,持续激发坚定信念跟党走的行动自觉。
坚持牢牢把握“独特而强大的组织优势”,传承好“一切工作到支部”的优良传统,确保“党建+业务”共布一盘棋联动。独特而强大的组织优势,是一把解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金钥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实践感到,作为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支部是党在高校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拥有着强大组织动员力、行动力、战斗力。《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明确,党支部担负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形成了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一切行动听指挥、一切工作为人民的优良传统。这是我们“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的支撑点。
推进“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就要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推动业务工作发展的优势。实践工作中,学院党委坚持“监督管理+业务日常”同步融合促进,带领学院党委一班人合理设置组织机构,使业务相关、专业相近、学科相似的教研室、课题组、研究所组建成一个党支部。探索“带头人+支委”“党建+科研”特色模式和“专业+竞赛”课程育人模式,由学科带头人担任支部委员,以科技创新为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党支部全面审核把关各类科研项目,形成“重大难题破解靠党支部、重大科研攻关有党支部”鲜明导向,开展产学研“融合共享·互促共赢”实践活动,学院党委组织教工党支部书记走访企业,并与企业党支部建立每月组织生活对接互动模式,研究讨论、高效解决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实现“学院+企业”的产学研深度融合。选派支部纪检委员为师德师风监督员,在教师选聘、职业准入、职称评审、项目申报、评优奖励等环节,党支部严格审查审议,全面执行师德禁行行为“零容忍”。推开党支部“红肩聚力”共建工程,开展“三个聚力联合”(支部+教师群众+民主党派),由党支部牵头组织,民主党派紧密团结,教师群众踊跃参加,在构建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师德师风建设、业务能力建设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中,坚持立德树人、心怀“国之大者”。
同时,学院党委注重推开“党建成果+业务实绩”同步考核竞进。深入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选拔优秀学术带头人担任系(中心)主任,选拔优秀教工党支部书记担任系副主任,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促进成长为推进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召开党支部书记述职大会,聚焦“团结凝聚支部党员,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任务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保障事业发展情况等”进行现场述职和民主测评。由党支部组织开展学院内设各系领导班子述职述廉及干部考核,并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进行民主测评,把评议结果将作为评先评优、推荐遴选等方面重要参考,切实以高质量党建成果促进高质量业务实绩。
坚持牢牢把握“以制度建设为着力点”,建立起“每一个环节都精准对接”的长效机制,确保“党建+业务”共促一体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处理好建章立制和落地见效的关系,制度制定很重要,制度执行更重要。学院党委深刻认识到,抓党建和业务融合不能是形式上的生拼硬凑,必须明确业务方向、规范业务要求、建立业务机制。以化工学院为例,就是要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领头雁”“引领者”“先行者”指示要求,聚焦辽宁全面全方位振兴、大连高质量建设“三个中心”和“两先区”,服务“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产业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战略,扎根中国大地、深植辽宁沃土,奋力实现大工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加速跑”。
实践工作中,学院党委坚持“党建规章+业务制度”同步完善督进,把每条战线、每个领域、每个环节都抓具体、抓深入,真正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坚持履行“一岗双责”,党员领导干部结合业务工作推进,抓在日常、抓在经常,确保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落到实处。围绕“三会一课”制度落实,建起“年方案与规划、月报告与计划”的监督检查机制,建起“一对一”交友机制,促进与老教师老教授老党员结成“红对子、研学组、服务队”,以口述历史追忆办学初心,用授课特色传递教学经验,赓续“由党创办、为党服务”的红色基因传承弘扬。完善《人员补充政治审查工作实施办法》等制度,严格一会一报、教材审核,把控课堂教学、论坛讲座正确方向,切实织密一张网、筑牢一道墙。以科研方向划分党员攻关小组,结成以党员教师为纽带的“创新组”,重点培养和关怀非党员教师的科研、工作和生活。定期开展“在化工·爱化工·为化工·建化工”教育实践活动,选派教工党支部书记担任大连市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评委,以工匠精神助力大连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立足解决国家“卡脖子”问题,聚力重大攻关方向,打造青年人才培养工程,坚持人才培养“一人一案”“一事一议”,通过重大项目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为人才发展健全机制、铺路搭桥。拓展形成党支部书记“三个共同、三个重要”机制(与系建设同聚力、与系发展同谋划、与系主任同待遇,做到“重要人才推荐党支部审核、重要建设方案党支部把关、重要工作安排党支部参与”),切实“让学术公认的人才增强群众公认,让业务过硬的人才实现政治素质过硬”,不断凝聚奋进“十四五”、投身“双一流”建设的智慧、勇气和力量。
近年来,学院党委统筹一体推进党建与业务双融合、双促进,取得一定阶段性成效。学院党委被评为辽宁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涌现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辽宁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辽宁省高校“校园先锋示范岗”支部1个、辽宁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学院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国家专利金奖1项,新增教育部工程中心1个、健康中心1个、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2023年1月,获批智能材料化工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下一步,学院党委将坚持聚焦“旗帜鲜明跟党走、使命在肩报家国、集优聚力攻难关、服务振兴谋创新”事业发展目标,着眼“做实做强做优质、做精做细做顶尖”,用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矢志为服务“辽宁振兴、大连腾飞”贡献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党建领航、思政铸魂,打造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光荣使命,是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围绕发挥党建领航掌舵作用,彰显重点马院示范辐射效应,助力思政课铸魂育人,提升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等方面形成以下思考和体会。
强筋健骨,不断补足精神之“钙”
做好高校基层党建,就必须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论述、全国高校第二十七次党建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精神,不断加强理论武装,强筋健骨,补足精神之“钙”,提高理论素养和党建工作水平。
旗帜鲜明讲政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在全省高校率先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实现全校本科和研究生全覆盖,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师生头脑。引导师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理论学习强党性。坚持“三个带头”讲学习,即学院党总支委员带头讲党课、中心组学习带头学思想、专家教授带头宣传阐释党的最新理论。学院师生人手一套《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五年来,及时编印理论学习资料,为师生印制《习近平在<求是>杂志发表的重要文章汇编》500余本,印制《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文件汇编》1000余本。学院号召全体党员“读原文、学原著、悟原理”,学党章,砥砺初心,淬炼党性,涵养修为。
建章立制,扎实筑牢党建基石
以“全面领导有力”为目标,健全和完善党组织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
以严制度夯实组织根基。认真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落实基层党组织工作职责要求。严格执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和党组织会议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事项坚持会前沟通,经过集体研讨决策,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认真履行抓党建主体责任,明确党政同责,领导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组织师生党员深入开展党员学习教育,严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党员宗旨意识和政治意识。出台《马克思主义学院“校园先锋工程”实施方案》《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党支部考核评价办法》等,使制度建设覆盖学院党组织工作体系,保证政治核心作用发挥。
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建设。认真学习教育部党组、省委教育工委等文件精神,按照“五个到位”和“七个有力”标准,高质量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坚持“三会一课”制度,严肃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和党员评议制度,规范开展支部书记述职工作。抓住“关键少数”,实施“头雁”工程,发挥“领头雁”领航作用,由点带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科学设置党支部,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党员担任支部书记,6个教师党支部做到“双带头人”支部书记全覆盖,重点建设2个学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组织师生每月开展“四个一”品牌活动,即“读一本书、听一场学术报告、开展一次学术讨论、开展一次学术实践”。注重社会实践教育,学院与社会相关单位合作建立20余个社会实践基地,定期带领师生“走出去”到乡村、企业、红色教育基地考察学习,切实提高党务工作队伍工作水平。获评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学习强国”平台、中国青年网、辽宁日报“北国网”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团队实践10余次。
精雕细刻,匠心打磨党建精品
坚持把典型引领作为重要推动力,精心组织,统筹安排,精心培育、总结凝练典型经验,打造党建精品,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基层党建工作开展,积极创建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聚焦“三心”凝练党建特色。诵读经典育初心。连续5年策划实施“礼敬马克思、诵读经典著作”主题党日活动,为新发展党员举行入党仪式,重温入党誓词,为党员发放政治生日贺卡,全体党员将抄写着马克思经典名言的“座右铭”悬挂在马克思广场树木上,实现与伟人的对话,使全体党员更深刻地感悟真理的力量,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筑牢为人民幸福、为民族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开展“线上+线下”经典诵读新模式,200余人次参与诵读活动,收集学习体会文章100余篇,网络诵读作品阅读量达到了39635次,成为校园文化传播的靓丽风景,获评辽宁省优秀主题党日活动一等奖。回望党史强信心。建强党建学习阵地,设计制作“辉煌百年党史图片展”,组成师生党史宣讲团,接待社会各界及校内师生党员参观学习120余场、5000余人次,让所有参观者更加懂得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理论宣讲聚决心。学院组建“青年理论宣讲团”,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百年党史传遍学校、企业、社区、农村,与小学生同上一堂党史课,共同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决心。组建辽宁大学党史网络宣讲团到达延安,为青年学子录制了10余个网络微党课,网络作品浏览量达到600余次。
创新实施两大工程建强战斗堡垒。以“在马学马,做马克思主义学习者;在马信马,做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在马言马,做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在马用马,做马克思主义践行者”为基本要求,创新实施教师党建“思政先锋”和学生党建“青年先锋”两大工程,把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各项任务以工程的方式落细、落小、落实,引导师生党员树立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的担当。学院9个党支部每年参加社会考察调研2次、各支部立项党建课题1项、完成高水平党建研究论文1篇,每个党支部形成“一部一品”的特色党建活动。推动党建工作品牌建设,使基层党组织成为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前沿阵地,成为教育管理党员的第一课堂,成为攻坚克难、奋力争先的战斗堡垒。中央电视台、辽宁电视台、“学习强国”平台、“辽宁高校党建”公众号、《党建文汇》杂志等媒体宣传报道学院党建工作50余次。
探索“互联网+党建”新模式激发党建活力。依托哔哩哔哩、喜马拉雅、教学大赛直播平台等新媒体平台,探索“互联网+党建”新模式,构筑新媒体矩阵,激发党建活力。在哔哩哔哩发布包括学院学生作词的红色RAP歌曲、《辽宁大学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项目》领悟经典系列、时事热点面对面学术沙龙活动等视频15个,点击量达14888次。在喜马拉雅创建有声思政聆听经典,建立走进复兴、聆听智慧、传颂经典、疫情防控四个专辑,包括《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24个有声思政诵读文稿,累计点击量2401次。连续10年承办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赛决赛,仅2023年举办的第十届大赛决赛,就依托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同步直播决赛赛况,全省各高校设立分会场,省内外直播观看量达752。33万。
同频共振,合力助推事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形成助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取得“四个一”建设成就。
开拓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2023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B+评级,并进入辽宁省一流建设学科(A类)。2023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在全省高校率先达到1:350的要求,率先实施职称晋升单列指标、单设标准、单独评审的“三单”政策。学院先后被评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党建工作优秀案例、辽宁省党建工作标杆学院、辽宁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辽宁省第一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现场教学点、辽宁省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
锻造一支高素质党员队伍。教师通过参加专业培训、组织集体备课等方式,提升专业素质,涌现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优秀专家。学院1名专家受邀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并在天安门广场现场观礼。1名专家参编中央学习读物,并获中宣部感谢信,学院入选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名师工作室(辽宁大学)。4名教师获得全国和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年度人物,多名教师入选“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辽宁省最美教师、辽宁省“兴辽人才”计划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辽宁省文化名家“四个一批”人才。
产出一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标志性成果。学院立足辽宁、面向全国、放眼世界,以高质量、原创性研究成果占领马克思主义研究阵地。近五年,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90篇,在国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篇,在《光明日报》等权威报纸上发表文章38篇,被《新华文摘》等转载论文42篇,在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学术著作45部,荣获教育部、辽宁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政府奖15项。
打造一张辽宁省理论宣讲工作亮丽名片。组建专家讲师团、研究生宣讲团,高质量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主题宣讲,特别是深入到社区及农村,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弘扬红色革命文化,宣讲中国工业文化精神和东北抗联精神。积极运用新媒体融媒体等技术手段进行主题宣讲,扩大宣讲效果,每年宣讲达100场以上,现场及网络受众达200余万人。辽宁省委、沈阳市委理论宣讲专家深入到辽中大黑乡、铁岭市西丰县钓鱼镇铁河村、抚顺清源县湾甸子镇等地开展理论宣讲,到龙腾社区、国家电网、浑南区委等进行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宣讲。获2023年度“辽宁省理论宣讲先进集体”荣誉称号。